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塌方事故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隧道事故案例总结范文

隧道事故案例总结范文

一、引言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隧道工程在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隧道工程涉及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隧道事故案例的分析,总结事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提高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二、事故案例分析1. 事故原因(1)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工程往往穿越复杂地质环境,如岩溶、断层、软弱围岩等,易导致塌方、涌水等事故。

(2)施工技术不成熟:部分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成熟,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引发事故。

(3)安全意识淡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忽视安全操作规程,导致事故发生。

(4)机械设备故障:机械设备老化、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5)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隧道工程造成严重影响,引发事故。

2. 典型案例(1)案例一: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发生塌方事故,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

(2)案例二:某城市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成熟,导致隧道结构质量不合格,引发坍塌事故,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

(3)案例三:某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导致高空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地质勘察:在隧道工程开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掌握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隧道施工质量,降低事故风险。

3.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4. 定期检查机械设备: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隧道工程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提高事故应对能力。

6. 加强现场监管: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四、结论隧道工程事故原因复杂多样,预防事故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隧道安全事故案例

隧道安全事故案例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小平羌隧道“4·20”重大事故由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宁至张掖段站前工程LXS-8标,设计里程为DK345+155~DK407+122,线路长61.363正线公里,位于甘肃省中牧山丹马场和张掖市民乐县境内,海拔高度3500米~2700米。

小平羌隧道地处祁连山中高山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西南方向祁连山小平羌沟至大平羌沟之间,平均海拔高度为3100~3800米。

洞身地表起伏较大,地表自然坡度30~40度;隧道起讫里程为DK345+329~DK349+312,隧道长度3983m 。

小平羌隧道距民乐县城约120公里,距张掖市约187公里。

事故发生的经过:2011年4月19日23时30分,钢筋班组安装完成DK349+035处最后一环工22a 型钢拱架,经领工员王伟检查无异常后,喷浆班组13人操作3台喷浆机喷浆。

4月20日4时05分,带班员陈吓文出去组织后续施工材料,当走到距离作业面约40米处时突然听见身后一声巨响,回头看见隧道喷浆作业面上方围岩发生了坍塌,导致初期支护的工22型钢拱架及喷浆作业台架被砸跨,12名作业人员全部被埋入坍塌体中,事故发生后,中铁二局兰新线甘青项目部三工区立即组织抢险救援,于4时40分发现一名遇难者遗体,后因连续发生坍方,抢险工作被迫停止。

经勘察事故现场,坍塌范围里程为DK349+035~DK349+050,距离地表深度约100~110m 。

坍塌岩石块体约400方(最大块径约1米左右),塌腔高8~10米。

直接经济损失约908万元。

事故原因分析:小平羌隧道位于祁连山区域地质构造带(纵向长约1000km, 横向宽200~300km )石炭系灰岩夹页岩、泥灰岩,泥盆系砂岩等软硬相间的地层中,由于多期构造运动挤压作用强烈,洞身发育多个向斜、背斜相间组成的复式褶皱。

地表覆盖风化残积土层较厚,基岩露头较少。

开挖揭示DK349+050~+035洞段总体位于背斜构造北翼,岩层倾角较陡,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岩层的层间结合力较差,加之小平羌隧道洞顶地表冻土冬春后开始融化,冰雪融水下渗软化软弱结构面,致使围岩抗剪强度降低,是该起事故发生的潜在客观因素。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一、隧道坍塌落石伤亡事故(1)事故经过某地铁隧道掌子面19:00时打完炮眼,进行装药,19:40时响炮后进行通风、找顶、出渣、第二次找顶处理。

立拱开始后,22:05时左右,XX﹙劳务协作单位职工﹚在用风镐凿除拟安设拱架部位欠挖岩石后,正在清渣。

突然一块重约200Kg边长约60cm正三角形岩石从拱顶掉落,砸在ⅩⅩ的安全帽上,被击成头颅脑外伤。

火速送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分析㈠直接原因1.围岩节理瞬间变化时,未出现散碎小石落下的预警现象和渗水或渗混水预兆。

