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每次教学《满井游记》时,总是觉得这篇文章内容浅显,只要所文中由总而分,人景交融的景物描写讲解清楚就可以了。

但近来读到一些与袁宏道同时代的散文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将之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结束之后感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内容可供挖掘。

我所读到的作品为《帝京景物略》(刘侗、于奕正)中的“满井”一条:“出安定门外,循古壕而东五里,见古进,井面五尺,无收有干(栏杆),干石三尺。

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百亩一润,所谓滥泉也。

泉名则劳,劳则不幽,不幽则不蠲洁。

而满井旁,藤老藓,草深烟,中藏小亭,昼不见日。

春初柳黄时,麦田以井故,鬣毵毵且秀。

游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村妆而蹇者,道相属,其初春首游也。

”同书还附有袁宏道游满井诗两首:“出东门子城,古道三五折。

破石蹶荒丘,云是故元碣。

烧柳发柔条,卧槎吐红节。

石沟注涓水,寒鉴写空洁。

燕女竟游骖,罗袜带香雪。

梅花堆鬋(ji ǎn,下垂的鬓发)髻,波影动文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青山酣远客,新鸟困啼舌。

红尘来频频,可消奔竞热”。

(《游满井》)“怪我频来去,无樽亦啸歌。

店荒酤酒浊,僧近施茶多。

竹里分黄阙,波间语翠娥。

溪光最胜处,高柳荫长坡。

”此外还有明末的著名文人王思任所著的《游满井记》:“京师渴处,得水便欢。

安定门外五里有满井,初春,士女云集,予与吴友张度往观之。

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

满之貌,泉突突起,如珠贯贯然,如眼睁睁然,又如渔沫吐吐然,藤蓊草翳资其湿。

游人自中贵外贵以下,中者帽者,担者负者,席草而坐者,引颈勾肩履相错者,语言嘈杂。

卖饮食者,邀河好烧,好酒,好大饭,好果子。

贵有贵供,贱有贱鬻,势者近,弱者远,霍家奴驱逐态甚焰。

有父子对酌,夫妇劝酬者,有高髻云鬟,觅鞋寻珥者,又有醉詈泼怒,生事祸人,而厥夭(指帮闲)陪乞者。

传闻昔年有妇即此坐蓐,各老妪解襦以惟者,万目睽睽,一握为笑。

而予所目击,则有软不压驴,厥夭抉掖而去者,又有脚子抽复堕,仰天露丑者,更有,喇吓恣横,强取人衣物,或押人妻女,又有从旁不平,斗殴血流,折伤至死者,一国惑狂。

满井游记短文赏析

满井游记短文赏析

《满井游记》短文赏析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

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

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

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

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

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

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

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

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

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八年级《满井游记》文本解读

八年级《满井游记》文本解读

八年级《满井游记》文本解读八年级《满井游记》文本解读此地,满目皆春,万物俱有灵性燕地寒,冻风时作,本是春寒料峭,一片肃杀景象,然而,只待出得城来,却是另一番天地: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就像对季节气候极为敏感的大雁,周身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希望在回暖的长空中一展久被禁锢的翅膀。

这是天地间的春意;层冰解冻、波光粼粼,河水开始摇神动目,流波顾盼,恢复了盎然生机;山川泛出了红润的羞色,换上浅绿色新衣,开始了姹紫嫣红的妆扮美丽功课;柳条的腰肢变得活泛,麦田像小兽的脊背,鬃毛初长,正是扬鬃试蹄欢快自由的年龄;劲风中吹来的已不是寒气,人和鱼鸟都感到了它送来的温暖:鸟在河滩上展开了翅膀,鱼儿躲在水底按捺不住露出头,呷着春天第一缕阳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不会错过这场早春的约会,收起了平素的矜持和庄重,品着茗茶,喝着小酒,喊着歌,露出了可爱的原色。

在作者眼里,春天无处不在,而山、川、树、禾、鱼、鸟、人无不在春光的抚照下睁开了灵性的眼睛,绽开了喜悦的笑容。

作者笔下的景,因这生命气息的流动而鲜活起来。

此官,心归自然,潇然山水之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一个“犹”字从开始就表现了作者儿童般的苦盼,盼什么呢?“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原来是急着出门,每每“冒风驰行”,可见此官急不可待的憨态。

