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蜗居”与房奴
房奴经典段子大全

房奴经典段子大全导读:房奴经典段子大全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房子的压力,对于很多刚性购房者来说,房子就是压垮人的最重一项。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描写房奴的经典段子:沁园春婚期将到,有钱公寓,没钱蜗居。
望长城内外,大厦林立。
工地上下,人浪涛涛。
早起晚睡,通宵达旦。
买个房子才达标。
缺钞票,看人山人海,一房难搞。
楼价如此虚高。
引无数贫民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见罢摇头。
唐宗宋祖,更是没招。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住在蒙古包。
愁望眼,叹婚期难定,实在无着。
某打工者婚期将至房无着以前,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现在,房产商宁可把房子空着也不给百姓住。
他们都一样坏房价让人昏呀,小桥流水人家,房贷压垮瘦马,高价不下,没房人在天涯。
元曲《天净沙》现代版早上一睁眼,今天还房贷100元。
“房奴”日记如果房子带给人们的不是幸福,要房子做什么?房奴”的感叹你买房了吗?买房贷款了吗?房贷还剩多少?上海女性相亲常提三个问题即使年收入12万元的中产人士,都得做房奴。
房价扯动人们的心越来越羡慕乌龟,因为它从一出生就有一套住房。
房价不断攀升带来的感慨千金易得,一房难求;买房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何其短,大半为房产君不见住房之价天天涨,奔流直上不复还。
古诗新编买商品房太贵,买经济适用房没资格。
工薪族的尴尬豪宅,巨筑,巅峰巨献,但我想要的只是一套便宜舒适的居室而已。
房地产炫富广告令市民反感去年房价猛如虎,今年楼市“骑”老虎。
世事难预料多看看《论持久战》,一定会对你购房有所启发。
这并非玩笑住半辈子房,换一辈子帐。
不知划算不划算小两口子快结婚了,却一直不买房,丈母娘把女婿找来探讨,这下小女婿坐不住了,只好清仓典当,筹钱买房,这就是“刚性需求”,也就是“丈母娘要求”。
中国房地产副会长顾云昌的“剖析”降价不丢人,倒闭才丢人。
地产业内流行的一句话做完“房奴”,再当“墓奴”。
洛阳市北塔陵园5平米以上公墓价2万元/平方米,是当地活人住房平均价的10倍。
蜗居观后感【精彩多篇】

蜗居观后感【精彩多篇】蜗居观后感篇一承认海藻走向宋思明,海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一开始的两万到后来的六万再到借房子,这之间是在一步步地把海藻推向宋思明,但是这只能说是起了个催化作用,物质到底能不能反应还是取决于其性质,我想即便是没有海萍,海藻依旧会走向宋思明。
首先,宋思明的诱惑对海藻而言是无可抵挡的,准确地说,对所有的女孩都有着相当大的诱惑,温文儒雅,有钱有势,风度翩翩,更重要的是他还深深地爱着海藻,他可以为海藻化解所有的问题,给予海藻坚实的物质基础,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男人谁不喜欢?其次,海藻本来就是个没有什么人生理想的女孩,原本跟小贝一起过过平平淡淡的小日子,也无所谓。
只是接触了宋思明后,突然发现生活可以如此精彩,一切得来可以这么容易,青春可以这样挥霍!就像灰姑娘穿上了白雪公主的美丽长裙不想脱下一样,她已经开始一点点地陷入其中,依赖上了宋思明,准确的说是依赖上了宋思明给予她的生活。
不见,当她看着小贝精打细算时,流露出的一种可悲的表情。
她渐渐地觉得,她跟小贝已经不是同路人了。
所以她走向宋思明只是早晚的事。
其实,人有时就是从某一点开始堕落的,尤其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
再者,小贝虽然是个很好的男孩,有着青春的朝气,活力,热情,很会疼人,很爱她,可是比起宋思明,他真的没有什么优势,既没钱又没势,尽管他能给她一份完整的爱,也许有一天也会有宋思明的成功,但是海藻等不急。
她已经不满足"筷头上的肉丝"这样的小幸福了。
这是小贝的悲哀还是海藻的悲哀?可是,海藻对宋思明的感情是真正的爱吗?我不认为。
她对宋思明只能说是一种崇拜与喜欢,谈不上爱。
也有人说,海藻是贪图宋思明的钱和权,倘若宋思明是个穷光蛋,海藻还会喜欢他吗?这种说法显然不准确。
海藻喜欢宋思明,喜欢的是他的气质,而钱和社会地位是构成其气质主要部分,倘若没有了这些,他还是宋思明吗?我们还有必要争论海藻到底爱不爱他吗?海藻对宋思明的感情不叫爱,只是一种依赖。
《蜗居》中的两个知识女性及其意义

