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八 跨学科实践(新课标新主题)
2K2SO4+3O2↑+2H2O。
[实验探究 2]
同学们对超氧化钾是否变质展开了研究,取出久置的“生氧罐”内颗粒状固体,称得样品质量为
69.3 g,进行如图 2 所示实验,待实验结束测得 C 装置增重 2.2 g,E 装置内固体变黑色且增重
19.2 g(实验前已排尽装置内空气,使用的药品均足量)。
(1)反应开始后A装置中通入N2的目的是 将产生的CO2和O2排入后续的反应。装置中参与反应 (2)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2 。2CuO (3)超氧化钾 部分(填“未”“部分”或“全部”)变质。
A.过滤
B.蒸馏
C.膜法
(2)海水制镁。工业生产中通常向海水或卤水中加入石灰乳使海水中的氯化镁转化为沉淀,该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MgCl2+Ca(OH)2
,此Mg反(O应H)属2↓于+C基aC本l2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复分解
(3)海水“晒盐”。
①粗盐中常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中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可依次通过溶解、
①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铁架台,b
漏。斗
②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③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滤纸破损(合理(即答可出)一点即可)。
类型四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本主题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学、数学、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具体呈现如下:
4.(2022新泰期末)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 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含 义是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从高处往下降。“碳中和”的含义是工厂或企业通过某些方式来 相抵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零排放二氧化碳。 (1)如图表示2000~2015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实现碳减排目标应采 取的有效措施是 B (填字母)。 A.增加宣传力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C.优化人口结构,鼓励大量人口外迁 D.推广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
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
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专题篇一、引言在八年级上册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专题篇中,我们将探讨地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地理科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科学,它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是以地球表层及其上的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科学。
二、地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地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人们了解和利用自然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地理科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地理科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形态、地球自然环境、地球人文环境等内容。
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地图解读、统计分析等方法。
通过地理科学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形态,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我们的地理素养和地球科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相关。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环境,地球环境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保护好地球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对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专题篇的深入探讨,我们对地理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地理科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部分专题八第1讲区域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系,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
位置进行区域定位。
目录
(3)轮廓形状定位法。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 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我们 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 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
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
目录
目录
表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陆地 未利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滩涂 水域 用地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障。从新兴服务业的区位需求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具体 情况作出回答。 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 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
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
目录
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 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 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
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目录
八年级下册地理 自然专题 《 自然灾害专题 》 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地理自然专题《自然灾害专题》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在上课之初,教师简要介绍了八年级下册地理《自然灾害专题》的相关背景,强调了该专题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自然灾害有什么了解?能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吗?”从而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和认识。
这一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好奇心,为后续的课题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成因,以及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地震等。
2.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
3.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思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自然灾害专题》1.自然灾害概述2.我国常见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3.自然灾害应对策略–自救互救方法–减轻灾害损失4.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科学手段减轻影响四、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自然灾害类型、成因和应对方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提高自然灾害自救互救能力。
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分享给同学。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习题:专题八 语句补写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八语句补写一、练高考·明考向1.(2022·全国甲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规律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不仅打算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转变着地表形态,__①__。
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
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
但是,__②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难。
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肯定区域内转变气候状况,__③__。
答:①②③解析:本题从补写句子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力量。
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精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
第①处,前面说“不仅……”,后面自然是“而且……”,具体的内容应结合横线后面的句子内容填写;第②处,“但是”表示转折,前面是说为人类造福,后面自然是说利用不当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第③处是横线前面这样做的目的。
答案: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进展(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2.(2022·全国丙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规律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间续被遗弃在太空中,__①__。
太空垃圾已经威逼到人类的航天活动。
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
这种威逼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__②__。
因此,__③__,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答:①②③解析:本题从补写语句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力量。
解答此题必需明确需要补充的是连接上下文的语句,肯定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来打算补写的内容。
如第①处,前面提到“上天的人造物体间续被遗弃”,后面又提到“太空垃圾”,那么这里就需要填写人造物体和太空垃圾的关系,即这些人造物体都变成了太空垃圾。
