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
对工科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思考
化、 技术 、 经济等各种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 ; 工程技
术设计教育则要求学生钻研技术及其应用 、 功能 , 善
于把 高新 技 术成 果 引 进 产 品从 构 造 、 料 人 手 进行 材 技 术设 计 。
[ 作者 简介 ] 孙秀荣 (9 5- ) 女 , 1 5 - , 长春工业 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工业设 计教学研究 。
要任务。 工业设计是 以知识为基础 的创新型学 科 ,
些 问题 , 如何 改善 工科 院校 工 业设 计专 业教 育现 状谈 谈 自己的看 法 , 提 出 了具体 的 建议 。 对 并
[ 关键词]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 ; 特点; 创新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 在激烈的市场竞 争 中, 工业设 计在增强企业竞 争力中的作用 日益 凸显 。从某种意 义上讲 , 企业 问 的竞争 已从 以技术为主转为以技术发展为基础 的设 计创新能力的竞争。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 势, 许多企业 已开始认识到工业设计在企业创新 中 的重要性 , 进而促使企业开始注意并吸引和充 实工 业设计人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 了高校工业设 计专 业 教 育 的 蓬 勃 发 展 。据 统 计 , 目前 全 国 已有 40 0 多所院校开设 了工业设计专 业 , 中工科类 院 其 校占了较大 比例 , 且绝大多数为 2 0 年以后新增设 00
是 有 区别 的 。 ( ) 一 工业设 计 与工 程技 术设 计 的 区别
教育起步较晚 , 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仍很肤浅 , 的学 有 校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有些模糊 , 加上学校的办学
工业设 计与工程技术设 计 的区别可从研究 内 容、 培养 目标 、 能力要 素和知识结 构三 方面加 以探
术 设 计 的理解 , 产 品的实 用性 、 和环境 作 为 主要 把 美
普通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的思考
学 理 现 代 衾蓄 术・ 论
普通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的思考
王 新 宇
( 长江 大学 机械 工程 学 院工业设 计 系 湖 北 荆州
4 42 3 0 3)
摘
要 :本 文通 过 普 通 工 科 院校 工 业 设 计 专 业 的教 学 中学 生 出现 的一 些现 象分 析 ,提 出 了特 色教 育、 校 企合 作 的思 想 以及 提 高创 新
发现 对 于 设 计 中存 在 的 地 域 、文化 特 点 ,学 生 也 是 很有 兴 趣 ,实 际上 在 设 计 过程 中也 是 不知 不 觉 应 用 。例如 :有优 秀 的毕 业生 把 荆 州古 城 墙 作 为 主 题 应 用 在 荆 州 旅 游 品 的 毕 业设 计 中相 当 出彩 , 可惜 的是 这 样 好 的结 合 不 多 ,这 也是 以后 教 学 应 该 注 意 引 导 的 。
在 教 学 结合 地 域 和 文 化 的 同时 ,专 业 建 设 还可 以紧 密 结合 地 方经 济 ,这 样 既 可 以 为地 方 经 济 做 贡 献 ,又 可 以 突 出 办 学 特 色 。 例如 :在 荆 州工 业 设 计 的方 向就 可 以多 偏 向 家居 用 品和 电子 产 品 等 方 向 ,为地 方经 济 服 务 。
本 身需 要 考 虑 众 多 而 复 杂 的各 种 因 素 。 工 业 设 计 是 适 应 人 性 需 要 、调 和 环境 、满 足 人 的需 求 、发挥 产 品 的 机能 与 价值 的创 造性 行 为 。必须 融 合科 技 与 人文 的精 髓 。工业 设 计是 以人 为 出发 点设 计 产 品而 又使 产 品 归于 人一 一 使其 成 为 人 的用 品 。设 计 教育 的战
工业设计美学教育问题思考
工业设计美学教育问题思考一、当前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美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讲,理工科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属于机械学院,他们具有良好的机械设计、制造的学习氛围,工业设计学生接触的同院系非本专业的学生也都是与机械相关的专业,耳濡目染中对本专业的工业部分了解相对较多,遇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请教同学或相关专业教师也相对方便,但就整个机械学院而言,其美学教育方面几乎是没有的,虽然在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有类似美术概论方面的课程,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而被减少甚至取消,导致学生的基础审美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如今在大学将美术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
美学基础薄弱,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美学教育亟待加强。
通过对几所理工类学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笔者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偏向技术,比如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图、设计构成、设计表达等,只有几个别的学校设置了艺术概论、美学基础等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为目的的基础课程,但“技有道而艺无瑕”,艺永远指导着技的方向,“技”就像是一块儿砖,没有设计、没有美的创意,砖就无法垒成或是气势恢宏、或是曲径通幽、或是波澜壮阔、或是安静祥和的建筑。
虽然这些学校开设的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等理论课程讲述了设计的形式美等有关美学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课程针对性太强,对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确是杯水车薪。
有些学校试图通过开通三大构成课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三大构成课程可以说从视觉的各个角度对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平面构成的对称平衡、对比调和、重复渐变,色彩构成中对比色、调和色、邻近色以及立体构成中不同材质的空间表现,这些是学生成为设计师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设计的开端,但是一位作家说过:绘画是思维的痕迹。
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一会学习一年的基础绘画课程,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思维的发散性及敏锐观察力和对美的领悟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
3、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 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案例教学 和项目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施措施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 式的探讨
目录
01 一、工业设计专业教 学模式的现状
二、工科院校工业设
02 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 讨
03 三、实施措施
04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工业设计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 生变化。特别是在工科院校中,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新的形 势,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设计人才,已成为教育界的焦点。本次 演示将探讨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模式的探讨
1、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中。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 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优化课程设置
在保持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
2、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一些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过 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忽略了学生 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业设计专业与行业的还不够紧密,缺乏与 行业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这使得学生难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也无法 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
