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全国1.4.: . 2 : 3 0 的产业结构 , 47 43 第三产业 比重较高。 从 各个地区来看 , 北京第三产业 比重超过 一 、 二产
[ 收稿 日 ] 06 1-2 期 20- 20
I二二 二 些== 二 !兰 ! = 三 些 竺整兰 些
图3 京津冀三 次产业所 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表 1 占京 、 冀工业产值一半 v_ 的行业比较 津、 zk  ̄
石化等重化工业 , 并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
地位 。 这些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
源和环境特点 , 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
京、 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基本停留在地
方化层面, 所以对河北产生影响的只有第二产业。但 北京 、 天津的第二产业整体层次并不高 , 再加上各 自
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
或产业链的向外延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 ,导致京津 的发展并不能对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 在京津冀 地区, 北京在经济规模 、 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 位, 理应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 并未起刘龙头的作用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北 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 、能源消耗高的钢铁 、
占全 国的 1. %; 1 4 人均G P 1 1. , 3 D 为29 1 元 是全 国的 8
天津
1 7 。20 年以来 ,三地的G P .倍 5 00 D 指数超过全国水 平 ;D 总量 、 GP 第一 、 、 二 三产业增加值 占全 国比重
北京
均呈上升趋势 , 尤其是第 三产业 的上升趋势更加显
8 嘲
20/ 07 2
维普资讯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随着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的城市群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将为京津冀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带来新的提升和变化。

对于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的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和关键发展策略,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现状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组成,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自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统一城市规划、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实施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合作、产业转移、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城市之间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交流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京津冀城市群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将会继续加快。

在未来,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这将为京津冀城市群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

京津冀城市群将进一步加强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随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将日趋合理,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和协同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将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间交通互联互通将会不断加强。

城际高铁、城际公路、城际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将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间联系和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专项指南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专项指南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专项指南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首都地区城镇化方向与路径研究2.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研究3.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4.京津冀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研究5.京津冀商贸流通服务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6.基于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的京津冀制造业集群转移与升级路径研究7.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研究8.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河北省产业园区政策对接京津研究9.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首都地区城镇发展突出问题研究10.京津冀区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及机制研究11.京津冀区域城市协同发展研究12.京津冀区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13.京津冀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估14.京津冀区域金融业竞合态势及协同发展研究;15.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平台构建16.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条与金融服务策略研究17.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研究18.京津冀农业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19.京津冀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

20.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地下水消耗过程及其差异性研究;21.京津冀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研究;22.京津冀农业水资源协同管理研究;23.京津冀主要作物灌溉供水时空最优分配方案研究。

24.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功能整合研究;25.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效果研究。

26.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现状调查、发展潜力及承载力研究27.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及制约因素研究28.京津冀三地产业共同升级策略研究29.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30.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与区位选择研究31.京津冀产业协同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研究32.京津冀人口优化配置研究33.基于京津冀人力资源一体化的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研究34.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京津冀劳务协作研究35.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路36.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37.京津冀地区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38.京津冀产业投资效率的比较研究39.京津冀区域营商环境比较研究40.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驱动力研究41.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平台共享机制研究4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金融如何支持北京非核心产业疏解4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北京贫困带的消解44.京津冀制造业与区域资本配置效率比较研究45.京津冀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研究46、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平台共享机制研究47、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工业企业创新研究48、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协同发展,改善区域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健康发展。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分析1.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自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京津冀地区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尽管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北京市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需要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才能有效解决。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仍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要持续加大力度,才能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发展对策1.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需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各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各地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为整个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研究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研究

