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实际测量教案
(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学习比例尺的基本概念和具体应用。
2. 进一步理解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认识。
3. 能够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长度。
教学重点:1. 练习在不同比例尺下读尺子和测量实际距离。
2. 控制相应的比例尺信息,达到正确的结果。
教学难点:1. 根据比例尺测量实际长度。
2. 确定与比例尺相应的比例比。
教学准备:1. 合适的测量用品,如尺子、直尺、倒角尺等。
2. 利用计算器熟悉计算方法,比如除法和乘法。
3. 利用实物或图形演示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介绍比例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列出如下示例:“比例尺1:1000”意味着每个单位东西在地图上表示1000个单位。
因此,1千米在地图上表示1厘米。
“比例尺1:50”意味着1个单位的测量相应于地图上的50个单位。
因此,2厘米在地图上表示100米。
“比例尺1:2”表示1个单位在比例上相当于2的尺度。
因此,4个单位在地图上表示8个单位。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如何使用。
第二步:掌握比例尺(50分钟)1.练习使用比例尺的能力。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比例尺和地图比例尺。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比例尺测量实际长度。
比如:珂朵莉树的实际长度是20 米,比例尺是1:25。
请计算出它在地图上表示的长度。
谷歌地图中1英里等于多少英尺?2.练习手指测量技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出一些物体或图形,让学生根据比例关系判断其具体尺寸。
比如:1. 如果一个标尺上的圆点之间的距离为2毫米,那么图形中表示1条边的距离是多少?2. 如果你要制作一个10英寸直径的圆,那么它的直径应该是多少吗?3.如果你需要制作一个宽度为8.5英寸的墙纸,那么你需要多少英寸的墙纸?第三步:解题实践(15分钟)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和绘制图形的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1. 如果你需要绘制一个标准2米长的直线,而你只有一个15厘米长的尺子,你将如何进行测量?2. 如果一条铁路线距离城市5英里,你用比例尺测量后,表示为四分之一英尺,你需要出发多少个一英尺进行测量?3. 一个8岁的孩子要自己建造一个木制积木雕塑。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_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教材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
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⑴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⑴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
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⑴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⑴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比例尺的应用-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及其应用,掌握常见比例尺的画法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比例尺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测量与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比例尺的应用,让学生获得探究和发现知识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比例尺的应用,包括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画法和计算方法,应用比例尺进行测量和绘图等。
三、教学重难点1. 比例尺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常见比例尺的画法和计算方法。
3. 应用比例尺进行测量和绘图。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1.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2. 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 案例分析和练习题的教学方法。
4. 前置知识串讲和复习巩固的教学方法。
5. 录制教学视频并使用比例尺进行实地测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先展示一些比例尺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比例尺有哪些应用。
取其中一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比例尺进行测量。
2. 学习新知: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包括含义、作用、种类等。
接着,讲解比例尺的画法和计算方法,包括长线、中线、短线、箭头等,以及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和练习:结合实例和图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测量和绘图。
完成一些练习题,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应用。
4. 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新掌握的知识,设计一张比例尺的地图或建筑图纸。
在画图纸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细致态度和创造力。
5. 总结回顾:在讲解掌握比例尺的基础知识后,对比例尺的应用进行简单总结,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提醒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多注意比例尺的使用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总结掌握了孰能生巧的技能,能应用比例尺进行测量和绘图。
2. 教师通过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练习环节中,认真解答练习题,并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积极的回答,表现较为突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教学设计苏教版六班级下册《实际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同学熟悉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教学重点使用工具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测定直线的方法.教具学具预备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2.课件“实际测量”.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组长(),小组成员()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说明:由于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2.假如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操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消失什么结果?同学回答:铺张时间、结果不精确、外形不规格等.二、探究新知.1.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筑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学问对于我们将来参与工作是特别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的有关学问.(板书:实际测量)2.熟悉测量工具.(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色,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插入地面)(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第一段划分出分米,并做出标记)提问:自制测绳选什么样的绳子比较好?为什么?(弹性小的好,便于测得精确数据)(3)小红旗:测量时,做为指挥信号.3.测量较近的距离.苏教版六班级下册《实际测量》教学设计(1)指名两组同学分别用卷尺或测绳测量教室的长、宽.(2)提问:测量时应留意哪些问题?引导同学通过实际测量和观看,得出:测量时卷尺或测绳要自然拉直,不要用力绷得过紧,也不能放松使卷尺弯曲.4.测量较远距离.(1)说明测定直线的意义和作用.当需要测量较远的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只用卷尺和测绳就不行了.需要先在要测的距离之间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分段量出这段距离.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使同学知道假如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距离,就可能分段测时消失曲折,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度.(2)测定直线.请同学们看课件“实际测量”.相互争论:测定直线分几个步骤?总结.①把所测距离的两端(A、B点)各插一根标杆.板书:(1)确定起点、终点.①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第三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拦住,三根标杆在同始终线上.B点标杆与C点标杆的距离应略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拔出标杆,钉上木桩并编为1号,起点为0号.