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焦秉贞康熙耕织图(不全)

合集下载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 社会热点集训-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关注民生——“三农”问题与美丽乡村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包头市一模]《管子·地员》篇把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物(种),并记述了各种土壤上栽培的作物。

如粟土,“尽宜桐柞,莫不秀长。

其榆其柳,其糜其桑……群木蕃滋数大,条直以长。

”此外,对其他十七种土壤,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反映出我国早期农业() A.作物种植趋向多元化B.已产生了因地制宜的思想C.生产关系正发生质变D.生产力发展呈现不平衡性2.[2022·渭南市一模]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臿,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

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北方耕作技术落后于南方B.农业生产的范围拓展C.铁制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已走向成熟3.[2022·安顺市二模]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竞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此车为求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

”该“车”的使用()A.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播种效率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C.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D.推动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4.[2022·自贡市一模]下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

画作反映了()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5.[2022·榆林市三模]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四民月令》记述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如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等。

这反映了当时()A.耕作工具明显进步B.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C.编写农书蔚然成风D.政府对农业极为关注6.[2022·乐山市一模]据记载,唐朝建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仓廪系统。

这些仓廪建造科学、分布合理,各仓场容量大、利于防火防潮。

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太仓、正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根据实际需要随地设置,转运仓依据水陆运输的需要节级设置。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3年第07期红楼梦图咏(清)改琦绘978-7-5528-0016-6460.00本书选用光绪五年木刻本为底本影印《红楼梦图咏》。

书中绘制了通灵宝玉、绛珠仙草、警幻仙子、黛玉、宝钗、元春、惜春、史湘云、妙玉、王熙凤、迎春、宝玉等50幅图。

御制耕织图(清)焦秉贞绘978-7-5528-0066-13600.00本书以康熙年间内府刻本为底本影印《御制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翔实记录耕作与蚕织流程、方法的图谱,计有耕图和织图各二十三幅,每幅配诗一章。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清)曹雪芹著978-7-5528-0020-3680.00本书为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选用乾隆十九年抄本为底本,即甲戌本,此本为《红楼梦》最早的抄本,内附胡适所加红色批注。

校正泰昌天启起居注(3册)南炳文校正978-7-5528-0060-91200.00本书为2012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此书为世界仅存孤本文献的整理出版,原书现存日本内阁文库和东京国会图书馆。

《校正泰昌天启起居注》极为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史料价值很高。

此书的整理出版,可为明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一手资料。

御题棉花图(清)方观承编绘978-7-5528-0065-42600.00本书以乾隆御制内府刻本为底本影印《御题棉花图》,含图十六幅,包括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书前收录康熙《木锦赋并序》。

天津通史资料丛书·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史料选编(上、中、下)万新平总主编,天津市档案馆编978-7-5528-0067-8320.00本史料集收录1927年至1940年驻津英租界工部局的工作档案,包括账目、预算、董事会报告、收费、杂项、财政报告、财政统计、房屋租值捐、天津公学报告、捐类等。

高中历史课题15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作业

高中历史课题15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作业

十五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德州模拟) 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B.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C.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D.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解析】选C。

由材料“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知清初圈地主要是圈占汉人土地,分给满人,汉人失去土地或沦为流民,或成为满洲的依附民,严重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故C正确;分析题干,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见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尽管也有民生方面的考虑,但主要目的是确保满洲贵族的特权,维护统治基础,故政治动机超过经济动因,故A错误;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并不是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而且清朝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也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而且清朝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D错误。

【拔高训练】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北方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解析】选B。

材料“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其民托命于木棉……仰食于四方”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普遍,粮食靠市场供应,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正确。

2.(2021·天津模拟)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2011年—2013年江苏历史小高考非选择题汇编

2011年—2013年江苏历史小高考非选择题汇编

2011年—2013年江苏历史小高考非选择题汇编政治史:(2011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38.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发动了辛亥革命,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之后的五四风雷,更是将中国历史带入一个新阶段。

请回答下列问题:(1)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准备,分别指出孙中山成立的革命团体和政党。

(2分)(2)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关系到民生大计。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纲领中为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什么方案?(1分)(3)为实现民主政治,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什么宪法文件?这一宪法文件在国民权利方面是如何规定的?(4分)(4)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在革命性质和意义上都更进一层,请简要说明之。

(2分)(5)孙中山选择定都南京,从经济因素考虑,您认为当时江苏地区具备了什么优势?(1分)答案:(1)兴中会(1分)、同盟会(1分)(2)“平均地权”(1分)(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或责任制内阁(3分)。

(4)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分)、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分)(5)江苏地区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是南方经济的重心地所在。

(1分)(2012年)欧洲联合38.经历二战战火洗礼的欧洲,面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世界风云际会,“振兴欧洲,重建欧洲”成为一个时代的愿景。

欧洲人迈向联合的艰辛历程,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启示。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时期促使西欧国家合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2)20世纪70年代,欧洲政治上加强合作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分)(3)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分析欧溯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国际影响?(3分)(4)综合上述所答,纵观半个多世纪来的欧洲一体化,归纳出欧洲联合呈现的趋势特点。

探讨影响世界区域政治合作的主要因素。

清康熙本《御制耕织图》原刻初印本、后印本与覆刻本

清康熙本《御制耕织图》原刻初印本、后印本与覆刻本

清康熙本《御制耕织图》原刻初印本、后印本与覆刻本中央美术学院/董亚媛摘要:清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贞绘、朱圭镌刻的《御制耕织图》是清前期宫廷版画的代表作品,焦秉贞参用西方画法并做了适当的本土化处理,把透视画法纳入到了传统的“耕织图”图像体系中,发展出一套新的绘画样式,并在帝王的推动下制作成版画,“镂版印赐臣工”,在宫廷与地方得到了广泛的复制与流布,影响深远。

清代《耕织图》的版本十分复杂,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对于上图下文版式的《御制耕织图》原刻本初印本、原刻后印本、覆刻本的判定不清晰,存在把覆刻本当原刻本的现象。

本文借助新公开的版本资源,对上图下文版式的《御制耕织图》版画版本进一步厘清,以推测其刻印过程,并分析原刻初印本、原刻后印本及覆刻本的特征与关系。

关键词:《御制耕织图》原刻初印本原刻后印本覆刻本版本研究清康熙本《御制耕织图》版画的版本众多,就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私人所藏的版本情况来看,版本质量参差不齐,但多标榜为“清康熙三十五年本”,其中不乏模糊不清的后印本与刻印精良的覆刻本。

郑振铎曾云:“版画之书,贵于得初印之本,后印者每多图形模糊,失大神彩。

亦往往挖改刻工姓氏,不足考信。

”①原刻初印本与后印本的差别很大,印制较差的版本难以体现最初版本的绘者、刻工、印工的最高水准。

但是后印的版本并非没有价值,往往正因为这些线条磨损、印制较差、出现差错的“差”版本所透露出的蛛丝马迹,才得以判断其制作方式,为《御制耕织图》版画版本研究勾勒更为完整的画面。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康熙本《御制耕织图》版画的原刻版本进一步厘清,以推测其刻印过程,分析原刻初印本、原刻后印本及覆刻本的特征与关系。

一、原刻初印本与原刻后印本究竟哪一本才是康熙三十五年初印的《御制耕织图》这个问题,学界多年来未达成一致。

有很多学者认为图像上方康熙诗文旁的印章是朱印的为更早版本,有学者认为印章为墨印的版本更早。

笔者认为并不能以印章是否朱印为判断依据,需在存世版本中仔细比较,并结合文献记载,方能推测目前存世版本中的最初本。

高一历史必修2随堂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2随堂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时作业(三)[学业水平层次(A)]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覆,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解体B.商品交易活跃C.人口大量流亡D.重农政策被废除【解析】根据材料“莫不商贩”说明商品交易活跃;小农经济解体出现在鸦片战争后,C项与题意无关,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B2.(2014·天津学业水平测试)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答案】 D3.扬州仪征北部丘陵地区有“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由来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 A.夜市B.都会C.草市D.早市【解析】宋朝时城郊和乡村的“草市”较为普遍。

