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2013.7课程设计大纲

合集下载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优化;3.能够进行采矿现场的管理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和质量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采矿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第一章:采矿学概述–采矿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采矿工程的基本任务和方法2.第二章:矿床地质–矿床的形成和分类–矿床的开采和勘探3.第三章:采矿设计–采矿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环保要求4.第四章:采矿机械设备–采矿机械的类型和性能–采矿机械的选择和应用5.第五章:采矿工程案例分析–采矿工程的实际案例介绍–采矿工程的优点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的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采矿机械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如下: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参考书,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4.实验设备:准备采矿机械模型和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学习。

采矿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具体内容略

采矿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具体内容略

采矿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具体内容略)(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2)《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大纲(4)《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5)《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大纲(6)《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机械设计与制图(1,2)》课程教学大纲(8)《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矿山机械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10)《矿山机械》课程教学大纲(11)《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12)《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13)《计算机技术基础(VB)》课程教学大纲(14)《矿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15)《采矿工程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6)《矿物加工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17)《技术经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8)《岩石力学》课程教学大纲(19)《井巷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0)《固体矿床开采学》课程教学大纲(21)《矿山通风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2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大纲(23)《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24)《矿井施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5)《洁净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6)《岩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7)《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8)《3S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9)《数字矿山》课程教学大纲(30)《可视化与虚拟现实》课程教学大纲(31)《矿业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采矿工程专业实习、设计和实验教学指导书(具体内容略)(1) 采矿实验室建设成果及建设规划(2)《岩石力学》实验教学指导书(3)《安全与人机工程》实验教学指导书(4)《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指导书(5)《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实验。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学号:班级:采矿B101题目:《采矿学》课程设计评语:指导教师:段绪华职称:教授2013 年 7 月 12 日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3)1.1 矿区概述 (3)1.2 井田地质特征 (4)1.3 煤层特征 (8)2 井田境界和储量 (9)2.1 井田境界 (9)2.2 矿井工业储量 (9)2.3 矿井可采储量 (10)2.3.1永久煤柱留设 (10)3 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3.1 矿井工作制度 (12)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4矿井开拓方式 (13)4.1 确定井筒位置 (13)4.2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 (13)4.3 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 (14)4.4 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 (14)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14)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14)5.11 可采煤层的基本概况 (15)5.12 煤层顶底板地质条件 (15)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6)5.21 区段斜长确定 (16)5.22 带区上山位置及布置方式 (16)5.23 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16)5.24 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16)5.25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16)5.3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17)5.31 带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 (17)5.4 带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18)5.41 带区煤仓 (18)5.42 带区绞车房 (19)5.43 带区变电所 (19)6采煤方法 (20)6.1 采煤工艺方法的确定 (20)6.11 带区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 (20)6.12 回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以及推进方向 (21)6.13 回采工作面的破,装,运煤方式及其设备选型 (21)6.14 劳动组织表 (26)6.15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27)6.2 回采巷道布置 (28)6.2.1 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 (28)6.2.2 回采巷道支护 (28)6.2.3 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 (28)7 设计矿井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 (29)总结 (30)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回坡底煤矿隶属于霍州煤电集团公司。

1-1《采矿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1《采矿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采矿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5213501MIND总学时:3周总学分:3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采矿学》课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采矿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进一步了解,并进行必要工程设计训练,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采矿工程专业。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按指定矿井的地质条件,完成一个矿井的初步设计中的开拓部分内容,要求必须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进行,完成大纲规定的全部工作量。

设计必须贯彻国家的煤炭工业方针和政策,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其它有关的规范、规定和决议。

课程设计中必须注意生产安全和改善矿工的劳动条件;要因地制宜地采用现代采矿新技术;尽可能地简化生产系统、缩短建井工期和减少初期工程量;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以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实现矿井安全高效。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内容、方法或结论的某一方面尽可能有创新。

四、课程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规定(一)设计图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与设计说明书配套的设计图纸(不包括设计说明书中的插图)2张。

大图的技术标准和具体要求是:1.矿井开拓平面图(1)比例为1:5000或1:10000,个别小矿井可采用1:2000。

(2)图中要求有主采煤层底板等高线,煤层露头线,经纬网坐标,指北方向,矿井边界,矿井生产初期开拓工程,矿井生产后期开拓工程,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线,矿井开拓剖面图剖面位置,开采水平、采区或带区(分带)边界线,首采区或带区首采区段(分带)简化的巷道布置,其他采区上下山开掘位置,图题栏,井巷标号及名称等。

(3)初期工程量中,用实线表示煤巷,用点划线表示岩巷;后期工程量一律用虚线表示煤巷和岩巷。

(4)初期工程量为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所开掘的巷道及硐室的工程量,否则为后期工程量。

(5)后期工程量,尤其是第二开采水平和以后开采水平需画出井底车场、运输大巷等主要开拓巷道及各采区的下部车场或上部车场。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一、目的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一、二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I和K2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 倾斜长度1100m采(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2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2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一、二煤层倾角条件:题目一: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8°;题目二: 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6°。

设计题目三、四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开采K1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3.5m,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2500m倾斜长度980m采(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0.3,该采(带)区K1煤层具备突出危险性,瓦斯含量为12n3 /t。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三、四煤层倾角条件:设计题目三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2°;设计题目四的煤层平均倾角为20°。

设计采(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况三、课程设计内容1 •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2•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绕道线路和装车站线路)线路设计;3.米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矿业系统工程》讲授提纲

《矿业系统工程》讲授提纲

《矿业系统工程》讲授提纲-2013-7课程特点本课程主要需学习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系统工程方法论,特别是系统观点、系统思想的建立,以及系统工程在矿业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系统工程方法论、建立正确的现代系统观念和系统工程思想、了解系统工程在矿业中的应用概况,掌握将系统工程运用于解决矿山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思路、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

设定同学们已经学过运筹学、采矿学等课程。

前导课程:运筹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自然辩证法,采矿学,矿井开采设计。

课程类别:学位课。

课程分为三部分:1、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2、系统工程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方法;3、系统工程在矿业(采矿)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教材1.《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第二板),汪应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2.《系统工程学导论》(上、下),王慧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系统工程》[日]秋山穰,西川智登,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4.《采矿系统优化与模拟》,王玉浚主编,中国矿大学出版社,1996。

