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3-16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第3章 第1课时
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导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会应用其解释物理现象.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会应用其解释物理现象.一、牛顿第一定律[基础导引]回答下列问题:(1)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才投下炸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2)地球在从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以后,为什么还落到原地,而不落到原地的西边?(3)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4)一个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否则它不可能向上运动.这个结论错在什么地方?[知识梳理]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________这种状态.2.成立条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3.意义(1)指出力不是________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____________的原因.(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________,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____________.4.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__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状态的性质.(2)量度:______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__________的物体惯性大,__________的物体惯性小.(3)表现: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4)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___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思考:惯性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有关吗?二、牛顿第三定律[基础导引]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现把木箱放在地面上,如果我们所研究的物体只有木箱和地球,涉及木箱和地球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哪几对?木箱所受的力是这几对中的哪几个?地球所受的力是其中的哪几个?[知识梳理]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________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这个物体也施加了力.2.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__,方向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__.3.表达式:F=-F′.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考点解读1.明确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揭示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而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在实际情况中,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与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表现是相同的.4.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是相互独立的.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由牛顿第二定律来回答.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受外力的理想情况下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典例剖析例1某人乘坐列车时发现,车厢的双层玻璃窗内积水了.列车进站过程中,他发现水面的形状是下图中的()跟踪训练1上题中:(1)若列车正在出站,则水面的形状与哪个选项一致?(2)若水面形状与选项A中相同,说明列车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考点二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考点解读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其效果,永远不会抵消.(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5)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以是接触力,也可以是场力.定律内容可归纳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三同三不同”及“三无关”.“三同”是:大小相同;性质相同;出现、存在、消失的时间相同.“三不同”是:方向不同;作用的对象不同;作用的效果不同.“三无关”是:与物体的种类无关;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是否与另外物体相互作用无关.图1图2典例剖析例2 汽车拉着拖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能拉着拖车向前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拖车对汽车的力B .汽车先对拖车施加拉力,然后才产生拖车对汽车的拉力C .匀速前进时,汽车对拖车的拉力等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力;加速前进时,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拖车向后拉汽车的力D .拖车加速前进时,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地面对拖车的摩擦阻力跟踪训练2 如图1所示,一个大人甲跟一个小孩乙站在水平地面 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B .大人与小孩间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 .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的大小一定相等D .只有在大人把小孩拉动的过程中,大人的力才比小孩的力大4.运用“惯性”分析问题时由于惯性思维而产生错误例3 如图2所示,一只盛水的容器固定在一个小车上,在容器中分别悬挂和拴着一只铁球和一只乒乓球,容器中的水和铁球、乒乓球都处于静止状态.当容器随小车突然向右运动时,两球的运动状况是(以小车为参考系) ( )A .铁球向左,乒乓球向右B .铁球向右,乒乓球向左C .铁球和乒乓球都向左D .铁球和乒乓球都向右误区警示 由于惯性,物体发生状态变化时呈相反状态,如公共汽车急刹车时乘客都向前倾倒;突然启动时乘客都向后倾倒,这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惯性现象.