全 局 规划 机 制 ,产 业 的布 局 也 得 不到 优 化 ;没 有 政 策 激励 和 制 度
约 束 等 机制 ,相 关 企业 则缺 乏 积 极性 。总 的来 说 ,产 业 协 调机 制 的建立 离 不开 行政 协调 机制 。 1 1 2 区域产 业 资源 良好 ,利 于互 补 发展 .. 要 建立 区域 产 业 的 协调 机 制 , 该 区域 必 须 具备 良好 的 产业 资 源 ,适 合 发展 互 补 型 产 业 。在 一 个 区域 内 ,产 业合 作 优 于 竞 争 , 只 有 适 合 发 展互 补 型 产 业 ,才 能 避 免各 城 市 间 产业 的盲 目竞 争 , 达 到 协 调 发 展 。如 长 三 角地 区 ,各 地 发展 特 色 产业 ,并 在 此基 础 上 实现 区 域 内的互 补 共 赢及 其 对 区 域 外 的辐 射 带动 。浙 江 和 江 苏 围绕 生 物 工 程产 业 、现 代信 息产 业 、 高科 技 制 造业 、生 态 环 境产 业 和 现 代 物 流产 业 等 做 出 最优 选 择 , 而上 海 作 为 中心 城 市 , 则 以 信 息化 为 基 础 , 以金 融 业 、物 流 业 为 重 点 , 以建 设现 代 服 务 业 聚 集 区为 突 破 口。如 此 良好 的 产业 资源 ,使 得 长 三 角 地 区 的产 业 发 展较 为协 调 。 1 1 3 区 域基 础设 施发 达 .. 地 区的 产 业 协调 离 不 开 完 善 的基 础 设 施 ,发 达 的通 讯 、交 通 设施 是 建立产 业协 调机 制 的根本 保 障 。在 长三 角 区域 ,集 洋 山港 、 太仓 港 、北仑 港 、舟 山港 和南通 港 等于 一体 的集 中组 合港 口有 望建 成 :沪 宁铁 路 ,沪 杭铁 路 等多 条铁 路干 线将 区域 的各 个城 市紧 密 的 连 接在 一起 。在 珠三 角 区域 ,公路 、铁 路 、水运 、港 口、航空 等多 种运 输 方式 相结 合 ,沟 通 各城 市 ,全面 形成 以广 州为 中心 的水 陆空 立 体交 通 网络 。 以上 两 区域在 完善 的基 础设 施 的保障 下 ,产业 耍素 流 动频 繁 , 已基本 形成 颇 具竞争 力 的产业 集群 。 1 2 建 设区域 产 业协 调机 制 的意义 - 1 2 1 区域 经济 发展 依赖 区域 一体 化 .. 随 着全 球 一 体 化 和经 济 一 体 化 的深 入 ,经 济增 长 的重 心 已从 单 个 城 市 逐 步转 变 为 城 市 区域 ,因 此 ,全 球 一 体化 首 先 体 现 为 区 域 的一 体 化 。产 业 的 发 展 是经 济 增 长 的根 本 ,建 设 区域 产 业 协调 机 制 可 以在很 大程 度上 促进 区域一 体化 。

京津冀企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京津冀企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京津冀企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建议1. 寻求优势、扬长避短企业运行中都会用比较优势增加自身经济效益,在区域企业合作中各企业逐渐形成优势互补。

在新产品研发时,企业无需为此投入大量资金设置研发中心,可以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以缩短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费用。

北京的首钢总部就是作为研发基地,生产工作就是由河北部分地区完成。

首钢与中国科学院进行长期技术合作。

通过寻求自身优势,企业可以在生产的各环节利用地方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以期各部分的高效率运转提高整体的微观绩效。

2. 完善产业链京津冀企业合作的缺陷之一表现在产业链上,一方面企业间的地域关联效应不强,结构相似,互补性不足。

在京津冀地区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隔和特殊的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维护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

其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

北京虽然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此与津冀的差别还未形成。

由于京津冀区域在历史基础、社会文化、资源结构等条件上具有较多相似性,产业趋同现象更多的是由资源要素禀赋催生的。

因此容易产生各自市场内部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均质化的环境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产业间难以感应到相互依赖,由于关联度低,产业间的联系和依赖性就小,合作愿望也就低。

另一方面是产业链的残缺。

以手机生产商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其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设在天津,但是天津仅有两家企业为摩托罗拉生产电池芯及配套路板。