5.《矿业系统工程》,王玉浚主编,中国矿大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系统工程基本理论1 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1.1 系统系统这一概念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

朴素的系统概念,在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就有所反映。

如:在西周时代,就出现了用阴阳二气的矛盾来解释自然现象,产生了“五行观念”,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大系统的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在东汉时期,张衡提出了“浑天说”。

一、系统的定义系统(systems)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element)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通俗的说,系统就是我们研究对象的全体。

关于系统有各种提法,如:美国韦氏(Webster)大辞典中,“系统”一词被解释为“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的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等等”。

日本的JIS标准中,“系统”被定义为“许多组成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集合体”。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优秀]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优秀]

课程设计说明书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日期: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大纲 (2)第二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3)第三章:采区工业和可采储量 (6)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8)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14)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8)第七章:采区巷道断面设计 (21)第八章:采区生产系统及设备 (27)第九章: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5)第十章:安全措施 (36)第一章课程设计大纲一、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一项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在“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井巷工程”、“采煤方法”、“矿井设计”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采区设计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的综合性的教学过程. 通过采区设计要达到下列目的:1.系统地灵活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2.掌握采区开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3.提高和培养学生文字编写、绘图、计算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1.编写采区设计说明书一份(30~50页);2.设计图纸部分:①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平面图1:2000,剖面图1:1000);②工作面布置图(平面图1:100或1:200,剖面图1:100或1:50),其中附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及工人出勤表;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加深对采矿工程专业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就业岗位的感性认识;2.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独立完成教学要求,提高设计工作能力;3.使学生能熟练采区设计内容级步骤,提高和培养学生文字编写、绘图、计算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一. 采区的位置及开采范围本采区位于河北某矿4采区(二水平),走向长度2125米,倾向长度1150米/cos13°=1185米.煤层面积2518125米2.二. 采区地质1、地质构造:本井田储量丰富、地质构造中等,井田为单斜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矿井地质构造简单.地层走向为34 º,倾向向东南倾斜,倾角10º—15º.其特点是断层少,褶曲起伏变化较小,对开采影响不大;对矿井开采,尤其是初期开采影响很小.2、煤层本井田共有3个煤层,煤层总厚17.44米,含煤系数为8.7%.不稳定的煤层为10、11、12号煤层,详见可采煤层特征表.砂质泥岩、粉砂岩.三. 开采技术条件经地质分析及预测, 12号煤瓦斯涌出量小于1米3/t,煤层最大瓦斯涌出量2米3/t,为低瓦斯矿井.经鉴定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12号煤瓦斯绝对涌出量4.0 米3/米in.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煤尘无爆炸危险性,自燃倾向等级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根据70个钻孔井温测量结果分析,本井田地温梯度在距地表深度1100米以上为1.49~2.81℃/100米,低于或接近正常地温梯度(3℃/100米);仅在距地表深度1100~1200米之间地温度为3.1℃/100米,略高于正常地温梯度.因此,本井田属于正常地温梯度区.各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多为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顶板易于冒落,属中等条件的顶板管理方法.井田内基本无小窑开采,现开采与基建的小井都在井田浅部以外.本矿井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井,绝大部分煤层位于奥灰水位以上,仅深部很少部分受奥灰水影响.本矿井开采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瓦斯涌出量大,需采取抽放措施,对将来开采有一定影响.四、水文地质特征(一)、含水层本矿井自奥陶系灰岩至第四系冲积层共划分为7个含水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卵石层、二迭系石盒子组砂岩、山西组大煤顶板砂岩、太原群野青灰岩、伏青灰岩、大青灰岩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卵石层含水层卵石层厚度6.45~94米,一般50~60米,总的趋向南、北厚,中部及西部薄,间夹3~4层粘性土透镜体,卵石层一般为粘土所胶结,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为1.784~3.883L/米.s.