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1、中国工业设计现状21世纪的中国工业设计首先主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建立最受欢迎的产品设计新领域,其次从亚洲和全球的视点并结合设计的综合力量,寻求和进展多学科项目,并建构起这种机制,最终促进设计的价值并且查找和实践项目。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世界的纺织、家电、IT、食品等制造机会也渐渐在向中国转移,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整体制造力量已经在渐渐提高了。
而如今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区分于以往的工业化时代,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创新力量还是具有很大的缺陷。
其中,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是提高创新力量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工业设计市场的上升空间还有很大一块,具有很大的潜力。
一个国家的设计进展,一方面是与其社会经济的进展相关,另一方面即得益于其国家的整体设计教育。
因此,道格拉斯·希思认为:为迎接设计时代的到来,首先必需对设计教育的课程进行评估和改革,重新培训设计老师。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1978年改革开放赴德国留学的中心工艺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和在日本千叶高校留学的张福昌教授将工业设计学科引入我国,从今,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专业得到了快速进展。
但是相对于国外的工业设计教育,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是很不成熟,主要缘由就是国家自身的理念整体设计环境背景和大的设计教育体制跟国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很不完善。
因此也给我们工业设计带来了一些思索和对比性讨论。
2、工业设计教育的思索一个国家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怎样,将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工业设计的进展。
国家教育部对一般高校专业名目的调整让许多的大中院校为了机械类学科的进展,把目光再一次对准了工业设计专业,又掀起了一阵建立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潮。
韩国金泽勋教授在《21世纪设计教育的展望》一文中曾强调:“设计要适应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以只是创新作为新资源,重视“精神性”的品质,为“物质留意生活观”向“摆脱物质主义生活观”的转变而努力”。
在如今的工业设计教育上,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大的环境条件相对不足,教学设置脱节等许多缺点,没有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同学的的思维与整个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整体性,在专业教学的整个体系中,还是沿袭着旧得模式,在教育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对同学的思维开发、共性培育,培育同学擅长发觉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的设计力量。
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工科工业设计是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如今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教育目标是培养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基石。
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独立进行工程设计与管理工作。
因此,教育目标应该明确,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其次,课程设置是培养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重要保障。
应该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学习工程设计所需的各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其中,工程设计的基础课程包括数理基础、工程力学、材料与加工基础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还应加强创新设计和实践教学,例如专业课程设计、设计实验、工程实践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再次,实践培养是培养工科工业设计人才的关键环节。
实践培养包括实习、科研项目、设计竞赛等,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工程设计工作的素质与能力。
总之,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需要注重教育目标的确定,建立完备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培养和产业界的紧密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工程设计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独立学院理工科工业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理工科工业设计基础教学探讨工业设计是一门集技术、艺术、人文、社会等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近十来年,工业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被建立起来。
但是,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多数高校还处在完善课程设置和确定教学计划与内容的阶段。
特别是,在建校历史较短的独立学院中,由于受到师资、教学体系、实验设备投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结构极不合理。
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在招生上分为两大模式:艺术类与理工类。
理工科工业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分析、观察客观实物,发现形态中的美感及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建构能力与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及形态的表达,为后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在总结理工科工业设计基础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提出拙见,以供同行参考。
1 现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独立学院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在基础课程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各门课程之间割裂,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模糊。
基础课从大一已经开设,每门课程有各自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且由不同的老师授课,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学科老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联系,因而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在低年级学生设计理论与实践都很匮乏的状态下,很难理解课程之间的关系,更难以将绘画基础与专业设计进行联系、融合,缺少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国内,工业设计基础教学是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任课教师多来自艺术学院,或是校外临时聘任的美术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多注重形体的再现与技法的表现。
由于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本身在造型能力、艺术素养、审美方式上都很欠缺之外,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上也有些不足,这种过于强调造型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导致厌学。
2 教学探索多数独立学院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思考
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思考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日益增加,工业设计师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工业设计并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它也涉及到艺术、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工业设计专业需要更多的艺术教育模式来培养更具创新性和人性化设计的工业设计师。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需要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模式。
