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王充013-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 年前后),是我国东汉时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 细族孤门" ,家" 以农桑为业" ," 以贾贩为事"。
幼年的王充勤奋好学,青年时到京师洛阳上太学,家贫买不起书,他便"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涌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来他曾做过县州小吏,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迫去职。
晚年家居,主要从事教书和著述。
" 贫无供养,志不娱快" ,穷困潦倒。
他一生著述很多,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王充倾注自己全部心血用毕生精力写成的这部哲学著作,问世之初,就跟他的人一样不为人重视,直到王充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得以流传。
王充所处的东汉前期,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绿林、赤眉大起义刚刚被镇压,东汉王朝统治者在精神上大力提倡宗教唯心主义,大宣扬谶纬神学,光武帝即位即" 宣布图谶于天下" ,为自己的政权制造神化根据,章帝时更召开了全国性的神学会议——白虎观会议,编篡了神学法典《白虎通》。
在统治者大力倡导下,谶纬迷信、宗教神学" 虚妄之言" 笼罩了东汉思想界。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王充高举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大旗," 疾虚妄" ,对盛极一时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论衡》就是这样把批判神学谬误与正面阐述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结合在一起,从而树立起自己富有战斗性的思想体系。
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元气自然" 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天地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重要问题。
先秦唯物主义者曾提出了天地万物由物质性的" 气" 和" 五行" 构成的学说。
王充的命理学体系
王充的命理学体系
王充命理学说的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的“命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的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的本质,是与他人“命禄”的相互作用。
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的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王充提出了一个“偶然决定一切”的命题。
在王充看来,这种偶然性,对物来说就是自然性;对人来说,就是命,“偶然决定一切”在此即“必然决定一切”“自然决定一切”。
这个自然性就是天命,但王充在论及天命时过于消极了,也全盘否认做善事能改命自说,也否认自强不息能改变命运,这种消极的观点,主要是王充本人一生的不得志,一生不幸的遭遇所导致。
最新的科学实验发现,人生磁场的积极正面能量,是可以改变周围环境的,所以积极与消极是可以改变人生定数的。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无神论者。
但关于命运一说,王充有着在自己独特的见解。
王充论命,别具一格,对于想了解周易八字算命的人来说,他的一些见解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个有认为还是很有见地的。
王充认为人初生时所禀受的元气,在决定人
性的同时也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
用气禀来解释强弱寿夭之命,否认贫贱富贵与道德品质有关,驳斥善恶报应说。
第十三讲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三讲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理学(Lixue)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也是一门独特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理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当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都在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然而,直到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理学才逐渐成型。
其中,孟子的理学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与天地的共通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有善良之心,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堕落。
他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回归人性的本真。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和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充的《论衡》对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物我两忘”的观点,认为人应该超越自我,完全融入自然之中,实现与宇宙的和谐。
他还深入研究了人的感觉和认识的过程,并提出了“道不远人”的说法,强调了道德与个人的关系。
而理学的正式确立,则是在宋代的朱熹。
朱熹将理学视为儒家学说的中心,强调理与道的关系。
他认为道可理,理可道,也就是说,理和道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他倡导了“格物致知”的学习态度,认为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可以认识到宇宙间的道理。
这种宇宙观对后来的理学影响深远。
此外,朱熹还对理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四书五经的解释体系。
理学在朱熹后仍然得到了发扬光大,到了明清时期,杨虎城和王船山等学者又进一步发展了理学的思想。
杨虎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认为理即心中的道德规范,使得人能够正确行事。
王船山则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观点,认为只有真诚和正直的心才能与理相合。
总体来说,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还注重人性的本善和修身立命的重要性。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儒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影响,最终在宋明时期达到了巅峰。
至今,理学的思想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2013级学前教育2班第二组组员:王梅134140202011余永丽134140202012蔺丽媛134140202013陈雪134140202014邹超群134140202015金佳佳134140202016龚云凤134140202017周小敏134140202018何小红134140202019陈天敏134140202020组长:陈天敏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北大思想史 第十三讲王充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王充墓