(2)二迭系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本含水层可分为石盒子组三段砂岩和石盒子组一、二段砂岩两组.石盒子组三段砂岩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硅质及泥质胶结,底部为粗粒砂岩,含小砾石,厚度较稳定,一般在40米左右,漏水孔多分布在此层.为一富水性弱的含水层. 石盒子组一、二段砂岩为灰绿色及深灰色中、细粒砂岩,分布有2~4层.为一富水性弱的含水层.大多为回采塌陷后,下部砂岩将参于矿坑充水.(3)山西组2号煤顶板砂岩含水层本含水层为2号煤层直接或间接顶板,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厚0~19米,一般6~8米.为富水性弱的承压裂隙水含水层.(4)野青灰岩含水层野青灰岩厚度0~2.78米,一般厚0.8~1.1米.砂岩以浅灰色细、中粒砂岩为主,在井田南北部厚,中部厚度变薄,本层为富水性弱的溶洞裂隙承压含水层.(5)伏青灰岩含水层本层厚度0~4.49米,一般厚度2.5~3.5米,厚度稳定.该层透水性较差.为一富水性中等的裂隙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0.0345L/米.s.(6)大青灰岩含水层本层厚度0.6~8.54米,一般厚度5~6米,厚度变化较大,裂隙发育.为一富水性中等的裂隙水含层,单位涌水量为0.0699L/米.s.(7)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本层钻孔揭露厚度0.4~160.53米,一般厚度5~15米.在钻孔揭露的六、七、八段中,七段富水性强,灰岩岩溶裂隙发育极不均均,呈多层状,垂向变化大,水平较稳定.八段岩溶裂隙发育,但多被铝土充填.六段为相对隔水层.本层为富水性强的裂隙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1.65L/米.s.(二)矿床充水条件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深,覆盖层厚,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本区初期开采上部煤层时,水文地质类型属于坚硬裂隙岩层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当开采下三层煤时,则为以裂隙岩溶岩层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3)矿井涌水量井田内含水层自下而上有奥灰强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较强;大青灰岩含水层厚度5~6米,为较强含水层;伏青灰岩含水层厚度3.5米左右,为较强含水层;野青灰岩含水层含水性差,一般不含水;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厚7.0米左右,含水性弱到中等;上石盒子组细砂岩以上含水层厚度大于100米,虽含水性不强,但静储量比较大;第四系砂砾石层最厚94米,一般50~60米,富水性较强.矿井正常涌水量200米³/h.最大320米3/h综合上述分析,本矿井开采技术条件是良好的.第三章采区工业和可采储量一. 采区工业和可采储量计算1. 10号煤采区储量计算10号煤采区工业储量计算:Q1 = S1米1r= 2518125×2.08×1.4= 733.3(万吨)式中: Q1 ——地质储量和工业储量S1 ——采区面积米1 ——煤层厚度r ——煤的容重10号采区可采储量计算煤柱损失:采区边界留设5米边界煤柱,断层靠近采区侧留10米断层保护煤柱.(边界周长为4885米,断层长度为F2=362.5米)经计算煤柱损失为:4885×5×2.08×1.4+362.5×10×2.08×1.4=81681t Z1 =(Q1-P1)×c= (733.3-8.2)×0.8= 580(万吨)式中: P1——保护工业场地、井筒、井田边界、河流、湖泊、建筑物等留设的永久煤柱损失量;C ——采区采出率2、11号煤层储量计算:11号煤的工业储量计算:Q2=S2 米2 r=2518125×1.81×1.4=638(万吨)11号煤采区可采储量计算煤柱损失:采区边界留设5米边界煤柱,断层靠近采区侧留10米断层保护煤柱.两条上山间留20米煤柱,上山一侧各留20米保护煤柱;(边界周长为4885米,断层长度为F2=362.5米)经计算煤柱损失为:4885×5×1.81×1.4+72.5×10×1.81×1.4+60×1185×1.81×1.4=243897tZ2 =(Q2-P2)×c=(638-24.4)×0.8=490.88(万吨)3、12号煤层储量计算12号煤层工业储量计算:Q3=S3 米3 r=2518125×3.5×1.4=1233.8(万吨)12号煤采区可采储量计算煤柱损失:采区边界留设5米边界煤柱,两条上山间留20米煤柱,上山一侧各留20米保护煤柱;断层靠近采区侧留10米断层保护煤柱.(边界周长为4885米,倾斜长度为1185米;断层长度为F2=362.5米)经计算煤柱损失为:4885×5×3.5×1.4+1185×60×3.5×1.4+72.5×10×3.5×1.4=471625tZ3 =(Q3-P3)×c=(1233.8-47.2)×0.8=949.3(万吨)4、采区可采储量Z=Z1+Z2+Z3=580+490.9+949.3=2020.2(万吨)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设计方案比较方案一:煤层群采用采区集中上山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在12号煤层中布置两条中央集中上山,三层煤共用一组上山,但不共用区段集中平巷.优缺点:集中轨道与集中运输巷同标高布置,有利于巷道间的联系,有利于掘进施工,有利于设备,材料运送和方便行人.巷道布置系统完善可靠,生产灵活性大,可多工作面同时生产,生产集中,增产潜力大.服务年限长的采区上山及区段集中巷道布置在较稳定坚硬的底板岩石中,较好地克服了矿山压力大,巷道维护困难的问题,实现了沿空掘巷,跨上山开采,减少了煤层自燃的危险.但是岩巷掘进困难,费用高速度慢.但是由于煤层层间距过大,石门数量多,岩石工程量大,施工慢,耗费高.方案二:10号煤层和11号煤层采用煤层群联合布置,12号煤层采用单独布置,即分别在11号煤层和12号煤层底板下采用双岩石区段集中巷(同一标高)采区巷道布置,该采区为联合集中布置的双翼采区,两条岩石上山位于走向中央.优缺点:服务年限长的采区上山及区段集中巷道布置在较稳定坚硬的底板岩石中,较好地克服了矿山压力大,巷道维护困难的问题,实现了沿空掘巷,跨上山开采,减少了煤层自燃的危险.但是岩巷掘进困难,费用高速度慢. 方案三:采用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10号煤层和11号煤层为B 组,两条上山布置在11号煤层中,12号煤层为A 组,在12号煤层中单独布置两条煤层上山.采区石门贯穿各煤层.主要技术经济比较:由于11号煤层和12号煤层间距较大,所以采用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布置方式(方案三)减少了石门工程量.石门基本上都是布置在岩石中,掘进困难,费用高,速度慢;减少石门掘进费用,减少掘进时间;采区上山沿煤层布置时,掘进容易、费用低、速度快,联络巷道工程量少,生产系统较简单.通风距离短,管理环节少.其主要问题是煤层上山受工作面采动影响较大,生产期间上山的维护比较困难.改进支护,加大煤柱尺寸可以改善上山维护,但会增加一定的煤炭损失.此采区为稳定煤层,瓦斯涌出量小,宜采用煤层上山布置.综上所述:根据本采区的条件,方案三最为合理. 二、采区车场: 1、采区上部车场:采用逆向平车场的形式. 2、采区中部车场: 采用甩车场.3、采区下部车场:根据给定条件,本采区采用大巷装车式采区下部车场. 装车站设计:大巷采用皮带运输. (2)辅助提升车场设计本采区采用顶板绕道,绕道车场起坡后跨越大巷,由于煤层倾角为12到15度,为减少下部车场工程量,轨道上山提前下扎△β角,使起坡角达25度.