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胁痛

合集下载

胁痛有哪些症状?

胁痛有哪些症状?

胁痛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胁痛症状,尤其是胁痛的早期症状,胁痛有什么表现?得了胁痛会怎样?以及胁痛有哪些并发病症,胁痛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胁痛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胁痛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胁痛并发症,胁痛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胁痛常见并发症:
肝胆湿热、发作性睡病、肝炎、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脑囊虫病、矮小症、胆石、新生儿泪囊炎、胆咳、副鼻窦炎、颅咽管瘤、脑动静脉畸形
*一、并发病症
胁痛病证,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胁痛症状,胁痛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胁痛”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胁痛

胁痛

2.病史: 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有助 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
(一)胸痛与胁痛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 有口苦、目眩等症。而胸痛是以胸部胀痛为主,可 涉及胁肋部,伴有胸闷不舒,心悸少寐。
(二)胃痛与胁痛
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暖气频作、吞酸嘈杂 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 眩、口苦等少阳经的症状,两者有别。
相当于西医学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 神经痛等。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疏泄不及,气机郁结;疏泄太过,暴怒气逆, 均可致肝脉不畅,气机失和而产生胁痛。
2.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 , 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而使 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导致胁痛。


广西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一、概述
(一)定义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 病证.又称季肋痛或胁下痛。 。
(二)历史沿革
1. 《内经》最早记பைடு நூலகம்,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 生主要是因于肝胆的病变。 2.《景岳全书》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 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
一、概述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4.肝阴不足
审证要点: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 重 ,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 晕目眩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 方药:一贯煎 。
六、预防与调护
1.保持精神乐观,戒烦躁,禁忧郁。 2.饮食有节,少食辛辣、海腥、油腻 厚味之品,不饮酒。 3.起居有时,积极配合治疗。应注意 休息,劳逸结合。 4.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外邪入侵。

中医内科 肝胆病 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 肝胆病 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肝胆病证一、填空题:1.胁痛在病证方面,有————有————,而以————为多见。

2胁痛之实证以————、————、————为主,三者又————为先。

3.鼓胀后期多因出现————、————或————等危候,使病情恶化,必须及时抢救。

4.鼓胀的病机多由于————、————、————三藏受病,————、————、————瘀积腹内,以致腹部日渐胀大而发鼓胀。

5《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得之。

”又对治疗提出“诸病黄家,但————”。

6.黄疸的证候,一般是以————继则遍及全身,或黄如————,或如————。

7. .眩晕病位在————,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之藏关系密切。

8.眩晕若兼头胀头痛,心烦易怒,————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9.中风病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以内,中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证期系发病————以上者。

10.如何防治————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必须区别————、————。

二、单项选择题:1.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下有徵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治疗选用( )A.龙胆泻肝汤B.旋复花汤C.丹栀逍遥散D.柴胡疏肝散2.胁痛一证,其病位主要在( )A.肝脾B.脾胃C.肝胆D.肝肾3.下列哪一病证可兼黄疸( )A.水肿之湿热壅盛型B.不寐之痰热内扰型C.热痹之痰浊壅寒型D.胁痛之肝胆湿热型4.寒湿困脾型鼓胀的治法是( )A.疏肝理气,祛湿散满B.温中健脾,行气利水C.温补脾肾,攻下逐水D.温阳化气,解表行水5.湿热蕴结型鼓胀,聚然大量吐血,下血,可用( )A.中满分消丸B.紫雪丹C.安宫牛黄丸D.犀角地黄汤6.鼓胀的病位在( )A.肺脾胃B.心肝肾C.心脾肾D.肝脾肾7.患者腹部胀大半年余,胁下胀痛不适,纳减,食后腹胀,尿少,下肢微肿。

检查:面色暗晦,周身皮肤发黄,腹胀大,胁下可触及痞块,双下肢按之微肿,脉弦细,舌苔腻,应诊断为( )A.水肿B.黄疸C.积聚 C.鼓胀8.患者腹大坚满半月,脘腹撑急,面目皮肤俱黄,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溏垢,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属何病何证。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胁痛PPT课件