值观 三个 方面 谈 《 蜗 居》 女 主角 海萍 姐妹价 值观 的异 同。 电视剧 《 蜗居 》 给 予我们广 大 女性 的最大 启示是 :女 人只 有通过 自身 的努 力和
付 出 ,才 能获 得长 久 的平 安 和幸福 。 关键 词 :《 蜗居》 ;女 性 ;价值 观 ;命运 中图分 类 号 :G6 4 8 文献标 识码 :A
《 蜗居 》 中的两个知识女性及 其意义
芦 露 +
( 郑州 S . - 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
摘要 :“ 五 四” 一代 的女性 作 家群 ,塑造 了一 系列知 识女 性形 象,展 现 了一个 时期妇 的 觉醒 和精 神 面貌 。也 开 创 了文 学 形 象 塑造 上知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3— 0 1 2 9— 0 2
1 《 蜗 居》 热播 引发观 众对 现实 生活 的感悟
法抵 挡的合 力 因素 中走 向 “ 双性 ” 角色 ,并 越 来 越 多 的丧 失 女 性
《 蜗 居》 以 “ 房奴 ”等 话题 为切 人 点 ,讲 述 了 “ 8 0后 ” 白领 气质 。小 说 的开 头 ,海 藻 的处 境 比海 萍好 不 了多 少 ,对 于 现 实生 们 如蜗 牛居 无定 所 ,拼 命 赚 钱 买房 的故 事 。房 奴 们 在高 房 价 下 不 活 中一 部分 人正 在走 “ 海 藻 ” 路 的年 轻 女 性 来说 ,看 了结 局 不 免 堪重 负 的呼声 ,都 在 《 蜗 居》 里 展示 :“ 攒钱 的速 度 永远 赶 不上 房 胆 寒 ,她 们原 本只 想 “ 为 感情 结婚 ” ,却不 得 不迫 于生 活压 力 而分
识女 性 的先河 ,在 当今 经济 社会 飞速发 展 的时代 ,面对 物欲横 流 、私欲 膨胀 的社 会现 实 ,许 多女 性 迷 失 了 自我 , 《 蜗 居》 这 一现 实题 材
宋朝房奴问题房奴

宋朝房奴问题房奴这本书,8个小节,九十多篇短文,内容关于古代房产、千年家居、官场轶闻、皇宫往事、闲话教育、饮食杂说、旧闻新读、文史趣谈……本刊选摘了关于宋朝的房奴问题一文。
且冒险一回,把历史的时针拨到宋朝,然后扎个筏子,沿长江顺流东去。
其间我们别忘了停筏上岸,对沿途民居作些考察。
如果我们命大,将有机会看到青海的土窑、四川的坞堡、湖北的竹楼、江西的茅屋……一路到江浙,又能瞧见成片的瓦房,清一色砖木结构,斗拱分瓣,梁柱卷杀,筒瓦琉璃黄,板瓦翡翠绿。
这瓦房,比土窑明亮,比坞堡美观,比竹楼洁净,也比茅屋更能防火防盗,堪称小康生活的象征。
这也说明江浙生产力更发达,人民更富裕。
然而富裕不代表幸福。
从五代到宋初,两广人民的住房够紧张了,“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陶毂《清异录》),建筑面积小到连睡觉的地方都不够,又没钱扩建,只好自己改成小复式。
在这样恶劣的住房条件下,固然不会幸福到哪里去,却也不会痛苦到哪里去――大家都这样,就淡化了居住不舒适的心理感受。
另一个例子是青海,农牧民每天从土窑里钻进钻出,也没妨碍唱花儿的好心情――想自卑也得有参照物是不是?江浙跟两广、青海有所不同,这里在五代时期少受战乱之苦,水利、农业和交通又都占地利优势,使得当地人在宋朝跑步进入了先富阶段,有资本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北宋建国不到50年,杭州城外东倒西歪的茅屋就已被瓦房代替。
建筑材料也趋向高档,不知不觉,青砖取代了土坯,紫檀取代了榆木,桐油取代了麻捣,藤黄取代了红胶泥。
这些材料都很贵,未必所有人都用得起,但只要有超半数的人在用,就会形成标准,当别人都按这个标准时,您如果达不到,就会被耻笑,即使没人耻笑,自己也免不了会难过。
人是要面子的,富裕起来的人尤其要面子,为了面子,借钱也要置高档些的房子。
就这样,一个时髦的概念呼之欲出了:房奴。
房奴有很多种,一种确实需要改善住房条件,一种是借钱投机想套利,还有一种便是宋朝的江浙人――为了面子而装胖。
蜗居历史 古人的租房生活

蜗居历史古人的租房生活作者:何风来源:《高中时代》2016年第11期房子,可以说是现代人心头的一等大事,特别是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令这个话题久盛不衰。
面对房地产市场里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紧张的房产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我们还需要为住房发愁吗?土地交易与房地产开发商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房地产交易也就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而售楼部、开发商、分期付款、按揭、开盘、过户,这些热门词汇出现的时间还更晚。
