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4.熟悉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2.能够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以及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4.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5.采矿工程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通过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方面,我们将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以保证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考书方面,我们将选择一些经典的采矿学著作,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收集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实验设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矿石的形成、分类及性质;2. 学生能了解采矿方法、设备及其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应用;3. 学生能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状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采矿学知识,分析矿石样品,进行简单矿石鉴定;2. 学生能运用采矿方法,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采矿学,培养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之心;3. 学生能关注采矿行业的发展,激发对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兴趣和热爱。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采矿学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但可能对采矿学知识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矿石与矿物:矿石的形成过程、矿物的分类及性质、矿石的识别方法;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石与矿物2. 采矿方法与设备:概述各种采矿方法(如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及其适用条件,介绍常见采矿设备的功能与结构;教材章节:第二章 采矿方法与设备3.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与法规;教材章节: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4.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教材章节:第四章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5. 实践活动:矿石样品鉴定、采矿方法设计与分析、矿山实地考察等。

全面采矿法课程设计

全面采矿法课程设计

全面采矿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全面采矿法的定义、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全面采矿法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参数及其影响。

3. 学生能够描述全面采矿法在国内外矿业发展中的应用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全面采矿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采矿过程中的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比较不同全面采矿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全面采矿方案,并进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矿业工程的热爱。

3. 增强学生对全面采矿法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矿业工程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全面采矿法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全面采矿法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大学本科二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矿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对矿业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为我国矿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全面采矿法概述- 采矿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全面采矿法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 全面采矿法基本原理- 矿床赋存条件及矿岩性质对全面采矿法的影响- 全面采矿法的力学原理及应力分布特征3. 全面采矿法关键技术- 矿块划分与开采顺序- 采场结构参数设计- 回采工艺及设备选型4. 全面采矿法应用案例- 国内外典型全面采矿法应用案例分析- 全面采矿法在特殊矿床类型中的应用5. 全面采矿法的比较与选择- 不同全面采矿法的优缺点分析- 全面采矿法选择的原则及方法6. 全面采矿方案设计与评估- 设计全面采矿方案的基本步骤- 采矿方案评估的方法及指标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全面采矿法概述及分类第二周:全面采矿法基本原理第三周:全面采矿法关键技术第四周:全面采矿法应用案例第五周:全面采矿法的比较与选择第六周:全面采矿方案设计与评估教材章节关联:《采矿工程》第四章:矿床开采方法及其选择《采矿工程》第五章:地下采矿方法《采矿工程》第六章:露天采矿方法《采矿工程案例》相关章节:全面采矿法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于全面采矿法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关键技术,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平顶山采矿工程课程设计

平顶山采矿工程课程设计

平顶山采矿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平顶山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 学生能够了解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知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理解采矿工程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平顶山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采矿工程方案,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与采矿工程相关的资料,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情感。

2. 学生能够关注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 学生能够尊重采矿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采矿工程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为我国采矿工程领域培养具备一定素养的后备人才。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社会新人。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介绍采矿工程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流程,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矿石的性质与分类:讲解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分类,使学生了解矿石的基本特征,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采矿方法与技术:介绍常用的采矿方法、设备和技术,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阐述矿山安全知识、环境保护措施及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平顶山采矿工程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采矿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第二周:矿石的性质与分类第三周:采矿方法与技术(上)第四周:采矿方法与技术(下)第五周: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第六周:采矿工程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采矿工程相关知识。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加强学生对煤矿开采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煤矿开采业务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煤矿开采基础知识介绍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开采方法、采煤设备、通风与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煤矿安全管理介绍煤矿的危险性和安全管理,包括煤矿安全法规、安全检查、事故调查与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3. 煤矿开采技术介绍煤矿开采的工艺和技术,包括矿山地质、采煤工艺、掘进、支护和回采等方面的内容。

