《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望洞庭》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幻想和想象”这一单元的古诗。
本诗描写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夜游洞庭,对洞庭湖万籁俱寂的夜色所发出的由衷感叹。
全诗四句,字字珠玑,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宁恬静的画面。
作者始终以“远望”的视角进行观察,并且辅以大胆优美的想象,让我们从诗中处处体验美,处处找寻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笔,每一画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读课文的能力。
古诗虽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气息,因此在教授时,大部分时间可由学生进行自读,从不断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深意,教师可从旁进行辅助,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相对困难的词句,对全诗内容进行适当提点,以便学生能尽可能领略诗中的美。
教学目标:1、学习《望洞庭》,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诗歌,读出诗歌所表现出的韵味和含义,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升华至朗诵,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点词语“望”“和”“镜”等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学生升华品味全诗。
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字词大胆进行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诗歌,通过各种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读熟练)教师所制作的PPT。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谈话,背诵曾经学过的古诗。
2、进行和诗歌有关的自我介绍,并以一种游玩的方式导入课题。
3、、从一幅优美的图画中去进行观察,并给出这些美丽景色的地点:洞庭。
(设计意图:游玩于山水之间的诗句,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导入。
望洞庭刘禹锡 教案
望洞庭刘禹锡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索刘禹锡诗歌的创作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望洞庭》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刘禹锡诗歌创作特点的研究。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望洞庭》的全文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
准备朗读录音带或音频文件。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洞庭湖的印象。
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
5.3 诗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4 写作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感受。
学生可以选择写作、绘画或其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5.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刘禹锡的其他作品的阅读,如《陋室铭》、《乌衣巷》等,以加深学生对刘禹锡诗歌风格的理解。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并展示刘禹锡诗歌的不同主题和创作背景。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背诵、写作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八、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诗歌创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的艺术特点。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句:(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 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赏析文章。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望洞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诗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的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望洞庭》刘禹锡教案
《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能够理解并描述诗中的自然景观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望洞庭》这首诗的理解、分析和欣赏。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学习。
2.2 教学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感受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望洞庭》原文及其注释。
刘禹锡的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相关的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多媒体课件。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刘禹锡的其他诗歌,激发学生对刘禹锡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望洞庭》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望洞庭》原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子,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4.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让学生欣赏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5.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望洞庭》这首诗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5.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和口头表达中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望洞庭》这首诗,了解刘禹锡的背景资料。
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洞庭湖的图片或资料,增加对诗中景观的认识。
6.2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读后感或诗歌解析文章。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有关《望洞庭》优秀教案3篇《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材阅读】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1、把握好两点: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课标》)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1、解题,了解诗人: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 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
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
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望洞庭》这首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基于学情,所以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没有真正地走进诗歌的意境里面。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一)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
《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望洞庭》刘禹锡教案
《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字词的含义。
2. 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意象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
2. 欣赏诗歌,感受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3)简介诗人刘禹锡及《望洞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朗读展示(1)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5. 背诵练习(1)学生跟读录音,模仿语音、语调。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效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抄写《望洞庭》诗文。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8. 板书设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望洞庭》的诗意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分析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注重朗读训练,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望洞庭》刘禹锡教案
《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的内容。
分析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望洞庭》诗的内容和意境。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望洞庭》诗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工具。
3.2 学生准备:预习《望洞庭》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2 讲解:讲解《望洞庭》诗的背景和作者刘禹锡的生平。
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4.3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重点词语的解释等。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一:朗读与感知安排学生朗读《望洞庭》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活动二:解析与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七章:作业设计与辅导7.1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望洞庭》诗,并书写读后感。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望洞庭》刘禹锡教案
《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洞庭”、“青草”、“白鹭”等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望洞庭》,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宏伟,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望洞庭》全文和相关注释。
3. 参考资料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人刘禹锡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望洞庭》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诗文,帮助学生记忆。
3. 词语解释:(1)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草”、“白鹭”等。
(2)让学生通过注释或查阅资料,理解词语的含义。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洞庭秋水”、“白鹭飞舞”等。
(2)讨论这些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5.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效果。
6.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望洞庭》为灵感,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短文。
(2)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发挥创意。
7. 展示和讨论:(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字词和句子。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望洞庭》这首诗,解释生词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洞庭湖的宁静、月光的明亮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创意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的创作,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感受。
3.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绘画、写作等创作材料和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出自己对洞庭湖的表达作品。
3.3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工具,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感受和想象。
第四章:小组分享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4.2 教学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每个小组成员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欣赏诗歌、表达情感等。
5.3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和反思本次课程的学习。
《望洞庭》优秀教案6篇
《望洞庭》优秀教案6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望洞庭》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案1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6篇)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6篇)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篇1【文本细读】《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
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
“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
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
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
读来饶有趣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洞庭湖的静美。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望洞庭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投影出雍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
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和(柔)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