“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地名与草市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选C项。

【答案】 C4.(2013·天津学业水平测试)唐朝时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广州设立了()A.市令B.市舶使C.市舶司D.三司使【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在广州设立的是市舶使。

【答案】 B[能力提升层次(B)]一、选择题1.右图所示人物被后世尊为商业的祖师,那么,“商人”的来历是() A.经商的人拥有大量财富B.经商的人商业头脑灵活C.商业信息对经商至关重要D.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解析】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答案】 D2.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

这表明宋代()A.城市化不断发展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解析】由题干“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的信息可知镇指的是在农村形成的小商业都市,由农村草市发展而来,再结合宋代市镇数量迅速增加的信息可知,宋代农村草市发展迅速,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清]焦秉贞.《康熙御制耕织图》(故宫馆藏)

[清]焦秉贞.《康熙御制耕织图》(故宫馆藏)

[清]焦秉贞.《康熙御制耕织图》(故宫馆藏)[清]焦秉贞.《康熙御制耕织图》(故宫馆藏)《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

由于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本身也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

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

焦绘耕织图令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在序首钤盖了“佩文斋”朱印,在序后钤盖了“康熙宸翰”阳文朱方大印和阴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镌版印制,颁赐臣工。

焦绘《耕织图诗》问世以后,它的墨印彩绘本也开始出现。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墨印彩绘本影印出版,令世人一睹珍品风采,又能了解唐末五代以来墨印彩绘之技法。

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之《东方文库续编》中的《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所收之《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一文,将焦图与楼图作比较:“最为不同者,则焦图应用西洋之透视法以作画是也,”“楼图简单朴素,而焦图则纤细丽都。

”据考证,雍正、乾隆两朝都曾几度摹绘、刊行焦绘《耕织图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朝冷枚(焦秉贞弟子、供奉内廷)、陈枚(画家、官内务府员外郎)绘制的焦图的绢本着彩摹绘本,而大连图书馆所藏乾隆时刊印的《御制耕织图诗》则不但有康熙的诗,雍正、乾隆时的御制诗也都赫然在目。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专家居蜜女士提及他们也藏有《耕织图》,真不知《耕织图》会有几许。

有意思的是,焦绘《耕织图》成为当时景德镇瓷器中的一种特有纹饰。

三位顺治康熙时期的宫廷画家作品欣赏

三位顺治康熙时期的宫廷画家作品欣赏

三位顺治康熙时期的宫廷画家作品欣赏清黄应谌陋室铭图关于顺治、康熙期间宫廷绘画的状况,画史上只有简单的记载,但是由于没有内务府的档案提供相关数据,所以不像雍正、乾隆两朝那样,可以了解到比较多的详细信息。

顺治、康熙期间的宫廷画家,留下姓名的有黄应谌、王国材、孟永光、焦秉贞、冷枚等不多的几个人。

其中的王国材和孟永光就不见有作品传世。

有作品存世的几个画家中,黄应谌特别值得引起关注。

黄应谌,「字敬一,号创庵,顺天人」(清.胡敬《国朝院画录》,卷上),「世居京师」(清.韩昂《图绘宝鉴,续纂》卷2),擅长画「人物、鬼判、婴孩,傅染一遵古法」(清.韩昂《图绘宝鉴,续纂》卷2)。

胡敬《国朝院画录》一书中还说黄应谌在顺治年间曾担任过「上元县丞」。

笔者曾经写有《清初宫廷画家黄应谌及其作品》一文(刊《故宫文物月刊》,1992年8月号,台北),叙述这位画家的生平与画作。

我在这篇文章中考知,黄应谌于清朝初年就在宫廷中服务,后来一度任上元县知县,时在顺治中期,到了顺治晚年黄应谌仍然回到宫中供职。

黄应谌大概在康熙十三年(1674)之前离开了宫廷。

黄应谌留存的绘画作品尚有若干幅,其中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陋室铭图》轴和《祛倦鬼文化山水图》轴。

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等也有黄应谌作品的少量收藏。

(节选自聂崇正《我看康熙慧妃像轴并探讨其作者》)清黄应谌陋室铭图轴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应谌(生卒年不详),字敬一,号剑庵,顺天(今北京)人。

为上元县丞。

工书善画,人物、鬼判、婴孩,傅染一遵古法。

顺治十四年(1657)世祖见其画,召见供奉内廷,并关武图,赐官中书。

康熙六年(1667)尝画陋室铭图并书。

作品集清黄应谌屈原卜居图轴绢本设色 132x202cm 河北省博物馆藏清黄应谌慧妃常服喜容香清黄应谌山静日长图瀚海2011秋拍清黄应谌梅月双清清黄应谌山斋读书图清黄应谌雪山图吸收了西方繪畫技法的代表人物。

與冷枚同時被逐出畫院的還有徐名世等畫家,同時在畫院供職的郎世甯的徒弟查什巴、傅弘、王文志等也被遣回本旗。

古籍中的书画及其阅读价值研究——以焦秉贞《御制耕织图》为例

古籍中的书画及其阅读价值研究——以焦秉贞《御制耕织图》为例

教 韵 令 炎
社会 转 型 为 文治 的 文 官 社 会 ,书籍 在 社 会生 活 中的
地 位 也 突现 出来 。 自宋始 ,随着 雕 版 印刷 术 的发 展 ,
苏卅 I 书坊 8 1 o 3 6 3 7 1 4 6 l 1 9 1 9 2 3 2 6 1 9 7
阶级所垄断 , 他 们 严 格 限 制 书 籍 的流 通 和 阅 读 。书 籍与 著 作 全 部 归 官府 所 有 ,归官 府掌 控 。在 科 举 制
度 和 书 籍 传 播 的 作 用 下 ,国 人 “ 尚文 ”风 尚渐 浓 ,


字 政
¨ 律
书 牍 乐 书 他 学 试 集 典
籍 内容、读者群 及其 阅读 能力。此书 文字 为无旬 读的诗 歌 ,并且 用行书 写刻 ,据 统计 ,清 代只有 1 0% 的成年 男子具 有文 言 文 阅读 能力 , 所 以其 实现传 播 农桑 技术 的价 值 大打 折扣 。不过 书 中精 美 的书 画 艺术不 仅 给人 以美 的享 受 ,还 提 高 了各层 级
明 代 苏 州 金 陵 书 坊 出 版 书 籍 种 类 统 计 表 的 数 据 可 以显 示 出 有 明一 代从 “ 雅 文化 ”向 “ 俗文化” 转 变 的 力 度 ,同时 也 显 示 出普 通 民众 可 阅读 书 籍 种
作 为精 神 消 费品 ,其 消 费 已成 为 当 时 社 会时 尚 , 自 然 也就 带 来 了经 济 的 发 展 ,阅读 人 群 的扩 大 ,国 民 素 质 的 提 高 。这 一 切就 像 蝴 蝶 效 应 一 般 影 响 深 远 。
而 ,所 以清 代 的 书 业
流 通 。整 个 宋 代 ,书 坊 、书肆 、书 林 、书 堂 、书 籍

康熙题《御制耕织图》诗

康熙题《御制耕织图》诗

康熙题《御制耕织图》诗康熙题《御制耕织图》诗《耕部诗》目次: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筛、簸扬、砻、入仓、祭神。