王充《论衡》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元气 自然无为 实知与知实 性与命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一. 元气
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是和云烟 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 也。”(《论衡·谈天篇》)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 生其中间矣。”(《自然篇》)气的属性是“自然”, “无为”。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二. 自然无为
自然与无为 对“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对感应说的批判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1.自然与无为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 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自然篇》) “谓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自然篇》)
北大思想史
3. 效验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知实篇》)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 为之,手狎也。”(《程材篇》)
“使材士未尝见,巧女未尝为,异事诡手,暂为卒睹,显暴易为者, 犹愦愦焉。”(同上)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第十三讲:王充
The Philosophy of Wang chong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考 论 实 虚 。
《 论 衡 自 纪 篇 》
2012-8-14
闻 异 言 。 世 书 俗 说 , 多 所 不 安 , 幽 处 独 居 ,
以 笔 著 文 , 亦 如 此 焉 。 淫 读 古 文 , 甘 „„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 真题 参考标准答案 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分封)会稽阳亭。
,,以农桑为业。
世灾年)(被)擒,祖父(王)汎(fàn )近,定居)(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在)gǔ],至(王)蒙、(名词作状语,人。
(省略“于”,到)上虞。
州郡长官)语前置,隐藏自己的才能),座位)下,被接见),。
,亦不后置,比王公)dǒu dàn](俸禄)憾)。
稳重)必择友,随意)位虽微卑,,(风雅之事)(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王充 以知为力,以人为贵
王充以知为力,以人为贵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8期文孙聚成从光武中兴到明章之治,东汉王朝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恢复国力,社会生活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
同时,东汉文化也获得进一步繁荣,并最终完成了光辉灿烂汉文化的创造和定型,汉字、汉族等称谓开始被广为接受。
东汉的人们在享受太平的同时,对儒家经典更加崇读,对自然变化更加敬畏,对上天鬼神更加迷信。
面对种种对思想的日益禁锢,一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学者用自己批判的学术架构,为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思维之窗。
他就是王充。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以农桑为业”,自幼家境贫寒,困难的环境使他很早成熟。
儿童时的王充礼敬具备,恭愿仁顺,六岁开始习字,八岁出入书馆。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硬背,因家穷无书,经常去逛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籍,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学习了论语、尚书,精通了百家之言。
青年时期入洛阳太学读书,曾以大学者班彪为师。
刚刚成年的王充,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先是回乡以教书为业,也在地方官府做过小官吏。
他先后在县郡作过功曹、从事之类的小吏,由于经常对政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不得上司欢心,屡遭黜斥。
以后,他又携家辗转至彤阳郡、九江郡、庐江郡、扬州等地。
章和二年,同郡友人谢吾夷上疏汉章帝,推荐王充,章帝特命以公车待诏。
王充以病为由,推辞不就。
与仕途无缘,王充就专心治学,写成《讥俗》、《政务》、《养性》、《论衡》等著述,他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废退穷居、贫无供养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王充精通儒家经典,在大一统的汉代,他不愿恪守一家之言和章句之学,敢于批评经典之书和圣贤之言的是非得失,是儒家学者中的独立特行之士。
在东汉前期谶纬神学猖獗的年代里,他提倡“重效验”、“疾虚妄”的求实精神,对“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以“天道无为自然”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东汉王充的作品
东汉王充的作品王充(前155年-前87年),字元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西汉末政治家、大臣。
为朱元璋和汉武帝封小齐王,是出色的政治家,为西汉末年的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王充的思想1、王充对官职的看法王充认为官职更有利于把握政治的控制,他说:“官职可以使实行政策,且可以赋予任何形式的职权,以及赋予不同权力,使实行政策能得以维持。
”同时他提出了官员应该立身睿智,周游社会,熟读文书礼仪,使自己成为温和、勤勉、考虑周到的官员。
2、对财政的看法王充认为财政的笼统组织和实务的有效管理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强调,要“仓库在原有的定额之上再充实,为此,经营者应当把无用的物资出售掉,补充必须的物资,以此增添财政,免得缺乏,使君王常备备不尽。
”3、微调军赋的看法王充提出对敌对队伍进行多样化管控是最有效的,他在《谏太宗十五年》中指出:“财赋众可折,以致分离民心;兵仗众可拔,以致暴乱无常;假令有不肯顺,陆海征讨,俱可应之;而致离叛散,立无所依!”因此王充认为军赋要根据情况适时微调,以有效解决内政问题。
二、王充的成就1、营造良好国家政治形势王充从小就聪明伶俐,帮助先帝汉武帝建立完善的机构制度:“使行政得以完善,令百官若学士,以及处理以礼治世,加强政治管理。
” 他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政策,如微调军赋,实行奖励制度,给予科举考试机会,促进人口繁殖等,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实惠,增添国家的实力。
2、参与海外传教王充参与了西汉政府海外传教的策略。
他派遣多支传教队,向越南传教,建立了大量教堂,修建宗教道路,把佛教传播到了越南。
此举不仅有助于开疆拓土,也促进了越南民众的宗教文化的发展。