2.开工以来本标段相同地质条件,从未发生类似落石现象。

此次落石的发生,无论是落石的大小和部位,均使工作面施工人员感觉突然和难以预测。

3.爆破后顶部围岩表面光洁,成形良好,无岩石裂纹,通过二次找顶也未发现异常,致使现场负责人员警惕性减弱,造成对作业场所安全观察和经验检测不仔细、不及时。

㈡间接原因1.项目部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规章制度,但落实管理不到位。

2.隧道掌子面施工安全工作没有细化,重要危险工序段的安全检查、安全监控没有落实到人头。

3.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岗前安全培训和教育走形式、走过场,造成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3)应汲取的事故教训㈠必须高度重视早期支护的作用,加快初喷、挂网、安置钢拱架工作。

初期支护实质上是早期支护,它是永久支护的第一步,希望能快速提供支护,有效发挥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因此支护作业是很重要的。

集团公司《安全检查表》明确规定:隧道支护必须①施工方案明确安全技术措施;②按照设计技术参数进行支护;③钢架全部采用螺栓联接;④钢架底部垫实;⑤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施工量测及信息反馈;⑥支护变形损坏及时修复;⑦禁止喷混凝土裂缝脱落、钢筋、锚杆外露、漏喷;⑧支护表面凹凸不平要达到设计要求。

㈡隧道软弱围岩地段需要增强超前支护,并对支护的工作状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在不良地质地段应由专人每班检查。

二、隧道坍塌事故

二、隧道坍塌事故

• 案例四
• 十天高速A-CD18合同段 • 陕鄂界隧道坍塌事故 • 一、事故发生经过 • 2009年11月22日5时17分 • XX施工的十堰至天水高速 • 公路A-CD18合同段陕鄂 • 界隧道进口端右洞YK3+271 • ~+283.5段拱顶部位突然发 • 生巨石坠落。拱顶塌腔长12.5 • m,底宽4~6.5m,高度0.5~ • 4.7m,呈三角楔形块状,体 • 积为98m3。事故造成作业台车被砸坏,正 • 在进行锚杆钻孔等作业的21 • 人中部分人员被埋。事故共造 • 成5人死亡,3人重伤,3人轻 • 伤。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 约300余万元。
2、根据对格栅拱架的查验,其箍筋间距 为40cm,U型筋间距为75cm的格栅,箍筋为 Φ10与Φ6交替使用,与设计图纸要求的“箍 筋间距为30cm,U型筋间距为65cm的格栅,箍 筋为Φ10”不完全相符。现场未坍塌部分全 断面格栅呈一定的倾斜,垂直度差。初期支 护不满足设计要求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调查报告认定:施工单位违反《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 理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款和《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等规定, 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人员无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12名 死亡人员未进行教育培训;二是安全检查制度不落实,隐患台 账不规范,整改验收无记录;三是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不落实, 技术资料管理混乱,现场管理存在漏洞;四是未按设计变更进 行施工;五是针对坍方未及时制定处理方案;六是作业现场存 在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等。
厦门市政府事故调查组认定:雷公山隧道右洞坍塌地段地质较 差,为F3断裂,存在低倾角节理,属张性断层,断层走向与沟谷平 行,地表水易顺断层下渗,对隧道洞身围岩影响较大。围岩为砂土 状强风化花岗岩,岩体破碎,结构松散,无自稳能力;近期降雨导 致地下水骤增,经由隧道拱顶断层破碎带形成的导水通道排泄,为 拱部塌方提供了助力。业主、施工、监理、监管等方面对雨后该地 段引发坍塌的可能性及严重性估计不足因而未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措 施,是造成此次坍塌事故的直接原因。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1、2022年01月21 日,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出口段平导开挖至DK255+978时发生突水、突泥,突水总量约18万,在抢险抽水时又屡次发生突水。

