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6
一、太古宙
(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 时间范围:泛指寒武纪以前的地质时代(距今38- 25亿年),持续约13亿年。
▪ 地史特征 ➢ 大气圈及水体缺氧。 ➢ 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 ➢ 重力分异不充分,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构 造运动、变质作用普遍而强烈。中晚期原始陆核 形成。(阜平运动) ➢ 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原始菌、藻类。
教学ppt
10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寒武纪——寒武系(∈) •奥陶纪——奥陶系(O) •志留纪——志留系(S)
教学ppt
11
早古生代
▪ 划分: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距今5.4-4.1亿年, 持续1.3亿年
▪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其中以三叶虫、笔石、 头足类、腕足类、珊瑚最重要。
一次冰期气候,但时间短暂,对北方各大陆未产生重大影响,
只是出现一次大范围海退。
➢ 志留纪初期,除高纬度的冈瓦纳大陆外,其他各 地多为温暖干热气候条件。
教学ppt
15
第三节 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泥盆系(D) •石炭纪——石炭系(C) •二叠纪——二叠系(P)
教学ppt
7
教学ppt
8
二、元古宙
(一)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 距今时间: 25-5.4亿年,持续19亿年
▪ 地史特征
➢ 构造运动频繁,造成陆核扩大,形成原地台和古地台(吕梁、 五台运动)
➢ 藻类繁盛,并出现真核生物-绿藻。叠层石普遍发育。晚期 出现第一次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 早元古代与中晚元古代沉积环境有很大区别:后两个时期水 气圈中含氧量增加(贫氧环境);地台形成,因此形成分异 较好的地台沉积盖层。

工程地质学-第十一章 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地质学-第十一章 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

不发生显著变化,只是岩块之间出现相
对位移或拉裂,从而使岩体出现松动、 架空现象。
图10-7 蠕动变形示意图 (a)脆性岩石的变形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㈡ 边坡岩体变形破坏形式
2、蠕动 ⑵ 由塑性岩石构成的岩体
在一定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发生 缓慢的连续弯曲变形,如层状岩石的 非构造弯曲(点头哈腰)。
但是高大树木不离边坡稳定:风力作用下树根上拔边坡土体; 树根生长和腐烂增大地下孔隙,地表水易沿孔隙入渗。
二、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5、滑坡
⑶ 滑面形成机理
C 滑面受软弱垫层控制
软弱垫层是指在坚硬岩石下部的 力学强度较低的软弱岩石。这样,在 上部坚硬岩石大的自重应力作用下, 可沿此软弱垫层滑动。实际调查发现, 此类滑动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是渐 进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种滑面, 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先局部,后逐 渐发展成为贯通性滑动面。
B 按滑坡深度分类:表层滑坡(小于2~3m)、浅层滑坡(小于 3~
10m)、深层滑坡(大于10m)。 C 按滑坡体积大小分类:小型滑坡(小于3万立方)、中型滑坡
(3 ~50万立方)、大型滑坡(50 ~300 万立方)、巨型滑坡(大于300万立方)。 D 按滑动的力学性质分类:推动式滑坡(滑坡体后部先滑动而推 动前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先滑动,引起由下而上依次 下滑)。
该裂隙特征是上宽下 窄,发育深度一般不低于 谷底基岩面标高。边坡愈 高愈陡裂隙愈发育,松弛 张裂带愈宽、愈深。
图10-6 峡谷地区卸荷裂隙发育示意图
第二节 边坡的变形与分类
1、松弛张裂 在河谷底部形成的卸荷裂隙,是由于河床上部卸荷引起。该裂
隙特征是平行于谷底,且越靠近谷底张开越宽,越向深部张开越小。 松弛张裂有时导致倾倒、蠕动等其它变形。

第十一章 各代地史概况(1)