工业设计专业需要与美术、造型设计、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结合在一起,以便学生能够接收更广泛的艺术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含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创造力。
其次,工业设计专业需要人文主义的艺术教育模式。
设计是一种人性化的过程,工业设计师需要了解并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应该融入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思考人类文化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设计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工业设计专业需要实践导向的艺术教育模式。
设计不是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的纸面画图,而是需要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此外,工业设计教育还应该提供良好的工业实践环境,如实验室和工作室,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流程的细节。
最后,工业设计专业需要开放的艺术教育模式。
设计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领域,需要学生能够跨越学科的边界进行思考和技术创新。
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创造更具创新性和人性化的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专业需要更多的艺术教育模式来培养更具创新性和人性化的工业设计师。
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模式,基于人文主义的艺术教育模式,实践导向的艺术教育模式,以及开放的艺术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工业设计师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含义、提高创造力和人文素养。
工业设计教育也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保证与实际应用和需要保持同步,并不断创新,以培养出更好的工业设计师。
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工业设计史是工科背景下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工业设计发展历史、理论和
方法的学科。
在工业设计教育中,工业设计史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工科背景下,工
业设计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
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史教学应该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业设计史是一门与
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设计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提高他
们的设计水平和素质。
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史教学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工业设计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综
合性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可以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合作,共同开设工
业设计史课程,例如与工程学院合作开设机械设计史课程,与艺术学院合作开设产品设计
史课程等。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
合能力和竞争力。
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史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的融合以及学生的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工业设计史中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和素质。
“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材料科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工科理念逐渐兴起并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工业设计作为涵盖技术、创新、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新工科视域下进行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成为了高校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现状而提出的。
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
将工业设计教学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新工科理念注重跨学科融合。
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往往局限于设计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已成为了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工业设计教学改革应当充分融入跨学科的理念,促进设计与工程、材料、艺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全方位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新工科理念强调产学研结合。
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由于缺乏与产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导致学生很难适应未来产业的需求。
工业设计教学改革应当引入新工科理念,建立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通过项目合作、实习实践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
新工科理念注重创新与实践。
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创新和实践已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工业设计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实物制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1. 创新课程体系。
在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应当更新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融合。
除了传统的设计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工程、材料、电子、信息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结构。
可以引入跨学科合作的项目课程,向学生传授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
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
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引言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旨在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产品的功能性、美观性和实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工业设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
1. 工业设计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观工业设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然而,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工业设计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设计师应当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环境影响,并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工业设计教育还应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工业设计不仅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商业成功,更应关注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
