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介王充的「问孔篇」

合集下载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

简评王充《问孔》、《非韩》、《刺孟》

简评王充《问孔》、《非韩》、《刺孟》

作者: 周桂钿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 主任 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53页
主题词: 王充;孟子;韩非;孔子;燕国;圣人;圣王;万钟;盂子;齐国
摘要: 本文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王充《论衡》一书中的三篇重要论文《问孔》、《非韩》、《刺孟》,指出王充不仅是遍览诸子百家的学者,而且是好学深思的哲学家,不盲信,不盲从,具有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格,敢于对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孔孟提出批评,具有启发性。

另一方面,王充并非盲目反对前贤,从总体上说,他积极吸收孔、孟、韩的思想,因此后人指责王充“诋毁圣贤”是没有根据的。

有关于王充的轶事及评价有哪些 他对后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有关于王充的轶事及评价有哪些 他对后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有关于王充的轶事及评价有哪些他对后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导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章太炎: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

胡适:中国的思想若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与魏晋的大解放。

王充哲学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转机。

他不但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汉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并且在建设的方面,提倡自然主义,恢复西汉初期的道家哲学,替后来魏晋的自然派哲学打下一个伟大的新基础。

(《王充的论衡》)后世影响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

王符(公元85—162年),字节信,著有《潜夫论》,对东汉前期各种社会病端进了抨击,其议论恺切明理,温柔敦厚;仲长统(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对东汉后期的社会百病进行了剖析,其见解危言峻发,振聋发聩。

王充则著《论衡》一书,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社会的颓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里,石破天惊。

《论衡》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就物理学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书中记载了他的观点。

他还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王充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

他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

欧洲人波义耳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是17世纪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

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但是由于王充在书中对传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有时甚至怀疑古经,上问孔孟,著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韪,因而被视为名教之罪人。

评《问孔》《刺孟》

评《问孔》《刺孟》

评《问孔》《刺孟》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4(000)001
【摘要】<正> 《问孔》和《刺孟》两篇文章,是选自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的第二十八篇和第三十篇。

《论衡》,是一部充满唯物主义思想,富于战斗精神的光辉哲学著作。

全书现存八十四篇。

其中对流行一时的神鬼迷信、汉儒思潮作了有力的批判。

对孔孟之道以及董仲舒之流所宣扬的“天人感应”、“王权神授”、“圣人造世”、“先知先觉”等唯心主义的反动谬论,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在《论衡》中,王充用唯物主义观
【总页数】3页(P95-96,99)
【作者】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仁"与"未仁"的两难选择--孔、孟、荀评管仲解读 [J], 徐文涛
2.生而利还是死而义?——从孔、孟、程、朱、王夫之的管仲之评看儒家的生死义利观 [J], 许家星
3.孔、孟美善观之比较——兼议孔、孟论"乐" [J], 聂丽君
4.《刺孟》所“刺” [J], 樊琪
5.《论衡·刺孟》所“刺” [J], 樊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充的《问孔》篇

王充的《问孔》篇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36页
主题词: 王充;董仲舒;儒学;儒家;统治者;社会危机;尊儒;平民;起义;尊孔
摘要: <正> 王充(约公元二七——九七年),字仲任,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出身于一个从事过农业和商业的平民家庭,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充生活的时代,反动儒学占据了独尊地位。

西汉从元帝以后就已经弃法尊儒。

西汉晚年,社会危机加深,统治者越发向天神求助。

于是,在反动儒家董仲舒那套封建神学的基础上,宣扬宗教迷信的“谶(chèn 音衬)纬之学”泛滥开来。

靠镇压农民大起义而建立的东。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王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批评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把春秋战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思想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批评性。

西汉末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谶纬神学盛行。

谶纬神学是由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发展而成的一种迷信学说,它妖化了孔孟,腐蚀了学校,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①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②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

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只知“记诵章句”,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

他认为接受教育要能“贯通”,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他的这种主张在教育史上也是由积极意义的。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与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①“天道自然”。

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

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②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天没有创造万物,天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由“元气”构成的。

“元气”不生不灭,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

人也是由“元气”构成的,皇帝和老百姓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③人死魂灭。

王充认为,所谓灵魂就是人的精神。

精神依赖人的形体而存在。

人死了,形体失去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①论教育与人性改良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阐述了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王充把禀有“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五常之气,人人皆有,但是每个人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与各人禀受五常之气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气的比例和多少有关,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