2013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世界分区地理试题2
中考二轮专题八世界分区地理试题2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亚洲各分区的河流与地势描述不正确的是()A东亚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B北亚地势南高北低,所以主要河流大多自南向北流C西亚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所以主要河流大多由东北向西南流D东南亚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河流大多由北向南流。
2.下列有关人口的说法错误的是()A亚洲人口最多,将近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
B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C澳大利亚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D欧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读图回答3.4.题3. 下列关于图中a、b两国的叙述,正确A.a国首都比b国首都纬度高B.两国所跨经度都属于东经范围C.a国位于西半球,b国位于东半球D.a国和b国同属亚洲。
4.下列有关a、b两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国均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B.a国地处大西洋西岸,b国地处太平洋西岸C.a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b国属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D.a国自然环境复杂程度远小于b国。
5. 有关阿拉伯半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主要位于亚欧板块上 B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C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D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6.下列对印度人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印度是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B印度人口比俄罗斯人口多C印度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人口增长快。
D印度众多的人口,使印度成为粮食消费大国。
7.下列国家与其首都组合不正确的一组是():A中国—北京 B印度—加尔各答 C 日本—东京 D 俄罗斯—莫斯科8.印度人口多而稠密()A劳动力充足,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加大农产品出口创汇。
B对环境资源压力大 C有利于提高工业水平,使印度许多工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9.下列河流与其注入的海域搭配不正确的是()A湄公河—太平洋 B伏尔加河—黑海 C 恒河—孟加拉湾 D 叶尼塞河—北冰洋10.下列有关俄罗斯交通的描述正确的是()A 俄罗斯大河多,河流运输价值高 B俄罗斯海岸线漫长,海洋运输价值高C俄罗斯铁路运输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首位。
第一部分专题八第3讲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
区 域 农 业 发 展
[典例试做] 例1 (2012· 高考广东卷)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 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 南部某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目录
(1)维多利亚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位于草原地
区的梅迪辛哈特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1)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判断A地与B地年降水 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C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3)C地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 调查,统计结果如图乙。请你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
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4)D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请依据地理环境 整体性原理,结合下图,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
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合理放牧;防治土地退化;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实行轮牧、舍饲养殖; 控制人口增长。
目录
[拓展提升]
1.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 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 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 行:优势条件表现在: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 平坦,耕地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 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①水资源短缺;②盐碱地、 涝洼地占较大比例;③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与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和皖中地区发展电子装配业有何优势?
初中生物分析人类生活对环境生活的影响综合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生物分析人类生活对环境生活的影响综合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综合题(共20题)1、分析说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隆重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下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称为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黄河水量的49%、长江水量的5%、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是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天然湿地,分布着高原荒漠和高原草甸,是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该地区还盛产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
三江源地区是祖国母亲河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枯,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当地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2000年8月14日,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题写区名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隆重建立。
这是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开发,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主要有、、等。
2、地理中国栏目报道:广西某地最近突然出现了一条“变色河”,该河大多河段清澈见底,唯独在靠河岸某处呈黄褐色;不久之后,该处黄褐色会逐渐消褪,却又在较远的河中央开始出现。
(2)对黄褐色河水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菱形褐色物(如图所示)在移动,且在其中观察到了叶绿体。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它属于________________ ;(3)经专家调查,是菱形褐色物大量繁殖导致了河水变色。
这条“变色河”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B.农民过度施用含N 、P 等的化肥C.长期在河岸边堆放黄土3、 2011年3月27日,你参加了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了吗?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专题八多元共生——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发展与文化并存交融+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6.命题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作用 [2022·湖南高考,11]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 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 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 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 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核心素养情境化
微点1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和发展与交流 真题引领 1.命题点:古代西亚地区一部法典的规定 [2023·新课标全国卷,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 “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 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 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3.古代非洲文明
区域
代表国家
成果
特征
南部非洲 津巴布韦
巨石建筑群
相对隔绝环境下发 展起来的文明
东部非洲
阿克苏姆、摩 外贸发达,城市繁荣;兼容并蓄的混合型
加迪沙
园艺业为主
文明
西部非洲
加纳、马里和 桑海
黄金交易繁荣;廷巴 克图是文化中心
古代西部非洲文明 最高代表
呈区域性特 征原因
非洲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受到外来文明影响
5.古代罗马 (1)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控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 (2)法律:《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3)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4)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八 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美丽中国
2、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面爆发。湖北是首先发现疑似病例的省份,这与部分 人喜欢吃野生动物有一定联系,“食用野生动物”有哪些危害?
命题角度一: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类型材料说明,体现的观点类型题
1、目前全国已建立东北虎豹、钱江源和南山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总面积约22万平 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2.3%。
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 生产性捕捞。以上举措体现了我们所学习的哪些知识?