第十一章 各代地史概况(1)
弱火山强烈。全球几乎是 浅海,只有零星而灼热的 岛屿式陆核。 2)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和蓝 藻。
太古代生态图
原核生物
叠层石
三、中国太古代的地层及矿产
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构成华北地台的基底。
可分为三带:
北带:宁夏吉兰泰,到冀东燕山,东延至吉林及辽东 地区。 中带:吕梁山、太行山和鲁西地区。 南带:关中、豫西、大别山、安徽淮阳地区,分称太 华群、登封群、大别群等。
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铁矿
锰矿
其他
七、震旦纪世界大地构造格局
震旦纪,大陆壳形成为稳定——古地台。
古地台基底岩石都是变质岩,如各种片麻岩、
角闪岩、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
石英岩等,穿插着各种侵入体。
古地台有的部分构成地盾部分;但大部分
发育了稳定类型的盖层。
震旦纪全世界形成的古地台
八、中国震旦纪、震旦纪大冰期。
五、元古代的一般地史特征 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
隐生宙最重要的事件: 1、生命的出现并开始走向繁荣 2、原始大气与水圈的向现代成分转变 3、形成了陆核
六、中国元古代的地层及主要矿产
形成了:北方华北原地台、南方扬子原地台,西部塔里
木原地台。
北方稳定、南方活动的特征,一直延续到古生代。
喜马拉雅运动中,许多大陆上断裂,形成拗 陷盆地;东非大断裂继续发展,并有玄武岩
喷发;印度、格陵兰及西北欧等都有玄武岩
喷发。中国东部差异性升降和裂隙式玄武岩
喷发活动都很强烈。
四、华北的第三系 和第四系及第四系 大冰期
华北平原地层综合剖面说明:
①第三纪形成盆地,总体以沉降占优势,沉积物 以湖相细碎屑物质为主; ②湖盆多次与海水沟通(海水内泛)和中断,咸 水或半咸水和淡水沉积及生物组合成有规律的变 化; ③反映气候有周期性变化,有时干热,形成石膏、 盐及红色岩层;有时潮湿,形成暗色岩及煤线、 油页岩、石油等,沙河街组为主要生、储油层; ④随着断裂发育,有多次玄武岩喷发活动。

第十一章第四纪地层

第十一章第四纪地层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1.生物地层学法 这是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的基本方法。利用
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第四纪地层的新老关 系,同时应用生物组合方法,划分与对比第四纪 地层,建立起生物地层层序。生物的演化发展落 后于环境变化,出现生物孑遗与先驱问题,如同 一种动物化石可以出现于不同的地层中,要利用 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1、下更新统 (4)元谋组 位于云南北部,是南北向延伸的盆地,以河湖 相堆积物为主,厚695m。以粘土、亚粘土、砂、砂 砾为主,夹腐植质粘土和褐煤。元谋组最上部发现 元谋直立人化石,同位素年龄约为170±10万年。 经古地磁测定,属于高斯正极性期的下部,距 今1.5—3.2Ma。在元谋盆地发现龙川冰期,距今 约3.5Ma,是我国发现的较老冰期。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用同位素年龄划分第四纪地层是应用较
广泛的方法,并逐渐建立起第四纪地层年代 表。
第一节、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5.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1)放射性碳(14C)法 有 一 定 初 始 14C 浓 度 的 地 质 样 品 , 在 停 止 14C交换后,样品中14C放射性衰变引起14C浓度 下降,依此即可测到样品年龄。测定年龄范围 500至70000年,是研究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后期 较有效的方法。测定材料是木材、泥碳、贝壳 、骨、角(或化石骨、角),淤泥、土壤和有机 碳酸盐。
第二节、中国的第四纪地层
1、下更新统 (5)洞穴堆积 早更新世的洞穴堆积,以广西柳城巨猿洞为代 表。溶洞高出地面90m,堆积物自上而下分为4层: ④、顶部钟乳石厚壳。 ③、含碎石的黄色土。 ②、微红黄土,钙质胶结。 ①、松散的棕褐色土状堆积上复钟乳石硬壳。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地球是生命的起源地。

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定义和位置2. 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外观和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资源的了解和看法。

第二章: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层次2.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地球模型或图片,讲解地球的结构特点。

2. 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纬线、经线等概念。

第三章:地球仪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

2. 引导学生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仪的构成和功能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2.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地球仪,查找指定地点和地理信息。

第四章:地球的自然灾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提高防范意识。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2.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案例,讲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灾害防范的看法和建议。

第五章:地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1. 地球保护的原因和意义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阐述地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黄土地貌-课件ppt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黄土地貌-课件ppt
② 黄土的产状经常是被覆状披盖于基岩地形之上,不受基岩地形控制 ③ 矿物成分及动植物化石分析,都说明黄土堆积过程是相当干燥的。 ④ 结构均匀,成分一致。 ⑤ 黄土剖面中具有多层埋藏的古土壤。
在我国的历史资料中,有关“雨土”的记载很多,甚至有 套元1287年某地曾雨土七昼夜,并掩埋死了牛畜的纪录。
现在都采用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来称 呼更新世的三个时期的黄土地层。全新世的黄土 分布并不多,主要是沿河冲积的黄土状沉积物。
1. 午城黄土
又叫古黄土,分布范围不大。一般厚度1 0-20米, 少数地方达到30-40米。
色橙黄或红黄,质地粘重,致密,常呈块状。
基本都掩埋在禹石黄土及马兰黄土的底下,只在很 深的侵蚀沟下部才有出露。
黄土中还含有相当多的钾及磷,所以是一种相当 肥沃的土壤母质(午城黄土中缺磷)。
钙质结核层
钙质再次淋滤
形态各异的结核
四、结构构造
黄土外观均匀一致,看不出明显的层理。
黄土中的碎屑颗粒一般都具有棱角或半棱角的外 形,疏松易碎。
黄土中普遍存在有内眼可见的孔隙,地下水的运 动主要沿垂直方向移动。
第十一章 黄土地貌
概述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 质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黄土并不是土壤作用的产物, 主要是由风力等外力作用搬运堆积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动的、无层理的、 黄色粉质、富台碳酸盐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沉积物称之 为黄土或原生黄土。
风力搬运堆积之外的其它成因的黄色的、又常常具有层 理和砂、砂石层的粉土状沉积物称之为黄土状岩石或次 生黄土。
黄土在流水及其它外力作用下,被切割成很多沟谷和沟 间地形成许多正向、负向的地貌形态,称做黄土地貌。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的北方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的北方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的北方我国历史上的北方,是指古代中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言的。