板书:(2)立第三根标杆.①用同样的方法再把第三根标杆插在D点,钉桩,编号,使第三根标杆渐渐接近其次根标杆,它们的距离短于卷尺或测绳的长度.板书:(3)反复立标杆.①把第三根标杆插过的各个点与A、B两点接起来就定出一条直线.板书:(4)连点成直线.(3)测定直线后,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两点的距离.(4)小结.提问:测定较远的距离时,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测定直线?(5)室外操作:在校内里先确定两点,插上标杆,并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①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①老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详细步骤讲留意事项.如标杆必需立直.让同学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①各小组分别测定直线,量出距离.老师要留意巡察指导.①总结评比状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确定位置第四课时实际测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确定位置第四课时实际测量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把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预备:卷尺、测绳、标杆教学过程:一、活动预备1、检查学生所带的测量工具,各小组进行调剂。
2、明确室外活动的程序与要求。
二、室外活动1、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1)讨论:假如要测量操场的长,然而没有这么长的卷尺,如何办?(2)如何分段测量?能够借助什么工具?(标杆)如何用标杆测定比较远的距离?让一个小组示范,其他同学评议。
(3)各组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要确保新加入的标杆与两端的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邻标杆之间的距离要恰当,要保证能用卷尺或测绳等进行直截了当测量。
2、学习步测(1)指出: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时,我们能够用我们的脚步进行测量,也确实是步测。
(2)假如步测一段距离,我们需要明白什么?(一步的长度,走的步数)(3)估量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4)我们能够通过测算得到自己平均每步的长度。
想想看,如何测算比较准确?引导学生测算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让学生在50米上的跑道来回走几次,记下每次走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走的步数,再算出平均每步的长度。
(5)依照自己的平均步长,步测学校操场的宽,再用工具测量,看看与步测的误差有多大。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全套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精品单元教案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
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道平面图上有比例尺,但是对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缺乏系统性,这些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的累积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知识奠定了基础。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认识比例结合起来教学,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领悟比例的意义和作用。
“放大和缩小”与“比例”分属两个不同的学习领域,但“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的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
为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之前,先介绍用电脑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的过程,直观地显示放大前后的图形“形状没有变,大小变了”,进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比例的意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实际测量”,介绍了线性测量和重量单位等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1. 了解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和它的小单位厘米、毫米;2. 学会用尺子和卷尺测量长度,能够正确、准确地使用尺子或卷尺进行长度测量;3. 了解重量的基本单位千克和它的小单位克、毫克;4. 能够用不同的秤测量物体的重量,并且正确读出它的数字。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常用长度单位的定义,如:米、厘米、毫米,并能够在生活中熟练使用尺子和卷尺进行线性测量;2. 能够正确理解重量单位,如:千克、克、毫克,并能够依据物品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秤进行重量测量;3. 能够分析“不合理数字”的出现原因,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修改;4. 发扬学习中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了解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和它的小单位厘米、毫米;2. 学会用尺子和卷尺测量长度,能够正确、准确地使用尺子或卷尺进行长度测量;3. 了解重量的基本单位千克和它的小单位克、毫克;4. 分析“不合理数字”的出现原因,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修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2.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4. 重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探究能力,注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尺子或卷尺,引导学生谈论生活中测量长度的情况,并提问“我们测量长度时一般使用哪些工具?”“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长度单位的含义是什么?”等。
2. 操作实践(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成员们一起探究、测量同一物品的长度。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然后将测得的长度数据进行比对,找出不合理的数字,并进行修改。
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合理数字”的出现原因,并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纠正。
六年级数学下册 实际测量教案 苏教版
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和自己步测的结果,比较其准确性。
目测
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2.完成课堂作业
(1)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对学困生及时给予指
(2)针对作业中错误率高的题师生一起分析、补救。
【板块五】
一般学生完成除“智力冲浪”以外的题,数学尖子生基础题可以免做,但要求其完成“智力冲浪题”,及《走进数学王国》相关练习。
作 业 设 计
课堂作业:
每组写一份实践活动的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的比较、分析等。
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1)在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太高时,还可以目测。
(2)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得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得偏长。
【板块四】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2.布置作业:
实际测量
教学内容
六下第60~61页
执教日期
3月25日,星期三
三维目标
1.通过室内、室外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
2.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初步体验目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
3.认识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整反思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单的行走路线课型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课题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内容教科书第54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新授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
与学法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
