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六二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doc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学教案(4页)-精选教育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学教案(4页)-精选教育文档

人性的复苏邳州市第四中学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专题内容分析:古希腊的智者以人的眼光去考察一切,也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揭开了人文精神的起源 ;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德合一”,重视人的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升华 ; 文艺复兴之人文主义,即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迷信和神学的专制统治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是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 ; 宗教改革蔑视权威,信仰自由使人文主义平民化 ; 启蒙运动之理性主义,即是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使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走向成熟。

本课的内容在本专题的线索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里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由信仰走向理性的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分析:本课的线索:“黑暗时期”湮没了古典文明城市经济和资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主义萌芽的发展(略讲)需分析以下几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鲜明地阐释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艺复兴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人文精神并赋予新的内涵,把人从窒息的神学专制中解脱出来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者的第一次战斗,传播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起了准备作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本质上都不反对宗教,只是把“为信仰而生活”改变为“为生活而信仰”,而自由的生活正是他们追求的真谛(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得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与《大卫》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阅读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大胆的推理和论证,以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性质、思想理论主张,从而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及其主张,学生可以运用图表法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利于了解和掌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2.难点: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观念、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宗教改革时期的历史故事,如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事件,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
2.多元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
a.利用多媒体展示宗教改革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背景。
4.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a.教师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b.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c.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课后延伸,巩固知识:
a.布置与宗教改革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b.推荐学生阅读宗教改革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马丁·路德的《基督教自由》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补充和引导,使其在掌握宗教改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主张、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3.知识储备不足:尽管学生对宗教改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细节知识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补充和引导。
4.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在面对宗教改革时期的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已有观念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6-2神权下的自我教案1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6-2神权下的自我教案1 精品

6.2神权下的自我(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情境再现、分析材料、比较归纳,建构知识框架;体会现实,反思历史,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点与难点】重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容。

难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

画中人物优雅,笑容微妙,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这幅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名作,最主要是因为画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人文主义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一、文艺复兴1.时间:14-17世纪。

2.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当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这一名词源自意大利文,一般多写法文。

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

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

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艺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

)3.思想核心:人文主义。

(Humanlsm这个词就是“人文主义”。

Human一词我们在英语课上已经学过,是人、人类的意思,加上表示“主义”的词缀-ism,就构成了“人文主义”一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二神权下的自我名师说课本课课标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它打击了宗教神学,促进了人的解放,复兴了人文主义精神。

宗教改革是一场广泛、深远的社会改革,是文艺复兴在教会内部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延续。

其弘扬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放射着不朽的光辉!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改革、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课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要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与《大卫》,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阅读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大胆的推理和论证,以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性质、思想理论主张,从而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及其主张,学生可以运用图表法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利于了解和掌握。

另外,要重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必要的时候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理解本课内容。

对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学习,必须运用历史联想法,把其和文艺复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仅要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更要理解其性质和作用。

教学建议(1)通过多媒体打出《雅典学院》图片。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①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②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④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导入新课。

(2)“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实质。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教案-文档资料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教案-文档资料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博罗县高级中学钟丹红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之人文主义,即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迷信和神学的专制统治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是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

本课的内容在本专题的线索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里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由信仰走向理性的重要一环。

因此本节内容非常重要,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需要学生重视并理解、把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前三杰”、“后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艺复兴,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五、教学过程(一)意大利.印象初步了解意大利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并回顾上节课的古希腊先哲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艺复兴的背景展示史料:“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织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提出问题:材料中“纱幕”指的是什么?这层纱幕为什么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1、探思想之源——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理论诞生的根基。

或说,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是建筑在古希腊哲学之上的,后包含并蒙蔽了希腊哲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走进中世纪,探寻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走进中世纪,探寻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疑问:针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过程。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逐步深入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如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的特点、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过程等。
2.重点强调:强调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思考题,如“你认为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作业要求: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撰写一篇短文。
3.地位的演变:分析人与神权地位的演变过程,如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和妥协,以及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主题:分组讨论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宗教改革的生活的影响、教权与王权的斗争等。
3.讨论成果: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中世纪欧洲的神权故事,如但丁的《神曲》中与地狱、天堂的对话,引发学生对神权统治下人们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中世纪欧洲的神权故事,引发学生对神权统治下人们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2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历史与信息技术整合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2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历史与信息技术整合公开课)教学设计

