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精品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和解读,揭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小说《幽径悲剧》全文。
(2)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2. 教学重点:(1)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幽径悲剧》。
(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情节分析:(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说的情节,总结故事的发展和变化。
(2)让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象征意义分析:(1)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幽径、悲剧等。
(2)让学生探讨这些象征元素的意义和作用,与现实生活和社会背景的联系。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2)对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揭示和解读。
(3)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2. 评价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
(2)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教材:小说《幽径悲剧》。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幽径悲剧》的高中语文教案
最新《幽径悲剧》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小说中的象征意义;(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人文关怀;(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幽径悲剧》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3)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幽径悲剧》,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幽径悲剧》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究小说中的象征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2. 请分析《幽径悲剧》中的象征意义,并谈谈你对这些象征意义的认识;3. 请从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小结三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4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情感画廊:(形象)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一星级:(课题)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课文较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四、课文朗读: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2、大班点读评读3、配乐全班读五、作业:(真情告白)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安排】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
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形式,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古藤萝被毁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含蓄而深沉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题。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引发对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美好的事物。
然而,有些美好的东西却在不经意间遭到了破坏,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起去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破坏美的行为的悲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找出文中描写幽径美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表现了幽径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幽径的四季景色,如春天的小花、夏天的绿阴、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展现了幽径的清幽、美丽和宁静。
)2、重点研读描写古藤萝的段落,思考:古藤萝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古藤萝的?(明确:古藤萝外形盘曲卧龙,花朵万紫千红,香气四溢。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藤萝的美丽和生机。
《幽径悲剧》的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幽径悲剧》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人生活困境和心灵挣扎的小说。
故事围绕主人公小径的生活经历展开,通过其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与悲剧。
2.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主人公小径的形象特点,包括其性格、经历、心路历程等。
关注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与小径的关系。
3.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作品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问题,如人际关系疏离、心灵孤独、道德沦丧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生活,培养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人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情节,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心理和社会问题。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主人公小径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心灵挣扎的原因。
3. 第三课时: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与小径的关系。
4. 第四课时: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
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关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阅读小说做铺垫。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幽径悲剧》,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如人物心理、社会问题等。
4. 分享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幽径悲剧》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幽径悲剧》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幽径悲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意义和道德问题。
教学重点:1. 《幽径悲剧》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悲剧背后的社会意义和道德问题。
教学难点:1.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深入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意义和道德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材:《幽径悲剧》文本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讨论问题、分析指导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学作品,讨论悲剧主题。
b. 简介《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文本阅读与理解(15分钟)a. 学生自读《幽径悲剧》文本,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欣赏与批判(1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从文学角度欣赏《幽径悲剧》的艺术特色。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批判性思维。
4. 深入思考与讨论(1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从社会道德角度分析《幽径悲剧》的悲剧原因。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悲剧背后的社会意义和道德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表现。
2. 文本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幽径悲剧》文本的理解程度。
3. 欣赏与批判能力:评估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的观点独到性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幽径悲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意义和道德问题。
六、教学延伸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幽径悲剧》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体会人物情感和命运。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育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生悲剧,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寓意解读。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2)教师点评,总结分析结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生悲剧。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推荐相关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四、课后作业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对他们的看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幽径悲剧》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黑暗。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幽径悲剧》,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现实问题;(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3)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2.2 教学重点2.2.1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小Y、父亲、母亲等;2.2.2 情节梳理:小Y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遭遇困境等;2.2.3 主题探讨:社会现实问题、人性弱点、生活困境等。