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有惯性,若它原来静止就容易保持静止,所以当容器随小车突然向右运动时,两球的运动状况是向左运动.选C.正确解析 因为小车突然向右运动时,由于惯性,铁球和乒乓球都有向左运动趋势,但由于与同体积的“水球”相比,铁球的质量大,惯性大,铁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即速度变化慢,而同体积的水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即速度变化快,而且水和车一起加速运动,所以小车加速运动时,铁球相对于小车向左运动,同理由于与同体积的“水球”相比乒乓球的质量小,惯性小,乒乓球向右运动.故选A.答案 A正本清源 引起错误的原因是惯性思维,认为任何情况下物体都随着其他物体向右加速时向左运动,没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其加速度的大小,对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不图3图4 清楚.没有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搞不清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具体关系.跟踪训练3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密闭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内有一气泡,如图3所示,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气泡相对于瓶子将 ( )A .向前运动B .向后运动C .无相对运动D .无法判断5.对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不透彻而产生错误例4 第二十二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自由滑比赛中,中国小将张丹/张昊毫无争议地再夺第一名,为中国队夺得第一枚本届大冬会金牌.花样滑冰表演刚开始时他们静止不动,如图4所示,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他们在相互猛推一下后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假定两人的冰刀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已知张丹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比张昊滑行得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推的过程中,张丹推张昊的力小于张昊推张丹的力B .在推的过程中,张丹推张昊的时间等于张昊推张丹的时间C .在刚分开时,张丹的初速度大于张昊的初速度D .在分开后,张丹的加速度的大小小于张昊的加速度的大小误区警示 错解1 对牛顿第三定律认识不清,认为两个人相互作用的时间关系不能确定,容易漏选B ;错解2 对牛顿第二定律运用不当,不能充分理解“两人的冰刀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的含义,从而不能正确分析两人加速度的大小,错误地根据“张丹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比张昊滑行得远”而选择D.正确解析 张丹和张昊相互推的过程中,两人的推力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时间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分析,F =ma ,两人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相同,分开后两人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都是a =μg ;根据运动学公式0-v 20=-2ax (也可以根据动能定理来求解,即0-12m v 20=-mgμx )容易理解,张丹之所以滑行的距离比张昊滑行得远是因为两人分开时张丹获得的初速度较大.答案 BC正本清源 两物体无论怎样相互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的,但获得的初速度大小不一定相等.物体在地面上减速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由动摩擦因数决定.跟踪训练4 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甲队获胜.假设甲、乙两队的手与绳子之间都没有滑动,拔河所用的绳子质量不计.则在比赛中:①甲队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乙队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②甲队拉绳子的力大于乙队拉绳子的力;③甲队与地面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乙队与地面摩擦力的大小;④甲队拉绳子的力的大小等于乙队拉绳子的力的大小.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④D .①③④图5 图6A 组 惯性的理解与应用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只有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B .汽车速度越大刹车后越难停下来,表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 .宇宙飞船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没有惯性D .乒乓球可以被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2.如图5所示,一个楔形物体M 放在固定的粗糙斜面上,M 上表面水平且光滑,下表面粗糙,在其上表面上放一光滑小球m ,楔形物体由静止释放,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 )A .沿斜面方向的直线B .竖直向下的直线C .无规则的曲线D .抛物线B 组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3.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DIS)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如图6所示是把两个测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F 随着时间t 变化的曲线,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效果相互抵消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4.某学校教室里的磁性黑板上通常粘挂一些小磁铁,小磁铁被吸在黑板上可以用于“贴”挂图或试题答案.关于小磁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磁铁受到的电磁吸引力大于受到的弹力才能被吸在黑板上B .磁铁与黑板间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 .磁铁受到五个力的作用D .磁铁受到的支持力与黑板受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5.我们都难以忘记刘翔那优美的跨栏姿势.在他跨越栏架的过程中 ( )A .支撑脚蹬地的瞬间,地面对脚的支持力大于脚对地面的压力B .支撑脚蹬地的瞬间,地面受到向后的摩擦力C .支撑脚离地后,他还受到向前冲的力,以至于能很快地通过栏架D .运动到最高处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方向沿水平方向向前图1课时规范训练(限时:30分钟)1.16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 ( )A .等效替代B .实验归纳C .理想实验D .