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止指南(2011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年)
四、2 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策 略和目标
• 3. 其他治疗目标: • (1) 高TG 血症:治疗目标是TG<1. 7mmol/ L(150 mg/ dl),强调首先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后,部分患 者TG 可恢复正常。TG 在1. 70 ~ 2. 25 mmol/ L,应 首先开始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如TG 在2. 26 ~4. 5 mmol/ L,应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开始使用贝 特类;如TG>4. 5 mmol/ L,应首先考虑先使用贝特类 迅速降低TG 水平,以预防发生急性胰腺炎 。 • (2) 低HDL-C 血症: 如伴高LDL鄄C, 首要目标仍是 降低LDL-C; HDL-C 的治疗目标: 男性>1. 04 mmol/ L(40mg/ dl),女性>1. 4 mmol/ L(50 mg/ dl)。可通过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或选用贝特类药物 。
四、2 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策 略和目标
• (3) 混合性高脂血症(高LDL-C+高TG):强调 首先严格控制血糖,强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 预。首要目标仍是降低LDL-C,可首选他汀 类调脂药;如LDL-C 已达标, TG 仍≥2. 3 mmol/ L 改为贝特类或与他汀类合用。如 TG> 4. 5 mmol/ L 时首选贝特类降低TG , 如果TG < 4. 5mmol/ L,应降低LDL-C 水平( 图2)。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HbA1c>7%
胰 岛 素 治 疗 路 径
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基础胰岛素睡前 注射(中效人胰 岛素日 1-2次注射(预混 人胰岛素/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 岛素每日1-3 次注射
或
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 每日3次注射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路径
HbA1c>9% 或 FPG>11.1mmol/L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基础+餐时胰岛素 每日1-3次注射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 注(CSII)
预混胰岛素 每日2-3次注射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 调整睡前三 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1 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 为1~4 U,直到血糖达标
2018/5/15
第二部分 控制目标及降糖、降 压、降脂、抗血小板治疗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综合控制策略
•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 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 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 • 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控制体 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 首要原则是个体化 • 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由3.97.2mmol/L 改为4.47.0mmol/L,以避免增加低血 糖发生的风险 • 循证医学研究中把收缩压控制 到<130mmHg 时,没有看到 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和死亡风险,故将收缩压的控 制目标修订为140mmHg • 二级预防中LDL-C 目标定为< 1.8mmol/L,与国际多数指南 一致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05
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支持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糖尿病基础知识
介绍糖尿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分型和并发症预防等 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糖尿病。
饮食与运动
指导患者如何合理安排饮食,掌握食物交换方法和运动 计划,以控制血糖水平。
1. 控制血糖和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和 血压,以降低肾脏病变的风险。
2. 健康饮食: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 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3. 早期筛查: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以便 早期发现肾脏病变。
4.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肾脏病变,应及时采取 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
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 素,适量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
控制甜食和含糖饮料
规律运动
减少高糖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避免加糖 和加工食品。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如散 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胰 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药物治疗与管理
口服降糖药
01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磺
2023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目 录
• 指南背景和意义 •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识别与评估 •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 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与预后评估 • 指南的实施与应用
01
指南背景和意义
糖尿病的危害与挑战
1 2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 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预期寿命。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测试。
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
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 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
内;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
应在±20%范围内。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 ;血糖浓度≥5.5 mmol/L ,变异系 数(CV)<75%。
2011年WHO正式发布“应用糖化血红蛋白诊
断糖尿病”的咨询报告,推荐在有条件的地方 HbA1c检测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6.5% 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同时,HbA1c<6.5% 并不能排除经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因 HbA1c6.5%的切点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未在我
国人群中验证且我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1)在解读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波动规律 和趋势,并尽量查找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可能 原因,而不是“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 糖值。
(2)每次的监测数据仅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如72H)血糖控制情况,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
化。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3)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动 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简要而言,即第一步分析 夜间血糖,第二步看餐前血糖,第三步看餐后 血糖,每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
CGM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3次以上皮下胰岛素