它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山西、陕西以北,北到勒拿河、叶尼塞河上游及其以北地区,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本区在地貌上以高原为主,其中南部主要为蒙古高原,北部主要为中西伯利亚高原。

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都是古老的内陆高原,封闭性强。

它和青藏高原一样,也是在地质时期里地体不断抬升的结果。

不过,它的抬升强度不如青藏高原强烈。

在上升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缓慢的拗曲,因而形成了许多平缓的丘陵和盆地,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居延盆地等。

另一方面,地壳又产生微微翘起,从而形成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以及西部的阿尔泰山、中部的杭爱山等。

气候属北温带和寒带,由于深居内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冬季严寒,与同纬度的欧洲相比,气候要低15~200C。

年降水量300~400毫米。

植被以温带干草原和森林草原为主。

蒙古高原东部主要为干性草原和沙漠半沙漠植物区。

在半沙漠区中,一般在间歇河道、山麓和地下水位较高地区才有丰盛牧草。

阿尔泰地区,地势较低,积雪少,森林少,草原丰茂,是畜牧业骆驼、牛羊马等过冬的好地方。

杭爱山和肯特山,主要为山地草原和森林。

中部则以沙漠戈壁为主。

漠北地区,气候较南稍湿,并有河流分布,草原旺盛,为蒙北草原。

总之,这里草原广阔,气候干燥寒冷,水源条件也好,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摇篮。

先后有匈奴、东胡、丁令、鲜卑、柔然、契丹、突厥、薛延陀、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活动。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战国后期,匈奴进入了奴隶社会,并利用中原七国的战乱之机,占领了河套及河套以南地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派将军蒙恬(公元前215年)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打败了匈奴奴隶主贵族,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并设九原郡加以管理。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坡地重力地貌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坡地重力地貌

三、崩塌发生的条件
崩塌发生的条件有 • 地形条件 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 • 地质条件 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 • 气候条件 气温变化和降雨量。 • 地震及其他因素。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 • 人类活动也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山区进行
各种工程建设时,如不顾及自然地形条件,任意 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
• 滑坡产生以后,常在地表形成地形地貌、 岩性及岩土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各种局 部异常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即可判断断滑 坡体的存在与否。
(1)地形地貌及地物标志
• 滑坡往往造成斜坡上出现圈椅状或马蹄状 地形,或使斜坡上出现反向台坎及坡脚向河 床方向突出。表现在地形图上常出现地形等 高线的间距及弯曲度在局部发生异常。
(三)散落
• 散落是岩屑斜坡向下作滚动和跳跃式地 连续运动。其特点是散落的岩屑连续地撞 击斜坡坡面,并带有微弱的跳动和向下作 旋转运动。
二、崩塌堆积地貌及其结构
•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 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 倒石堆,也叫岩屑堆或倒石锥。
•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 坡度与崩塌碎屑物质的休止角相当,一般 在30左右。
• 山崩常阻塞河流、毁坏森林和村镇。 • 山崩时,大块崩落和小颗粒散落是同时进
行的,崩塌体可达数万立方米。
泰 宁 紫 红 色 砂 砾 岩 的 崩 塌 堰 塞 湖
2005年龙王台风 农大写生宿舍六号 楼边坡岩石崩塌
(二)塌岸
• 一般在河岸、湖岸(库岸)或海岸的陡坡, 由于河水、湖水或海水的掏蚀,或地下水 的潜蚀作用以及冰冻作用,使岸坡上部物 体失去支持而发生崩塌。
• 滑坡体上常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 • 滑体两侧常形成沟谷.并出现双沟同源现

《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质学》课程笔记

《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质学简介1.1 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变历程以及各种地质作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地震、火山、地下水等。

1.2 地质学的任务和意义地质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地球的演变历程、探讨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分析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评估和开发地质资源等。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历史、保护地球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科学方法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等。

在研究过程中,地质学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即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4 地质学问题的特点地质学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地球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地质学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2)长期性:地球的演变历程长达数十亿年,地质学问题往往需要考虑很长时间尺度的过程。

