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例随访-纵隔巨淋巴增生症 ppt课件
![病例随访-纵隔巨淋巴增生症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031f2f67ec102de2bd897c.png)
纵隔胸膜来源,纤维瘤?
院附属医院 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上叶多发占位灶,考虑
???
患者在全麻下行“右上纵隔多发巨大肿物切除 术”,术中胸腔镜探查见:右上后纵隔见4个囊实 性肿瘤,从上往下依次分别为8cmX6cmX5cm, 4cmX3cmX2cm,3cmX2cmX2cm,6cmX5cmX4cm 大小。均凸向右侧胸腔,压迫右上肺,基底均较 宽,与胸顶、后胸壁、右侧纵隔及胸骨右侧分界 不清,最高位巨大肿物与右上肺稍粘连,与右锁 骨下动静脉粘连明显;最低位巨大肿物基底部深 入胸骨右侧,面积约3cmX2cmX2cm大小。术中考 虑右上纵隔多发巨大肿物,性质待定
胸腺类癌是一种罕见的前纵隔肿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 特征性,前上纵隔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密度不均匀,可 见坏死、囊变,坏死区小,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 强化,易发生淋巴结、肺脏等远处转移.
病例4男性,47岁,反复右胸闷、气喘半个月 , 拟“右上肺占位并肺不张、前纵膈占位”收入院
1.前纵膈占位,未见FDG浓聚,考虑良性 病变可能,畸胎瘤?请结合临床。 2.右上肺占位,异常高代谢,考虑恶性病 变; 3.双侧胸腔积液; 4.心包积液。
小结
纵隔定义
指左右侧胸膜腔之间的部分,前为胸骨,后为胸椎,上 接颈部,下止膈 肌。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的 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在 纵隔肿瘤中,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 黄色瘤和迷走组织在纵隔内形成的肿瘤可以在纵 隔的任何部位发生外,其它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 一定的规律性
纵隔占位病例随访
病例1女性,23岁,发现口腔溃疡4个
月,发现右后纵隔肿物1个月
???
Castleman’s病
又称为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的淋巴组
院附属医院 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上叶多发占位灶,考虑
???
患者在全麻下行“右上纵隔多发巨大肿物切除 术”,术中胸腔镜探查见:右上后纵隔见4个囊实 性肿瘤,从上往下依次分别为8cmX6cmX5cm, 4cmX3cmX2cm,3cmX2cmX2cm,6cmX5cmX4cm 大小。均凸向右侧胸腔,压迫右上肺,基底均较 宽,与胸顶、后胸壁、右侧纵隔及胸骨右侧分界 不清,最高位巨大肿物与右上肺稍粘连,与右锁 骨下动静脉粘连明显;最低位巨大肿物基底部深 入胸骨右侧,面积约3cmX2cmX2cm大小。术中考 虑右上纵隔多发巨大肿物,性质待定
胸腺类癌是一种罕见的前纵隔肿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 特征性,前上纵隔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密度不均匀,可 见坏死、囊变,坏死区小,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 强化,易发生淋巴结、肺脏等远处转移.
病例4男性,47岁,反复右胸闷、气喘半个月 , 拟“右上肺占位并肺不张、前纵膈占位”收入院
1.前纵膈占位,未见FDG浓聚,考虑良性 病变可能,畸胎瘤?请结合临床。 2.右上肺占位,异常高代谢,考虑恶性病 变; 3.双侧胸腔积液; 4.心包积液。
小结
纵隔定义
指左右侧胸膜腔之间的部分,前为胸骨,后为胸椎,上 接颈部,下止膈 肌。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的 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在 纵隔肿瘤中,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 黄色瘤和迷走组织在纵隔内形成的肿瘤可以在纵 隔的任何部位发生外,其它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 一定的规律性
纵隔占位病例随访
病例1女性,23岁,发现口腔溃疡4个
月,发现右后纵隔肿物1个月
???