1、浸种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勾芒,再拜祈秋成。

暄和节候肇农功,自此勤劳处处同。

早辨东田穜稑种,褰裳涉水浸筠笼。

2、耕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

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赪。

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

永怀历山下,往事关圣情。

土膏初动正春晴,野老支筇早课耕。

辛苦田家惟穑事,陇边时听叱牛声。

3、耙耨雨笠冒宿雾,风簔拥春寒。

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

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

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

每当旰食念民依,南亩三时愿不违。

已见深耕还易耨,绿蓑青笠雨霏霏。

4、耖脱袴下田中,盎浆着塍尾。

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

迟迟春日斜,杳杳樵歌起。

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

东阡西陌水潺湲,扶耖泥涂未得闲。

为念饔飧由力作,敢辞竭蹶向田间。

5、碌碡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

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

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

渐暄牛已喘,长怀丙丞相。

老农力穑虑偏周,早夜扶犁未肯休。

更驾乌犍施碌碡,好教春水满平畴。

6、布秧旧谷发新颖,梅黄雨生肥。

下田初播殖,却行手奋挥。

明朝望平畴,绿针剌风漪。

审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

农家布种避春寒,甲坼初萌最可观。

自昔虞书传播谷,民间莫作等闲看。

7、初秧春工正当时,下种看期度。

乘闲携子游,策杖临堭路。

看水泛西湖,临风方日暮。

农家事可知,应费心无数。

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

最爱清和天气好,绿畴千顷露秧针。

8、淤荫杀草闻吴儿,洒灰传自祖。

田田皆沃壤,活活流膏乳。

塍头鸟啄泥,谷口鸠唤雨。

敢望稼如云,工夫盖如许。

从来土沃藉农勤,丰歉皆由用力分。

薙草洒灰滋地利,心期千亩稼如云。

9、拔秧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濯,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1某某第一次仿真联考)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

这表明明代()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2.《中国大历史》中写道,X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X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

材料说明明代内阁()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促进了内侍机构外延化3.下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

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B.降低决策效率,形成拖沓的工作作风C.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D.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4.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等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这说明()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某某性特点5.(2020某某某某三模)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

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

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B.实现民族自治C.消弭军事冲突D.维护国家统一6.乾隆皇帝认为,“某某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巡视某某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