4. 煤矿经济管理介绍煤矿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煤炭工业发展概况、煤炭资源评价、煤矿生产计划和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操作、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程设计要求1. 选题要求课程设计选题既要考虑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也要符合课程大纲及课程教学要求,选题内容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性。

2. 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要注重实践教学,其中包括实验操作、现场考察和案例分析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3. 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完成课程设计后,学生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详细介绍设计内容、方法、结果和分析,并根据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和数据。

五、总结本课程设计是在煤矿开采学课程基础上,为了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而设计的。

从选题到教学方法和要求等方面设计科学、合理,对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4.熟悉采矿工程的经济和技术指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分析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效益;4.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遵守;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采矿学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分布;采矿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采矿工程原理:矿床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矿井设计和施工技术;矿井通风和安全技术。

3.采矿工程流程:矿石开采和运输技术;矿石处理和选矿技术;矿渣处理和利用技术。

4.采矿关键技术:矿井支护和岩土工程;矿井水防治和环境保护;矿山机械和自动化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采矿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大学采矿导论课程设计

大学采矿导论课程设计

大学采矿导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理解矿床类型、矿石性质及采矿工艺流程。

2. 使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分布、开发及利用的现状,认识矿产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帮助学生了解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价采矿工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 提高学生的矿山现场操作技能,掌握矿山安全、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询、收集和整理矿产资源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采矿专业,树立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矿山环境保护,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本课程针对大学采矿专业一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采矿基本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介绍矿床、矿石、矿山、采矿工艺等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内涵。

2. 矿床类型与矿石性质:分析各类矿床的特点及矿石性质,探讨不同类型矿床的采矿方法及工艺。

3. 采矿工艺流程:详细讲解从矿山勘探、设计、开采、运输到矿石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使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核心技术。

4. 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介绍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开发状况及政策法规,提高学生对矿产资源国家战略的认识。

5.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讲解矿山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及政策法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 矿山安全与质量管理:分析矿山安全事故原因,探讨安全防范措施及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床类型与矿石性质第二周:采矿工艺流程第三周: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第四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第五周:矿山安全与质量管理教材章节对应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涵盖第一周教学内容)第二章:矿床地质与矿石性质(涵盖第一周教学内容)第三章:采矿方法与工艺(涵盖第二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矿产资源与开发(涵盖第三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涵盖第四周教学内容)第六章:矿山安全与质量管理(涵盖第五周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采矿导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命观,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关注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和发展思考,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采矿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采矿学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以拓宽知识面和深入理解。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技术和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开采设计课程设计

开采设计课程设计

开采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开采设计的概念,掌握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学生能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开采利用的基本情况。

3. 学生能够掌握开采设计中涉及的数学、物理和工程技术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矿产资源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开采设计。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开采设计中的数据处理、计算和绘图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完成开采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对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通过开采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科学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矿产资源概述:介绍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及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产资源概述2. 开采设计基本原理:讲解开采设计的定义、目的、原则及基本步骤。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开采设计基本原理3. 开采设计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矿产的开采方法、工艺及其适用条件。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开采设计方法4. 开采设计数学模型:学习开采设计中涉及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开采设计数学模型5. 开采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开采设计操作练习。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开采设计实践6. 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探讨矿产资源保护的意义、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 教材章节:第六章 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矿产资源概述第二周:开采设计基本原理第三周:开采设计方法第四周:开采设计数学模型第五周:开采设计实践第六周: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开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矿山开采的课程设计