控制变量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B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C .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旦开始运动,便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D .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3.伽利略用两个对接的斜面,一个斜面固定,让小球从固定斜面上滚下,又滚上另一个倾角可以改变的斜面,斜面倾角逐渐改变至零,如图1所示.伽利略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 )A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运动到与释放时相同的高度B .如果没有摩擦,物体运动时机械能守恒C .维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不需要力D .如果物体不受到力,就不会运动4.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如图2所示,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转动时吹出的风全部吹到竖直固定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平板车靠风帆受力而向前运动.对于这种设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图2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种设计能使小车运行B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种设计能使小车运行C .这种设计不能使小车运行,因为它违反了牛顿第二定律D .这种设计不能使小车运行,因为它违反了牛顿第三定律5.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的角度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 .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机的速度.这表明,可以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B .射出枪膛的子弹在运动相当长一段距离后连一件棉衣也穿不透,这表明它的惯性小了图3C .货运列车运行到不同的车站时,经常要摘下或加挂一些车厢,这些会改变它的惯性D .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行驶目的6.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3所示,把鸡蛋A 快速向另一个完全一样的静止的鸡蛋B 撞去(用同一部分撞击),结果每次都是被撞击的鸡蛋B 被撞破.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对B 的作用力的大小等于B 对A 的作用力的大小B .A 对B 的作用力的大小大于B 对A 的作用力的大小C .A 蛋碰撞瞬间,其内蛋黄和蛋白由于惯性会对A 蛋壳产生向前的作用力D .A 蛋碰撞部位除受到B 对它的作用力外,还受到A 蛋中蛋黄和蛋白对它的作用力,所以所受合力较小7.沼泽地的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泥炭,泥炭是沼泽地积累的植物残体,它的纤维状和海绵状的物理结构导致人在其上面行走时容易下陷(设在下陷过程中,泥炭对人的阻力不计).如果整个下陷的过程是先加速再减速最后匀速运动,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加速向下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B .在减速向下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小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对沼泽地的压力是先大于后等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D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小总是等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8.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一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原处,这是因为 ( )A .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 .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 .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 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复习讲义基础再现一、基础导引(1)不能击中目标.如图所示,炸弹被投下后,由于惯性,仍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速度,如果目标是静止的,炸弹就会落到目标的前方.(2)因为当你跳起时,由于惯性,你仍有与地球相同的速度,所以还回到原处,而不是落在原地的西边.(3)如果不系安全带,当紧急刹车时,车虽然停下了,但人因惯性而仍然向前运动,会发生危险.系上安全带后,人虽然因惯性向前运动,但受安全带的约束,不致发生危险.(4)物体以一定速度向上抛出,由于具有惯性而继续向上运动,不是因为受到了向上的力的作用.知识梳理 1.匀速直线运动静止改变3.(1)维持改变加速度(2)惯性惯性定律 4.(1)匀速直线运动静止(2)质量质量大质量小(4)固有思考: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怎样受力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惯性大小仅由物体质量决定.二、基础导引共有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对是木箱受的重力和木箱吸引地球的力,另一对是木箱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木箱受的力是重力和支持力,地球受的力是木箱对它的引力和压力.知识梳理 1.相互 2.相等相反同一直线上课堂探究例1C跟踪训练1(1)B(2)静止或匀速前进例2D跟踪训练2AD跟踪训练3 B跟踪训练4 C分组训练1.D 2.B 3.BC 4.B 5.B课时规范训练1.C2.A3.C4.D5.C6.ACD7.D8.D。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3-1
6.冰的摩尔质量为 ,冰的密度为 ,那么冰分子的直径大约为。
7.水的摩尔质量为 ,则 水中含有的水分子的个数是,1个水分子的质量是。
8.由油滴实验测得油酸分子的直径为1.12×10-9m,已知油酸的密度为6.37×102kg/m3。油酸的摩尔质量为282g/mol,由此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4、如何计算分子的大小,分子的体积的数量级多大?
展示导思(25分钟)
课中合作探究
例1(教材P4问题与练习)已知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 ,则每个水分子的体积为多大?一摩尔水的体积为 ,如果水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那么一摩尔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是多少个?
思考与交流:
1、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是什么?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M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怎样求出单个分子的质量?
2、已知物质的质量m和摩尔质量M,如何估算出分子数?