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SMBG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
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的调查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近1.14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每年因糖尿病而致残和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旨在指导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对糖尿病进行科学、规范的预防和治疗。
一、患者筛查和评估2型糖尿病往往在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情况下发生,因此需要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评估。
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的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评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基础信息;2.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指标;3.心电图、眼底检查、足部检查等辅助检查。
二、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糖尿病患者应当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的膳食安排。
应当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饮食应当多样化。
患者应该远离高糖、高脂肪、高盐、高热量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品。
2.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血糖控制和临床症状,降低代谢风险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以上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
患者应该避免长时间静坐。
3.控制体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可以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控制血糖。
建议根据BMI值进行个性化的减重计划,减轻体重应当慢慢进行,每周不应该超过0.5kg。
三、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依照血糖水平和身体健康状态,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式降糖药。
常规药物治疗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口服降糖药:包括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药物、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
2011年糖尿病指南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l A1C≥6.5%。
试验应该用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组织(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NGSP)认证的方法进行。
并与(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的检测进行标化l 空腹血糖(FPG)≥7.0 mmol/L。
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或l OGTT 2h血糖≥11.1 mmol/L。
试验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进行,用75 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l 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 mmol/Ll 如无明确的高血糖症状,结果应重复检测确认。
在无症状患者中进行糖尿病筛查● 在无症状的成人,如超重或肥胖(BMI≥25kg/m2)并有一个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见“2011年糖尿病诊疗标准”中的表4),应该从任何年龄开始筛查糖尿病并评估将来糖尿病的风险。
对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应从45岁开始筛查。
(B)● 如果检查结果正常,至少每3年复查一次。
(E)● 为筛查糖尿病或评估未来糖尿病的风险,A1C、FPG或2h 75g OGTT 均是适用的。
(B)● 对于那些已经确定未来糖尿病风险增加的人群,应该进一步评估并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
(B)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和诊断● 在有危险因素的个体中,产前首次就诊时用标准的诊断标准筛查未诊断的2型糖尿病。
(B)● 在未知是否具有糖尿病的怀孕妇女中,在妊娠24~28周用75g2h OGTT 筛查妊娠糖尿病,诊断切点见“2011年糖尿病诊疗标准”表6。
(B)● 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在产后6~12周筛查永久性糖尿病。
(E)● 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女应至少每3年筛查是否发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E)预防/延缓2型糖尿病● 对于糖耐量异常(IGT)(A)、空腹血糖受损(IFG)(E)或A1C 在5.7~6.4%之间(E)的患者,应该制定长期计划,以减轻体重7%,增加体力活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如步行)的体力活动。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年版,讨论稿)节选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VI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VI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而增加GLP-1增加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水平变化不大。
因此,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
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上述措施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 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
在UKPDS试验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
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形式
三. 教育管理的落实
每个糖尿病管理单位
一名糖尿病教育护士 定期开设教育课程 主要成员:执业医师(普通医师和/或专科医师 )、糖尿病教员(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 康复师、患者及其家属 其他成员:眼科、心血管、肾病、血管外科、 产科、足病和心理学医师
糖尿病管理团队
建立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
12. 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13. 静坐生活方式
筛查方法
推荐采用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 荷后2小时血糖) 进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仅筛 查空腹血糖
有漏诊的可能性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 病
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对危险度 降低(%) 58 研究 例数 人群 年龄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 统的管理
一、基本原则
• 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
近期目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
代谢并发症
• 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
远期目标
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二. 糖尿病教育的目标和形式
目标
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 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课堂式 小组式 个体化指导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研究 DPP 例数 2151 人群 IGT, BMI≥24 FPG≥5.3 IGT FPG≥5.6 药物 二甲双胍 1700mg 阿卡波糖 300mg 奥利司他 360mg 相对危险度 降低(%) 31
STOPNIDDM XENDOS DREAM
1368 3305 5269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表5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举例
坐壁些塑
未达标 每周3 d 复诊前1 d 已达标 每周3次
窒堕呈篓亘!堡煎生堡亘堕篁堑堕篓墨壁鲍
× ×
X
×X
×X
×X
×
塞堡煎!!!
注:…X需测血糖的时间
兰
兰
兰
!
