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塌方因素及预防措施
坍塌事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坍塌事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坍塌事故是指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结构的崩塌或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预防坍塌事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坍塌事故预防措施。
1.结构设计和建造阶段在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体的设计和建造阶段,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例如,工程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承重结构,确保结构能够承受预期荷载,并遵循建筑物的适用规范。
2.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等都需要重视。
工程监督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检查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3.风险评估和控制在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体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例如,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区,可以进行地质勘察和分析,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地基和防止水围等。
4.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对已建成的建筑物、桥梁、隧道等结构体,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坍塌事故的隐患。
例如,定期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和基础是否存在损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复或加固。
5.加固和改造老旧建筑对于老旧建筑,需要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特别是对于存在结构问题或已超过设计寿命的建筑物,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改造工作,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
6.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同时,建立健全的安全责任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
7.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施工方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严惩违法行为。
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隧道坍塌的防范及处理措施
隧道坍塌的防范及处理措施作者:李爽来源:《商情》2014年第34期一、隧道坍塌预防措施1、发生坍塌的原因(1)地质因素:①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
施工时没有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掌子面前方围岩破碎、节理发育、岩石走向垂直、岩石间有渗透水、岩层间有泥夹层、前方出现断层带等,这些不良地质极易引发塌方事故。
②地下水、渗透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坍塌。
(2)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①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或工序间距不合理,地层暴露时间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②喷锚不及时或喷混凝土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③采用钢支撑时,支撑架质量欠佳,支撑与围岩不密贴,两者间的空隙填塞不密实,或连接不够牢固,不能满足围岩压力所需要的强度要求;④有时抽换支撑不当,或当支撑已出现受力过大的现象时未及时加固;⑤爆破作业不当,用药量过多;⑥处理危石措施不当,引起危石坠落,牵动岩层坍塌。
(3)支护材料用料不足、施工缺乏规范、引起支护强度降低造成的隧道塌方。
当支护不足以承载上部围岩压力时,即引发隧道坍塌事故。
(4)施工中不遵循施工原则也会引起塌方事故。
(5)其他原因:不及时衬砌,围岩暴露过久,片帮与掉块,坑壁无支护等。
2、坍塌前兆:(1)量测信息所反映的围岩变形速度或数值超过允许值;(2)喷射混凝土产生纵横裂纹和龟裂;(3)在隧道顶部或侧壁发现不断掉下土块、小石块或构件支撑间隙不断漏出砂、石屑;(4)岩层层理、节理缝隙变大、张开;(5)支撑梁、柱变形或折断、楔子压扁压劈,支撑发生破裂声;(6)隧道内渗水、滴水突然加剧或变浑。
3、容易坍塌的位置:(1)洞口10m以内;(2)正洞与人行横洞交叉处;(3)隧道顶覆盖极薄处;(4)小范围的地质突变,如沙层、特松散层、透水层、小段的断层等。
4、预防坍塌的施工措施:(1)先排水。
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尽可能将隧道外的水截于隧道之外。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二、隧道坍塌原因分析 (4)2.1 自然因素 (4)2.2 人为因素 (5)三、隧道坍塌预防措施 (6)3.1 加强地质勘探 (7)3.2 优化设计方案 (8)3.3 提高施工质量 (9)3.4 完善应急预案 (11)四、隧道坍塌应急处理流程 (12)4.1 应急响应 (13)4.2 现场处置 (13)4.3 救援与疏散 (14)4.4 事故调查与处理 (16)五、隧道坍塌处理技术 (17)5.1 堵塞物清除 (18)5.2 衬砌加固 (20)5.3 支护结构修复 (21)5.4 隧道排水 (22)六、案例分析 (23)七、总结与展望 (24)7.1 实践经验总结 (25)7.2 未来发展趋势 (26)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隧道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隧道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地质和环境问题,其中隧道坍塌事故尤为严重。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且实用的隧道坍塌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处理方案旨在针对隧道坍塌事故,明确应急处理原则和目标,为救援人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南。