王充的孔子观

王充的孔子观
*本文系 2015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研究”(项目号 15ZDB005) 子课题“近代社
会变迁中的 《四书》 学”的阶段性成果。
96
思想,
“使之从其周围滋生的迷信的和意识形态的牵累中解脱出来。
”②即使王充不能独居这一贡献
之功,也应算是一个转折性的人物。他拦腰截住谶纬之风气,并对魏晋思想家开创新说,多有启
孔子观或孔子形象是关系到社会思想变迁的重大事件,孔子被历史化、符号化,中国思想的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折射着对孔子形象的不同解读。对孔子观的探讨,远从孔子弟子及儒家后学、
近至中国当代学者和国外汉学家,都在丰富着孔子形象、延伸孔子思想的影响力。
汉代是孔子形象产生关键性转变的时期,它确立了孔子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中国文
进而到孔子出生、相貌等一切相关的事情,都被披上神秘或神圣的色彩。在各种纬书中,包括
《易纬》、《孝经纬》 等,孔子从人一跃而成神,能够预知上天的意旨,并做出预言,为世间立法。
至此,汉人将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推到极点。这足以显示谶纬在汉代的影响:将学术转化
98
为道术,将儒学演化为儒教。孔子因而与汉代盛行的谶纬统一起来,甚至成为“教主”
实钧,效不得殊。圣神号不等,故谓圣者不神,神者不圣。
这正是针对汉人将圣人神化而作的区分。孔子为贤者、圣人,但“贤圣”不能等同于“神”

往往因其异端者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份而忽视其“问孔”的意义。评价王充的孔子观需要结合孔子形象的历史演化,
并回到王充本人的立场。从今人的角度看来,王充在恢复孔子的人性及宏扬批判精神上,功不可没。
[关键词] 王充 圣 神 人间性
[中图分类号] B23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14X (2021) 04 - 096 - 08

王充——精选推荐

王充——精选推荐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他出生于“细族寒门”,少年时代好学深思,青年时代到京师洛阳的太学求学,师事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经学家班彪。

曾担任过县郡的属吏,晚年回乡从事教学、著述。

在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而王充治学博览群书,不拘泥于当时盛行的儒家经学的章句之学,更多的吸取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道家学说,他的思想超出了经学的藩篱。

针对当时的社会上各种虚妄学说盛行的情况,他高举“疾虚妄”的旗帜,以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念来反对两汉时代盛行的天人感应论,并把这种自然观念贯穿到人生与社会领域,所得出的结论有无鬼论,也有宿命论,可谓好坏参半。

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只有《论衡》一书流传下来,使我们研究王充哲学思想的基本材料。

一、天地含气、天道自然首先,他认为天地都是物质实体。

他说“天哲,气耶?体耶?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

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

”其次,他认为天与地是含气的物体。

他“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 “天之动也,视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也。

” “ 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

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

唯无终者,乃长生不死。

“再次,他认为天气与地气结合产生万物和人,并且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

他说“天覆于上,地覆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结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

” 二、人死不为鬼鬼神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老问题,历代思想家们为此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王充实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无神论者之一。

他认为,“夫人所以生者,阴阳气也。

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

人之生也,阴阳气具,故骨肉坚、精气盛。

精气为知,骨肉为强,故精神为言谈,形体固守。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三、时数然也 ,国命在天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

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

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

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

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

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

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

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

《论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论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论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论衡》是东汉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赞王充《问孔篇》的战斗精神

赞王充《问孔篇》的战斗精神

作者: 钱玉珍
出版物刊名: 北方论丛
页码: 112-113页
主题词: 战斗精神;王充;唯物主义哲学家;最高统治者;思想体系;神秘主义;“圣人”;罢黜百家
摘要:王充(约公元二十七——九十七年)是我国东汉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

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就被统治者捧为至高无上的圣人;特别是到东汉白虎观会议后,反动的最高统治者更是把孔子作为神圣的偶像来崇拜。


时“议纬”学挽风行社会,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被正式法典化,王充则对这种反动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系统地批判了自董仲舒以来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

并且大胆地对孔子这个“圣人”提出质问,建立了与其针锋相对的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问孔篇理解

问孔篇理解

问孔篇理解【题解】这是一篇非难孔子的论文,故篇名定为《问孔》。

东汉时,儒家思想进一步被神化,孔子被捧为圣人、神人。

社会上“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王充虽认为孔子博学多识,道德高尚,却又认为“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并不是无可非议之处,于是不顾朝野上下盲目崇孔的风气,对孔子进行问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他提出在学习中要善于追根问底的主张。

