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农村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总结

农村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总结

农村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总结农村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篇一」为促使家庭困难学生健康成长,__小学多举措打造热爱生活、幸福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经济上帮扶。

在困难学生享受低保的基础上,学校创造机会让孩子优先享受各种补助,通过实行师生一对一帮扶、联系志愿服务团队帮扶,社区捐资帮扶等途径,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二是精神上关怀。

学校要求班主任为困难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

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中予以指导与关心,优先给与孩子各种成长机会。

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优先给予孩子参与的机会,让孩子到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每年母亲节、父亲节给孩子购买书包、学具用品、衣物等,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课堂上优先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孩子获得学习进步的愉悦,培养孩子爱学习、爱交流的好习惯。

定期给与孩子心理辅导,了解孩子的需求与烦恼,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鼓励孩子跟同学交流,促使孩子快乐成长。

三是社会上联动。

学校及时联系社区为困难学生建立社区关爱档案,积极为困难学生献出爱心,给予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少年,长大后做有用的人,以回报社会。

农村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篇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如:1、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我校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1)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1)

农村初中学生课上抗挫心理训练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国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而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教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进程。

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崭新的课题,近年来得到不少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德育改革、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措施。

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而提高孩子课上抗挫的能力又是提高孩子抗挫的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农村的教育速度和质量明显存在落后的趋势,,有不少制约教育发展的不利条件,研究农村中学生课上抗挫心理训练对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中学生占全国小学生的70%。

开展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专题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又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中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诸如胆怯、焦虑、苦恼、烦闷、自卑、自私、嫉妒、不合群等行为,这些都是心理缺陷的外在反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

因此,开展“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分析证明:就“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目前国内外有过大量的研究,其研究起点高、范围广、多角度,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情绪情感、交际心理等角度来进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调查和研究;还有就写作、英语、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家长、教师、网络等对象对学习的影响等单方面来进行研究的,如《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思考》(李文献)、《当前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杨丹)等。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一)在班级授课制的同时,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然而现实是各校、各班都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学困生”(据调查我校学困生大约占15%),这些学生虽然在受教育的时间、地点、老师、策略等诸方面上与其他学生是均衡的,但是由于受家庭环境、学业基础、心理个性、意志品质各方面的影响,个体发展却极不均衡。

不均衡的发展导致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抽样调查每一位学困生几乎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健康更加重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地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所以,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老师来说有许多的困惑。

(二)缩小由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家庭,各种类型的父母或监护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造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三)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此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学困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促进自我觉醒、自我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少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孤独心理。

同时,现代教育论又证明:学生——只要你给点阳光就灿烂。

2、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同时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开放个性。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品尝解决困难后的愉悦,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4、古今中外,诸如《丑小鸭》、《雪中送炭》等蕴含着深刻理论内涵的故事给学校、老师关于教育的启示。

农村小学问题学生心理疏导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问题学生心理疏导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问题学生心理疏导的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作者:吴德李奕叶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5期一、课题背景近年来,伴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离婚率高涨,单亲家庭增多;家庭结构残缺,造成孩子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良。

时间久了,除了有留守儿童之外,在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还出现了另一种“单亲孩子”,他们的父母一方在外地打工,与孩子聚少离多,虽然生活在健全的家庭,但却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相互交流,造成了孩子情感的缺失。

同时,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情感上的这种需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产生了一些不易被家长察觉的问题,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

这些单亲与“单亲”孩子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也由此引发出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生、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失去父母应有的监护与爱抚,普遍产生心理扭曲现象,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

他们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喜欢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他们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

总之,他们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错、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

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

因此,单亲及单亲留守家庭中的孩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离异或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情感上的忽略或行为上的放任,使一个个稚嫩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幸福和纯真,变得灰暗、痛苦、茫然、自卑、任性。

假如,这种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引导和调节,就会发展成情绪和行为有障碍的特殊学生。

就像天使被折翅膀,永远也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

许多触目惊心的相关案例给家长,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及单亲留守家庭小学生的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做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帮助,使他们能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由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问题学生心理疏导的实效性研究》课题,希望通过此研究能改变农村的问题学生现状,为我们的教育做出一份贡献。

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书)

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书)

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
题报告书)
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有许多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被迫留守在学校或家中。

这些留守学童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开展对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学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通过发放问卷给农村小学留守学童以及相关参与者,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需求和期望。

研究结果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农村小学留守学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焦虑和自卑情绪。

同时,他们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研究结论
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农村小学留守学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

-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学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包括提供情感支持、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等。

建议和推荐
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推荐:
-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 [引用1]
- [引用2]
以上是《农村小学留守学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书)》的文档内容。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报告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报告

