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随堂小练
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 D)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线索提示
1、本题主要考查清朝人口 增长带来的问题。 2、关键词:人口增长、问 题 3、人口增长影响经济的持 续发展。故选D。
随堂小练
③山西大庄城氏市号的称数数量千增万两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 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繁商大荣业以的网上城资市料,工摘自商《业简非明常中繁国荣经济史》 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区域性市场
盛泽镇
全国性市场
三、盛世危机——人口的增长
原因 1③、为清清朝朝时前期期,的手统兴工盛业治奠有定了者了很基大采础发。展取。 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
玉米“种一收千, 其利甚大”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 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康熙 御制粉红地珐
琅彩开光花卉碗
《清代纺织图》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这种手工生产和传统的家庭手工生产有 何不同?
随堂小练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
①政府奖励垦荒,耕地面积扩大
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③高产作物甘薯、玉米得到推广
④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线索提示
1、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 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2、关键词:清朝农业 3、以上都是清朝农业的发 展表现。故选D。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经济作物种植方面 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 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5、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具体措施的作用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卷,亦名《姑苏繁华图》卷,原系清宫珍品,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作者徐扬,字云亭,苏州 人,家居穿珠巷,监生出身,曾为吴县候选主簿。清代乾隆十六年 (1751年)高宗乾隆第一次南巡,徐扬与吴县篁村人张宗苍各自进 献画册,由此二人取入画院供奉。乾隆十八年(1753年)钦赐徐扬 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清宫珍藏书画名著《石渠宝笈》,刊录徐扬 的作品35件,《盛世滋生图》是其中主要一卷,完成于乾隆二十四 年(1759年)。全图钤有鉴赏或收藏之章凡17方,从“乾隆御览之 宝,等钤印剖析可知,乾隆对此图卷十分赞赏,其中”太上皇帝之 宝“便可佐证乾隆禅位于其子仁宗嘉庆之后,仍依依留恋并浏览这 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期, 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制瓷技术达到登峰造极 的水平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 一、商业网的形成 形成概况: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 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区 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二、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产生 1、形成状况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 县城的规模还大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商帮作用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归纳总结 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 ①全国商业网的形成 ②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产生:汉口 ③商业都市的出现: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④商帮形成:晋商与徽商的形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
量大幅度提高。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①晋商 ②徽商 ③闽商 ④冀商 ⑤浙商
1661年(顺治十八年)
A、人口快速发展 B、开垦荒田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4道肩)摩”经的景济象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 6078430 年)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176661年年(到乾17隆76三年十,一耕地面积74发1生44了9什5么 年)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因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 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治理黄河、 淮河等,兴修水利工程。
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清初统治者发展农业的措施:
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 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 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 积扩大。
◆ ②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2、作用及影◆响: 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了 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三 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2019年中考总复习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过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 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 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 大贡献。 6.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知识点2.戚继光抗倭 1.措施: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2.结果: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 ,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知识点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 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1)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使用指南针以及掌握大量 天文、历史知识等。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4)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以及船队成员的众志成城,和衷共济。 三、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迁都: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我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京的朝代有:金朝(中都)、元朝(大都)、
明朝(北京)、清朝(北京)。
2.统一: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
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巩固: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核心,其演变历程 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郡县制),西汉巩固(汉武帝大一统), 隋唐时期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 强(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清雍正时 设军机处)。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 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5)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格式:八股文。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知识点4.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农政全书》
( 二
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
建 北京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
筑
的皇家建筑群。
中中考真考题真演题练
(2022·吉林长春)明朝某部著作附有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地记
录了纺织、冶铸等生产过程,在当时世界科技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是( )
努尔哈赤
落实课标
考点5.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
边疆的巩固。认识台作湾、用西藏:、使新疆统是一中国多不可民分族割的国一家部分得。 到巩固和发展
康熙时期, 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西北
西南 顺治时期, 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时期,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雍正时, 设置驻藏大臣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 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 为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 思想,使应试的人成 度;唐玄宗力求以才学选官。 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日益僵化,禁锢思想,忽视实用性学 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设立军机处
废丞相
分化事权
三省六部制
“推恩令” 三公九卿制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考点1.1:明朝建立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落实课标
明 领域
措施
朝
加 强 思想 专 文化
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内容只许在 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发挥 自己的见解,文体限于八股文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课练】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4.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的是( A ) A.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1234567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8 9 10 11 12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12.[2023•石家庄期末]从《清史稿》所载田赋征收的品目来看,除 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正役中 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对这一现象,最准确的理 解是( D ) A.造成了税收政策的变化 B.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C.抑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
“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C )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玉米和甘薯
D.花生和葡萄
1234567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2.下面是清朝前期人口大规模迁移示意图,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是( D ) A.文化专制加强 B.民族关系紧张 C.市民阶层壮大 D.人地矛盾尖锐