认为为弄清问题要敢于不同意老师的意见,敢于“距(拒)师”,敢于说出圣人没有说过的话,“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王充在这篇文章中引用的例子和批评虽然不完善,但其精神是很可贵的。

做圣人,不做神,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继承发扬。

【原文】21世纪的儒家,好信徒而非古①,以为圣贤圣贤所言无非如此,专于讲学,故难问。

圣贤圣贤写了又写,用心审了,还没有完全实现。

发生了什么事?(2)安能怎么了?凡事不能,人不知何时难;或者,虽然意义沉重,难以看清(3),但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问。

案圣之言,相违;其,前后多相伐④,天下之士,不可不知。

【注释】(1)是:肯定。

这里是推崇的意思。

(2)卒(c)猝):同“猝”。

仓卒吐言:这里指《论语》,因为《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平常跟学生的谈话,所以王充说是“仓卒吐言”。

(3)沉:深沉,隐晦。

见:同“现”。

(4)切割:进攻。

冲突就在这里。

矛盾的意义。

【译文】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崇拜古人,认为圣贤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

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诗》、《书》,望绝无異(5),称“已矣夫”。

自知无贵命,周流无补益也。

孔子知己不受贵命,周流求之不能得,而谓赐不受富命而以术知得富,言行相违,未晓其故。

【注释】(1)知术:疑为“术知”之误倒。

上文言“不受当富之命自以术知,数亿中时”,下文言“不受富命而以术知得富”,可证。

下“夫谓富不受命而自知术得之”,亦同。

(2)上言“在人知”,故疑“在人”之后夺一“知”字。

浅析王充《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浅析王充《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董顺珍(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81)[收稿日期]2016-12-25[作者简介]董顺珍(1992-),女,山东临沂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逻辑学。

浅析王充《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摘要]王充的《论衡》一书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对我国逻辑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其批判思维源于当时社会多维度思想冲击及其自身三重身份秉性,有明显时代印记。

本文将以《论衡·问孔篇》为文本,分析其批判性思维及其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关键字]王充;《论衡·问孔篇》;时代性;批判性思维;方法论意义[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1-0024-03王充,字仲任,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批判者,会稽上虞人(今浙江),著《论衡》一书,凡八十五篇(《招致篇》为存目佚文),对我国逻辑史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秦汉以来,逻辑思想的发展渐入低谷,但整个东汉时期是我国批判思潮的重要时期,以王充、王符、仲长统、徐干等为代表,范晔的《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位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赞之为“汉世三杰”。

其中王充最为突出,胡适曾说,“王充的哲学是批评的哲学,中国的思想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魏晋的大解放。

”他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论衡》一书使我国的逻辑思想重获生机,在我国的逻辑思想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引领了东汉时期的批判思潮,还对于我们当今世界为人处世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理论前沿24决策与信息2017年第1期下旬·总第459期一、王充思想的时代性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的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每一部文化作品,都会浓缩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传承着其文化意蕴及时代精神,体现着作者的文化底蕴及自身秉性等意志。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5)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5)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5)2019年7月16日,星期二,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十四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25)【原文之廿五】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曰:“夫子何为乎?”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非之也。

说《论语》者,曰:“非之者,非其代人谦也。

”夫孔子之问使者曰“夫子何为”,问所治为,非问操行也。

如孔子之问也,使者宜对曰“夫子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以知其对不失指,孔子非之也?且实孔子何以非使者,非其代人谦之乎?其非乎对失指也?所非犹有一实,不明其过,而徒云“使乎使乎”,后世疑惑,不知使者所以为过。

韩子曰:“书约则弟子辨。

”孔子之言“使乎”,何其约也?或曰:“《春秋》之义也,为贤者讳。

蘧伯玉贤,故讳其使者。

”夫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

伯玉不贤,故所使过也。

《春秋》之义,为贤者讳,亦贬纤介之恶。

今不非而讳,贬纤介安所施哉?使孔子为伯玉讳,宜默而已。

扬言曰“使乎使乎”,时人皆知孔子之非也。

出言如此,何益于讳?【拙解】蘧伯玉派人去孔子处,孔子问:“蘧伯玉先生在干什么呢?”使者回答:“先生欲减少其过错却未能做到。

”使者离去后,孔子说:“竟有这样的使者!竟有这样的使者!”这是在责备那个使者。

解释《论语》者说:“孔子责备使者,是责备他代替主人表达谦虚。

”孔子问使者“蘧伯玉先生在干什么”,是在问其政治上所为,而非问其操行。

按照孔子所问,使者应回答“先生在做某事,在治理某政务”,如今使者却说“先生欲减少其过错却未能做到”,何以知道使者的回答非孔子所问,而孔子要责备他呢?况且实际上孔子因何责备使者,是责备他代替主人表达谦虚呢?还是责备他答非所问呢?既然有所责备当针对一事,不指明其过错,而只是说“竟有这样的使者,竟有这样的使者”,使后世产生疑惑,不知道使者所犯是何过错。

