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一、概念1.教育:词源中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学中分为两类。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的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即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3.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4.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连续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指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是指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发展的过程;三是指发展的水平。

随着新内容的出现,个体身心发展会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5.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6.课程:课程是学校组织并提供给师生互动的、旨在使学生产生一定变化的经验。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范围的影响。

狭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7.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201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

201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的词源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
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教育形态的分类
(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
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终身教育的提Βιβλιοθήκη ; 2、“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考试内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评价目标】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
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013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3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一、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概念的界定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特定的机构中,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作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践过程。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包括三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A教育内容--教科书或教育材料B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手段、组织形式等•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第二节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概念p22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过程内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见书本)注意填空小题等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2)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观念。

(3)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要树立教育网络化观念。

(5)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

(6)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第二章教育功能与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教育功能虽然可以从多重维度进行分类,但从理论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功能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人发展的三种典型观点A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把人的发展过程完全。

归结为生物学上的成熟,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而认为教育和后天的其他影响对于人的发展是无足轻重的。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B ―环境决定论‖这里环境指广义上,即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也在其内。

2013秋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

2013秋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

2013年秋《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十八大教育热点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2、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①每个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这是普遍存在的命题②个体人格的发展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承认中实现的③人的尊严及其享有的尊重,保证着自主的社会人民的共同生活④教育承不承认人的尊严,这是涉及教育是否以人的为目的的根本性问题。

当我们的人格尊严和对个人的权利的尊重为教育的基本准则时,我们可以评判教育制度、教育机构,教师及其教育行动是否尊重了人的尊严,我们可以对任何不尊重人的尊严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观念进行必要的修正。

我们有必要批评和摒弃任何不尊重个人的制度,实践方式和教育者。

教育是否把受教育者当作选择和发展的主体,这其实是承认不承认人的尊严的问题,教育只有在尊重个人的尊严时,才能保证个体有选择的机会,创造一个更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在其中,每个受教育者会按照自己的选择行动,按照自己的构想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的。

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3、《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01):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
2、历史上教学观点?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4、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七章(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原则?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
6、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第七章教学
七章(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2、教学与教育、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和良
七章(二节)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五章(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第六章 课程
六章(一节) 课程概述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5、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构成?
6、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特性)和功能?
7、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二章(四节) 教育相对独立性
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章(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国际交流。
10、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11、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心理学2013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2013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一种是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2.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学习次数的多寡而有强弱之分;包括使用律和失用律。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重复使用而强化,与此相对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联结而削弱。

3.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与减弱作用。

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么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

相反,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4.认知结构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5.观察学习:班杜拉创立观察学习理论,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

6.观点采择: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7.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8.发现学习:是布鲁纳所倡导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

在发现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新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

9.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11210.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比,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

11.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2013年教育公共基础考试大纲

2013年教育公共基础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3)教育方法:包括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2)应用学科:包括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学: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关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2)近现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为代表,强调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

(3)当代教育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进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教育的外在价值: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3. 教育的目的(1)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特色人才。

(3)终身发展: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4.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成长、全面发展。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

(3)国家功能:培养国家公民、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主体(1)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专业素养。

(2)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3)教育管理者:组织、协调、管理教育活动。

2. 教育内容(1)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2)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编写具有教育价值的文本。

(3)教学内容: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取教育学终极复习资料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取教育学终极复习资料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名词解释)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填空)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名词解释)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这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填空)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填空)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填空、选择)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填空)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他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选择)启发诱导的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填空、选择)《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填空、选择)豫时孙摩原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教育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填空、选择)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填空、选择)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教学,他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

(填空、选择)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与欧洲“七艺”“七技”结合)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013秋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1)(1)

2013秋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1)(1)

2013年秋《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广义的教育概念和狭义的教育概念;教育学的概念;十八大教育热点答: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吗,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特点;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素质教育概念;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中推行素质教育。

答:人的发展或称认得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身体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两个方面向积极方向进行有规律的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是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运动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

环境,教育,自我意识。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和心理)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 循序渐进(2)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4)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5)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素质教育概念:是使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应为孩子构建良好的身心结构的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体能,智力,情绪,还要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行为习惯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1.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的含义2.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中“潜能开发”的含义3.曲解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含义。

在教育改革中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1.根本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先导2.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3.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优势,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4.提高教师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013年教育学综合知识大纲整理

2013年教育学综合知识大纲整理

教育学综合知识大纲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教育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仁:学说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教学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②“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③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④“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⑤“学不躐等”即主张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1.以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称。

2,问答分三步: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国家公育观: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收同样的教育。

著作《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2.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教育漫话》。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201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3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vip专享]2013年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解析

[vip专享]2013年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解析

绪论了解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广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2.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3.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4.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识记广义与侠义的教育意义: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侠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中外教育家门的代表性教育著作及核心观点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尔》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人的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理想国》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夸美纽斯: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洛克提:认为人生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日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赫尔巴特:提出了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信息学建立教育方法论的主张,使教育学具有了科学的理论的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柏拉图:主张教育要由国家办,并且实施强制性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且应使年轻的一代得到和谐发展,为将来美好的生活作准备苏格拉底:在让学生获得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教育学》绪论教育与教育学孟子是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的人。

许慎是最早将“教”和“育”做出解释的人。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广义教育:是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含: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校教育特点:1、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培养对象为青少年儿童3、都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学校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主体。