(3)不确定性:由于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完全可知性,地质学问题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4)区域性: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质学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因素。

第二章:地球的物质组成2.1 地壳中的元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底。

地壳中的元素可以分为两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包括铁、铝、钙、钠、镁等,非金属元素包括氧、硅、氢、碳、氮等。

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和分布规律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地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2 什么是矿物矿物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无机物质。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也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矿物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2.3 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光泽、透明度、断口、比重等。

这些物理性质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

例如,钻石具有高硬度和强的光泽,而石膏则具有柔软性和特有的颜色。

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化(修改版)

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化(修改版)

• 放射虫主要分布于热带海洋。
• 有孔虫分为喜暖有孔虫和喜冷有孔虫。
• 通过海底沉积剖面中有孔虫种属的统计分析, 可以恢复古气候。 • 如厚壁抱球虫(Globigerina pachyderina)反 映寒冷气候;而门氏圆辐虫(Globorotalia menardii)则代表温暖气候。
• 截锥圆辅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具
2. 树木年轮(tree-ring)研究 • 树木的年轮是树木周期 性生长的结果。
• 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和控制;气候 条件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就不同,因而年轮的
宽度也不同。
• 可以采用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作为反映气候变 化的指标。
3.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根据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恢复古气候。 • 如猛犸象是寒冷气候的标志;而棱齿象则代表间 冰期温暖气候。
5. 海面变化 • 海面变化分为地动型和水动型; • 地动型海面变化是局部的,反映新构造运动。
• 水动型海面变化是全球性的,反映气候变化。
• 全球低海面代表冰期;全球高海面代表间冰期。 • 第四纪冰期最盛时,海面比现在低120—130米。
(三)生物证据
•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 求,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不仅 受到影响和限制,而且还会引起生物的变种甚至 被淘汰。 •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冷-温-较冷-冷
苔原 冷-温-冷 北极或高山苔原 冷温带与苔原之间
贡兹冰期
多-贡间冰期 多脑冰期 上新世
比现在低4-5 oC
与现在相似 比现在低2-3 oC 比现在高6 oC
700
600 800 1800

地质学课件--地层与地层单位

地质学课件--地层与地层单位

二、绝对地质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的建立)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具有的固定衰变 周期,来测定某些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矿 物(岩石)的形成时代-同位素年龄 (单位Ma)。 主要测试手段有:钾-氩法;铷锶法; 铀铅法;宇宙核素;裂变径迹法;14C法 等。
三、地质时代系统 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宙eon 宇eonothem 代era 界erratum 纪period 系system 世epoch 统series 期episode 阶stage
二、地层层序的标志
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判别地层是否倒转有时是十 分困难的,有时我们仅通过判别岩层的顶底面来确 定地层是否倒转。
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 水动力条件、生物等的影响,沉积岩的 层面或层内均会保存各种示顶构造。通 过这些示顶构造可以判断岩层的正常与 倒转,主要有如下几种: 1.层面标志:存在于岩层层面上的标志。
地层单位及术语表
地质年代单位 宙eon 代era 纪period 年代地层单位 宇eonothem 界erathem 系system 岩石地层单位
世epoch 期episode 时chron
统series
阶stage 时带chronozone
群group 组formation 段member 层bed
3.生物标志:沉积岩中常含有生物化石, 化石的保存形态也具有示顶功能。如足 迹、孔穴、根系、叠层石等。
scour surface
4、冲刷面:是固结和半固结的沉积层的顶面,因水流冲 刷而成为凹凸不平的面。 sandstone, silicalite, limestone, cross-bedding, silicalite gravels
生物地层对比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 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 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 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化石组合法是根 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第十一章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第十一章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与其 他地质体
非整合
nonconformity
沉积接触 depositional contact
侵入接触 intrusive contact
地层接触关系
非整合 nonconformity
角度不整合 Angular unconformity
d平isc行on不fo整rm合ity
小间断 Paraconformity
»岩石地层系统 »生物地层系统 »年代地层系统
一、 岩石地层单位
• 组(formation):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的 岩层;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有重 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 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 组相区别。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 岩相应基本稳定。
• 群(group):比组高一级,岩石地层系统中最大的分类单 位。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经常伴随在一起而又具有某些统 一的岩石学特点的组联合构成,也可以将一大套地层厚度巨 大,岩类复杂,又因受到构造扰动致使原始顺序无法重建的 地层视为一个特殊的群。
化石层序律 的理论基础 和问题
●Life has varied through time ● Fossils & fossil assemblages are recognizably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Homology? & migration
相同时代 的地层就 一定含有 相同的化 石吗? 不一定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In any sequence of undisturbed strata (rock layers), the oldest layer is on the bottom and the youngest is on the top.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新构造运动时刻改变和塑造着全球构造和地理
面貌。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虽然在喜山 运动期间已隆起,但是第四纪以来上升速度比 晚第三纪快了10几倍。中国目前西(南)高东 低、百川东流的形势是在第四纪中完成的。