《耕织图》的版本与源流

《耕织图》的版本与源流

‘耕织图“的版本与源流Һ乔晓勤内容提要:‘耕织图“是南宋以来官刻和民间刻本众多㊁流传有序的重要古籍之一㊂从其问世起,它就成为反映各王朝统治者表白 知稼穑之艰难及蚕桑之始末 的代表性出版物㊂最早由南宋绍兴年间楼(1091 1162)所绘制的‘耕织图“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㊂之后‘耕织图“在宋㊁元㊁明㊁清几代都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出现了各种官刻的版本㊂坊间刻本和流传到朝鲜㊁日本的刻本也都数量众多,为我们研究中国古籍的版本源流提供了一个甚好的标本㊂本文尝试分析‘耕织图“各时代版本的特点和递变情况,以期达到管中窥豹之效㊂关键词:‘耕织图“;宋刻本;宫廷绘画T h eO r i g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E d i t i o n s o f I m a g e s o f P l o u g ha n d W e a v i n gҺS t e p h e nQ i a oA b s t r a c t:T od e p i c t s e n s e o f f a r m e r s w o r k i nt h e f i e l da n d p r o c e s so fm a k i n g s i l kf r o ms i l k w o r m h a s b e c o m e o n eo f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t h e m e so fR o y a l p a i n i n g a c a d e m y s i n c eS o u t h e r nS o n g.B e h i n di t, e m p e r o r sw a n t e d t ou s e t h e i r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i s t h e m e t o i n d i c a t e t h e i r c o n c e r no f 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s d a i l y l i f ea n d w e l l-b e i n g.B a s e d o nt h e o r i g i n a ls e to fi m a g e so ff a r m i n g a n d s i l k m a k i n g a c c o m p a n y i n g w i t h p o e m s a t t r i b u t e d t oL o uS h o u(1091-1162)i nS o u t h e r nS o n g,v a r i o u s e d i t i o n s o f I m a g e s o f P l o u g ha n d W e a v i n g i n p r i n t e df o r m h a v eb e e nh a n d e dd o w nt o l a t e rd y n a s t i e s t o b e c o m eo n e o f t h e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t h a t s h a r e s t r a c e a b l e s e q u e n c e s o f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r o u g hS o n g,Y u a n,M i n g a n dQ i n g .T h es t u d y o fo r i g i n ,d e v e l o pm e n ta n dv a r i a t i o no ft h i s p u b l i c a t i o na l l o w u st o 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r o d u c t s o fr o y a l p r i n t i n g h o u s e s a n d t h e i r p r i v a t e c o u n t e r p a r t s i nd i f f e r e n t d y n a s t i e s .K e yw o r d s :I m a g e s o f P l o u g ha n d W e a v i n g ;S o n g D y n a s t y b l o c k p r i n t e de d i t i o n ;R o y a l p a i n i n g ‘耕织图“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流传时间久远,版本众多的古籍㊂对其进行研究的著述颇丰㊂‘耕织图“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此书虽然以农桑为内容,但从其问世起就成为反映各王朝统治者表白 知稼穑之艰难及蚕桑之始末 的代表性出版物㊂同时由于其跨越不同的时代,官刻和坊间刻本众多,从而为我们研究中国古籍的版本源流提供了一个甚好的标本㊂本文尝试分析‘耕织图“各时代版本的特点和递变情况,以期以小见大,为中国古籍的版本及相关研究贡献绵薄之力㊂‘耕织图“最早出现的版本是南宋绍兴年间浙江于潜县县令楼所绘制的㊂楼(1091 1162),字寿玉,一字国器,浙江奉化人,后徙居琦县(浙江宁波)㊂绍兴三年(1133)任于潜县令,绍兴五年(1135)任邵州通判,绍兴二十五年(1155)任扬州知府兼东安抚使㊂楼在县令任上时,踏遍于潜县所辖之十二乡,向当地的农夫㊁蚕妇讨教耕种㊁植桑㊁织帛等方面的知识,以反映农桑之苦为目的,绘制了耕图21幅,织图24幅,共计45幅的耕织图,并逐图配以诗㊂其将‘耕织图“于绍兴年间上呈宋高宗(1127 1161)后,深得高宗赞赏㊂受‘耕织图“影响,南宋朝廷内和几乎各州㊁县府中均绘有‘耕织图“, 使民得而观之 ㊂楼所绘的‘耕织图“共有两个版本㊂一是正本,进献高宗,藏于皇宫;一为副本,留在家中㊂副本由其侄子楼钥题跋㊂其孙楼洪㊁楼深根据家藏‘耕织图“副本,配上五言诗,仿刻于石,使之流传后世㊂楼‘耕织图“原本及刻石今均已散失,其五言诗45首仍流传至今㊂正本进献高宗后,高宗命翰林图画院摹绘㊂摹本中的‘耕图“现已无考,而绢本长卷‘蚕织图“自宋以来一直深藏各朝后宫,流传有序㊂此画20世纪30年代时被溥仪携带出宫,后流落民间,为私人所收藏㊂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㊂该‘蚕织图“全长10.58米,宽0.28米,共有24组画面,以长廊贯通,描绘了南宋时期蚕 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户从采桑㊁养蚕㊁缫丝到织帛㊁入箱等全过程㊂全卷共绘74人㊂桑树㊁户牖㊁几席㊁蚕具㊁织具等,皆以写实手法描绘㊂每一幅画面的旁边,均有宋高宗的显仁吴皇后用小楷题注,对画面加以诠释和赞颂㊂还有元代书法家鲜于枢㊁清朝乾隆皇帝等九人的题跋,并钤有 乾隆御览之宝 嘉庆御览之宝 宣统御览之宝 三希堂 御书房 无逸斋 等印等共48方㊂图1:黑龙江省博物馆所藏南宋‘蚕织图“此画作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的作品㊂刘松年(约1155 1218),钱塘人,南宋孝宗㊁光宗㊁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㊂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0 1194)为画院待诏,宋宁宗时(1195 1224)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㊂清乾隆年间,画家蒋廷锡之子蒋溥向清高宗献上一卷‘蚕织图“㊂高宗对其深信不疑,并将其编入‘石渠宝笈“㊂直到后来又有人献上与之极其类似的‘蚕织图“,才引起乾隆的怀疑㊂经过重新考证,清高宗认为这‘耕织图“是元代程棨依楼本而创作的临摹本,‘耕图“后有姚式之跋:‘耕织图“二卷,文简程公曾孙棨仪甫绘而篆之㊂ ‘织图“后有赵子俊之跋: 每节小篆皆随斋手提㊂ 随斋 是程棨的别号㊂ 松年笔 三字 腕力既弱,腹无记印 ,遂认定此本是后人伪题,而刘本已佚㊂此观点一直被广泛接受㊂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有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被认为是南宋画家梁楷可能在嘉泰年间(1201 1204)供职宫廷画院时所绘的‘耕织图“㊂该图为绢本淡彩墨画,藏品仅得‘织图“的残卷,含喂蚕㊁一眠㊁二眠㊁三眠㊁采桑㊁捉绩㊁上簇㊁下簇㊁择茧㊁缫丝㊁络丝㊁经㊁纬㊁织等共十五幅画面,无配诗㊂①梁楷,东平人,字百梁,南宋时曾为画院待诏,赐金带而不受,挂于院内,嗜酒,号曰梁疯子㊂据记载,南宋理熙元年(1237)尚有楼本的汪纲的木刻复制本㊂现已失传㊂汪纲,字仲举,黟县人㊂生年不详,约卒于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前后㊂曾任绍兴知府,主管浙东安抚司㊂著有‘恕斋集“‘左帑志“‘漫存录“等㊂失传的楼‘耕织图“的另一个版本是其从曾孙楼杓于嘉熙元年(1237)所刻的重刻本㊂此本是‘耕织图“的第一个刊刻本元延祐五年(1318),司农丞苗好谦及孟祺等撰写‘栽桑图说“和‘农桑辑要“,将元初李声临摹的楼‘耕织图“一同编入㊂‘农桑辑要“在元代曾重刊多次,至少有三个刊本,首刊于至元年间(1264 1294),再版于延祐元年(1314),三版情况不明㊂元代另有休宁人程棨根据楼氏家族收藏的副本临摹之‘耕织图“,流传于世㊂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将其收藏于圆明园贵织山堂,同时命画院临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于圆明园㊂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时,‘耕织图“被掠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F r e e rG a l l e r y o fA r t,F1954.21)㊂该馆藏品有乾隆题跋曰: 前辨定‘耕作“㊁‘蚕织“二图,为程棨摹自楼㊂第考之卷后姚式诸跋,而知原本固未见也㊂兹以校辑‘永乐大典“载有楼‘耕织图“幅数及景若诗詩,与程卷无弗合,盖足为考资征信,因识之㊂癸巳春闰上浣,御笔㊂ 画作的钤印有: 几暇临池 几暇怡情 得佳趣 乾隆宸翰 古稀天子 乾隆鉴赏 卐有同春 等㊂刻石也在这次浩劫中部分毁坏,余石于民国初年被徐世昌收藏,后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㊂现存共23方,其中耕图13方㊁织图7方,另有3方因过于残破,无法辨识㊂清版‘农桑辑要“是从‘四库全书“中明‘永乐大典“所辑出的㊂清代还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刊本,其后都是这个聚珍本的复刻本或排印本,总共有近20种㊂上海图书馆藏元刊大字孤本‘农桑辑要“,被广泛认为是较少错①王潮生:‘几种鲜见的<耕织图>“,‘古今农业“,2003年第1期,第64 80页㊂图2:美国华盛顿F r e e rG a l l e r y o fA r t所藏程棨‘耕织图“讹的一个版本㊂明代‘耕织图“的版本包括:张师说辑刊㊁陈无私订正的‘田园经济丛书“本,著录于沈乾一‘丛书书目汇编“中;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江西按察检事宋宗鲁仿宋版;明末胡文焕刊印的‘格致丛书“本;邝璠‘便民图摹“十六卷本,其中卷一㊁卷二为‘耕织图“摹本,卷一为‘农务之图“,卷二为‘女红之图“;以及和刻明初刊本,藏于日本小岛氏宝素堂,著录于日本人涩江全善㊁森立之所著‘经籍访古志“中㊂宋宗鲁仿宋重刊本‘耕织图“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延宝四年(1676)狩野永纳(1631 1697)本的祖本,在日本美术界有很大影响㊂该刻本分两册,含耕图21幅,织图24幅㊂狩野永纳在其跋文中称: 耕织二图者,则中华之旧本也㊂ 幸哉予家世藏此图本,而最希见其比,描耕织,诗兼画并显然也㊂则要后世子孙感此事业,方今子弟求再附梓以公诸世㊂盖考诸目录,则耕也备足,织也有图无诗六,而不见异本,故依旧出授之,传永久,聊加卑词,以证之曰尔㊂ 明万历年间‘耕织图“被引用编入‘便民图纂“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便民图纂“十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㊂第一卷为农务图十五,第二卷为女红图十六,每图皆系以竹枝词一首,第三卷以下分十一类,曰耕获,图3:日本早稻田大学藏狩野永纳刻本‘耕织图“书影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曰桑蚕,曰树艺,曰杂占,曰月占,曰祈禳,曰涓吉,曰起居,曰调摄,曰牧养,曰制造㊂嘉靖壬子刻于贵州㊂前有左布政使李涵序,称邝廷瑞始刻于吴中,吕经又刻于滇省,其中利民用者甚多㊂然意求全备,往往冗琐㊂ 