矿山开采的课程设计

矿山开采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矿山开采过程中涉及的安全知识、环境保护措施;3. 帮助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地质知识分析矿山开采条件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矿山开采设备、工具的技能;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矿山开采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2. 增强学生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激发学生为国家资源事业作贡献的责任感;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地理、地质学科相关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地质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 突出课程重点,合理设置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矿山开采知识;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矿山开采基本概念- 矿山定义、分类及特点-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利用2. 矿山开采原理及方法- 地质构造与矿床成因- 开采工艺流程及方法- 矿山安全技术与设备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法规与政策- 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措施4. 矿山开采实践操作- 实地考察矿山开采现场- 操作模拟矿山开采设备- 分析矿山开采案例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矿山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矿产资源分布与利用第二课时:地质构造与矿床成因,开采工艺流程及方法第三课时:矿山安全技术与设备,环保法规与政策第四课时: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措施,实地考察矿山开采现场第五课时:操作模拟矿山开采设备,分析矿山开采案例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地理》、《地质》教材中关于矿产资源、地质构造、环境保护等相关章节紧密关联,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矿山开采知识。

大三采矿学课程设计

大三采矿学课程设计

大三采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矿山压力、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开采方法;2. 掌握矿井通风、排水、提升和运输等关键采矿工程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3. 了解现代化矿山安全管理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采矿工程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的采矿工程问题;2. 掌握采矿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技能,具备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能力;3. 能够运用矿业软件进行矿山压力计算和岩体稳定性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将来从事矿业工程工作打下基础;3.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绿色矿山建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大三采矿学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使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不仅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安全、环保的职业素养。

通过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标准。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原理:包括矿山压力理论、岩体稳定性分析、开采方法及工艺流程;教材章节:第1章 矿山压力与岩体稳定性、第2章 采矿方法及其选择。

2. 采矿工程技术:涵盖矿井通风、排水、提升、运输等关键工程技术;教材章节:第3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第4章 矿井排水与提升、第5章 矿井运输与装载。

3. 矿山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介绍现代化矿山安全管理措施、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教材章节:第6章 矿山安全管理、第7章 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

4. 采矿工程设计:学习采矿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教材章节:第8章 采矿工程设计原理、第9章 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

5. 实践教学:运用矿业软件进行矿山压力计算、岩体稳定性分析及采矿工程设计;教材章节:第10章 矿业软件应用实例。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采矿学基本概念,掌握矿物种类及特点;2. 了解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掌握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3. 掌握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学会运用地质勘探方法,分析矿产资源分布特点;2. 能够设计合理的采矿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3. 具备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2. 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培养节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观念;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采矿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采矿学学科性质,以实际教学要求为依据,设计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目标展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矿物学基础知识:矿物分类、晶体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物学基础内容:1.1 矿物分类及特点;1.2 晶体结构与矿物物理化学性质。

2. 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地下采矿、露天采矿、溶浸采矿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采矿方法与工艺内容:2.1 地下采矿方法;2.2 露天采矿方法;2.3 溶浸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

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评价、采矿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分析;教材章节:第三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内容:3.1 矿产资源评价;3.2 采矿方案设计;3.3 技术经济分析。

4.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措施、治理技术;教材章节:第四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内容:4.1 矿山环境问题;4.2 环境保护措施;4.3 治理技术。

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应用到采矿工程实践中。

教学内容涵盖矿物学基础、采矿方法、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为培养采矿专业人才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理解矿石的性质与分类。

2. 使学生了解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中涉及的安全知识、环保要求和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技术进行矿石开采、矿物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分析和解决采矿问题的能力,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和生产调度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矿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工程模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采矿专业,树立为我国采矿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沟通交流,勇于面对工程挑战。

本课程针对采矿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从事采矿工程及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为我国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石、矿床、采矿方法、采矿工艺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采矿工程概述》2. 矿石性质与分类: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矿石类型及工业用途。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矿石的性质与分类》3. 采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传统采矿技术、现代采矿技术、绿色采矿技术。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采矿技术的发展》4. 采矿工程安全知识: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矿山灾害及防治措施、矿山救护。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采矿工程安全》5.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环保要求、治理技术及案例分析。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6. 采矿工程实践操作:矿石开采、矿物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操作技能。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采矿方法、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等核心知识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的矿物种类及特点,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

