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1.引入: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基本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讲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概括: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4.深入分析: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地下森林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地下森林的形象。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
3.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等练习形式,检验学生对生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认知和感受的短文,以检查他们对文章思想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书籍:《地下森林断想》课本、相关教辅材料等。
2.多媒体:PPT课件、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等。
3.教具:生字词卡片、短文写作纸等。
七、结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地下森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科学认知自然环境的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意识。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森林吗?对森林有什么印象?2.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绘。
(2)教师辅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分段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
4.分析写作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感受到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品味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
3.品析精彩语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4.感悟作者情感(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作者赞美地下森林的情感的理解。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课文《地下森林断想》,分析了课文结构,品析了精彩语句,感悟了作者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下森林断想》,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2.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地下森林的认识,以及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
3.实践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一个保护地下森林的宣传标语。
(2)各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行了拓展延伸,讨论了保护地下森林的方法,设计了宣传标语。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underground forest" in Chinese (Volume 2, g rade 9, PEP)编订:JinTai College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章2:《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教学方式]: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
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题。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课文导入与阅读理解2.1 课文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对地下森林的兴趣。
2.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2 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 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分析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3.1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讨论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3.2 表达技巧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
2. 学生模仿练习,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探讨主题思想与现实意义4.1 探讨主题思想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壮丽。
2. 讨论课文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4.2 现实意义1. 联系现实生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创意写作与展示5.1 创意写作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创作自己的地下森林故事或诗歌。
2. 教师指导下,修改和完善作品。
5.2 作品展示1.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深入分析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2 深入分析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读课文,积累字语,理清行文思路,探究记叙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探究主题思想。
3.归纳课文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自学导入课前导语资料链接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1.读课文,给下面字注音,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雄伟zhuàng( )丽遮天bì( )日浩hàn( )无yín( )黑黝黝( ) 袅袅( ) 成默guà( )言与世无zhēng( ) 湖沼( )鼎( )盛shùn( )息灼( )人shà( )时山bēng( )地裂沙砾( ) 万籁( )俱寂啾啾( ) 镜泊( )湖嶙峋( )瘠( )薄郁郁葱葱( ) 狼嗥( ) 沉湎( ) 吝啬( )( ) 徘徊( )( ) 窥( )测堰( )塞( )湖愤懑( )感召( ) 怜悯( )( ) 孱( )弱簌簌( )崛( )起瘠薄( )( )参考答案雄伟zhuàng(壮)丽遮天bì(蔽)日浩hàn(瀚)无yín(垠):形容广大;繁多。
黑黝黝(yǒu) 袅袅(niǎo) 成默guà(寡)言与世无zhēng(争) 湖沼(zhǎo) 鼎(dǐng)盛shùn(瞬)息灼(zhuó)人shà(霎)时山bēng(崩)地裂沙砾(lì) 万籁(lài)俱寂啾啾(jiū) 镜泊(pō)湖嶙峋(lín xún)瘠(jí)薄郁郁葱葱(cōng) 狼嗥(háo)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领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质知识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丽。
4. 讲解分析: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等。
5.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地下森林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地下森林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地下森林的图片、资料等,加深对地下森林的了解。
2.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3.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下《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等词语的语
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3.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学习本文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咏物抒情的写作
方法。
2.难点:理解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体会作者对于自然遭受人类破坏的痛惜
之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三、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2.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3.收集有关地下森林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森林对于地球生态的重要性,引出地下森林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探究地下森林的奥秘。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特
点和形成历史。
3.深入研读: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文章中描写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段落,理解
作者对自然遭受人类破坏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同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分享自己对于环境保
护的认识和看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和认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
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小作文,注意运
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九年级 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11、《地下森林断想》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袅袅(niǎo)鼎(dǐng)盛万籁(lài)俱寂啾啾(jiū)嶙峋(lín xún)瘠(jí)薄沉湎(miǎn)徘徊(pái huái)窥(kuī)测愤懑(mân)孱(chán)弱2.解释下面的词语。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3.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①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②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③那时候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肥美的湖沼,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
④烧焦了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⑤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⑥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4.作者链接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品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新人教版
11.地下森林断想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过程与方法: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难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三、知识梳理关于地下森林: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会读下列词语:黑黝黝袅袅烟云沙砾嶙峋瘠薄沉湎词语积累: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百鸟啾啾四、学法指导以读促思,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1.出示目标:学生齐读板书的目标。
2.展示流程:整体把握—自由朗读—欣赏分析---感悟提升(二)自学讨论释疑1.自学指导(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问题)(1)解释题目:断想即片断感想。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3)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表达了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了地下森林的历史,突出了它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了作者着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了它的"自豪",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
)2.设问(1) 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呢?(2) 请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试着去概括一下"地下森林"有什么样的品格。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神秘与壮美,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3.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表达不畅、词汇贫乏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写作水平。
