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预+讲) 专题01 荷塘月色——讲(教师版)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景物描写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关注社会生活,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自己的思想感情,没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教学方法:情景再现法范读法学生诵读合作交流法教学课时:2课时资料链接: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周敦颐笔下的《爱莲说》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那么我们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在荷塘畔,月色下自己的心情抒写吧。
二、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正音,积累词语。
2、学生听范读,赏美景,初步感受作者心情。
三、主旨探究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梳理出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的变化过程?(1)学生讨论交流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思考导学】1.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如果不写心情,光去写月光与荷塘好不好?为什么?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2.课文中用了很多比喻,类型也不少,请举例说说比喻所起的作用。
答案:文章用了不少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暗喻,有的是借喻,也有博喻。
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①句的比喻相似点在明亮、繁多、新美。
第②句的“像闪电般”相似点在“快捷”。
第③句的相似点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作用: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3.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答案:略(这要依据同学自己的爱好去品味)4.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合作讨论】例如第1题,可以共同讨论解决。
“心里颇不宁静”与后文“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更表现了作者想追求宁静、幽雅、干净、自由的理想愿望,通过“不宁静”到“宁静”是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这样的: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景交融之处:①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②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③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高中语文 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明确:第②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③句,把“清香〞比作“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假设有假设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强调“通感〞:在这十句中,有两个比喻句比较独特,即③句和⑧句,用诉诸听觉的音乐采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种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叫通感。第③句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以声之渺茫悠扬状味之幽雅淡远,启发人们从舒缓缥缈的歌声中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特点,使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了。第⑧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
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程序】课前:1、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2、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1、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2、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1、整理课堂笔记。
2、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3、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
3、“……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4、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1 荷塘月色 第1课时)
1 荷塘月色从容说课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体会与感悟”,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正是体会与感悟的最好的范本,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充满诗意,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体会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散文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比喻(包括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2.探究与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教学重点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细节,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作者是——生:(齐声)周敦颐,师:对,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关于朱自清先生大家已经很了解了,在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大家还记得吗?生:(齐声)《春》《背影》,师:大家的记忆力非常好,那么,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大家能不能谈谈自己的体会,他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地方打动你的?讨论2分钟,【学生热烈讨论,】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积极、热烈,下面让我们分享一下大家的体会吧,生:老师,我觉得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语言十分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感情自然真实,像《背影》,他就是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可以说字字含情, 师:说得很好,一下就找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之一,生:老师,我觉得朱先生的文章语言并不都是朴实无华的,像他的《春》,描绘了几幅春景图:盼春、迎春、送春等,语言就非常有诗意,师:对,你的见解又说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又一特点,那么,他的语言是华丽的吗?生:不是,师:那应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生:清新、淡雅,生:素淡、诗意,师:很好,我们把大家的发言总结一下,就可以得到朱自清散文的一些特色了,谁来?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意;感情真挚、动人,师:非常准确,我们来看看他的《荷塘月色》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下面,大家通读一遍课文,找出作者的行踪和描写景色的语段,【学生默读,】师:好,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起来表述一下作者的行踪,生:从家里出来,沿着一条小煤屑路,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又回到了家里,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大家想一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形状的?生:好像是圆形的,师:对,在这个圆形里,作者的重点放在哪里?生:当然是荷塘了,师:对,从课文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生:4、5、6三段,师:那么,我们就分别给这三段命名,然后再分别品味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美景,谁来试试?生:第4段应该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师:你的命名很准确,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赏析一下“荷塘”和“月色”的美景,也就是第4、5两段,大家先齐读这两段,注意朗读的速度,【学生齐读,】师:大家读得不错,在语速上如果再慢一些就更好了,我们先来分析第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生: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四个方面,师:很好,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好好品味它的妙处, 知识拓展、提升【学生讨论,教师轻声回答学生的问题,】师:谁先来给大家画出第一笔?