该方案还将对隧道坍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类似事故的发生概率。
在本处理方案中,我们将充分考虑隧道坍塌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确保方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还将在方案中强调应急救援的重要性,提高应对隧道坍塌事故的整体能力。
本处理方案将为隧道坍塌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导,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1 编制目的本处理方案的编制目的在于明确隧道坍塌事故的处理原则、步骤和措施,以确保在发生隧道坍塌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通过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案,为现场指挥人员提供指导,确保各项救援措施的有效实施,也为后续的事故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摘要:公路隧道塌方不仅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安全生产,更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费用,如何减少隧道塌方,是设计和施工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从造成塌方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塌方的预防和治理塌方的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防治措施引言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道路工程事业也在发展中进步,然而隧道工程已经成为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的修建一些公路桥梁等基础的交通设施。
在不良地质地段修筑隧道, 经常出现洞顶、侧壁的滑移坍落现象, 严重的甚至发生冒顶情况, 这些统称为塌方。
塌方不但使围岩条件更加恶化, 而且直接威胁施工安全, 延误工期, 费工费料, 还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
因此施工中应预防塌方和正确处理塌方。
一、隧道塌方及其危害分析近些年来,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塌方,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所谓隧道塌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
塌方的主要类型有洞口塌方和洞内塌方。
一般情况下,洞口段的岩体风化严重、破碎,或为堆积层,所以其整体稳定性较差,加上埋置深度浅,就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开裂变形或下沉,当达到极限状态时,就会导致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塌方。
在洞内,当隧道开挖时,其周围的岩石会由于应力释放而发生变形或下沉,还有可能是因为围岩内部早已经有节理和层理松弛剥落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就会很容易形成掉块现象甚至塌方。
在施工时一旦发生塌方事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给施工人员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2、延长了隧道的施工工期、增加了工程预算,并且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3、影响了施工单位的声誉,并且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隧道塌方有高发性和高危性两大特点,鉴于以上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对塌方的原因、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尽量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理措施来减少隧道塌方带来的危害。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注意事项和处理措
施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隧道塌方现象概述 •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 隧道塌方预防注意事项 •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 结论与展望
01
隧道塌方现象概述
隧道塌方的定义
• 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顶部或侧壁土体、岩石等物料在外部或内部因素作用下,失去稳定性而 发生坍塌的现象。隧道塌方是隧道工程中严重的事故之一,对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都会造成 极大的影响。
施工监控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等的 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
安全管理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 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处理措施方案
应急处理
在发生隧道塌方时,立即启动应急预 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险救援,确
保人员安全。
排水处理
加强隧道排水处理,降低地下水位, 减少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稳定性的影
对塌方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如采用钢支撑、喷射混 凝土等方法,确保隧道结 构稳定。
后期处理
隧道检测
对处理后的隧道进行全面检测, 确保隧道结构安全。
恢复工程
对受损的隧道设施进行恢复,如 照明、通风、排水等系统,确保
隧道正常运营。
总结经验教训
对塌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