3、开拓军略之路在政治上,王充对国家的形势有着良好的洞察力,他曾撰写《军略纪要》、《 Ma'otun》、《谏太宗十五年》等多篇作品,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军事思想,使国家提升了实力。
他也献策国家阅兵制度的实施,以加强兵力和军备管理,为建立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
二、论教育的内容
• 王充作为古文经学的思想代表,仍把儒家 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他强调“ 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但他反对墨守 儒经章句,主张遍览群书,涉猎百家之言 。因为百家中有“圣人之言,贤者之语, 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 世讥俗之言备矣”。它不仅能“使人通明 博见”,而且可以改良当时的政治。
• 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 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 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60 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 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 • 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 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 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
三、关于培养目标
• 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 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 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 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 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 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 “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 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 人才的最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 点。。
王充的教育思想
人物简介
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 东汉杰出思想家,唯物主 义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 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18岁“到京师受 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 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因家贫无 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 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 之言”。
• 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是文才,再其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 ,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王充讥讽这 类人是鹦鹉学舌,就像“门人”、“邮者 ”一样,毫无自己的创意成果。这固然是 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 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王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批评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把春秋战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思想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批评性。
西汉末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谶纬神学盛行。
谶纬神学是由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发展而成的一种迷信学说,它妖化了孔孟,腐蚀了学校,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①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②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
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只知“记诵章句”,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
他认为接受教育要能“贯通”,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他的这种主张在教育史上也是由积极意义的。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与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①“天道自然”。
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
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②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天没有创造万物,天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由“元气”构成的。
“元气”不生不灭,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
人也是由“元气”构成的,皇帝和老百姓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③人死魂灭。
王充认为,所谓灵魂就是人的精神。
精神依赖人的形体而存在。
人死了,形体失去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①论教育与人性改良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阐述了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
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
”王充把禀有“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
”五常之气,人人皆有,但是每个人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与各人禀受五常之气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气的比例和多少有关,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