马鹿箐隧道全长7879m,最大埋深约660m,隧道自进口至出口为连续15.3‰上坡。

在路线左侧30m预留二线位置设置贯通平导,平导全长7850m。

隧道穿越地层中灰岩地层为7408m,占隧道总长的94%,隧道区域漏斗、落水洞、暗河十分普遍,岩溶强烈发育,管道岩溶水系极其复杂。

这次事故除多人逃生外,造成10人死亡, 1人失踪。

2、2022年08月05日凌晨1:00时摆布,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I线斜井向进口向DK124+602掌子面右侧下部发生突水、突泥,总突水量约15万,突泥量5.4万。

斜井工区Ⅰ线距掌子面约220米填满淤泥和块,其他地段淤泥厚1~4米不等。

野三关隧道Ⅰ线全长13846米,隧道最大埋深695米,设计为人字坡。

Ⅰ线左侧30m设置Ⅱ线。

隧道穿越马坝背斜及二溪河向斜,发育有5条暗河及管道流。

突水后, 5个掌子面人员受困,共计52人被困。

43人获救,其中1人医治无效死亡。

9人中有2人在隧道死亡, 7人失踪。

1、 2022年04月30日15时30分太中银铁路堡隧道3*斜井掌子面左侧拱脚部位发生坍, 坍量约8立米,造成当场死亡4 人, 1人受轻伤。

2、2022年08月06日18点30分摆布,太客专南庄隧道出口 DIK151+603掌子面处上导坑开挖刚完成,在准备架设拱架过程中,上导坑DIK151+603~610段已完成的初期支护蓦地发生整体坍塌。

造成1人死亡, 1名失踪。

1、2022年06月06日10时20分,至铁路下河村2*隧道DK11+195处发生局部坍,导致正在发展施工作业的一台挖掘机和一位司机被困,经紧急抢救,于当日16时58分将被困司机救出。

2、2022年07月06日5时10分,黔桂线扩能改造工程螃蟹冲隧道出口蓦地发生坍, 6名施工作业人员被困洞。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因素分析一、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类型及案例(一)、复杂岩溶隧道突水、突泥。

1、2023年1月21日,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出口段平导开挖至DK255+978时发生突水、突泥,突水总量约18万方,在抢险抽水时又多次发生突水。

马鹿箐隧道全长7879m,最大埋深约660m,隧道自进口至出口为连续15.3‰上坡。

在线路左侧30m预留二线位置设立贯通平导,平导全长7850m。

隧道穿越地层中灰岩地层为7408m,占隧道总长的94%,隧道区域漏斗、落水洞、暗河十分普遍,岩溶强烈发育,管道岩溶水系极为复杂。

这次事故除多人逃生外,导致10人死亡,1人失踪。

2、2023年8月5日凌晨1:00时左右,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I线斜井向进口方向DK124+602掌子面右侧下部发生突水、突泥,总突水量约15万方,突泥量5.4万方。

斜井工区Ⅰ线距掌子面约220米填满淤泥和石块,其他地段淤泥厚1~4米不等。

野三关隧道Ⅰ线全长13846米,隧道最大埋深695米,设计为人字坡。

Ⅰ线左侧30m设立Ⅱ线。

隧道穿越石马坝背斜及二溪河向斜,发育有5条暗河及管道流。

突水后,5个掌子面人员受困,共计52人被困。

43人获救,其中1人医治无效死亡。

9人中有2人在隧道内死亡,7人失踪。

(二)、软弱围岩隧道塌(坍)方1、2023年4月30日15时30分太中银铁路吴堡隧道3#斜井掌子面左侧拱脚部位发生坍方, 坍方量约8立方米,导致当场死亡4人,1人受轻伤。

2、2023年8月6日18点30分左右,石太客专南庄隧道出口DIK151+603掌子面处上导坑开挖刚完毕,在准备架设拱架过程中,上导坑DIK151+603~610段已完毕的初期支护忽然发生整体坍塌。

导致1人死亡,1名失踪。

(三)、隧道掌子面后方塌方1、2023年6月6日10时20分,大理至丽江铁路下河村2#隧道DK11+195处发生局部坍方,致使正在进行施工作业的一台挖掘机和一名司机被困,经紧急抢救,于当天16时58分将被困司机救出。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一、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类型及案例(一)复杂岩溶隧道突水、突泥。