再次发生。
这些隧道塌方事故都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对于 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 敲响了警钟。因此, 在隧道工程建设和运 营过程中,必须加强 对隧道塌方的防范和 处理工作,确保工程 建设和运营的安全。
02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地质因素
不良地质条件
(完整版)隧道坍塌防范措施
隧道坍塌防范措施隧道坍塌主要原因是地质因素及施工方法措施不当造成,所以隧道施工必须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作业施工,同时要加强围岩监控量测与地表沉降观测,及时与业主沟通,信息化指导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1)围岩坍方前兆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中,在围岩的工程水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反应出一些征兆。
根据征兆预测围岩稳定性,进行地质预报,保证施工安全,防治隧道坍方。
特殊和不良地质,如断层及破碎带、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有以下征兆:①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水质由清变浊(地下水将断层泥带走)等都是即将发生坍方的前兆;②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坍方;③围岩节理面裂缝逐步扩大;④支护状态变形(拱架接头挤偏或压劈、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或剥落等)、敲击发声清脆有力、甚至发出声响;⑤围岩或初期支护,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有可能出现失稳坍方。
(2)发生塌方地隐患①地质因素a、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一经开挖,潜在应力释放,承压快,围岩失稳而坍塌。
b、当通过各种堆积体时,由于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
c、在挤压破碎带,岩脉穿插带、节理密集等碎裂结构地层中。
岩块间互相挤压钳制,一经开挖则失稳,常见围岩掉块、坍落。
在软弱结构面发育的情况下,或泥质充填物过多,均易产生较大坍塌。
d、薄层岩体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小褶曲、错动发育地段,施工中常常发生坍方。
e、岩层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地岩体,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软弱夹层地岩体强度大大降低,因而发生滑塌。
f、地下水地软化、浸泡、冲蚀、溶解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坍落。
②、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a、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或工序间距安排不合理。
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措施及主要施工方法
隧道塌方冒顶处理措施及主要施工方法隧道工程是地下工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地下岩层的不稳定性,隧道塌方等问题是较为常见的。
隧道塌方冒顶是指隧道顶部因岩石松动或其他因素而出现坍塌现象,严重影响了隧道的使用安全。
针对隧道塌方冒顶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施工是非常必要的。
一、隧道塌方冒顶的原因1. 地质条件不稳定:包括地质构造、岩性、构造节理和断层的作用,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隧道冒顶的发生。
2. 施工操作不当:如爆破作业不规范,导致岩体松动,破裂等坍塌现象。
3. 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隧道的影响。
隧道塌方冒顶的处理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预防、处理和修复,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预防措施:(1)加固岩体:通过注浆、锚杆等方式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岩体的稳定性,从根本上预防隧道塌方冒顶的发生。
(2)合理爆破:在进行隧道爆破作业时,要根据实际岩层情况,制定合理的爆破方案,避免对岩体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1)清理现场:在发生隧道塌方冒顶后,首先要对现场进行清理,清除坍塌的岩石和泥土等杂物,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好准备。
(2)加固措施:对塌方冒顶的部分进行加固处理,可以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方式,增强其承载能力,避免二次坍塌。
(1)修复隧道结构:对于已经塌方冒顶的隧道结构,需要进行修复处理,包括补充混凝土、加固支护等工程。
(2)检测监控:修复后的隧道结构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监控,确保其安全稳定。
1. 岩体加固施工:(2)喷射混凝土:采用喷射机将混凝土材料喷射到岩体表面,形成一层牢固的保护层,提高岩体的承载能力。
2. 隧道结构修复施工:(1)补充混凝土:在塌方冒顶的区域进行混凝土浇筑,修复损坏的隧道结构。
(2)支护加固:使用钢架、预应力张拉等方式对受损的隧道结构进行加固支护,提高其稳定性。
3. 检测监控施工:(1)测量监测:设置位移传感器、应力计等设备,对加固后的岩体和结构进行监测,实时了解其变化情况。
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1. 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然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质量缺陷问题。
本文将探讨隧道施工质量缺陷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隧道施工质量缺陷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质问题导致的质量缺陷地质问题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例如,地质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隧道的坍塌或滑坡,严重影响施工质量。