河北有一家企业为其生产液晶显示屏,其他绝大部分零配件产品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表面上形成了京津冀区域中摩托罗拉手机的企业合作,但是三方合作并不是完成生产的整个或大部分环节,其合作实质是北京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合作,天津与河北所享受的经济利益少之又少,这样难以达到京津冀地区企业合作的最终目标。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相邻,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河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在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逐步向津冀地区转移,如部分制造业、批发市场等。

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建设了一批产业承接园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天津则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北京和河北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三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例如,京雄城际铁路、京张高铁等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方便居民出行。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同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推进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京津冀地区也在逐步推进一体化。

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办医等方式向津冀地区辐射,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虽然产业转移和承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产业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路径和方法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路径和方法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路径和方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是指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上共同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的路径和方法,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路径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来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需要进行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确定各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其次,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盟,共同开展创新研发和技术转移。

最后,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路径二:建设创新基地和园区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需要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和园区,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科研和创新环境。

首先,要依托京津冀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创新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提供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

其次,要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和项目,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最后,要加强园区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办公场所和生活配套服务,吸引企业和人才落地。

路径三: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交流合作、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实现。

首先,要加强三地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难题。

其次,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项目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最后,要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鼓励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实现技术共享和共同成长。

方法一:政策协同和政府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需要政策的协同和政府的支持,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首先,要制定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产业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合作。

其次,要加强三地政府间的协商和合作,形成统一的政策导向和合作机制。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产业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产业转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从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影响等方面展开。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现象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已有研究多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其促进机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对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各地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报告,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将部分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

这些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趋势预测:未来,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将继续加速。

一方面,北京将进一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推动更多产业向河北、天津等地转移;另一方面,河北、天津等地也将抓住机遇,承接更多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同效应分析1. 产业链协同: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条较长,上下游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 资源要素协同:产业转移不仅涉及产业的物理空间转移,还涉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协同不够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促进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等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需要不断加强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政府引导、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趋势、政策、措施。

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地区的核心位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三地区的相互合作与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的互补优势。

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作为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河北作为重要的农业和重工业基地,三地各具特色,资源互补性强。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整合各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三地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地理联系和经济联系,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和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流动等。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加强三地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共同解决各种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概况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其目的是实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合作,推动地区协同发展。

在经济领域,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天津为核心的制造业集聚区、以河北为核心的传统产业集聚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现状问题,如城市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均衡等。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协作。

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如跨区域协调和城市规划不一致等。

为此,未来应加强合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困难与挑战、重要性、前景、合作机制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现状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各地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合作协调不够紧密,导致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协同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在制约着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等方面加大力度,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只有这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更加健康、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

2. 正文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协同发展可以加强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可以改善区域环境和生态条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篇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等。

因此,本文旨在从分工的角度出发,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展现状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我国政治、文化、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问题1. 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天津等城市发展较快,而河北等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2. 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3. 资源分配不均:区域内部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地区资源短缺,影响经济发展。

三、基于分工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一)优化产业分工,实现错位发展要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优化产业分工,实现错位发展。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应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天津应依托其港口优势,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海洋经济;河北则应积极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联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部的联通性,是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三)推进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推进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区域内部在科技、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营商环境,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但目前仍存在困境和挑战。

本文从分析困境出发,提出了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区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和人才流动、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协调利用等措施。

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协调监督的重要性,以及其他地区借鉴的经验。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困境、产业协同、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人才流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发展趋势、政府协调、监督、经验借鉴。

1. 引言1.1 概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地之间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三地之间的产业结构不够协调,资源利用不够高效,经济发展不平衡;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动和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三地经济的共同繁荣,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引起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京津冀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城市之间功能分工不清,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方面存在不平衡发展现象,京津冀之间的产业基础和经济结构不同,如果不加强协同发展,将会导致经济增长不平衡,生产力效率低下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存在城市间竞争和合作不足问题,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协商平台。

只有加强京津冀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京津冀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不仅对于当地经济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对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具有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寻求、市场扩张、成本考虑或政策引导等因素,产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重新布局。