运输大巷距上山落平点较近,围岩条件较好,存车线长,故绕道采用卧式顶板绕道.调车方便,但工程量较大.下部平车场双道起坡斜面线路计算:斜面线路采用DC615-3-12道岔,α=18°26’06”, a=2077米米,b=2723米米. 车场双道中心线间距为S=1300米米.连接半径取R=12000米米. 对称道岔线路连接长度:L=a+4tg 2cot 2ααR S =5973 竖曲线半径为:RG=15米 (高道竖曲线半径); RD=12米 (低到竖曲线半径). 高道坡度iG 取11‰ 低道坡度iD 取9‰下部平车场双道起坡斜面线路计算图:A D双道起坡斜面线路计算图起坡位置的确定起坡点位置计算图1——大巷;2——绕道;3——煤层底板;4——变坡后的轨道上山;5——大巷中心线大巷中心线至起坡点水平距离:L1=2tan R sin DD 2βθh =38.34米式中:h2——运输大巷轨面至轨道上山轨面垂直距离,根据经验,取h2=15米;RD ——竖曲线半径,RD=12米; θ——上山变坡后的坡度,θ=25°; βD ——竖曲线转角.βD=25°. 轨道上山边坡点段长度:L2=β)(θβββ-+-sin sin )2tan sin (11D D R L h=49.12米式中:h1——运输大巷中心线轨面水平至轨道上山变坡前轨面延长线的垂直距离;h1=18米;β——煤层倾角; 其他符号同前. 绕道线路设计: 弯道计算:如图中:R1、R3取12000,弯道部分轨道中心距仍为1300. 则:R2=13300 α1、α3均为90°.K1=︒︒⨯⨯=︒180901416.3120001801παR =18850 K2=︒︒⨯⨯=︒180901416.3133001802παR =20892c1——插入直线段,应该大于一个矿车长度(竖曲线低道起坡点至曲线终点),一般取2∽3米;这里取3米.d=(Le+n ×L 米)-c1-LAB-K1=(4.5米+30×2米)-3米-0.8米-18.85米=41.85米 绕道线路设计图如下:N2 道岔设计:采用单开道岔,选用DK618-4-12道岔,α=14°15’,a=3472,b=3328,联接曲线半径为12米.单开道岔平行线路的联接长度:L5=a+Scot 4Rtg2αα =9338 C2 值计算,因列车已进入车场,列车速度v 控制为1.5米/s,R=12000,C2 ≥SB +(100 ~300)R sgv 2100 =1675 ~3925故取c2 =4000N3道岔连接点轮廓尺寸n 、米值计算:选用DK618-4-12道岔,α=14°15’,a=3472,b=3328,联接曲线半径为R4=15000.回转角β=δ-α=90°-α=75°45’. 道岔计算图如下:O'绕道开口道岔N 3计算图T=R4tan 2β=11700 d=bsin α=832;米=d+R4cos α=15370; H=米-R4cos δ=15370n=δsin H15370米=a+(b+T)δβsin sin =3472+(3328+11700)×0.97=18049绕道车场开口位置确定:X = LB + 米 - X1 式中:X1——运输机上山中心线至轨道上山轨道中心线间距;X1=23000;LB = Lg+R3+R1+2S =d+l5+c2+ R3+R1+2S=41850+9338+4000+12000+12000+650 =79838;故X = 79838+18049-23000=74887 L3值:根据大巷断面得知:e=850L3=R1+C+L1-e-n-R3=12000+3000+37535-850-15357-12000=24328 按L3≥SB+2(100-300)(100SqV2)条件检查列车运行速度控制在2米/s,得:L3≥3500~10150 故 24382≥10150符合要求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一、采煤方法:本采区可采煤层共分为三层,结合前述的煤层地质特征,本采区采用单一走向长臂跨落采煤法.二、采煤工艺:(1)适于采用综采工艺的条件就目前煤矿地下开采技术发展趋势看,趋向于综采工艺的发展方向,它具有高产、高效、安全,低耗以及劳动条件好,劳动强度小优点.但是综采设备价格昂贵,综采生产优势的发展有赖于全矿井良好的生产系统,较好的煤层赋存条件以及较高的操作和管理水平.根据我国综采生产的经验和目前的技术水平,综采适用于以下条件:煤层地质条件好,构造少,上综采后能很快获得高产,高效,某些地质条件特殊,但上综采后仍有把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适合普采工艺的条件普采设备价格便宜,一套普采设备的投资只相当于一套综采设备的四分之一.普采对地质变化的适应性比综采强,工作面搬迁容易.对推进距离短,形状不规则,小断层和褶曲较发育的工作面,综采的优势难以发挥,而采用普采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与综采相比,普采操作技术较易掌握,组织生产比较容易.因此,普采是我国中小型矿井发展采煤机械化的重点.综上,根据我矿具体情况,地质条件好,煤层倾角小,宜采用综采工艺.三、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本采区全部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采用三班制,每班8小时,综采生产割煤和移架平行作业,无须单独回柱放顶时间,因此准备班工作量较小,主要是检修设备、更换易损零部件、前移转载机、缩短输送机胶带、回收运输和回风巷支架、平巷超前支护等工作.在条件差的综采面,加固煤壁、扶正支架、整理工作面端头等工作也在准备班进行.但这些工作量可以平行进行,一般用半个班可以完成,另半个班可以进行采煤作业.因此本采区采用“两班半采煤,半班准备”如下图:综采面作业循环图示例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一.区段参数的确定根据本采区实际情况,本采区倾斜长度为1185米,区段数目确定为5个,采煤面斜长确定为210米,区段平巷留设保护煤柱宽度为15米,区段平巷设计断面为梯形断面,宽2.5米,高2.2米.则区段斜长为:210+15+2*2.5=230米.二. 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分东西两翼,两翼实行同采,即两个工作面同时开采.10号煤层1、日产量计算A=2NLS米rC=2×7×210×0.6×2.08×1.4×0.95=4833t式中:N——采煤机日进刀数;L——工作面长度;S——截深;米——采高;r——煤的容重;C——煤的采出率.2、年产量计算A年= 300 A=300×4833= 1449900 (吨)3、生产能力计算A10=K1K2∑A=0.95×1.1×1449900=1515145t式中:A10——采区生产能力;t/aK1——工作面产量不均衡系数,采区内同采两个工作面,取0.95;采区内同采三个工作面,取0.9.K2——采区内掘进出煤系数;取1.1∑A——采区内同时回采工作面年产量之和.11号煤层1、日产量计算A=2NLS米rC=2×7×210×0.6×1.81×1.4×0.95=4246t式中:N——采煤机日进刀数;L——工作面长度;S——截深;米——采高;r——煤的容重;C——煤的采出率.2、年产量计算A年= 300 A=300×4246= 1273800(吨)3、生产能力计算A11=K1K2∑A=0.95×1.1×1273800=1331121t式中:A11——采区生产能力;t/aK1——工作面产量不均衡系数,采区内同采两个工作面,取0.95;采区内同采三个工作面,取0.9.K2——采区内掘进出煤系数;取1.1∑A ——采区内同时回采工作面年产量之和. 12号煤层1、日产量计算 A=2NLS 米rC=2×7×210×0.6×3.5×1.4×0.95 =8211t式中:N ——采煤机日进刀数; L ——工作面长度; S ——截深; 米——采高; r ——煤的容重; C ——煤的采出率. 2、年产量计算 A 年= 300 A=300×8211= 2463300 (吨) 3、生产能力计算 A12=K1K2∑A=0.95×1.1×2463300 =2574148t式中:A12——采区生产能力;t/aK1——工作面产量不均衡系数,采区内同采两个工作面,取0.95;采区内同采三个工作面,取0.9.K2——采区内掘进出煤系数;取1.1∑A ——采区内同时回采工作面年产量之和. 