《必修三专题六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学科历史________ 姓名薛明石羡学段高二
中世纪的表情
夏特尔大教堂雕塑雕塑《安东尼.奥索》《母与子》下面哪些词汇可以反映中世纪人们主要的精神状态?
随心所欲禁欲苦行无拘无束
压抑人性张扬个性麻木顺从
思想开放愚昧迷信以人为本
言论自由神权至上追求享乐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诞生了巨人的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薄伽丘、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莎士比亚,正是他们天才般的创造力,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引领人们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走向了尊重人性,崇尚自由的近代社会。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代表作国别16
17世纪
14
世纪
时间人性的表现形式
人物《十日谈》“人曲”《哈姆雷特》但丁英国意大利薄伽丘
彼特拉克《神曲》
莎士比亚肯定人的欲望,歌
颂自然的人性歌颂仁爱提升人性的高尚与
尊严《歌集》文艺复兴概况问题探究3
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

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

问题探究4

“因信称义”(核心)
②《圣经》至上③简化宗教仪式④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根本上否定了教皇权威促进了资级社会地位提高
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从内部摧毁了教会权威
教学流
程图
11。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19)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19)

《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教材依据】《神权下的自我》选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第二节。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

《神权下的自我》这节课上承《蒙昧中的觉醒》,下启《专制下的启蒙》,所讲内容发生在14——16世纪,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早期,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的背景下在思想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教材主要讲诉了两个方面内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文精神是贯穿本节课的主线索,它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等。

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意志薄弱,不能战胜困难,不能承受生活中和学习上的任何压力,动辄轻生的现象很多。

而学生作为个体的人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关注有关人的话题,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思考欧洲人文精神的演进和变化历程。

在这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必须面对现实,利用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激励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学习,坚定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并以实际行动在新时代诠释人的伟大、尊贵和人性的尊严;发挥教育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能力目标:a 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人文主义的含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张。

引导学生透过表象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b通过对古典文化的“再生”的学习,体会文艺复兴运动作为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

3)方法与途径:制定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与“学”的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通过指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启发式教学、探究法、比较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的延续。

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学案例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学案例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2.分析神权统治对人们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自我追求和探索。学生应能够分析神权统治对个人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的限制,以及人们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应能够举例说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个人自由、人权和理性思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调。
3.认识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感悟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学生应能够描述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和理性,以及这些价值观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的体现。学生应能够分析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中汲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启示。
五、案例亮点
1.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神权统治下人们自我认知的困境和探索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3.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例如,在课程结束时,可以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你认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例如,我会让学生讨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行为的限制,以及人们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 神权下的自我 导学案(有答案)-2019年学习文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 神权下的自我 导学案(有答案)-2019年学习文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导学案(有答案)一、古典文化的“再生”1.背景(1)政治: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2)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根本原因)(3)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与基督教的禁欲主张相矛盾)。

(4)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2.发源地:在14世纪城市经济比较繁荣的意大利。

3.含义: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

4.旗帜:人文主义。

[易混易错]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了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并未放弃天主教,其作品大多以宗教人物为素材,在宗教人物身上表现人性,反映他们顺从人性、追求人性至上的精神。

因此,他们不会对天主教进行“彻底地批判”。

二、人性的启蒙1.初期概况(1)代表人物:“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2)表现形式: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

(3)作品内容①《神曲》:赞颂人的伟大,揭露教会的贪腐。

②《十日谈》:讴歌人性;讽刺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

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说的大多是男欢女爱。

2.高潮期概况(1)代表人物: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

(2)发展走向: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3)作品内容:歌颂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思维点拨]薄伽丘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本能,而莎士比亚则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赞美人的力量和智慧,强调以人为中心,否定神的权威。

三、与上帝直接对话1.背景(1)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

(2)中世纪的德国受天主教会的剥削和压迫最重。

(3)1517年,教皇大量出售“赎罪券”。

2.开始: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思想主张(1)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精品教案(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精品教案(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精品教案(6页)华中师范大学牟定附属中学教学设计年级学科:高一历史授课人:普昆鹏课题:《神权下的自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借助文艺复兴的成就的阐释,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

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突破方式:设问导思、小组合作,思考探究。

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突破方式:通过师生对话、归纳整合的方式共同探究。

教学过程:【复习反馈】1、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压抑人性的因素是什么?2、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导入新课】(四)成就1.意大利文艺复兴前三杰(1)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薄伽丘(1313-1375)。