胁痛PPT课件
7、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对胁痛属于久病入络者,倡导用辛香通络、 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 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8、林佩琴《类证治裁》
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 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 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7
三、范围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寄生虫病,肝内结石,肝脓肿,肝肿 瘤。
苔脉:舌暗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加减: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而致胸胁刺痛 选用血府逐瘀汤;跌打外伤,胁下瘀积 肿痛选复元活血汤等。
-
26
4、肝络失养证 主证:胁肋隐痛,绵绵不绝,遇劳加重。
伴随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口干心烦。
苔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
-
4
2、《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 提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外感胁痛。
3、《金匮要略》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 提出水饮停留于胁肋部引起胁痛的病因病机。
-
5
4、《医学入门》 提出用小柴胡汤加芎、归、白芍、苍术、
咳唾而加重 甚则偏侧胸廓隆起
胁痛
肝胆 胁肋部 口苦、胸闷 善叹息
-
16
腹痛
部位:胃脘部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
范围:广而分散 伴随症状:泄泻、或便秘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
较小 口苦、胸闷、太息
-
17
-
18
三、辅助检查
B超、CT、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血常规、肿瘤指标等。
-
19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

第五单元肝胆病证胁痛胁痛的概念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指胁肋部,位于胸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

胁痛的病因病机病因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病机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病位——肝胆,与脾胃及肾相关。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湿热。

病性—虚实之分。

实证—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瘀血停着、胁络不通,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虚证—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气血虚实相兼转化:初病在气,肝郁气滞日久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

实证日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胁痛与胃脘痛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

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

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胁痛与胸痛胸痛中的肝郁气滞证,与胁痛的肝气郁结证病机基本相同。

但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症。

而胸痛是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伴有胸闷不舒,心悸少寐。

胁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在气在血次辨属虚属实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次辨属虚属实气滞、血瘀、湿热为实证。

病程短,来势急,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

阴血不足,脉络失养为虚证。

病程长,来势缓,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象。

胁痛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基本治则——疏肝和络止痛。

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

胁痛的病因病机

胁痛的病因病机

胁痛的病因病机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

”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病因病机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

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

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

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

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

”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

故《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又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

”2、瘀血阻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肝郁气滞可以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曰:“久病在络,气血皆窒。

”《类证治裁·胁痛》谓:“血瘀者,跌仆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3、湿热蕴结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素问·刺热论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

”《证治汇补·胁痛》也曾谓: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经方辩证治疗胁痛

经方辩证治疗胁痛

经方辩证治疗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症状: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得爱气箱舒,伴有纳果,脱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骂、白芍、甘草。

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可加郁金、川棟子、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急烦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状,酌加清肝之品,如栀子、黄连、龙胆草等;有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运失健之证,酌加健脾止泻的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伴有恶心、呕吐者,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加和胃止呕之半夏、陈皮、生姜等。

2.瘀血阻络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人夜更甚,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

3.湿热蕴结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郁金、半夏、背皮、川楝子。

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若白睛发黄,溲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以清热除湿退黄。

4.肝阴不足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千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 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药:一贯煎。

常用药: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

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黄精、天麻、菊花;心中烦热,口苦甚,可加栀子、丹皮、夜交藤、远志。