2.2. 施工工艺不当导致的质量缺陷不合理的施工工艺也是导致隧道施工质量缺陷的常见原因。
例如,使用不适合的材料或不正确的施工技术可能导致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水或裂缝等问题。
2.3. 设备故障导致的质量缺陷隧道施工所需的各种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故障,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设备故障可能包括机械故障、电气故障等。
3. 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解决隧道施工质量缺陷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3.1. 地质勘探和评估在隧道施工前,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探和评估工作,以了解地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在地质不稳定区域,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提高地质稳定性。
3.2. 合理选择施工工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并确保施工工艺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
3.3.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对隧道施工所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故障可以减少质量缺陷的风险。
4. 结论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通过合理的地质勘探和评估、施工工艺选择和设备维护等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隧道施工质量缺陷问题。
同时,建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施工过程合法合规,进一步降低风险。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援队伍进行抢险 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03 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隧道设计阶段
充分考虑地质勘察数据,合理设计隧道结构,加强支护和排水设 计。
施工阶段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支护及时、有效,遵循施工规范,避免超 挖、欠挖现象。
监控与检测
实施隧道施工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确保施工安全。
全保障。
施工安全检查
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确保
施工安全。
信息化施工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时收集、处 理和分析施工数据,为施工提供
科学决策依据。
塌方后的应急处理
人员疏散
在塌方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 全。
现场警戒
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塌方区域,防止 二次伤害。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
目录
CONTENTS
•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 隧道塌方的注意事项 • 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
01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地质因素
01
02
03
岩体稳定性
隧道穿越地层岩性复杂, 存在软弱夹层、断层破碎 带等,易发生塌落。
地下水作用
地下水侵蚀、软化岩体, 降低其稳定性,导致塌落。
处理。
排水系统修复
检查并修复隧道排水系统,确 保排水通畅。
路面修复
对隧道内路面进行修复,恢复 通行条件。
监控系统完善
完善隧道监控系统,提高隧道 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供科学依据。
设计方案的审查
对隧道施工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查, 确保设计方案合理、安全、经济, 并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
预防坍塌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预防坍塌事故安全技术措施引言坍塌事故是在建筑、矿山、隧道等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风险。
它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环境破坏。
为了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预防坍塌事故的技术措施不可或缺。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预防坍塌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现场管理、人员培训、施工工艺和监测技术等方面。
现场管理技术措施1.现场巡视与清理:在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现场巡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坍塌事故的隐患。
同时,保持工地的清洁整洁,及时清理生产垃圾和拆除物,避免堆积导致坍塌风险的增加。
2.合理布局施工区域:合理布局施工区域,尽量减少地下水位、软土区等潜在的危险地带的施工。
同时,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邻近结构物的振动和影响。
3.严格执行施工规范:要求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
包括使用预制支护构件、佩戴安全帽、穿戴防护服及手套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人员培训技术措施1.安全意识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加强其对坍塌事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提高工人在施工中的安全意识,避免疏忽大意导致事故发生。
