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训练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儿童数学教育的基石,它是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开始。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的定义、作用、方法和实践四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的定义动手操作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探究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操作,更是一种思维训练。
动手操作的作用视觉效果动手操作可以帮助视觉感知,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受。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将各种形状的图案拼成各种有趣的图形,来观察、分析、比较各种图形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几何学中的同、异、对等等概念有更深刻的认知。
记忆效果动手操作可以帮助记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出数学模型,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计算模型,来了解数学中加减乘除等概念,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学运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运算规律及完成多个运算步骤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的方法看后做法看后做法是指学生在领会操作过程后,自己完成操作过程,以加深对操作的理解。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演示计算乘法的方法,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自己进行乘法的运算。
自己设计自己设计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设计一些数学模型和实验装置,以达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一个数轴,了解数轴上数字的大小顺序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
分组合作分组合作是指学生在一组内完成共同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设计一个完成数学运算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来达到更全面的思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方法展开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1.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是一门需要实际操作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操作物体、图形等来理解数学概念,例如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计算几何体的体积等。
如果缺乏动手操作的训练,学生将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更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而且,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来完成,例如解方程、推理证明等,只有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才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游刃有余。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方法1. 集体训练集体训练是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例如利用积木搭建立体图形、解决动手操作题目等。
在集体训练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灵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 情境训练情境训练是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情境中进行训练,例如在购物、厨房、游戏等情境中进行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操作,自主探索,提高数学动手操作能力。
3. 游戏训练小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利用游戏进行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拼图游戏、数学竞赛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动手操作,提高数学能力。
4. 实验训练数学实验是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测量长度、重量、容积等方面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很 短 。对 于他 们 来 说 ,动 手 既 是 一 种 乐 趣 ,也 是 一 种 心 理 需 求 。在 教 学 中 ,利 用 学 生 好 奇 、好 动 的 心 理 ,恰 当 的 引 导 .使 他 们 主 动 参 与 到学 习 中 。 根 据 教 学 内容 。精 心 组 织
巾 、小 队 旗 的 形 状 等 引人 新 课 后 ,请 学 生 在 本 子 上 任 意 画
出 两 个 不 同 形 状 的 三 角 形 ,通 过 画 ,引 导 学 生 说 出 三 角 形 是 怎 样 的 图 形 .得 出 :三 角 形 是 由 三 条线 段 围 成 的平 面 图
么? ( 长 )② 同桌 互助 ,感知周 长 ;交流 已经学过 的 ) 周
生思 维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 的途径之 一。新编小学
数学 教材 的 特 点 之 一 ,是 重 视 直 观 教 学 ,增 加 了 学 生 的 实 践 活 动 和 动 手操 作 内 容 。
一
、
动 手 操 作 有 利 于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好 动 是小 学 生 的 天性 ,好 奇 是 小 学 生 获 取 知 识 的 内在
教 掌 租 舞 ・ 渣 措 弪 学
浅 谈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动 手 操 作
◇福 建 长 泰 县 古 农 农 场 中心 小 学 曾 敬 喜
数学 知 识 是抽 象 的 。而 小 学 生 的思 维 是 以 具 体 形 象 思 维 为 主 的 。显 然 .数 学 学 科 的 特 点 与小 学 生 的 思 维 特 点 是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案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案
年级:三年级
时间:40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 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加法习题卡片
2. 小组合作分组表
3. 珠子或其他实物作为教具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当天的学习内容:加法运算。
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规则,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加法。
二、授课(10分钟)
1. 教师向学生展示加法习题卡片,让学生自愿参加。
2. 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加法运算,用珠子或其他实物代替数字,进行实际操作。
三、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小组讨论并解决教师提供的加法问题,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解答结果写在白板上。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当天学习到的知识,强调加法的基本规则,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加法练习题作业,并鼓励学生在家继续进行动手操作加法练习。
教学反思:
1. 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加法规则和概念的帮助很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3. 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பைடு நூலகம்