Castleman’s病
又称为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的淋巴组
巨淋巴结增生症
![巨淋巴结增生症](https://img.taocdn.com/s3/m/79cdd2e19e314332396893d1.png)
巨淋巴结增生症 5
CD 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免 疫调节障碍有关。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人 疱疹病毒 8(HHV-8)感染及体内白介素-6 (IL-6)过度产生与本病发生有关。 有文献报道,在 AIDS 感染相关 MCD 中 HHV-8 感染率达100%,而在AIDS感染不 相关MCD中HHV-8感染仅率40%。 Castleman病常无家族史,但文献报道有一 对母女、一对孪生兄弟先后发病病例。
巨淋巴结增生症 13
3 增强扫描后实质期均匀明显强化,与周围 血管相似,CT 值可高达 110Hu~170Hu。
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持续强化。直径 小于 5cm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大于 5cm 病 灶常显示不均匀强化,强化早期病灶呈周边不 规则中度强化,后期强化向中心填充。增强后 病灶 CT 值最高可达到 150Hu 左右,其动态 变化过程与动脉相似,早期强烈强化及延迟后 强化减退为其特点,而强化程度与静脉注射方 式、速度、总量有关。
巨平扫呈密度均匀软组织影,边界清楚:
直径小于 5cm 多密度均匀,腹部病灶密 度稍低于肝脏, 大于 5cm 病灶呈混杂密度,界限清晰, 病灶中心可因条索状纤维疤痕而显示低密 度灶。 大多病灶密度均匀,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 考虑与病灶血供丰富,侧支循环良好以及 淋巴组织本身不容易坏死特性有关。
巨淋巴结增生症
1
巨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 disease CD)
Castleman 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的慢 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曾被命 名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淋 巴滤泡增生症、血管瘤样淋巴结 增生症以及淋巴样错构瘤等。近 年来命名渐趋统一,以 CD 或血 管淋巴滤泡增生症命名较多。
巨淋巴结增生症 3
CD 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免 疫调节障碍有关。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人 疱疹病毒 8(HHV-8)感染及体内白介素-6 (IL-6)过度产生与本病发生有关。 有文献报道,在 AIDS 感染相关 MCD 中 HHV-8 感染率达100%,而在AIDS感染不 相关MCD中HHV-8感染仅率40%。 Castleman病常无家族史,但文献报道有一 对母女、一对孪生兄弟先后发病病例。
巨淋巴结增生症 13
3 增强扫描后实质期均匀明显强化,与周围 血管相似,CT 值可高达 110Hu~170Hu。
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持续强化。直径 小于 5cm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大于 5cm 病 灶常显示不均匀强化,强化早期病灶呈周边不 规则中度强化,后期强化向中心填充。增强后 病灶 CT 值最高可达到 150Hu 左右,其动态 变化过程与动脉相似,早期强烈强化及延迟后 强化减退为其特点,而强化程度与静脉注射方 式、速度、总量有关。
巨平扫呈密度均匀软组织影,边界清楚:
直径小于 5cm 多密度均匀,腹部病灶密 度稍低于肝脏, 大于 5cm 病灶呈混杂密度,界限清晰, 病灶中心可因条索状纤维疤痕而显示低密 度灶。 大多病灶密度均匀,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 考虑与病灶血供丰富,侧支循环良好以及 淋巴组织本身不容易坏死特性有关。
巨淋巴结增生症
1
巨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 disease CD)
Castleman 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的慢 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曾被命 名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血管淋 巴滤泡增生症、血管瘤样淋巴结 增生症以及淋巴样错构瘤等。近 年来命名渐趋统一,以 CD 或血 管淋巴滤泡增生症命名较多。
巨淋巴结增生症 3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课件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db085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c.png)
01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 肿块和消化系统症状等 。
02
体征为腹部肿块和腹部 压痛等。
03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 CT或MRI等显示腹膜后 淋巴结肿大。
04
病理学诊断:通过手术 切除或穿刺活检等方式 获取病理组织,进行病 理学诊断。
鉴别诊断
其他腹膜后肿瘤
如脂肪瘤、神经鞘瘤、畸胎瘤等。
淋巴结转移瘤
如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 。
发病机制
病因
该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 疫系统异常、炎症反应、感染等因素 有关。
病理生理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的发病机制涉及 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导致淋巴结异常增生和免疫系统的 异常反应。
流行病学
01
02
03
发病率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的发 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呈上 升趋势。
发病群体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均衡、适当锻炼等,有助 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3
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面对生活,减轻压力和焦虑,有利于身体健 康。
康复锻炼
轻度锻炼
进行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心肺功能和免疫力。
拉伸运动
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身体恢复。
按摩和热敷