2.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施工人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有效地操作施工设备,并使用正确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施工,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发生的概率。
3.危险源辨识与预警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预警培训,使他们能够迅速识别和判断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或应急处理。
施工工艺技术措施1.支护结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设计支护结构,包括施工钢架、撑撑、围护、加固等,增加施工现场的稳定性,减少坍塌风险。
2.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避免施工荷载过大或施工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因素。
3.使用优质材料和设备:选择优质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确保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可靠,降低坍塌的风险。
监测技术措施1.建立监测系统:在施工现场设置监测设备,例如应力监测仪、位移传感器等,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隧道塌方预防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隧道塌方预防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一、监控措施
1、建立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健全管理机制,定期检查工程进度,查看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2、完善检测设备,安装国家规定或行业标准的探测设备,定期对隧道温度、湿度、压力、振动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发生塌方。
3、监控工程抽水,厌氧抽水,若出现渗水及岩体破坏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关闭工程,避免发生塌方事故。
4、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全程把控施工质量。
5、及时对施工建筑物进行维护,确保环境安全。
6、定期检查隧道周围地形及地质条件,及时发现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塌方。
7、安装及时防护系统,如雨水流量、地震报警等,及时警报,预防发生塌方。
二、应急预案
1、建立应急预案,实行安全责任制,对可能发生塌方的工程组织专家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发生塌方。
2、严格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检修等防止发生塌方。
3、制定防灾预案,制定应急处置措施,严格执行,定期演练,准备应急救援物资,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塌方情况。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地下水影响
地下水侵蚀
隧道开挖过程中,地下水渗入开挖面,软化围岩,降低围岩强度。
排水措施不当
隧道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当,导致地下水积聚,增加塌方风险。
02
隧道塌方注意事项
加强地质勘察和预报
详细了解隧道所处区域的地质条件
01
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
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02
采用物探、钻探等方法对前方地质情况进行探测,及时发现不
施工方法不当
施工工艺不合理
隧道开挖方法选择不当,爆破控制不当,导致围岩松动或破 坏。
支护措施不到位
初期支护结构强度不足,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差,未能有效控 制围岩变形。
支护结构失效
支护结构破坏
初期支护结构强度不足,受到围岩压 力或地下水侵蚀而破坏。
支护结构施工质量问题
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差,如锚杆失效、 喷射混凝土厚度不足等,导致支护结 构失效。
在隧道施工前,要加强 地质勘察工作,了解地 质情况,为施工提供科
学依据。
合理设计
根据地质情况,合理设 计隧道的结构、断面和 支护方式,提高隧道的
稳定性。
加强施工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 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
量符合规范要求。
定期检查和维护
对隧道设施进行定期检 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 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注意 事项和处理措施方案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 隧道塌方注意事项 •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01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地质条件不良
围岩稳定性差
隧道穿越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影 响围岩的稳定性和自承能力。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部结构或土石体发生变形或崩塌的现象。
这种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隧道塌方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地质问题:地质构造异常、地震、岩层松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在设计和建设隧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岩体、安装钢支撑等。
2. 水问题:地下水渗漏和涌水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管道、加固涵洞等。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修隧道内的排水设施也是必要的。