3. 学生了解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采矿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采矿过程中的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提高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采矿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采矿工程的兴趣,认识到采矿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关注采矿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

3.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采矿工程,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物、矿石、采矿方法、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等。

教学安排:第1课时,引入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采矿工程有初步了解。

2. 矿物种类及特点:介绍常见的矿物种类、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

教学安排:第2-3课时,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矿物的多样性。

3.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情况。

教学安排:第4课时,结合地图、数据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4. 采矿方法及其原理:重点讲解露天采矿、地下采矿等方法的原理及适用条件。

教学安排:第5-6课时,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掌握采矿方法的基本原理。

5. 矿井通风与矿场安全:讲解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的重要性及措施。

教学安排:第7课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与矿场安全的相关知识。

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

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

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一、课程背景采矿学是矿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涉及矿山开采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技术,包括地下采矿、露天采矿、矿井通风、矿山排水、矿山安全等方面知识。

采矿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矿山开采及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未来成为优秀的矿业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的掌握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矿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 采矿学基本理论:包括地质勘探、采矿方法、矿山机械、矿井通风、矿山排水等;2. 采矿学实践技能:包括矿山测量、矿址设计、矿石采取与处理、采后综合治理等;3.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包括矿山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矿山环境保护等。

2. 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实践采矿学的各种技术手段,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实习教学:通过实习教学,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矿山施工中,亲身体验采矿学的各种技术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计划1. 基本课程设计:第一讲采矿学概论第二讲地质条件及勘探第三讲采矿法第四讲矿山机械第五讲矿井通风第六讲矿山排水第七讲采矿地面起重机械第八讲矿山电气第九讲采矿支护第十讲煤炭开采第十一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与金属镇第十二讲色金属矿山开采第十三讲锂电池矿山开采第十四讲安全及环保2. 实习计划:第一阶段(1周):学生到实际的矿山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与现场考察;第二阶段(2周):学生集中到选定的矿山实习,对所学的采矿学知识进行实践,尝试矿山的现场勘探、矿山设计、采矿、综合治理等,进行技术创新和探索;第三阶段(1周):学生返回学校,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估,撰写实践报告,向整个班级展示实践成果。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
.采区中部车场选型
(1)线路选型
该采区开采近距离煤层群,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倾角为160o向区段石门甩车。轨道上山和区段石 门均铺设600mm轨距的线路,轨形为15kg∕m,采用It矿车单钩提升,每钩提升3个矿车,要求甩车场存车线设双轨高 低道。设计中部车场形式为斜面线路一次回转方式,
这种车场布置提升牵引角小,钢丝绳磨损小;操车方便,生产安全可靠;斜面线路短,有利于减少提升时间; 但交岔点长,对开凿维护不利。适用于提升量大的车场,尤其适用于石门甩车
说明:在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内,工作面布置和推进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区设计产量及安全为准。工作面推进到 距上山30米处的位置,即为避开采掘超前影响所留设的30m护巷。
.确定通风布置系统采区内上、下区段相邻工作面交替期间同时生
产时的通风系统如图2所示。
第四节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采区上部车场选型
本采区选用的采区上部车场为顺向平车场,轨道上山的绞车房布置在区段回风平巷水平。该车场的优点是车辆 运行顺当,调车方便,回风巷短,通过能力较大;缺点是车场巷道断面大,但是通过采取特殊支护手段可以满足本矿 井的正常生产需要。
式中:A 采区生产能力,120万t/a; r一一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天;
T一一每年正常工作日,330天。
故:。r=A∕T×1.1=120/330X1.1=3305.78t/天 4、确定采区内同采工作面数及工作面接替顺序
生产能力为120万t/a,且工作面生产能力为3305.78t∕天。目前开采准备系统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生产集中化, 采用提高工作面单产和工作面推进长度,以一个工作面产量保证采区产量,所以定为采区内一个工作面生产。以KI 煤层为例,10工作面接替顺序,采用下行开采顺序,对于Kl布置一个综放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设计的要求。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矿产资源的开采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采矿工程学、矿物加工学等。

