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优秀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优秀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1教学目标: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涵;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自读选文。
教学设想: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形象,了解长城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引入专题学习,揭示课时学习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学习目标二、研读选文一、二,讨论,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二)、分发练习设计,完成学习。
1、说说下例句中加点的“构造”各指什么。
(1)、万里长城的构造。
(2)、城墙的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土筑或石砌的……(3)、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1)、城墙墙身;(2)、城墙顶部;(3)、墙台和敌楼;(4)、烽火台;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
4、选文(二)作者认为:(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这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3)、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
”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
三、小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1、自读选文(二)和参考资料。
2、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专题长城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2《长城和运河》一课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重点)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难点)4、熟读成诵。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
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__——《长城赞》。
(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__?(生:对联)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
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
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长城 课文
长城课文《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
作品描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整理分享原文、段落大意及长城资料。
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段落大意】《长城》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城的概貌。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长城的构造。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指出长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长城资料】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部编版小学语文】《长城》教材理解
《长城》教材理解一、板块分析:本组教材选入了一篇长城的文章《长城》和两首古诗《出塞》与《凉州词》,其中《长城》是打开长城故事的先导。
这篇文章以精炼,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内容:《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板快是以“长城的故事”为主题。
介绍了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巨龙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情系长城,用一颗颗赤子之心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出长城长的特点,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三、教学目标: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预计学生将要涉猎的问题与可能,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与壮观。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艰辛的赞叹之情。
四、方法策略:教学策略是一种思想,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
它不仅仅包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还包括教师解决问题情境的行为。
本节课,我遵照教学策略的目的性,为学生提供了准备学习的条件。
我针对本课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PPT课件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长城什么样子?
chó nɡ jùn zhuān
崇山 峻岭 蜿 蜒盘旋 嘉峪关
duŏ tún lĕ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wān yán
jiā yù
城砖
qià o
垛子 屯兵 堡垒
ní nɡ pò
陡峭
凝成
气魄
蜿蜒盘旋:
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 绕屈曲。长而曲折地延伸。
万里长城”的名称,始于秦朝。从秦始皇三十三 年(前214年)派蒙恬伐匈奴开始,到始皇死后,前 210年)为止,共用5年时间筑成。
公元607年,暴虐荒淫的隋炀帝杨广发动人民修筑长 城,死亡人数多达六七十万人。当时隋朝总人口约4000 万,筑长城的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1.7%,也就是说, 平均每百人死一个半。
崇山峻岭
山高而险。
气魄 有精神,有气势。 凝结 结合聚集。 陡峭 山直上直下,很陡很险。 屯兵 聚集士兵。
长城之旅第一站——“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 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 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长”
打比方和列数字
东头的山海关(河北) → 北京 → 山西 → 内蒙古 → 宁夏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 奇迹。
名人留言: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 伟大的长城。”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 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小练笔
我们游完了长城,面对如此气魄雄 伟,高大坚固的长城,你想写些什么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7.《长城》
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写出了长城 的长?