产业转移对于接收地而言,可以带来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于转出地而言,则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在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不仅涉及到制造业的迁移,还涉及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伴随着技术扩散、人才流动、产业链重构等综合协同效应。

这些协同效应不仅影响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还对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京津冀三地近十年的统计数据,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对产业转移的规模、结构、速度等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

2. 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制造业向河北等周边地区转移;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京津冀区域内实现深度融合;三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这些特点反映了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3. 综合协同效应分析综合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效应,产业转移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二是技术扩散效应,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三是人才流动效应,产业转移带动了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四是环境改善效应,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四、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业企业从北京转移到河北为例,分析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资源和经济的空间布局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为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地之间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这为区域内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2.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和河北则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3. 市场一体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执法协作,打破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1.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北京、天津等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河北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尽管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加强资源环境管理,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关于京津冀地区产业的说法

关于京津冀地区产业的说法

关于京津冀地区产业的说法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方向及重点(一)第一产业协作方向在京津冀地区内,京津由于加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地转用于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建设,可利用的农业资源逐年减少。

同时,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较高,京津在生产普通农产品方面,与河北相比已不具备比较优势。

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现代型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

京津在借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代农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况且京津的农产品市场供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河北,尤其在蔬菜、畜禽产品和海鲜产品供给方面,京津对河北的依存度很高。

所以,河北要适应京津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变化,大力发展绿色高质的肉、蛋、禽、蔬菜和水产品,建立与京津稳定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购销关系,开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渠道,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河北农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判定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比。

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计算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2)。

分析各地区产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京、津、冀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自身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其相应的工业主导行业(见表3)。

分析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1)京津与河北的工业合作深化方向比较明确,垂直型分工趋势明显,由于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比较小,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河北要接受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夯实传统制造业基础,发展煤化工、油化工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发展新兴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制造等,以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结构,利用后发优势,打造都市腹地型经济体。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21-11-14T08:36:44.541Z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20期7月中作者:郑秀敏[导读] 电子信息产业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中所明确的未来重点发展产业,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础。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支柱性和基础性的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以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为主体,而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产业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支柱产业。

在京津京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的背景下,对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推动其走向协同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401051979051****7 郑秀敏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中所明确的未来重点发展产业,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础。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支柱性和基础性的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以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为主体,而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产业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支柱产业。

在京津京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的背景下,对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推动其走向协同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协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中国所确定的未来积极发展的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系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提高中国经济运行质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之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要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1]。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现代经济信息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张少红 孙双跃 李 丹 冀志国 河北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摘要:京津冀一体化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京津冀区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

为此。

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实际,分别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发展三方面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并提出了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442-02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之一,是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一个省会城市和11个地级市,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同时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1]。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层,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加速,对整个区域乃至北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京津冀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得到不少专家的重视。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这既是三地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三地今后主要合作的方向,下面就这三方面分别作详细介绍。

一、交通一体化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努力促进网络布局、智能管理、综合服务,构建安全、可靠、方便、高效、经济、绿色环保的交通系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习近平2月26日在北京主举办了一个论坛,专题听取有关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心态来发展北京、天津、河北,创造一个新的面向未来的首都经济圈,促进区域发展制度,探索改善城市群布局、优化区域发展和提供示范,是有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需要,实现优势互补、以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北部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快推动科学发展的道路。

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认识

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认识

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认识作者:刘胤楷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2期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之一,而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的共同和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以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是很有必要的,而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我国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的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打造京津冀一体化是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第三增长极”的重要载体,而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深入地推动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和系统全面发展。

在现阶段,京津冀的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出现了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

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带动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

京津冀区域中的城市是存在着普遍的联系的,无论是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还是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上,三者之间都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可以实现资源或者产业的转移和承接、聚集和扩散,这也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提供了可能性。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三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存在着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压力,这也深化了京津冀地区发展的矛盾,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对于这种不平衡的问题解决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农业方面,尤其是北京和天津两地,对于资源供应上则大多依赖于市外的资源的分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京津两地的农业资源在日益的减少,而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食物的消费则是在不断提高,两市的农产品是无法满足本地的居民消费,而河北在人口密度和农业资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实现京津的人口和农业资源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01-08网络出版网址:网络出版时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11CJL064)。