1、2006年01月21日,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出口段平导开挖至DK255+978时发生突水、突泥,突水总量约18万方,在抢险抽水时又多次发生突水。

马鹿箐隧道全长7879m,最大埋深约660m,隧道自进口至出口为连续15.3‰上坡。

在线路左侧30m预留二线位臵设臵贯通平导,平导全长7850m。

隧道穿越地层中灰岩地层为7408m,占隧道总长的94%,隧道区域漏斗、落水洞、暗河十分普遍,岩溶强烈发育,管道岩溶水系极为复杂。

这次事故除多人逃生外,造成10人死亡,1人失踪。

2、2007年08月05日凌晨1:00时左右,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I线斜井向进口方向DK124+602掌子面右侧下部发生突水、突泥,总突水量约15万方,突泥量5.4万方。

斜井工区Ⅰ线距掌子面约220米填满淤泥和石块,其他地段淤泥厚1~4米不等。

野三关隧道Ⅰ线全长13846米,隧道最大埋深695米,设计为人字坡。

Ⅰ线左侧30m设臵Ⅱ线。

隧道穿越石马坝背斜及二溪河向斜,发育有5条暗河及管道流。

突水后,5个掌子面人员受困,共计52人被困。

43人获救,其中1人医治无效死亡。

9人中有2人在隧道内死亡,7人失踪。

(二)软弱围岩隧道塌(坍)方1、2007年04月30日15时30分太中银铁路吴堡隧道3#斜井掌子面左侧拱脚部位发生坍方, 坍方量约8立方米,造成当场死亡4人,1人受轻伤。

2、2007年08月06日18点30分左右,石太客专南庄隧道出口DIK151+603掌子面处上导坑开挖刚完成,在准备架设拱架过程中,上导坑DIK151+603~610段已完成的初期支护突然发生整体坍塌。

造成1人死亡,1名失踪。

(三)隧道掌子面后方塌方1、2006年06月06日10时20分,大理至丽江铁路下河村2#隧道DK11+195处发生局部坍方,致使正在进行施工作业的一台挖掘机和一名司机被困,经紧急抢救,于当日16时58分将被困司机救出。

隧道施工事故案例分析

隧道施工事故案例分析

隧道施工事故案例分析藕明江前言:隧道工程施工复杂,有着太多的潜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具有高危险性的特点。

在近几年,隧道工程施工的事故频发,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即选取典型的隧道施工事故,对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失稳分析,同时给出具体的维护措施及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隧道施工安全有所帮助。

案例兰新铁路小平羌隧道“4.20”坍塌事故2011年4月20日4时05分左右,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兰新路甘青段LXS—8标小平羌隧道出口掌子面,喷浆作业时拱顶突然发生坍塌,12名作业人员被掩埋致死。

构成生产安全重大事故。

1.现场还原2011年4月19日23时30分,钢筋班组安装完成DK349+035处最后一环工22a型钢拱架,经领工员检查无异常后,喷浆组13人操作3台喷浆机喷浆。

同日4时05分,隧道喷浆作业面上方围岩突然发生坍塌,导致初期支护的工22型钢拱架及喷浆作业台架被砸垮,12名作业人员全部被埋入坍塌体中,事故发生后,中铁二局立即组织抢险救援,于4时40分发现一名遇难者遗体,后因连续发生塌方,抢险工作被迫停止。

经勘察事故现场,坍塌范围里程为DK349+035~DK349+050,距离地表深度约100~110m。

坍塌岩石块体约400方(最大块径约1米左右),塌腔高8~10米。

2.原因分析2.1直接原因(1)小平羌隧道岩层倾角较陡,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岩层的层间结合力较差,加之小平羌隧道洞顶地表冻土冬春后开始融化,冰雪融水下渗软化软弱结垢面,致使围岩抗剪强度降低,是该起事故发生的潜在客观因素。