其中,采矿工程学是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学科之一,是指在保证矿山安全、高效、环保的前提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选矿、提炼等过程的技术和方法。

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采矿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采矿学课程设计展开讨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涉及到采矿工程的设计、计算、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采矿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包括采矿方法、选矿流程、采矿设备、采矿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矿工程设计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工程设计、现场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和应用。

3. 采矿工程计算方法:包括采矿工程计算、优化、仿真等方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设计的核心技能。

4. 采矿工程设计创新: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采矿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应该紧密围绕学科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应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现场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设计的实践技能和方法。

3. 计算模拟:通过计算机仿真、数值计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优化方法和技术。

4. 创新实践: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采矿学是矿业工程的核心学科,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采矿方法、采矿工艺、采矿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矿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采矿学的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采矿学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目的采矿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矿业工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内容采矿学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床地质调查与评价:学生需要选择一种矿床类型,进行矿床地质调查和评价,包括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形态、矿石性质、矿床赋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2、采矿方法:学生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该矿床的采矿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包括采矿工艺、采矿设备、采矿方案等方面的设计。

3、矿山环境保护:学生需要对矿山环境进行评价和分析,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学生需要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案,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四、方法采矿学课程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讲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让学生了解采矿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

2、课程实践:学生需要参与到采矿学的实践中,了解采矿现场的实际情况,学习采矿工艺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文献调研:学生需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采矿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4、团队合作:学生需要组成小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实践效果采矿学课程设计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水平:通过采矿学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采矿工艺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采矿技术水平。

2、创新能力:通过采矿学课程设计,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性工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对采矿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采矿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了解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采矿过程中的问题;–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采矿设计和模拟;–能够进行采矿现场的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1.采矿的基本概念:介绍采矿的定义、目的和意义,采矿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

2.采矿的原理和工艺流程:介绍采矿的基本原理,如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的工艺流程,矿石的破碎和选矿等。

3.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介绍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采矿案例,让学生掌握采矿工艺流程和安全评估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采矿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采矿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采矿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采矿过程和设备。

4.实验设备:准备采矿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课程设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前言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目录矿井储量及年产量5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井田地质特征井田范围及储量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5610第二章井田开拓12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井田内划分开拓方案的选定开采顺序121523第三章采煤方法26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结束语参考文献采煤方法的确定采区巷道布置回采工艺灾害预防262731343738前 言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一环,它是继我们学过《井巷工 程》、《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 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我们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 奠定基础。

依照老师精心设计的题目,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 内独立完成计算,绘图及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煤层开采设计是煤炭开采重要环节,而煤矿开采技术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的 不同有很大差异。

开采方式不对会造成煤炭的极大浪费,甚至会造成伤亡事故的 发生。

在21世纪,能源极为重要的时代,要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就必须 优化开采技术,体现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合理的开采设计则能有效减 少煤炭损失,将赋存在地下的煤炭高速度,高效率的回采出,满足祖国经济建设 对能源的需求。

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 力争做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 己的设计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老 师指正。

设计题目如下:井田境界:井田走向长度8000m,,倾斜长度2600m 。

煤层埋藏特征:煤层厚度m 1=3.9m,m 2=2.8m ,煤层倾角α=17°,层间距H=10m;表土层厚度30m,风化带深度10m; m 1 顶板为砂质页岩,底板为砂 岩;m 2 煤层顶板为砂岩,底板为粉砂岩;煤层埋藏稳定,井田无较大构造;地 面标高+220m.煤的容重γ1=γ2=1.35t/m,煤质中硬,坚固性系数f =2~3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矿井正常涌水量Q正=200m /h;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300m /h,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q=7.5m /d·t;煤有自然性,自 然发火期11个月,煤尘有爆炸性。