但丁与《神曲》,但丁,意大利诗人。

《神曲》原意是《神圣的喜剧》。

但丁原来只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彼特拉克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反对中世纪教会长期以来宣扬的禁欲主义。

他喜欢游览,尤其喜欢登高远眺,领略自然风光他一生的创作很丰富,其中《歌集》对以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他成为享誉整个欧洲的著名作家。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 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学案设计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 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学案设计

必修三专题六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学习目标】基本要求:知道下列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认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发展要求:知道《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及其主要思想。

说明:达·芬奇及其代表作品教科书中没有提及,教学中要予以补充。

“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自主预习】(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是、、。

其中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创作的《》赞颂了人的伟大,并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薄伽丘的《》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神曲》并列,称之为“”。

(2)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等。

(3)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运动。

是欧洲出现的第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批判,鼓吹和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互动探究】1.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是哪里?旗帜是什么?指出运动的时间。

(2)文艺复兴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矛头指向什么?说出运动的实质。

(3)文艺复兴初期出现的“三杰”指谁?代表作分别是什么?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核心是什么?它与宗教神学有何区别?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

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⑴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⑵就材料三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各举一个例子,并指出它们是否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及理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世纪欧洲神权政治对个体自我认知影响的文章,深入分析神权政治下的个体抗争与追求。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反馈指导意见。
3.通过作业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中世纪欧洲神权政治的相关图片、地图和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这种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教会、国王、骑士、平民等角色,生动演绎神权政治下的欧洲社会。
3.创设辩论赛,让学生围绕“神权政治对个体自我认知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神权政治在中世纪欧洲的作用及其对个体自我认知的束缚,如:“为什么神权政治会在中世纪欧洲得以确立?”“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何影响?”“在神权政治下,个体如何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等。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关于中世纪欧洲神权政治对个体自我认知影响的文章作业,要求学生深入分析神权政治下的个体抗争与追求。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反馈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世纪欧洲神权政治的相关图片、地图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中世纪欧洲神权政治的了解,以及对其影响的认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质教学教案(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质教学教案(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质教学教案(5页)神权下的自我四明中学方洁一、课程标准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了解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和影响,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成果、意义。

难点:形成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与价值判断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人文主义的内涵认识,存在不足。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由,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由此请学生回答书本104左边的学习思考,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古运动吗?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单纯的重复吗?生:不是简单的重复。

教师给出结论,资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师:那么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如何体现人文主义,有哪些人在努力探寻自我、肯定人的价值,恢复被基督教神权统治所泯灭的人性呢?请大家阅读书本,帮助填写表格。

给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阅读书本第二目人性的启蒙。

请学生回答文艺复兴初期“文学三杰”的代表作品,指出彼特拉克有“人文主义之父”的称号,在几位文学家中,着重讲解薄伽丘的《十日谈》。

第一天无主题。

……第三天凭着个人机智,如愿以偿。

第四天结局不幸的恋爱故事。

第五天历尽艰难折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第九天无主题。

第十天恋爱,或是其他方面所表现的可歌可泣、慷慨豪爽的行为。

师: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人曲,是因为它的主题就是人本身,薄伽丘在其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人,讴歌了人性,但是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十日谈,会发现里面讲的多是男欢女爱,对人的关注还停留在什么上面呢?生: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呼唤人们去追求现世的幸福。

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2.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探讨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变革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宗教信仰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4.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分析中世纪欧洲社会背景下,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神权统治的挑战,探讨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变革,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神权下的自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基督教会及宗教改革的相关史实充满好奇,但对神权政治对社会个体意识的影响理解尚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神权政治下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认识。
c.从宗教改革时期的社会变革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观点明确,论述有据,字数在300字左右。
4.推荐阅读:《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社会》等相关历史书籍,让学生在课后拓宽知识视野,深化对宗教改革时期的认识。
6.2《神权下的自我》教学设计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掌握神权政治的特点及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2.掌握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以及神权统治下的社会秩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案(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案(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2《神权下的自我》优秀教案(3页)神权下的自我——一个绽放人性光辉的时代一、课标与学情分析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于《神权下的自我》一课的学习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集中探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如何将人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偏重上流社会的思想启蒙,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倡导人回归人性,以人为中心,并积极享受现实生活,从而达到解放人的目的;而宗教改革则通过路德等人对教会的改革,将灵魂自救的主导权转移到了每位世俗人的手中,抬高了世俗平民的地位,从而实现将广大的平民从教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其范围要远超文艺复兴,所以这两场运动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解放了人。