其书本农家者流,然旁及祈福择日及诸格言,不名一家,故附之杂家类焉㊂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之子部农家类下有[宋]陈旉撰‘农书“三卷,中有‘蚕书“一卷([宋]秦观撰);于潜令楼公进‘耕织二图诗“一卷([宋]楼撰),该书现存的版本有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藏于河南省图书馆),清初钱氏述古堂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清陈氏稽瑞楼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等㊂郑振铎先生认为,明邝璠‘便民图纂“的嘉靖㊁万历本‘耕织图“可信是从宋代楼的本子里出来的㊂其中万历本的插图精致工丽,仪态万方,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木刻画之一㊂务农凡十五图,女红凡十六图,出于傅汝光㊁李桢㊁李援㊁曾中㊁罗锜诸人所刻,他们都是这时代的北方刻工之良者 ①㊂各种版本的‘耕织图“盛行于清代㊂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意外得获南宋楼‘耕织图“,感慨织女之寒㊁农夫之苦,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以楼原作为基础重绘‘耕织图“㊂康熙不仅每图亲题七言律诗一首且于图前亲书序文,并于序首㊁尾钤印,序首钤 佩文斋 朱印,序后钤 康熙宸翰 阳文朱方印和阴文 稽古右文之章 朱方印㊂再命朱圭㊁梅裕凤镌版印制,颁赐臣工㊂所以此版之‘耕织图“又被称为‘佩文斋耕织图“㊂焦秉贞为山东济宁人,著名画家,师从郎世宁,工西洋画法,官至钦天监五官正㊂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焦秉贞奉旨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46幅㊂第1至23幅为耕图,第24至46幅为织图㊂据清张庚‘国朝画征录“: 焦秉贞,工人物,其位置自近而远,由大及小,不爽毫毛,盖西洋法也㊂康熙中祗候内廷,圣祖御制耕织图四十六幅,秉贞奉诏所作,村落风景,田家作苦,曲尽其致,深契圣衷,赐赍甚厚,旋镂版印赐臣工㊂ 焦秉贞所绘的‘耕织图“是根据楼‘耕织图“增减而成,其中耕的部分增加了 初秧 ㊁ 祭神 2幅,织的部分删去了 下秧 ㊁ 喂蚕 ㊁ 一眠 3幅,增加了 染色 ㊁ 成衣 2幅,总计耕23幅㊁织23幅,合46幅㊂焦图每幅除保留楼①郑振铎:‘西谛书话“,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661页㊂五言诗外.还附有康熙亲题七言诗一首㊂由于康熙帝的赏识,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将此图刻印成书,康熙五十三年(1714)又颁布此书为‘御制耕织图“㊂‘石渠宝笈“艺术类卷十二谓: 焦秉贞画‘耕织图“一册,素绢本着色一凡四十六幅㊂第一幅至第二十三幅耕图,第二十四幅至四十六幅织图㊂末幅款云 臣焦秉贞画 ,下有 臣焦秉贞 一印㊂幅高七寸三分,广同㊂每幅上方宣德笺本㊂ 书下有 康熙宸翰 ㊁ 稽古右文之章 二玺,前有 佩文斋 一玺㊂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子部艺术类下载‘耕织图“一卷,清焦袁贞绘,清康熙三十五年内府刻本㊂收藏此刻本的国内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㊁中国历史博物馆㊁上海图书馆㊁上海博物馆㊁内蒙古图书馆㊁沈阳故宮博物院㊁吉林大学图书馆㊁甘肃省图书馆㊁浙江省图书馆㊁天一阁㊁安徽省博物馆㊁桂林市图书馆㊁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19个单位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绢本设色康熙‘耕织图“㊂该书分两册,一册为‘耕图“,卷首有康熙题签 一犁杏雨 ;一册为‘织图“,亦有康熙题签 三径桑云 ㊂两题签左侧均有 康熙三十五年春二月御书 字样,并钤有 康熙宸翰 保令太和 两印㊂单幅绢本图画的尺寸为高26.5厘米,宽30厘米㊂据有的研究者认为,此本即焦秉贞于康熙年间创作的原本真迹①㊂雍正登基前曾命画师参照楼‘耕织图“和康熙‘御制耕织图“绘制‘耕图“㊁‘织图“各23幅,并重复6图,总计52幅图㊂但排列顺序稍有改动,并且删去了楼的五言诗,亲自各题五律诗一首,是为‘雍正耕织图“,钤印 雍亲王宝 破尘居士 ,原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㊂图中主要人物如农夫㊁蚕妇等均模仿胤禛及其福晋等人的肖像㊂这在历代‘耕织图“中是仅见的㊂其用意也许是为了迎合康熙重视农桑的心理㊂乾隆也命画师摹绘楼‘耕织图“,亲自作序,并在保留楼原诗的同时,于每幅题七律及五律诗各一首㊂乾隆石刻‘耕织图“(1769)系乾隆皇帝命画院据元代程棨摹本所作刻石,分耕21图㊁织24图,共45幅㊂每幅图长53厘米,纵高34厘米,阴刻㊂其画幅㊁画目与程棨的‘耕织图“完全一致,画面内容及所题①郁火星:‘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耕织图>及其艺术特征“,‘美术“,2011年第5期,第98102页㊂ 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图4: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耕织图“诗款也基本相同①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朝焦秉贞弟子 宫廷画师冷枚㊁乾隆朝宫廷画师陈枚绘制的‘耕织图“的素绢着色本,均非常精美,乃清代‘耕织图“中的精品㊂大连图书馆所藏乾隆时刊印的‘御制耕织图诗“,包括了康熙㊁雍正㊁乾隆三朝的御制诗㊂乾隆时期一些府县也纷纷刻板印发‘耕织图“,以至其翻刻本屡见不鲜㊂清代地方官员编修县志时,也将‘耕织图“及其诗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详加记录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浙江‘于潜县志“内有仿康①曾雄生:‘中国农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5页㊂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熙焦秉贞的‘耕织图“,据传四川‘什邡县志“内也有‘耕织图“①㊂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御制耕织全图“(‘耕织图“)一卷,清焦秉贞绘图,清康熙㊁雍正㊁乾隆题诗,清乾隆内府刻本㊂二册㊂半叶八行十六字,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㊂左叶为图,右叶为三帝御制诗各一首,画框为紫色㊂卷前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御制序亦以紫色印刷㊂框高23.8厘米,宽21.2厘米㊂焦秉贞除了‘耕织图“外,还绘有‘仕女图“‘秋千闲戏图“‘池上篇画意“‘列朝贤后故事“和‘张照肖像“等㊂此‘御制耕织全图“中凡耕图二十有三,曰:浸种㊁耕㊁耙耨㊁耖㊁碌碡㊁布秧㊁初秧㊁淤荫㊁拔秧㊁插秧㊁一耘㊁二耘㊁三耘㊁灌溉㊁收刈㊁登场㊁持穗㊁舂碓㊁籭㊁簸扬㊁砻㊁入仓㊁祭神;凡织图二十有三,曰:浴蚕㊁二眠㊁三眠㊁大起㊁捉织㊁分箔㊁采桑㊁上簇㊁炙箔㊁下簇㊁择茧㊁窖茧㊁练丝㊁蚕蛾㊁祀谢㊁纬㊁织㊁络丝㊁经㊁染色㊁攀华㊁剪帛㊁成衣㊂康熙御制序曰: 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㊂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织悉具备㊂昔人以此被之管弦,列于典诰㊂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㊂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曰 农事伤则馋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㊂ 又曰 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㊂ 欲臻斯理者,舍本务其曷以哉?朕每廵省,风谣乐㊁观农事于南北土疆之性,黍稌播种之宜,节候早晚之殊,蝗蝻捕治之法,素爱咨询,知此甚晰,听政时恒与诸臣工言之,于丰泽园之侧,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阡陌井然在目,桔槔之声盈耳,岁收嘉禾数十种㊂陇畔树桑,傍列蚕舍,浴茧缫丝,恍然如茆檐蔀屋,因构知稼轩㊁秋云亭以临观之㊂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惓惓于此,至深且切也㊂爰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自始事迄终事,农人胼手胝足之劳,蚕女茧丝机杼之瘁,咸备极其情状㊂复命镂版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㊂书曰: 惟土物爱厥心,臧庶于斯图㊂ 有所感发焉㊂且欲令寰宇之内,皆敦崇本业,勤以某之,俭以积之,衣食丰饶,以共跻于安和富寿之域,斯则朕加惠元元之至意也夫㊂ 与此相同的版本著录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㊂①曾雄生:‘中国农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5页㊂《耕织图》的版本与源流图5: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御制耕织图“书影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亦藏有清‘耕织图“㊂按该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编纂者的鉴别,该书被认定为清翻刻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府本,一册㊂框高及宽皆24.1厘米㊂耕图与织图之末镌有钦天监五官臣焦秉贞画,鸿胪寺序班臣朱圭镌 ㊂朱圭(约1644 1717),字上如,吴郡人㊂善绘事,工雕刻㊂曾雕刘源绘‘凌烟阁功臣像“,南陵诗人金史之‘无双谱“㊂朱圭后被选入养心殿供事,凡大内字画皆出其手,被授为鸿胪寺序班㊂与梅裕凤合雕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贞所绘‘耕织图“㊂康熙五十二年(1713)再刻王原祁㊁宋骏业所绘‘万寿圣典图“㊂后二者皆为内府刻本㊂‘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还对‘耕织图“在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版本进行了颇有见地的鉴别㊂指出该书在上述三朝曾屡经翻刻,传本既多,又无翻刻年月记载,故各家书目皆著录为康熙▶083三十五年内府刻本,致原本㊁翻本面目难辨㊂该书又进一步指出,三朝‘耕织图“的版本系统有三: 一为所有康熙印章(包括序文与题诗)皆系钤盖者,即康熙分赐臣工之原本;二为康熙序文前后三印(即 佩文斋 白文长方㊁ 康熙宸翰 朱文方㊁ 稽古右文之章 白文方)系钤盖,其余刻版墨印;三为所有印章均刻版墨印㊂后两种或有酷肖原本者,然无论精粗,率皆翻刻之本㊂今所见者,当推范氏(景中)净琉璃室藏本为佳㊂①总结以上,我们不难发现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社会,农书的编纂和刊行是很受重视的㊂但‘耕织图“的出现和流传仍是非常特别的个案㊂首先在南宋,当楼向宋高宗赵构上呈‘耕织图“并得到赞赏时,其地位的特殊性就已注定㊂宋代时楼‘耕织图“已有五种,包括楼所绘之正本和副本㊁楼钥之摹本㊁汪纲之刊印本以及吴皇后的题注本㊂元明两朝‘耕织图“的不同版本得以流传,其中有宋末元初程棨根据楼氏家族收藏的副本临摹之‘耕织图“,明江西按察检事宋宗鲁仿宋版及据此本传到东瀛狩野永纳所刻的版本㊂清康熙焦秉贞所绘‘佩文斋耕织图“是清代‘耕织图“的最佳版本㊂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绢本设色康熙‘耕织图“可能是焦秉贞的原绘真本㊂因为‘耕织图“在清康熙㊁雍正㊁乾隆三朝曾屡经翻刻,故各种古籍藏本书目中所著录为康熙三十五年内府刻本者,若无钤康熙时朱印者,皆有可能是翻刻本,此点不能不辨㊂084◀①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编:‘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4 175页㊂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