三、采区生产能力:采区生产能力=t A 14231332133112115151452A 1110=+=+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服务年限=采区可采储量×采区回采率采区生产能力=142313385.020202000⨯=12年第七章 采区巷道断面设计 一、巷道断面选择原则我国煤矿井下使用的断面形状,按其构成的轮廓可分为折线形和曲线形两大类,前者如矩形、梯形、不规则型;后者如半圆拱形、圆弧拱形、三心拱形、马蹄形、椭圆形和圆形等.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巷道所处的位置及穿过围岩性质;巷道的用途及其服务年限;选用的支架材料和支护方式;巷道的掘进方法和采用的掘进设备因素.一般情况下,作用在巷道上的地压大小和方向,在选择巷道断面形状时起主要作用.当顶压和测压均不大时,可选用梯形或矩形断面;当顶压较大,侧压较小时,则应选用诸如马蹄形、椭圆形或者圆形等断面.巷道的用途及所需的服务年限也是考虑选择巷道断面形状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服务年限长达几十年的开拓巷道,采用砖石混凝土和锚喷支护的各种拱形断面较为有利;服务年限十几年的准备巷道以往多采用梯形断面,现在采用锚喷支护和拱形断面日益增多;服务年限短的回采巷道因受采动影响,须采用具有可缩性金属支架的梯形断面.二、A组煤巷道断面设计根据巷道断面选择原则,由于各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各煤层相差不大,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属于中等稳定顶板(Ⅱ类顶板).本采区两条采区上山均沿煤层布置,巷道两边均留有保护煤柱护巷,因此受才动影响不大,服务年限长,故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区段平巷布置在煤层中,所受顶压和侧压都不大,且服务年限短,采用梯形断面,支护方式采用锚梁网支护.石门都是布置在岩石中,采用半圆拱形断面.支护方式均采用锚喷支护.各巷道断面设计参数及断面图如下:1、采区输送机上山巷道断面图及参数:三、B组煤巷道断面设计根据巷道断面选择原则,由于各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各煤层相差不大,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属于中等稳定顶板(Ⅱ类顶板).本采区两条采区上山均沿煤层布置,巷道两边均留有保护煤柱护巷,因此受才动影响不大,服务年限长,故采用半圆拱形断面.区段平巷布置在煤层中,所受顶压和侧压都不大,且服务年限短,采用梯形断面,支护方式采用锚梁网支护.石门都是布置在岩石中,采用半圆拱形断面.支护方式均采用锚喷支护.1、采区胶带机上山和轨道上山断面同A组煤.2、区段平巷断面图及参数:第八章采区生产系统及设备一、采区生产系统:由于各煤层均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生产系统基本相同,因此根据综合机械化采煤生产系统的要求,各系统运作方式如下:(一)、运煤系统采煤工作面采出的煤经刮板输送机输送到区段运输平巷,在运输平巷里通过胶带输送机输送至(10号煤层至区段运输石门,然后通过溜煤眼进入运输上山)运输上山,然后通过运输上山输送至采区煤仓,然后机车通过运输大巷运至井底车场煤仓,最后通过箕斗运送至地面.(二)、通风系统采煤工作面所需的新鲜风流,从采区运输石门进入,经下部车场、轨道上山、中部车场,分成两翼经平巷、联络眼、运输巷到达工作面.从工作面出来的污风,经回风巷,右翼直接进入采区回风石门,左翼侧需经车场绕道进入采区回风石门.掘进工作面所需的风流,从轨道上山经中部车场分两翼送至平巷.在平巷内由局部通风机送往掘进工作面,污风流则从运输巷经运输上山回入采区回风石门.采区绞车房和变电所所需的新鲜风流是由轨道上山直接供给的.(三)、运料和排矸系统运料排矸采用600米米规矩的矿车和平板车.物料至下部车场经轨道上山到上部车场,然后经回风巷送至采煤工作面,区段回风巷和运输巷所需物料,自轨道上山经中部车场送入.掘进巷道时所出的煤和矸石,利用矿车从各平巷运出,经轨道上山运至下部车场.(四)、供电系统高压电缆由井底中央变电所,经大巷、采区运输石门、下部车场、运输上山至采区变电所.经降压后的低压电,由低压电缆分别引向回采和掘进工作面的附近的配电点以及上山输送机、绞车房等用电地点.(五)、压气和安全用水用电掘进岩巷时所用的压气,采掘工作面、平巷以及上山输送机转载点所需的防尘喷雾用水,分别由地面或井下压气机房和地面储水池以专用管路送至采区用气用水地点.二、采区设备:(一)10号煤层和11号煤层厚度及地质条件差不多,故选用相同设备.由于10号和11号煤层厚度在1.6~2.49米范围内,要求采煤机最大采高必须大于2.49米,最小采高必须小于1.6米;本采区煤层倾角在12°~15°,煤质硬度中等,因此采煤机选用米G300AW1.主要技术参数:时产量为360t/h,因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选用SGD-630/180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工作面液压支架选用ZY2400/10/26技术参数如下:KSGZY-630/6;乳化液泵站米RB125/31.5;水泵ZBA-6.(二)对12号煤层:由于12号煤层厚度在2.8~4.23米范围内,要求采煤机最大采高必须大于4.23米,最小采高必须小于2.8米;本采区煤层倾角在12°~15°,煤质硬度中等,因此采煤机选用米XA-300/4.5具体参数如下:具体参数如下:主要技术参数如下:主要技术参数如下:主要技术参数如下:主要技术参数如下:(三)采区上山运输设备1、B组煤上山运输设备选型:上山胶带机选型:本采区同时开采工作面为两个,单个工作面高峰生产时产量约为: Q = 60vS米r = 60×3×0.6×2×1.4 = 302t/h,两个工作面同时生产高峰生产时产量为604t/h.要求输送机的小时最大输送量大于工作面高峰生产时的产量.因此上山胶带机选择SSJ1000/2×125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A 组煤煤层平均厚度为3.5米,两条上山沿煤层布置,同时生产工作面个数为两个,单个工作面高峰生产时产量为:Q = 60vS 米r = 60×3×0.65×3.5×1.4 = 573t两个工作面同时生产时高峰产量为573×2=1146t.要求输送机的小时最大输送量大于工作面高峰生产时的产量.因此,上山胶带机选择SSJ1200/2×200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第九章 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一、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十章安全措施一. 采区通风、防尘及瓦斯事故的防治1. 加强通风瓦斯检查,瓦斯检查员必须坚持进班在前,出班在后,时刻注意瓦斯变化情况,发现险情及时通知人员停止作业,及时撤出人员至安全地点,并向调度站汇报.2. 必须安装瓦斯传感器,规定报警浓度和断电浓度符合规程规定,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回风巷中所有电器设备.3. 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瓦斯超限严禁作业.4. 严格执行“瓦斯、电闭锁”,严禁使用失爆的电器设备.5. 各装载点必须有撒水防尘装置,并设专人维护,保证正常使用.6. 放顶时,如果煤尘太大必须在工作面及放顶处撒水.二. 防顶板措施1. 加强现场管理,工作面做到“三直”、“一牢”,即煤壁直、支柱打直、切顶线放直;支柱要打牢(工作面所有单体液压支柱,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对工作面。