许多第三纪形成的隆起与断陷仍持续发展,如
庐山、九华山泰山,在第四纪均继续上升,而
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继续下沉。



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中国
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19亿年,吕梁运 动),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8亿年,晋宁运动) 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 19亿年)。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1.铁矿 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 以河北宣化、龙关一带的宣龙式铁矿最为典型。 2.锰矿 辽宁瓦房子式锰矿。 3.其他 东海式磷矿、古潜山油田、大型菱镁矿 床
● ●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 1.地球的起源 2.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史 3.生物发展史 4.地壳构造运动发展史
第一节 前寒武纪的地史特征 —太古宙和元古宙
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期,又称先寒武纪。前 寒武纪始于最早的地质阶段,结束于约5.7亿年 前。前寒武纪曾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现广泛 采用太古宙和元古宙分别表示其早、晚两个阶段, 分界线为25亿年前。
前寒武纪的国际划分(2004年)
伊迪卡拉纪
中国前寒武纪的划分
显 生 宙 震旦纪 元 古 宙 太 古 宙 新元古代
南华纪 青白口纪
蓟县纪 长城纪 滹沱纪
542Ma
800 1000 1600 2500 2800 3200 3600 4200?
中元古代 古元古代 新太古代 中太古代 古太古代 始太古代

第十一章典型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

第十一章典型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
• 图11.5表明可可托海三号伟晶岩脉是在300〜850℃和 1.0-3.5MPa的条件下形成 的,同时也说明了其结晶时 的岩浆成分。
图11.5可可托海三号伟晶岩脉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A.绿柱石和I到III带的形成P-T条件;B.结晶出原生的透锂长石,箭头表示伟晶岩冷却的 趋势;C.透裡长石被锂辉石和石英所交代;D.形成原生的锤辉石和石英,相对于第V和 VI带;E.酸盐烙融体分出一个流体相,其中主要是H2O,含少量NaCl和CO2;F.硅酸盐熔融 体继续分出流体相,并且流体相又发生相分离,分出―个富含CO2流体,另一个是富含 NaCl-CO2的相,相当于第VI带或Ⅶ带;G.部分锂辉石被锂霞石+石英或锂沸石、锂云母和
表11.2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 2.盐度

流体包裹体的盐度有两种,一种是产于IV到
VI带中的流体熔融包裹体和含子矿物
• 包裹体,这类属于高盐度包裹体,而在Ⅹ带石英 中的流体包裹体则盐度较低。对流体熔融包裹体 和二类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进行了测定,其结果为:
流体熔融包裹体29,40wt%Na(、1~32。Owt%
二、流体包裹体的特征
• 斑岩销矿的掩体包襄体绝大部分是次生包裹体, 也有一些是原生包裹体。
• 在主矿化带和钾化带内,被捕获的包裹体有3种类 型:第一种是含有中等盐度的液体包裹体(类型Ⅰ, 第二种是气泡很大、盐度低、均一成气相的包裹 体(类型Ⅱ),第三种是气泡较小、盐度很高、均 一到液相的包裹体(类型Ⅲ)。
比为10%~25%不等。
(二)显微测温结果
• l.显微测温结果 • 用淬火法对熔融包裹体进行测定,用Leitz加热台和冷
热台对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进行测定,其结 果见表11.2,从表中可知岩浆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700~850℃,其中产于绿柱石的岩浆包裹体的均一温 度(700~800℃),要比产于石英的岩浆包裹体的均一 温度(750~850℃)稍低。

物种起源-第十一章

物种起源-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今日中间变种的不存在--绝灭的中间变种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数量--从剥蚀的速率和沉积的速率来推算时间的经过--从年代来估计时间的经过--古生物标本的贫乏 --地质层的间断--花岗岩地域的剥蚀--在任何一个地质层中中间变种的缺乏-- 物种群的突然出现--物种群在已知的最下化石层中的突然出现--生物可居住的地球的远古时代。

我在第六章已经列举了对于本书所持观点的主要异议。

对这些异议大多数已经讨论过了。

其中之一,即物种类型的区别分明以及物种没有无数的过渡连锁把它们混淆在一起,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难点。

我曾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这些连锁今日在显然极其有利于它们存在的环境条件下,也就是说在具有渐变的物理条件的广大而连续的地域上,通常并不存在。

我曾尽力阐明,每一物种的生活对今日其他既存生物类型的依存,甚于对气候的依存,所以具有真正支配力量的生活条件并不像热度或温度那样地于完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