韩非子说:“书若简约则会令弟子争辨。

”孔子所言“使乎”,是何等简约啊?有人说:“依《春秋》的原则,要对贤者有所隐讳。

我眼中的王充

我眼中的王充

我眼中的王充当我试着拜读了王充的著作《论衡》之后,我以为,王充颇有几分“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味道。

首先,论到王充,学术界常冠以东汉著名思想家的名号。

而“思想家”于我而言是比较神圣的,尤其是在分析过“唐代为什么没有思想家”的问题之后,更是觉得一个时代要诞生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绝非易事。

又有人说,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恐怕只有三位,而王充就是其一(另两位分别是王符和仲长统)。

如此看来,想必王充应该会备受尊敬与爱戴,然而我却注意到,王充作为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受到了众多非议,最终落得一个声名狼藉,古今许多学者都对他进行了口诛笔伐。

读了《论衡》之后,我发现,里面有许多话在当时被写下来,着实需要有一定的勇气。

例如,在《自纪篇》中,王充对自己的先辈有这样的描述:“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檐载,就安会稽,留钱塘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

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

故蒙、诵在钱塘,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据此称王充“实三千之罪人也”。

又如,《自纪篇》有言:“鲧恶禹圣,叟顽舜神。

伯牛寝疾,仲弓洁全;颜路庸固,回杰超伦;孔、墨祖愚,丘、翟圣贤。

”这种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的言论,无疑在当时犯了天下之大不韪,因而被视为名教之罪人。

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章学诚亦反对王充非难儒学的作法,甚至对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质疑。

而我以为,自然我们今天不必为这些带有浓厚政治偏见的褒贬,去为古人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我认为不能仅凭“问孔、刺孟、非儒”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他的学术派别,而应视其所问、所刺、所非的具体内容。