进行局部按摩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缓解肿胀和疼 痛。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疾病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预后 • 预防与日常护理 • 最新研究进展
CHAPTER 01淋巴结增生是一种罕见 的疾病,其特征为腹膜后区域淋 巴结异常增大,通常伴随免疫系 统的激活。
分类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课件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66bb1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6.png)
阐述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的诊断标准、鉴 别诊断方法等。
治疗手段
治疗效果评估
详细介绍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的治疗方法 ,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讨论各种治疗手段的效果评估方法和标准 。
经验与教训总结
诊疗经验
分享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如如何早期发现、如何提高诊断准 确率等。
患者管理
团队协作
强调团队协作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科室的优势。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 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卫生部门建议 ,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病
毒感染。
控制策略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毒的来源和传播 途径,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放疗和化疗适用于病情较重、淋巴结增生范围较广的患者,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副 作用和并发症风险。生物治疗则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 统来抑制淋巴结增生,具有较好的前景。
04 疾病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洗脸、洗澡,保持居 住环境清洁卫生。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接触患有腹膜后巨淋巴结 增生的患者,避免前往人群密 集的场所。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的 患者,手术治疗是更为有效的治
疗方式。
手术方法包括淋巴结切除术、器 官切除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 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控 制病情、减轻症状,但手术创伤 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可
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巨大淋巴结增生ppt课件
![巨大淋巴结增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7be6f7195f312b3169a58d.png)
巨大淋巴结增 生
术中所见:胸膜腔无粘连,无积液,病变 位于右肺上叶根部,大小约为 5.0X6.0X7.0CM,压迫右肺上叶动静脉 术后病理:(右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 病
概述
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是一种非常 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 多见于胸 部,其它部位也少有报道。
小结
尽管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病因、病理类型及 临床类型具有交叉性而显得较为复杂,但 本病局灶型仍有一些相对的影像学特征表 现:①病灶多为单发,常位于纵隔;②病 灶为富血管性的软组织实性占位病变,早 期明显强化,其动态变化与动脉相同,CT 值可升高60 HU;③ 病灶内斑点钙化;④ 病灶内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灶;⑤DSA显 示病灶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MRI 显示典型的层状分布的供养血管断面影。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最后确诊依赖活检。 术前往往误诊为其他疾病。 纵隔淋巴瘤以两侧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常累及前纵隔胸骨后淋巴结,低至中轻度强化; 胸腺瘤主要位于前上纵隔,临床常出现重症肌无 力,良性胸腺瘤主要表现胸腺区边界光整的类圆 形肿块,侵袭性胸腺瘤形态不规则常侵犯纵隔脂 肪间隙、血管、心包及胸膜;
诊断和鉴别诊断
神经源性肿瘤主要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肿瘤位居 椎管内外呈哑铃状,坏死囊变相对较常见。 肺门巨淋巴结增生症应与肺动脉瘤鉴别,后者强 化更加明显,并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发现癌鉴 别,后者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并有吸烟咯 血病史,再加上增强等特点不同,多能鉴别。
病因
Castleman病有许多名称,如巨大淋巴结增 生,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瘤、血管 滤泡淋巴结组织增生、淋巴组织肿瘤样增 生等, 其病因至今不明,有3 种观点:1.淋 巴引流区一般炎症或不明原因的特殊炎症; 2. 淋巴结错构瘤:3.淋巴细胞的间变性肿瘤。 多数学者支持第一种观点, 近来的研究显 示.白细胞介素6(1L- 6)等B细胞生长是本 病的关键。
术中所见:胸膜腔无粘连,无积液,病变 位于右肺上叶根部,大小约为 5.0X6.0X7.0CM,压迫右肺上叶动静脉 术后病理:(右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 病
概述
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是一种非常 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 多见于胸 部,其它部位也少有报道。
小结