打比方和列数字
嘉峪关
山海关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 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 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 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 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近看长城)“高大坚固”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 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 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 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 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 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 马可以并行。
嘉峪关
山海关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 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 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读一读,注意红色的词.(远看长城)“长”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 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 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 有一万三千多里。
蜿蜒盘旋:长而曲折地延伸。
试一试
远看( ),它像( ), 在( )之间( )。 从东头的( )到西头的 ( ),有( )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7. 长城
17 长
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 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两千一 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下令修筑 长城。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东 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 一万两千余里。
读课文,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 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试着填空
从( )出发,不过( )就来到 ( )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 ( )上,( ),是用巨大 的( )和( )筑成的。城墙顶 上铺着( ),十分平整,像很 宽的( ),( )匹马可以并 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原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原文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
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城的壮丽景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7.课后交流:利用课后时间,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悟,提高沟通能力。
教师提醒同学们要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作业完成后要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质量。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以帮助同学们不断提高。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蜿蜒”、“磅礴”、“傲立”等,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让学生对长城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4.视频观看:观看与长城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感受长城的壮丽景象,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5.家长参与:请同学们与家长一起探讨长城的历史文化,了解家族中与长城相关的故事,增进亲子关系,激发爱国情怀。
6.创意绘画: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展现长城的雄伟壮观,锻炼同学们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长城,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长城的课文,一起来领略它的雄伟壮观。”
2023年《长城》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长城》教学设计(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1、CAI出示第一幅图:⑴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⑵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⑶小组讨论,并说说。
2、CAI出示第二幅图:⑴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⑵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3、对照课文,读课文:⑴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五、巩固练习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⑴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7《长城》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7《长城》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长城.一起来读.2、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师小结: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课文,去了解作者笔下的长城.用心去感受长城的独特魅力.〔二〕自读感知,反馈交流.1、初读理层次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师生交流,整体感知文章大意.〕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小结:课文读了一遍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刚才我们了解的内容都在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②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同学接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描写的顺序,层次.第一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是作者在哪儿观看长城时,所看到的景象?第二段: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第四段:这是作者面对长城时发出的——赞叹.过渡: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设计意图:体会奇迹和伟大的奇迹.③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和作者有相同的感受.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远看我们的长城.〔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1.远看长城〔1〕课件出示第一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①我们先来看崇山峻岭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都带有山字旁,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设计意图:联系字的字形,让学生联想画面,了解长城修筑的位置,体会其气魄雄伟.〕带着感受读词语②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是一种怎样的形态?所以作者把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一条长龙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句话.〔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蜿蜒盘旋,想象长城的壮美雄姿.〕③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条长龙?播放录像.〔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城〕④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让我们齐读第一段,读出龙的气魄.小结:欣赏了远处的长城,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体会奇迹.〕2.近看长城过渡:刚来我们从远处欣赏了长城的壮美雄姿,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走近它的一砖一石,来触摸它,感受它.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对长城又有了怎样的印象?〔1〕高大坚固①生汇报,画的相关语句.高大坚固②理解宽:同学们,五六匹马并排有多宽?〔在情景中感悟,相当于现在三辆小轿车那么宽.相比现在的马路并不太宽,当我们想到长城是修筑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封顶之上,是多么的令人惊叹!〕③齐读描写高大坚固的语句.〔2〕感受其构思巧妙①刚才我们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你还有什么感受?②汇报名称,这几个字是我们所学的生字,谁来读一读?③你能在图中找出它的相应位置吗?出示近景图,指出相应位置,并说作用.④城台场面录像.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目的.〔想不想看看古人是怎样利用长城来作战的?〕⑤面对这样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通过对长城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⑥小结: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构造巧妙来体会长城是一个奇迹.〕过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方砖,扶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3.指明读第3段,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2〕凝结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你觉得哪一种更合适?①由气体变成液体②集中,聚集.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凝结的含义,从而深刻体会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3〕就是说长城不仅聚集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集中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4〕作者为什么说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这万里长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5〕幻灯片第三段2句,单看……陡峭的山岭.〔6〕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人民会想出什么样的办法来修筑长城呢?大屏幕出示:①没有火车、汽车,想要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从远处运到长城脚下,它们会用————.教师适时补充:据老师了解,他们还发明了滚木、手推小车、马车牛车来运条石.冬天在地面泼水成冰,利用冰将条石滑送到长城脚下.②但山太高,路太陡,没有起重机,想要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从山脚下运到山顶,他们会用————.当时,劳动人民还想到了在山顶安装木质滑轮将巨石拉到山顶,在两山之间架起绳索,将条石从山的这一端,滑送到山的另一端,省时省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教师适时补充,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小结:从你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你们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是啊!他们想出了一个个巧妙的办法,依山势修筑长城,抵御外敌,并且设计的如此巧妙,易守难攻.