3. 施工质量问题:不合理的施工方法、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操作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失稳。
因此,建设者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监控和验收。
4.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能引发隧道塌方。
建设者应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洪闸门、加固洞口等。
处理隧道塌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急处置:一旦发生隧道塌方,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2. 修复和加固:在处理隧道塌方后,需要对受损的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
这包括清理堆积物、修复支撑结构、加固岩体等。
3. 安全检测: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确保其余部分的结构安全稳定。
这包括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地质勘察、结构测试等。
4.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建设者应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预防措施。
这包括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等。
综上所述,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设计、建设和运行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的可能性,以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隧道坍方应急预案
隧道坍方应急预案1、隧道坍方引起的直接后果是地面沉陷,造成道路破坏,危急行人和交通安全,造成恶略的社会影响。
2、预防措施1)采用人工配风镐开挖施工,减少对土体的扰动。
2)洞内配备足够的装土草袋,木料、型钢,一旦发现掌子面塌陷,立即封堵支顶,并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插打压浆管压浆防止塌陷和减少地面下沉。
3)开挖过程中,为防止拱顶和边墙处土体塌陷,采用插板封堵。
4)开挖过程中,对掌子面喷射混凝土封闭。
5)开挖支护力求快速,开挖进尺控制在0.5米,初期支护快速成环,尽早封闭。
6)加强塌方的预测。
采用探孔对地质情况或水文情况进行探察,坚持经常观察洞内围岩受力及变形状态,及时发现塌方的可能性及征兆。
7)加强初期支护,控制塌方。
开挖出工作面后,及时进行初期支护,防止局部坍塌,提高暗挖断围岩整体稳定。
8)沿暗挖通道位置,在现况路面上通铺12mm钢板。
3、处理措施1)局部坍方只是部分开挖面土层剥落,施工时及时处理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一般是停止开挖,迅速向坍方面挂钢筋网片,及时喷射混凝土,也可用木板、编织袋等封住掌子面,用方木支撑,然后再进行处理。
处理前一般封闭掌子面,注浆加固土层,再重新开挖。
2)掌子面失稳掌子面失稳一般引起的坍方后果都较为严重,施工中必须避免。
如施工中发现掌子面失稳引起坍方,按应急方案处理,立即用编织袋、木板、方木等支撑掌子面,同时立即向掌子面喷射混凝土并预埋注浆管。
掌子面失稳立即处理,避免坍方扩大。
3)坍方引起地面沉陷,立即联系商品砼拌合站紧急调用早强速凝商品砼灌注在坍陷部位,同时在坍陷部位设置交通导向标志,夜间设置指示灯,并由派出所人员维持交通秩序。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塌方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塌、侧壁滑动等现象,甚至会发生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塌方威胁人生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围岩更不稳定。
故在施工中应预防其发生,发生塌方后需及时准确处理,减少塌方带来的危害.1造成塌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塌方一般是地质不良、设计定位不当、施工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条件是造成塌方的基本因素。
穿越断裂褶皱带,穿越严重分化的破碎带、堆积层等容易产生塌方。
地下水往往也是重要因素,地下水丰富易造成塌方.地质勘探需要仔细周密。
掌握资料不够时本应避绕的不恰当的位置会错误的定位通过,绘施工留下了隐患.或因没有准备,在施工时造成塌方。
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对地质情况掌握不够,从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如不恰当的急于进洞、炸药用量过多、支护不及时不牢靠、围岩暴露时间过长、爆破方法选择的不恰当等),或选择了不合适的围岩情况的施工方法,(如本应小断面开挖,结果采用了大断面开挖法,或应先拱后墙法,而采用了先墙后拱法等)并且又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则会造成围岩塌方,甚至由于塌方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再次塌方或引起更大的塌方。
对于塌方应以预防为主。
首先要认真做好勘察工作,必要的钻探及所需要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应详尽做好。
隧道位置选择应尽量避免不良地质区段,洞口位置选择要慎重,施工设计,支护设计要合理,要符合实际情况.施工前要仔细核对设计文件,并需作必要的补测和验证。
预防可能发生塌方的区段,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不良地质段采用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快衬砌、各工序紧跟的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尽快修好衬砌,避免塌方发生.塌方似乎是突然发生的,但实际上是有一定征兆的,在施工中还需要加强观察分析.例如顶部围岩裂缝旁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尘土飞扬、或不断掉小石头、或围岩裂缝逐渐张大等,说明塌方即将发生;支撑压坏或变形加大,说明围岩压力再加大,有塌方的可能性;围岩中突然出水或水压突然增加,要注意是否即将发生塌方;地下水冲走裂隙中的填充物,会使围岩松动下榻,当水有浊变清,说明裂隙中充填物已冲走很多,水量加大,则可能有塌方;洞顶滴水位置不定,来回移动,表明岩体在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塌方,即所谓“汉留淋漓,塌方先兆”。
防治塌方安全防范措施
02
预防塌方的安全意识培养
加强安全教育