王充——精选推荐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他出生于“细族寒门”,少年时代好学深思,青年时代到京师洛阳的太学求学,师事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经学家班彪。
曾担任过县郡的属吏,晚年回乡从事教学、著述。
在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而王充治学博览群书,不拘泥于当时盛行的儒家经学的章句之学,更多的吸取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道家学说,他的思想超出了经学的藩篱。
针对当时的社会上各种虚妄学说盛行的情况,他高举“疾虚妄”的旗帜,以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念来反对两汉时代盛行的天人感应论,并把这种自然观念贯穿到人生与社会领域,所得出的结论有无鬼论,也有宿命论,可谓好坏参半。
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只有《论衡》一书流传下来,使我们研究王充哲学思想的基本材料。
一、天地含气、天道自然首先,他认为天地都是物质实体。
他说“天哲,气耶?体耶?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
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
”其次,他认为天与地是含气的物体。
他“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 “天之动也,视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也。
” “ 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
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
唯无终者,乃长生不死。
“再次,他认为天气与地气结合产生万物和人,并且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
他说“天覆于上,地覆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结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
” 二、人死不为鬼鬼神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老问题,历代思想家们为此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王充实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无神论者之一。
他认为,“夫人所以生者,阴阳气也。
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
人之生也,阴阳气具,故骨肉坚、精气盛。
精气为知,骨肉为强,故精神为言谈,形体固守。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三、时数然也 ,国命在天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王充求学阅读答案]王充个人简介《王充求学》答案
[王充求学阅读答案]王充个人简介《王充求学》答案篇一: 王充个人简介《王充求学》答案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到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他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其中《订鬼》已是中学课文。
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刺史董勤征聘他为从事,改任治中,自己辞职回家。
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
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
永元年间,病死在家中。
生平著述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
其中《讥俗》、《政务》、《养性》现已失传。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逻辑学概论精品课
逻辑学概论精品课十三、两刃相割——王充的论辩方法王充(公元27年~97年)是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无神论者。
哲学上主张元气自然论。
王充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统思想日益巩固的时代,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演变成为东汉光武帝的宣布图谶(1)于天下;西汉董仲舒的推演灾异的神学体系,在此时也以谶纬(2)之术,日益显露出毫无遮掩的神权思想。
在此形势下,王充揭竿而起,以“毫无疑问地是中世纪思想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异端’体系”(3),决意要冲破以谶纬化的儒学为正宗的神学桎梏。
在批判当时盛行的“灾异谴告”、“天降瑞祥”等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中,王充极其重视对论证、反驳的研究。
王充虽出身于“细族孤门”,但其一生,是“终身潦倒,终身战斗”的一生。
所谓“终身潦倒”,是指王充在青少年时代,游学京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过。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本传);在壮年时代,虽也做过几任小官,但为时短暂,长时间在家乡“屏居教授”,从事著述,搞得“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序”(《论衡·自纪》);在老年时代,“仕路隔绝,志穷无如,……贫无供养,志无娱快”(同上)。
所谓“终身战斗”,是指王充毕生对不正确的言论进行批判,对有神论进行批判。
他前后历时三十余年,“闭们潜思”,著成《论衡》一书,八十余篇。
关于王充写作《论衡》的原因,他说:“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紫是暗红色,为间色;朱是大红色,为正色。
这里将紫朱比喻为是非),瓦玉集糅,以情言之,岂吾心所能忍哉?”(《论衡·对作》)。
基于此,王充写作《论衡》的目的就是为了证实真理,反驳谬误,“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
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其本皆起人间有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论衡·对作》)。
故而《论衡》一书,说理透彻,针砭深刻,战斗性极强,充满了批判精神。
王充曾经说过:“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
王充的哲学
第一節 疾虛妄而歸實誠 第二節 元氣自然論與批判讖緯譴告 第三節 評價:自然主義與
書影、王充墓
第一節 疾虛妄而歸實誠
• 簡介。王充(公元2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一共寫有四本书:《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和《论衡》。今 僅存《論衡》,共八十五篇(《招致篇》有目无文)。
何以[知]天之自然也?以天無口目也。案有為者,口目之類也。口 欲食而目欲視,有嗜欲於內,發之於外,口目求之,得以為利欲之 為也。今無口目之欲,於物無所求索,夫何為乎?何以知天無口目 也?以地知之。地以土為體,土本無口目。天地,夫婦也;地體無 口目,亦知天無口目也。使天體乎?宜與地同。使天氣乎?氣若雲 煙;雲煙之屬,安得口目?
• 二、批判谶纬谴告之说及形神論 • 譴告不合天道之自然、無爲特性。《譴告》:夫天道,自然也,
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
• 神意論的內在矛盾與譴告之說。《自然》:天能譴告人君,則亦能
故命聖君,擇才若堯舜,授以王命,委以王事,勿複與知。今則不然, 生庸庸之君,失道廢德,隨譴告之,何天不憚勞也?