胁痛2012解析

胁痛2012解析
贞子。
治疗胁痛验方:
1、香附10,苏梗10、生姜3片、葱白5寸,肝郁气滞适用。 2、当归15,白芍30,枸杞子15,生地,青皮10,枳壳10,
肝阴不足适用。 3、全栝楼1枚,没药3,红花3,甘草6,瘀血停着适用。 4、龙胆草15,金钱草30,肝胆湿热适用。 5、青皮60,玄胡150,研末,日服三次,每次6克,适于
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胆腑郁热,清胆汤; 肝阴不足,一贯煎。
病例讨论1
韩某,男性,30岁,以右上腹疼痛伴黄疸1月余于 90年8月30日入院,起病初恶心、纳呆,厌油食,周 身酸楚不适,后渐觉右胁肋胀痛,触痛明显,恶心 呕吐,皮肤瘙痒,目黄,溲黄。体检:体温37.2℃, 身黄,目黄,其色鲜明,浅表淋巴结不大,肝大右 肋弓下2.5厘米,质中等,触痛(+),舌红,舌苔 黄 腻 , 脉 弦 滑 。 辅 助 检 查 : WBC:7.2×109/L , HBsAg(+),总胆红素(TBIL)129umol/L,直接胆红素 (DBIL)81.1umol/L,谷丙转氨酶(ALT)93u/L,AFP(),“B”超示肝脏呈密集微小波及小分隔波。 请回答:诊断、证型、症候分析(发病经过,病理 机制)、治则、方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感受湿热之邪,起病急,伴寒热、口 苦、恶心呕吐
内伤:肝郁、瘀血、肝阴不足,起病缓,反 复发作,不伴寒热。
2、辨在气在血 气:胀痛为主,走窜不定,随情志变化起伏 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
3、辨在脏在腑 脏:肝,疼痛部位较广,在一侧或两侧 腑:胆,每以右胁胀痛为主
多由湿热致肝络不通引起,可以血府逐瘀汤 加清热解毒利湿药治疗。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胁痛中医护理方案
和不足之处。
分析影响中医护理效果的因素, 如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为 进一步优化中医护理方案提供依
据。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医护人员和患 者,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中医护 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
意度。
案例分享
05
案例一:肝气郁结型胁痛护理
总结词
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详细描述
针对肝气郁结型胁痛,中医护理方案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主。在护理过程中,需关 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加重病情。同时,可采用中药泡脚、 按摩等舒缓方式缓解胁痛,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促进气血
针对胁痛患者,整体观念要求在护理过程中不仅关注胁痛的 缓解,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饮食、睡眠、心理 状态等,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重要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和证候,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胁痛的护理中 ,要根据胁痛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等因素,采取不同 的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胁痛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有助于缓解胁痛症状。但应注意不要过度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针灸推拿护理
总结词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胁痛症状,需由 专业医师操作。
详细描述
针灸和推拿是缓解胁痛的有效方法。患者可 前往中医院或专业的中医诊所进行治疗。治 疗过程中应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紧张。 针灸和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以免造成不 必要的损伤。
如春季万物生发,肝气易旺,应注意疏肝理气;夏季湿热较重,应注意清热利湿 ;秋季气候干燥,应注意润燥养阴;冬季寒气袭人,应注意温阳散寒。同时,根 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也应适当调整护理方案。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外科胁痛一、定义:胁痛就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得病证,也就是临床上比较多见得一种自觉症状、二、临床表现1、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暧气频作,得暧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澹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 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瘙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1、按痛证得一般护理常规、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与虚证。

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与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五、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定时定量,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渡,宜食用水果、蔬菜、瘦肉及豆制品等清淡富有营养得食物、六、情志护理告知患者胁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故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避免过怒、过悲及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可根据患者得兴趣爱好、文化素养,选择适宜得乐曲欣赏,以分散注意力,使患者心境坦然,气机条达。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

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

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

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虚实夹杂为多见。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

胁痛.ppt

胁痛.ppt

第十四章胁痛第一节胁痛概述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主要病位在肝胆,以肝胆两经之经脉布于胁肋故也。

其原因不外乎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肝经湿热、胆腑郁热、肝阴不足等致使肝胆失于疏泄,脉络不和而成。

辨证治疗首先应辨明内伤外伤,审查在气在血,属脏属腑,明确虚实,采用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养阴柔肝等治法。

西医中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肋间神经痛均可表现为胁痛。

第二节胁痛医案一.路志正医案二.赵清理医案三.董建华医案四.施今墨医案路志正医案1 医者简介:(同前)2 验案:单某,男,27岁,工人。

病史:1988年5月因乏力纳差,查肝功能发现黄疸指数7U,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97U,HBsAg(+),自觉肝区隐痛,恶心欲吐,四肢乏力,诊为乙型肝炎。

先后用过多种中西药物,经半年以上治疗反复查肝功能8次,SGPT时升时降,HBsAg一直阳性,乃于1989年11月来我院治疗就诊时证见肝区时隐痛,恶心欲吐,纳谷不香,疲乏无力,口干,大便日行2次,但不溏,舌苔薄黄腻,舌尖黯红,脉弦滑。

辨证施治:肝经湿热瘀结,木郁不能疏土,拟化肝解毒,复其疏泄。

药用虎杖、平地木、垂盆草各20g,土茯苓15g,贯众、紫草、黑料豆各log,甘草3g,二妙丸12g(包)。

服40剂后,复查SGPT58U,HBeAg(+),自觉症状渐消失。

原方再服25剂,复查SGPT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标志物(-),但尚不耐疲劳,上方去紫草、土茯苓、垂盆草,加制首乌、制黄精、生地黄各12g以扶正固本,服1个疗程后,在我院及其他医院复查肝功能等指标均为阴性。