尽管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病因、病理类型及 临床类型具有交叉性而显得较为复杂,但 本病局灶型仍有一些相对的影像学特征表 现:①病灶多为单发,常位于纵隔;②病 灶为富血管性的软组织实性占位病变,早 期明显强化,其动态变化与动脉相同,CT 值可升高60 HU;③ 病灶内斑点钙化;④ 病灶内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灶;⑤DSA显 示病灶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MRI 显示典型的层状分布的供养血管断面影。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最后确诊依赖活检。 术前往往误诊为其他疾病。 纵隔淋巴瘤以两侧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常累及前纵隔胸骨后淋巴结,低至中轻度强化; 胸腺瘤主要位于前上纵隔,临床常出现重症肌无 力,良性胸腺瘤主要表现胸腺区边界光整的类圆 形肿块,侵袭性胸腺瘤形态不规则常侵犯纵隔脂 肪间隙、血管、心包及胸膜;
诊断和鉴别诊断
神经源性肿瘤主要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肿瘤位居 椎管内外呈哑铃状,坏死囊变相对较常见。 肺门巨淋巴结增生症应与肺动脉瘤鉴别,后者强 化更加明显,并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发现癌鉴 别,后者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并有吸烟咯 血病史,再加上增强等特点不同,多能鉴别。
病因
Castleman病有许多名称,如巨大淋巴结增 生,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瘤、血管 滤泡淋巴结组织增生、淋巴组织肿瘤样增 生等, 其病因至今不明,有3 种观点:1.淋 巴引流区一般炎症或不明原因的特殊炎症; 2. 淋巴结错构瘤:3.淋巴细胞的间变性肿瘤。 多数学者支持第一种观点, 近来的研究显 示.白细胞介素6(1L- 6)等B细胞生长是本 病的关键。
淋巴结肿大精品PPT课件
![淋巴结肿大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2573456bec0975f565e23d.png)
造成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可分为:腹
股沟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耳
后淋巴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多是由于这些部位出现
炎症所致,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通常提示腹股沟周围的生殖系统、腹腔
各器官病变,也包括全身性疾病。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中医外贴疗法
•
化结消炎方在治疗淋巴结肿大有很好的疗效,其所含
中药成分局部渗透力强,药性经皮肤吸收而参与血液循环
,并通过皮肤传导至经络、组织,从而激发机体的调节功
能,促进局部生理功能恢复而达到快速治愈淋巴结炎之目
的。
药方概述
• 苗岭医家秘制膏贴化结消炎方,方内融合苗岭地道野生药 材之精华,独特秘制组方,直接敷贴于患处,通过药力渗 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快速起到清热排毒,消炎止 痛,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能彻底根除淋巴结炎, 治愈后不再复发。
民间疗法
• 鲜菊花叶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换 。藤黄50克研末,置瓶中,再加75%酒精300毫升,盖紧, 摇荡之,用棉球蘸液涂患处3~4次.用于未化脓时。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课件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e434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6.png)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PPT课 件
CONTENTS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述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临床表现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治疗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预防与护
理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研究进展
01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是指由于各种 刺激因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和炎 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机制。
特征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通常伴随疼痛 、红肿等症状,淋巴结质地柔软 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可移动 ,一般无粘连。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分类
感染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01
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如扁桃体炎、中耳炎
等。
免疫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02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
研究进展
在治疗方法方面,目前已经有一些药 物被证实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有一定 的疗效,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等。
此外,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 技术、免疫治疗等也为淋巴结反应性 增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发病机制方面,研究已经发现了一 些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相关的基因和 信号通路,如PI3K/Akt、NF-κB等。
继续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以及心理 健康,以促进康复。
06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是一种 常见的病理现象,目前对 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 研究仍在进行中。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 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认 识逐渐深入。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 表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可能与免疫系统、炎症反 应等因素有关。