设计师应该践行伦理原则,尊重用户的权益,同时也要注意产品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2.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业设计的学习过程需要实践的支持,因此,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仅仅理论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仅仅实践的学习又可能忽视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模式方面,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管理。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与企业和工业界紧密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现状。
同时,在理论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中。
3. 多学科融合的教育体系工业设计的实践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支撑,包括人机交互、材料学、工程学等等。
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建立起多学科融合的教育体系。
多学科融合的教育体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并组织多学科的项目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与其他学科的学生进行合作,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
结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需要持续进行思考和创新。
通过明确目标与价值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多学科融合的教育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工业设计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1)
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工业设计教育是一门融合了设计、工程和商业等多个领域知识的设计学科,它的出现与工业化生产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工业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设计人才。
然而,当前的工业设计教育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过时、教学资源与产业发展的不匹配等问题。
如何提高工业设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可以为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内容更新和拓展。
当前的工业设计教育注重教授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但是在现实中,参与工业设计的专业人才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品牌推广、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应该及时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加入更多与现代工业设计相关的内容和技能。
二、实践教学和行业合作。
工业设计需要融入市场和产业中,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实践教学和与行业的合作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设计竞赛、工业实践、企业走访等方式,让学生与真实的商业环境接触,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引入先进科技和理念。
当下,科技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工业设计也不例外。
在教学中,应该引入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3D打印、CAD等,并培养学生具备前瞻性思维和科技意识,将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完整的创意设计和创新思维。
四、多样化学生的背景与需求。
工业设计是多个领域知识的交汇,学生的背景与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们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在思考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前景时,还需要认清当前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并适应这些趋势发展教学内容和方式。
例如,可持续发展、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技术与理念在工业设计行业日益成为主流,在教学中应该适时引入,加强学生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化思维教育。
工科类工业设计教学的再思考
工科类工业设计教学的再思考[摘要]创意是工业设计的灵魂,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创意能力,本文分析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学生的特点,并提出了在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中应注重的要点,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
[关键词]教学创意创造性思维工业设计一、引言工业设计作为交叉学科,在中国兴起于改革开放的年代,它涉及了美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加工工艺制造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设计不能只满足功能需求,创意新颖日益成为评价设计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
好的创意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学生和学科的特殊性,着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来提高创意能力。
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学生的特点分析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生源是全国统一高考的理工类考生,并且在入学条件中并未标明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就整体而言,学生对于设计对象的造型、色彩、光影等方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能力与高考艺术类考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
部分来自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地区的学生,有的接受过或多或少的美术基础教育,学习专业课程相对就比较容易;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美术基础,他们对于专业课程的内容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学生容易急于求成,在与其他进步快的学生的比较中,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同时,大一造型基础的课时过于有限,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在设计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这个障碍甚至会一直延续到部分四年级的学生毕业的时候。
有部分学生到了大三或者大四仍然不能画出符合自己设计意图的产品手绘草图,或者草图细节不能顺畅的表达。
同时,这部分手绘差的学生又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即过度依赖电脑,认为会用电脑的二维或三维软件表达也能满足设计师的职业要求,而忽略了设计初期心、脑、手三者快速反应和配合的过程是对设计思维和灵感的最好捕捉。
由工业设计教育引发的思考
由工业设计教育引发的思考1 工业设计的现状及重要性工业设计专业不仅在艺术院校开设,很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都被划分在机械学院,比较偏产品设计方向,所以工业设计又是多学科交的一个专业。
涵盖规模很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机械制造等专业,是多学科交织的产品。
虽然理工院校大多数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机械方面,逻辑思维比较强,但也有不足,比如没有绘画基础,缺少创新思维,和艺术院校的学生比缺少审美水平,美学方面知识薄弱。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值得我们思考。
如何将工业设计产业化,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变为中国品牌,让中国速度成为中国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设计水平和能力,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2 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2.1 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如何将工业设计产业化,改变中国创造而不是中国制造的现状,无疑最重要的是教育。
工业设计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发展起来的,距今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工业设计在我国是很年轻,刚起步的专业。