例2 水的分子量是18,水的密度 ,阿伏加德罗常数 ,则(1)水的摩尔质量M=________ 或M=______ ;(2)水的摩尔体积V=________ ;(3)一个水分子的质量m=_________kg;(4)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__________ ;(5)将水分子看做是个球体,水分子的直径d=________m,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都是___________m。
例3已知金刚石的密度为ρ=3.5×103kg/m3,现有一块体积为4.0×10-8m3的一小块金刚石,它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假如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是紧密地挨在一起,试估算碳原子的直径?(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检测导练(10分钟)
课堂自主检测
1.体积为10-4cm3的油滴,滴在水面上展开成单分子油膜,则油膜面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每个分子的质量和单位体积内所含的分子数分别是( )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16.3
第十三章 光16.3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理解内力和外力的概念。
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重点: 动量守恒定律难点: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自主预习】1.系统 内力和外力在物理学中,把几个有相互作用的物体合称为 ,系统内物体间的作用力叫做 ,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叫做 。
2.动量守恒定律(1)定律的推导过程(2)内容: 。
(3)表达式:p =p ′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可写为:m 1v 1+m 2v 2=m 1v ′1+m 2v ′2。
式中m 1、m 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v 1、v 2为相互作用前两物体的速度,v ′1、v ′2为相互作用后两物体的速度。
该表达式还可写作p 1+p 2=p ′1+p ′2。
若物体1的动量变化为Δp 1,物体2的动量变化为Δp 2,则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可写为 Δp 1=-Δp 2。
(4)动量守恒的条件①系统内的任何物体都不受外力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形,如天空中两星球的碰撞,微观粒子间的碰撞都可视为这种情形。
②系统虽然受到了外力作用,但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像光滑水平面上两物体的碰撞就是这种情形,两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
③系统所受的外力远远小于系统内各物体间的内力时,系统的总动量近似守恒。
抛出去的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的瞬间,火药的内力远大于其重力,重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动量近似守恒。
两节火车车厢在铁轨上相碰时,在碰撞瞬间,车厢间的作用力远大于铁轨给车厢的摩擦力,动量近似守恒。
④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即F 外≠0,但在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零(Fx =0或Fy =0),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典型例题】一、系统 内力和外力【例1】如图16-3-1所示,斜面体C 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物块A 、B 叠放在斜面上,且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A 、B 、C 三者组成的系统中,A 所受的重力是内力B .在A 、B 组成的系统中,A 、B 之间的静摩擦力是内力C .A 、C 之间的静摩擦力是外力D .物块B 对物块A 的压力是内力二、系统动量守恒【例2】如图16-3-3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mA>mB,中间用一段细绳相连并有一被压缩的弹簧,放在平板小车C上后,A、B、C均处于静止状态。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必修一3.3教案导学案
必修一第三章 3、摩擦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学习有关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及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为以后分析物体受力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2.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F=μF 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F 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F 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更加抽象,弹力和摩擦力都属于被动力,其产生有条件,但是完全根据条件进行判断有时是很麻烦的,尤其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以后学习了牛顿定律会根据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就简单些了,本节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例子,尤其是要做好演示实验,并及时进行反馈练习。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六、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学案和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做学案,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惑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3-13
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例3 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C.外界可能对铁丝做功D.外界一定对铁丝做功例4 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例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增量一定相同B.一定量0℃的水结成0℃的冰,内能一定减小C.一定量气体克服外界压力膨胀,但不吸热也不放热,内能一定减小D.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保持体积不变,内能可能减小检测导练(15分钟)课堂自主检测1.下列现象属于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系统内能的是()A.放在火炉边的物体温度升高了B.把一杯热水放在冷水中冷却C.用铁锤锻打工件,工件会发热D.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2.下列过程中,由于做功而使系统内能增加的是()A.把铁丝反复弯曲,弯曲处温度升高B.烧开水时,蒸汽将壶盖顶起C.铁块在火炉中被加热D.铁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3.做功和热传递是等效的,这里指的是()A.它们能使物体改变相同的温度B.它们能使物体增加相同的热量C.它们能使物体改变相同的内能D.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4.关于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是由物体的状态(温度和体积)决定的B.物体的内能就是物体里所有分子的动能的总和C.物体内能的大小可以用物体吸热和放热的多少来量度D.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5.对于热量、功、内能三个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量、功、内能三个量的物理意义是等同的B.热量和功二者可作为物体内能的量度C.热量、功和内能的国际单位都相同D.热量和功是由过程决定的,而内能是由物体的状态决定的6.气体在等压变化中()A.一定对外做正功B.外界一定对气体做正功C.若温度升高,一定对外做正功D.可能既不对外做功,外界也不对气体做功7.下列有关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和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一定相同B.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容变化过程中若吸了热,内能一定增加D.气体压缩时分子势能减少,内能可能不变8.若A、B两物体之间没有热传递,正确的解释是()A.两物体所包含的热量相等B.两物体的内能相等C.两物体的温度相等D.两物体没有接触,且都处在真空中9.做功和热传递的共同点是()A.都能使系统增加热量B.都能使系统温度升高C.都能使系统内能改变D.都能使系统比热增大10.关于热传递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给内能小的物体B.热量总是从分子平均动能大的物体传给分子平均动能小的物体C.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而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D.只有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才能使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11、某系统在初态具有内能5J,在外界对它做了0.5J的功后,系统的内能变为,若在它对外界做了0.5J的功后,系统的内能变为。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7.4《温度和温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