其实,事情并非如此。
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土地交易,在战国时就有了房屋买卖。
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
其意思大致是: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条带花的围裙。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
有人买地,有人卖地,说明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雏形。
在隋唐时,有人专门开发商铺,在盖好之后将其租出去或卖出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可算是开发商。
有个叫窦乂的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窦乂出生在陕西,小时候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跟着舅舅一块儿生活。
他舅舅是个公务员,住在长安城。
窦乂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来有了80万钱的身家,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
当时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不小,有十几亩,闲置了七八年一直没人买。
窦乂把它买了下来,雇人填平,在上面盖了20间店铺,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可收上几千钱的房租。
再后来,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斥资百万买下一块地建成马球场,送给了李晟。
李晟很高兴,从此跟窦乂结成死党,有求必应。
有了靠山保驾护航,窦乂发得更快了,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除了个人,古代的官府自己也当开发商。
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
房奴经典段子大全

房奴经典段子大全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房子的压力,对于很多刚性购房者来说,房子就是压垮人的最重一项。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描写房奴的经典段子:沁园春婚期将到,有钱公寓,没钱蜗居。
望长城内外,大厦林立。
工地上下,人浪涛涛。
早起晚睡,通宵达旦。
买个房子才达标。
缺钞票,看人山人海,一房难搞。
楼价如此虚高。
引无数贫民竞折腰。
昔秦皇汉武,见罢摇头。
唐宗宋祖,更是没招。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住在蒙古包。
愁望眼,叹婚期难定,实在无着。
某打工者婚期将至房无着以前,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现在,房产商宁可把房子空着也不给百姓住。
他们都一样坏房价让人昏呀,小桥流水人家,房贷压垮瘦马,高价不下,没房人在天涯。
元曲《天净沙》现代版早上一睁眼,今天还房贷100元。
房奴日记如果房子带给人们的不是幸福,要房子做什么?房奴的感叹你买房了吗?买房贷款了吗?房贷还剩多少?上海女性相亲常提三个问题即使年收入12万元的中产人士,都得做房奴。
房价扯动人们的心越来越羡慕乌龟,因为它从一出生就有一套住房。
房价不断攀升带来的感慨千金易得,一房难求;买房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何其短,大半为房产君不见住房之价天天涨,奔流直上不复还。
古诗新编买商品房太贵,买经济适用房没资格。
工薪族的尴尬豪宅,巨筑,巅峰巨献,但我想要的只是一套便宜舒适的居室而已。
房地产炫富广告令市民反感去年房价猛如虎,今年楼市骑老虎。
世事难预料多看看《论持久战》,一定会对你购房有所启发。
这并非玩笑住半辈子房,换一辈子帐。
不知划算不划算小两口子快结婚了,却一直不买房,丈母娘把女婿找来探讨,这下小女婿坐不住了,只好清仓典当,筹钱买房,这就是刚性需求,也就是丈母娘要求。
中国房地产副会长顾云昌的剖析降价不丢人,倒闭才丢人。
地产业内流行的一句话做完房奴,再当墓奴。
洛阳市北塔陵园5平米以上公墓价2万元/平方米,是当地活人住房平均价的10倍。
人们感叹:现在人死了葬不起。