(四)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的理由或者原因: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资源为人 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是一种文 明社会的形态,是时代的选择。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或者建议: ①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 处为目标。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积极向公众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做起,培养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习惯;积极同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4、面对人口、环境、资源形势,国家的举措: 三大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一个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高考生物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考情分析】本专题知识综合性大,从元素、细胞一直到生态系统,并和生产实际联系的内容较多。
高考中的考查热点内容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特点及相关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原理;群落间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全球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命题形式:知识点的考查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坐标曲线题、表格题较多)。
【知识网络】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分子生物学个体生物学宏观生物学(生态学)【知识综合】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2.种群的增长曲线”型曲线3.种间关系。
高峰变动滞数量可能减少。
提醒:寄生是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寄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腐生是从死体上获得营养的生活方式,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群落演替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将有物质循环通畅进行途【典例导航】1. 【2012、全国新课标、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 .田鼠和杂草B .豌豆和杂草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 .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解析】A 、B 、C 、D 描述的种间关系依次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 2.【2012、海南、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 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 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 不正确。
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考点专题训练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考点专题训练选择题1、下图示意某地(30.3°N,120.2°E)某月1日和30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月1~30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特点是()A.速度逐渐加快B.速度逐渐减慢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南移D.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北移(2)该月1~30日当地正午日影()A.始终朝北B.始终朝南C.与实物高度比值增大D.与实物高度比值不变答案:BA【提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解析:暂无解析【解答】BA2、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不稳定状态的表现,太阳活动的类型有黑子和耀斑等,下图示意某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耀斑和黑子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A.光球层和色球层B.色球层和光球层C.日冕层和光球层短波发射台D.色球层和日冕层(2)图示太阳活动主要干扰地球高空大气中的()A.紫外线B.电离层C.红外线D.可见光(3)图示太阳活动发生时产生的直接不利影响是()A.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B.地球磁场受到扰动C.改变气候状况D.引发台风灾害答案:BBA【提示】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2)根据图中“短波信号”可以推断,此为耀斑对地球无线短波通讯的干扰。
耀斑主要干扰地球高空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其无法反射短波。
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3)根据图中“短波信号”可以推断,图示太阳活动为耀斑。
耀斑主要干扰地球高空大气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A对;地球磁场受到扰动还和太阳风有关,B错;改变气候状况是跟太阳黑子有关,C错;引发台风灾害与太阳活动无关,D错;故选D.3、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会感到“先颠后晃”,原因是()①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上下跳动②纵波到达,左右摇晃③横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④横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左右摇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界面附近B.软流层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地壳表面答案:BC【提示】地震波与不连续面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4、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岛上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较大。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综合复习专题06 气候与人类活动(解析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6 气候与人类活动知识梳理一、气候对生产的影响1.对农业的影响光照的多少和气温的变化,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样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2.对工业、城镇和交通建设影响建筑物的朝向、门窗大小、地基的深浅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必须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春节期间哈尔滨市民制作和观赏冰灯,而广州市民则流连于花市。
欧洲人喜欢马铃薯,因为欧洲的气候很适宜马铃薯的生长,而且产量特别高。
印度人离不开咖喱,这是因为印度大部分地区气候湿热,以咖喱佐餐可以刺激味觉增加食欲,并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三、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空气质量的影响人类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大量砍伐森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来越多,使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造成气候气候异常变化。
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有害的气体,造成大气污染,产生臭氧层空洞和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
【氧层空洞的危险:人类大量使用氯氟化合物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使得大气中的臭氧层逐年变薄,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邻近南极的智利,羊群多患有白内障疾病甚至全盲,人们皮肤就会被晒成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现象。
】城市人口众多,建筑物密集,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热量难以散发,使得市区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局部气候恶化,必须通过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地面水系来改善城市的局部气候。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数字。
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D.作出解释【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一、引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然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是否真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二、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1. 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和意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旨在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
它们不仅是维护珍稀濒危物种的天堂,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水源地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
2.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自然保护区内通常会实施严格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包括禁止乱砍滥伐、限制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以期在保护区内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影响1. 生态屏障的作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常成为周边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阻隔了城市扩张和农业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侵蚀,起到了隔离作用。
2. 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自然保护区对周边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也产生了正面影响,为当地提供了水源、气候调节、土壤保护等重要生态服务。
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管理机制和效力目前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是否足够有效,是否能够真正保障自然环境的长期健康?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 人为活动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内,仍存在非法砍伐、盗猎等违法行为,这些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五、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的个人理解和观点在我看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
然而,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的效力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仍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
六、总结通过本次专题报告的撰写和探讨,我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加深了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认识。
专题八 世界古代文明及其交流
专题复习世界古代文明及其交流一、古代文明及其代表1.大河文明古代埃及所属流域: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也是他们权力的象征。
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