焦秉贞御制耕织图(清 康熙彩绘本)【图】

焦秉贞御制耕织图(清 康熙彩绘本)【图】

焦秉貞&#183;御制耕織圖(清康熙彩繪本)【圖】焦秉貞·御制耕織圖(清康熙彩繪本)★★★還舊樓主2013年10月30日轉自《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桑蚕和农耕。

元世祖忽必烈曾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耕织图”是用绘画配合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劳作过程的一大创举,《耕织图》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是解读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

一、耕织图的流传扩展(一)、最早的耕织图是由南宋初期的楼瓙所绘。

楼瓙在南宋任于潜县令(今临安)时,“深领帝旨”,笃意民事,概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防始末,为‘耕’、‘织’二图。

(二)、楼璹《耕织图》的直接摹绘本(1)、宋濂《题耕织图卷后》认为,他所见到的《织图》有吴皇后的题注,可能是翰林待诏重摹之图,所谓“翰林院重摹本”之说不一定可靠。

也许这个“题注本”可能就是楼璹所进呈之图。

(2)、由《进东宫〈耕织图〉札子》可知,楼璹侄楼钥曾依据楼璹《耕织图》的副本重新摹绘(传写旧图),并抄录了他为《耕织图》写的“跋”语,分装为两轴,进献给太子殿下。

说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楼璹《耕织图》的摹本。

(3)、根据楼洪为《耕织图诗》刻石题识之意,似乎将“图”和“诗”都“镌诸石”。

但楼钥在为《耕织图》刻石的“跋”语中却说:“欲以诗刊诸石,钥为之书丹”。

似乎是只刻了“诗”,而未刻“图”。

究竟刻没刻图,这还是个疑问。

不过既使是只有“诗”的刻石,至今也还没有发现。

(4)、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绍兴(会稽)知府汪纲见到楼《图》之副本,出于让皇宫及官员们了解农桑之艰辛的良好愿望,于是命工重图,付梓刊印,并且为楼《图》写了“赞语”,楼杓为刊印写了“跋”。

这是又一种楼《图》的直接摹本,并且有了刊刻本。

至此,连楼璹《图》正本、副本在内,直接从楼《图》摹绘、刊刻之《耕织图》己有五种。

乾隆御制耕织图诗墨「耕目」节选欣赏

乾隆御制耕织图诗墨「耕目」节选欣赏

乾隆御制耕织图诗墨「耕目」节选欣赏墨与收藏在文房四宝中,「墨」占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们知道,墨主要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再与动物蛋白构成的「胶」配合,辅以十几种配料制作而成的。

一位书画家想要精确地用毛笔表现内心感受,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就要使用原料配比讲究、制作工艺到位的所谓「名工十万杵」的佳墨。

非今时新制之墨能及也。

古今书画大家,如元代的赵孟俯,明代的董其昌,近代的黄宾虹、李可染,都是深谙此道的高手。

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发展到明清时,墨的制作工艺已经极尽精巧,诗书画印的万般微妙得以在此方寸之间淋漓展现。

渐渐,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耗品,而是文人用来抒怀、珍藏甚至传家的宝物。

奈何,墨对保存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历经几百年的沧桑或裂或碎,又有许多宝墨已经化为艺术家的书画作品,所以流传下来古墨极为稀少,如今市面上偶有失群的古墨出现,品相状态参差不齐,且真伪难辨。

耕织图与乾隆《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清朝皇帝素来仰慕中原文化,康熙皇帝南巡过程中见到耕织图,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并每幅制诗一章。

焦秉贞为山东济宁人,著名画家,师从郎世宁,工西洋画法,官至钦天监五官正。

清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贞奉旨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46幅。

第一至23幅为耕图,第24至46幅为织图。

此套御制耕织图墨,正是乾隆年间,以康熙版御制耕织图为蓝本,用中国传统制墨工艺制作出的一套中西结合风格的御用文房用品。

此套墨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其中一面模印精细,人物景观栩栩如生,字口清晰圆润,表面隐隐泛出紫光,另一面御诗填金规整,金色凝重。

四十八锭灿灿生辉的古墨,雍容华贵文雅细腻兼而有之,俨然展现出一派男耕女织的泱泱大国盛世景象。

御制耕图诗墨御制耕图诗墨一套二十四件,共收于双龙「御制耕图诗墨」漆盒长方形墨,长6.9公分耕目描述:一面模印戗金双龙,中题楷书「御题耕织图诗」。

康熙版《御制耕织图》中的女红题材表现研究

康熙版《御制耕织图》中的女红题材表现研究

图1御制耕织图之浴蚕【美术理论研究】女红亦称为女事和妇工,女性劳动题材的艺术表现由来已久,其中耕织图的影响范围更加深远。

宋代楼璹绘制《耕织图》第一次掀起了对农业题材表现的高潮。

《御制耕织图》是康熙为鼓励农桑而下令绘图刻版,共四十六幅,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由宫廷画师焦秉贞所绘。

焦秉贞在康熙时任钦天监五官正,擅长肖像画。

因受传教士影响,其画融入欧洲绘画特点,重明暗,长于精工界画。

嘉庆朝翰林院编修胡敬在《国朝院画录》中如此评价:“海西法善于绘影,剖析分刌,以量度阴阳向背斜正长短,就其影之所著而设色,分浓淡明暗焉。

故远视则人畜花木屋宇皆植立而形圆,以至照有天光,蒸为云气,穷深极远,均粲布于寸缣尺楮之中。

秉贞职守灵台,深明测算,会悟有得,取西法而变通之。

圣祖之奖其丹青,正以奖其数理也。

”由此可见,焦秉贞将中西绘画熔于一炉,对于人物、界画等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

本文通过对女红主题表现的分析,了解焦秉贞所绘的《御制耕织图》,分析清代女红题材绘画的特点。

一、绘画内容《御制耕织图》中表现女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织图部分,除《采桑》《上簇》《窖茧》《染色》这四图以外,其余十九幅均有女性参与,以此来表现中国农耕文化的女织图景。

女红并非只是独自一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可以多人参与的集体性劳作,在《御制耕织图》中均在群体劳作语境下展现。