所以教学方法、师资水平、专业课程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有待提高。
在综合性的大学里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和艺术类院校有所不同,除了一些基础的素描、色彩、产品表达等课程外,还设有高数、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工实习理论等。
然而这些课程的授课方式更多的是听老师讲解,学生参与很少。
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是更应该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设计出更多作品,积极参与到里面提升一些动手能力,这样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更好的想法,想到怎样去改善其中的功能。
2.2 缺乏新材料、技术、后期加工生产等的学习工业设计覆盖面很广,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怎样能有更好的灵感,设计出好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更多的东西。
当你了解一种新材料或一种新技术后可能就会有一个好想法,比如说为帕金森患者设计的防抖汤勺,无论你怎样抖动,汤勺都是水平的,不会撒出来。
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
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工业设计教育是指教育从事工业产品美学设计的人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和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设计教育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创新和创业的热潮愈加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领域感兴趣。
尽管工业设计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从工业设计教育的当前状况入手,探讨工业设计教育的未来趋势,并提出改进工业设计教育的建议。
一、当前状况1.教育水平不尽相同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地的教学质量不尽相同。
在很多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够,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
这些问题导致许多学生在技术和实践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2.学科分类不明确在一些高校,工业设计被归为美术类学科,这导致了工业设计师的职业定位不清,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实践不足由于许多高校没有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因此学生的实践经验薄弱,无法掌握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工业设计技能。
另外,学校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较慢,导致学生没有使用最新工具的机会,这也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二、未来趋势1.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人才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未来的工业设计师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注重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业设计师。
在未来,高校需要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实习、实训来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注重行业特色的发展工业设计分为多个细分领域,如视觉设计、产品设计、交通设计等等。
学校要注重对应行业的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行业的信息和素材,吸引学生关注并加强对行业的理解和认知。
三、建议1.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成果,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需要注重将设计思想、产品展示、CAD技能以及在实际生产场景中应用的知识整合到系统性的教学计划中去。
“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析“新工科”是指面向未来、跨学科、注重创新与实践的一种全新的工科教育模式。
在“新工科”的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析“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注重跨学科融合在“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
工业设计涉及到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如工程学、材料学、美学等,而且工业设计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开设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新工科”强调实践与创新,工业设计教学也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实践环节上却较少涉及。
实践能力是工业设计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设计技巧和方法。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应该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设计项目,让学生从中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并通过反思来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思路。
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新工科”强调创新与实践,工业设计教学也应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工业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设计,还包括产品功能的创新和用户体验的优化,这涉及到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在将来成为创业者或者独立设计师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包括市场调研、创意发散、项目管理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创新和创业的过程,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工科”强调国际化,工业设计教学也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工业设计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风格和理念都有所不同。
通过与国外的设计学院开展交流与合作,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思维和文化,开拓自己的设计视野。
“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析当前,工业设计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工业设计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
第二,实践环节不足。
在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中,学生的实践环节比较少,缺乏真实的工程项目,往往只是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和理论知识。
第三,课程设置不够丰富。
工业设计专业往往只开设一些基础课程,而没有开设更加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这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缺乏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
以上三点问题导致工业设计教学的局限性比较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
1.实践教学+设计思想的培养在“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专业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设计思想的培养。
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设计思想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去,从而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
2.跨学科延伸目标课程的设置“新工科”视域下的教学改革需要设置更加丰富的跨学科延伸目标课程,例如交互设计课程、汽车工程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
3.培养“再造能力”“再造能力”是“新工科”视域下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学生必须在掌握现代技术与工具的基础上,从个人、团体、机构三个维度切入,通过设计、再造与调整,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的新变化,迅速创新方案。