第三節
• 《無形》:人稟元氣於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猶陶者用
土為簋廉,冶者用銅為拌杅矣。器形已成,不可小大;人體已定,不可 減增。用氣為性,性成命定。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相須,形不 可變化,命不可減加。
• 受“命”有三類:正命、隨命和遭命。“正命”即“吉命”, “不求而得”、“不為而成”。“隨命”即隨自己德行之善 惡而或吉或凶。“遭命”,稟受此“命”之人無論如何行善 積德,結果都會身遭災禍。三“命”都是在氣化的過程中自 然產生的,這裏的“天”仍然是自然的。
• 骨相論。稟氣受命會反映在骨相上。命之貴賤與骨相相一致, 骨相可以反映人之命的貴賤。
无神论者王充的故事
无神论者王充的故事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现在浙江省)人。
东汉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王充,反对迷信圣人,批判天能主宰一切的观点,着有《论衡》一书。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无神论者王充的故事,希望你喜欢!王充小的时候,是个文静的孩子。
他不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追逐嬉戏,而是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
他的父亲见他这样呆板,完全没有小孩子该有的生机与活力,很是生气,就对他说:“你看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得多愉快呀,你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儿呢?”王充低着头说:“他们总是上树逮鸟,要不就是捉蝉,尽伤害它们,我不喜欢。
看它们多可怜呀!”“那你想做些什么呀?”“我想读书写字!”王充一反常态大声回答。
父亲听了很高兴,不久就送他进书馆去读书。
书馆里有一百多个学生,对于那些调皮或者完不成老师的背书任务的,都要被先生狠狠地用戒尺敲打手心。
其余的同学几乎都挨过打,唯独王充是一个例外。
他因为勤奋好学而倍受老师的喜欢。
结果,同样的时间和年龄,王充比其他同学学的知识多了许多。
有一次,老师给他讲《论语》等两部古书。
讲完以后的第二天,老师就让他背诵,他背得既快又准。
老师又惊又喜,问他:“别的学生都觉得这两部书难背,你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了?”王充回答说:“您讲一段,我就背一段。
所以您讲完,我也就背下来了。
”小小年纪的王充,竟能这般用心,老师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十五岁的时候,他就被推荐到了京城最高学府太学,当了一名“少年太学生”。
在洛阳的太学里,王充在其名师班彪(班周、班超的父亲)的指导下,更是博览群书,很快他又成了太学里的高才生。
这时的他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记忆了,他更注重的是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越来越多的知识长时间记忆。
渐渐地,随着独立思考的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并非书本上和圣人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
孔子和孟子都是大家十分尊敬的大圣人,王充敢于挑战他们,自然不被大家所接受和理解。
面对周围那充满责难的目光,王充说:“孔子和孟子是圣人,我也很尊敬他们。
《论衡》第十三卷│超奇篇第三十九(11)
《论衡》第十三卷│超奇篇第三十九(11)【原文之十一】班叔皮续《太史公书》百篇以上,记事详悉,义浅理备。
观读之者以为甲,而太史公乙。
子男孟坚为尚书郎,文比叔皮非徒五百里也,乃夫周召、鲁卫之谓也。
苟可高古,而班氏父子不足纪也。
周有郁郁之文者,在百世之末也。
汉在百世之后,文论辞说,安得不茂?喻大以小,推民家事,以睹王廷之义:庐宅始成,桑麻才有,居之历岁,子孙相续,桃李梅杏,庵丘蔽野。
根茎众多,则华叶繁茂。
汉氏治定久矣,土广民众,义兴事起,华叶之言,安得不繁!夫华与实俱成者也,无华生实,物希有之。
【拙解】班叔皮续写《史记》百篇以上,记事详尽,道理尽述。
阅读者认为最好,而司马迁的《史记》次之。
其子班固官至尚书郎,文才与班叔皮相比非只五百里之差,如周公旦与召公奭、鲁国、卫国所获封地之大。
如若推崇古时,那么班氏父子便不值得被提。
周代有繁荣文化,是在其朝代之末。
汉朝在经过百世之后,文辞论说,怎能不盛?以小喻大,推论民间俗事,可见朝廷之政:住宅开始建造,然后才会种植桑麻,居宅数年,子孙繁衍,续种桃李梅杏之树,遮山丘蔽荒野。
植物根茎多,则花叶繁茂。
汉室朝廷治国已久,地域辽阔百姓众多,礼义兴事业盛,那么如花叶之文,怎会不繁茂!花与果实同时生长,无花而生果实,此类植物少有。
【小议】自有仓颉作书以来,史上文人墨客比比皆是,如春枝勃发,一发而不可收。
华夏文明数千载,人间的悲欢离合、世间的朝代更迭,纷繁众多的故事造就了无数文学巨匠、贤德仁圣。
说古论今者,以前世传书为鉴,评当世朝政民事,亦或为新朝所需,妄谈前朝虚情假事。
孔子写《春秋》,正值春秋诸侯纷争之乱,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以自己的揣摩判断而增删,无论内容虚实如何,终也成传世巨篇。
太史公所处汉室兴盛时期,以史官之身,专心编撰《史记》,也是耗尽了心血。
班叔皮续写《史记》,班固撰写《汉书》,是在大汉天下已生纷乱的时期完成的,二人也皆取得了千古少有的文史成就。
历史可鉴,历史亦当鉴。
本性篇·王充原文及翻译参考
本性篇·王充原文及翻译参考本性篇·王充原文及翻译参考本性篇·王充原文及翻译【题解】本篇在探讨人的本性是恶还是善,故篇名叫“本性”。
王充在本篇里剖析了从孟子到汉代刘子政的各种人性观。
认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以及扬雄的人性善恶兼有论,都是片面的。
在本篇里,他认为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所以人性有善有恶。
根据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他解释说,孟子讲人性善,指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荀子讲人性恶,指的是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扬雄讲的是“性相近”的平常人。
他认为“至善至恶”的人性不能改变,平常人的人性是可以随习气改变的,“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
【原文】13·1情性者(1),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
故原情性之极(2),礼为之防,乐为之节(3)。
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4);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5)。
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
昔儒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
【注释】(1)情:这里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属性。
王充认为,情和性都是人在娘胎里承受厚薄不同的气所形成的。
(2)原:推究。
(3)以上参见《白虎通德论·礼乐》。
(4)宜:和顺,亲善。
(5)通:传达。
敬:恭敬。
这里是严肃的意思。
【译文】情性,是治理人的根本,礼乐制度就是由此制定出来的。
特意分析了情性发展到极端的后果,然后用礼来作为防范,用乐来作为节制。
性有卑谦辞让,所以制礼以便适合其亲善;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所以作乐以便得到严肃的表达。
制礼作乐的根据,是人的情和性。
过去的儒生,写文章,没有不论说的,却没有一个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原文】13·2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1),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2),养而致之则恶长。