被房子牺牲 房奴的出路在哪里

被房子"牺牲" "房奴"的出路在哪里?新华网2009年12月02日文章:近来,一部直面现实的都市题材电视剧《蜗居》在全国热播。
《蜗居》以“房奴”等话题为切入点,讲述白领如蜗牛居无定所,拼命赚钱买房的故事,因道出了市井小民的的卑微心声、中国人惯有的“地主情结”,以及都市人面临种种生活难题和诱惑时不同的选择,引起社会强烈共鸣与反思。
《蜗居》演绎“房奴”现实悲歌《蜗居》一剧描述来自乡下、有复旦大学高学历的女主角郭海萍和丈夫在大城市奋斗的心酸故事。
郭海萍和丈夫在租来的小房子过了五年。
为了买房,夫妻俩极尽节俭,连每月33元的交通费都想尽办法省下来;鸡蛋不舍得买,连吃包方便面都成了奢望;把孩子送回老家抚养,弄得孩子几乎不认识父母。
为了房子,海萍夫妇背上了高利贷债务,妹妹海藻为了帮姐姐还高利贷,甚至走上“职业二奶”的道路。
"父母在,不按揭",什么成就了《蜗居》“我就是同海萍一样的人”“我就同小贝一样活着”……身处房价高歌猛进的2009年,无论是购买首套住房的“刚需”,还是因生了孩子购买改善性住房的父母,房奴们对于这部电视剧可谓“心有戚戚焉”。
“里边的故事太真实了,让人无法回避,欲罢不能。
”在北京漂泊的陈阳敏夫妻俩感慨地告诉记者。
已经“奔三”的陈阳敏夫妻俩月收入不到8千元,每月除去伙食、房租、水电、交通费,剩余的钱根本不够抚养刚满1岁的孩子,只能将其放在海南老家由父母照看。
北京朝阳区的漂亮楼盘,夫妻俩望了几年仍不可及,“租房多年,对房东忍气吞声,受尽委屈。
想买房,看看每平米3万元的房价,我们的存款也许只够房子的一块瓷砖。
海萍做房奴不幸,我们这些做不了房奴的更不幸。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如果30年还完贷款,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来了!”《蜗居》中这样的经典台词很多,而其最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还是海萍的那段话,“每天一睁开眼,房贷六千、吃穿用住两千五、孩子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管理费三百四、煤气水电二百,我每天至少得进帐四百,这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一语道尽不少都市人的心酸煎熬。
蜗居.蚁居.房奴及其他

蜗居.蚁居.房奴及其他作者:王安吉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2期“先生不弃,蜗居蚁垤(dié),暂屈一宿。
”①这是明代有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朱权在剧作《卓文君》第二折中的一句道白。
大意是说:“先生如若不嫌弃的话,就在我这寒舍中将就一夜。
”这里用了两个词语,一为“蜗居”,一为“蚁垤”。
“蜗居”的字面意思,若理解为“像蜗牛一样潜居、蜇伏”的话,那么,望文生义,“蚁居”的字面意思,便可理解为“像蚂蚁一样群聚生活着”。
其实,“蜗居”一词源自“蜗庐”,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河东名人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的《魏略》篇中。
据说三国时期,有一个叫焦先的,造出一圆屋,形如蜗牛壳,故被称作“蜗牛庐”。
②后被世人引伸为自家住屋的谦称。
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诗中屡次演绎“蜗居”词汇,譬如他的《蜗庐》诗首句:“小茸蜗庐便著家,槿篱莎径任欹斜。
”③原来,过去文人叫自己的住屋“蜗居”为“蜗庐”、“蜗舍”。
再如陆游的诗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蜗舍茨生草,龟肠饱淖糜”。
④可见“蜗庐”也好,“蜗舍”也罢,也就是房主人甘愿蜗居自谦的词语。
陆游在《寓怀》诗中又说:“成败两蜗角,贵贱一鼠肝。
”蜗角,是比喻很小的地方,鼠肝,即鼠的肝,比喻轻微卑贱之物。
宋代词人苏轼的词《满庭芳》也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⑤这里的“蜗角虚名”,又被比喻为微小的名声。
明清之际,蜗舍、蜗庐、蜗居等词已完全脱离原本“蜗牛壳”、“圆形房舍”之意,而大多是借以描述所居房屋窄小简陋。
所以,不少作品中常将“蜗”字与“窄”、“陋”、“小”等字连用。
明末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中说及:“窄小蜗居,虽非富贵王侯宅;清闲螺径,也异寻常百姓家。
”此处既非“王侯宅”又非“百姓家”的“蜗居”,实际上是个“上比不足而下比有余”的小康之户。