整;HbAlc水平升高;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如 入学、开始新工作或改变工作时间;需要获得更多的 血糖信息等情况。监测方案为每周3 d,每天监测 5~7个时间点血糖,包括餐前、餐后及睡前(表6)。 在获得充分的血糖数据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DOI:10.3760/cm&j.i∞lLl674-5809.2011.01.004 时间 餐前血糖 餐后2 h血糖 睡前血糖 夜间血糖 其他
ADA(2010)
(包括医学营养治疗者)SMBG有助 于血糖达标,为使餐后血糖达标应进 行餐后血糖监测
表2各时间点血糖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风险时(老年人、血糖 控制较好者) 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It・仍不能达标 者;需要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者 注射胰岛素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患者 胰岛素治疗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 有夜间低血糖者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剧烈运动Iji『后宜监测血糖
×X 周一 周二X
X X
X
×X
X
×
周三X 周四X 周五
× ×X
周六X
x ×X ×
×
注:…X需测血糖的时间
(3)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 案: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
d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 家族史或遗传倾向 种族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或合 并空腹血糖受损)(最重要的 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 超重、肥胖、抑郁症
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 饮食热量摄入过高、体力活动 儿生产史 减少 多囊卵巢综合征 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 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药物 致肥胖或糖尿病的社会环境
<2.6 <1.8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主要治疗路径 备选治疗路径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AI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一线药物治疗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AI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二甲双胍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
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糖尿病病因学分类(WHO,1999)
1型糖尿病
两个亚型(免疫介导性、特发性)
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八个亚型 妊娠期糖尿病
青少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 起病 临床特点 1型糖尿病 急性起病,症状明显 体重下降、多饮、多尿 烦渴 常见 低/缺乏 阳性 阳性 阳性 胰岛素 并存几率高 2型糖尿病 缓慢起病,症状不明显 肥胖,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 有高发病率种群 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没有 正常/升高 阴性 阴性 阴性 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 并存几率低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指标
血糖(mmol/L) 空腹 非空腹 血压(mmHg)
目标值
4.4~7.0 10.0
指标
目标值
糖化血红蛋白(%) <7.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一)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完整版)(一)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
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多种胰岛素类似物等种类丰富、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还有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治疗等。
有鉴于此,自199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成立后,就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学术交流以及提高学术水平。
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年会外,还积极制定或修订糖尿病相关指南和规范,以帮助各级医师开展糖尿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从而降低糖尿病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从2003至2014年,CDS相继颁布了四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南制定的宗旨是坚持防治结合的方针,立足中国人群循证医学证据,着眼于临床应用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对于规范临床医疗实践、改善中国糖尿病防控现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4年以来,国际上不断涌现出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证据,我国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了更多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
为此,更新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势在必行。
自2016年9月开始,CDS邀请了心血管内科、精神心理科、营养学、中医学、文献学等相关专家,与本学科专家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对4年来糖尿病相关领域新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汇中外精华、融百家智慧,历时一年余精心修订出这本新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我国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出炉