4.跨界创新近年来,设计师更强调跨界合作,用新的设计思维和技术,与有趣的领域相结合。
在工业设计教育中加强与材料、工艺、生态、社会等学科的跨界合作,加强产学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将设计思维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推动更多创新作品的诞生。
5.注重规划设计思维规划设计思维是工业设计的核心作用之一,注重规划设计思维是改变工业设计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具体教学中,还应注重突出规划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多从实际出发,并贴近实际工作的规划课程,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规划设计的核心思想。
“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析近年来,以“新工科”为代表的教育改革思潮逐渐兴起,提出了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为目标,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的转变。
在这一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贴近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整合多学科知识实现跨界交叉。
为了将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思路更好地贯彻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习体验和场景化教学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实践课程、实践项目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增加学生工作经验。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性活动或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打通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瓶颈,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结合市场价值导向,贴近企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引导,将工业设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对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了解市场对于产品外观、功能、材料等方面的需求。
同时,通过校内企业合作项目或参观实践,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在实践中更能快速提高工业设计的实践能力。
三、跨界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工业设计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拓展。
通过跨界交叉融合,将其他领域的优秀经验和方法应用于工业设计教育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引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视域下,工业设计教学改革需重视实践教学、市场需求与企业需求的结合,加强对多学科的跨界交叉融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思考[摘要]在理工科院校的大环境下如何办好工业设计专业,是值得每个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文章基于多年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从课程体系、教学基地场所、教学实践环节、合理的实践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如何在教师指导的设计实践中实现设计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设计实践理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教学设计实践设计活动自诞生以来,就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具体活动紧密相关,并且相辅相成。
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工业设计教育逐渐兴起,由于其大工业时代的技术背景、全方位开放的总体社会环境,以及商品经济对产品综合性能的更高要求,使得其成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内涵丰富、结构多元的综合体系。
未来的设计活动呈现出了向更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对于负担着将年青人引入设计大门重任的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为学习设计的学生们树立正确和恰当的理念,引导其协调好设计过程中各项要素的轻重比例,均衡通才和专才的尺度,是一个需要我们结合具体国情进行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在理工科院校普及工业设计教育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主要分布于理工科院校和美术类院校,两者在办学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基本上源于对工业设计内涵的理解和各自所从事的专业特点,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在目前情况下,不宜也不可能强求二者的统一。
中国式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才能逐渐形成。
笔者比较赞同设计界许多专家持有的一种观点:应重视在理工科院校普及工业设计教育。
其必要性分析如下:1.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设计作风。
理工科院校的大环境传统的总体特点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强,学习气氛较浓,交流的环境一般来说较好,学生生活环境中的规律性很强。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更利于设计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设计作风。
2.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设计思维模式。
近些年来,理工科学生大力发展了许多兴趣爱好,并且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方式日渐丰富,理工科与综合类、人文类、艺术类更加接近,它们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设计专业学生灵活的头脑与理工类知识背景的结合,更利于他们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特别是对于初学设计的学生来说,与理工科大环境的适当融合可以避免养成单一的纯感性的思维习惯。
理工科的知识内涵和理性构成潜移默化地深入设计系学生的头脑中,可以为他们的设计思维建立一种科学的、条理化的构架,这种科学的、条理化的思维方式如果能与艺术的感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避免设计的盲目性。
3.有利于促进理工科与设计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
工业设计所从事的工作与各行业的工程师所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这种关联是伴随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全过程的。
设计教育与理工科大环境适当融合可以使学生从学习之初,就与技术上、生产工艺上的各类要求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并将其固化到头脑中,从而克服长期以来工业设计教育中外形设计与工艺论证脱节、偏艺术类与偏技术类课程脱节的毛病,强化工艺技术的需要,将不同门类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早已有学者提出:将工业设计普及教育与合理增设专业并举,其用意也就是想倡导一种多方面综合发展的专业教育模式,从而改变设计归设计、工程归工程的各自另立门户、相互脱离的局面。
二、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当然,设计艺术与理工科大环境的融合必须适度——过犹不及,过则失去了设计专业本身应有的特点和独立性,有可能伤及设计专业所要求的必要的感性思维限度,这一点上的分寸必须很好地把握。
依据在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理工科严谨的大环境下,可以尝试从学生入学教育伊始,就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充满人文、艺术哲理、科技的思辨。
先引导学生从较为宏观、总体的角度来认识工业设计学科体系的结构及相关内容,然后在必要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实践,在不倦的摸索中,形成每个学生相对自我的体系和风格,并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在这样的思路下,特提出以下教学模式:1.课程设置。
纵观古今,设计艺术一直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的,同样,在我国的工科院校中开办设计艺术教育,始终也不能脱离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环境和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学思想、艺术构思能力,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技术表现能力。