生:我特别喜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我是见过的,但我觉得朱先生笔下的荷叶比我见到的还要美,师:是吗?为什么呢?生:他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相似,而且有动态美,我可以想象出,微风吹拂之下,荷叶轻摇,就像无数美丽的舞女在翩翩起舞,在水面画出无数的绿色的圆圈,师:(微笑)那应该是在跳华尔兹,我们为她们鼓掌吧,【学生笑,鼓掌,】生:我喜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开始,我觉得朱先生比喻得不合情理,但细细品味就觉得很恰当,荷花的香气很清淡,若有若无,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也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这样写既体现出荷香的清淡缥缈、沁人心脾,又烘托出气氛的优雅、宁静,师:这种比喻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显得很新颖而精巧,又叫——生:(齐声)通感,师:对,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大家把它找出来,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师:这里作者是把——生:视觉向听觉转移,师:好,前面两位同学为我们描画出了荷叶和荷香,下面是——生:荷花,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这里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充满温柔的样子,“羞涩”本来是写女子神情,现在用来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写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荷花倾注了满腔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想象,真是全篇中的绝妙好句,师:他分析得透彻、准确,我们眼前好像已经开满了荷花,生:老师,我们组画荷波,让这幅画更完美,师: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生:“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荷叶富有生气的风姿,“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来指默默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如“脉脉含情”,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我们完成了一幅《月下荷塘》,由此,我想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者有何异同?【学生讨论,】生:老师,我觉得杨万里的诗是写夏天红日初升时的荷花,他的画面是万绿丛中几点红,色彩比较艳丽,师:很好,那朱自清先生的荷花呢?生:朱先生的文章描绘的是月下的荷花,色彩淡雅,有种朦胧的美,师:对呀,这正好验证了我们这节课开始时总结的朱自清先生散文的特点:清新、淡雅,充满诗意,为我们的正确的总结鼓掌吧,【学生鼓掌,】师:画完了《月下荷塘》,我们该接着画《荷塘月色》了,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生:叶子、荷花、树,写出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师: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谁起来分析呢?【讨论分析,】生:我觉得“泻”字用得传神,一个字由上而下,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原本静止的月色有了动感,生:我认为“浮”字也用得很好,一个字就可以让我们想象出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以动景写静景,真是妙极了,师:他们分析得很到位,还有吗?生:我觉得“画”字更传神,树影原本是偶然的印在荷叶上的,一个“画”就把偶然变成了“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现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的真和美,生:“洗”也很传神,写出“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师:大家对作品的品味真是细致入微,没有辜负朱先生笔下的美景,这一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了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相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我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要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我们今天用行动证明了他的观点,师:提到月色,我们学过的古诗里也有不少名句,谁来说说?生:我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师:很好,这一句里有没有传神的字呢?生:“霜”字,师:为什么?生:“霜”字写出秋夜月光的皎洁,衬托出了诗人远离故乡的凄凉心境,也从淡淡的月光写出心中淡淡的哀愁,师:很准确,像这样的字还有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纱”之“笼”字,谁来分析一下?生:这个字写出一个月色迷蒙的夜晚,轻烟笼罩清凉的河水,淡月映照着沙滩,使人联想到社会的衰败,引起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表达无限的感慨,师:对,可见,景由情而发,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这跟文章的写作背景分不开,【教师展示相关的写作背景,】背景资料:《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课堂小结师:所以,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静,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象“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不宁静”,师:我还要补充一点,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文章中用了不少叠音词,像“亭亭”“脉脉”“缕缕”等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呢?生:读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顺耳,师:对,朱先生的散文除了具有绘画美、意境美之外,还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具有声韵美,师:在跟随朱先生游历了美丽的荷塘月色之后,我们就用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本课的结束吧,布置作业师:今天的作业是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从文章中挑选你们最喜爱的一段,并配以你们认为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下课!板书设计。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 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 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 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 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空想而批评他,也不能因他没 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 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 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弥望 琐屑
点缀 斑驳 脉脉
踱步 渺茫 独处
课堂练习
袅娜 顿时 倩影 和谐 参差 煤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香
嗅 觉
)
答案:
相通
歌 声
( 听 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
2
影
视 觉
)
相通 和谐
名(
曲
听 觉
)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 时,根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 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 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2.分析《荷塘月色》的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审美意蕴。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自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
3.分析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主题。
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第一段:描绘荷塘的月色,奠定全文基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揭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
“今晚在荷塘上”,引出文章的主题。
(2)第二段:描绘荷塘的景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荷塘的宁静。
(3)第三段:描绘月下的荷塘。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描绘出荷塘的层次美。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微妙的区别”,表现作者对细节的观察。
(4)第四段:描绘月下的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荷叶的美。
“那碧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表现荷叶的色彩美。