由于这两场运动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重要的历史概念也比较多,因此做了适当的“取舍”,只涉及文艺复兴,力求重点突出,让学生充分认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理解为何这个时候会出现、理解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与传统基督教思想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思考这种人文精神具有的时代价值和对今天产生的超越时空的永恒影响。

学情分析:对高一学生而言,本课相对较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经过一学期多的高中历史学习,部分同学已经初步养成用历史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分析问题,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还是停留在浅层次记忆历史结论的阶段。

加之文艺复兴又是外国史,距离我们有几百年的时间,学生很难建立起通往历史现场的桥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通过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优秀作品,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关注;同时设计问题:画家由不敢表现自我到以自我为中心说明了什么?人在古代已经发现自我价值,为何还需要一场发现自我的文艺复兴,通过教师的设问,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开门见山地引入正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之神权下的自我(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知识能力目标】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得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与《大卫》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模拟用旅行的方式展开,运用阅读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大胆的推理和论证,以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性质、思想理论主张,从而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及其主张,学生可以运用图文法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利于了解和掌握。

另外,要重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必要的时候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理解本课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对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学习,必须运用辩论法和历史联想法,把它和文艺复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仅要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更要理解其性质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内涵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难点:人文精神的内涵;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视频裁剪工具(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热身:播放经典老歌《女人是老虎》,然后引出东西方关于人和人性的话题师: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个关于人的话题(板书:人),首先请看一段情景剧(播放《武林外传》视频)师:吕秀才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

“人和宇宙有必然的联系吗?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这个问题不仅精神错乱的姬无命无法解决,恐怕在座各位也是束手无策。

坐而思不如起而行,让我们一起出发去寻找答案吧!(幻灯:欧洲人性之旅)师:希望我们通过参加欧洲人性之旅,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公元前5世纪素有“欧洲人文精神家园”之称的古希腊。

在这儿哲学家一抓一大把,应该有人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吧!问:“他们是怎么看待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呢?”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世界的标准。

”他树立了人的权威,但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性,冲击了制度、法律、社会秩序和道德,导致社会风气日下,道德沦丧。

好在同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为重建道德,提出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人的道德才是绝对的标准)师:从他们的口中我们看出古希腊的学者们把人看作是世界的中心,人取代了神的地位。

突出了人的作用,欧洲的人文精神由此产生。

(出示幻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师: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呢?到下一站去看看吧!顺着时间的长河,我们去中世纪的欧洲看看。

面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主教说:人到世上是来赎罪的,必须控制自己的所有欲望,才能上天堂。

人间是痛苦的,只有天堂才是幸福的所在。

不许享受!不许思考!不许哭!不许笑!否则就等着下地狱吧!这样有多痛苦?我们来实验一下。

(生同桌面对面,不许有表情,持续十秒)师:感觉如何?生答……师:我们才憋了几秒就憋不住了,欧洲人可是忍了好几百年呢!他们的人性被压抑得快要窒息了。

人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沦为神的奴隶。

(出示幻灯中世纪人性被压抑)师:经过刚才的体验我们知道,压抑人性是很痛苦的,也是压不住的。

它就像石头下面的草,迟早会把石头顶翻过去。

沿着中世纪黑暗的长廊向前走,果然,在14—17世纪我们看到光明取代了黑暗。

这是谁发出的光芒?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师:为什么它能发出光芒?因为通过14—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再次得到了重视,人性得到了复苏,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发展。

(出示幻灯14—17世纪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讲授新课为什么这段时期人文主义精神会得到复苏和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突出人的作用,一些工场主、商人、金融家为主的资产阶级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他们一方面要求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开始追求现实中世俗人生的乐趣,这与天主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追求来世幸福相矛盾。

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学生回答:略师:我们进入旅行的第三站,主题:人文主义(板书:人文主义)。

可是到哪去寻找人文主义的踪迹,怎么找呢?为了方便旅行,咱们整理一下出行图(多媒体地图动画展示)……(师生共同完成梳理)师:按照这个图,咱们得先去哪儿啊?生:意大利、文艺复兴。