〔7〕但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①这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第一层〕②一块巨石就有两三千斤重,他们每天承受着难以负担的重量,他们的肩膀和手会是社么么样子的?第二层③这数不清的条石就靠肩扛、手抬,一天天,一年年,旧伤未好,又添新疤.疾病随时会夺走他们的生命啊!第三层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层层感悟劳动人民为修筑长城所付出的血汗甚至生命的代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过渡: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劳动人民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的代价,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在课前布置大家了解了这个故事,现在老师用古文为大家朗诵.〔8〕补充孟姜女寻夫听了这个故事,当你再次面对长城,你想说点什么?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血汗.〔9〕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同样震撼着全世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设计意图: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长城的印象.〔10〕长城不但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让我们一起自豪的对全世界——〔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同学们,长城带给我们的是骄傲和自豪.然而强大国力的本身,就是一道令人望而生畏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希望长城永不再发挥它的战斗作用,希望和平之花永远盛开,也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力量去筑起新时代的长城.作业: 老师希望你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到小练笔上.设计理念:1、凸显语文的"人文性",把《长城》上成"文化的课堂".2、契合语文的"工具性",扎扎实实训练语言能力.3、践行"想象阅读"思想,声像言再现文字背后的真切场景.4、贯彻"拓展阅读"理念,多角度把文章读厚、读广、读深.《长城》教学反思《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来理解长城是一个奇迹.从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建理解感悟长城因劳动人民的付出而伟大.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抓住崇山峻岭的字形来想象画面,了解长城修建的位置,理解蜿蜒盘旋来想象长城的形态,结合录像资料的介绍〔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想象与现实相结合,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体会它是一个建筑史的奇迹.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着重体会长城的宽,让学生想象并不算宽的长城是修筑在崇山峻岭之上,体会这一奇迹.结合近景图,让学生找出相应位置,图文结合结合,学生在读课文时,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裂解了长城的构造,再读作用体会其构造巧妙,为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做好铺垫.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感悟设计巧妙并不深刻,如让学生想象敌人入侵时,应该怎样利用长城来作战?可能体会更深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画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凝结这个词语,来体会劳动人民的付出.在体验智慧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劳动人民搬运巨大的条石想到的办法.老师适时补充,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象较为单一,因引导学生多方面的想象.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他们的感受.在体会血汗时,抓住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层层体验来体会劳动人民付出的代价,教案设计完美,但我在引导深层次的体验时引导不与时,不到位.导致学生的体验较浅,老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提升,发挥想象,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这是每一堂课要思考的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继续摸索、发现、进步.。
小学语文课文《长城》知识点
小学语文课文《长城》知识点小学语文课文《长城》知识点1.关于长城的知识、成语:万里长城(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2、谚语、歇后语:(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3、楹联:(1)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2)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难。
4、诗:全唐诗·长城名咏【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等二、阅读思考1、《长城万里行》的刘雨田为什么说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答案】因为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
(答出这一点可得“中”)经过长城万里行,亲身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修造长城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认识。
(答到以上两点可得“良”)经过长城万里行,还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人文资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总之,长城这部教科书教人怎样做人,怎样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2、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认为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答案】秦始皇从统一后的中国的人力物力造长城,却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挨骂。
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归人民群众。
3、《万里长城断想》一文中,吴祖光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他列举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答案】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
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四年级上册《长城》课文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四年级上册《长城》课文内容
导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17.长城
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 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发生在河北北部的万 里长城脚下,千百年来,它以戏剧、歌谣、诗文、 说唱等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 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 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 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 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 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 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里长城不仅表现了中华民 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中国 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 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和高度的科 学文化水平。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 奇迹。
长城图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 大的奇迹。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 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 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高大、坚固
城台
瞭
垛
望 口
子
射 口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 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 个伟大的奇迹。
体会词句
*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 墙个动词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 “很自然地想起”说明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 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 生。
体会词句
*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 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 里长城。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 赞叹之情。
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 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 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长 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 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 天安门,秦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 的象征。因长度逾(yú)万里,故又称作 “万里长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 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 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táo),东止 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 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 (suì)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 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lù)江 畔的长城,全长8851.8公里。若把各 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在5万公 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 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 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 垣(yuán),还是扼(è)居咽喉的关隘, 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 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 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 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 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 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 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 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 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