⑥而大多“蜗居”者,家中没有前厅后院,住所窄小、寒酸。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中,在“蜗庐”一词后加上了一个“人”字,造出“蜗庐人”一词,以喻指穷人:“可知是人家,蜗庐人那如此娟好?”因而,在现代汉语中“蜗居”便有了以下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为比喻窄小的住所,多指现代居室空间拥挤。
古代蜗居名人 苏辙早年买房耗尽积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蜗居名人苏辙早年买房耗尽积蓄
导语:房子,可以说是现代人最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房价不断疯涨的形势,令所有人都疯狂起来。
面对房地产市场里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
房子,可以说是现代人最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房价不断疯涨的形势,令所有人都疯狂起来。
面对房地产市场里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紧张的房产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我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
西周已有土地交易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房地产交易也就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而售楼部、开发商、分期付款、货币购房、按揭、房奴、开盘、过户,这些热门词汇出现的时间还更晚。
其实,事情并不如此。
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土地交易,在战国时就有房屋买卖。
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
其意思大致是: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条带花的围裙。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
在矩伯和裘卫两人完成土地抵押交易的93年后,也就是周厉王三十二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
这宗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也被刻在青铜器上。
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买地的事。
周厉王为扩建王宫,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没有立即给钱。
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个很毒的誓,证明了这次交易的分量。
生活常识分享。
困局——从《蜗居》看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痛苦 。 很快 , 但 宋思 明开始了物质上的 “ 腐蚀” 藻 , 海 带她吃高档 的
食 物 , 她钱 去买 衣服 。 上 了贵 妇 人 一 般 的 生 活 。 藻不 再 为 一 给 过 海 个 哈 根 达 斯 而 痛 苦 、 躇 了 。她 开 始 对 与 男 友 小 贝 的 未 来 产 生 了 踌
痛苦 . 渐渐 的 , 开始在宋与小 贝之间游 刃有余地 穿梭 , 她 当然 , 她
也 很 理 智 地 认 为 小 贝 才 是 她 的 归 宿 。 是 。 个 平 衡 渐 渐 被 物 欲 但 这 膨 胀 的 海 藻 从 内 心 底 打 破 了 。后 来 , 和 小 贝 彻 底 分 手 , 快 就 主 她 很
郭 海 藻 . 个 为千 夫所 指 、 恨 。 又 令 一 些 人 垂 涎 的妙 龄 女 那 所 而 子 。 的 人 生 充 满 了迷 惘 , 喜 欢 能给 自己 带来 精 神 快 乐 的 小 贝 , 她 她 又 喜 欢 可 以化 解 “ 有 ” 题 、 她 带 来 物 质 上 满 足 的 宋 思 明 , 所 难 给 最
动 回到 宋 思 明 的怀 抱 。 成 为 了 职 业 “ 人 ” , 藻 每 天 就 是 逛 街 情 后 海 购 物 、 着 宝 马 。 所 事 事 地 挥 霍 青 春 。从 理 智 上 说 , 也 知 道 自 开 无 她 己的 这 种 生 活 选 择 很 是 迷 惘 . 是 她还 是 毅 然 决 然 地 走 上 了这 条 但 路 上 。物 欲 战 胜 了 理 智 。 其 中很 重 要 的 一 方 面 原 因 。 是