(2)施工单位未单独编制塌方应急处理方案且未向监理报验;在完成初期支护后未能及时对上部的空腔进行压注水泥砂浆回填处理,没有形成有效抵抗塌方冲击荷载的结构体系。

(3)施工速度过于缓慢,拱顶空腔围岩临空暴露时间过久,引起围岩松动、风化,导致顶部围岩强度降低,进而引起岩体失稳而坍塌。

2.2间接原因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混乱,施工人员安全培训不到位。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最新版)

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最新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最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最新版)一、铁路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类型及案例(一)复杂岩溶隧道突水、突泥。

1、2006年01月21日,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出口段平导开挖至DK255+978时发生突水、突泥,突水总量约18万方,在抢险抽水时又多次发生突水。

马鹿箐隧道全长7879m,最大埋深约660m,隧道自进口至出口为连续15.3‰上坡。

在线路左侧30m预留二线位置设置贯通平导,平导全长7850m。

隧道穿越地层中灰岩地层为7408m,占隧道总长的94%,隧道区域漏斗、落水洞、暗河十分普遍,岩溶强烈发育,管道岩溶水系极为复杂。

这次事故除多人逃生外,造成10人死亡,1人失踪。

2、2007年08月05日凌晨1:00时左右,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I线斜井向进口方向DK124+602掌子面右侧下部发生突水、突泥,总突水量约15万方,突泥量5.4万方。

斜井工区Ⅰ线距掌子面约220米填满淤泥和石块,其他地段淤泥厚1~4米不等。

野三关隧道Ⅰ线全长13846米,隧道最大埋深695米,设计为人字坡。

Ⅰ线左侧30m 设置Ⅱ线。

隧道穿越石马坝背斜及二溪河向斜,发育有5条暗河及管道流。

突水后,5个掌子面人员受困,共计52人被困。

43人获救,其中1人医治无效死亡。

9人中有2人在隧道内死亡,7人失踪。

(二)软弱围岩隧道塌(坍)方1、2007年04月30日15时30分太中银铁路吴堡隧道3#斜井掌子面左侧拱脚部位发生坍方,坍方量约8立方米,造成当场死亡4人,1人受轻伤。

铁路隧道塌方事故案例分析

铁路隧道塌方事故案例分析

隧道塌方事故案例分析洛湛铁路(茂名段)古榄隧道7.15坍塌一般事故一、工程及事故概况洛湛铁路(茂名段)古榄隧道进口里程为DMK480+725,出口里程为DMK484+295,全长3570米。

建设单位为广铁集团公司,施工单位为中铁**局,设计单位为铁道第**设计院,监理单位为广东**监理公司。

当时进口掌子面施工里程为DMK481+181,仰拱及仰拱填充里程为DMK481+150,二衬里程为DMK481+105。

塌方中心里程约DMK481+150,离进口洞门425米,围岩为V级,涌水量大。

洛湛铁路(茂名段)古榄隧道于2008年7月15日晚19:30时,开挖DMK481+150~+155段5米仰拱时,仰拱基坑基本开挖到位,挖机已退到DMK481+148填充面上对上述段进行清底作业。

当时掌子面处于停工状态,无人作业,仰拱开挖现场只有领班1人,汽车司机1人,挖掘机司机1人。

22:35时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隧道左侧边墙突然发生掉块,随即洞内发生大面积坍塌,立刻将DMK481+148里程前后完全掩埋。

供电线路瞬间受损,隧道洞内一片漆黑。

现场领班郭朝华快速跑向洞口方向,汽车司机杨正林驾车幸运地安全撤出危险地段。

挖掘机司机陈其宝,正在挖掘机驾驶室内操作,不幸困在坍塌体内。

事故发生后,现场及时组织了紧急搜救。

由于塌方体极不稳定,救援工作异常艰难,抢救作业面多次发生险情。

为保障抢救人员的安全,经抢险指挥部决定于7月23日停止对被困挖掘机司机的搜救,由设计单位出具加固处理设计方案后,再由施工单位对塌方段按设计方案进行处理,并进一步调查事故原因和搜寻被困人员。