2.3 教学难点2.3.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3.2 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幽径悲剧》,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3.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3 文本阅读与分析3.3.1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小说,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3.2 人物分析:学生分享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3.3.3 情节梳理:学生讲述小Y的成长经历,教师引导分析小说情节;3.3.4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3.4 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幽径的象征意义;3.4.2 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寓意,如生活困境与人性的关系。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幽径悲剧》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把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创作年代、作品类型等。
2. 作品情节梳理:主要情节、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等。
3. 作品主题分析: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4. 作品艺术特色鉴赏:修辞手法、文学风格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作品主题的探讨和鉴赏。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复杂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
(2)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作品背景、情节、主题等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深入探讨人物心理和作品主题。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介绍,情节梳理,初步感受作品魅力。
2.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主题,探讨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 第三课时:欣赏作品艺术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写作内容的充实、表达的准确性等。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独到性、合作态度等。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和创作手法。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结构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
分析情节对主题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通过时间线或情节图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与主题、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内涵。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探讨主题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主题。
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
第五章:创作手法分析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手法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创作手法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创作手法,如叙述视角、象征意义等。
探讨创作手法对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创作手法。
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
第六章:课文朗读与理解6.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加深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6.2 教学内容选取小说中的重要段落进行朗读。
讨论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6.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七章:课堂讨论与分析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幽径悲剧》的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悲剧因素;(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悲剧美;(2)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幽径悲剧》全文2.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梗概和人物形象;(2)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2)悲剧因素的深入分析;(3)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引发学生对悲剧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初步感受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悲剧因素;(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2)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和难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梳理并总结《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并进行翻译;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3. 综合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在合作探讨和课堂小结中的表现;4.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悲剧因素;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幽径悲剧》的基本内容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以及学生对相关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环保主题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幽径悲剧》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的背景介绍和课文的相关解读。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课文作者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2. 阅读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 批判性思维:(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表达与创造:(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2)学生进行写作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描绘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提高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对古藤萝被毁的悲愤之情。
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忧患意识。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提问学生:如果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幽径悲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找出文中描写幽径和古藤萝的语句,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重点研读作者对古藤萝被毁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4、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小组讨论:古藤萝被毁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5、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珍惜生命。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3篇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走近名人,成为名人我当评论家我当文学欣赏家我来寄语二、我当评论家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1、出示要求:(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__有感想处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1、观看短片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
《幽径悲剧》 教案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的悲剧意味。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初步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5. 作品解析:(1)分析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绘,引导学生领悟悲剧意味。