¨
6
¨新 近 指南 ¨
7 8
9
_ 一
0
●
2
3
4
胰 腺 术后 并 发 症 防治 有 章 可 循
第 1 3届 全 国 胰腺 外 科 学 术 研 讨 会 暨 首 届 国 际 胰 腺 外 科 论 坛 在 湖 北 武 汉 召 开 . 上 发 布 了我 国首 个 《 腺 术 后 外 科 常 见 并 发 症 会 胰 预 防及 治疗 的 专 家共 识 (0 0 》 以 下 简 称 《 识 》 , 而 使 胰 腺 术 21)( 共 )从 后 并发 症 的 预 防和 治 疗 有 章 可循 。 胰 腺 手 术 难 度 大 , 后 并发 症 多 . 直 被 称 作 “ 手 的手 术” 术 一 棘 。 无论 采 用何 种 手 术 术 式 . 腺 手 术 术 后 并 发 症 发 病 率 仍 高选 3 o 胰 0  ̄ / 5 %。 在 《 识 》 , 腺 手 术是 指 以胰 十 二 指肠 切 除术 为代 表 的 手 0 共 中 胰 术, 包括远 端 胰腺 切 除 术 、 节段 性胰 腺 切 除 术等 。常 见的 胰 腺术 后 并 发症 包括 胰 瘘 、 术后 出血 、 腔 内感 染 、 腹 术后 胃排 空延 迟 及 胆 瘘 。 文 中对各 手 术后 并 发症 的定 义 、 级 、 防 和 治疗 均做 了详 细描 述 。 分 预 《 共识 》 绍 了对 胰腺 术后 并发 症 主要 的预 防措施 包括 : 介 维持 足 量 的有 效 的循环 血 容量 , 后通过 多次 小剂量 输 血 、 浆和 白蛋 白制剂 , 术 血 确保 血 红蛋 白 浓度 ( ≥9克/ ) 升 和血 清 白 蛋 白浓度 ( 0克/ ) 给 予 ≥3 升 ;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节选)
指南与规范.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节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注射技术
注射技术在糖尿病药物注射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涉及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捏皮的手法、注射角度的选择和注 射器械的废弃等多个方面。 一、注射部位的选择 根据可操作性、神经及主要血管之问的距离’皮下组织 的状况,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索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上臂 外侧和臀部外上侧,如图l所示。
①
田1推荐的胰岛索注射部位 尽管透过衣物注射不会引起不良后果,但当用这种方式 注射时.患者无法捏起皮肤以及观察注射部位,因此这种注 射方式并不理想。 推荐: ・枢时征q丁∞艇娥麒岛崇等,艟”J点扦幢爿:.、l
(“j、『j
轮换,如图2所币;A3 ・在任何一个等分区域内注射时,每次的注射点都 应问隔至少I c眠以避免重复的组织损伤;A3 ・从注射治疗一开始.就应教会患柠掌握一套简单 易i r的注射部位轮换方案;A2 ・每次患者就渗时,医护人员都应检查患者轮换方 r枭的执行情况。A3
时药液注人体内的时间相对延长,且随着注射剂量的不断增
加.注射后针尖所在的原部位药液吸收的速度会随着剂量的 增加而减缓。延长针头留置时间可减少胰岛索漏液的现象。
生垡全壁医嗵盘查垫!!生!旦笙!!鲞笙!塑!!也』鱼!£型:!。丛型!Q 12:!!!:!!:№:§ 针头留置时问与注射剂量、针头长度等特征有关。 药液的流速还与注射笔朋针头的内径有关,针头的内径 越大,其药液流速越快。目前,临床上有采用“薄壁”设计的 针头,在同等外径的情况下内径更大,在降低滓射小适感的 同时保证胰岛素的流速,更利于机体对胰岛索的吸收。 推荐: ・使用胰岛素笔注射在完全按下拇指摁钮后,麻在 拔出针头前至少停留lO s,从而确保药物利馈全部被注入 体内,同时防止药液渗漏。药物剂量较大时。自.必要超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pt课件
胰岛素常规治疗路径
2013年版
2017年版
胰岛素起始剂量
基础胰岛素
包括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继续口服降糖药治疗,联合中效人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注射。
起始剂量为0.1~0.3U/(kg·d)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
• 补足水分,补充维生素、微量营养素 • 坚持运动
术后随访
• 终身随访
指南修改要点
糖尿病流行病学 糖尿病药物及手术治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糖尿病与中医药
推荐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非-HDL-C作为次要目标 (A) 起始宜应用低、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
也称妊娠期间的糖尿病
(Diabetes in Pregnancy, DIP)
糖尿病合并妊娠
(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治疗建议
2017年新增加了以下内容:
患者临床特点/ 健康状况
评估
合理的 HbA1c(%)
目标
男性:11.7% 女性:10.2%
既往已知糖尿病患病率:
4.0%
❖ 男性:3.9% ❖ 女性:4.1%
发病年轻化:40岁以下患病率高达5.9%
横断面研究,全国抽样170287例 采用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
Wang L, Gao P, Zhang M, et al. JAMA, 2017.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
(Diabetes in Pregnancy, DIP)
糖尿病合并妊娠
(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GDM)
201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11.1mmol/l(200mg/dl)
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诊断新标准的解释
• 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 时血糖值 • 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 • 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次进餐时 间及食物摄入量 • OGTT是指以75克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溶于水 内口服 (如用1分子结晶水葡萄糖,则为82.5克)
TC(mmol/L) HDL-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2.6
2.6~4.0
>4.0
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治疗