5.康熙年间,苏南地区每亩地价银四五两,米每升钱七文,到乾隆 中后期,地价增至七八两至十余两,米价上涨四至五倍。康乾时期 地价、米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人口快速增长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C.官僚机构臃肿 D.君主专制强化
1234567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作业课件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C ) A.经济作物得到较大推广 B.政府注重兴修水利 C.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品种
2.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 A ) 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 C.小麦、水稻 D.棉花、茶叶 3.清朝前期,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下 列属于清朝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有( C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甘蔗 ④水稻 ⑤烟草 ⑥茶叶 A.①⑤⑥ B.②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⑤⑥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 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 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 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材料二 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 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 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 市商业走向繁荣。
4.清朝前期,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的行业是( A ) A.纺织业 B.矿冶业 C.制糖业 D.制茶业 5.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贾户数千家” 反映出汉口D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文化的兴盛 D.商业的繁荣
6.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其中,“舟楫塞 港,街道肩摩”反映的繁荣市镇是( C )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清乾隆时期釉彩大瓶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 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业: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都
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织工超过5万人。
规模大
分工明确
人数多
《丝织十景图》描绘了丝织过程中
《南都(南京)繁会图》明·仇英 街市上店铺林立,“西北两口皮货 发客”,“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商帮,如山西的晋商(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 设“票号”)、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山西商人
“
组成的晋商,主
皇
要贩卖粮食、食 盐、绸缎等,到 乾隆时又专门经 营汇兑、放贷和 存款业务,在全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 因2.知;道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 3.了解清前期人口增长的概况、原因及影响; 4.深刻感悟康雍乾盛世的繁荣与隐忧。
第一章 盛世基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康熙耕织图》
《雍正耕织图》
一、盛世基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展
1.背 景: 2.原 因:
社
会 经
手工业和商 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业的发展 商业:商业发达,工商业市镇,大商帮
济
的 发 展
人口的 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因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牛刀小试
A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本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西藏、新疆的管辖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今天祖国的伟大基业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清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了解清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2、认清清初民族政策刚柔并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识读并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结合课文内容,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2、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清初以及之前历代王朝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感受我们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团结和统一。
【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教学难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所涉及的区域广,空间跨度大,初一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准备不足,学生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比较难。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导入新课】复习巩固:1、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2、中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个朝代?---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如果你是清朝的统治者,你会采取怎样的统治方式呢?【进入新课】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清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进人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清朝教学能手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耕地面积扩大 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农业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手工工场出现
清朝前期
手工业经济发展 商业
各类商业城镇繁荣 商帮兴起
民族复兴 看青年
民族复兴 看青年
经济发展,康国乾力—盛增—强世谢和,耐社《会中安国社定会史》
人口增长 藏隐患
人口增长 藏隐患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图
材 料 一
材
乾隆58年,在查看了《清圣祖实录》,比较
料 了康乾两朝人口之后,得出了“朕甚忧之”的结
二 论。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人口增长 藏隐患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表
材 料 三
苏湖熟, 天下足
湖广熟, 天下足
农手商业 展辉煌
清朝前期手工业丝织发业 展有何特点?
治茶叶
棉织业
制糖业
手工业部门
印染业
清乾隆“吉庆有余”转心瓶,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制丝瓷业制
工艺品,有“寸锦寸金”
被誉矿为冶业中国第一瓷器。在一 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
之称 。
转动的内瓶 。
农手商业 展辉煌
作用
关键词标注法
农手商业 展辉煌
1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2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4 晋商 5 徽商
苏州 盛泽镇 汉口镇
胡雪岩 乔致庸
农手商业 展辉煌
“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 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 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 界诸民族的首位。”
力,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不仅畅通了 漕运,而且大大减轻了黄河中游和淮河 沿岸地区的水患威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同步课件_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41张PPT)
清朝前期,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宋朝有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清朝时期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 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怎样的发展与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以苏州、湖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 主要的粮食产地;“湖广熟,天下足” 反映了清朝时期 农业的发展,湖南、湖北地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也成为 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同时它也表明清朝前期我国高产农 业区域的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 展。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材料中“天下有四聚”是指哪些城市?为什么被称 为“天下有四聚”?
京师、佛山、苏州、汉口。 因为这些城市的商业发达。
三、人口的增长
时间 17世纪初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人口 2亿 1.19亿 1.5亿 3.1亿
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 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 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 发展。
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可以感受到 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清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产 品增加,投入市场,商品经济活 跃。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 实,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的兴盛。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以强化皇权。
朱兀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一)在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三)军事方面: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统归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四)监察方面: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区分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五)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六)立下“祖制”,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评价(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变化:1、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随意发挥。
影响:(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危害)(2)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农业上: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1)纺织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人教版
人口的增长
影响: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土地过分开垦,
造成植__被_____和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__地___力_下降.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___持__续__发__展____.