3 3 3 3第一章 井田地质特征 矿井储量及年产量一、 煤层埋藏条件第一节 井田地质特征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m 1=3.9m,m 2=2.8m ,煤层倾角α=17°,层间距H=10m;表土层厚度30m,风化带深度10m;m 1 煤层顶板为砂质页岩,底板 为砂岩;m 2煤层顶板为砂岩,底板为粉砂岩;煤层埋藏条件稳定,井田无较大 构造;地面标高+220m. 二、煤层开采条件矿井正常涌水量Q正=100m /h ;;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300m /h ;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q=7.5m /d·t;煤有自燃性,自然发火期 11个月,煤尘有爆炸性。

三、煤层技术指标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m 1=3.9m,m 2=2.8m ,煤层倾角α=17°, 煤层容重γ1=γ2=1.35t/m 四、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顶、底板岩性详见表 1-1表1-1 煤层顶、底板岩性表第二节 井田范围及储量一、井田煤炭赋存情况(井田范围)2井田范围内沿走向长8000m,倾向长 2600m,井田内煤层面积为20.8KM ,井田 面积为 19.9KM 二、矿井储量 1、矿井工业储量矿井工业储量是指在井田范围内,经过地质堪探煤层厚度和质量均合乎开采 要求,地质构造比较清楚,目前即可供的可列入平衡表内的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是进行矿井设计的资源依据,一般即列入平衡表面的 A+B+C 级储量,不包括作为 D级储量的远景储量。

计算方式如下:M=hAΓ3 3 3 3 2式中h A — — 煤层厚度,m; 煤层面积,m ;3(1) mΓ— 煤层容重,t/m1煤层矿井工业储量为M 1= h 1AΓ 17(2) m 2 =3.9×2.08×10 ×1.35 =1.10×10 t =11000(万吨)煤层的矿井工业储量为M 2= h 2AΓ2 = 2.8×2.08×10 ×1.35 =7.86×10 t =7860(万吨)总储量M=M 1+M 2=18860(万吨)2、矿井设计储量矿井设计储量是指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 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建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后 的储量。

井田境界煤柱损失,可按设计矿井一侧,按20m留设,由于存在10m 厚的 风化带,采区边界留10m的保护煤柱。

Z C =M -P式中 Z C — 矿井设计储量, 万吨 M — 工业储量P— 永久煤柱损失量对m 1 煤层:井 田 境 界 煤 柱 损 失p 1=3.9×8000×1.35×20×2+3.9×1.35×(2600 - 40) ×20×2=222.4(万吨) 对m 2煤层:井 田 境 界 煤 柱 损 失p 2=2.8×8000×1.35×20×2+2.8×1.35×(2600 - 40) ×20×2=159.6(万吨)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222.4+159.6=382.0(万吨) 矿井设计储量 Z C1=M 1-P=11777.6(万吨)Z C2=M 2-P=7700.4(万吨) Z C =Z 1+Z 2=19478.0(万吨)3、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是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 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量后乘以采区采出率的储量。

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的计算表1-2 矿井工业场地占地指标28 7 7工地场地占地面积=设计生产能力×占地指标面积 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则工业广场占地面S=18×0.9=16.2(公顷)=0.162KM 假设工业场地为长方形,则长宽比例为4:1,即长为800m,宽为203m , 按照《建筑物、水体及主要巷道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用垂线法计算工业 场地煤柱损失如下:通过上图可算得工业场地煤柱损失P 3=715(万吨) P 4=511(万吨) 设计可采储量Z k =(M -P )C Z k — 设计可采储量,万吨 M — 工业储量, 万吨P — 永久煤柱损失量,万吨C —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取 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取 85%,本设计 可取cm 1=80%,cm 2=75%由于工业场地、矿井井下主要巷道等煤柱损失与井田开拓方式、采煤方法 有关,其煤柱损失量在开拓方式、采煤方法确定后才能确定,为便于利用矿井可 采储量初步确定矿井井型,上述永久煤柱损失与工业场地、井下主要巷道煤柱损 失等,可暂时按工业储量的5%~7%记入,初算矿井可采储量。