针对塌方多发地区,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讲解塌方危害、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 方法。
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强调塌方预防的安全要 求。
开展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册、广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普及安全知识和 技能。
提高风险意识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对塌方等自然灾 害的警惕性和防范意 识。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 险管理,提供安全建 议和意见,共同维护 生产安全。
加强对潜在风险的排 查和评估,及时发现 和解决可能引发塌方 的问题。
了解地质情况
加强地质勘察和监测,掌握作 业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 、水文气象等基本信息。
根据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 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确保 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
应根据塌方的类型、规模、地点等不同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启动。
明确应急响应流程
在预案中应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包括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 动、救援行动和结束响应等环节。
加强现场监控
安排专人进行现场监控
01
应安排专人对塌方现场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
应措施。
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监控
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区特有的一 种自然现象,主要由暴雨 、冰雪融化引发,对下游 地区造成严重危害。
崩塌
崩塌是指部分岩体因重力 作用脱离母体,突然坠落 至坡脚的现象。
隧道塌方
施工不当
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设 计、施工方法、地质条件 等因素,可能导致隧道塌 方。
自然灾害
如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 灾害,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
建立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塌 方事故进行预先规划和应对措施
隧道施工塌方关门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_7
隧道施工塌方关门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一、隧道塌方关门原因分析发生塌方事故的隧道,往往集中在那些围岩级别差的地段,主要集中在IV、V、VI级围岩等不良地质隧道中,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主观原因:1)对初支已闭合地段发生关门的原因可能地质条件太差或者初支施作不到位。
2)对初支未闭会地段发生关门事件的大多因初支仰拱距掌子面距离过大或开挖下导与仰拱方法错误。
3)产生塌方的原因通常主要是地质条件差,并且往往是实际地质条件比设计资料提供的地质条件还要差,在围岩发生变化后施工方法未作出相应的调整,二次衬砌没有及时跟进是产生塌方的直接原因。
4)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频繁的变化致使想工序简单化,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按照实际工法来施工,(如V级CD法,上中下,Ⅳ级上下开挖法)V级Ⅳ级采用大开挖,每循环进尺太大,也是直接产生塌方的主要原因。
5)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各种围岩的支护参数进行施工,超前导管及锚杆的长度,数量,注浆效果。
钢支撑的间距。
短斤缺两,敷衍了事也会致使隧道塌方。
6)在围岩破碎,地质条件不好的施工过程中,钢架联接板的厚度,钢架的落脚都极其关键,钢架的锁脚等都应符合设计,在围岩自稳能力差,沉降大的隧道会产生隧道变形及塌方。
7)在地质条件不良地段已支护好的钢架应保持两侧水沟畅通,不能有积水,经常观测钢架的沉降,位移。
没有及时发现也容易产生隧道掌子面后方塌方。
8)围岩破碎,自稳能力差,设计支护参数偏小,施工时未及时根据围岩情况联系设计、业主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
部分业主不了解隧道施工,调整的支护参数仍不满足支护要求。
9)未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支护施工,安全布距超标。
10)初支背后有空洞,未及时回填。
11)初支混凝土面未及时钻泄水孔,导致拱架背部破碎围岩遇水失去原有的自稳能力,且重量增加。
12)隧道监控量测不到位,或已发现变形但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3)采取背拱或径向注浆等加固措施,但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拱顶径向注浆较为困难,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打设注浆导管;②注浆导管未注浆;③浆液水灰比未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施工塌方因素及预防措施
【摘要】:分析隧道施工塌方各方面因素,指出隧道施工中预防塌方的措施,应严格遵守短进尺、弱爆破、紧支护、勤测量的指导方针。
【关键词】:隧道施工、塌方、原因、预防措施。
随着铁路、高铁、地铁建设的蓬勃发展和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隧道、长隧道、复杂地质隧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隧道塌方的预防已必不可少。
防塌、治塌工作已成为隧道施工的首要问题。
一、隧道施工塌方因素
1、工程地质
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受各种不可预见的地质现象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很大。
而地质因素的变化是不可预见性的,这是造成塌方事故的决定性因素。
工程地质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岩体结构类型、围岩强度、地下水的影响、特殊不良地质、偏压、埋深及围岩应力。
