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共43页
血常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血常规临床意义一、概述血常规是指通过对患者血液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从而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的一项检查。
血常规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本文将对血常规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介绍,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指标1、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男性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若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与脱水、高原反应、肺心病等疾病有关;若红细胞计数过低,则可能是贫血的表现。
2、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组分,负责携带氧气。
正常范围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20-160 g/L。
血红蛋白的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而偏高可能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3、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男性39-50%,女性35-47%。
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可能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而减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正常范围为80-100 fL。
MCV的增高可能与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有关;MCV的减低可能与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有关。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反映了红细胞内平均含有的血红蛋白量,正常范围为27-32 pg。
MCH的增高可能与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有关;而减低可能与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有关。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为320-360 g/L。
MCHC的增高可能与红细胞脱水、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MCHC的减低可能与贫血及其他疾病有关。
三、白细胞指标1、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0-10:0×10^9/L。
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I)

第17页,共94页。
尿葡萄糖:
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 腺亢进、妊娠后期等。
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糖及精神紧张等也可致 阳性反应。
第18页,共94页。
尿酮体 :
阳性:见于严重未治疗的糖尿病酸中 毒。 妊娠呕吐、 长期饥饿 、营养不良、 剧烈运动后、全麻术后、以及摄入L多巴、 甲基多巴等药物可呈阳性反应。
凝血功能检验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9~12s
测定超过正常3s为异常
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 乏、纤溶亢进、DIC晚期、口服抗凝剂及异常凝血 酶原增加。3、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或 FDP等。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 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溜等。
第42页,共94页。
血清葡萄糖
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 后或情绪紧张肾上腺分泌增加。
病理性高血糖:1 内分泌腺功能障碍引起高血糖, 如糖尿病。2 颅内压增高:如颅外伤 颅内出血 脑 膜炎等。3 由于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 腹泻和 高热等。
生理性低血糖:饥饿和剧烈运动。病理性低血糖 1 胰 岛素B细胞增生或瘤等。2 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 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和甲状腺机 能减退等。3 严重肝病患者。
严重烧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急 性出血 组织损伤 手术创伤后白血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 伤寒 副伤寒黑热病 疟疾 再生障碍性贫血 极度严重感染 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后 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第6页,共94页。
红细胞比积 (HCT):
男:40℅~50℅女:35℅~45℅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以下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携带氧气到人体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计数异常可能表明出血、骨髓功能异常等疾病。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意味着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引发出血风险。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MCV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6. 血红蛋白浓度(MCH)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MCH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7.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平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MCHC 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范围。
RDW异常可能意味着贫血类型或疾病。
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NEUT%的变化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0.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淋巴细胞的比例。
LYMPH%的变化可能与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1.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单核细胞的比例。
MONO%的变化可能与感染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2. 嗜酸细胞百分比(EO%)嗜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嗜酸细胞的比例。
EO%的变化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最新PPT课件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感染恢 复期等
d.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2)巨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只见于白血病细胞中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HDW)的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 镰刀状红细胞贫血 β -海洋性贫血
(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 的临床意义 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鉴别骨髓增生性疾病与反应性 血小板增多 提示骨髓功能恢复的预后价值 与血小板体外功能明显相关
二 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进展
多症)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CMV感染和其它病毒感染
b.淋巴细胞减少症
见于何杰金氏病;SLE;AIDS等。
c.异形淋巴细胞
见于感染;药物过敏;免疫性疾病等
E.单核细胞(monocyte)
正常值 2-6% 100-600/ mm3
?功能 抵抗感染;吞噬功能;产生干扰素
诱导免疫反应;调节白细胞生成等
临床意义
4)球形包涵体
见于严重感染
5)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
B.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 正? 常值 0.5-5% 临床意义 a.增多 >5%或 >0.5x109/L b.减少 影响因素
C.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正常值 0-1% 临床意义 a.增多 白血病 b.减少
C. 组织肥大细胞的存在 过敏 哮 喘等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可以提示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机体正在发生感染,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低下。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部位和炎症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的供氧能力,而血红蛋白浓度则反映了血液中携氧能力的强弱。
这两个指标的异常往往与贫血相关。
贫血是指机体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促使医生进一步查找可能的病因,如缺铁性贫血、骨髓病等。
通过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提前发现贫血病症,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与止血功能密切相关。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鼻出血等。
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因此,通过血小板计数的检查,可以对机体血液凝固功能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的疾病。
除了上述几个指标外,血常规检查还包括血沉、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与炎症、感染、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
在临床医学中,血常规检查是一项相对简单、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监测中。
总结起来,血常规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帮助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
血常规检查对于提前发现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临床意义

MXD#
某些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
无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
NEUT#
急性细菌感染,严重外伤
①急性病毒性感染
②接触过量放射线
③中毒
红细胞分布宽度CV
R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②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
骨髓造血功能损伤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②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
骨髓造血功能损伤
※ 见于早期缺铁型贫血。
※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
大血小板比值
P-LCR
降低,RDW正常
②M CV降低,RDW升高
③M CV正常,RDW正常
④M CV升高,RDW正常
⑤M CV正常,RDW升高
⑥M CV升高,RDW升高
※ 见于轻型地中海贫血,慢性疾病贫血。
※ 见于缺铁型贫血。
※ 见于健康人,某些慢性疾病性贫血。
※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综合症。
血小板无力症,肝肾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淋巴细胞比值LYMPH%
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接触过量放射线
单核细胞比值MXD%
某些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
无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比值
NEUT%
急性细菌感染,严重外伤
①急性病毒性感染
②接触过量放射线
③中毒
淋巴细胞计数
LYMPH#
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接触过量放射线
血常规异常临床意义(仅供参考)
项目
参考值
临床意义
增高
降低
白细胞计数WBC
Hale Waihona Puke 生理性②病理性、感染、炎症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
•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 写成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 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 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 能。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 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 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
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 ,见于白血 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 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 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 • • •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血液病
•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等
•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具有明 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 的细胞及其碎片。
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婴幼儿。
2、感染;
3、血液病;
• 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 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 体液免疫反应。
• 淋巴细胞增多
• 1、感染性疾病 • 2、血液病 •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 淋巴细胞减少
• 1、应用糖皮质激素 • 2、应用烷化剂 • 3、接触放射线 • 4、免疫缺陷性疾病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 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 ) 减少:镇痛药、磺胺类药的服用;病毒 感染;免疫系统衰弱;放化疗的影响。
白细胞分类计数
• • • • • 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8% 嗜酸性粒细胞占1%~5% 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1白细胞总数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比率最高,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上一致。
新生儿和妊娠5个月以上以及分娩白细胞会升高。
2 中性粒细胞增高:生理上一天之内不同时间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可不同,一般下午比上午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会增高。
病理上,急性感染,如急性化脓性感染、扁桃体炎、阑尾炎等。
但感染过于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
严重的烧伤、心肌梗死、急性内出血、急性中毒等时白细胞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及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等。
3 淋巴细胞增高:生理上婴幼儿淋巴细胞比较高可达70%,4-6岁后开始下降。
病理上,某些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增高所造成的相对增高。
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会升高。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之后,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4中间细胞包括幼稚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此处不分类,临床意义不做解释。
5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生理上,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的体力劳动(运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成年男性比女性高。
病理上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排汗过多和水摄入严重不足造成血液浓缩所致增高。
慢性心肺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性在、增殖姓疾病,红细胞增高,可达(7-10)ⅹ10/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生理上,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及血容量的增加所致。
妊娠中晚期为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血容量明显增加而使血液稀释。
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
病理上贫血时减少。
6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原发或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和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