本井田风化带的厚度为10m,可以做防水煤柱,故无需留设防水煤柱。

可采储量的详细计算结果如表1-3表1-3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表9~30 1.5备注:占地面积指标中、小型井取大值,大型井取小值2一、矿井工作制度第三节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矿井工作日为330天,采用三八制作业,边采煤边准备,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

二、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全矿井可采储量为,考虑采用1.4的备用系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80 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T=Z K/A·K式中Z K—可采储量,万吨A—年产量,万吨K—备用系数,取K=1.4T—服务年限,年按上式算得服务年限T=16931.8/180×1.4=67.2年计算结果与矿井井型和服务年限表对照知T>50,故本设计满足要求表1-4矿井井型和服务年限表第二章第一节井田开拓井田内划分一、保证年产量的同采采区数和工作面数及区段斜长及数目1、保证年常量的同采工作面数和采区数采区的生产能力应根据地质条件、煤层生产能力、机械化程度和采区内工作面阶梯关系等因素确定,当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一般为0.6~1.0Mt/a ;采用普通机械化采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为0.4~0.8 Mt/a ,爆破落 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一般为0.2~0.6Mt/a .各类矿井正常生产的采区个数 一般按表2-1规定表2-1 矿井同时生产的采区数2、矿井达到设计产量时采煤工作面个数(1) 达到设计产量时工作面总数长B= AX / ∑m ·γ·L ·k 3式中 B—采煤工作面总线长 ,m ;A—矿井设计年产量 , t/a ; X—回采出煤率 , 可取0.9; ∑m—同采煤层总厚度 ,m γ— 煤层容重 ,t/m k 3 —工作面采出率 ,97%,95%或93% L—年推进度 , L=330·n ·I ·Φ式中n — 日循环数 ,个330— 矿井年工作日 ,天 I — 循环进度 ,mΦ— 正规循环系数 ,0.8~1按上述计算B=180×10 ×0.9 / 6.7×1.35×1069.2×0.95 = 176.3m其中,L=330×6×0.6×0.9×=1069.2m 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日循环取6个,循环进度为0.6m, 正规循环系数取0.9根据表2-2 采煤工作面长度的选取要求,去工作面长度为200m,由题中给出 条件相对瓦斯涌出量验算工作面长度,亦满足要求,故设计工作面长度为200m 较为合理。

表2-2 采煤工作面长度的选取表(2)确定同采工作面个数式中 N = N — B ·n / l同采工作面个数 ,个B — 工作面总线长 , m n — 同采煤层数 ,个l — 采煤工作面长度,m将相关数据代入求得 N= 176.3×2 / 200 =1.76334即同采工作面个数可取为2个才能满足生产要求3、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本设计煤层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用无煤柱护巷技术。

井田划分阶段时,阶段要有合理的斜长,以利于运输通风,巷道维护等。

阶段垂高一般缓斜倾斜阶段垂高为150~250,改设计煤层倾角为17°,上山采用大倾角皮带输送机;由于辅助提升一般采用单钩串车提升,绞车滚筒直径一般不大于1.6m,根据绞车的缠绳量,阶段斜长一般不超过800m,对煤层赋存条件好,生产能力较大的采用滚筒直径2.0m的绞车,有效提升距离可达900m,综合经济效益和设计规范,将阶段倾斜长初步定为800m.倾角大于16°的煤层,瓦斯含量较大,涌水量较大时,不易采用上、下山开采相结合的方式,故本矿可设置上山开采,矿井阶段数目设为4个,其中区段斜长640m,根据安全规定区段垂高不能超过250m,该煤层的最大斜长为250/sin17°=855m,设为4个为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