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9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合集下载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1.自然分工(1)分工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

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自然分工自然分工是分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现为:①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

②在地域资源的差异性从而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2.自然经济的产生(1)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也称为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形成及表现形式自然经济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产发生交互关系的经济形式,在人类之初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

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社会分工、私有制的产生和与之相适应的商品经济有了某些发展,但总的来说它还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以及农民的家庭经济。

3.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总之,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

区别又联系。

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 产权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所有者、所有者、使用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5.1 复习笔记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1.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产业革命的作用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①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②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③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企业组织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其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1)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这次产业革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

②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以强大的推动力加快了机器的运转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8章 市场经济体制)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8章  市场经济体制)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篇经济运行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1.资源配置方式(1)资源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社会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就是资源配置。

(2)资源配置方式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两种形式:计划和市场。

①计划机制计划机制是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

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订、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经济调节等。

②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客观联系,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

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

2.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与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两者既联系又有区别。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

不存在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离开市场,商品经济无法运行。

但商品经济不等同于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生产要素市场化。

不仅产品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而且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

②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

不仅有商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而且存在要素市场,通过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一、概念题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发展超出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存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2.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引起的,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是一个经济概念。

世界市场分为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劳务市场。

3.世界货币答: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作为它的价值尺度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的职能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有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等职能。

4.国际经济合作答: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间关系。

(2)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3)国际经济合作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复合转移的经济活动。

(4)国际经济合作中充斥着斗争和竞争,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之中有斗争。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国际信贷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土地合作、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国际经济援助、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6.国际收支答: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9章

政治经济学第9章
2013-7-12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双学位2009 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三个阶段,是由人 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2)根据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特殊性,以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所有权规律是否转 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商品经济可以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展商品经济两 个大的阶段; (3)二者的分界点是: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生产资料和所有者相分离 (4)市场对资源的充分配置是在劳动者与所有者相分离,劳动力成为商品,从 而生产要素全面商品化的基础上。在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市场成为资源配 置的基础。、 (5)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和市场 经济的分界点。
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提倡社会互助,把商业性保险作为社 会保险最主要的方式; 重点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减轻企业负担; 形成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和市场 竞争机制。