教学准备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需求1.师: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2.师提问:灯塔1和灯塔2一个在东北方向,一个在西北方向,但是偏离的角度一样吗?从图上能看出来吗?3.师揭示课题:东北方向指向东与北之间,西北教学过程方向指向西与北之间,但是这样还不能准确表示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学习描述物体的方向和距离1.学习用北偏东若干度、北偏西若干度描述物体的方向。
师:实际上,在野外或图上确定位置时,常把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
现在你还能说说灯塔1和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师:从这副图上,你还可以看到什么?启发学生认识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面;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西55度方向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追问:这样来描述物体的方向有什么好处?2.学习求图中物体间的实际距离。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实际测量教案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2020年)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个性化修订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设计:冼永琼审核:石绍芹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六的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会按照指定的比例画出图形。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较主动和轻松学习比例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会按照指定的比例画出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出示学案内容1.组长检查学案完成情况2.小组内交流学案中的问题3.指明展示学案,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
二、合作探究:1.认识图形的放大。
(1)利用多媒体呈现两幅画的长和宽的数据,让学生仔细阅读数据并思考: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说出:第二幅图的长与第一幅的长比为2:1,宽也是2:1;还可以说出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长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长的2倍。
师根据讨论,板书: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也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3)学生在探究: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的画按怎样的比例放大了?学生充分讨论后,在自由发言。
2.学生仔细阅读例2,理解和讨论;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应画几格?3.让学生完成按1:2的比画出的图形。
三、展示交流:1.在小组内展示交流两分钟刚才画的图形,师根据所画的进行总结: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应是2格,宽是1格。
对画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
2.让学生把放大后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进行比个性化修订较,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讨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与原来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四、矫正反馈:1.学生先独立完成“试一试”。
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所画的图形,说说自己画的过程。
2.师让学生量量斜边的长度,你发现什么规律吗?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实际测量-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实际测量-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实际测量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一、认识测量工具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2、步测和目测(1)步测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
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2)目测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长度和面积的单位并进行转换;2.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和绘制线段;3.掌握测量和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4.熟悉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测量和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2.理解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1.用于测量的尺子、直尺、经纬仪等工具;2.教学PPT;3.实际测量中存在误差的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教学PPT,向学生展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的内容,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知识讲解(30分钟)1. 长度和面积的单位•定义长度和面积的单位,如米、厘米、千米等,并讲解各单位之间的转换;•通过教学PPT展示对应单位在尺子或测量工具上的刻度。
2.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和绘制线段•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如放置、读数等;•演示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和绘制线段的步骤;•给学生提供实物或模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讲解用尺子或经纬仪测量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通过教学PPT和实物演示,展示每种不规则图形的测量方法;•给学生提供实物或模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 测量误差•讲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感受测量误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如增加测量次数、提高测量精度等。
练习与巩固(25分钟)•给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不规则图形进行测量和计算面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测量和计算,并在白板上展示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进行纠错指导。
总结(10分钟)•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总结,强调学生需要自行探究的方法和技巧;•预告下节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参考。
课后延伸•学生自行寻找实物或模型进行测量和计算面积;•学生尝试使用其他测量工具,如激光测距仪等。
教学资料•教学PPT。
•实物或模型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不得私自拆卸或损坏任何测量工具;•学生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可能存在的危险操作;•老师需要及时进行实际操作指导,防止学生存在使用不当或误差较大的问题。
4、实际测量-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实际测量-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2、步测和目测(1)步测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
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2)目测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1、测定直线.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1)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平均步长a: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让学生反复走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
b: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
关于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教学设计