CONTENTS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述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临床表现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治疗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预防与护
理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研究进展
01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是指由于各种 刺激因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和炎 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机制。
特征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通常伴随疼痛 、红肿等症状,淋巴结质地柔软 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可移动 ,一般无粘连。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分类
感染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01
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如扁桃体炎、中耳炎
等。
免疫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02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
研究进展
在治疗方法方面,目前已经有一些药 物被证实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有一定 的疗效,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等。
此外,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 技术、免疫治疗等也为淋巴结反应性 增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发病机制方面,研究已经发现了一 些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相关的基因和 信号通路,如PI3K/Akt、NF-κB等。
继续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以及心理 健康,以促进康复。
06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是一种 常见的病理现象,目前对 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 研究仍在进行中。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 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认 识逐渐深入。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 表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可能与免疫系统、炎症反 应等因素有关。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PPT课件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8ee4bf0029bd64783e2c7c.png)
17
1.异位嗜铬细胞瘤,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内部囊变和坏死较多,病人会 有波动性高血压。 2.胃肠外间质瘤,多数胃肠外间质瘤位于肠系膜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 缘光滑。 3.神经源性肿瘤 4.异位胰腺,多数位于消化道壁,与胰腺强化一致。 5.淋巴瘤,强化程度呈轻中度,多为肿大淋巴结融合形成,病人会有淋巴瘤 系统症状
患者,女,47岁,发现“腹部肿瘤”半年, 无明显不适。 既往史: 22年前当地医院行“剖宫产”, 术后恢复良好
1
其余实验室检查阴性
2
3
4
5
其余实验室检查阴性
6
其余实验室检查阴性
7
8
9
10
肝胃间胰腺前上方见类圆形肿块,边界较 清,大小约8.2cm×4.6cm×5.9cm,密度 欠均匀,内见点状钙化,增强呈不均匀明 显强化,内见片状低密度灶无强化区,其 下部与相邻胰腺分界不清,周围见粗大回 流血管影回流至门静脉,病变左侧及腹膜 后、胃壁小弯侧见数个卵圆形稍大淋巴结 及结节影,部分呈环形强化。
14
1.巨淋巴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病,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多无症状, 为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亦称为血管滤泡性淋 巴组织增生。1956年确定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 2.关于这种病变的病因尚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 第一种认为本病表现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与慢性抗体刺激 有关,可能为病毒感染所致。 第二种理论则认为透明血管型是一种淋巴组织的进行性生长紊 乱,而浆细胞型的发生与IL-6调节障碍有关。 3.病理上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种类型。
16
局限型GLNH的影像学表现: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淋巴结,沿全身淋巴结链分布,但最好发 生于纵隔、肺门和腹膜后区域。约60-%~70%发生于胸部,约 20%发生于腹部,以腹膜后最常见。 GLNH高强化机制为透明血管型病灶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增生和周 边较多粗大的滋养动脉所致。 GLNH钙化较少,可见于5%~10%的病例,且仅见于局限型透明 血管型。 GLNH另一个特征是瘤灶内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灶,尽管部分病 例呈不均匀性强化,但瘤灶内的低密度影并非坏死灶。 弥漫性
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症ppt课件
![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0c1e2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b.png)