古巴比伦所属流域:两河流域文明成果:楔形文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所属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成果: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实行的严格的等级制度。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后来阿拉伯人对其进行改造并传播,该计数法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中国所属流域:黄河流域文明成果: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2.海洋文明古代希腊所属地区:地中海地区文明成果: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是古代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他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他发明的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或灌溉。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古代罗马所属地区:地中海地区文明成果: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高架引水渠是古罗马的一项宏伟工程;罗马建筑的式样和风格影响深远;罗马法是人类重要的遗产。
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大河文明大多处于北纬25-30度之间,气候温和,适宜人居。
在大河流域,利于灌溉。
而且每年河水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壤,利于农业发展属于农业文明。
海洋文明又称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工商业为主。
在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影响很大,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二、古代文明的交流1.暴力冲突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罗马帝国的扩张: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了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他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六(生活与社会适应)
专题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生活与社会适应一、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
这里的适应有个体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独立生活和把握自己的能力;其二是满足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的程度。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社会实战能力,其特征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
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生活方面,包括几乎全部使自己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习惯,如自理能力、饮食、穿戴等;(2)人际沟通方面,指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等;(3)社会技能方面,包括和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顺应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
青少年社会适应指的是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各种适应,如学校生活环境的适应、学校学习环境的适应、学校人际环境的适应等,并找到和社会的衔接点。
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是青少年在学校和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
当代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适应时代、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和从学校走向社会顺利发展三大环节的能力,包含适应知识经济、适应市场经济、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大学环境变化、增进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素质发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及就业观、实现角色转换和从业后顺利发展等具体能力。
本专题所论述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指青少年在校园生活环境中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社会环境的缩影,校园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和家庭、社会等都有者密切的联系。
青少年在校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和适应校园环境的程度如何,将对青少年将来适应社会大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在校园环境中,青少年除了学习上的适应之外,还要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青少年生活的特点。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们的分布和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水平。
例如:水资源影响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粮食产量。
对人类文化活动的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都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表达作家和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意。
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破坏和威胁,这对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地理——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6题。
图2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答案】6.B【解析】6.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A对,BCD错。
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8.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专题八 水循环——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练习题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八练习题一、单选题水平衡是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与水量支出之差,等于储水变化量(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收入小于支出为负值,收入等于支出为零)。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三峡库区水位最高的时间是()A.5月B.7月C.10月D.12月2.关于长江三峡水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每年都要将三峡水库的库容腾空B.水库蓄水期间,库区水量增大,对库区底床侵蚀力增强C.上图中所示库区水位最高时,下游河道航运能力较弱D.库区水量大,水体自净能力强,水质较建大坝前好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下列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亚地区:环节①的水量7月份较小B.南亚地区:环节②的水量1月份较大C.地中海沿岸:环节③的水量7月份较小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的水量1月份较小4.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的影响最大B.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环节③的水量C.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D.修建水库可以减少环节⑤的水量读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问题。
5.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A.①环节B.①环节C.①环节D.①环节6.“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说明参与循环的圈层有()①水圈①岩石圈①生物圈①大气圈A.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下图为某岛屿区域略图,该岛屿降水充沛。
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7.该岛屿降水充沛的主要原因为①地形阻挡②受盛行风控制③寒流降温④受海洋影响大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8.该岛屿上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的是A.商品谷物农业B.水田农业C.畜牧业D.园艺业9.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推测其主要原因是A.岛屿封闭B.地形单调C.降水过多D.人类破坏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回答下列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情展示
全球变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1.全球变暖的成因
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
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2)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3)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3.防治全球变暖的措施
[例1](2012年高考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
读下图,回答(1)~(3)题。
(1)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A.盛行西风B.盐度差异C.陆地阻挡D.水温特征
(2)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矿业发达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D.石油资源丰富
(3)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思路点拨]本题组重点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及温室效应的成因与过程。
第(1)题,洋流是影响南非东海岸气候的因素之一,德班沿岸自北向南流的洋流,是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动过程中受到非洲大陆阻挡向南分流的一支。
第(2)题,南非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工矿业发达,常规能源消费量大,人均碳排放高。
第(3)题,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答案](1)C(2)A(3)B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例2](2012年高考江苏卷)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A.多断崖、深谷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D.多角峰、U形谷
(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A.减轻冰川的危害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推断雅西高速公路所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1)题,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桥隧是克服的哪一种不利条件。
一般情况下,修路遇到深谷时要建桥梁,遇到陡坡、高山时要打隧道。
雅西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区多断崖、深谷、高山和陡坡。
第(2)题,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没有冰川活动和冻土的分布,从材料中看,该区主要是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等不利条件,这些条件加上川西地区多暴雨,特别容易出现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AC(2)CD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发展。
[例3](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
(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思路点拨]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图中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关系。
第(1)题,图中各国均为煤炭消费大国,结合各国人口数量与煤炭消费量可推算出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第(2)题,能源自给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自己生产和储备的能够满足消费的能源与能源总需求之比。
据图示资料可大致推算出各国的煤炭自给率。
[答案](1)B(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