(2)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作品中的奥秘。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环境,增强情感体验。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幽径悲剧》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悲剧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3)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4)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以及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2.2 教学难点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4.2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4.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4.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4.5 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阅读理解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5.3 批判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幽径悲剧》小说原文。
6.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社会现实报道、象征意义解读等。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
第七章:教学环境7.1 教室布置座位排列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教室氛围轻松,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熟记《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及相关事件。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象征意义: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幽径的象征意义。
4.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熟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理解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和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谈话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幽径悲剧》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熟记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 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如幽径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故事中的体现。
5.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记《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3. 深入思考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分析、象征意义探讨和主题思想思考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环节,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涉及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如《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拓宽阅读视野。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导入: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幽径悲剧》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 文较长,内涵不浅,要让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一节课内学完、学好此文,教学流程既 不能繁冗复杂,教学内容又不能浮在表面。于是我追求简明流畅的流程设计,浅入深 出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引导中提升。 本课设计尝试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 “写了什么” 、 “为什么写”和“怎 样写的”问题是阅读的基本问题,确也是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本课让学生在阅 读基本要求下,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学会阅读这类文章的 方法。 本课设计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根本理念,教学目标学生确定,课堂时间学 生把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感悟品味各家畅谈,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做教学的组 织者,合作者内容分析: 《幽径悲剧》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 单元主题是人与环境,关注的是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 《幽径悲剧》集中体现了这 一主题。 课文讲述的是北京大学燕园幽径上仅剩的一株幸免于十年浩劫的古老而苍翠的藤 萝被愚氓残忍毁灭的悲剧,作者悲痛、愤怒,从心灵深处发出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 急需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质,矢志维护真、善、美了强烈呐喊。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 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题裁虽小,但 内涵风韵而深刻。 课文语言精练而雅致。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增强了课 文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镇江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属于借班上课,对学生学习基础、学 习习惯、课堂表现不甚清楚。但民办学校经过选拔录取的学生,相对于其它学校学生 而言,学习基础、习惯和能力要强很多,特别是在参与热情、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上 更有优势。
1.明了任务。 2.阅读筛选,独立感悟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 课文。 3.师生、 生生交流感悟。
1.划句子是培养学生迅 速筛选信息的能力,感 悟句子是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能力。 2.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学习语文要能透过外衣 见思想的内核。
1.明了任务。
1.语言是读出来的,写
第 2 页 共 3 页
品“怎样写 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藤 2.阅读筛选,独立诵读 的” 萝之美和作者之情的语 品味好的句段,感受作 句,诵读品味,说说作 者精练、雅致的语言。 者是怎样写出表达效果 3.师生、 生生交流感悟。 的。 4.提炼总结表达方式、 2.教师巡视课堂。 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 3.师生对话,在诵读品 妙处。 评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技 巧。 4.总结:记叙、描写、 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 达方式;比喻、拟人、 排比、反复、反语等相 结合的修辞方法; 烘托、 对比等写作方法。 写作实践, 1.写一份校园倡议书。 1.现场写作。 学以致用 2.当堂讲评。 2.师评、生评。 教师寄语, 1.讲述故事。 结束教学 2.教师寄语。 1.听故事。 2.齐读教师寄语。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师生互动, 1. 你 们 想 了 解 老 师 什 导入新课 么? 2.读文章,怎样才算基 本读懂了? 3.今天就按照读懂文章 的基本要求学习《幽径 悲剧》 。 初读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 明“写了什 课文,要求: (1)划出 么” 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 词语; (2)用一句话概 括作者写了一件什么 事? 2.教师巡视课堂。 3.师生相互质疑解疑生 字词。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 容完整概括“写了什 么” 。 再读课文, 1.出示任务。 再读课文, 悟“为什么 划出课文中蕴含作者思 写” 想感情的句子,联系时 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感 悟作者为什么写这件 事。 2.教师巡视课堂。 3.师生对话, 感悟思想。 4.引用弥尔顿的诗句, 提升思想认识, 感悟 “为 什么写” 。 三读课文, 1.出示任务。 三读课文, 学生活动 1.与老师互动,自由提 问或回答问题。 2.明白读懂文章的基本 要求。 设计意图 1.师生相互认识,拉近 心理距离,调动学习主 动性。 2.总结读文章的方法, 为课文教学做铺垫。
1.明了任务。 2.自由朗读,独立完成 阅读任务。 3. 师生相互质疑解疑 生字词。 4. 相 互 补 充 完 成 课 文 “写了什么”的内容概 括。
1.认识理解生字词,扫 除阅读障碍,完成基础 积累。 2.因为课文较长,给学 生足够的时间初读课 文,在教师引导和同伴 补充下完成概括课文 “写了什么” , 既理清了 课文思路,也为下一步 感悟、品味做了铺垫。
6.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燕园幽径上仅剩的一株古老而又苍翠的藤萝被愚氓无端毁灭。 ↓↓ 悲愤践踏真、善、美的行为 坚定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相结合的修辞方法 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品味课文精练、雅致的语言,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 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写了什么” 、 “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三个问题的研讨,学习阅读 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出来的,只有充分地诵 读才能从心底感悟到语 言的魅力。 2.从感性到理性,从演 绎到归纳,通过独立品 味,师生交流体会语言 的魅力,进而归纳增强 语言表现力的方法,最 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 的。
写作实践是对学生学习 课文感悟的思想和品位 语言妙处的实践检验。 1. 再一次从感性和理性 两个维度提升教学效 果。
第 1 页 共 3 页
通过对幽径悲剧内容、内涵及成因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矢志 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愚氓灭美”的悲愤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矢志维护真、善、没的决 心。 2.学习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强烈的悲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