/ 4的本质 和意义,而且进一 步提高 的教学意图,节省时间和教学资源 ,也可 以使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 手和脑之间有着 把 握了 1 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 自己的主动探究的能力。 千丝万缕 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 它更 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 对于直观具体的感性知识,学生容易接 例如 ,在学 习 Wo r d表格制作时 ,我要求学 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 的工 受并牢固理解,而数学本身却是比较抽象、概 生利用 已经学过的关于文字的处理技术和图片添 具和镜子”。小学生思维 以直观形象为主, 加技术 ,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 网页制作学 大多程度上还是通过直观观察进行判断 ,利 括且枯燥的,它主要研究的是数量 、结构、变 化 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这时教师可利用数学 习的过程 中,我要求每个学生按照 自己的想法 为 用实际操作进行思维 ,从而获取知识 。因此 , 班级制作一个有特色的网页。在学习 P 时 .我 在数学课 堂教学 中,教师应注重并提供学生 知识的现实生活原形 ,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 则要求学生将 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或者 自己喜欢 动手操作 的机会 ,不同时机 、不 同程度 的操 见 、 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 操 科 目中的一节课做成他理想中的 P P T,从 网上搜 作是促进 掌握知识 内在 、本质的联系 ,也是 作中动态生成,交流中智慧碰撞,弄清数学知 化难为易, 从而解决这一矛 索相关 的学科信息 ,添加音乐 、图片等 。另外 , 发展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学 习 识的道理和结构 , 盾 ,推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 、鲜活和深刻。 在p p t 教学过程中 ,我还让学生根据一些节 日主 能力 的有效途径之一 。 知识形 成前 的操作 :形象思 维伴 三、知识 形成后 的操 作:形象 思维促 题找一些关于节 日的图片和音乐 ,接着在教学 内 升 华 容过程 中让学生把这些图片作为幻灯片的背景 , 体验 “ 听过 的容易忘 , 看过的记不住,只有 苏霍姆林斯基说 : “ 在人 的大脑里有一 将 音乐插入到 p p t 相应 的板块 当中。通过这些 自 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 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 主性的探究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些计算 亲身体验 才能学得会。”小学阶段 的概念 比 机应用技巧 ,也可 以在不断地探究 中成长 ,对计 较抽象 ,对大多学生而言是全新 的第一次接 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 的灵巧的动作 结合起 触,这时实际操作能拉近距离 ,消除陌生感 , 来 ,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 算机的相关内容的兴趣也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使学生从 活跃起来 。”作为学习的一 因此学生在这样一个个典型的课堂 “ 任务 ” 为直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实际发展水平”向 “ 潜在发展水平”过渡, 种手段 ,动手操作能有效刺 驱动下进行学习,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完成任 “ 激学生大脑皮质 ,激活学生 务 ,提高 了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 可以有效地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概念 , 积极思考 ,点燃学生 的思维 的能力 ,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 自 体验概念的生成。 如在教学 “ 认识分数 ”一课时 ,学生在 之花 、创新火花 ,真正促进 学能力 ,实现了一种 自 主学习,创新学习。 把4 个苹果和 2 瓶矿泉水平均分成 2 份” 有效学习。 而且 ,在 这种 “ 任务”教学 的指导下 ,我 “ 把一个 蛋糕平均分 如教学 “ 倍 的认识 ”一 同样注重培养学生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 的 的基础上 ,照样子说出 “ 半 课 时,教师可请学生用黑 白 能力 ,课程整合是指将不 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 成 两份 ,每人分得半个。教师随即问出 “ 3 两种圆片摆一摆 ,创造出 “ 合在一起 ,使学 习的目 标处于一个具体的 , 现实 个该怎么分得” ,再提供实物图片让学生 动 手将蛋糕纸片对折 ,明确半个是怎么分得的。 倍 ”关 系。交流后 ,可 ( 选 的情况 .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实现信息技 术的 “ 工具化”。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一 学生通过实 际操作平均分蛋糕的过程,经历 取学生作品或事先准备好 ) 了 “ 半个” ( 1 / 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 ,既 展示两种不同的做法 , 看看 , 方面可 以有效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 内容对计算 机任务教学进行编排 , 是形式更具多样化 ,内容 有效 突出了前提条件 :平均分,又激活 了学 他们做得对吗? , 2找到 了 ①红色:000000 更具典型化 ,方式更具针对性。另外可以借助学 生 的实际生活经验 ,为学生认识 1 生活 中的原型 ,也为学生进一 步认识 1 / 2的 ② 蓝色 :●● 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进行一次兴趣迁移 ,减少学 以常规的思维。学生一 生对计算机教学 内容的抵触心理 ,更好地挖掘学 意义 埋 下伏 笔 。 般将一份数放在上面 ,但也 小学 阶段的数学概念 多是描述性定义, 生学习和创新的潜力。 加强操作活动 , 把 有学生 出现 了第①种情况 , 随着科技 的进 步和时代 的发 展。现代教育 必须借助一定的感性材料, 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 创设概念生成的 情境 , 切 同样表 示 “ 3 倍 ”关 系,只 越来越多地引人 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 身体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 学生能 比 较 是一份数上下 的位置不 同, 手段 ,而且在学生的生活中信息技术在他们的学 这是它 的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 习中也 占有越来越重要 的位置 ,这就要求在信息 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 求知欲, 不 由自 主地将学习 数学作为一种强烈 也就是说变换 了非本质的特 技术课上 , 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 的任务设置主动 的精神追求 , 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征 ,但都突出了 “ 一 个数是 的和学生其他的主干课程联系在一起 ,以其他学 二、知识 形成 中 的操 作 :形 象思维 助 另一个数 的几倍”这一本质 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 ,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 河南省 新蔡 县实 验小学 赵 伟 理解 特征。为了让 学生能更深刻 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 问题的 地理解 “ 倍数”关系 ,还可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以直观形象 综合能力。 思维 为主 ,抽象逻辑思维为辅。很 多数学概 请学生再思考有没有别的摆 现 代的计算机 教学不是单一 的教学方式 , 念或公式 ,学生不懂其来龙 去脉无法直接掌 放 ,相 机展示 圆片杂乱无章 是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 ,与其他 握 和理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抽象思维在 排列 的罔。让学生思考黑 白 学科进行交叉教学的多类型教学方式 ,任务教学 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 相联 系,教 圃片之间 的关系 ,通过观察 能够很好地作为这种教学主体思想 的切入点 ,缩 师可将具体形象展示给学生 ,学生亲 自 参与 , 辩论 ,学生 发现 白圆片有 3 短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适应时间 ,提高学生的自主 , 所 从 而 降低 学 习难 度 ,促 进 理 解 。知 识 形 成 过 个 ,黑 圆 片 里 有 3个 3 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使学生的创造性得 程 中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后加深认识 以说 黑 圆片是 白圆片 的 3 倍。 到更大程度 的发挥和应用 。 倍 ”的本 理解 的一种方法。动手 , 让学生学得更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动手操作,有助于学习新知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由于时间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钟表的样子是各种各样的,可是真正认识钟表的学生很少。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留的家庭作业就是制作钟表。