“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大概是毫不犹豫,一路狂奔而去吧。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如果说鸿鹄的家在蓝天,那么,作者的心肯定是只能安放在广阔的山水之间的。

因为居室之内是拘束,是囚禁,是阻隔了人与自然气脉相同的障壁。

因此,一旦回归自然,作者就敏锐的感受到了天地万物的每一丝气息和情感。

这不仅仅因为作者是一个“闲官”,更缘于他厌弃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愿意保留自己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也许,与自然对话,作者更能找到率真与质朴,灵秀而自然的美感。

而要寻得这种春意,不能把自己关在一室之内,要走出蜗居的城堡,亲近自然,更要走出心灵的蜗居地,热爱自然,拥抱生活,用一颗诗心去接受生活中的诗意信息。

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

他在写作上倡行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所以他的山水游记直抒胸臆,不择笔墨,写景慧眼独具,物我交融,语言清新流畅。

他的代表作《满井游记》写与友游满井,面对美好的春光,流露出无比喜悦之情。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

首先,言之有序,层次鲜明。

《满井游记》在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之后,便开始由远及近,由点到面,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这是满井鸟瞰。

三个四字短句,寥寥十二个字,即勾勒出了满井全井的轮廓,完成了面的绘画。

随即移步换景,以充满诗情的笔墨,依次描绘满井的明媚春光。

先写山和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晶晶然”“娟然如拭”,旨在突出山河的色调变化;次写柳条和麦苗:“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着重显示柳麦的初生之态;再次写游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在熬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的舒展心情;最后详写鸟和鱼:“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悠然自得”的鸟的神情,显示出了春光的和煦。

作者笔下的满井,无论山水,无论麦柳,无论游人,无论鸟雨,“皆有喜气”,无处不显露出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

二、物我一体凸现浓郁春情。

袁宏道描山绘水,善于把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融于一体。

这篇游记也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

在作者的笔下:水——“波色乍明”,翻层层鳞浪,“晶晶然”具有人的情意;山——山峦“娟然如拭,鲜妍明媚”,象人笑脸迎春;柳——“柔梢披风”,一幅人的潇洒劲儿;而那些鸟鱼——也象人一样“悠然自得”,神态恬静。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满井游记》的课文难点解析

《满井游记》的课文难点解析

《满井游记》的课文难点解析《满井游记》的课文难点解析难点解析师:请概括第一段的主要意思。

生:写城中景象,抒发他欲出游而不得的心情。

师:这一段写出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生:这一段描写了早春城中“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局促于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郁闷心情。

烘托、反衬了满井的春意盎然和郊游时“若脱笼之鹄”的开阔胸襟。

这些内容看似信手写来,既未言及“满井”,又未见一丝游踪。

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向读者交代了时间,作者所处的地点。

师: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生:写满井的早春景色,充满了春日的喜悦,是文章的重点,这一大段正面绘景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照。

师:这段文字与上文哪些地方呼应?生:这段写春景“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呼应。

生:这段文字怎样写景?怎样抒情?师:先概括描写郊外的景色:“天稍和”,“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直接抒发作者舒展的心情,“若脱笼之鹄”。

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鸿鹄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远离尘世远离官场的愉悦心情。

接着分写满井的薄冰、河水、山峦、柳枝、麦田、游人和鱼鸟等景物,有动有静,声色兼备,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景物写得明朗、清澈、柔美、可爱,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之情。

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师:第二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第一层(“二十二日天稍和”至“至满井”),点出出游的时间、人物、地点。