温度和温标目标导航(1)知道什么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知道什么是热平衡,什么是热平衡定律。
(3)知道温度的表示方法。
(4)知道常见温度计的构造,会使用常见的温度计。
(5)理解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的转换关系。
诱思导学1.平衡态和状态参量在物理学中,通常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1)状态参量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系统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这种情况下就说系统达到了平衡态。
2.热平衡与温度(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反映了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
(2)热平衡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3.温度计与温标(1)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膨胀规律来制成的。
另外,还有金属电阻温度计、压力表式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半导体热敏电阻温度计、磁温度计、声速温度计、频率温度计等等。
(2)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法叫做温标。
用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在国际单位制中,常采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T=t+273。
15 (K)说明:①两种温度数值不同,但改变1 K和1℃的温度差相同。
②0K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无限接近,但不可能达到。
典例探究例1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常见液体温度计的下部的玻璃泡较大,壁也比较薄,上部的管均匀而且很细,想一想,温度计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呢?解析: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测量更准确、更方便。
下部较大而上部很细,这样下部储存的液体就比较多,当液体膨胀收缩时,膨胀或收缩不大的体积,在细管中的液面就有较大的变化,可以使测量更精确;下部的壁很薄,可以使玻璃泡内的测温物质的温度较快地与待测物质的温度一致;细管的粗细是均匀的,是为了使刻度均匀,更便于读数。
课后问题与练习点击1.略2.略3.解析:物理量X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即:X= C·T (C为常量),又因为T =t+273.15 K,所以X=C·(t +273.15),因此,t=X/C-273.15(℃)4.电流表上代表t1、t2的两点,t1应该标在电流比较大的温度上。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实验
2013届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最新)第 一 篇:实验命题研究一、 考纲再现二、实验知识整合1 基本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点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示波器、弹簧测力计、温度表等2 实验分类:三、近两年理综考试物理实验命题的特点: 1、实验命题范围广近两年来,物理实验命题已经逐渐打破以往电学实验为主导的局面,考查范围更加广泛。
从基本仪器的使用、演示实验的分析、教材学生实验及设计实验都作了全面的考查。
C 验证性实验○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3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B 测量性实验:○1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2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4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5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7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A 研究性实验:①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②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③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4用描述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 ○5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6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7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D 演示实验2、命题方式在发生变化实验考题小题增多,由原来一题变为两个甚至三个小题;命题的内容也为力、电、光等;命题的形式也考查多样。
这样降低单个实验题的分值。
3、注重考查实验的基本能力第 二 篇:基本仪器的使用一、高考热点:1、 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2、 时间测量仪器:打点计时器和秒表;3、 电路测量仪器:安培表、伏特表、多用电表;4、控制电路仪器: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
二、重点讲析:《大纲》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会准确读数、会记录测量结果。
知道仪器的结构、知道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
1、游标卡尺1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 ,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1mm 。
读数时先从主尺上读出厘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标读出0.1毫米位的数值:游标的第几条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对齐,0.1毫米位就读几(不能读某)。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3物理全册教案合集(25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秀3-3教案第七章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二、重点、难点分析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三、教具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
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热学内容简介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过程1.分子的大小。
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
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
人教版物理选修31全套(导学案).doc
人教版物理选修31 全套 (导学案 )第一章静电场§ 1.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1、了解元电荷的含义,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不同表述。
2、掌握库仑定律,能够解决有关的问题。
3、理解电场强度及其矢量性,掌握电场强度的叠加,并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方法。
理解引入电场线的意义。
【自主学习】一、电荷及电荷守恒1、自然界中存在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电荷的多少叫做,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所有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电荷量 e=的整数倍,电荷量e称为。
s响不大时,可以将带电体视为点电荷。
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这个特点类似于力学中质点的概念。