1956 年确定为良性非肿瘤性病变。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发病与病因
GLNH自1954年发现以来,关于GLNH的病 因尚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
第一种认为本病表现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 生,与慢性抗体刺激有关,可能为病毒感 染所致。
CT增强于静脉团注造影剂后早期病灶即 明显强化,CT值高达114 Hu~196 Hu,平均 133 Hu,与主动脉强化程度相当,延迟扫描仍 持续强化,CT值70 Hu~122 Hu,平均92 Hu。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第二种理论则认为透明血管型是一种淋巴 组织的进行性生长紊乱,而浆细胞型的发 生与IL-6调节障碍有关。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理
在病理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种类型
透明血管型的特征为淋巴滤泡退化和毛细血管数 量增加。突出的变化有:肿胀的血管内皮、外皮 细胞以及生发中心内的少量网状细胞可排列成同 心圆样结构,血管壁周围有透明样物沉着,并发 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其形态颇似退化的胸腺小 体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发病与病因
GLNH自1954年发现以来,关于GLNH的病 因尚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
第一种认为本病表现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 生,与慢性抗体刺激有关,可能为病毒感 染所致。
CT增强于静脉团注造影剂后早期病灶即 明显强化,CT值高达114 Hu~196 Hu,平均 133 Hu,与主动脉强化程度相当,延迟扫描仍 持续强化,CT值70 Hu~122 Hu,平均92 Hu。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第二种理论则认为透明血管型是一种淋巴 组织的进行性生长紊乱,而浆细胞型的发 生与IL-6调节障碍有关。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理
在病理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种类型
透明血管型的特征为淋巴滤泡退化和毛细血管数 量增加。突出的变化有:肿胀的血管内皮、外皮 细胞以及生发中心内的少量网状细胞可排列成同 心圆样结构,血管壁周围有透明样物沉着,并发 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其形态颇似退化的胸腺小 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也有研究表明炎症、 免疫功能异常、EB 病 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与 CD 的发病有关。
6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病理分型
• 病理分型:
* 透明血管型,占80~90%,临床常多无症状,
呈局灶型,发病高峰40 ~ 50岁,为 以淋巴滤 泡、小血管增生及透明变性为主。 * 浆细胞型, 占10~20%,部分伴有全身症状, 临床多为多中心型,发病高峰为 60 ~ 70 岁,
CT表现:
多中心型:
平扫多为稍低密度影。
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原
因是肿瘤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仅有少许毛细血
管增生。
12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局灶型: T1 WI 等信号,T2WI 高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 CT 相仿,病灶内及周围可 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
成年人,研究显示 透明血管型多发生于男
性患者,平均年龄在 40 岁;浆细胞型平均年 龄在 65 岁。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具有血供丰富特点
3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 IL-6 是与 CD 发病最为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
研究表明,CD发病与白细胞介素 ( interleukin,IL) -6 或
血管成分少而有大量浆细胞浸润。
* 混合型,兼顾二者,较少见
7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分型
• 临床分型:
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
* 局灶型——往往仅累及单个淋巴结区域,相
关症状较轻,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 多中心型——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有较为
明显的系统性症状,预后较单中心型病例差
8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表现
多中心型——MRI表现缺乏明显特征
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肿大淋巴结,信号较均匀; 增强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13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70%以上发生在胸内,沿淋巴链分布为特点 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 纵 隔 型(最多见)
肺门 型(次之)
肺内 型(最少见)
14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临床表现: 局灶型常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就诊,以纵
隔、腋下、颈部等处好发,腹部发病较少。
多中心型多表现为分散的肿大淋巴结,常
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肝脾
肿大等。
9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局灶型—— CT 表现具有特征性 平扫多境界清楚,密度均匀 部分病灶中央可见钙化 部分较大病灶可呈混杂密度影,中心可因纤 维瘢痕或囊变而呈低密度或囊性改变 病灶周围可伴子灶; 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不强 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但 病灶内较少出 现坏死或囊变这与肿瘤丰富的血供有关。
18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肺门型者具有位于支气管分叉处的特点:
19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 CT表现:明显强化
20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加权像呈中等或略低信号(信号多较均匀)
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信号多数不均匀) 病灶内部或邻近可见流空信号血管影为特点
增强MRI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
相关多肽 ( 例如 HHV-8 基因组编码的一段 IL-6 类似物) 有明确关系。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人员就已发现 CD患者血清标
本和淋巴结标本中 IL-6 表达上调。 更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CD 患者存在 IL-6 受体的多态性, 且血清中可溶性 IL-6 受体表达上调。
4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X线表现:为检出该病的基本方法,但无特异性 纵隔型:向一侧肺内突出的半圆形或分叶(多 个融合)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纵隔肿块 肺门型:肺门处、靠近叶裂或支气管分支处类
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肿块影
肺内型:很少见,可与肺门淋巴结增大共存
15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纵隔和/或肺门类圆形或不规则实质性 肿块,少数可见钙化。
HHV-8 (人类疱疹病毒-8 )与 CD 的发病有相关关系。 有研究显示,在 14 例合并 HIV 感染的 MCD 患者淋巴 结标本中均检出了 HHV-8 的基因序列; 而在 17 例未合并 HIV 感染的 MCD 患者中,亦有相当比例 ( 7 /17)检出了 HHV-8 的基因序列。 HHV-8感染与 CD相关的可能机制为: 病毒编码 IL-6 类似物,继而刺激 B 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同时诱导血管内 皮生长 因 子 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而 B 细胞增殖 后,可进一步增加 IL-6 的表达,促进疾病发展。
10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有研究认为:增强病灶中间低密度是由于 毛细血管玻璃样变、纤维化或其内皮细胞
过度增生致血管狭窄、闭塞,使对比剂进入
延迟或不能进入; 还有学者研究病理证实病灶中间的低密度 或低信号区为纤维组织及玻璃样变性的血 管结构所致,并不是缺血坏死。
1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显示位于支气管分支处的特征更直观。
增强扫描特点是明显强化(>100Hu)
血管造影:其供血动脉为扭曲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或支气管动脉
静脉期肿物呈致密均匀染色。
16
Case-base-review :CT表现
17
增强前后CT值变化
CT值:平扫
41.5Hu 117.8Hu
增强 79.0Hu
增强扫描前后,肿块CT值升高了76.3Hu
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氏病CD)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淋
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1956 年由 Castleman 首次报道并命名,又叫以 下名称: 淋巴结错构瘤 血管性淋巴样错构瘤 良性巨淋巴瘤 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殖症
2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发生于淋巴结存在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 胸部(70%),其次是颈部(14%)、腹部 (12%)、腋部(4%)。 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婴幼儿,但多发于
2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MRI表现
•MRI表现——增强检查明显强化
前纵隔见一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浅分叶状,边缘光整,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T2WI上在肿块边缘可见流空的血管影(白色箭头所示)C~E:可见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显著强化,延迟后持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也有研究表明炎症、 免疫功能异常、EB 病 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与 CD 的发病有关。
6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病理分型
• 病理分型:
* 透明血管型,占80~90%,临床常多无症状,
呈局灶型,发病高峰40 ~ 50岁,为 以淋巴滤 泡、小血管增生及透明变性为主。 * 浆细胞型, 占10~20%,部分伴有全身症状, 临床多为多中心型,发病高峰为 60 ~ 70 岁,
CT表现:
多中心型:
平扫多为稍低密度影。
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原
因是肿瘤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仅有少许毛细血
管增生。
12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局灶型: T1 WI 等信号,T2WI 高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 CT 相仿,病灶内及周围可 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
成年人,研究显示 透明血管型多发生于男
性患者,平均年龄在 40 岁;浆细胞型平均年 龄在 65 岁。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具有血供丰富特点
3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 IL-6 是与 CD 发病最为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
研究表明,CD发病与白细胞介素 ( interleukin,IL) -6 或
血管成分少而有大量浆细胞浸润。
* 混合型,兼顾二者,较少见
7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分型
• 临床分型:
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
