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塌方因素及预防措施
坍塌事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坍塌事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坍塌事故是指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结构的崩塌或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预防坍塌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坍塌事故预防措施。
1.结构设计和建造阶段在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体的设计和建造阶段,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例如,工程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承重结构,确保结构能够承受预期荷载,并遵循建筑物的适用规范。
2.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等都需要重视。
工程监督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检查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3.风险评估和控制在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体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例如,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区,可以进行地质勘察和分析,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地基和防止水围等。
4.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对已建成的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体,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坍塌事故的隐患。
例如,定期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和基础是否存在损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复或加固。
5.加固和改造老旧建筑对于老旧建筑,需要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特别是对于存在结构问题或已超过设计寿命的建筑物,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改造工作,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
6.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同时,建立健全的安全责任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
7.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施工方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严惩违法行为。
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隧道坍塌的防范及处理措施

隧道坍塌的防范及处理措施作者:李爽来源:《商情》2014年第34期一、隧道坍塌预防措施1、发生坍塌的原因(1)地质因素:①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
施工时没有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掌子面前方围岩破碎、节理发育、岩石走向垂直、岩石间有渗透水、岩层间有泥夹层、前方出现断层带等,这些不良地质极易引发塌方事故。
②地下水、渗透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坍塌。
(2)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①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或工序间距不合理,地层暴露时间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②喷锚不及时或喷混凝土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③采用钢支撑时,支撑架质量欠佳,支撑与围岩不密贴,两者间的空隙填塞不密实,或连接不够牢固,不能满足围岩压力所需要的强度要求;④有时抽换支撑不当,或当支撑已出现受力过大的现象时未及时加固;⑤爆破作业不当,用药量过多;⑥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危石坠落,牵动岩层坍塌。
(3)支护材料用料不足、施工缺乏规范、引起支护强度降低造成的隧道塌方。
当支护不足以承载上部围岩压力时,即引发隧道坍塌事故。
(4)施工中不遵循施工原则也会引起塌方事故。
(5)其他原因:不及时衬砌,围岩暴露过久,片帮与掉块,坑壁无支护等。
2、坍塌前兆:(1)量测信息所反映的围岩变形速度或数值超过允许值;(2)喷射混凝土产生纵横裂纹和龟裂;(3)在隧道顶部或侧壁发现不断掉下土块、小石块或构件支撑间隙不断漏出砂、石屑;(4)岩层层理、节理缝隙变大、张开;(5)支撑梁、柱变形或折断、楔子压扁压劈,支撑发生破裂声;(6)隧道内渗水、滴水突然加剧或变浑。
3、容易坍塌的位置:(1)洞口10m以内;(2)正洞与人行横洞交叉处;(3)隧道顶覆盖极薄处;(4)小范围的地质突变,如沙层、特松散层、透水层、小段的断层等。
4、预防坍塌的施工措施:(1)先排水。
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尽可能将隧道外的水截于隧道之外。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二、隧道坍塌原因分析 (4)2.1 自然因素 (4)2.2 人为因素 (5)三、隧道坍塌预防措施 (6)3.1 加强地质勘探 (7)3.2 优化设计方案 (8)3.3 提高施工质量 (9)3.4 完善应急预案 (11)四、隧道坍塌应急处理流程 (12)4.1 应急响应 (13)4.2 现场处置 (13)4.3 救援与疏散 (14)4.4 事故调查与处理 (16)五、隧道坍塌处理技术 (17)5.1 堵塞物清除 (18)5.2 衬砌加固 (20)5.3 支护结构修复 (21)5.4 隧道排水 (22)六、案例分析 (23)七、总结与展望 (24)7.1 实践经验总结 (25)7.2 未来发展趋势 (26)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隧道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隧道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地质和环境问题,其中隧道坍塌事故尤为严重。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且实用的隧道坍塌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处理方案旨在针对隧道坍塌事故,明确应急处理原则和目标,为救援人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南。
该方案还将对隧道坍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类似事故的发生概率。
在本处理方案中,我们将充分考虑隧道坍塌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确保方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还将在方案中强调应急救援的重要性,提高应对隧道坍塌事故的整体能力。