•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 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手段中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 致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 和肥胖的出现和加重
糖尿病诊断注意点
• 在无高血糖危象时,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 准者必须在另一日按诊断标准内三个标准之一 复测 核实。如复测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则需在随防中 复查明确 • 急性感染、创伤、循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 时血糖增高,不能依此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 激过 后复查
糖尿病诊断注意点
• 流行病学调查最好进行OGTT。如因任何原因不能采 用OGTT,则可单用空腹血糖进行调查,但是仅2小 时血糖增高的糖尿病者会被遗漏
妊娠糖尿病(GDM)
• 妊娠中初次发现的糖尿病(妊娠前已知有糖尿病 者称之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 75g OGTT中所见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DM/IGR) • 产后6周需复查OGTT,重新确定诊断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
注射前的心理准备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
2 注射前的心理准备
通常,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注射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 障碍,如焦虑、恐惧和担心等。因此,在注射胰岛素前,应进行 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2.1 儿童*
由于早先预防接种带来的疼痛经历和一些关于注射的社会负 面信息,儿童(及其父母)在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通常会感到焦 虑[14]。此外,医护人员及患儿父母表达出的焦虑情绪也会传递给 孩子。因此,在确诊为糖尿病时,可以让儿童和父母自行注射生 理盐水、胰岛素稀释溶液或一个单位的胰岛素,让他们意识到注 射其实是无痛(或相对而言并不痛),这样能够显著减轻他们的 焦虑和恐惧。此外,父母的冷静与镇定对患儿是最有效的支持, 事先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父母往往会较少地把焦虑传递给患儿 [15,16]。
8.胰岛素注射相关问题 ------------------------------ 47 8.1 胰岛素的保存 --------------------------------- 47 8.2 胰岛素的混匀 --------------------------------- 48 8.3 特殊人群的胰岛素注射 -------------------------- 49
*儿童期定义为从出生到青春期开始。
09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 注射前的心理准备
推荐:
对于年幼的患儿,可通过分散其注意力或采用游戏疗法 (如给毛绒玩具打针)等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对于年 龄较大的患儿,则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较好[16];A2
2.1 儿童 --------------------------------------- 09 2.2 青少年 ------------------------------------- 10 2.3 成人 --------------------------------------- 11 3.注射治疗的教育 --------------------------------- 13 4.注射药物 -------------------------------------- 14 4.1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类型及作用 ----------------- 14
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1《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摘要目录糖尿病的管理 (3)血糖监测 (4)医学营养治疗 (5)体力活动 (6)戒烟 (6)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6)口服降糖药物 (6)二甲双胍 (7)磺脲类药物 (7)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7)格列奈类药物 (8)α-糖苷酶抑制剂 (8)二肽基肽酶-IV 抑制剂(DPP-IV 抑制剂) (8)GLP-1受体激动剂 (8)胰岛素治疗 (9)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9)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10)胰岛素注射装置 (10)附录 (11)附录1 常用降糖药(不包括胰岛素) (11)附录2 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12)附录3 糖尿病常用降压药 (13)附录4 常用调脂药物 (14)附录5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 (15)附录6 常用体质指标 (15)附录7 常用化验数据及换算 (16)《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摘要(2010 年版,讨论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苏州糖尿病的管理(基本原则、教育、自我血糖监测、饮食、运动)基本原则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因此应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
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糖尿病,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
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就必须接受糖尿病教育,可以是糖尿病教育课堂、小组式教育或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后二者的针对性更强。
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的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管理的形式每个糖尿病治疗单位最好有一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定期开设教育课程。
[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部分.