2 5岁 , 是 追 求 爱 情 的 年 龄 , 藻 和男 朋 友 小 贝相 爱 。 正 海 享受 着
甜 蜜 的幸 福 时 光 : 小 贝 为 了 两 个 人 的 幸 福 而 不 愿 借 钱 的做 法 把 但 海 藻 推 向 了宋 思 明 。 的慷 慨 让 海 藻 很 是 感 激 。对 于 一个 大学 刚 宋
中国“蜗居”千年史

一
舍 紧 密相 关 。 朝 时 就 已经 出现 了 邸 , 秦 它设
在 京城 , 专 门 的 用途 。 具 体 说 来 , 降 的 有 归 少 数 民族 首领 以及 少 数 民族地 区 的行 政 官 员, 因公 务 来 京城 , 居 住 在 邸 内 。管 理 邸 就 的 政 府机 构 , 被称 为 “ 邦 ” 汉 朝 时 期 , 则 属 。 为 了避 刘 邦 的讳 ,属 邦 ” “ 改称 “ 国 ” “ 属 和 典
达 给 地 方 , 受 、 查 地 方 及 内 外奏 章 和 申 收 检 诉 文 书 , 报 四 方 臣 民 的动 态 、 奏 陈情 申诉 及 军 情 、 异等 事 。 政 司 取 消 了 进奏 院 时期 灾 通 地 方 派 员 驻 守 的 中 间环 节 ,直 接 受 皇 帝 管 辖, 与六 部 平 起 平 坐 , 力很 大 。 权
史 论 史 话
中国 “ 居 ” 年 史 蜗 千
“ 居 ” ~ 词 最 早 比 喻 屋 之 形 状 而 非 譬 人 家 屋 小 , 能 容 多人 耳 。 ” 蜗 不 大小 . 后 来渐成 “ 宇 窄小 ” 代名 词 , 但 屋 的
这 种 变 化 发 生 在 1 O 多 年 前 的 三 国 魏 OO
“ 二位 官府 封 了银 子 ,又 写 了一 封荐 书 , 荐
在 那 新 升通 政 司 范 大 人 家 。 每 到传 统 节 而 日, 各地 都 会 派 人 进 京 . 金 钱 通 路 , 各 用 为 种 事 项 活动 。通 政 司 便 是 他 们 必 去 之 地 。 虽 然 中央 集 权 登 峰 造 极 ,地 方 官不 敢
《蜗居》:从房奴到小三

) )9 )9 %的女人都 是海 萍
逼上梁山当了贪官的情妇,拿 爱情当良
生 仿 为什 么想写 这 个故 事? 为什 么这 个 心 的挡 箭牌 , 活安向? 为什 么剧 中 持着所谓的诗意浪漫和纯真善 良。
来承 担 , 艺解 决不 了实 际的吃 喝 问题 。 和 票子 组成 的 柴米 油盐 间磨光 了傲 气和 文 理 想 。而在 姐姐 的 身边 , 妹 海藻看 似被 妹
照 片的都 市 时尚周报 ,仅 仅 因为 编辑 非 常喜 欢该剧 ,就让 毫无名 气的 女 星李 念
( 海藻的扮 演 者)出现 在 了该报 的 头 妹妹 版, 李念 的 经纪公 司对此 也甚 感 意外 , 旗 下 大大 小小 明星 多盼 望此待 遇 啊 ,怎 想
个观 点 , 果 不是她 硬要 买房子 , 藻不 内心感 受 。” 如 海 六六 说 , 自己写 的都 是社 会
爱是 她 的剧 本 核 心吗 ? 六六说 , 妖 “
会沦 落到 最终 悲惨的 结局 。 女人 , 有我们 所有 女人 正 常的情 感 。 她 我
最 真 实的反 映 ,是 都 市生 活 里无 法 回避 精 照镜 子” ,你 看 到什 么就是 什 么。《 蜗
六六并 不这 么看 ,海 萍是 个正 常的 的 问 题 。 “
居》 编剧 六 六 、 演滕 华 涛 和演 员 海清 是 导
导演滕 华涛 强调 , 电视 剧 结局 时的 这组 “ 三 角” 间的 第三 次合 作 。 总制 铁 之
“ 不懂 大 家为什 么恨她 ? 因为她 需要 一 套 人 物命 运 ,完全表 达 清 楚 了创 作 者们 对 片人 金 维一评 价 说 ,这 是近 年 来 少见 的 不 房子 , 把妹 妹逼 上 了错 误 的 生活道路 ?我 于 角 色的 态度 ,一 个贪 官 的命 运 ,一 个 现 实主 义力作 。电视 台这 样的 戏 不 多, “
古代的房地产商和房奴生活

古代的房地产商和房奴生活作者:廖保平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4年第07期恐怕再没有什么比房子更令国人纠结的了,有个小伙伴跟我说,恨不得穿越回古代去,做一个不用为房子操心的隐士。
说得倒轻松,但在古代做隐士也不容易,也要为买房子发愁。
古代重农抑商,房地产不算“国家支柱产业”,直在民国之前,都没有商业化程度极高的房地产公司。
不过类似于现在地产商的商人在唐代是有的,宋人编的《太平广记》里就记载了唐德宗时一个叫窦乂的地产大享。
这窦乂是个商业神童,依照他的社会关系,走仕途并非难事,但他的偶像是子贡,一个靠经商而“富可敌国”、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富豪。