第二天早晨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出其不意的好,而且真是各种各样,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心形等,时针和分针的制作特别精致,表盘都是生活中的废物,如点心盒、烟盒酒盒牛奶盒等,五花八门。
对制作精致的学生的作品一一进行了展示,对制作差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但学生毕竟是小,学具的制作家长的功劳也是很大的。
所以在教学钟表时就由难变易了,手脑并用轻松就把知识学会了,而且还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突出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
同时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人说时间,其余学生拨时间,或一人拨时间其他学生读时间的方法学习,学生对此颇感兴趣。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课后好多学生又重新制作了一遍,而且进步很大。
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概念掌握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象性容易产生矛盾,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把有关的概念,寓于他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之中,赋予它们丰富的内容与形式,设计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巾掌握有关的概念。
简单几何概念的教学功能体现操作的重要性。
如“认识长方形”时.我课前准备好一些长方形实物。
如16开和32开的长方形纸、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等,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指出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长方形图形。
四年级数学动手操作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动手操作练习题在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练习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动手操作练习题,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1. 加法练习题:题目1:请计算下列两个数的和:56 + 23 = ?题目2:在一个运动会上,小明跳远跳出了3米53厘米,小红跳出了2米98厘米。
请问他们两个人一共跳了多远?题目3:小华有5块巧克力糖,她买了3块苹果糖。
请问她一共有多少块糖?2. 减法练习题:题目1:请计算下列两个数的差:86 - 32 = ?题目2:小明家有8个橙子,他吃掉了4个。
请问他还剩下几个橙子?题目3:小华家有12本故事书,她借给了小明3本。
请问小华家还剩下几本故事书?3. 乘法练习题:题目1:请计算下列两个数的积:8 × 9 = ?题目2:小明有3个篮球,每个篮球的价格是6元。
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题目3:小华家的矩形花坛长8米,宽3米。
请问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 除法练习题:题目1:请计算下列两个数的商:72 ÷ 9 = ?题目2:小明有16块巧克力糖,他要分给4个朋友。
每个朋友可以得到几块糖?题目3:小华家里有24个苹果,她要将苹果平均分给8个人。
每个人能得到几个苹果?通过完成这些动手操作练习题,学生们能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水平。
除了以上的练习题,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做数学游戏来巩固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接龙游戏,要求学生根据上一个数字,快速说出下一个数字。
这样的游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总之,动手操作练习题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提高解题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完成这些练习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案例,探讨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图形拼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会涉及到图形的认知和拼凑。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剪刀将一张矩形剪成两个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观察其性质和关系。
通过拼凑图形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2. 进行尺寸测量数学中的尺寸概念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教学尺寸测量时,可以设计一系列手工制作的测量工具,如纸尺、直尺等。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对各种物体的长度、面积等进行测量,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和准确度。
同时,动手操作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尺寸的概念,比如通过比较两个长度不同的物体来理解“长短”的概念。
3. 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教具,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可以使用十分位、百分位的碟子或珠子,让学生亲自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操作教具来加深对小数运算的理解。
4. 制作数学模型制作数学模型是一种很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分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和颜料等材料制作分数模型,将一个圆形纸板分成若干等分,然后上色标记,通过制作模型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结起来,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形拼凑、尺寸测量、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以及制作数学模型等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手操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具和操作方式,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应用以及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的引导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动手操作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数学教具、实物等,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数学概念和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数形结合的时候,通过搭积木、拼图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形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学习数学运算的时候,通过算盘、计算游戏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算术概念和运算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这些都是通过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