我也曾尽力阐明,由于中间变种的存在数量比它们所联系的类型为少,所以中间变种在进一步的变异和改进的过程中,一般要被淘汰和消灭。

然而无数的中间连锁目前在整个自然界中没有到处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在于自然选择这一过程,因为通过这一过程新变种不断地代替了和排挤了它们的亲类型。

因为这种绝灭过程曾经大规模地发生了作用,按比例来说,既往生存的中间变种一定确实是大规模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在各地质层(geological formation)和各地层(strattum)中没有充满这些中间连锁呢?地质学的确没有揭发任何这种微细级进的连锁;这大概是反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最明显的和最重要的异议,我相信地质纪录的极度不完全可以解释这一点。

第一,应当永远记住,根据自然选择学说,什么种类的中间类型应该是既往生存过的。

当观察任何二个物种时,我发见很难避免不想像到直接介于它们之间的那些类型。

但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我们应当常常追寻介于各个物种和它们的一个共同的,但是未知的祖先之间的那些类型;而这个祖先一般在某些方面已不同于变异了的后代。

第十一章:嵩县霓辉正长岩

第十一章:嵩县霓辉正长岩
2.2 矿石物相分析
产于磨沟的霓辉正长岩矿石呈肉红色,致密块状构造。钾长石晶粒粗大,含量通常达 80%以上,其间包裹有少量细粒钠长石,钾长石主要为微斜长石,呈格子双晶和残余格子 双晶,裂隙充填钠长石。霓辉正长岩矿物组合为微斜长石+条纹长石+霓辉石+绿闪石(张 正 伟 等 ,2003)。
偏 光 显 微 镜下 观 察 ,霓 辉 正 长 岩 矿石( SOX-03)的 主 要 物 相 为钾 长 石 ,含 有 少 量 霓 辉 石 ,其 显微 结 构 见 图 1-11-3。X射 线 粉 晶 衍射 分 析 结 果 显 示,矿 石 的 主 要 物 相 为 微 斜长 石( 图 1-11-4)。
烧失 0.42
总量 100.35
霓辉正长岩矿石(SOX-03)中,对主要矿物相钾长石化学成分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 采 用 以 阴 离子 为 基 准 的 氢 当 量 法( 马 鸿 文 ,2001),计 算相 应 的 离 子 系 数 ,结 果一 并 列 于 表 1-11-2 中。由表可见,该霓辉正长岩矿石中 12 个钾长石晶粒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其 K+ 系数为 0.843~0.981,平均为 0.910,化学组成接近于微斜长石的理论组成。
表 1-11-2 钾 长 石 化 学 成 分 的 电 子 探 针 分 析 结 果 ( wB%) 及 离 子 系 数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63.23 63.45 63.81 63.49 63.16 62.44 63.28 63.21 62.74 63.75
0.00 0.01 0.00 0.00 0.00 0.04 0.00 0.06 0.06 0.00

水文地质学11-13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11-13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分选
差 中等 好
•整理课件
透水性(K) 好

水位埋深 深 浅 渐深(或承压)
赋存 (深埋区) (•整理溢课流件 区) (下沉区)
补给 流速水交替
排泄

V大,交替快
径流排泄
•整理课件
差 V小,交替慢 蒸发排泄
形成作用 矿化度(TDS)
成分与类型
溶滤作用
低 中
HCO3
•整理课件
SO4
1)岩层具有可溶性
1)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地形
2)地下水具有侵蚀作用
2)地质条件
3)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
3)水文地质条件,动力、化学
4)水是可流动的
•整理课件
岩溶水特征
介质特征:有规模巨大的溶洞,也有十分细小的裂隙或孔隙。细小孔隙 与裂隙的导水性差而总的容积大,成为主要贮水空间;大的岩溶管道与 开阔的溶蚀裂隙构成主要导水通道;规模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兼备。
1)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2)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
3)湖积物中的地下水
4)黄土高原的地下水
•整理课件
1)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典型的洪积扇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
暴雨形成流速极大的洪流,山区洪流沿河槽流出,进 入平原或盆地,地势转为平坦,集中的洪流转变成辫状散 流,水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所携带的物
•整理课件
冲积平原地下水 的形成和分布除 受岩性和地形的 控制外,还受到 水文、气候等因 素的影响。 平原河流的冲积 物颗粒细小,地 形坡度平缓,地 下水埋藏浅,径 流缓慢。
•整理课件
3)湖积物中的地下水 湖积物属于静水沉积,颗粒分选性良好,层理细密,岸边 浅水处沉积砂砾等粗粒物质,湖心则多为粘土。构成含水 层的砂砾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高,空隙度大,透水性强。 波浪力是颗粒分选的动力,波浪力影响的范围内,波浪反 复淘洗沉积物,粗粒留在岸边,细粒落于远岸,波浪力影 响不到的湖心,则沉积细小的粘粒。 随着气候和构造运动发生变化。