根据王充的整体思想来分析定性,笔者认为:综观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学的奇儒,若置于当代,则颇有几分公共知识分子的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既說「去食存信」又說「先富後教」,固然是兩相矛盾,叫人無所適從;但就其對後世的影響來說,顯然是前者佔了上風。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去食存信」的說法,顯然是陳義過高,遠不及法家所說的「衣食足而知榮辱」那樣切合實際。
正因為孔子的說法陳義過高,在實際上窒礙難行,而當年孔家店的勢力籠罩一切,孔子的話語成了大家日常言行的最高準繩,於是硬趕鴨子上架,趕出了許多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大家口頭上清高,既不重商,更不言利,仁義道德,高唱入雲。但事實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造物者所賦予人類的本能需要,遠非一些空洞的教條所能約束。於是,在太陽照不到的陰暗之處,貪贓枉法,樣樣都來,外國人以發展工商業為致富之源,我國人則以升官為發財之本。有辦法做官的收紅包不說,最沒有辦法的連垃圾箱上的鐵蓋也要偷(以廢鐵賣錢也)。「禮義之邦」云乎哉!這種人窮志短、唯利是圖的作風,完全是工商業停滯不前、國家和個人長期貧窮所造成的後果。為思想界表率的孔子和孟子,他們所標榜的「安貧樂道」、「去食存信」、「何必曰利」、「征商,自此賤丈夫矣」,應該要負最大的責任!
我現在長大了,也看過王充的「論衡」了,我並不認為王充的心術不正,相反地我卻非常欣賞他的見解。我很懷念張老師當年對我讀書時的慈祥長者之風,但我現在的想法卻和他的觀念南轅北轍!
(二)
王充是東漢時會稽人,博覽強識,著有「論衡」八十五篇,蔡邕見此書時,曾嘆為卓越諸子。
二、求仕的問題
下面再引一段「問孔篇」的原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而不淄?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也?』
「子路引孔子往時所言以非孔子也。往前孔子出此言,欲令弟子法而行之,子路引之以諫。孔子曉之,不曰『前言戲』,若『非』而『不可行』,而曰『有是言』者,審有當行之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而不淄?』孔子言此言者,能解子路難乎?『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解之宜:『佛肸未為不善,尚猶可入;』而曰:『堅磨而不磷,白而不淄,』如孔子之言,有堅、白之行者,可以入之;『君子』之行,軟而易汙邪?何以獨『不入』也?孔子不飲盜泉之水,曾子不入勝母之閭,避惡去汙,不以義恥辱名也。盜泉、勝母有空名,而孔、曾恥之;佛肸有惡實,而子欲往。不飲盜泉是,則欲對佛肸非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枉道食篡畔之祿,所謂浮雲者,非也。(筆者按:以上一段,可圈可點,足見孔子本人言行之不一致。)
「子適衛,冉子僕。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語冉子先富而後教之,教子貢去食而存信。食與富何別?信與教何異?二子殊教,所尚不同,孔子為國,意何定哉?」(筆者按,以上數語,可圈可點。)
* * *
儒家的「安貧樂道」思想,實在是阻礙進步的原動力。太史公司馬遷先生思想顯然比較進步,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得很中肯:「是故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姦富最下。無岩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對於那些高談仁義、安貧樂道的人來說,真是一聲當頭棒喝!
或曰:「閣下粗解經濟,僅知歐洲各國之富強,導源於重商主義與工業革命,但此僅四百年前之事,安能以此苛求兩千年前之孔孟乎」?余曰:「不然」!管仲相齊,重商興工,開發沿海魚鹽之利,齊國因之富強,桓公因之稱霸。孔子後管仲而生,何以見不及此?
說到這裏,必須申明一點的是:我絕無反對仁義道德而唯利是圖之意,我的意思是:實行的先後順序不可顛倒。必須先足衣足食,而後才能談仁義;衣食不周而侈談仁義,非逼人做偽君子不可!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最重也。
「問:使治國無食,民餓,棄禮義;禮義棄,信安所立?傳曰:『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讓生於有餘,爭生於不足。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時,戰國饑餓,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饑不食,不暇顧恩義也。夫父子之恩,信矣;饑餓棄信,以子為食,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雖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雖欲為信,信不立矣。
據筆者個人的看法,王充文章的長處是:思想週密,邏輯謹嚴,特別是會挑人家的毛病。在挑毛病時,有些固不免是吹毛求疵,有些則真正搔中癢處,針針見血,痛快淋漓。王充文章的短處是:修詞欠精鍊,語意多重複。在說明一番道理時,往往不厭其煩地前後重複好幾遍,這也許對讀者有加深印象的好處,但我認為不足為訓。
東漢時,孔家店已開張多年,生意蒸蒸日上,王充大膽地「問孔」、「刺孟」,除了「意見可取」之外,還得加上一個評語:「勇氣可嘉」。
王充之所以要「問孔」,其原因在該篇首說得很清楚:「案賢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不能知也。」他對於「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的態度表示反對。換言之,他認為賢聖之言中,自相矛盾之處甚多,後人對之不可盡信。因此,他要向孔老夫子問上一問,對孟老夫子刺他一刺。其實,這個「問」字用得並不妥當,他在「問孔篇」中詞鋒凌厲,大大地超出了「問難」的範圍。字面上是「問」,實質上是「剌」是「反」。據筆者推測,在孔家店勢力的籠罩之下,王充縱然大膽,對「頭號聖人」總不能不留點情面,此「名問實反」之所由來也。