二、动手操作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的引导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资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应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动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正文2.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和教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利用算盘进行加减运算、利用几何模型进行图形拼图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动手操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是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教材,设计丰富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重视动手操作的设计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2 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堂上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操作交流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
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
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
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心理需求。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事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一系列的剪拼后,思考下列问题:a、剪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b、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c、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做一做,想一想: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进而将之牢记在心并灵活运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棒, 平均分成 2 、 份 、 份 、份 、 份 、 份 , 份 3 4 5 6 7 并记录每次分得 的根数 和剩下的根数 ,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 作活动 中 然后 从操
发现 , 平均分中有两种情况 : 在 一种是正好分完 , 一种是不能分
完 。当不能分完时 , 余数总比除数小 , 进而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
LK TANDI IE l
@ 吉林教 育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 学数 学中的应 用
浙江省 临安 市横 畈镇 中心 小学
《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指 出:有效的数学学 习活动不能 》 “
施 振康
不仅掌 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而且在启迪思 维 、 解决问题 , 以 及情感与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
单纯 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 动手实践 、 自主探 索与合作 交流是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因此 , 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 , 通过
例如, 教学 “ 余数 的除法 ” , 有 时 我先 让学生 拿出 1 4根小
操 作学具 , 让学生 摆一摆 、 一折 、 一剪 、 折 剪 量一量 、 一画 、 画 分
互相讲一讲是怎样想的 。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摆 、 、 , 算 说 出现 了摆法不 同、 说法不同 、 思考不同的结果。这样同学们解决问题 的方法多种多样 ,并能选择适合 自己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 激发了学生操作 、 探索 、 发现答案的兴趣 , 尝到 了学 习数学 的 品
乐趣 。
二 、动 手 操 作有 利 于 学 生 理解 知 识
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 育者 , “ 又是智 慧 的创造 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这些联系起着 两个 方面 的作用 。 手使脑得到发展 , 使之更加明智 ; 脑使手得到 发展 , 使之变成创造 的聪 明工具 , 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 。由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刘婷婷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践探究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需要全面调动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
文章基于此点,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实很容易走神,并且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因此让学生展开动手操作,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究数学知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
以此才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实现他们的有效学习。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参与兴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教师让学生展开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应该以生活为依托,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探究点,促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动手操作,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全面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以此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千克和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动手操作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准备一个2千克左右的西瓜,一个50克左右的橙子,将其带到课堂上。
在学生看到这些生活中的水果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集中起来,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动手实践;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感受这两样物品的重量,促使他们能够对千克和克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教师再展示两包500克的盐,让学生算一算,两包盐加在一起究竟有多重?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引出千克和克的换算率;最后,为了让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实际含义有深刻的认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不同质量的物品,然后掂量一番,最后加深自己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数学的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不断产生操作的需要。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
人的思维,从整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抽象经验展开。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之一。
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浅析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式
浅析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式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实物操作、手工制作、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
象力和创造力。
一、实物操作
通过实物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
在计算几何中,可
以通过让学生使用实际的几何模型进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在
学习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实物来进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和运算