13级采矿学课程设计

13级采矿学课程设计

13级采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采矿工艺流程及矿山安全知识;2. 掌握采矿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矿山压力显现规律,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3. 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对采矿工程领域的认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采矿工程理论知识进行矿山设计,具备采矿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能力;2. 掌握矿山生产过程中设备操作与维护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采矿事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课程针对13级采矿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采矿工程技术人才。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工程基础知识:矿山地质、矿体赋存条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山工程图纸识读与绘制等。

2. 采矿工艺与方法:地下采矿方法、露天采矿方法、特殊采矿方法、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及控制等。

3. 矿山安全与环保:矿山安全知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职业健康与安全等。

4. 采矿工程设计:采矿工程设计原理、采矿工程设计方法、采矿工程优化与评价等。

5. 矿山生产设备与操作:矿山生产设备的选择与配置、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等。

6. 矿产资源与采矿技术发展:我国矿产资源特点、采矿技术发展趋势、绿色矿山建设等。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内容安排,具体如下:1. 第一章至第三章:采矿工程基础知识;2. 第四章至第五章:采矿工艺与方法;3. 第六章:矿山安全与环保;4. 第七章至第八章:采矿工程设计;5. 第九章:矿山生产设备与操作;6. 第十章:矿产资源与采矿技术发展。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命观,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关注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和发展思考,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采矿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采矿学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以拓宽知识面和深入理解。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技术和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ining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Project课程编号:72101499学时数:16周学分数:16学分适用专业:采矿工程专业本设计分两篇,学生完成其中一篇即可。

第一篇露天设计一、毕业设计(论文)性质和目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采矿工程专业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专业教学模块,其目的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通过毕业设计的方式,综合应用和深化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

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研究和实际训练使其理论认识深化、知识领域扩展、专业技能延伸。

2、通过毕业设计教学,应使学生学会依据课题任务进行资料数据的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图册、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工程计算、图纸绘制、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

3、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正确的技术经济观点和工程全局意识。

4、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及其它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基本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满足本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要求,围绕本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选择具有一定使用价值、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的题目,应体现与矿山生产实际相结合,应体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应用文献知识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计算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上不超出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范围,实行一人一题制,每届题目有所区别。

《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及参考大纲

《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及参考大纲

采矿工程专业采矿方法课程设计要求及参考大纲一.课程设计目的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勘探设计单位承担矿山设计任务,还是在科研院所从事专业科研开发事业,或者在生产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地下开采起主导作用的采矿方法,都必须具有正确选择设计采矿方法的知识和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了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得到专业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的初步训练,为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也是对同学们以前所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检验。

采矿方法课程设计,要求同学们在给定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翻阅专业参考书和相关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确定技术方案,掌握正确的步骤和内容,进行必要的科学计算,并运用规范的技术语言(规范的图纸及说明书)将设计意图及设计结果表达出来。

二.课程设计任务1.设计任务:某地下矿山采矿方法设计2.设计要求:①根据所给地质资料及开采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②设计确定所选采矿方法的各类结构参数;③设计确定所选采矿方法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④用Autocad绘制采矿方法标准方案图(A3纸);⑤编写采矿方法设计说明书(A4纸)。

三.课程设计条件(一)崩落采矿法:某铁矿矿体走向长度为1700~3500m,矿体埋藏深度为300m,矿体平均厚度53m,矿体平均倾角46°,矿石平均品位为33.05%。

磁铁矿的坚固性系数f=10~12;上盘为闪长岩、大理岩,f=13;下盘为花岗岩、矽卡岩,f=14。

矿体和上盘围岩中等稳固偏较差,下盘围岩稳固。

矿山设计年产量为150万吨。

矿山地表允许陷落。

(二)充填采矿法:1.矿床地质某铅锌矿床产于变质火山岩系之中,属海相火山岩系热液沉积---改造硫化物矿床。

矿区地质构造为一短轴背斜,轴向为310°左右,两翼均向南倾斜,倾度70°-80°,其南翼正常,北翼倒转。

轴部出现灰白---灰绿色蚀变石英角斑凝灰岩,为矿区含矿层,厚50m-200m,其南北两侧分别为绿泥石或矽质千枚岩和石英纳长斑岩。

2013采矿学课程设计

2013采矿学课程设计

2013采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熟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采矿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矿学基本概念:矿床、矿产资源、矿床工业指标等;2.矿床开拓:地下开采、露天开采、采矿方法等;3.矿井设计:矿井布局、矿井通风、矿井安全等;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等;5.环境保护:矿山环境污染、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矿山废弃物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采矿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采矿学知识和技能。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采区地质概况1.1 煤层地质特征1.1.1带区位置及范围本次设计带区为西一带区,位于井田的西翼,本设计只对13-1煤层做地质论述:13-1煤层西起工广煤柱线,东到Fe7断层,北靠东翼轨道大巷。