地质地貌第十一章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十一章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
长安大学 地质工程系 成玉祥
chjkk2003@
第十一章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 及其地貌特征
• 第一节 湖沼的地质作用 • 第二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 第四节 海岸地貌 • 第五节 海洋沉积作用的特点
第一节 湖沼的地质作用
• 湖泊和沼泽是常见的自然地理单元。它们的地质作 用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不过它与河流或地下水 等陆地上流动水体不同。它们是水圈中比较宁静的 水体,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以沉积作用为主。
• 已发现现代一些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湖泊中也有 纹泥的形成,例如瑞士苏黎世湖和我国武汉东湖。 据观察,温带深水湖泊有利于纹泥的形成,原因 在于深水湖中有分层现象,即湖水有温度分层和 化学分层现象。
• 湖水温度分层在湖水温度为4℃时最大。夏季表层 水热、质轻,上下无法对流,湖底在生物新陈代 谢和有机质腐烂分解影响下,H2S含量增加,使 湖底湖水呈还原环境,此时机械沉积的湖泥量多、 粒粗、有机质丰富但分散在湖泥中。
• 冬季表层水温低,密度大,深处密度小,可以产 生上下对流,但由于冬季有机质分解不彻底,此 时机械沉积的湖泥量少、粒细、有机质含量相对 较高,所以湖泥色深。对于武汉东湖湖心纹泥, 夏季为灰色湖泥,冬季为黑色有机质湖泥。
• (二)湖水化学沉积作用 • 湖水化学沉积作用受气候条件控制极为明显。在
不同气候区,湖水化学沉积物差别很大。因而以 湖水化学沉积物去推论当时湖区的气候状况,是 比较可靠的。按气候的干湿,将湖水化学沉积作 用分为两种:
• 湖水的来源有雨水、地面流水、地下水、冰融水 及古代海洋残留水等。
• 湖水的消耗主要通过蒸发和流泄(包括从地面流 走和渗入地下)两种方式。
• 有的湖泊有出水口,通常称为泄湖,有的湖泊没 有出水口,称为不泄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寒 武