3 评析:本案为路志正治疗胁痛验案之一。

患者右胁隐痛,伴恶心欲吐,纳谷不香,疲乏无力,口干,舌苔薄黄腻,舌尖黯红,脉弦滑。

化验检查HBsAg阳性,SGPT时升时降,路氏首诊认为系湿热毒邪瘀结肝经,木郁不能疏土所致,故采用化肝解毒之法而治。

化肝法为清代医家王泰林治肝30法之一,路氏加以巧妙运用,药用虎杖、平地木、垂盆草、土茯苓、贯众、紫草、甘草、黑料豆、二妙丸等一派清利湿热解毒、化瘀疏肝之品,自觉症状渐消失时,仍用原方再服以祛邪务尽。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胆囊结石)一、概述胆石症是指胆囊、胆管有结石形成。

有右上腹疼痛并可向兼备不放射,可伴有黄疸、发热,上腹的压痛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范畴。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中医病名:胁痛病;西医诊断:胆石症。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B超、CT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辩证分析: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2.肝胆湿热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分析:因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外科治疗:单纯胆囊结石者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合并胆总管结石者需胆总管切开取石或ERCP治疗。

(2)内科治疗:以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为主。

2.中医治辨证施治(1)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9g,柴胡12g ,川芎 9g,枳壳12g,白芍12g ,甘草6g ,香附12g,郁金12g,金钱草30g,大黄12g;加减: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气郁化火者,酌加栀子、黄芩、龙胆草;肠鸣,腹泻者,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藿香、生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 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 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
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如仲景之四逆散中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己之滋水清肝饮中 柴胡与生地配伍,均是疏肝柔肝并用的范例。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义:本方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 气机不畅之胁痛。 组成: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
∆ ∆
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加减:
(1)胁痛甚,加青皮、元胡→理气止痛; (2)气郁化火:证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 秘,舌红苔黄者,减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 草。


急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高脂餐、饮酒后发作, 起病急,先上腹中部或偏左,后可扩散,持续性 剧烈割痛,可向左腰背放射。上腹压痛至严重强 直,脐部及左胁部可见瘀斑,移动性浊音可能阳 性,反射性呕吐,出血型可迅速出现休克。白细 胞增高,血尿淀粉酶增高。腹部平片可见扩大的 空肠曲。
5、劳欲久病
(二)病机
情志不畅 跌仆损伤 饮食所伤 外感湿热 劳欲久病 肝失条达 气阻络痹 痹阻胁络
瘀血停滞
湿热内郁 郁结少阳 精血亏虚
肝胆失疏
肝失疏泄 肝络失养
胁痛
暴怒伤肝 肝失调达、疏泄不利、 抑郁忧思 气阻络痹,发为肝瘀 2、跌仆损伤:跌仆外伤 胁肋受伤、瘀血 强力负重 停着、阻塞胁络
1、情志不遂:

常见疾病

肺炎、胸膜炎:呼吸道感染中急性发病,持续性 发作,呼吸时加重,中上腹轻压痛,无肌紧张, 伴寒战、高热、咳嗽,白细胞增高,胸片可见阴 影。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多在饱餐或脂餐后发作, 起病突然,部位在中上腹扩展至右上腹肋下区, 先胀痛,后绞痛,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右上腹明 显压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或可触及胆囊 炎性肿块,伴恶心呕吐、发热、毒血症,可有轻 度黄疸。血常规白细胞增高。
辨证论治
(二) 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通实养虚)
实证(通):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补):滋阴、养血、柔肝。
注意:
理气药多辛燥,不宜过量或长期使用
证治分类
(三)分证论治 1、 肝郁气滞证: 主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肾则引及胸背肩臂,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证: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 纳少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调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 疏肝理气
后方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作用,适用于因跌打外伤所致 之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 肝调气,散瘀止痛;炙香附、川楝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 活血,使气行血畅;