(5)第五段:描绘月下的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荷花的美。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荷花的美。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审美意蕴。
5.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文章,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散文。
收集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
四、板书设计1.荷塘月色2.篇章结构3.语言特色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荷塘月色》,使学生了解了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预+讲) 专题04 诗经——讲(教师版) Word版含解析.doc
【导学目标】1.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教师释疑】注意比兴手法的概念,结合概念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
【讨论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探究活动】《采薇》的前三节在章法上有何特征?有何作用?【教师释疑】注意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的分析。
【讨论明确】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
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课堂提升】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答案】暗示了女子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课《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1第一课《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情韵美、画面美。
2、鉴赏本文写景状物的艺术手法,触摸作者独特的心灵世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样是写荷,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商隐说: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那么朱自清笔下的荷叶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情韵美、画面美。
2、鉴赏本文写景状物的艺术手法,触摸作者独特的心灵世界。
三、初读感知,理清思路文中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是那几段?1-3段夜赏的缘由,心里颇不宁静。
4-6段夜景描写,荷塘月色。
7-10段江南采莲的热闹。
四、赏读“月下荷塘”1、自由朗读思考:作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动到静)2、自主合作探究:你认为哪一句话写得最美?为什么?小组交流分享。
五、品读“塘上月色”作者用哪些动词,写出了塘上月色的特点?(泻、浮、洗、笼)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个动词,做出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
2六、悟读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七、每课一得:品读语言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八、拓展延伸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温州的踪迹绿》九、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夜赏百泉,用叠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你的内心感受。
结束语:幽幽的荷香沁人心脾,如水的月华令人心旷神怡,美妙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字字珠玑让我们回味无穷。
同学们,告别朱自清月下的荷塘,我们仍觉光影合奏,妙音盈耳,仍觉荷香扑鼻,久远不息;仍觉情景美妙,心境安谧。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预+讲) 专题01 荷塘月色——讲(教师版) Word版含解析
【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结构。
2.探究文章写景的艺术。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
【教师释疑】这道题的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注意文中作者的行走路线和内心情感的变化。
【讨论明确】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
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
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
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
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
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
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
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
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
【课堂提升】1.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经典名篇,自发表以来一直被列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解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用这个句子起笔,先突出“这几天”,即1927 年7 月的几天;再用“颇不宁静”四个字振起全篇。
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又怎样摆脱这“不宁静”?让我们细读下文。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①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①满月:圆月。
)[点明夜游荷塘是因为想象荷圹“另有一番样子”。
那么,现在院子里(现实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着渴望着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①,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①闰儿:指作者次子朱闰生。
)[采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手法,反衬屋子里的“静”,暗示着作者虽然心里“不宁静”,但渴望的并不是这样的“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交代行踪,引出下文。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颇不宁静”暗示了作者与现实的不谐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暗寓了作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写路,“幽僻”“寂寞”,表现其“静”。
白天虚写,夜晚实写。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①的。
(①蓊蓊郁郁:wěnɡwěnɡyùyù,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写树,蓊蓊郁郁,表现寂寞阴森的氛围。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写月色和感觉,“没有月光的晚上”虚写,“今晚”实写。
平日里“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呢?异常的感觉激起读者的疑问。
专题01+荷塘月色(测)-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朱自清十五年【注】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
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
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
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
《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新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
《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做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饰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
但他的诗不失为情诗。
另一方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但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
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
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
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
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铙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
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像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人一样。