关于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教学设计第1篇:关于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教学重点使用工具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测定直线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2.课件实际测量.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组长(),小组成员()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说明: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2.如果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浪费时间、结果不准确、形状不规格等.二、探究新知.1.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知识对于我们将来参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板书:实际测量)2.认识测量工具.(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入地面)(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第一段划分出分米,并做出标记)提问:自制测绳选什么样的绳子比较好?为什么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教学重点使用工具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测定直线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1.标杆三根,卷尺(或测绳)一条,木桩若干个.2.课件实际测量.3.印制直线测定记录.组长(),小组成员()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宽.说明: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太大,所以可以用米尺来测量它的长、宽.2.如果要修建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场,工人叔叔也用米尺一段一段地量,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回答:浪费时间、结果不准确、形状不规格等.二、探究新知.1.导入.在工农业生产中,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建造房屋时都需要测量土地.测量士地的知识对于我们将来参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板书:实际测量)2.认识测量工具.(1)标杆.测定较远的距离时,用来做标记.可以自制.通常把标杆表面每隔10厘米涂上红白相间的颜*,目的是看起来明显.提问:为什么标杆的一端是尖的?(便于*入地面)(2)卷尺、测绳.测定较近的距离时用的工具.测绳可以自制.制作时以米为单位量好(第一段划分出分米,并做出标记)提问:自制测绳选什么样的绳子比较好?为什么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实际测量》教案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六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六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个性化修改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就是以原图为标准,每一个部分都相应扩大或缩小。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四单元)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四单元确定位置一、教学内容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能够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还掌握了比例尺的知识。
本单元综合应用已有的经验,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编排3道例题和一个练习,把教学内容分成四段。
例1,理解新的方向词,用方向和距离讲述物体的位置;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指出它的位置;例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实践活动《实际测量》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知道了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位置。
生活中用方向表示物体的位置不大精确,因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范围比较宽,而且仅有方向,没有距离。
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涉及了方位、角度、实际距离三个具体内容。
〃引出新的方向词。
本单元先后教学四个方向词,它们是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些词是人们约定的,不能随意创造或变化。
例1联系原有经验,航海情境图上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
教材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引出了两个新方向词。
在原有方向知识基础上认识新方向词,有助于理解词的具体含义。
北偏东即正北往东偏些,北偏西即正北往西偏些。
理解了北偏东、北偏西,再认识南偏东、南偏西就容易了。
〃用角度准确表示方向。
北偏东仍然是较宽的范围,用来表示方向还不够精确。
教材指出“从航海图上可以看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
”这里的北偏东30°方向表示了轮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灯塔1是这条射线上的一个点。
因此,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这个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方向,还要体会这样表示的好处。
〃用距离准确表示位置。
北偏东30°讲了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哪里是灯塔1?于是,量出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轮船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准确地描述了灯塔1的位置。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际测量4
实际测量(5)步测学校操场的宽。
学生各自步测计算,再集体用工具测量,检验步测的准确程度。
3.学习目测。
(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目测就是通过观察来估计两点间的距离,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
(2)学习目测的方法。
①设标。
用卷尺量出50米的一段距离。
每隔10米分别插上标杆,让同样高的五名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
②练习目测固定距离。
全班学生站在起点处观察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和标杆的大小,体会距离的远近。
③估测。
去掉标杆和人,让学生估测10米、20米……距离。
④观察课本第61页图片,帮助测量自己的步长并填表。
测量并比较自己步测的准确程度。
教和学的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三、全课总结学生了解相隔100米、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和轮廓。
谈话:目测时,有时受地形影响会造成错觉。
如开阔的地方,容易把长距离估测得偏短;狭窄的地方,容易把短距离估测得偏长。
因此,需要反复练习,长期积累目测经验。
(3)组织目测活动。
在操场上选两个固定点,让学生目测它们的距离,再用测量工具量出这段距离,看一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多少?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谈话:放学回家是,目测从某一个地点到你家的距离,再步测一下加以验证。
分层作业设计水平1:海面上有一座灯塔(如下图),请按要求画一画。
(12分)4 8 12 (1)灯塔北偏西60°方向16千米处是椰岛;(2)灯塔北偏东45°方向10千米处是鸟岛;(3)灯塔南偏东30°方向12千米处是珊瑚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学生步测
学生目测
组长汇报比较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实际测量教案
实际测量
邗江区实验学校何成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0-6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 Nhomakorabea的距离了
请同学来演示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根据演示的过程,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教室前简单的操作一遍,其余同学对他们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
学生直接口答
由小组长拿出每组的测量工具,让组员看一看,摸一摸。
教学重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难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是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尺测、步测、目测几种测量方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动手尝试,使学生不仅有表现的机会,也能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方法和技能。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
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学生演示测量方法
学生互相演示1步
学生用步测进行测量
学生尝试估计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师: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师: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学生汇报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