加减:
(1)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积瘀肿痛 者,可酌加穿山甲、酒军、瓜蒌根破瘀 散结,通络止痛;
4)《景岳全书》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指出其病 位主要在肝胆,但与他脏亦有关:“胁痛之病,本属肝胆 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 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 3、治疗原则:《证治汇补· 胁痛》篇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 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 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 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 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不 通 则 痛
3、饮食所伤: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4、外感湿热:湿热郁介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 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 郁于肝胆、失于疏泄, 胁痛
劳欲过度 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不 荣 则 痛
(三)病机小结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不通则痛 → 实证:气滞、血瘀、湿热。 病理变化 不荣则痛 → 虚证:肝络失养。 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演变及转化: 病初在气,→气滞可转化为血瘀, 气滞日久化火 饮食所伤,湿热内伤, 耗伤阴津,阴血不 足,肝络失养。
三、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以诊断为胁 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 痛等不同特点。 2 、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 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 、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老 欲久病等病史。
(3)证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
(4)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 红少津。脉细者,减川芎加枸杞、菊花、首乌、丹皮、栀子; (5)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 (6)气滞兼血瘀,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 郁金。
辨证论治
2、肝胆湿热证



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加减:
( 1 )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 (2)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酸枣仁、炒栀子、合欢 皮 ( 3 )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可加菊花、 女贞子、熟地等
(4)阴虚火旺,可加黄柏、知母、地骨皮。
胁痛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主证 兼证 舌脉 治法 方药
小结
∆ ∆
胁痛的主症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
病因:情志不遂、外感湿热、饮食不调、劳逸久 病、跌仆损伤。病位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气郁 滞、络脉失和。病理变化为“不通则痛”、“不 荣则痛”。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居多。 辩证特点,当分气血虚实。初病在气,久病入络。 初病属实,久病多虚。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 血阻络、肝络失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组成: 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 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及清泄三焦湿热 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 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 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加减:
(1)兼发热,黄疸者,加茵琛、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 (2)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瞒者,加大黄、芒硝; (3)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 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 矾石散;
(4)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蛔。
辨证论治
3、瘀血阻络证 主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兼证:胁肋下或见有徵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 所导致的胸胁刺痛, 日久不愈者。
3、自觉症状:疼痛。
足 少 阳 胆 经
足 少 阴 肾 经
(二)文献摘要
1、病名和临床表现: 1)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2)《素问· 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 人善怒。” 2、病因病机: 1)《灵枢· 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2)《诸病源候论》指出胁痛的发病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敞也”。 3)《严氏济生方》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肝 气 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腹胀,嗳 舌苔薄白,脉 疏 柴胡疏肝 滞 甚 则 引 及 胸 背 臂 , 气频作,得嗳 弦。 肝 理 散加减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 气而胀痛稍舒 , 气 增减; 纳少口苦;
肝 胆 湿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粘,胸闷 舌 红 苔 黄 腻 , 清 热 龙 胆 泻 肝 热 纳呆,恶心呕吐,脉弦滑数。 利湿 汤加减。 或兼有身热恶寒,身 小便黄赤,大便 目发黄。 不爽, 瘀 血 阻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胁肋下或见有 舌质紫暗,脉 祛 瘀 血 府 逐 瘀 络 痛处拒按,入夜痛甚。徵块。 象沉涩 通络 汤 或 复 元

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石药 的应用。若兼有湿热阻滞,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 肋部绞痛难忍,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
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常用大黄、
芒硝;化石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郁 金、茵陈、枳壳、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
状情终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
部拒按,入夜尤甚。


2、 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 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 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 证。
活血汤
肝 络 失 胁肋隐痛,悠悠不 口干咽燥,心 舌红少苔,脉 养 阴 一 贯 煎 加 阳 中烦热,头晕 细弦而数。 柔肝 减 休,遇劳加重。
目眩
【预防调护】
胁痛之发生,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相关。因 此,平素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怒、 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切 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辛辣肥甘,以防湿热内生。 已患胁痛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按时服药。还应 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 过度,饮食宜食用水果、蔬菜及豆制品等清淡食 物。保持心情舒畅,忌恼怒忧思。
(三)讨论范围: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可见于西医的 多种
疾病之中,如: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胆系结石、
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2、跌仆损伤 3、饮食所伤 4、外感湿邪 肝气郁结,肝失条达; 瘀血停着,痹阻胁络; 湿热蕴结,肝失疏泄; 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 诸多病理变化,最终导 致胁痛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