3、使物体带电有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其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
4、电荷既不能,也不能,只能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转移到,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二、库仑定律1、真空中两个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跟它们的电荷量Q1、Q2积成,跟它们的距离r的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它们的公式 F=其中静电力常量k适用范围:真空中的。
4、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如下表:的乘。
定律共同点区别影响大小的因素万有引力定律(1)都与距离的二次与两个物体、有m1 , m2, r 关,只有力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有库仑定律(2)都有一个常量Q1 , Q2, r关,有力,也有力三、电场强度1、电场和电场强度电场电场是电荷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物质,周围存在电场,电场强度和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跟该电荷所带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定义式公式:,单位:,或 V/m物理意义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能够反映电场的强弱相关因素E的大小和的大小无关,是由电场决定的,只与形成电场的电荷和该点有关,与试探电荷无关矢标性电场强度的方向与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与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几个场强叠加时,需按矢量的运算法则,即定则。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全套教案完整版
1.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是否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教学评价方面
1.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反馈意见是否及时收集,用于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
2.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设定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方面
1.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解清晰。
2.教学内容是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方面
1.是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是否注重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3.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难度相近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6.答疑解惑:针对学生疑问,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结构。
2.电磁学:重点关注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章节的核心概念和定律。
3.热力学:关注分子动理论、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册导学案3-3-12
【课题名称】液体课型新授课课时12【学习目标】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液体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解释【学习难点】液体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解释【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导学笔记】预习导学(15分钟)课前自主学习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九章第4节P37至P41。
“快速阅读,完成下列问题,将问题答案用铅笔划在书上”1、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内部:r≈r0,分子间作用力为______________。
(2)液体表面:r>r0,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______。
(3) 表面张力: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引力,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它的作用使液体表面绷紧,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相切,而且垂直于两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大小f与分界线的长度L成正比,即f=σL。
式中σ叫做表面张力系数,单位:N/m,它与液体的性质、温度有关,与液体大小无关。
2、浸润和不浸润(1)浸润:一种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浸润。
(2)不浸润:一种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不浸润。
自己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
学生代表发言4、毛细现象(1)浸润液体在细管中________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_______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2)实验和理论分析都说明,对于一定液体和一定材质的管壁,管的内径越_____,液体所能达到的高度越高。
5、液晶(1)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液体流动性,又像晶体那样有光学各向_____性。
(2)液晶应用:液晶显示器,人造生物膜。
展示导思(15分钟)课中合作探究1、液体的微观结构2、浸润不浸润解释:附着层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___________,附着层内液体分子间距离______r0,附着层内分子间作用表现为________力,附着层有__________的趋势,表现为不浸润。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必修一3.1教案导学案
必修一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这一节首先从力的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抽象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刚开始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把施力物体找出来以便在分析时不会凭空增加力的个数.力的三要素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后作力的分析草图时必须用到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要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对力的示意图更要加以重视,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重心的理解,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密度分布都有关系.理解重力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进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难点的很好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四、学情分析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五、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六、课前准备多媒体,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锤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分布的金属板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和导学案3-3-3
D.当分子间的距离r>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例2、两个分子从靠近的不能再近的位置开始,使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这一过程中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D.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
8.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
A.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剧增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没有空隙