他们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内容;他们有共同的教育目标,都是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广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的发展分为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

教育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欧洲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孔子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1、他晚年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2、他开创了我国私人讲学的先河,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

孔子的教学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2、启发诱导原则3、学思结合原则4、谦虚笃实原则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原则是灵魂说。

他提出了“自由教育”。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2013年教育学重点知识总复习

2013年教育学重点知识总复习

2013年教育学重点知识总复习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教育与社会发展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形式出现。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4)学会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考纲链接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013年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考查重点

2013年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考查重点

2013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考察教育与教育学1.广义的教育P2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的基本要素p2(三个)(拓展:教学过程p152、德育过程p96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中介;教学环境——保证。

德育过程:教育者及其活动----主导;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社会道德规范(德育内容与方法)----中介3.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简化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4.学校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提出的班级授课制成为近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新教育大纲》作者是杨贤江7.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p10第一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对生产力有哪些促进作用?p2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或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或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新的生产工艺的手段);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p303.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具有什么能动作用?(以理解为主)p2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第二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及其作用。

P38内在因素:遗传素质(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特点: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可塑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主观努力)p41。

外在因素:环境(社会环境)(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学校教育)(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学校教育有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教师队伍;学校教育具有培养人的有利条件,有特定的组织形式,有特定的物质设备,有特定的组织管理)2.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p413.为什么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013年教育学复习提纲

2013年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2、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3、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Scheffler)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把教育的定义按方法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

4、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5、狭义的定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向期望方向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特点有:专门性可控性相对稳定性。

6、保罗·郎格郎在《终身教育引论》中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7、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8、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空间上不再限于学校围墙内、时间上是终身的)。

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

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9、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10、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全民性。

2.地点的广泛性。

3.内容的实用性。

4.时间的终身性。

5.形式的开放性。

11、学校教育正式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12、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的文化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如果不通过专门机构,这些文化就不能被青少年一代完全掌握。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广义的教育P2包括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2. 教育的基本要素p2(三个)(拓展:教学过程p152、德育过程
p96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
体;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中介;教学环境——保证。

德育过程:教
育者及其活动----主导;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社
会道德规范(德育内容与方法)----中介
3. 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
门社会科学。

简化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4. 学校最早产生于 奴隶社会
5.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
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提出的 班级授课
制 成为近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新教育大纲》 作者是 杨贤江
7. 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学记》p10
第2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对生产力有哪些促进作用?p25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或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或教
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新的生产工艺的手段);教育是提高生产
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 相对独立性 p30
3. 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具有什么能动作用?(以理解为主)p21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
用;教育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第3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1.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及其作用。

P38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特点: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可塑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主观努力)p41。

外在因素:环境(社会环境)(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学校教育)(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学校教育有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 教师队伍;学校教育具有培养人的有利条件,有特定的组织形式,有特定的物质设备,有特定的组织管理)
2. 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教育p41
3. 为什么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第4章 教育方针
1. 教育方针的含义及其特点p51
(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是实现教育目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特点:教育方针的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
2.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p53,依次是: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 我国的教育方针(2003年党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哪些?(以理解为主)p66
主体性与成功性;基础性与发展性;全面性与个别性;全体性与个体性;交互性与层次性;内化性与外化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第5章 教师
1. 教师的含义p74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 教师劳动的特点(以理解为主)p79
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第6章 教育内容——德育
1. 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 根本动力 。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p98(这是ppt里的)
(1)知、情、意、行诸心理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校教育与其他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
(3)学生在德育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的规律
(4)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5)思想品德的形成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规律
3.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其要求。

(分析题)p102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既要进行集体教育,又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既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进行个别教育,又通过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要求:努力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目的;加强个别教育,第7章 课程
1.课程三级管理体制是指 国家 、 地方 、 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P140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哪些?p137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什么是课程标准?p145
是规范中小学教育的法定文件,是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依据,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校本课程是在克服 国家课程 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

6.重视人类文化的传递、重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分科目进行教学与训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的课程理论是 理性主义(p125) 的课程理论。

7. 在新课程理念下应确立一种怎样的全新教学观?(论述题)p151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3.重视教学过程的“四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教学环境4.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5.强调研究性学习6.学生的学习要不断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7.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8章 教学基本原理
1.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以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2.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活动。

(是非判断题)p159
正确。

首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教学如同文学评论一样,有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

这种创造性反映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第一,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

第二,上课是一种亦陈亦现的艺术表现活动。

第三,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其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这种限制性的因素有:成文的教育目的和公众的教育期望、教育教学制度、客观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师生个人的知识基础与个性限制。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分析题)
p166
含义:指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同时有目的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求:1、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运用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2、结合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的因素3、教师应以负责任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从教学各个方面去要求和影响学生
4.启发式p169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的 指导思想 。

5. 教学原则p165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第9章 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p175
1.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班级授课制 p175
2. 把几十个年龄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就是
一个班集体。

(是非判断题)
3. 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写教案。

(是非判断题)p178
4. 上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183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语言清晰;积极性高
5. 启发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的 指
导思想 。

第十二章 班主任
1. 班级 是学校中的基层组织,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体力和形成思想品德的主要场所。

2.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以理解为主)p251
资料分析;日常观察;谈话;调查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