规律。
二、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手工制作,学生可以亲手动
手参与通过制作具体的数学模型和工具,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通过制作折纸来帮
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构造过程;通过手工制作计算器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
运算规律。
三、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
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和动手操作训练。
可以通过组织数学拼图游戏、数学卡片游戏等
来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游戏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
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手操
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
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篇•经验交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不应单纯依赖语言的讲授,还应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完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进而切实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实现认知情感的全面发展。
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一些教师虽然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引入了实践操作环节,但是学生的参与更多是形式化的,难以从情感层面实现与知识的互动,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课程目标的落实。
针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设计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一、优化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动手操作过程与知识呈现过程的契合性,并通过构建开放、生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操作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例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摆小棒的方式,为学生设置摆一摆、捆一捆、说一说、看一看等多种感知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计数单位“十”,并理解10个1就是1个10,为认识11-20奠定基础;接下来,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捆小棒,引导学生进行摆放、计算,即拿出一捆小棒,又拿1根,要求学生摆一摆、数一数,这样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完成了对抽象数字的直观理解。
二、引导合作学习,优化学生动手操作过程新课程改革改革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教师在指导中应善于发挥合作优势,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的环境中交换意见,不断改善动手操作的过程,提高探索实践效果。
例如在“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及直尺、米尺、软尺等测量工具,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测量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合作,教师巡视监督,对各组的操作过程进行点拨,并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果,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当教授小学数学时,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的例子。
使用物体进行计数:给学生分发一些小物体,如小石子、纸片或者干豆子,让他们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进行计数。
例如,让他们用物体计数1-10,并在每次计数时放置一个物体,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数的概念。
推广到更复杂的问题,例如让学生通过使用物体,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例如,给学生两堆物体,然后让他们相加或相减,以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
使用拼图:拼图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和图形的概念。
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形状的拼图,让他们亲手拼出不同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和区分各种形状,并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进一步发展,可以让学生使用各种形状的拼图进行组合和分解,帮助他们理解分数和比例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使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拼图,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以形成比例。
使用计量工具:使用尺子、天平等计量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概念。
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重量,使用容器测量物体的容量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建立模型:让学生参与建立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数学概念的方式。
例如,让学生使用纸板和剪刀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些形状的性质和特征。
制作图表和图形:让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图形来整理和展示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概念。
例如,让学生根据一些简单的数据制作条形图、饼图等,以帮助他们理解数据的比较和相对关系。
动手操作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指尖上的数学——例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作。下 面,笔者结合 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 捆 ,3捆 就 是 30根 。
一 、 动 手 操 作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师 :说 得 真 好 。因 为他 先 用
爱因斯坦 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的 4根 小 棒 加 6根 小 棒 ,所 以 老
了一辈子的语 文课 ,上 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语文课 。”可见 ,“学 一 些优秀的教 师时常独 自思考或 与其他教 师交 流 ,或回顾 、或
师 :24+6等于多少呢 ?咱们 可 以借 助身边 的小棒 来摆一
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 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动手操作有 摆 ,算一算 。摆好的小朋友看着小棒说说 自己是怎样算 的。
利 于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培养 学生对概念 、算理 的理 解和逻
师 :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摆一摆 ,边摆边 说你是怎样算
过直 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 ,理解 数学概念 ,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 ,逐步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 。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强化 了对算理的认识 。 五 、动手操作 ,发展 学生数学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思维是从 动作开始 的 ,切断 _『
数学学习过程 中,学生 的动手操作过程不是单纯的身体动
师 :你说得真清楚 ,谁再来说一说 ,24根加 6根怎样算 ?