窦乂13岁那年,他舅舅从安州回乡,带了一车当地特产丝鞋作礼物,大家一哄而上,挑拣自己合意的鞋子。
窦乂站在旁边淡定地看着,等大家都挑好了,窦乂对他舅舅说,剩下都给我吧。
窦乂把鞋子拉到集市上卖掉,得了五百钱,小小年纪就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用这些钱买了两把铲子挖土种榆树,五年成林卖掉,大赚一笔,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他又用这一大笔钱投资于手工业,制造一种新型燃料“法烛”,赚了个盘满钵溢,拥有了80万钱的身家,开始投资房地产。
窦乂在长安城南低价买下一块污水横流的闲置土地,雇人填平,盖了20多间店铺,再招商引资,很快形成一个名叫“窦家店”的市场,连外国的波斯人都来租他的铺子做生意,火得一铺难求。
有人为了弄到铺面,不惜托关系、走后门,甚至找到皇宫里弄条子,窦乂每天有几千钱的租金进账。
就像现在的地产商与官员走得很近一样,窦乂也谙熟“政商之道”,知道没有政治靠山,没有利益输送,玩不大玩不久。
更何况在古代,商人属于贱民,本来就没有社会地位,更需要政治来撑腰。
他听说太尉李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打探到李太尉喜欢打马球,便投其所好,不惜血本,买地皮加建造总共花了100万钱,将一个漂亮的马球场送给李晟作健身之用。
由是,窦乂在李晟的保驾护航下,在商业上开疆拓土,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蜗居》与房市

《蜗居》与房市中国向来是热闹的场所。
本来挺正常的一件事,在中国往往由于围观者甚众而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中国的网络尤其让人觉得这围观的力量。
天涯上,有关《蜗居》的帖子一波又一波,顶贴者无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绝对堪比美国的总统大选。
姑且先不论这背后的是非讨论,这样的议题本身就因为关乎民生而触及了大多数人的集体神经。
随着房市让越来越多的人望而却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极度恐慌甚至极度失落。
针对这样的议题人们早已不再敏感,一方面,它的发生与发展不过是商业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另一方面,他的现实性和残酷性显然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又远非在人们的承受范围之内。
所以街头巷尾,人前事后,也就无不充斥了有关房子、房市的各种是是非非的讨论和抱怨。
这是个浮躁的社会,但首先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在社会生存、生活、发展,大家都渴望得到更好的资源,渴望更好的存在状态。
穷的人无不希望富起来,富的人也想着更富有,那么钱从哪里来?在社会生产总值相对提高不大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的富起来,必然意味着另一部分人要穷下去。
而这个社会又注定是富人们的天下,他们占据了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占据了各种主动性,因此社会也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便是资本主义社会很早产生,并持续不断的问题——两极分化。
从穷人翻身变富人的过程不可谓不艰难。
其实,《蜗居》之所以受到热捧,无非是反映社会的现实层面较深而已。
准确的说,是反映了底层穷人们的心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些摇旗呐喊、甚至敲锣打鼓彷佛过年一般的追捧者总是那些没钱买房、或买了房却受累于房贷的穷人们的原因。
既然社会逼迫的穷人们无法更好的生活,摇摇旗、闹闹革命的中国传统也就重新占据了优势。
而中国的穷人实在太多,每个穷人说上一句话,无数的一句话堆在一块也便有了刷屏的效果。
政府肯定是不会对此无视的,然政府也毕竟是无奈的,泱泱中华大地,俨然已成燎原之势,多少房地产,多少新开发楼盘,楼市中又投入了多少资金,无论怎样的变动毫无疑问都避免不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局。
现代人为房奴,古人也为买房愁

在众多父母操心的相亲会上,大概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房子。
自古以来,中国人强调
安身立命,有了房子才能安家,现在居高不下的房价愁煞了太多人。
古人有没有这个烦恼呢?