本处理方案将为隧道坍塌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导,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1 编制目的本处理方案的编制目的在于明确隧道坍塌事故的处理原则、步骤和措施,以确保在发生隧道坍塌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通过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案,为现场指挥人员提供指导,确保各项救援措施的有效实施,也为后续的事故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摘要:公路隧道塌方不仅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安全生产,更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费用,如何减少隧道塌方,是设计和施工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从造成塌方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塌方的预防和治理塌方的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防治措施引言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道路工程事业也在发展中进步,然而隧道工程已经成为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的修建一些公路桥梁等基础的交通设施。
在不良地质地段修筑隧道, 经常出现洞顶、侧壁的滑移坍落现象, 严重的甚至发生冒顶情况, 这些统称为塌方。
塌方不但使围岩条件更加恶化, 而且直接威胁施工安全, 延误工期, 费工费料, 还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
因此施工中应预防塌方和正确处理塌方。
一、隧道塌方及其危害分析近些年来,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塌方,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所谓隧道塌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
塌方的主要类型有洞口塌方和洞内塌方。
一般情况下,洞口段的岩体风化严重、破碎,或为堆积层,所以其整体稳定性较差,加上埋置深度浅,就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开裂变形或下沉,当达到极限状态时,就会导致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塌方。
在洞内,当隧道开挖时,其周围的岩石会由于应力释放而发生变形或下沉,还有可能是因为围岩内部早已经有节理和层理松弛剥落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就会很容易形成掉块现象甚至塌方。
在施工时一旦发生塌方事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给施工人员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2、延长了隧道的施工工期、增加了工程预算,并且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3、影响了施工单位的声誉,并且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隧道塌方有高发性和高危性两大特点,鉴于以上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对塌方的原因、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尽量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理措施来减少隧道塌方带来的危害。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注意事项和处理措
施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隧道塌方现象概述 •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 隧道塌方预防注意事项 •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 结论与展望
01
隧道塌方现象概述
隧道塌方的定义
• 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顶部或侧壁土体、岩石等物料在外部或内部因素作用下,失去稳定性而 发生坍塌的现象。隧道塌方是隧道工程中严重的事故之一,对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都会造成 极大的影响。
施工监控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等的 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
安全管理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 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处理措施方案
应急处理
在发生隧道塌方时,立即启动应急预 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险救援,确
保人员安全。
排水处理
加强隧道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 减少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
对塌方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如采用钢支撑、喷射混 凝土等方法,确保隧道结 构稳定。
后期处理
隧道检测
对处理后的隧道进行全面检测, 确保隧道结构安全。
恢复工程
对受损的隧道设施进行恢复,如 照明、通风、排水等系统,确保
隧道正常运营。
总结经验教训
对塌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
再次发生。
这些隧道塌方事故都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对于 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 敲响了警钟。因此, 在隧道工程建设和运 营过程中,必须加强 对隧道塌方的防范和 处理工作,确保工程 建设和运营的安全。
02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地质因素
不良地质条件
(完整版)隧道坍塌防范措施

隧道坍塌防范措施隧道坍塌主要原因是地质因素及施工方法措施不当造成,所以隧道施工必须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作业施工,同时要加强围岩监控量测与地表沉降观测,及时与业主沟通,信息化指导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1)围岩坍方前兆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中,在围岩的工程水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反应出一些征兆。
根据征兆预测围岩稳定性,进行地质预报,保证施工安全,防治隧道坍方。