4.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大自然的美有较高的感知能力,容易产生共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运用提问、讨论、分享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导游、创编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2.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3.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地下森林断想》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2.掌握文中生字、词组,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五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使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二、水平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使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水平。
三、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理解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青云中学张安刚
《地下森林断想》新泰市青云中学张安刚【知识目标】1、反复朗读,体味优美语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1、品味人生哲理,并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忍受寂寞孤独坚强成长。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
重点、难点:1、感受地下森林形象,品味人生哲理。
2、灵活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达人生感悟学法说明:1、本文语言优美、激情洋溢,“地下森林”的形象鲜明而感人,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味。
2、找出优美语句自由赏析点评,以评促学,还可以仿写。
1、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开始发表多篇小说,后来成为专业作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背景资料: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
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一、基础知识积累1. 积累词语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课件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课件PPT教学实录教学课件练习题答案11 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言语。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言语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言语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注重开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美点追踪法3.商量点拨法五、教具打算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分析,商量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X自然爱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上发表第—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地下森林断想》三案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设计:刘俊林审核:责任校对:批准使用:创作时间: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及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丰富的想象和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
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顽强忍耐的可贵和坚守信念、坚信未来光明的重要。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感情。
2、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
教学难点: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
阅读链接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并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断感想”。
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
而且本文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过渡到基础知识教学)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学案的帮助下,已经扫清了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第一部分的预习成果展示给我们大家吧!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探究1、生字注音岑寂(cén)无垠(yín)黑黝黝(yǒu)袅袅(niǎo)沙砾(lì)瘠薄(jí)愤懑(mèn)徘徊(huái)孱弱(chán)草茎(jīng)2、区分形近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1.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1.地下森林断想11.地下森林断想关于地下森林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关于本文作者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50年出生。
曾到农场当过农工。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进入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了新时期,青年们对不同婚姻爱情的认识和追求。
1986年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一、学习本文,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黑黝黝()袅袅烟云()沙砾()嶙峋()瘠薄()沉湎()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模┥埋┥┕()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语。
袅袅:嶙峋:沉湎:孱弱:4、词语积累。
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百鸟啾啾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3、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呢?三、问题思考。
1、请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试着去概括一下“地下森林“有什么样的品格。
我们从课文中至少可以体会到地下森林的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等品格,请同学们自己在文章中找出体现这些品格的句子。
中考解析()阅读会飞的蒲公英,回答后面的问题。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
山坡上盛开着一丝丝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情况,读课文,积累字语,理清行文思路,探究记叙顺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探究主题思想。
3. 归纳课文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
自学导入
课前导语资料链接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 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 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 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 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 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 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1. 读课文,给下面字注音,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雄伟zhuàng( ) 丽遮天bì( ) 日浩
hàn( ) 无yín( )
黑黝黝( ) 袅袅( ) 成默guà( ) 言与世无
zh e ng() 湖沼()鼎()盛shùn() 息灼() 人shà() 时山b e ng()地裂沙砾()万籁()俱寂啾啾( ) 镜泊( ) 湖嶙峋( ) 瘠
( ) 薄郁郁葱葱( ) 狼嗥( ) 沉湎( ) 吝啬( )( ) 徘徊( )( ) 窥( ) 测堰( ) 塞( ) 湖愤懑( ) 感召( ) 怜悯( )( ) 孱( ) 弱簌簌( ) 崛( ) 起瘠薄( )( )
参考答案
雄伟zhuàng( 壮) 丽遮天bì( 蔽) 日浩
hàn( 瀚) 无yín( 垠) :形容广大; 繁多。
黑黝黝(y o u)袅袅(ni a o)成默guà(寡)言与世无zh e ng(争)湖沼(zh a o)鼎(d 1 ng)盛shùn( 瞬) 息灼(zhuó) 人
shà( 霎) 时山b e ng( 崩) 地裂沙砾(lì) 万籁
(lài) 俱寂啾啾(ji u )镜泊(p o )湖嶙峋(Iín
xún) 瘠(jí) 薄郁郁葱葱(c o ng)狼嗥
(háo) 沉湎(mi a 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吝
啬(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窥(ku i )测堰(yòn) 塞(sè)
湖愤懑(mèn) :气愤,抑郁不平。
感召
(zhòo) 怜悯(lión m 1 n)孱(chán)
弱:软弱无能。
簌簌(sù) 崛起jué 瘠薄(j i
bó)
2. 理清行文思路标段序,说说课文的记叙顺序,找出能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三部分内容; 再将课文第二部分分成两个层次,概括层意。
目标二
3. 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
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结合26 段有关句子)。
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上述学习问题,达成共识。
班级展示
班级分组展示交流上述学习问题,达成共识。
抽签决定。
预设提
示
2. 理清行文思路,探究记叙顺序标段序,说说课文的记叙顺序,
找出能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三部分内容; 再
将课文第二部分分成两个层次,概括层意。
全文分为三部分。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
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
利。
第一部分(1〜2閔: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一一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 〜8 段):写火山爆发。
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
于—旦。
第二层(9〜20 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
艰辛。
第三部分(21 〜27 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
表达
作者景仰之情。
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3. 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结合26 段有关句子)。
“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主题:“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
”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反馈检测全品习题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目标三
1. 对比写法体会。
(1) 课文第三段中的内容怎样构成了对比?
(2) 课文10-16 段中阳光和风、泉、松对峡谷的情感态度怎样构成对比?
2. 不同人称表达效果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
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 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小组交流
组内交流上述学习问题,达成共识。
班级展示
班级分组展示交流上述学习问题,达成共识。
抽签决定。
预设提示
1. 对比写法体会。
(1) 课文第三段中的内容怎样构成了对比?
火山爆发前后的地貌状况构成对比。
(2) 课文10-16 段中阳光和风、泉、松对峡谷的情感态度怎样构成对比?
阳光的无情和风、泉、松对峡谷的友好构成对比。
2. 不同人称表达效果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
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3. 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
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 ”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
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4. 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本来这些描写
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
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
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5. “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
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
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
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
“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 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反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