D.压缩时温度升高,产生膨胀
9.在通常情况下固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r0,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由此可以判定,在通常情况下( )
A.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引力变小
B.分子间的斥力变小,引力变大
C.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都变大,只不过斥力比引力变大的快
D.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引力和斥力均为零
4.下列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的是( )
A.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原来体积之和
B.用粉笔写字在黑板上留下字迹
C.正、负电荷相互吸引
D.磁体吸引附近的小铁钉
A.两块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大
B.玻璃分子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
C.铅分子运动较快
D.玻璃分子运动较缓慢
7.两个分子甲和乙相距较远(此时它们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忽略),设甲固定不动,乙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整个过程中,正确的是( )
A.分子力总是对乙做正功
B.乙总分子力对乙做功
问题二、结合分子力作用曲线,总结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简述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展示导思(25分钟)
课中合作探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按教学课时排序)
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 (2)1.电荷 (2)2.库仑定律 (8)3.电场电场强度 (14)4.静电的防止与利用 (22)第十章静电场中的能量 (29)1.电势能和电势 (29)2.电势差 (33)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37)4.电容器的电容 (42)5.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51)第十一章电路及其应用 (55)1.电源和电流 (55)2.导体的电阻 (61)3.1实验1 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用 (68)3.2实验2 金属丝电阻的测量 (73)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77)5.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83)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 (87)1.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87)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92)3.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97)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07)第十三章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 (111)1.磁场磁感线 (111)2.磁感应强度磁通量 (116)3.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122)4.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 (128)5.能量量子化 (134)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1.电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2.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3. 关注存在元电荷的事实,知道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使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2. 对于元电荷的理解,以及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019年高中物理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3教师用书1
课程纲要【课程说明】相信很多高中教师都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惑着:老师辛勤地教,学生辛苦地学,为什么大多数同学的成绩却不够理想呢?其实答案在著名的“学习金字塔”中显而易见。
这个学习金字塔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缅因州的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现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国家培训研究所)经研究发现的。
金字塔主要显示了学生在图示的不同教学方法指导下学习两周之后,对新学习内容可回忆的百分数。
这个金字塔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老师只能是精讲,就是对知识关键点和学生疑惑点加以点拨,要尽量腾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练习,而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运用(实践或教别人)中学习。
根据这个金字塔的提示,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一次真正的颠覆。
从源头到终端,在与全国所有实行“导学案”教学的名校都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形成了科学、适用、完善的导学案。
【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一、分子动理论1.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其实验依据。
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理解内能的概念。
二、气体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气体的实验定律,知道理想气体的模型。
2.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的观点解释气体的压强和气体实验定律。
3.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的观点解释气体的压强。
三、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1.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
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2.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
通过实例了解液晶的主要性质及其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4.知道饱和汽、未饱和汽、饱和汽压。
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
四、热力学定律1.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
2.认识热力学第一定律。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用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释自然现象。
高中物理免费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免费全套教案人教版第一部分:力的作用和力的效应1. 课时安排:1课时2. 教学目标:了解力的概念,能够区分静力和动力,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3.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静力和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4. 教学方法:讲解、示例演示、实验观察。
5. 教学过程:介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区分静力和动力,通过实验和示例演示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
6. 教学反思:加强学生对力的认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能力。
第二部分:直线运动1. 课时安排:2课时2. 教学目标: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够分析运动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3. 教学内容: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像分析。
4. 教学方法:讲解、图像展示、实例分析。
5. 教学过程: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图像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方法。