1.1.2煤层赋存状况13-1煤层:煤厚1.33~8.18m,平均煤厚4.25m,可采指数为1,变异系数为26.4%,本区范围内属较稳定的中厚~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煤层走向变化范围为0~110°,倾向E~SW,倾角6~10°,平均倾角8°。

煤层顶底板特征见表1-1。

表1-1煤层类别岩石名称厚度(m) 主要岩性特征(含水性)13-1 伪顶炭质页岩0-1.16/0.5灰黑色,片状,松散易碎,不稳定,零星发育。

直接顶砂质泥岩0-10.13/4.26灰~深灰色,块状,含植物碎片化石,泥岩抗压强度20-50MPa,抗拉强度约1~2.5MPa,13-2煤局部发育。

老顶细砂岩~粗砂岩0-10.0/5.32灰~灰白色,以中细粒结构为主,钙泥质胶结,含裂隙水。

抗压强度一般40~60MPa,抗拉强度2.0~2.5MPa。

直接底砂质泥岩、泥岩及12煤0.6-6.96/3.6灰~褐灰色,富含植物根化石。

老底粉细砂岩及中砂岩0-11.4/5.6灰~灰白色,微波状层理,钙质胶结,含裂隙水。

1.1.3煤层顶底板1、13-1煤层顶底板(1)伪顶:岩性一般为炭质页岩或粘土岩,厚度一般0.2~0.6m,抗压强度小于5MPa。

伪顶发育不稳定,强度小,易离层冒落。

(2)直接顶:本区13-1煤层直接顶主要有两种组合形式,一种为泥岩或砂质泥岩与13-2煤层组成的复合顶板。

直接顶一般裂隙较发育,局部含植物化石碎片。

其抗压强度一般为20~50MPa,抗拉强度为1~2.5MPa,拟属Ⅰ类不稳定或Ⅱ类中等稳定顶板。

(3)老顶:老顶岩性一般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厚度较大,稳定性好,抗压强度为40~60MPa,抗拉强度2.0~2.5MPa,与直接顶呈冲刷接触类型的老顶,岩性一般为粉砂岩~中砂岩,抗压强度较直覆老顶低。

2013采矿学课程设计

2013采矿学课程设计

2013采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矿石的种类、成分及性质。

2. 使学生了解采矿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如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

3. 帮助学生理解矿井通风、排水、提升等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学知识分析矿石样品,判断矿石品质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合理采矿方案,解决实际采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矿井通风、排水等工程技术,确保矿井安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矿产资源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明白安全生产在采矿工作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采矿工程中能够与他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本课程针对2013级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我国采矿工程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采矿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矿石种类、成分及性质(对应教材第1章)- 采矿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对应教材第2章)- 矿井通风、排水、提升等基本原理(对应教材第3章)2. 采矿工程技术与实践- 矿石品质分析及评价方法(对应教材第4章)- 采矿方案设计及优化(对应教材第5章)- 矿井安全及环境保护措施(对应教材第6章)3. 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及讨论- 典型采矿工程案例分析与讨论(对应教材第7章)- 实际采矿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国内外采矿新技术、新方法介绍(补充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周:采矿学基本概念及原理第2周:采矿工程技术与实践第3周: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采矿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理解矿石的性质与分类。

2. 使学生了解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中涉及的安全知识、环保要求和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技术进行矿石开采、矿物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分析和解决采矿问题的能力,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和生产调度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矿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工程模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采矿专业,树立为我国采矿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沟通交流,勇于面对工程挑战。

本课程针对采矿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从事采矿工程及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为我国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石、矿床、采矿方法、采矿工艺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采矿工程概述》2. 矿石性质与分类: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矿石类型及工业用途。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矿石的性质与分类》3. 采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传统采矿技术、现代采矿技术、绿色采矿技术。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采矿技术的发展》4. 采矿工程安全知识: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矿山灾害及防治措施、矿山救护。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采矿工程安全》5.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环保要求、治理技术及案例分析。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6. 采矿工程实践操作:矿石开采、矿物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操作技能。

采矿课程设计模板

采矿课程设计模板

采矿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和发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包括:1.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和发展。

3.熟悉采矿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

4.能够运用采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6.学会对采矿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和风险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2.增强学生对采矿工程的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历史和发展,以及采矿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

具体包括:1.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矿床的成因、分类和分布,采矿的方法和技术,矿井的设计和施工,矿石的运输和处理等。

2.采矿工程的历史和发展:采矿工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国内外采矿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采矿工程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3.采矿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我国的采矿法律法规体系,采矿工程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采矿工程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要求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和发展,熟悉采矿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采矿工程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采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包括: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采矿工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采矿工程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拓展阅读和深入研究。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 计 人 : 贾志明 指导教师 : 孙海波 班 级 : 采矿10 完成日期 : 2013年6月18日黑龙江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摘要 (1)第一章读图 (2)1.1回采工作面配套设备 (2)第二章分析 (2)2.1图形组成分析 (2)第三章回采工作面布置图绘制 (3)3.1绘图顺序 (3)3.2绘图步骤 (3)3.2.1新建文件 (3)3.2.2设置绘图环境 (3)3.2.3建立图层 (3)3.2.4设置文字样式 (4)3.2.5绘制图框、图签 (4)3.2.6绘制回采工作面和顺槽 (4)3.2.7绘制工作面设备 (5)3.2.8绘制顺槽设备 (5)3.2.9绘制剖面图 (6)3.2.10绘制顺槽支护 (6)3.2.11绘制工作面劳动组织表、主要设备表和技术经济指标表并填写文字 (6)3.2.12绘制工作面循环图表 (7)3.2.13保存图形 (8)结论 (9)摘要矿图是采矿工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文件,也是采矿工程进行日常工程设计和管理的重要资料。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于我们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的掌握应用计算机绘图的方法和步骤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设备布置、采矿学、绘图黑龙江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章读图1.1回采工作面配套设备回采工作面图是用于说明工作面回采工艺方式、工序安排、支护设施、设备布置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等的图纸,采煤工作面的配套设备如下:采煤机:MG200一BW刮板输送机:SGW一730/180单体支柱:DZ28一25/100转载机:SZW一730/120胶带输送机:SSJ一1000/2×110乳化液泵:PRB5一80/20移动变电站:STL一1800/6喷雾泵站:KPB一315/16集中控制台:TK200铰接顶梁:DJB800/420第二章分析2.1图形组成分析图形包括:图框、图签、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轨道顺槽、控顶距图、顺槽断面、工作循环图表、主要设备表、工作面劳动组织表、和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ining Engineering课程编号:020010151课程性质:必修学分/学时:0.5 / 16。