作者简介:石林(1984-),男,吉林松原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域中的产业,需要依托于一包括很多方面因此,调节,价值。

一、(一)从京津冀中,后降发展态势天津、幅不如北京,现乏力增长,如表1所示。

北京产业发展呈现出“三二一”的模式,北京由于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的中心地位,农业比重较小,服务业和科技相对发达,2012年产业结构为0.8∶22.7∶76.5,为后工业化时代。

天津、河北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天(二)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分析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区域间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演进态势趋于一致,结构差异呈现逐步缩小现象[2]。

本文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具体公式如下。

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研究%笪石林(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眼摘要演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三地之间的产业分工及产业转移成为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

目前,京津冀之间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存在产业趋同现象,竞争倾向较高,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协作倾向性较强,产业转移需要逐渐向城市功能为主以及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园区“进圈眼关键词演[中图分类号2015年5月第37卷第5期May 2015Vol.37No.5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DOI:10.13253/ki.ddjjgl.2015.05.0122015-04-15 16:27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3.1356.F.20150415.1627.008.htmlS ij =(nk =1移X ik Y jk )/(nk =1移X 2ik nk =1移Y 2jk )姨其中,i 和j 是相比较地区,S ij 是i 和j 地区的结构相似系数;X ik 是i 地区k 产业占产业的比,Y jk 是j 地区k 产业占产业的比。

S ij 的值在0和1间,值为0表示两个相比较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值为1表示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相同,两个相比较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不同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等特点,逐渐发展形成了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北京逐渐形成了金融、商务服务、科研、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工业是以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天津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等支撑;河北相对滞后,传统性产业较大,以钢铁、建材、食品纺织等为主导[4]。

总之,京津冀地区三地产业发展互补性强,可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地区间分工协作。

第三,产业集群成熟度高。

京津冀地区是以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出口加工区与1个保税区、若干省市级产业园区为依靠,逐渐发展形成了有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价值不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了集聚经济,效益突出,产业竞争力较强。

第四,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加快。

北京和天津作为国家的重点地区,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断调整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已转变为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的态势。

当前,北京正在积极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合理资源环境约束。

河北,淘汰剩对接京津地区,成为京津产业状河北进行产业钢铁公司炼现了首批和第的“三高一低”处于快速发1277个,协议资金额占全市个,在旅游、联动机制[5]。

天实施,如天津都项目等伴京津冀转移情程中,符合梯由于地理位置过度扩充人口,造成了产业和城市规模集中,造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超过聚集的冲突成本,影响和导致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飙升等。

第一,转移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北京和天津向河北转移的产业,大多集中在钢铁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工、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传统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这些产业共有的特征是资本有机构成低、对资源依赖多,对劳动力依赖性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6]。

河北技术能力不强,人口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吸收传统制造业具有区位优势。

表2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表3京津冀地区部分产业转移情况转移项目转出地转入地首都钢铁北京河北迁安北京内燃机总厂铸造车间北京河北泊头北京第一机床厂铸造车间北京河北高碑店奔驰配套企业北京河北廊坊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北京河北白沟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河北邯郸华胜天成、掌阔移动、华瑞世纪控股北京天津滨海新区阿里巴巴、当当网、凡客、亚马逊北京天津武清上,也是政府和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河北应积极开展应对工作,避免无序竞争,避免生态破坏,发挥各个项目的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集群提升和发展。

第四,融入城市功能为主的新阶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北京、天津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京津冀之间的产业转移应逐渐以城市功能为主。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自1983年,经历了1983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定位,1993年的“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定位,2005年的“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定位,2010年的“国家创新示范区”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首都功能“去经济化”的过程,目前是全面疏解,涉及到一部分医疗、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公益事业。