所以,在工科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尝试构建由三大部类构成的模块化教学结构体系,即划分为技术、艺术和文化熏陶。
常规课程由技术和艺术两大类构成,依托工科院校的工科背景和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点。
对于这两类课程的设计要求可以分别介于机械工程类和纯美术专业之间,也可以考虑尝试模糊教师界限,由同样的教师跨部类担任教学任务。
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工科院校设计学科体系的整体认知,加深对各学科相互联系的知识把握。
当然,这种教学尝试的前提是有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力量。
文化综合认知培养,则主要依靠非常规授课时间内的熏陶。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计算机在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优势愈发为设计艺术教育所重视,对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将计算机技术贯穿到工科院校设计艺术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设计的结果更优秀、设计的效率更快捷,而且设计的成本也更低廉。
所以,在我们的技术类课程设置中,还需适时增加一些新兴的计算机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注重计算机辅助在相关课程中的应用,使学生成为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又掌握高技术的新型人才。
2.日常教学基地场所建设。
任何设计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应充分挖掘学生在校日常生活的点滴时间,将学生生活氛围的营造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以克服理工科大环境与设计学科独特要求之间的相悖之处。
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树立统一的观念——尽力让学生把设计当做生活,把生活当做设计,在生活中设计,在设计中生活。
学校应精心建设日常教学基地场所,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生以之为家,将自己的创造力和热情倾注于其上;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其中得到滋养,素质在其中得到熏陶,设计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同时,将各种教学讨论、交流活动日常化、生活化,使之在潜移默化中贴近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均匀间隔地在晚间设课,使学生养成晚间在专业教室度过的习惯;逢假日或公休日在专业教室举行富有趣味的讲座或气氛亲切的小型交流会;发动教师多在学生中间讨论自己的实际设计课题,也可以在专业教室为教师开辟专门区域,使学生能够经常目睹教师的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节目、录像资料,参观各种展览,集中查看专题资料等,尽可能使学生在有利于教学的前提下,走出校园,向社会学习。
还应重视班级教学基地场所的建设,可以尝试定期通过某一专题项目内容的集中布置,实现某一阶段的某一特定教学任务,尤其是,可以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积极扩展思路,将其建设成为学生甚至是老师的精神家园。
譬如说,班级在目前一个阶段正在学习讨论有关玛雅文明的知识,那么教室是不是可以装点成为一个充满玛雅风格的所在呢?这样一来,学生举步其中,玛雅文明的遗风便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渗透到他们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地实现通过其他途径难以实现的教学目的。
由于设计独特的专业特色,在学生日常教学基地场所的建设上多花一些气力和工夫,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教学习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深入地开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3.文化熏陶。
工业设计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含科学技术、艺术和经济三个主要方面。
在目前学制四年的情况下,要想培养出技术和艺术设计能力非常均衡、并且都较强的专门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目前的设计教育,主要的还是引导青年人进入工业设计的领域,了解这一领域的内在本质、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掌握其特征要求,为以后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因此,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性的引导,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比培养和训练其专项技能更为重要的任务。
我们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固然应该是面对各种具体需要时能够大显身手的高技能人才,更应该是能够胸怀全局和闪烁智慧光芒的人类精英。
只有这样,他们的设计才可能是有长远生命力的,且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家。
因此,教师应该了解设计领域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从理论来源的高度启发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
事实上,人类的文化演进和发展,如世界各地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及各自的发展历史,听上去让人觉得深厚宏大望而生畏,将之灌注于四年的本科教学中,仿佛范围太广太泛,不切实际,实际上,这类知识对于人的影响作用,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熏陶。
对于设计类的学生来说,这种熏陶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作品的文化底蕴、深厚程度及其综合生命力,是通过由点及面、以面带点的方式作用于人的。
教师带领学生由一点深入下去,在一定的时期内形成一定的教学主题,随着对这一点内容的深入开掘,必须连带到许多相关方面。
要想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预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就这些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许多在学术界正在热烈争论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多方了解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勇敢地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4.实践环节。
设计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进行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在实际应用环节中适应各种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因此,有必要在设计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
目前,我们的学生参加实践的正规渠道,主要是国内外各类设计竞赛。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有到毕业设计时,才会有全面系统地接触实践的机会。
这样的实践机制显然会大大束缚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一,通过这样的机制,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能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其二,就是这一小部分参加了正规实践的学生,其指导方针也是适应竞赛设计需要的,而竞赛设计的特点,显然有别于生产实践中的需要。
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实践功底与实际需要存在严重脱节。
还有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因素是:学生通过实践付出或收益的经济份额,几乎全部由学生自行负担和接受,这一情况也不尽合理并有待改观。
所以,探讨一种更符合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模式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从总体上说,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会有经常性的、不定期的或是定期的、常规的设计业务需要。
如果能将这些需要与高校的设计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高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在得到适当经济效益补偿的同时,受到更为正规、更为有效的设计实践锻炼。
出于对设计任务的负责,也出于对学生实践效果的总结、检验和更大范围内的提高,在学生个人提交设计方案之后,可集中院内教学骨干力量,就其得失长短作出评价,必要时加以修改;并且在教师预先讨论的前提下,定期组织学生就不同方案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学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