* 局灶型——往往仅累及单个淋巴结区域,相
关症状较轻,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 多中心型——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有较为
明显的系统性症状,预后较单中心型病例差
8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表现
多中心型——MRI表现缺乏明显特征
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肿大淋巴结,信号较均匀; 增强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13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70%以上发生在胸内,沿淋巴链分布为特点 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 纵 隔 型(最多见)
肺门 型(次之)
肺内 型(最少见)
14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临床表现: 局灶型常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就诊,以纵
隔、腋下、颈部等处好发,腹部发病较少。
多中心型多表现为分散的肿大淋巴结,常
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肝脾
肿大等。
9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局灶型—— CT 表现具有特征性 平扫多境界清楚,密度均匀 部分病灶中央可见钙化 部分较大病灶可呈混杂密度影,中心可因纤 维瘢痕或囊变而呈低密度或囊性改变 病灶周围可伴子灶; 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不强 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但 病灶内较少出 现坏死或囊变这与肿瘤丰富的血供有关。
18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肺门型者具有位于支气管分叉处的特点:
19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 CT表现:明显强化
20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加权像呈中等或略低信号(信号多较均匀)
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信号多数不均匀) 病灶内部或邻近可见流空信号血管影为特点
增强MRI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
相关多肽 ( 例如 HHV-8 基因组编码的一段 IL-6 类似物) 有明确关系。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人员就已发现 CD患者血清标
本和淋巴结标本中 IL-6 表达上调。 更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CD 患者存在 IL-6 受体的多态性, 且血清中可溶性 IL-6 受体表达上调。
4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X线表现:为检出该病的基本方法,但无特异性 纵隔型:向一侧肺内突出的半圆形或分叶(多 个融合)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纵隔肿块 肺门型:肺门处、靠近叶裂或支气管分支处类
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肿块影
肺内型:很少见,可与肺门淋巴结增大共存
15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纵隔和/或肺门类圆形或不规则实质性 肿块,少数可见钙化。
HHV-8 (人类疱疹病毒-8 )与 CD 的发病有相关关系。 有研究显示,在 14 例合并 HIV 感染的 MCD 患者淋巴 结标本中均检出了 HHV-8 的基因序列; 而在 17 例未合并 HIV 感染的 MCD 患者中,亦有相当比例 ( 7 /17)检出了 HHV-8 的基因序列。 HHV-8感染与 CD相关的可能机制为: 病毒编码 IL-6 类似物,继而刺激 B 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同时诱导血管内 皮生长 因 子 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而 B 细胞增殖 后,可进一步增加 IL-6 的表达,促进疾病发展。
10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有研究认为:增强病灶中间低密度是由于 毛细血管玻璃样变、纤维化或其内皮细胞
过度增生致血管狭窄、闭塞,使对比剂进入
延迟或不能进入; 还有学者研究病理证实病灶中间的低密度 或低信号区为纤维组织及玻璃样变性的血 管结构所致,并不是缺血坏死。
1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显示位于支气管分支处的特征更直观。
增强扫描特点是明显强化(>100Hu)
血管造影:其供血动脉为扭曲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或支气管动脉
静脉期肿物呈致密均匀染色。
16
Case-base-review :CT表现
17
增强前后CT值变化
CT值:平扫
41.5Hu 117.8Hu
增强 79.0Hu
增强扫描前后,肿块CT值升高了76.3Hu
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氏病CD)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淋
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1956 年由 Castleman 首次报道并命名,又叫以 下名称: 淋巴结错构瘤 血管性淋巴样错构瘤 良性巨淋巴瘤 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殖症
2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发生于淋巴结存在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 胸部(70%),其次是颈部(14%)、腹部 (12%)、腋部(4%)。 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婴幼儿,但多发于
2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MRI表现
•MRI表现——增强检查明显强化
前纵隔见一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浅分叶状,边缘光整,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T2WI上在肿块边缘可见流空的血管影(白色箭头所示)C~E:可见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显著强化,延迟后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