2013-7-12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双学位2009 27
指定教材
政治经济学(下册) 主编:朱方明 副主编:蒋永穆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双学位2009 29
2013-7-12
本章结束, 谢谢大家!
2013-7-12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双学位2009
30
2013-7-12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双学位2009 1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一、计划与市场
(二)市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1.商品流通功能 2.产权交易功能 3.服务功能 4.信息功能 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是市场机制对 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自发调节。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九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九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九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9.1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和基本特点普鲁士式:改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美利坚式:革命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1)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了三个阶级: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2)大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经营者(农业资本家)之间是纯经济的契约关系(3)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关系,农业雇佣工人是无产者二、资本主义农业土地所有权和经营的新变化1、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2、资本垄断和土地所有权垄断相结合3、国家政策干预4、大农场排挤小农场三、资本主义地租1、“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1)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土地所有者地租农业资本家剩余价值农业雇佣工人2、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1)虽然都是土地所有权的体现,但封建地租关系还依赖于超经济的强制,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纯粹经济关系(2)封建地租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3)封建地租体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而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三个阶级的关系[补充]封建地租形式:货币地租、实物地租、劳役地租资本主义地租形式:货币地租3、地租、租金和土地价格(1)租金: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全部货币额地租、固定资本折旧和利息、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农业工人的工资(2)土地价格:①定义:地租资本化的表现,即资本利息收入等于地租收入的资本价值②计算公式: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4、资本主义地租的类型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资本主义地租绝对地租9.2 级差地租一、级差地租的形成 1、级差地租的概念(1)土地按照其自然条件的不同可以进行分类: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2)概念: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农业超额利润 (3)规律:租种的土地自然条件越好,级差地租就越多租种的土地自然条件越差,级差地租就越少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有限且有优劣 (1)土地优劣等量资本投入不同等级土地上的产出不一样条件越好的土地的产量越多,条件越差的土地的产量越少条件好的土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条件差的个别生产价格(2)土地有限:条件好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对农产品需要,劣等地也必须加入生产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经营权垄断(1)土地经营权垄断:一旦某种等级的土地被租用,其他资本家就不能再使用这种土地 (2)具体过程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使得不同等级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的差异固定下由于一方面优、中等地的使用权因经营权垄断而固定,另一方面土地有限要求劣等地加入生产,因此除租种优、中等地的资本家外,还要有其他的资本家加入 ①生产价格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 ②租种优、中等地的资本家可以获取固定的超额利润 ③这种固定的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4、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和工业中的超额利润的异同(1)同:二者均为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2)异:①工业超额利润是暂时的,而农业超额利润是持久的②工业超额利润取决于资本家,而农业超额利润取决于土地5、级差地租的源泉:(1)图示(2)级差地租的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二、级差地租Ⅰ1、级差地租Ⅰ的概念:指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2、造成土地等级(生产率)差异的原因(1)土地自然肥力的不同(2)土地所处位置的不同3、级差地租Ⅰ的形成(自然肥力的原因)例如:假设甲、乙、丙三块土地,面积相同、位置一样但自然肥力不同,甲为优等地,乙为中等地,丙为劣等地。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3)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政治经济学(第3版)》教学课件—09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第3版)》教学课件—09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有效率制度的两个特征
使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生产活动的 成果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使他们获 得一种努力从事生产的激励;
能够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发挥自 主才干的充分自由,使整个社会的 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5.需求因素
从需求角度来看,总产出主要取 决于消费(包括国内个人消费和 政府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个 部分,它们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 “三驾马车”。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三)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
经济增长质量将得到提升 增长动力将得到改善 经济结构将得到优化升级 创新驱动将得到贯彻落实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产能、去 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 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 供需动态平衡。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4.制度和体制因素 有效率的制度包括三个层次
基本经济制度,它可以保证社会公 正和透明及法治的稳定性,对私有 产权进行严格的保护;
激励性的政府调控政策,包括政府 税收政策、投资优惠政策、技术研 发支持政策等;
政府行为公正性与执行力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人口因素要转变成“发展红利” 还需要以下条件
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 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 出现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 结构优势时期。
人口红利时期包括两大特征

《政治经济学(第3版)》教学课件—09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第3版)》教学课件—09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衡量,应当排除通货膨胀造成产品 价格上涨这个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2.经济增长的度量标志
反映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 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核算 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
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 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 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现代化经济体系特点:
以创新为主导 以协调为基调 开放型经济体系 以具有活力、弹性的体制和机制
为支撑的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是确保实现奋斗目标的物质基础 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
求 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 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具有现代性的 经济系统,具有以创新为主要驱动 力、高端要素集聚、产业结构协 调、市场运行机制协调、市场竞 争有序、宏观调控科学、高质量 发展等特征。
(一)新常态的特点
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从过去的不合理的结构转变为较合理的结构 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要素、投资转向创

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9/19/2020
(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
资本回报率下降抬高投资拉动增长的成本 人口红利窗口即将关闭,人力资本积累的效
用有限 全球化红利已经开始减弱 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迅速下降 “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正在累积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其完成者。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做了根本的改造:a.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b.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c.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发展的理论: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b.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笔记第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笔记第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0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作者:————————————————————————————————日期:2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十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1.市场配置资源和微观经济活动微观经济活动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或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与市场运行过程构成微观经济运行。

在微观经济运行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影响着市场运行,市场机制又反过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

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有赖于市场体系以及市场组织等市场因素的完善,而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等市场因素的完善又离不开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活动的规范。

2.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

(1)企业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从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看,企业是产品及劳务的生产经营单位,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的经济组织。

企业具有两重属性:既是生产要素结合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因此,企业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的产物。

(2)农户我国现阶段的农户也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

因为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具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农业经济实体。

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农户与企业在组织结构及其内部经济关系上有很大的区别。

(3)居民居民是微观经济主体之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

其基本特征有:①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公有制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还必须相应保留和适当发展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同时,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还存在着不成熟性。