《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报告----------------------------知识改变生活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总结报告为普遍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全面发展,形成一套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中应对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使现代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更具时代性、科学性。

我们申请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自2008年9月28日开题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一年的历程。

广大课题组成员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艰辛,始终坚持我们提出的“实、活、新、高、稳”的教育科研五字方针,即: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讲究一个“实”字,以防止研究工作浮于表面;在研究的手段上要讲究一个“活”字,以避免研究方法墨守成规;在研究的理论上要讲究一个“新”字,以促进理论体系开拓创新;在研究的效率上要讲究一个“高”字,以提醒研究人员务实高效;在研究的步伐上要讲究一个“稳”字,以保障研究计划稳步实施。

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实验,于2008年10月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调研、分析,同时从学段组到个人都制定了详细的“分层研究行动计划”;11月份开始,我们正式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迄今已是整整的两个学期。

现就一年来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施情况从我们的课题《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不难看出,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对象是占全国小学生70%以上的这样一个群体——农村小学生;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学习心理问题,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这样一个群体中究竟有哪些学习心理问题,二是,出现这些学习心理问题是哪些因素造成的,三是,如何去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哪些对策,),因此,我们在实施本课题的研究中做了以下工作。

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学困生的问题在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它阻不仅碍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而且还困扰着整个小学接待的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效益。

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困难学生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改进方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科学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的一大革命。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的国民教育。

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因此结合教学实际对学困生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

陈至立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抓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要能明确的回答:我们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思想,转变哪些教育观念”。

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继承传统教育思想丰富遗产的同时,必须扬弃那些带有明显封建时代痕迹的教育观,必须注意到,科举文化的流弊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科学认识。

至今,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的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上没有突破性进展。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影子,透过行为现象可以看到它的本质是观念在起作用。

行为是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可以映射出观念方面的东西。

改变教育行为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帮助他们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优等生一样重要,尤其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六年级作文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六年级作文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21世纪,面对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建设的后继人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体现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

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不上真正的健康。

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

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中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在校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当今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因此,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辅导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目前,虽然有一些学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但仍未形成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我校以《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课题,开展积极的研究探讨,以不断提高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水平。

二、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心理健康指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保持健康心理。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

《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设计一、课题的提出所谓的学困生是指那些无心学习,不守纪律,犯有一定过错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常被同学讥笑和排斥,也令老师头痛。

学困生虽然在学生中为数不多,但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宽,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块沉重的绊脚石,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创造性的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

学困生他是客观存在的,其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学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教育工作者不应对其漠然视之,忽视、放弃他们,这与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学有所长,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是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重视学困生,关心学困生,帮助学困生。

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关系到这部分学生的前途,而且对转化校风,和社会风气等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当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加上单亲家庭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的增多和独生子女的自身弱点,学困生人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倾向。

这一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相当部分的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与他们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因此,我们决不能丢下或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暂时的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

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课题理论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从心理特点上加以分析,消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心理障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特性与教育对策研究》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积极推动和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 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事实上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心的教育,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是一个个思想感情、爱好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一个学校, 一个班集体, 假如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 也不叫素质教育。

我们更应当充足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揭示学习规律, 教给学习方法, 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假如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 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 转化学困生,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 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 特别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 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 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目的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 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规定和个性发明相结合, 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 构建符合本校特点, 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 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三、研究对象: 高年级学困生。

四、研究内容研究的重要内容: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重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 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 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学习课改的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题实验。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 广泛吸取各校先进经验, 采用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提高理论, 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名称:《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单位:范家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研究报告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立项后,我校立即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于2012年11月召开了开题会。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我校学习困难学生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把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寻求有效的教育矫正对策;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探索教育矫正学习困难学生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的深入了解,本着以教育矫正已存在的学习困难学生,减少新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出现的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提高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环境和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增多和自身的弱点,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多,这一现象不但与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而且与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有着莫大关联。

学习困难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家庭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学校的教育对他们有着重大而重要的影响。

学习困难学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矫正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他们的学习和人格表现都明显有别于具备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不专心,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同时,他们在家骗父母,在学校骗老师,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父母的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等等。

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空港新城北杜中心小学尹小舟一、课题背景我校在2017年空港新城接收前是咸阳市渭城区辖区最偏远的一个乡镇,条件落后,学生都来自农村,不少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现在又属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外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较多,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孩子都留给爷爷奶奶照看。

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久而久之成了班级内的学困生。

这些学生既影响同学,又影响班级,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

我校学困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转化学困生已经成为我校教育研究的重点话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更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落实。

所以,我确定了《小学阶段“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这个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掌握一些待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发挥我校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

教育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

而学困生的落后是暂时性的,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中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通过提问、讨论、面批、个别辅导等形式,拓展学困生参与面,激发他们进取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师必须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师必须搞活课堂教学,激发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是一项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