作 ,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在教学过程中 ,该动
生 :先摆 24根 ,再摆 6根 ,先用 4根加上 6根等于 l0根 ,
手操作的时候 就应该让学生操作 ,必要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操 10根 可以捆成一捆 ,表示 1个十 ,再 和原来 的 2捆合起来 是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
教学创新新课程NEW CURRICULUM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活动中,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是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形象思维占据绝对优势。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动手操作实践。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研究获取的知识和能力,要比依靠老师的讲解和灌输获得的知识更为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实践证明,只会动脑而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
动手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等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使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下面通过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几个案例来探讨、分析、总结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一: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都是特殊的梯形,因此,这部分知识应该从“学生认识一般梯形概念后再进行深化较为合理。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梯形,剪下来,在这个梯形剪纸上画一条高,并沿着这条高剪开,让学生观察裁剪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梯形),并且让学生注意观察得出:这条腰与上下底是互相垂直的。
从这个过程中自觉地发现和认识直角梯形。
2.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利用等腰梯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且又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
试试看,谁能够只用一刀就从一张纸条上剪下一个梯形?这个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思考。
大家跃跃欲试,你剪,我剪,气氛浓厚。
通过动脑探索他们发现:只要把纸条对折后斜剪一刀,然后展开,得到了梯形,而且这两条腰相等,折线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新的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初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数学能力其中就包括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印象就深刻了。
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必要手段,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1.在概念教学中训练小学生的操作能力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六七岁的孩子要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学具这个中介物,先将抽象的概念物化,再内化为小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小学生学好数学概念的好方法。
同时,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动手操作同时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有机结合。
例如:教学数字”6”的认识时:(1)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6”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及观察刻度尺等活动,逐步认识到6是由5添加1得到的,6在5的后面,5在6的前面,6比5多1,5比6少1,从而掌握6的顺序和大小;(3)让学生观察动物的次序,能区分6个和第6个。
(4)让学生摆小棒活动,学习6的组成,方法是:摆出6根小棒,然后向右移动1根后,让学生观察6根小棒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6可以分成5加1)再往右移动1小根,这时6根小棒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6可以分成4和2)继续向右移动小棒,让学生发现5根小棒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训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
解决这个矛盾,最好办法之一就是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例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可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我叫学生准备好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
先请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摆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摆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小棒太短了。
我及时点拨:“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摆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摆成了各种三角形。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探究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二、动手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摆弄摆弄。
而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中同学们遇到这样
一个习题:“把一张长18.84厘米,宽为9.42厘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体,求圆柱体的体积”。
同学们解答后我巡视了一遍,很不理想,便立即让他们拿出一张纸来卷一卷。
同学们意外地发现,有两种解法,便又在后面补了一种解法。
虽然结果不一样,但也是正确的。
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大脑灵活多了,思维也有所拓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增强了。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求异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
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
”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
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没有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120的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
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画,得到120°的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此时,老师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
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
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各种单位的纸或纸盒,亲身感受它们的大小。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这在学生作几何形体的习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有一次,在练习课上学生问到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30分米,宽25分米的铁皮。
在四个角上分别裁下一个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后,然后再把它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求容积是多少”应如何解答。
开始不管我怎样讲解,即使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那部分同学就是弄不明白,想不出来制成的长方体长宽高相当于这张铁皮的哪些部分。
在用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时候,我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用纸做出符合题意的长方体。
很快学生就得出了长方体的长为30-5×2=20(分米),宽为25-5×2=15(分米),高为5分米,并计算出了容积20×15×5=1500(立方米)。
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后形成了空间观念,发展了思维,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周密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实物,从心里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