(1)隧道围岩的岩体结构特征直接影响隧道的稳定性。
岩体结构越破碎、越松散,发生塌方的规模越大,损失越严重。
(2)隧道围岩越是坚硬,围岩的稳定性越好,塌方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在地下水相当丰富或有大量涌水的地段开挖隧道,发生塌方的可能性最大,且后果也是最为严重。
(4)隧道施工过程中会遇到断层、松散破碎带、岩溶、突水及富水、流沙和采空区等。
在特殊地质地段,围岩破碎地段塌方的概率最大(5)对于存在偏压的隧道由于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造成偏压失去平衡,而产生塌方。
(6)深埋隧道开挖后,隧道上方形成一定范围相对稳定的自然拱。
如果隧道覆盖层较小时,开挖的影响将波及到地表不能形成自然拱,围岩失去自稳能力,如果开挖后不及时支撑或者支撑力不够,岩体就会大量塌落。
2、施工方法与措施
施工方法与措施包括:爆破扰动、施工措施、支护效果、工序失衡及监控量测。
(1)开挖及爆破扰动使围岩受到了多次的扰动,增大了围岩开挖变形,降低了其自身承载力和稳定性。
(2)施工措施主要表现为开挖不到位而引起塌方,或隧道开挖断面成型不好、危岩处理不到位以及掌子面的散体渣清理过快。
(3)支护效果包括支护方式与质量、支护时间因素。
围岩失稳前支护结构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护是造成塌方的主要原因。
(4)施工单位为了强行抢进度,完全不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施工,施工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工序严重失衡,支护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以致出现塌方。
(5)未按规定进行监控量测并对成果进行及时分析或监测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科学准确的数据来指导施工。
3、自然原因
降水量过大,特别是持续降水,如果地表排水措施不力,大量的地表水渗入地层,加大了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人为原因
影响隧道塌方事故的人为原因包括:管理原因、认识原因与经验。
(1)管理原因包括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
监理单位监理失职,施工单位指挥不当,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工序混乱,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直接造成支护抗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或围岩未粘结紧密使无弯矩结构产生弯矩而导致隧道塌方;(2)认识原因。
现场施工人员危险认识不足或对围岩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复杂性认识不足,没有根据围岩实际情况及时变更开挖或支护形式。
另外对隧道塌方本身认识不足、对特殊不良地段地质条件认识以及雨季施工认识不足。
(3)施工经验。
由于对特殊复杂地质施工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围岩条件细微的变化,缺乏对突变性情况的预见性,是塌方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
二、隧道施工中塌方预防措施
(1)施工过程中,通过超前地质预报了解开挖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尤其是施工开挖接近不良地质地段时。
(2)合理的防排水。
先是通过施作地表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下渗隧道通过的山体;再采用降、堵、泄等方法处理地下水。
(3)开挖方法。
隧道施工时必须遵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确定开挖及爆破方法,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掌子面前方地质与设计文件不符时,应该立即停止施工,上报业主、设计单位,并申请变更设计,改变开挖方法。
(4)施工中还应勤观测,多分析。
充分利用掌子面岩层塌方征兆、支护结构塌方征兆、洞口地段和浅埋地段地表塌方征兆以及监控量测得到的变形值显示塌方的征兆。
(5)早喷锚、强支护,快速封闭成环。
在不良地质地段施工,应按照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先护顶、早喷锚、强支护、早衬砌的原则稳步前进,合理控制开挖速度,提高初支的刚度和承载力。
(6)控制工序衔接,严防工序失衡。
循环开挖进尺要短,关键工序间距要控制,控制仰拱、二次衬砌和开挖面距离,已开挖段应快速封闭成环。
(7)对松散、无胶结、低强度岩层及开挖后有可能发生流砂、突水、突泥的岩层,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水平旋喷桩、地表注
浆、水平冻结等方法预加固地层和改良地层,提高围岩自稳能力。
(8)对应力和应变超限的初期支护和其他坍塌预兆应及时采取措施,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嵌钢架、加网喷、加锚、壁后注浆、提前模筑混凝土等方法加固,必要时先进行临时支撑、顶柱、扇形支撑、方木垛支撑,然后再采取加固措施。
(9)加强管理、制定塌方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
(10)重视监控量测工作。
配备量测队伍,全程配合施工,让施工在监控量测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及时处理并反馈量测信息,一旦发现异常,施工单位立即上报,并根据实际围岩情况提出相应的变更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O42一94).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隧道施工规范(丁BIO204一2002).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赵勇,王效良.我国2000一2005年建成的铁路隧道〔J〕.铁路标准设计,2006,(11):97.
【4】刘洪洲.隧道塌方分类及其围岩力学特性分析〔J〕.地下空间,199919(5).787一790.
【5】王立忠,胡亚元,王百林等.崩塌松散围岩隧道施工稳定分析与监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4):589一595.
【6】孙海峰,浅谈隧道塌方的机理及预防[J].大众科技,2010(2):47一49.
【7】何金水.偏压顺层塌方隧道施工处理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
2007(6):28一30.
作者简介:杜世硕男汉族甘肃白银市靖远县人1984年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铁路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