特殊和不良地质,如断层及破碎带、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有以下征兆:①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水质由清变浊(地下水将断层泥带走)等都是即将发生坍方的前兆;②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坍方;③围岩节理面裂缝逐步扩大;④支护状态变形(拱架接头挤偏或压劈、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或剥落等)、敲击发声清脆有力、甚至发出声响;⑤围岩或初期支护,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有可能出现失稳坍方。
(2)发生塌方地隐患①地质因素a、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承压快,围岩失稳而坍塌。
b、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
c、在挤压破碎带,岩脉穿插带、节理密集等碎裂结构地层中。
岩块间互相挤压钳制,一经开挖则失稳,常见围岩掉块、坍落。
在软弱结构面发育的情况下,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均易产生较大坍塌。
d、薄层岩体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小褶曲、错动发育地段,施工中常常发生坍方。
e、岩层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地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夹层地岩体强度大大降低,因而发生滑塌。
f、地下水地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坍落。
②、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a、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或工序间距安排不合理。
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措施及主要施工方法

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措施及主要施工方法隧道工程是地下工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地下岩层的不稳定性,隧道塌方等问题是较为常见的。
隧道塌方冒顶是指隧道顶部因岩石松动或其他因素而出现坍塌现象,严重影响了隧道的使用安全。
针对隧道塌方冒顶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施工是非常必要的。
一、隧道塌方冒顶的原因1. 地质条件不稳定:包括地质构造、岩性、构造节理和断层的作用,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隧道冒顶的发生。
2. 施工操作不当:如爆破作业不规范,导致岩体松动,破裂等坍塌现象。
3. 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隧道的影响。
隧道塌方冒顶的处理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预防、处理和修复,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预防措施:(1)加固岩体:通过注浆、锚杆等方式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岩体的稳定性,从根本上预防隧道塌方冒顶的发生。
(2)合理爆破:在进行隧道爆破作业时,要根据实际岩层情况,制定合理的爆破方案,避免对岩体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1)清理现场:在发生隧道塌方冒顶后,首先要对现场进行清理,清除坍塌的岩石和泥土等杂物,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好准备。
(2)加固措施:对塌方冒顶的部分进行加固处理,可以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方式,增强其承载能力,避免二次坍塌。
(1)修复隧道结构:对于已经塌方冒顶的隧道结构,需要进行修复处理,包括补充混凝土、加固支护等工程。
(2)检测监控:修复后的隧道结构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监控,确保其安全稳定。
1. 岩体加固施工:(2)喷射混凝土:采用喷射机将混凝土材料喷射到岩体表面,形成一层牢固的保护层,提高岩体的承载能力。
2. 隧道结构修复施工:(1)补充混凝土:在塌方冒顶的区域进行混凝土浇筑,修复损坏的隧道结构。
(2)支护加固:使用钢架、预应力张拉等方式对受损的隧道结构进行加固支护,提高其稳定性。
3. 检测监控施工:(1)测量监测:设置位移传感器、应力计等设备,对加固后的岩体和结构进行监测,实时了解其变化情况。
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1. 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然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质量缺陷问题。
本文将探讨隧道施工质量缺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隧道施工质量缺陷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质问题导致的质量缺陷地质问题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例如,地质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隧道的坍塌或滑坡,严重影响施工质量。
2.2. 施工工艺不当导致的质量缺陷不合理的施工工艺也是导致隧道施工质量缺陷的常见原因。
例如,使用不适合的材料或不正确的施工技术可能导致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水或裂缝等问题。
2.3. 设备故障导致的质量缺陷隧道施工所需的各种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故障,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设备故障可能包括机械故障、电气故障等。
3. 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解决隧道施工质量缺陷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3.1. 地质勘探和评估在隧道施工前,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探和评估工作,以了解地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在地质不稳定区域,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提高地质稳定性。
3.2. 合理选择施工工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并确保施工工艺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
3.3.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对隧道施工所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故障可以减少质量缺陷的风险。
4. 结论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通过合理的地质勘探和评估、施工工艺选择和设备维护等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隧道施工质量缺陷问题。
同时,建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施工过程合法合规,进一步降低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施工塌方因素及预防措施
【摘要】:分析隧道施工塌方各方面因素,指出隧道施工中预防塌方的措施,应严格遵守短进尺、弱爆破、紧支护、勤测量的指导方针。