据考古证明,从西周开始就有了土地买卖的市场,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房屋交易。
在隋唐时,
就有人开始做商铺生意,在一块地上盖好房子,再把房子的使用权交给别人,或卖或租,不
过这种商人是相当受人鄙视的。
北宋文学家苏辙就尝够了没有房子的艰辛,自小在老宅长大,考中进士之后进京做官,因为买不起房,一直租住在公署里,后来实在没辙,家里有老婆孩子丫鬟仆人,实在人太多,才在北京郊区租了一套宅院。
直到元符三年,也就是苏辙61岁的时候,回到河南定居,才咬牙拿出大半生的积蓄,又卖掉了自己不少的书,买了一处宅院,又花了几年时间扩建,安顿下来这一家老小,总算是心满意足了,不过积蓄也是耗得一干二净。
[《蜗居》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女性形象分析
![[《蜗居》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女性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df21284028915f814dc2d5.png)
[《蜗居》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女性形象分析根据六六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蜗居》,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一直火爆荧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蜗居》之所以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作品揭示了21世纪初中国都市“房奴”的普遍生活状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作品成功地塑造了3个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郭海萍、郭海藻和宋太太。
海萍是通过读书这条途径,赤手空拳闯入大都市的外乡人,为了能在大都市中买房扎根,她和丈夫苏淳节衣缩食,最终在房价飙升的大都市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事业。
海藻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姑娘,最初和男朋友小贝一起享受着美好的爱情和简单的生活,然而,姐姐买房的困境却把她推进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为了给姐姐筹钱买房,她成了宋思明的情人,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宋太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默默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支持丈夫的工作,面对丈夫的出轨,她隐忍地维系着家庭,丈夫东窗事发后,她又想方设法地去救自己的丈夫。
这三个女性,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理想不同,最终结局也不一样。
她们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三类女人,折射了21世纪初中国女性的不同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郭海萍――一个脚踏实地的成熟女性主人公郭海萍毕业于重点大学,为了能留在国际化大都市,她放弃了回小城工作的机会,和丈夫苏淳开始了艰辛奋斗的历程。
海萍和苏淳属于白手起家的贫贱夫妻,他们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方面都比不上土生土长的大都市群体,房子是他们成为都市人群的第二张“身份证”,为了拿到这张“身份证”,海萍省吃俭用,限制自己打长途电话的时间和回老家看望孩子的次数,精打细算到每天晚上不是吃挂面就是方便面,一个月不吃一个鸡蛋,很长时间不添置一件新衣服。
后来,动用了两人所有的积蓄和住房公积金,得到了海萍父母和海藻的资助,还借了高利贷才付上房子首付,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
供房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将海萍从一个心高气傲的知识女性打磨成了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市民。
她可以因为一块钱硬币而歇斯底里,为一根烟而大发雷霆,为钱而改变对婆婆的称呼,也可以为没钱而埋怨丈夫的窝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宋代“蜗居”与房奴
作者:李开周
来源:《百家讲坛》2010年第14期
宋朝文人王禹偁写过一篇《李氏园亭记》,讲到当时首都开封的地价很贵:“重城之中,双阙
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
”一尺地一寸土,跟金子一个价钱,地价如此之高,房价可想而知。
当然,王禹偁是文人,文人说话爱夸张,宋朝房价究竟是高是低,咱得看具体例子。
苏东坡一辈子买了好几套房子,但是没有一套是在首都开封买的。
后来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老苏很着急,借了开封一个姓范的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参加工作几十年,到70岁那年才买上房子,而且也不是在首都开封买的,
而是在许昌买的。
在买房之前,苏辙写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又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活了大半生,头发都花白了,还没弄上一套房子,搞得我在儿子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还老是抱怨。
欧阳修考中进士,进中央工作,工作了好多年,始终没买上房子。
他给朋友写信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
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
”意思是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没有混上自己的窝,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住,很惨。
北宋末年,有位御史中丞翁彦国。
说过一句话:“京师户口日滋,栋宇密接,略无容隙。
纵得价钱,何处买地?”看来不光是房子贵,地皮也贵,贵到有钱都买不到。
房价高,老百姓买房就难。
钱少的买小房子,挤着住;没钱的借钱买房子,只有做房奴。
北宋初年有个大学士叫陶谷,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住房是多么紧张:“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
”房子的使用面积不够,就自己动手改造,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
式。
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来,让孩子们睡。
这种一家三代挤一个小房子的居住生活,房改以前也出现过,估计现在60后70后的朋友还能回忆起来。
编辑/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