[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部分.糖尿病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1、常见病2、终身疾病3、可控制疾病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1、糖尿病家族史2、超重、肥胖3、多食少动4、年龄>45岁5、出生时低体重<5斤6、有异常分娩史。
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6、下肢麻木、烧灼感;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
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11.20苏州1.序当今世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健康面临的非传染性疾病威胁正日益增重,其中的糖尿病和随之而来的合并症更是危害健康的无情杀手,而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之快更是令人咋舌,称其为洪水猛兽亦不夸张。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富贵病”,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庞大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
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0年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病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
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
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查表明,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HbA1c 达标(<6.5%)。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应运而生,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起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以求的努力。
学会自诞生之日起,秉承“通过教育、研究和医疗来预防、治疗和根除糖尿病”的使命,培养了大批专科医师、营养师,成功地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大量糖尿病宣教、流调、预防、治疗和科研工作。
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全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使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2.防治管理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学会在2007年组织编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指南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规范,是糖尿病一二级预防的保证,本身汇集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体现着循证医学的精髓,应是符合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防治依据,其编写不但要体现全球最新最翔实的糖尿病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而且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符合本国的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
我国的循证医学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经过的多年的潜心努力,已发表了许多为世界同行认可并借鉴的重要研究,并为编写适应我国国情的指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一书,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进展水平。
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我衷心希望,每一位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医生、护士、药师和营养师都能时刻牢记使命,不断丰富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共同努力遏制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增长形势,为糖尿病患者和民众的健康送去福祉,为世界糖尿病防治事业贡献出来自中国的力量。
杨文英2010-7-263.中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4.一、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5.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6.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
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7.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8.率为2.2%),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
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该调查利用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的人作OGTT试验。
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中,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
城市中年龄在18-44岁,45-59岁和60岁以上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96%,4.41%和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组为1.95%、0.98%和7.78%。
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9.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
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次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是不一致的,如1997年后糖尿病诊断的空腹血糖切点从≥7.8mmol/l 改为≥7.0mmol/l。
因此,如果采用最近的诊断标准,表中前3次的调查结果患病率是被低估的。
在调查方法上,前4次的都是通过筛选高危人群后再进行糖耐量试验的。
1980年是采用尿糖阳性加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100克葡萄糖的OGTT试验。
1986和1994年的调查则是用2小时血糖筛选高危人群,包括了部分2小时血糖相对正常的人群(PG2h≥6.7mmol/l),2002年则是用空腹血糖进行筛选。
筛选方法不同可能导致患病率估计的偏差,如尿糖敏感性低、用空腹血糖筛选可能遗漏空腹血糖正常的IGT或糖10.尿病人群;而用餐后2小时筛选高危人群的方法,可能遗漏空腹血糖受损的患者。
2007-08年完成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自然人群OGTT试验来调查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情况。
11.我国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调查年份调查人数年龄范DM患病率IGT患病率筛选方法(诊断标准)围(岁)(%)(%)1980*30万全人群0.67-尿糖+馒头餐PG2h(兰州标准)筛选高危人群198610万25-641.040.68馒头餐PG2h(WHO1985)筛选高危人群199421万25-642.282.12馒头餐PG2h(WHO1985)筛选高危人群200210万≥18城市4.5IFG2.7FBG筛选高危人群(WHO1999)农村1.81.62007-084.6万≥209.715.5#OGTT一步法(WHO1999)(*诊断标准:空腹血浆血糖≥130mg/dl、或/及餐后2h≥200mg/dl或/及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0′125,30′190,60′180,120′140,180′125;其中30min或60min为1点。
血糖测定为邻甲苯胺法,葡萄糖为100克)#糖尿病前期,包括IFG,IGT,IFG/IGT。
目前,我们还缺乏有代表性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
根据推算,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应小于5%。
上述几次调查结果是糖尿病的总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了1型糖尿病人群。
二、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类型,在妊娠期诊断。
在我国,曾经进行过几次城市妊娠糖尿病的调查。
一般先经过口服50克葡萄糖进行初次筛查,然后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
天津城区通过对近1万妊娠妇女的筛查,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31%(WHO诊断指标)。
而2008年的资料显示,通过对16,286名中国18个城市妊娠女性进行筛查,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3%(按照ADA诊断标准)。
高龄妊娠、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反复阴道真菌感染、自然流产、南方住民等与妊娠糖尿病也有关系。
这些研究仅限于城市地区,只能代表城市的情况。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四、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年龄、性别、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等。
目前,我国也还缺乏设计很好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五、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
对心脑血管疾病治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中最主要部分。
“中国心脏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伴发疾病:1)中国冠心病病人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约为80%,较西方人高;2)中国冠心病人群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更高;3)冠心病患者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会漏诊75%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
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PAD,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
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倍;依据调查方法的不同(如ABI测量或/WHO间歇性跛行(IC)调查表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报告不一,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根据ABI检查在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其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高达19.47%~23.80%。
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
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发的,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在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中,大约有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有严重视力丧失。
200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中国大城市2449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并发眼病者占35.7%,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病程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在亚太地区的患病率较高。
2001年国内住院患者回顾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34.7%。
糖尿病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发生率与病程相关。
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
2001年国内住院患者调查发现,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
在吸烟、年龄超过40岁以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
六、总结我国糖尿病流行情况,其有以下特点:七、1.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其它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
八、2.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在1994年的调查中,高收入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是低收入组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