6. 教学反思: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牛顿运动定律1. 课时安排:3课时2. 教学目标:理解牛顿第一、第二、第三运动定律,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应用。
3. 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4.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验证、案例分析。
5. 教学过程: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验证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运动定律的应用。
6.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现象背后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以上是本套高中物理教案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随时向老师提出。
祝大家学习愉快!。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
2. 掌握物体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3. 能够分析并解决与物体直线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物体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
教学难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相关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生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了解什么是运动,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讲解
1. 引入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讲解物体直线运动的公式:v = v0 + at, s = v0t + 1/2at^2。
三、实例分析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运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物体的位移、速度等。
四、课堂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的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馈:
下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反馈,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公式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巩固训练。
注:本教案仅为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及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温度降低,压强增大,内能减少
C.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内能增加
D.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内能增加
14、(广东卷)14.图3是密闭的气缸,外力推动活塞P压缩气体,对缸内气体做功800J,同时气体向外界放热200J,缸内气体的
A.温度升高,内能增加600J
B.温度升高,内能减少200J
A.内能增大,放出热量B内能减小,吸收热量
C1、(2009年江苏物理)12.A(1)若一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在此过程中关于气泡中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B)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
(1)求气体在状态B时的体积。
(2)说明B C过程压强变化的微观原因
(3)没A B过程气体吸收热量为Q,B C过气体放出热量为Q2,比较Q1、Q2的大小说明原因。
11、(重庆卷)15.给旱区送水的消防车停于水平地面,在缓慢放水过程中,若车胎不漏气,胎内气体温度不变,不计分子间势能,则胎内气体
A从外界吸热B对外界做负功
C.温度降低,内能增加600J
D.温度降低,内能减少200J
6、(2009年广东物理)13.(1)远古时代,取火是一件困难的事,火一般产生于雷击或磷的自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了“钻木取火”等方法。“钻木取火”是通过____________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把___________转变成内能。
(A)当一定质量的气体吸热时,其内能可能减小
(B)玻璃、石墨和金刚石都是晶体,木炭是非晶体
(C)单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多晶体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当液体与大气相接触时,液体表面层内的分子所受其它分子作用力的合力总是指向液体内部
(E)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碰撞的次数,与单位体积内气体的分子数和气体温度有关
(E)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分子每秒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
(F)一定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分子每秒对器壁单位面积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
自己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
(2)某同学做了一个小实验:先把空的烧瓶放入冰箱冷冻,一小时后取出烧瓶,并迅速把一个气球紧密地套在瓶颈上,然后将烧瓶放进盛满热水的烧杯里,气球逐渐膨胀起来,如图10。这是因为烧瓶里的气体吸收了水的___________,温度_________,体积___________。
10、(2009年重庆卷)14.密闭有空气的薄塑料瓶因降温而变扁,此过程中瓶内空气(不计分子势能)
(10江苏卷)(2)在将空气压缩装入气瓶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外界做了24kJ的功。现潜水员背着该气瓶缓慢地潜入海底,若在此过程中,瓶中空气的质量保持不变,且放出了5kJ的热量。在上述两个过程中,空气的内能共减小kJ,空气(选填“吸收”或“放出”)总热量为kJ。
10、(海南卷)17.(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每选错一个扣2分,最低得分为0分)。
【课题名称】
热学
课型
复习
课时
16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法指导】
讲练结合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导学笔记】
7、(2009年山东卷)3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状态B变为状态C,其中A B过程为等压变化,B C过程为等容变化。已知VA=0.3m3,TA=TB=300K、TB=400K。
(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D)气体组成的系统地熵增加
(2)若将气泡内的气体视为理想气体,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对外界做了0.6J的功,则此过程中的气泡(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J。气泡到达湖面后,温度上升的过程中,又对外界做了0.1J的功,同时吸收了0.3J的热量,则此过程中,气泡内气体内能增加了J
C分子平均动能减小D内能增加
13、(福建卷)28.(1)1859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气体分子速率的分布规律,后来有许多实验验证了这一规律。若以横坐标 表示分子速率,纵坐标 表示各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某一温度下气体分子速率分布规律的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2)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密封在绝热(即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容器中,容器内装有一可以活动的绝热活塞。今对活塞施以一竖直向下的压力F,使活塞缓慢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气体的体积减小。若忽略活塞与容器壁间的摩擦力,则被密封的气体。(填选项前的字母)
12、(2009年海南物理)17.(I)(4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每选错一个扣2分,最低得分为0分)
(A)气体的内能是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之和;
(B)气体的温度变化时,其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间势能也随之改变;
(C)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热量不能全部转化为功;
(D)热量能够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