师:好的,目标:文艺复兴,路线:从意大利到英国。

(幻灯:文艺复兴)师:文艺复兴,顾名思义,有无数的文艺作品可以欣赏,这回我们可以大饱眼福了!1.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文学三杰(板书:文艺复兴文学)(1)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薄伽丘(1313-1375)。

但丁与《神曲》,但丁,意大利诗人。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大多是爱情诗,是为一个名为劳拉的女子而作,浸透了作都心中热烈的恋情。

政治讽刺诗主要是抨击教会。

(3)薄伽丘和《十日谈》:听说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其中的代表作。

下面咱们就来品一品名著吧!故事一追求爱情,要求平等故事一: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

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薄伽丘《十日谈》请思考:(1)材料歌颂了绮思梦达的什么精神?(冲破封建教条,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2)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天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

故事二爱情是人的天性:“女人是祸水”(西方)↔“女人是老虎”(东方)材料一: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

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18岁时,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健康、漂亮的少女。

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去,虔诚信教的父亲把妇女看作洪水猛兽,吓唬说这些是都是名叫“祸水”的“绿鹅”。

岂料一路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却偏偏爱上“绿鹅”,恳求父亲说:……请思考:作者通过这则故事主要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反对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说明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以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人性<天性>)[知识延伸]简介清代袁枚的作品《沙弥思老虎》(老歌<女人是老虎>就取材于此),并对东西方关于人性的话题进行对比:“女人是祸水”(西方)↔“女人是老虎”(东方)故事三教会的虚伪,每个人都有欲望描写了一个以“圣洁”铸成的女修道院院长的可笑形象:一天晚上,修道院中捉到一个犯了奸情的修女,交院长处理。

院长在匆忙之中,拿起男教士的短裤当作自己的头巾戴在头上,来到大厅,当着全员修女声色俱厉的审问该修女,要对她进行严惩。

不料这个修女不但不怕,只用一句话就打掉了她的威风,使其当众出丑:“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故事二抨击什么?歌颂什么?(抨击教会教士的腐败、虚伪;歌颂男欢女爱,好色是人的天性)师:你怎么评价这样的人?生:优点:解放人性,抨击神权的虚伪;缺点:对人性中的丑陋一面也加以颂扬,会造就越来越多的好色之徒,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冲击了制度、道德、法律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师:是啊,解放人性是伟大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人的本能,那么这样的人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人类世界就变成动物世界了。

毕竟,人活着不仅要有物质追求,更要追求真理和美德。

莎士比亚的出现弥补了《十日谈》带给我们的遗憾。

学生:齐读《哈姆雷特》多媒体展示(P106):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师:莎士比亚眼中的人有什么特征?生:理性、才能、文雅、智慧……师:从《十日谈》到《哈姆雷特》,人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从本能到理性……师: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而薄伽丘集中于人的本能方面,这说明了人文主义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板书:文学——解放人的本能→理性师:与文学相比,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在下面的几幅画里,你又会看到什么样的人呢?(幻灯播放:艺术作品)2.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美术三杰(米开朗琪罗、达· 芬奇、拉斐尔)(1)达· 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2)意大利米开朗琪罗广场塑像《大卫》(3)“画圣”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蒙娜丽莎》:眼角和嘴角微微上挑,透露出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自然、纯朴地不易觉察的,充满着人性情感的内心活动透益出来,肌肤柔润而丰满,但不臃肿。

体现出人本身的价值和自然美感。

《圣母像》母性之美:温柔和甜美与幸福感《西斯廷圣母》: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的母性之美。

一改以前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

《大卫》人体之美:表现了即将投入战斗时的情景,他体魄健壮结实,左手紧握投石弓,右手有力的拿着一块石头。

头猛然左转,怒视前方,显示了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青年形象。

师:从美术三杰的笔下,我们又发现了人性之美。

板书:艺术——发现人性之美师:由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很快席卷了整个欧洲,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注意观察和解释周边的世界,质疑天主教权威的人越来越多,面对天主教腐败和高压政策越来越不满,进一步向教会提出了”要与上帝直接对话”的人文主义要求。

下一站我们到哪里去找“要与上帝直接对话”的人文主义呢?生: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师:欧洲几乎全民信教。

中世纪以来,天主教会在经济控制着三分之一的地产,征收什一税;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上控制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他们的腐败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尤其是16世纪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压榨更重,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师:罗马教廷如此贪婪还不满足,居然又开始通过兜售“赎罪券”聚敛财富。

是可忍,孰不可忍。

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终于按捺不住,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