在此将其分为女性空间中的女红、女红的母性特征以及女红的社会性质三类进行分述。

(一)女性空间中的女红《御制耕织图》中《浴蚕》《三眠》《纬》《织》《剪帛》这五幅,是只有女性角色的表现。

画中,人物情态轻松自然,娴静温婉。

例如《浴蚕》(图1),焦秉贞以浸洗蚕子展开对女红染织程序的描绘。

图中空白处的诗句为:“农桑将有事,时节过禁烟。

清风归燕日,小雨浴蚕天。

春衫卷缟袂,盆池弄清泉。

深宫想斋戒,躬桑率民先。

”诗中描述的浴蚕时节为春日小雨天,燕子翻飞时,可见浴蚕是在初春时节进行。

图中四名女子,一名女子袖子轻挽,浴蚕选种,一名少女站在盆前帮忙,右侧站立的女子则在一旁的桌子上晾蚕种,与浴蚕女交谈甚欢。

清焦秉贞《康熙南巡图》刘氏多胜斋藏

清焦秉贞《康熙南巡图》刘氏多胜斋藏

清焦秉贞《康熙南巡图》刘氏多胜斋藏
【名称】清焦秉贞康熙南巡图
【年代】清代
【简介】手卷,设色绢本,58×545cm。

款识:臣焦秉贞恭绘。

钤印:臣焦秉贞、敬绘
藏印:胤禛(1678-1735):雍正御览之宝。

其他:鹤巢清翫内藤虎(长尾甲1866-1943)。

题跋:明季以来利玛窦郎世宁迭传西洋画法。

焦秉贞以其法作人物花卉,吴渔山则以作山水人喜新奇,渐成风尚,于是画法一变,如冷吉臣、蒋扬荪、龚半千、戴鹰阿,亦各出新裁,颇多创意,盖皆本诸西法也。

秉贞此卷用笔谨严,仍法古人屋宇桥梁界画,略仿赵千里,树石山水力摹仇十州,而其布置远近大小则参西法,描写精细,设色工妙,曲尽姿致,不遗纤毫,与曾奉诏所画耕织图,并为一代绝作。