时 代
中国前寒武纪的划分
显 生 宙 震旦纪 元 古 宙 太 古 宙 新元古代
南华纪 青白口纪
蓟县纪 长城纪 滹沱纪
542Ma
800 1000 1600 2500 2800 3200 3600 4200?
中元古代 古元古代 新太古代 中太古代 古太古代 始太古代
前寒武纪: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指有明显地质 作用以来至震旦纪末期的漫长地质时间。
江三角洲地区有6-7次。大约距今6000年时, 海平面回升到现在位置。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生物迁移
如在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苔原
由北纬60°移到北纬45°,中国多年冻土南 界南移到北纬40°。植物则随冰期和间冰期 大陆冰盖的进退,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现象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和今天相似。特别是现
生植物中绝大部分在第四纪开始时就已经存在
了。但动物界特别是哺乳动物发展更新很快。
在第三纪初期已出现灵长类。在第四纪初期,
古代猿类的一支开始向人类的方向发展。
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是划分更新世底界的
标志。
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繁盛。泥盆纪被称
为裸蕨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蕨类时代,出现 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并在晚二叠出现裸子植物。
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原始脊椎到有脊椎,从
水中到陆地。泥盆纪称为鱼类时代。石炭二叠纪 又称两栖类时代。出现原始的爬行动物。
晚古生代中曾出现多次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最
第四纪实际上是人类时代 。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
人)和晚期智人(新人)四个阶段。
今天的地球
50百万年以后的地球
If we continue present-day plate motions the Atlantic will widen, Africa will collide with Europe closingthe Mediterranean, Australia will collide with S.E. Asia, and California will slide northward up the coast to Alaska.
250百万年以后的超级大陆
The next Pangea, "Pangea Ultima" will form as a result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ocean floor of the North and South Atlantic beneath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 This supercontinent will have a small ocean basin trapped at its center.
从三叠纪晚期开始,冈瓦纳大陆逐步分裂。古印度洋开始
出现。但古特提斯海于晚侏罗世扩张到最大规模,随后收 缩。
到中生代末期形成如下大地构造格局:劳亚古陆和冈瓦纳
古陆南北对峙,古地中海东西横亘于两大古陆中间不断受
到挤压,环太平洋大陆不断遭受俯冲而形成复杂的活动大 陆边缘
中生代
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二、元古宙
(一)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距今时间: 25-5.4亿年,持续19亿年 地史特征 五台运动)
藻类繁盛,并出现真核生物-绿藻。叠层石普遍发育。晚期
构造运动频繁,造成陆核扩大,形成原地台和古地台(吕梁、
出现第一次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早元古代与中晚元古代沉积环境有很大区别:后两个时期水
庐山、九华山泰山,在第四纪均继续上升,而
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继续下沉。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第四纪大冰期
冰期:指地质历史上出现的气候寒冷、有大规模冰川
活动的时期。冰期间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
目前公认的冰期在地质时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
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但只有第四纪 才出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现象。
印支运动后,中国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
境,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新形成的古昆仑 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
产生一定影响。
燕山运动则使中国东部地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
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现象,西部为 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 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东部则属于环太平 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
新生代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
新构造运动时刻改变和塑造着全球构造和地理
面貌。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虽然在喜山 运动期间已隆起,但是第四纪以来上升速度比 晚第三纪快了10几倍。中国目前西(南)高东 低、百川东流的形势是在第四纪中完成的。
许多第三纪形成的隆起与断陷仍持续发展,如
俄大陆;祁连海封闭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其他古
海洋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 生。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气候
寒武纪至奥陶纪早、中期,大部地区较干暖;
奥陶纪晚期,可能由于北非西北部在奥陶纪处于
南极,所以冈瓦纳西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大陆冰 盖和冰海沉积,晚奥陶世末期被认为是震旦纪以后的又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寒武纪——寒武系(∈) •奥陶纪——奥陶系(O) •志留纪——志留系(S)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其中以三叶虫、笔石、
划分: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距今5.4-4.1亿年, 持续1.3亿年
头足类、腕足类、珊瑚最重要。
寒武纪被称为生物大爆炸时代,最具代表的是澄江动物 群。寒武纪还被称为三叶虫时代。奥陶纪是无脊椎动物极盛 时期。志留纪末,三叶虫、笔石大量灭绝。
出现原始脊椎动物淡水无颌类。
植物界仍是海生藻类繁盛时期,出现陆生半陆生
裸蕨类植物。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及古地理格局
古生代初期,北方各古陆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保持分裂状
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
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 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公里,冰厚平均1000米左右,
海平面下降130米。
新生代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之一: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如在更新世华北沿海地区有5次明显海侵,长
在中国,从西南向东北成煤期有变新的现象。如
南方主要是上三叠统;华北则以下、中侏罗统为 主;东北和内蒙古以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为主。
第五节 新生代的地史特征
时代划分:新生代是最近0.65亿年的地质时代。
第四纪 Q 新 生 代 CZ 新近纪 N 全新世Qh
更新世QP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古近纪 E
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可能局部连结,但被古地
中海所分隔,形成南北两大古陆互相连结但又南
北对峙的统一大陆,即联合古大陆(泛大陆)。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的气候
泥盆纪开始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
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地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
物分区现象。 温带气候为特征)和冈瓦纳古陆上的南方植物群 (以温凉气候为特征)。
渐新世E3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新生代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第四纪是地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生物界发 展的最新阶段,现代海陆分布及地貌形势已经形 成,但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气候变化和气候波 动仍很频繁,周期性地出现过冰川活动,堆积了 引人注目的大面积黄土。人类出现是地史上一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要生物事件。
新生代
第十一章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 研究地壳历史发展的科学,称地史学。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
1.地球的起源 2.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史 3.生物发展史
4.地壳构造运动发展史
第一节
前寒武纪的地史特征 —太古宙和元古宙
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期,又称先寒武
纪。前寒武纪始于最早的地质阶段,结束于
约5.4亿年前。前寒武纪曾划分为太古代和 元古代,现广泛采用太古宙和元古宙分别表 示其早、晚两个阶段,分界线为25亿年前。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黄土堆积
黄士是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粉砂性(间含亚砂、亚
粘)、多孔隙、多垂直节理的松散土状堆积。
在距今240多万年以前黄土已经开始堆积。一般认为黄土
是冰期的产物,古土壤层是间冰期的产物。
在连续黄土剖面中,共夹有30多层古土壤层,记录了第
四纪时期古气候波动变化的历史。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人类出现
重要的两次分别发生于晚泥盆世和二叠纪。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与世界古地理变化
晚古生代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称为海
西运动。它远比加里东运动显著而广泛,是造山 作用和火山活动广泛分布的时期。
石炭到二叠纪,在加里东时期联结在一起的北美
古陆和欧洲古陆,因乌拉尔地槽褶皱又和西伯利 亚板块对接,形成更加广大的劳亚大陆。
气圈中含氧量增加(贫氧环境);地台形成,因此形成分异 较好的地台沉积盖层。
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中国
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19亿年,吕梁运 动),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8亿年,晋宁运动) 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 19亿年)。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1.铁矿 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 以河北宣化、龙关一带的宣龙式铁矿最为典型。 2.锰矿 辽宁瓦房子式锰矿。 3.其他 东海式磷矿、古潜山油田、大型菱镁矿 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