古榄隧道DMK481+150~+155塌方段围岩地质情况,揭示围岩为强风化砂岩夹页岩,局部为全风化,岩体破碎,裂隙纵横交错,层理产状不规则,岩层风化严重,多数呈软弱夹层产出,局部岩层层理接近水平状,岩体裂隙水和孔隙水丰富,受裂隙水和地表水渗透后,岩体自稳性差。

二、塌方段原因分析针对DMK481+150~+155产生塌方事故发生的原因1、主观原因分析:(1)对新奥法理论认识不足:A如下台阶施工到仰拱施作时间间隔过长,达50天间,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使断面及早闭合,以有效地发挥支护体系的作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在实施中未能认识到早封闭的作用。

铁路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铁路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铁路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铁路交通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然而,在铁路建设和维护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

本文将分析几起铁路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并总结教训,以期能够提高我们对铁路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

1. 案例一:山体滑坡导致铁路道床垮塌在一座山区铁路线上,由于大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导致铁路道床垮塌,造成列车脱轨事故。

事故发生后,专家调查组发现,铁路相关部门在施工前并未充分评估附近山体的稳定性,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因此,这起事故给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教训。

首先,铁路建设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调查和评估,尤其是在山区等地形复杂地区,要注意山体稳定性。

其次,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固山体、设置排水系统等,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最后,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铁路路基,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2. 案例二:高铁建设中的焊接事故在高铁建设中,焊接是一个常见的工艺,质量直接关系到线路的安全性。

然而,由于焊接质量不合格,导致了一起列车脱轨事故。

经过调查,专家发现焊接工人对焊接工艺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培训,同时焊接材料的采购也存在问题。

从这起事故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教训。

首先,对从事焊接工作的工人进行充分的培训,提高其对焊接工艺的理解和技能。

其次,加强供应商的评估和管理,在采购焊接材料时要选择质量上乘的产品,并及时进行质量检验。

最后,建立和完善焊接工艺标准,并加强对焊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焊接质量符合要求。

3. 案例三:施工人员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一次铁路巡查过程中,发现某施工人员在扩大弯道角度时,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了列车脱轨。

经过分析,发现该施工人员对操作规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存在工作疏忽的情况。

从这起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第一,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足够的培训,明确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建立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隧道工程塌方案例

隧道工程塌方案例

隧道工程塌方案例近年来,隧道工程在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天气变化、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隧道工程塌方事故时有发生。

本文将以一起隧道工程塌方案例为背景,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应对措施,以期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案例概况某市规划建设了一条地铁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塌方事故。

事故发生在某个市中心地带,附近有大量居民和商业建筑,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迅速展开应急处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周边环境和交通造成了严重影响。

案例分析造成隧道工程塌方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和监管等方面。

首先是地质条件,该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下岩层的稳定性差,这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施工工艺方面,施工单位在进行隧道开挖时没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采取了错误的工程措施,未能及时发现隐患,也是导致塌方的重要原因。

另外,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责任,隧道工程施工需要涉及多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监管存在一定疏漏,这也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隧道工程塌方事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从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监管等方面寻找原因,也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合作和监管,以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应对措施针对隧道工程塌方事故,应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尽快展开救援和清理工作,确保周边居民和建筑的安全。

其次,要成立专门的调查组,深入分析事故的原因,做出详细的报告。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艺进行全面审查和调整。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对隧道工程的监管力度。

此外,也要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置地下水问题,以降低隧道工程塌方的风险。

总结隧道工程塌方事故是一起严重的工程安全事故,其发生背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从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监管等方面寻找原因,加强对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管,以提高工程安全水平,规避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隧道塌方事故案例分析一、工程及事故概况
洛湛铁路(茂名段)古榄隧道进口里程为DMK480+725,出口里程为DMK484+295,全长3570米。

建设单位为广铁集团公司,施工单位为中铁**局,设计单位为铁道第**设计院,监理单位为广
东**监理公司。

当时进口掌子面施工里程为DMK481+181,仰拱及仰
拱填充里程为DMK481+150,二衬里程为DMK481+105。

塌方中心里程
约DMK481+150,离进口洞门425米,围岩为V级,涌水量大。

洛湛铁路(茂名段)古榄隧道于2008年7月15日晚19:30时,开挖DMK481+150~+155段5米仰拱时,仰拱基坑基本开挖到位,挖机已退到DMK481+148填充面上对上述段进行清底作业。