农业的恢复 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 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重视农业,推行垦荒.耕地面积扩大,粮食提高
晋商业务: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行业; 徽商业务: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
3.影响: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___社__会__经___济_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盛世滋生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
阅读课本P99—P100,思考下列问题: 1.清初人口增长的原因及概况? 2.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2)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 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提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三:(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 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 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 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晋商俗称“山西帮”.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 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 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 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 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 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 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2019·四川遂宁期末)下面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人口的显著增长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2.(2019·福建南平期末)如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3.(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为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A) A.玉米、甘薯B.玉米、水稻C.小麦、水稻D.棉花、茶叶4.(2019·安徽蚌埠期末)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其主要原因是(B)A.手工工场的出现B.耕地面积的扩大C.回族的形成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5.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D)A.水陆交通发达B.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C.出现大型的商帮D.出现“交子”6.(2018·江苏淮安期末)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 A.晋商与徽商B.徽商与浙商C.苏商与鲁商D.鲁商与晋商7.(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D.医学进步8.(2019·四川宜宾期末)下面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
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A)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C.明长城最终完工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9.(2019·北京期末)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D)1685—1778年清朝的人口数量A.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10.(2019·四川宜宾期末)《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
”这一措施(C)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C.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D.减轻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11.(2019·四川广安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知识点总结【必背重点】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大力兴修水利;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1)传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如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佛山棉织业手工工场等
商业(1)商业网形成: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大的商帮兴起:形成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人口的增长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
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表现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
一
消极
影响
(1)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1/ 2。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乾隆帝
清乾隆帝 (在位:1736—1796)
乾隆帝延续了重视农业的政策。
原因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从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前面材料研读,说说这 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时期 顺治十八年(1661)
——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前门街市》(局部)
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
二、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表现
湖北的汉口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吴江县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 家”
《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乾隆帝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
二、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乔家大院
晋商俗称“山西帮”在漫长的历史 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 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 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 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 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晋商真正崛起于明 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 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 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 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 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 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
根据《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图和材料,分析清朝初期的社会状况是怎 样的?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 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 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 4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长达65年之久。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前门街市图(局部)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
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①代表:晋商和徽商
②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盛 世 滋 生 图
晋商
晋商俗称“山西帮”, 亦称“西商”“山贾”。在漫 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 的盐、铁、麦、棉、皮、毛、 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 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 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 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 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 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 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 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 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 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 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 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 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 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 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 商帮集团。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 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 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 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 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 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点拨】根据题干材料中“苏州等地”“工商业成为民 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可知明清时 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江南 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无关,排除A;题干材料只说苏州等 地工商业发达,没有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题 干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排除D。 【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
( 1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 2 )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 3 )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4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手工业的发展
( 1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 2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5.商业的繁荣
( 1 )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 2 )商帮: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知识点3 人口的增长
6.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7.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8.弊端
( 1 )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 2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C )
A.统治者鼓励垦荒
B.改良新品种
C.人口的迅速增长
D.治理黄河,修建堤坝
知识点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下图展示了哪一行业的状况( B )
A.制瓷业
B.纺织业
C.矿冶业
D.制茶业
3.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
其中,“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繁荣市镇是( C )
A.佛山镇
B.汉口镇
C.盛泽镇
D.景德镇
4.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D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知识点3 人口的增长
5.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导致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 A )
A.八股取士
B.经济发展
C.粮食产量提高
D.社会稳定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 美棉 )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大量外来作物被引进并在中国得到推广种植的原因。
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人地矛盾加剧,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外交往促进外来作物的引进。
课后巩固提升
1.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 右图 )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无主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发给垦荒者的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 B )
A.商业发达
B.重视农业的发展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2.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D )
A.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B.兴修水利,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形成了一些商业资本雄厚的商帮
D.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县( 今山东宁津县 )大柳镇的统泰升记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100多人。
江宁( 今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广州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
这充分表明( A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解析】从题干中“雇佣工人100多人”“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可以看出清代的手工工场已经有一定规模,较为成熟了,故选A项。
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
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C )
A.农村集市
B.区域性市场
C.城镇市场
D.全国性市场
5.苏州城阊门( 西门 )外之南濠黄家港,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 门户、人家 )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6.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
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C )
A.晋商活动范围非常广
B.晋商开拓了国外市场
C.晋商收益最大的行业是票号
D.晋商贸易枢纽是山西和河北
7.康乾盛世后不久,一方面“无业游民,数百万计居于川楚深山老林”,另一方面“地主田虽买,无人为耕”。
这段话反映了( C )
A.人口剧增
B.耕地面积增加
C.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D.重农抑商
8.以下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
下表中的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C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9.据历史学家研究,清初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全球第一,农业、工商业繁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耕地面积( 顷 )
1661
年
5493576
材料二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
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材料三下图为《盛世滋生图》( 局部 )。
( 1 )材料一中,从1661—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高产作物的推广,人民辛勤劳作,社会安定等。
( 2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清朝前期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北京、广州。
( 符合史实即可 )
( 3 )明朝鼎盛时期,我国大约有多少人口?乾隆末年全国有多少人口?
1亿多。
3亿。
( 4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人口快速增长的看法。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