如此,则性各有阴阳(3),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养书》一篇(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考闻以论口建
论
。 世 书 俗 说 , 多 所 不 安 , 幽 处 独 居 ,
……
笔 著 文 , 亦 如 此 焉 。
淫 读 古 文 , 甘
说 始 若 诡 於 众 , 极 听 其 终 , 众 乃 是 之 。
辩 而 不 好 谈 对 , 非 其 人 , 终 日 之 言 。 其
2020/8/2
2. 诠订于内
• “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 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薄葬篇》 )
• “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 。”(同上)
• “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同上 )
2020/8/2
3. 效验
• 天人感应论者说,人君的喜怒能够影响到气候的寒温,所谓“人君喜 则温,怒则寒”(《寒温篇》)。王充反驳时指出,寒温气候属于自 然季节的变化,不是人事所能决定的,他说:“寒温,天地节气,非人 所为。”(同上)
2020/8/2
Have A Break!
2020/8/2
三. 实知与知实
• 闻见于外 • 诠订于内 • 效验
贱若有鬼祸。”(同上)
2020/8/2
五. 思考
• 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 王充的效验思想。 •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2020/8/2
Next Time:王弼
•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
2020/8/2
2020/8/2
•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知实篇》 )
•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 为之,手狎也。”(《程材篇》)
• “使材士未尝见,巧女未尝为,异事诡手,暂为卒睹,显暴易为者, 犹愦愦焉。”(同上)
2020/8/2
四. 性与命
•性 •命
2020/8/2
1. 性
• 王充在人性论问题上,把人性分为三等,有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 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人,是中人。
• 认为人生之初所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恶贤
愚的不同,他说:“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率性篇》)
• 王充虽然认为人性是天生的,而且天生就有善恶的不同,但是他又承认后天 的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中人的作用。他说:“夫中人之性,在 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本性篇》)
• “然则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虮虱之于人也,因气而生、种类 相产。”(《物势篇》)
2020/8/2
3. 对感应说的批判
• 天人感应论者抹杀了天和人的差别,鼓吹“天人合一”,但是天是客 观存在着的自然界,根本没有意志;而人是动物中具有智慧的东西, 有感情欲望,因而才能进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
• 天人感应论者认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是把天当成 “农夫桑女之徒”了,是完全和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相违背的。
2020/8/2
1. 闻见于外
• 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
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 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圣人知事,事 无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 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 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论衡·实知篇》)
——《论衡·自纪篇》
2020/8/2
王充《论衡》
2020/8/2
王充墓
• 元气 • 自然无为 • 实知与知实 • 性与命
2020/8/2
一. 元气
• 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是和云烟 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论衡·谈天篇》)
•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 生其中间矣。”(《自然篇》)气的属性是“自然”,“ 无为”。
……
武 三 年 , 充 生 。
才 高 而 不 尚 苟 作 ,
……
王 充 者 , 会 稽 上 虞 人 也 , 字 仲 任 。
2020/8/2
•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
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 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夫贤圣殁而大义分……各自开门。通人观览,不能钉铨 。遥闻传授,笔写耳取,在百岁之前。历日弥久,以为昔 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实论》 。
2. 对“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 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物势篇》)
• “人,物也,而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秉气之元,与物无 异”(《辨祟篇》)
• “人之生,其犹水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 百岁而死。”(《道虚篇》)
2020/8/2
二. 自然无为
• 自然与无为 • 对“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 对感应说的批判
2020/8/2
1.自然与无为
•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 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自然篇》)
• “谓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自然篇》)
2020/8/2
2020/8/2
2. 命
•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初禀篇》)
• “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 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 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命义篇》)
•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命禄篇》) • “故命贵,从贱地自达;命贱,从高位自危。故夫富贵若有神助,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