但这完全是新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
闻氏做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
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
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成西洋诗了。
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
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
【注】十五年,指1926年。
1.对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风格特点概括比较准确的一项是()(3分)A.闻一多精密冷静,徐志摩活泼鲜明。
B.闻一多精密冷静,徐志摩热情奔放。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2课《荷塘月色》(课件)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 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 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 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 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 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 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 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博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 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 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 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 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博喻手法的运用
⑤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 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 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 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 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 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 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 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③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 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
④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 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 之真、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结构。
2.探究文章写景的艺术。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
【教师释疑】这道题的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注意文中作者的行走路线和内心情感的变化。
【讨论明确】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
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
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
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
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
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
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
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
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
【课堂提升】1.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要点二:探究景物描写的艺术。
【探究活动】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教师释疑】训练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
这些仅是举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查找,自行品味。
本题还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
【讨论明确】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
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2.第一句,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第二句,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课堂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第一段②③④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拟人、比喻、通感。
B.比喻、排比、比喻、拟人。
C.比喻、比喻、比喻、通感。
D.比喻、拟人、比喻、拟人。
【答案】A2.对第一段文字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B.这段文字没有直接写月,但却处处写月,所描绘的都是淡淡的月下的景。
C.这段文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细腻的描绘了静态的荷塘上面的美景。
D.这段文字用了许多迭字,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又使得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答案】C【解析】C.细腻的描绘了静态的荷塘上面的美景。
(荷塘多处写到动态)3.下列理解、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划直线句子中的“弥”字与“弥天大谎”的“弥”字意义相同。
B.“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中“碧天”指荷叶,“星星”指荷花”。
C.划波纹线的句子中“酣眠”喻满月朗照,“小睡”喻淡云遮月。
D.这两段文字中第一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第二段侧重写月下的荷塘。
【答案】D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
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
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
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
4、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轻握一份懂得,将牵挂折叠,将幸福尽收,带着明媚,温暖前行,只要心是温润的,再遥远的路也会走的安然,回眸处,愿阳光时时明媚,愿生活处处晴好。
5、漂然月色,时光随风远逝,悄然又到雨季,花,依旧美;心,依旧静。
月的柔情,夜懂;心的清澈,雨懂;你的深情,我懂。
人生没有绝美,曾经习惯漂浮的你我,曾几何时,向往一种平实的安定,风雨共度,淡然在心,凡尘远路,彼此守护着心的旅程。
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6、疏疏篱落,酒意消,惆怅多。
阑珊灯火,映照旧阁。
红粉朱唇,腔板欲与谁歌?画脸粉色,凝眸着世间因果;未央歌舞,轮回着缘起缘落。
舞袖舒广青衣薄,何似院落寂寞。
风起,谁人轻叩我柴扉小门,执我之手,听我戏说?7、经年,未染流殇漠漠清殇。
流年为祭。
琴瑟曲中倦红妆,霓裳舞中残娇靥。
冗长红尘中,一曲浅吟轻诵描绘半世薄凉寂寞,清殇如水。
寂寞琉璃,荒城繁心。
流逝的痕迹深深印骨。
如烟流年中,一抹曼妙娇羞舞尽半世清冷傲然,花祭唯美。
邂逅的情劫,淡淡刻心。
那些碎时光,用来祭奠流年,可好?8、缘分不是擦肩而过,而是彼此拥抱。
你踮起脚尖,彼此的心就会贴得更近。
生活总不完美,总有辛酸的泪,总有失足的悔,总有幽深的怨,总有抱憾的恨。
生活亦很完美,总让我们泪中带笑,悔中顿悟,怨中藏喜,恨中生爱。
9、海浪在沙滩上一层一层地漫涌上来,又一层一层地徐徐退去。
我与你一起在海水中尽情的戏嬉,海浪翻滚,碧海蓝天,一同感受海的胸怀,一同去领略海的温情。
这无边的海,就如同我们俩无尽的爱,重重的将我们包裹。
10、寂寞的严冬里,到处是单调的枯黄色。
四处一片萧瑟,连往日明净的小河也失去了光彩,黯然无神地躲在冰面下恹恹欲睡。
有母女俩,在散发着丝丝暖意的阳光下,母亲在为女儿梳头。
她温和的把头发理顺。
又轻柔的一缕缕编织着麻花辫。
她脸上写满笑意,似乎满心的慈爱永远装不下,溢到嘴边。
流到眼角,纺织进长长的。
麻花辫。
阳光亲吻着长发,像散上了金粉,闪着飘忽的光辉。
女儿乖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不停地说着什么,不时把母亲逗出会心的微笑,甜美的亲情融化了冬的寒冷,使萧索的冬景旋转出春天的美丽。
11、太阳终于伸出纤纤玉指,将青山的柔纱轻轻褪去。
青山那坚实的肌胸,挺拔的脊梁坦露在人们的面前,沉静而坚毅。
不时有云雾从它的怀中涌起,散开,成为最美丽的语言。
那阳光下显得凝重的松柏,那苍茫中显现出的点点殷红,那散落在群山峰顶神秘的吻痕,却又增添了青山另外的神秘。
12、原野里那郁郁葱葱的植物,叫我们丝毫感受不到秋天的萧索,勃勃生机与活力仍在田间高山涌动。
谷子的叶是墨绿的,长而大的谷穗沉甸甸地压弯了昨日挺拔的脊梁;高粱仍旧那么苗条,满头漂亮的红缨挥洒出秋的风韵;那纵横原野的林带,编织着深绿浅黄的锦绣,抒写出比之春夏更加丰富的生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