然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城乡差异和契合性问题。

受地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研究氛围、信息研究资料来源和心理沟通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自卑、怯懦、神经质倾向、品德不良和孤僻等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许多学生存在紧张、担忧、孤独等问题,其中有32.6%的学生研究目的不明确。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这些问题将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法估量的威胁,严重影响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

因此,农村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的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干预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

为了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课题采用了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查,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心理干预”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则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资料等形式,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及时总结运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经验。

定期进行论文交流、案例分析与讨论系列研讨活动,申请鉴定,实践推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

中小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定义在国内外存在差异,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XXX和XXX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研究报告》名称:《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单位:范家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研究报告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课题立项后,我校立即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于2012年11月召开了开题会。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我校学习困难学生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把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寻求有效的教育矫正对策;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探索教育矫正学习困难学生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的深入了解,本着以教育矫正已存在的学习困难学生,减少新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出现的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提高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环境和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增多和自身的弱点,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多,这一现象不但与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而且与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有着莫大关联。

学习困难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家庭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学校的教育对他们有着重大而重要的影响。

学习困难学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矫正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他们的学习和人格表现都明显有别于具备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不专心,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同时,他们在家骗父母,在学校骗老师,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父母的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等等。

他们是学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如果我们对其漠然视之,忽视、放弃他们,那么就会与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学有所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背道而驰。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习困难学生,关心学习困难学生,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因此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矫正工作使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

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

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

这些学生往往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其发生抓变,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但是学习困难学生正是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能否有效的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矫正,这关系到高效课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要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矫正首先就要弄清楚其心理发展特点,进而才能寻找合适有效的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矫正途径。

因此本课题组在2012年确定了《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这一课题。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有序、连续的研究。

随着高效课堂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习困难学生”。

但这部分学生并不是智力障碍的学生,不是先天的学习困难学生,而是通过各方面努力能够得以改善的学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矫正方式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价值1、理论价值:本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其研究过程及成果必将产生重要的理论价值。

(1)、能够促进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适应本身职业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平台。

(2)、探索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一条适合的教育矫正策略,为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提供理论指导。

(3)、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农村的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实现一定的突破。

(5)、为学校的研究型管理、教学、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2、实践价值: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困难学生较多。

学习困难学生问题是长期困扰和影响农村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学校稳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逐年扩大。

学习困难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乡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乡,留守儿童多,致使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相应的问题。

(2)、目前农村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单亲家庭孩子增多,缺乏相应的心理指导。

(3)、我校坐落在乡镇中心,有一批孩子迷恋上了上网和网络游戏,使他们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致使他们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心理发生扭曲。

(4)、农村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缺少方法,也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致使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5)、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心理发生非正常的影响。

本课题主要研究对我校小学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从心理发展特点上加以分析,消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心理障碍,对他们进行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矫正,增强其自信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以此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及时有效的抓好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矫正工作是搞好教育教学中必行的一件大事,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界定学习困难学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我们此次研究主要把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称作学习不良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学生的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严重困难。

这一定义排除了智力落后学生。

从国外文献看,一些学者把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看作是一种教育的现象,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根据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习困难学生)又有了新的含义,即在学业基础、学习行为倾向、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按时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四、文献研究述评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应用元认识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整理、收集已有的关于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了解农村校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依据编写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我校学习困难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

整理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对策。

五、研究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展开对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矫正方法的研究,并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2、通过对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和矫正研究,探索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思路,有效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为解决农村学校学习困难学生教育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探索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探索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矫正的目标、内容、途径、策略和方法体系。

4、通过对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心理现象,提高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六、研究的内容鉴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取得合格要求的学习效果,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一般也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不适应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困难学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至于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更是一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探究性深刻的工程。

无论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成因,还是教育对策,都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地研究。

为此,我校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三个研究重点,并具体分解为以下研究内容: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调查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2、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个案的研究;有计划地转化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学生”。

3.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对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七、研究策略与方法(一)、研究的策略既然把课题命名为《农村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那么,就应该在“教育矫正”上下功夫,要想一切办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取得进步,稳定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情绪,矫正学习困难学生的人格缺陷,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方法,肯定学习困难学生的微小进步,使学习困难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产生质的飞跃。

首先要悉心了解。

研究者(主要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困生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在“教育矫正”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要倾心帮助。

研究者(主要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对学习困难学生倾注一颗爱心,要做到与学习困难学生“亲密接触”,深入学习困难学生内心世界,让学习困难学生自己有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再次是培养习惯。

要从点滴入手,用“滴水穿石”的韧性和毅力,培养学生听课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正确对待考试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流利表达的习惯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