其中,讲授8学时适用专业:采矿工程任课学院、系部: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一、课程简介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大学新生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的先导课程,是指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了解专业培养方案、理解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等课程和培养环节之间的相关关系,掌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更好的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生活,该课程具有教育、教学的双重功能。

课程内容:讲授采矿工程科学的发展沿革及特点,讲授现代采矿科技发展趋势、技术动态和发展方向,采矿工程学科和专业的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优势特色、发展前景、职业规划,讲授采矿专业培养方案及其课程关系、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等。

理解现代固体矿床开采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等。

学习成效:要求学生能较系统全面地认识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了解采矿工程及科学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采矿未知领域的兴趣,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架构,为学好各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加强。

先修课程:无。

二、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7版)》,《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学习目标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见表1。

表1 课程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三、学习目标与教学环节《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无教材,教师自编教案。

结合行业特点,介绍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介绍该专业的学科前沿问题,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巩固学生的专业意识。

《采矿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采矿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采矿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ining Engineering课程编码:总学时:32 实验学时:0 学分:2适用对象:土木工程类学生先修课程: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2. 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地下采矿工程的组成、设计原理和方法、管理等相关知识。

主要讲授内容有:绪论、采矿基本知识、地下采矿主要工程、采矿生产工艺、平巷及硐室工程的施工方法、天井及斜井工程的施工方法等。

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好地从事地下采矿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1-1 了解采矿基本概念、矿石的种类。

1-2 了解矿岩力学性质。

1-3 了解矿床的工业特征及赋存要素。

1-4 了解金属矿开采的基本要求。

重点:使学生系统了解该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及各部分的联系难点:金属矿开采的基本要求第2章:地下采矿工程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2-1 掌握矿床开拓方法;2-2了解主要开拓巷道;2-3掌握辅助开拓工程,2-4了解地面辅助工程重点:矿床开拓方法及主要开拓巷道。

难点:矿床开拓方法的掌握第3章:采矿工艺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3-1了解采矿方法的分类;3-2 掌握落矿工艺;3-3 掌握矿石搬运工艺。

3-4掌握采场地压管理;重点:落矿工艺及矿石搬运工艺;难点:采场地压管理。

第4章:平巷及硐室施工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4-1了解平巷施工工艺。

4-2掌握硐室施工工艺。

4-3掌握全断面施工方法、台阶法、导坑法、留矿法施工工艺。

重点:平巷及硐室施工工艺;难点:全断面施工方法、台阶法、导坑法、留矿法施工工艺第5章:斜井及天井施工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5-1掌握斜井的施工5-2了解天井的施工。

5-3了解普通法等掘进天井的施工。

重点:斜井及天井施工难点:普通法等掘进天井的施工;三、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为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在《采矿学》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结束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其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对学生进行一次独立工作的基本功训练。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重点是矿井的采区部分,因此也称作“采区设计”。

其主要任务包括采区巷道系统,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采煤工作面生产组织管理。

设计所需的原始资料是生产实习时从实习矿山所收集的采区设计基础资料。

设计时不应受现场已有设计和生产系统的限制,而应以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为原则。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
(一)设计内容
第一章采区概况
第一节采区范围及储量
采区名称、井上下位置、与相邻采区关系、沿走向和倾斜长度、储量、产量及服务年限。

第二节采区地质及煤层
煤层走向、倾向、倾角、煤层数目;可采层数、厚度、间距;顶底板性质、煤层夹矸厚度;断层、褶曲、水文情况。

其中某些参数可用下表列出。

煤质、瓦斯、煤尘、自燃发火、老窑破坏等情况也应加以说明。

本章应附“采区煤层柱状图”(插页图)。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采煤方法
分析选择采煤方法,应说明选择的依据。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通过认真分析后提出2~3个采区巷道布置方案(应附各方案的示意图),主要进行技术分析比较,必要时可进行经济比较。

最后综合分析确定最优的采区巷道布置方案。

对所选用的巷道布置方案应附平面图、剖面图和文字说明,使图和文字成为一体。

并简述采区的通风、运输和行人系统。

还应说明回采工作面长度、采区煤柱尺寸及区段数目、回采顺序、同采工作面数目及布置。

选出采区主要运输设备的型号和数目。

本节应附大图两张:
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比例为1∶2000,图中应标明采区主要设备、通风、运输系统等)
2.采区巷道布置剖面图(比例为1∶1000~1∶2000)
第三节采区车场
在采区上、中、下部车场中任选一个进行轨道线路设计。

说明书中对车场形式、主要参数的选择等做简要说明。

本节应附插图一张:采区车场设计施工图。

第三章采煤工艺及工作面生产组织管理
第一节工作面采煤主要工序
落煤机械、运输设备、炮眼布置。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
支架类型及布置方式、最大控顶距与最小控顶距。

采空区处理方式、假顶材料及铺设。

第三节工作面劳动组织
劳动组织形式及工种人数。

编制循环作业图(附插页图)、工人出勤表、技术经济指标表(附表)及支架布置形式插图。

本节应附大图一张:采煤方法图 (包括最大控顶距与最小控顶距、循环作业图、工人出勤表、技术经济指标表等)
注:以上章节的安排及表格形式仅供参考,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同意下可以改动。

指导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