第五,产业创新、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行。

随着经济转型加快,加之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北京和天津正逐步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以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能力,产业创新也是历史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使命。

在也在孕育和成同互动扩大了,京津主要发服务等、河北分工趋势,象的产业链地区科技发展全国名列前茅,研资源优处于全附加值高的竞争不足。

因与创新能力平产业向外转合作地区内部经济,河北经济相表现出产业分值40.8%;在产业兴产业主要集中于北京和天津,河北仅有少数分布、相对分散、缺少优势产业集群,对承接北京和天津大型产业、产业集群式转移能力不足。

在产业梯度、产业链以及公共产品、薪资待遇、人力资源等难以与京津匹配,产业转移动力相对不足。

第三,产业合作较低。

河北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主要产业是钢铁、建材、机械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性的产业,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同质化明显,难以整体上整合就不能有效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在承接北京、天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分散式的产业布局导致了不合理的竞争关系,影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此外,京津冀地区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对接发展、协同创新合作等方面没能形成有效的协调与合作,缺少相关产业合作机制与平台,难以实现共赢。

四、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矛盾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京津冀地区发展趋势是:一是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的转变,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软实力;二是经济一体化态势明显,区域发展总体突破方兴未艾;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契机与途[8]根据京津冀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趋势、国家发展的要求,京津冀地区应以建设世界级大都市圈为基点,构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化,打造新兴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工业示范基地,建立东部产业绿色生态化示范区。

第一,构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化,打造新兴产业基地。

依托京津冀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利用科研创新资源,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能力;瞄准全球最新技术革命最新成果,推进技术转移与引进,建立产业孵化平台。

布局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推进产业链环节分工,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连绵带。

第二,建立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首都北京的研发基地、科技中心与现代服务业优势,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以全球视角,以新兴经济体投资为机遇,在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以产业一体化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境内外产业转移与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建设东部产业绿色生态化示范区。

低碳发展和生业发展的双轮、低碳和生态循环产业链条,续的全新产业思路“进链”、企业”为主线,以同链错链”为动、集群驱动、主体重要支实京津产业对运营的支撑和建立企业协商展京津冀产业网络”园区一模式。

,实现接洽,实现区位优势互补,实现收益共享,平衡各方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制度创新。

第五,以城镇功能为载体,提升京津冀产业对接品质,调整和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实现人、产、城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生”的良性互动。

(四)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的对策建议第一,加强京津冀三地产业联动和融合。

由于河北各地市发展的阶段条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均有较大差异,在与京津产业联动方面,要有所区别。

廊坊和保定是河北紧邻京津的两个大门,也是京津产业向外辐射的优先地区,应重点承接京津加工装配、商贸流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同时,要加快推进河北省内各地市县之间的联动,改变省内地市之间经济联系薄弱和分割的状况。

从长远看,河北与京津的产业融合将逐步从单边承接产品、技术和服务,转变为双边互利型合作,实现河北与京津一、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

第二,以开放和全球化推动地区产业调整。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仅限于本地区的资源配置,而应牢牢把握全球化、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新科技新产业革命突破的时代特征,扩大区域开放,深化国际合作[10]。

在此背景下,将京津冀产业的发展深植于国内外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流通、金融、运输、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系。

加强跨区域和跨国合作交流,以高度开放和对外连接的省内市场,集结全球资源和要素,兼收并蓄,多元发展。

第三,推进地区一体化,为产业协同营造良好环境。

打造交通运输和物流一体化(特别是加快京津冀快速客运通道、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京津冀机场群和港口群、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市场一体化(建设统一、开放、公平、公正、自由的区域大市场,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分工、大合作),构建区域供应链合作关系,推进地区间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强京津冀地区人才、信息、技术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京津冀地区要充分利用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产业园云集的绝对优势,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基础上,加强人才、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的双向有效流动。

特别是发挥好北京作为世界城市所具有的巨大的市场、创新和连接世界的能力,以北京为核心,带动天津提升其北方制造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带动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