【关键词】:隧道施工、塌方、原因、预防措施。
随着铁路、高铁、地铁建设的蓬勃发展和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隧道、长隧道、复杂地质隧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隧道塌方的预防已必不可少。
防塌、治塌工作已成为隧道施工的首要问题。
一、隧道施工塌方因素
1、工程地质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受各种不可预见的地质现象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很大。
而地质因素的变化是不可预见性的,这是造成塌方事故的决定性因素。
工程地质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岩体结构类型、围岩强度、地下水的影响、特殊不良地质、偏压、埋深及围岩应力。
(1)隧道围岩的岩体结构特征直接影响隧道的稳定性。
岩体结构越破碎、越松散,发生塌方的规模越大,损失越严重。
(2)隧道围岩越是坚硬,围岩的稳定性越好,塌方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在地下水相当丰富或有大量涌水的地段开挖隧道,发生塌方的可能性最大,且后果也是最为严重。
(4)隧道施工过程中会遇到断层、松散破碎带、岩溶、突水及富水、流沙和采空区等。
在特殊地质地段,围岩破碎地段塌方的概率最大(5)对于存在偏压的隧道由于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造成偏压失去平衡,而产生塌方。
(6)深埋隧道开挖后,隧道上方形成一定范围相对稳定的自然拱。
如果隧道覆盖层较小时,开挖的影响将波及到地表不能形成自然拱,围岩失去自稳能力,如果开挖后不及时支撑或者支撑力不够,岩体就会大量塌落。
2、施工方法与措施
施工方法与措施包括:爆破扰动、施工措施、支护效果、工序失衡及监控量测。
(1)开挖及爆破扰动使围岩受到了多次的扰动,增大了围岩开挖变形,降低了其自身承载力和稳定性。
(2)施工措施主要表现为开挖不到位而引起塌方,或隧道开挖断面成型不好、危岩处理不到位以及掌子面的散体渣清理过快。
(3)支护效果包括支护方式与质量、支护时间因素。
围岩失稳前支护结构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护是造成塌方的主要原因。
(4)施工单位为了强行抢进度,完全不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施工,施工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工序严重失衡,支护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以致出现塌方。
(5)未按规定进行监控量测并对成果进行及时分析或监测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科学准确的数据来指导施工。
3、自然原因
降水量过大,特别是持续降水,如果地表排水措施不力,大量的地表水渗入地层,加大了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人为原因
影响隧道塌方事故的人为原因包括:管理原因、认识原因与经验。
(1)管理原因包括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
监理单位监理失职,施工单位指挥不当,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工序混乱,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直接造成支护抗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或围岩未粘结紧密使无弯矩结构产生弯矩而导致隧道塌方;(2)认识原因。
现场施工人员危险认识不足或对围岩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复杂性认识不足,没有根据围岩实际情况及时变更开挖或支护形式。
另外对隧道塌方本身认识不足、对特殊不良地段地质条件认识以及雨季施工认识不足。
(3)施工经验。
由于对特殊复杂地质施工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围岩条件细微的变化,缺乏对突变性情况的预见性,是塌方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
二、隧道施工中塌方预防措施
(1)施工过程中,通过超前地质预报了解开挖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尤其是施工开挖接近不良地质地段时。
(2)合理的防排水。
先是通过施作地表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下渗隧道通过的山体;再采用降、堵、泄等方法处理地下水。
(3)开挖方法。
隧道施工时必须遵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确定开挖及爆破方法,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掌子面前方地质与设计文件不符时,应该立即停止施工,上报业主、设计单位,并申请变更设计,改变开挖方法。
(4)施工中还应勤观测,多分析。
充分利用掌子面岩层塌方征兆、支护结构塌方征兆、洞口地段和浅埋地段地表塌方征兆以及监控量测得到的变形值显示塌方的征兆。
(5)早喷锚、强支护,快速封闭成环。
在不良地质地段施工,应按照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先护顶、早喷锚、强支护、早衬砌的原则稳步前进,合理控制开挖速度,提高初支的刚度和承载力。
(6)控制工序衔接,严防工序失衡。
循环开挖进尺要短,关键工序间距要控制,控制仰拱、二次衬砌和开挖面距离,已开挖段应快速封闭成环。
(7)对松散、无胶结、低强度岩层及开挖后有可能发生流砂、突水、突泥的岩层,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水平旋喷桩、地表注
浆、水平冻结等方法预加固地层和改良地层,提高围岩自稳能力。
(8)对应力和应变超限的初期支护和其他坍塌预兆应及时采取措施,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嵌钢架、加网喷、加锚、壁后注浆、提前模筑混凝土等方法加固,必要时先进行临时支撑、顶柱、扇形支撑、方木垛支撑,然后再采取加固措施。
(9)加强管理、制定塌方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
(10)重视监控量测工作。
配备量测队伍,全程配合施工,让施工在监控量测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及时处理并反馈量测信息,一旦发现异常,施工单位立即上报,并根据实际围岩情况提出相应的变更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O42一94).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隧道施工规范(丁BIO204一2002).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赵勇,王效良.我国2000一2005年建成的铁路隧道〔J〕.铁路标准设计,2006,(11):97.
【4】刘洪洲.隧道塌方分类及其围岩力学特性分析〔J〕.地下空间,199919(5).787一790.
【5】王立忠,胡亚元,王百林等.崩塌松散围岩隧道施工稳定分析与监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4):589一595.
【6】孙海峰,浅谈隧道塌方的机理及预防[J].大众科技,2010(2):47一49.
【7】何金水.偏压顺层塌方隧道施工处理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
2007(6):28一30.
作者简介:杜世硕男汉族甘肃白银市靖远县人1984年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铁路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