第二层(“高柳夹堤”至“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满井的早春景色。

第三层(文章的最后一句),写作者的感受,是全文的主旨。

点出春天来到了。

师: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9《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29《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满井春色 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思考 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交代出游的时间 气候 第一层 交代出游的时间,气候 交代出游的时间 气候, 同行者及其出游路线. 同行者及其出游路线 第二层:描写满井盎然的景色 第二层 描写满井盎然的景色. 描写满井盎然的景色 第三层: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三层 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知识点整理: 知识点整理 1.一词多义 时 冻风时作 (经常 一词多义 经常) 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于时冰皮始解 这时) 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 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但) 娟然如拭(-----的样子 的样子) 娟然如拭 的样子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波色乍明(才 刚 乍 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才,刚)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突然) 突然
1.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 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 的?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景物? 景物?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 以 游览行踪为线索 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 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 早春秀丽的景色 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作者在记述出游满井之前, 作者在记述出游满井之前,勾画出北 的特点。 国早春的特有的 乍暖还寒 的特点。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 课文抓住哪些景物, 课文抓住哪些景物 来表现季节特征? 来表现季节特征? 天(稍和) 稍和) 冰皮始解,清澈见底)( )(静 水(冰皮始解,清澈见底)(静) 为晴雪洗,鲜妍明媚)( )(静 山(为晴雪洗,鲜妍明媚)(静) 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 )(动 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动) 麦田(浅鬣寸许)(神奇的比喻) )(神奇的比喻 麦田(浅鬣寸许)(神奇的比喻) 游人( 红装而蹇)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红装而蹇) 有声有色) (有声有色) 鸟鱼(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鸟鱼(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2021年整理〗《满井游记》课文详细解析

〖2021年整理〗《满井游记》课文详细解析

《满井游记》课文详细解析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燕(yān):古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犹:副词,仍然、还。

厉:猛烈。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

作,起。

则:就。

砾(lì):小石块,碎石。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局促:拘束。

之:结构助词。

欲:想要。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驰行:疾行,即快步行走。

辄(zhé):总是,就](翻译: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却不能够。

每次冒风疾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来了。

)(在记游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北国的早春。

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郊外踏青。

可是这一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为后文作了铺垫,欲扬先抑,把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此段写北京早春的寒冷和冷风的厉害。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

稍和:略微暖和。

偕(xié):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柳:高大的柳树。

夹堤:分立在堤的两边。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微:副词,稍微。

润(rùn):湿润。

空阔:开阔。

若:好像。

脱笼之鹄(hú):从笼子里飞出的天鹅。

之,助词,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鳞浪:像鱼鳞似的波浪。

新开:刚刚打开。

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为……所……:被。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擦,抹。

鲜妍:鲜艳美好。

明媚:鲜明可爱。

倩(qiàn)女:美丽的女子。

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

满井游记赏析《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游记散文,写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早春,作者游历北京南郊满井园时所写。

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

首先,文章开头点题,概括介绍了作者游历满井的原因和心情。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寒冷的冬季过去后,大地开始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渴望和向往。

接着,文章详细描绘了满井园的自然风光。

作者运用形象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满井园的清幽之美。

早春时节,大地万物复苏,山川草木欣欣向荣。

嫩绿的柳条随风摇曳,婀娜多姿;青青的草地上点缀着各种野花,散发出阵阵清香;高大的乔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

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官场黑暗的愤懑。

作者认为城市生活喧嚣嘈杂,人们追逐名利、趋炎附势,失去了生活的真谛。

而官场更是黑暗无比,官员们贪污腐败、互相倾轧,让人感到无比的厌倦和无奈。

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自由自在、清新自然的生活方式。

最后,文章以作者的感叹和总结收束全文。

作者感叹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也强调了他与城市生活的决裂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性灵说”的思想主张,即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现。

总之,《满井游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对城市生活和官场黑暗的厌倦和愤懑。

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性灵说”的思想主张,即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现。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知识点分析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知识点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4. 句式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人。

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作品少数反映民间疾苦,对朝廷有所不满。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2相关背景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这一年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写成。

3主要内容
这篇游记描绘了满井一带的初春美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轻松喜悦之情,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厌倦都市官场生活的情怀。

4句式
倒装句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句,“未之知”就是“未知之”)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状语后置句,“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就是“冷光之乍于匣出也”)
被动句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为翻译成被前为名词后为动词,所以是被动句)句意: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满井游记》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主备人赵靓【教材分析】《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本文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

可以说是记游小品的典范。

本文文字清新自然,描写生动细腻,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有韵味,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学生分析】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