②在收入分配形式上,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主体的分配形式。

但与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多种分配形式。

同样,按劳分配本身在实现中也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③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由于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有制的有利条件,以计划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生产资料公有制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全民所有制答:全民所有制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9.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微观经济主体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

(1)企业企业是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利润的社会基本经济单位。

从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看,企业是在内部分工协作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和处置自己所经营的财产,并独立承担财产经营风险和责任的经济实体。

从法律角度对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和资本组织形式进行界定,可以将企业分为三种类型:①业主制a.业主制的含义业主制是单个人所有、独立决策、盈亏自负的独资企业。

它在法律上是自然人企业,出资者个人要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企业财产的无限责任。

它可以由业主自己经营管理全部业务,也可以雇用他人进行生产和销售。

b.业主制的优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归于一体,企业开业、关闭手续简单,经营灵活,决策迅速,利润独享,动力比较充分。

c.业主制的缺点第一,企业是与出资者个人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本身不是法人实体,没有独立的生命力,一般存续时间较短;第二,企业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信誉程度较低;第三,企业的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不利于技术进步,缺乏竞争力。

d.业主制企业的地位通常单人业主制企业的数量在一国企业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

②合伙制a.合伙制的含义合伙制是两个人以上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企业。

它在法律上也是自然人企业,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

它可以由所有合伙人共同经营,也可以由部分合伙人经营。

b.合伙制的优点第一,资本来源和筹资渠道增加,能够筹集到较多的资本,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信誉程度;第二,多人出资使企业风险相对分散,无限连带责任使合伙人比较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

c.合伙制的缺陷第一,无限连带责任使各出资人的风险程度仍然较高,企业的稳定性较差;第二,合伙人与经营者合一,财产委托关系缺位,容易造成决策延误,降低管理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九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供求1.市场的买方与卖方(1)市场的含义市场作为商品经济范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商品交换场所;二是指商品交换关系总和。

前者着眼于商品交换的空间载体形式,后者着眼于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经济关系。

市场时商品交换场所和商品交换关系的统一。

(2)市场活动的主体市场上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当事人是由供求双方即卖方和买方构成的。

除了最终的买者和卖者之外,还有一些中间媒介组织,如各种商业贸易公司、批发商和零售商等。

它们既是买者又是卖者,是最终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媒介,是完善的市场所不可缺少的。

2.市场需求及其弹性市场运行是供求双方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

供求即供给与需求,具有特定的含义。

(1)需求的产生的条件需求是有现实的货币支付能力的从而可以实现的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需要或购买欲望;②现实的可以支配的货币。

(2)影响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客观需要。

需要是需求产生的基础,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

②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和收入水平或数量。

③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

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④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并使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⑤收入分配的状况。

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越高,需求越少。

⑥预期。

预期从两个方面影响市场需求:一是消费者对特定品的价格预期;二是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前景的评价。

⑦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

⑧政治、法律、宗教和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对某些特殊商品和服务具有特殊的影响。

在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商品的价格。

需求与价格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愈高,其需求量愈低,反之亦然。

(3)需求弹性需求弹性表示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或者需求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

最主要的需求弹性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

①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对商品和劳务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d d d E Q Q P P =∆∆②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商品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M d d E Q M M Q =∆∆⨯③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或变动比率比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或变动比率,反映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xd xd y y xd E Q P P =∆∆⨯3.市场供给及其弹性(1)单个企业的供给与市场供给供给一般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可分为单个企业的供给与市场供给两种,单个企业的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单个企业在某种既定的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或出售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特定价格或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条件下,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单个企业供给的加总或总和。

(2)商品供给的影响因素①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

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②相关商品的价格。

替代品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互补品价格上升,供给减少。

③生产费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费用的增加必然使供给的效益下降,导致供给的减少;反之,供给增加。

④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既定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供给;反之,供给减少。

⑤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

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反之,供给减少。

(3)供给弹性为了揭示影响商品供给的各种因素对供给影响的强度,可以计算商品的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比较重要的有价格弹性、成本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