当时掌子面处于停工状态,无人作业,仰拱开挖现场只有领班1人,汽车司机1人,挖掘机司机1人。

22:35时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隧道左侧边墙突然发生掉块,随即洞内发生大面积坍塌,立刻
将DMK481+148里程前后完全掩埋。

供电线路瞬间受损,隧道洞内一
片漆黑。

现场领班郭朝华快速跑向洞口方向,汽车司机杨正林驾车
幸运地安全撤出危险地段。

挖掘机司机陈其宝,正在挖掘机驾驶室
内操作,不幸困在坍塌体内。

事故发生后,现场及时组织了紧急搜
救。

由于塌方体极不稳定,救援工作异常艰难,抢救作业面多次发
生险情。

为保障抢救人员的安全,经抢险指挥部决定于7月23日停
止对被困挖掘机司机的搜救,由设计单位出具加固处理设计方案后,再由施工单位对塌方段按设计方案进行处理,并进一步调查事故原
因和搜寻被困人员。

古榄隧道DMK481+150~+155塌方段围岩地质情况,
揭示围岩为强风化砂岩夹页岩,局部为全风化,岩体破碎,裂隙纵
横交错,层理产状不规则,岩层风化严重,多数呈软弱夹层产出,局
部岩层层理接近水平状,岩体裂隙水和孔隙水丰富,受裂隙水和地
表水渗透后,岩体自稳性差。

二、塌方段原因分析
针对DMK481+150~+155产生塌方事故发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分析:
(1)对新奥法理论认识不足:A如下台阶施工到仰
拱施作时间间隔过长,达50天间,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使断面及
早闭合,以有效地发挥支护体系的作用,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在实施
中未能认识到早封闭的作用。

B强支护方面,原材料粗骨料5~10MM
碎石含泥量偏高现象时有出现,不能保证初支砼强度,格栅钢架间
距过大,格栅钢架连接角钢厚度不能满足设计厚度要求,砂浆系统
或锁脚锚杆未能形成有效单元整体,节点角钢厚度不足,刚度达不
到承受钢架整体受力要求,角钢变形扭曲等现象造成锚杆,格栅钢架,喷射初支砼等未能发挥支护抗力,支护结构与围岩未能粘结紧密,两
者共同工作,形成无弯矩结构,隧道围岩形成塑性滑移楔体,造成支
护结构的剪力破坏,强支护形同画在图纸上,落实在施工方案上,
实施中大大缩水。

C勤量测在实际施工中,未能按规定时间、规定频率、固定专业人员进行量测,持久操作,信息未能及时反馈,导致施
工指导失误,预防措施不力而造成塌方。

(2)采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施工中存在施工方
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没有及时改变施工方法;如在V类围岩中未能采用三台阶开挖,上、下台阶未能短掘进,仰
拱及时紧跟施作,下台阶在裂隙水极其丰富的围岩中,采用两侧错
开拉槽开挖支护施工,后松土回填二侧,初支底脚形成蓄水池,长
时渗透围岩,软化围岩基脚,当开挖仰拱时,初期支护抗力小于破碎围岩承压力时,围岩急剧变形引起塌方。

(3)施工工艺操作欠规范,如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格栅钢架连接钢筋焊接不饱满,焊缝长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钢架底托槽钢未能按照设计施作,上、下台阶初支砼结合处围岩泥土未能清除彻底,结合处初支砼出现夹层带,侧压应力过大等工艺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也是引起塌方的内在因素。

(4)DMK481+150~+155段为强风化砂岩夹页岩,局部为全风化,岩体破碎,裂隙纵横交错,层理产状不规则,岩层风化严重,多数呈软弱夹层产出,局部岩层层理接近裂隙块状结构,整体性差,初期支护未早封闭,形成整体刚体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