評介王充的「問孔篇」
(一)
我進中學之前讀的是私塾,資望最高的一位墊師張老先生,是遜清舉人,高齡八十有二。他每天給我講解聖賢之書,十來歲的我理解能力有限,談不上什麼領會,只是生吞活剝地強記一些而已。張老師有一些「舉人級」的好友,偶爾不遠數里,步行而來,一談便是一個下午,這時張老師開心,我也開心。張老師開心的是:他教慣了「大」學生(科舉考試落第後需要「惡補」的人,年齡通常是卅不足,廿有餘),現已年邁退休,只是難卻家祖父的盛情,來寒舍屈就,教幾個十來歲的毛頭孩子,雖非對牛彈琴,亦不遠矣。難得有老友來促膝談心,當然高興。我開心的是:因為有師伯師叔來訪,既可以不必聽講,又可以免除背書,還可以偷聽一些他們談話的內容。他談聖賢之道,我毫無興趣,他們也談談詩詞聯對和一些文學掌故,我聽得津津有味,充份地分享了他們的快樂。
就文論பைடு நூலகம்,「論衡」中的「刺孟篇」似遠不及「問孔篇」精采。本文的介紹,只限於後者。
(三)
一、富貴與貧賤的問題
下面引的是「問孔篇」原文: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當由道義得,不當茍取也;當守節安貧,不當妄去也。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貴,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貧賤如何?……貧賤何故當言『得』之?顧當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則不去也。』當言『去』,不當言『得』。」
或曰:「孔孟之求仕,志在發揮其救世救民之抱負,與後人之求仕豈可同日而語?王充單根據孔子自稱『匏瓜』之言,而斷定孔子志在『求食』,豈是持平之論?」余曰:「不盡然,不盡然。」後世禍國殃民之貪官惡吏,誰不是「主義國家」不離口、「愛國愛民」叫得震天響呢?誰又承認他做官是為了抓權、為了抓錢呢?
借句孔子自己的話:「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我們後人,只聽了許多孔子之「言」,而沒有聽到許多孔子之「行」。孔子的最高官歷是魯國司寇攝行相事,但他上台不久便殺了魯國的聞人少正卯,所採用的「犯罪事實」又是五個莫須有的空洞名詞。幸好孔子當政不久,假如他長期當政,以他殺少正卯的那股氣質,是否真能切切實實地做到如他自己所提倡的「仁民愛物」,我的心中潛藏著無數的問號。
由於「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的昭示,後代讀書人都削尖了頭,拼命向官場裏鑽,這便養成了大家對權勢崇拜的勢利心理;由於勢利心理的作祟,大家的頭削得更尖,鑽得更急,惡性循環,真是一言難盡!統治階級看準了讀書人的此一弱點,因而加以充份的利用。唐太宗曾經洋洋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良有以也。
孔子一生最得意的著作是「春秋」。根據儒家的解釋,該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必須指出的是,所謂「亂臣賊子」,很難下一定義,隨價值判斷之不同而有異。在中國歷史上,下一朝代的「聖明天子」,一定都是上一朝代的「亂臣賊子」。單就孔子寫春秋時他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來看,佛肸以中牟畔,公山弗擾以費畔,應該都歸入「亂臣賊子」之列,為什麼孔子竟有意要應他們之「召」呢?難道說:以XX畔而不召孔子的人,便是「亂臣賊子」;以XX畔而召孔子的人,不但不是「亂臣賊子」、反而是「聖明主子」了嗎?
孫中山先生有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一語道破了中國兩千年來的積弊所在。國人之所以熱衷於做官,原因有二:一是做官為唯一致富之源(前文已論及),二是做官為施展抱負唯一之路。關於第一點原因,孔子本人雖沒有直接提倡,但是孔家店開張以後,必然會產生此一結果。關於第二點原因,孔孟本人公開倡導,以身作則。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席不暇暖,其目的便是想找一個官兒做做。到後來竟然人窮志短,饑不擇食,對佛肸、公山弗擾之流竟也寄予希望,還說什麼:「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焦急之情,溢於言表。孟子心直口快,說得更為坦率可愛:「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又說:「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我看應該說得更通俗一點:「士之失位也,猶嬰兒之失母、青年之失情侶也」。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曰:『未如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用我,吾其為東周乎?』『為東周』,欲行道也。公山、佛肸俱畔者,行道於公山,求食於佛肸,孔子之言,無定趨也。言無定趨,則行無常務矣。周流不用,豈獨有以乎?」
* * *
我除了同意王充上述的問難之外,個人還有一些感想:
使我至今印象猶深的是:別看幾位老先生一向是慈祥和藹,談笑風生,但一提到「王充」這個人時,老先生們不約而同地繃緊了臉,深鎖了眉,幾乎是咬牙切齒地集中火力反對此人,抨擊此人。我當時滿腹疑團,深惑不解:彼王充何許人也?為何使得幾乎是無嗔無欲的老先生們如此大動肝火?
某日,張老師在晚餐時用野味過口吃了幾杯米酒,當夜在庭院中納涼時興緻特高,竟向我講述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的來龍去脈。我於是大膽地得寸進尺,向他探聽一下王充其人其事。誰知老師一聽之下,大為不悅,說王充此人心術不正,對先聖先賢大不敬,你們小孩子何必要知道他;等你們長大時自己看他的書,就會認識他醜惡面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