①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动的速率与价格变动速率的比率,反映的是供给量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s s s E Q P P =∆⨯②供给的成本弹性是商品供给量变动速率与其成本变动速率的比率,它反映供给量变动对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cs s s E Q C C =∆∆⨯③供给交叉弹性供给交叉弹性就是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比率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反映的敏感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xs i i xs Ers Q P P =∆∆⨯4.供求规律与供求机制(1)供求规律供求规律是反映供求状况与价格之间变化关系的规律,即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价格,价格反过来又影响供求关系,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和趋于平衡的客观必然性。

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商品供求不平衡则是普遍的、绝对的。

供求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2)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

供求机制调节着商品供求双方的关系,调节着商品价格及商品市场的运动,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价格调节是在自发盲目的状态中实现社会总量资源配置的。

完全凭借市场价格的自发调节,即便可以实现微观个量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降低。

二、市场价格1.价值和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取决于价值的确定与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价格也会随之下降;反之,劳动生产率下降,价格就会随着单位商品价值的上升而上升。

(2)价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表现价值,可以等于价值,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它所表现的商品价值。

(3)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本身价值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当商品价值同货币价值同时按不同方向,或按同一方向但不同幅度发生变化时,商品价格就会相应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变化。

(4)价格的构成取决于价值的构成。

价值可以分割成三个部分:①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c ;②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③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m 。

2.公共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1)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根据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将产品区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大类。

①私人产品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②公共产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①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额外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

②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3)公共产品价格和市场价值价格的形成①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市场性和公益性,一般不能通过市场形成价格,其价格形成过程表现为政府等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价格。

②市场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其价格的涨跌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以及由供求变动所引起的竞争。

3.价格机制和价格管理政策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调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格调节机制,即价格机制,是指通过价格的升降调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1)价格的基本功能①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

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商品或要素价格水平的高低升降获得经济信息,就可以进行比较正确的经济决策。

②调节经济利益关系。

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相互交换的商品价格的高低来实现。

③核算和比较经济效益。

投入与产出可以记录和计算商品和要素的价值,并在各种可能的经济活动之间进行效益的比较,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

(2)价格的调节作用①在以价格为工具准确核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经济活动之间进行效益比较;②商品和要素价格的高低变化决定效益水平及其变化,影响经济主体的利益;③各微观主体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调整资源配置。

(3)政府的价格政策①价格干预政策价格干预政策,即对政府选定的特定商品实行价格干预,主要是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②价格管制政策这是对部分商品实行的由政府定价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有时也对某些商品实行有限的价格管制,其目的是稳定经济运行或应付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一般来说,政府实行的价格干预政策和价格管制政策应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使之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使价格的功能和调节作用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实现。

三、市场竞争1.市场竞争及其功能竞争是商品经济与生俱有的机制。

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都是商品经济,各微观主体都是经济主体,都存在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竞争。

(1)市场竞争的特点①广泛性。

在商品经济中,各微观主体是自主的经济主体,都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显见的和隐蔽的、现实的和可能的竞争关系,使竞争达到最广泛的程度。

②深刻性。

商品经济的竞争虽然也有许多具体目标和行为,但从根本上说是增强或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③强制性。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能因不愿竞争而回避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实现利益目标,微观主体必须主动地竞争。

(2)竞争的分类①根据竞争的手段,可把竞争区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②从竞争的主体关系角度,可以将竞争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之间的竞争、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竞争等三类。

其中以卖方之间的竞争最为典型,在需求不足的现代经济中,它是竞争的主要方面。

③根据竞争主体所在的领域,可以分为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竞争。

④就竞争的市场性质而论,竞争可以区分为商品市场的竞争和要素市场的竞争。

(4)功能与作用市场经济是普遍竞争的经济。

竞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乃至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都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①市场竞争使各竞争主体的利益能比较充分地实现,维护和实现经济公平;②市场竞争能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③市场竞争能激励各经济主体改善微观经济行为,促进微观效率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