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4)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

【教法与学法】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2 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学习赏析写景文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

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生纷纷举例作者及作品)师:今天,我们将来认识一位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1课前热身(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燕(ym)地寒飞沙走(砾)I i 辄(zh e)返廿(ni m)二日倩(qi m)女(髻)j i鬟hu印)乍(z m)明出于(匣)xi a始掠(I ue)浅鬣(li e)泉而(茗)min者罍(I e)而歌者红装而蹇(ji也)者曝(p u )沙之鸟(呷)xi d浪之鳞2、填空:《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八下第29课满井游记全解

八下第29课满井游记全解

课后练习
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 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 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 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 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 而传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 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思考探究
3、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 未知也。”
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 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 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 城居时之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 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 的表现。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天寒,局促一堂之内,欲出
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
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课文分析:第1段
余 (1)燕地的气候特点。 寒 (2)具体景象:飞沙、走砾。 犹 (3)矛盾心情。 厉 (4)无奈结局。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 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徒步行走就汗流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 有喜气。
凡是(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 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透 出喜悦的气息。
走近作者
袁宏道
明代文学家。字中 郎,湖广公安(今湖北 省公安县)人。与兄袁 宗道、弟袁中道,并称 “公安三袁”,后人称 他们为“公安派”。

八年级《满井游记》文本解读

八年级《满井游记》文本解读

在这里,无处不在,一切都是精神的燕到寒冷,当寒风时,这是寒冷的寒冷,一个寒冷的场景,但是,只是出城了,但它是另一个天堂和地球:但看到长堤高柳,地球年轻化,开放和遥远,作者就像季节气候对鹅敏感极其敏感,全身感觉到春天呼吸,希望坐在天空长时间坐长期监禁的翅膀。

这是天地之间的春天;冰层融化,闪闪发光,河水开始晃动眼睛,流动的波浪凝视,恢复活力;山发光玫瑰色的耻辱,换成浅绿色的新衣,开始了查子艳美丽的家庭作业的红色翼;柳条腰变得活跃,小麦像一只小野兽的背部,鬃毛早,是鬃毛法力快乐的年龄;风吹不冷,鱼和鸟感到他们送来的温暖:鸟在洪水上有翅膀,鱼已经隐藏在水的底部不能保持露出他的头,在春天啜饮第一缕阳光;作为一切事物的灵魂,更多的人不会错过这个早春的约会,放弃通常的谦虚和庄严,用茶,喝酒,喊的歌,揭示可爱的颜色。

在作者的眼中,春天无处不,山,河,树,禾,鱼,鸟,人都在春天的问根据精神眼睛的开放,盛开开心的笑容。

国王的作者,因为生命的流动和新鲜的生活。

这位军官,自然的心,在山和平原之间朝鲜节后,余汉仍然李。

一个犹他从一开始表现的孩子们的孩子喜欢希望,希望什么?狭窄的房间,想死。

原来急着出去,经常骑风,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官员不能等待诚实。

天和一点,Kayo的东东朋友齐齐齐全。

也许不要犹豫,一路跑掉如果你说天鹅在蓝天的家,那么作者的心肯定只能放在景观的广阔景观。

之间。

因为房间是绑定的,被监禁,阻塞与天然气静脉同一障碍。

因此,一旦回归自然,作者对天地敏锐的感觉,每一个痕迹的大气和情感。

这不仅因为作者是一个空闲的主任,更多是因为他累了放弃粗俗的封建官方习惯,愿意保持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个性。

也许,通过自然对话,作者可以找到更直接和简单,美丽和自然的美。

并找到这个春天,不能把自己放在房间里在内,为了走出城堡的住宅,靠近大自然,也从住宅的心脏,爱自然,拥抱生活,用诗意的心接受生活中的诗意信息。

这篇文章,场景混合,笔画上下颠倒袁红岛这次进入现场,场景混合,使景观物体带来作者的主观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

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

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

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

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

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

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

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练习说明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

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比喻句的用法,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

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教学建议一、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二、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

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三、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有关资料一、参考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二、公安派(胡小伟)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

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

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