燕京庚子乱,出自彼国内廷,流传我邦者,可窥当时巡幸盛典之一班,尤有裨于史学,不可仅以画法精妙称之也。

大正六年(1917年)岁在丁巳五月十八日。

长尾甲题于平安偶园。

钤印:子之、雨山罗振玉(1866-1940)题签条:南巡苏州虎邱行宫图卷。

宣统丙辰(1916年)臣罗振玉恭题。

钤印两方。

盒面冯康侯(1901-1983)题: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卷。

刘氏多胜斋藏。

冯康侯。

著录:《日本现在支那名画目录》,大冢巧艺社,昭和13年(1938年),第294页。

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

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

历史与文化丝绸JOURNAL OF SILK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Viewing various issues regarding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from the Han language memorandum archives of the Qing palace s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崔㊀岩(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北京100029)摘要:文章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汉文奏销档中关于织染局的七份档案,通过梳理乾隆和嘉庆年间内织染局设置及所辖人㊁财㊁物变更等重要事项,分析了清朝中期织染局的沿革历史㊁人员构成和分工㊁所用物料㊁织造品类和使用去向等种种问题,阐明了织染局作为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之一的特殊性质和使命,以及与江南三织造的联系和区别㊂织染局作为清代唯一一处位于京内的官营织造机构,其用丝主要来自江南三织造的供应,在匠役的来源上也与江南地区有着密切联系㊂由于地理条件及生产规模所限,织染局所产丝织原料质量㊁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别均不能与三织造相比㊂但是作为随传随办的织造机构,织染局能够灵活应变,满足上用和内用的临时需求,因此在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中具有特殊地位㊂而且,自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织染局迁入万寿山演化为耕织图后,不仅通过精简人员和技艺优化来扩大生产品类和提高产品质量,更与皇帝倡导农桑的政策紧密结合,逐渐形成兼具实际生产意义和政策示范性的场所,同时也满足了皇帝对江南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承载官营生产织造和皇帝人文思想的理想机构㊂关键词:清代宫廷;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织染局;耕织图;工匠;染料;生产品类中图分类号:TS 941.12;K 871.49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 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5011107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4.05.014收稿日期:20231129;修回日期:20240408基金项目:故宫博物院开放课题项目(202111037);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学 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11000024T 000003073871)作者简介:崔岩(1982),女,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㊂㊀㊀清代共设立了四处由官府经营管理的织造机构,即北京的织染局及江宁㊁苏州和杭州的织造局[1]㊂这四处织造机构各有分工和侧重,其中织染局因地处北京,织造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因代表清朝统治者重视农桑的政策示范性而具备特殊意义㊂已有学者就织染局相关研究已有一定积累,如严勇[1]曾系统梳理清代官营丝织业的组织机构㊁沿革规模等问题,王业宏等[2]曾对清代织染局染色方法及色彩进行探讨,金鉴梅等[3]曾对包括织染局在内的官营染色作坊职能进行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前期积累和思路参考,同时凸显了从档案原本出发进行织染局研究的必要性㊂至2023年5月6日,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可检索到七份馆藏关于织染局的汉文奏销档,分别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六月十九日户部尚书海望奏请裁汰织染局屯绢氆氇等匠折,档号202323;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六月二十六日户部尚书海望奏请令织染局民绣匠四十名随三旗绣匠应役折,档号202342;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六月十七日总管内务府奏议织染局移设万寿山额定官员工匠等项事宜折,档号224228;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六月二十一日委署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奏报织染局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六年(1752 1761年)织造及领用物件数目片,档号257137;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十二月二十日总管内务府奏报缉获挟仇害命织染局匠役赵永泰治罪折,档号259133;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月初三日总管内务府大臣徵瑞奏请将织染局积存浙江纬丝变价折,档号464127;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六月十一日总管内务府大臣常福奏为修理织染局库房等处事折,档号488007㊂奏销档是清宫内务府将各项事务办理完以后向皇帝请示㊁并经皇帝批准了结的案件,或者是根据皇帝旨意办理了结的事项向皇帝的奏报㊂这七份档案涉及年份分别为乾隆五年㊁十六年㊁二十六年和嘉庆十九年㊁二十三年,时间跨度和涉及内容上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清中期织染局的相关史实㊂这为进一步梳理和研究清中期织染局的沿革历史㊁人员构成和分工㊁所用物料㊁织造品类和使用去向等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一手材料,有助于厘清和凸显织染局作为北京唯一官营织造机构的地位和功能㊂111Vol.61㊀No.5Viewing various issues regarding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from the Han language memorandum archives of the Qing palace s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1㊀织染局的沿革历史1.1㊀设置与改制清顺治时期在北京初设织染局,隶属于十三衙门,仅作为管理机构而非生产机构,后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裁撤㊂康熙初年又设内织染局,设置匠役织造缎纱,但无定额,局址位于北京地安门内嵩祝寺后㊂据户部尚书海望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六月十九日所奏,织染局原属工部所管,于康熙三年始归内务府管理㊂工部是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而内务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膳食㊁服饰㊁库贮㊁礼仪㊁工程㊁农庄㊁畜牧等,其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制度[4]㊂所以自清代初期,织染局在机构辖属上的变化便反映了其职责功能的特殊性,即其作为官营织造机构附属和服务于皇家的专属特点,这也是织染局设立和运行的基调㊂1.2㊀位置与迁移据总管内务府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六月十七日的奏文可知:坐落于地安门内嵩祝寺后织染局, 有各项作房八十间,染房九间,库房七间 ,颇具规模,后来因为历年久远,砖瓦木料已糟旧不堪,难以翻盖,所以总管内务府提出将织染局迁移出嵩祝寺而至万寿山的设想,并计划添盖房屋四五十间,另外设立局所,同时使用所拆房间的木植㊁砖瓦,一举两得㊂但是,这样一来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人员安置的问题㊂奏文中提到原织染局所属匠役俱在附近居住,且多为家庭式组合,每日早来晚散,已成定式㊂一旦迁移至万寿山,路途遥远且没有居家住房,匠役组织及管理势必不便㊂如果还是雇佣原来的匠役,就需要对这些人员进行重新安置㊂因此,总管内务府除了盖造织染局专用五十余间用房之外,还计划盖造小房八十余间,每人赏给房各一间,以解决匠役就近住宿的问题㊂但是考虑到这些用来住宿的房子如果盖成民居似的连房不太适宜,而进一步建议 合其形势,或二三间,三四间不等,布成村落,以标幽致,即于该匠役所住房间空间之地,种植桑株,以养丝蚕,如此则匠役等既得栖止之地,而村屋蚕桑点缀于山水之间,益著园亭之胜矣 ,即融入造园艺术,结合内织染局的主营业务,将整体建筑以蚕桑为中心进行规划,布置为山水村落的错落样式,以达到幽静别致的庭园境界㊂这个建议和策划后被采纳,也就是后来 耕织图 的原型[5]㊂委署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在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六月二十一日的奏文中提到: 织染局于乾隆十七年四月内移至耕织图㊂ 这是织染局由原址迁入万寿山的明确时间,而此时计划中的山水村落也已成型,并逐渐形成澄鲜堂㊁玉河斋㊁延赏斋㊁蚕神庙㊁织染局和水村居等组成的完整景观,并有了正式的地名,即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特意立碑御题的 耕织图 三字(图1)㊂关于织染局的建筑布局和地理环境,在‘钦定日下旧闻考“中有详细记述: 织染局内前为织局,后为络丝局,北为染局,西为蚕户房,环植以桑,又西隔玉河皆稻田,河水自此西接玉泉为静明园界㊂ [6]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起历时三年摹刻元代画家程棨‘耕作“‘蚕织“二图卷,镶嵌于玉河斋左右廊壁间,使之更具古代帝王劝民勤农的色彩[7]㊂图1㊀北京颐和园现存 耕织图 石碑Fig.1㊀Existing Plowing and Weaving Pictures stonetablet at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虽然时间变幻,现存北京颐和园内的 耕织图 遗址已无法找到当时内织染局的痕迹,但是至今仍然葱郁的大桑树还可以说明当时织染局在此设置的史实(图2)㊂可以说通过内织染局的迁移,完成并实现了乾隆皇帝 织云耕雨学东吴 的江南田园梦,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皇帝重视蚕桑的政策表率作用,这也是织染局作为官营织造机构和政治人文机构双重属性的体现[3]㊂图2㊀北京颐和园 耕织图 现存清代桑树Fig.2㊀A existing Qing Dynasty mulberry tree in the Plowing and Weaving Pictures of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2㊀织染局的人员及管理问题在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中所记载的关于织染局的人员211第61卷㊀第5期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及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人数㊁分工㊁来源㊁银米㊁奖惩制度这几大项㊂总体看来,织染局构成人员的总体数量呈递减趋势,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里记载: 康熙初年,额设各项匠役,共八百二十五名;二十五年,裁一百五十一名;四十七年,裁二百名;五十九年,裁一百二十八名㊂雍正四年,裁十五名;十三年,裁一百四十一名㊂ 至此,织染局共余一百九十人,也就是户部尚书海望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六月十九日上奏所言,织染局原有匠役八百余名,屡经裁汰,迨至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又复裁减,只存一百九十名㊂这一百九十名人员的分工和人数如表1所示,其中四十名绣匠随广储司绣匠应差㊂除绣匠外,此时人数最多的是织匠和络丝匠(图3)[8]17-18,而 此二行匠役人数虽多,实无旷役,且此等匠役由顺治年间,自苏杭拣选送来者居多,子孙传继,住居局内习艺当差,已经数世 ㊂海望进一步分析按照实际的织造需求,认为应该裁汰屯绢匠和氆氇匠,因为织绸缎的匠役亦能织造屯绢,而皮库也有十名氆氇匠可供备用,并且屯绢匠㊁氆氇匠都是在京招募的人员,即使革退,亦可相对较易再行招募,而从苏杭来京的工匠就不是那么容易寻得了㊂所以从工艺及人员的重复度上来看,屯绢匠㊁氆氇匠都应该裁汰㊂此次裁汰人员共二十八名,进一步凝练了织染局的人员数量和工种㊂表1㊀乾隆五年织染局人员构成和数量Tab.1㊀Composition and quantity of personnel in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of the5th year of Qianlong图3㊀清代康熙御制耕织图彩绘本版画(焦秉贞绘) Fig.3㊀Colored print of the Qing Dynasty Kangxi Emperor sPlowing and Weaving Pictures(drawn by Jiao Bingzhen)㊀㊀至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奏议将织染局移设万寿山时,总管内务府又对织染局人员问题进行梳理,当时仍有各项匠役一百六十二名,又额设靛户一百名㊂同时,建议将绣匠四十名直接归隶广储司衣库绣作当差,不再归在织染局人数之内,拣其中巧手上好者留七十名,以备织造钦派活计用,将其余年老且手艺中平者进行裁汰㊂这样一来,此时织染局实际人数为七十名匠役和一百名靛户㊂其中,七十名匠役按照三个等级发放银米㊂因为整体人员数量减少,且又迁移于万寿山居住当差,所以内务府参照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奏准实施的织染局人员银米定额进行了适当增加(表2)㊂一是为了维持匠役家庭生计,同时也是一种将手艺高低与银米挂钩的激励措施㊂表2㊀雍正十三年及乾隆十六年织染局银米等级及人数Tab.2㊀Silver and rice grades and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Weavingand Dyeing Bureau in the13th year of Yongzhengand the16th year of Qianlong㊀㊀注:1两为36.9g,1钱为3.69g,1斛为50L㊂除了历年对织染局人员进行精简和裁汰之外,内务府还对织染局人员结构优化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奏议织染局移设万寿山的奏折中指出: 再查此项匠役内挑花匠㊁高手匠甚少,请饬令三处织造每处选挑花匠各一名㊁高手匠各三名,送赴来京,以备织办钦派活计应用㊂ 即从江宁㊁苏州㊁杭州三织造挑选手艺高超的工匠进京作为织染局的补充力量,专门织造钦派活计所用,这部分匠役被称为311Vol.61㊀No.5Viewing various issues regarding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from the Han language memorandum archives of the Qing palace s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南匠 ㊂由于南匠手艺高超,且为外地进京,所以在银米待遇上也比织染局原有匠役略有增加,每名每月得给银三两㊂除此之外,为了令南匠能够同时兼顾在京内织染局的工作和在江南地区的家口,内务府建议将挑选后的南匠分为两班,轮流在京应役,半年更换一次,且往返路费亦由江南三织造负责照管,足见内务府对南匠的重视程度㊂织染局匠役除了在分工和来源地上有所区别之外,还有旗匠和民匠的区别㊂以绣匠为例:三旗绣匠为内务府各佐领所管辖,主要服务于广储司;民匠即为民间招募的刺绣工匠,主要服务于织染局,此外还有一类遇到活计繁重时临时外雇的帮绣民匠㊂这在户部尚书海望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六月二十六日的奏文中写得非常清楚: 广储司所属三旗绣匠一百三十五名,织染局拨给绣匠四十名,共计绣匠一百七十五名 外其织染局绣匠四十名,俱系民匠,似应裁革㊂但此项匠役俱系顺治㊁康熙年间召募者,子孙传继,应役数世,今若迁行裁革,恐伊等一时不能生理,糊口无资,目仰体皇仁,请将织染局民绣匠四十名暂令随三旗绣匠应役,如有缺出,停其顶补,陆续裁汰,如此则钱粮不致浮费,而匠役等亦不至失所矣㊂ 乾隆皇帝批复今后不必外雇绣匠,织染局民绣匠四十名也不必裁汰,遇有缺出,仍然着人顶补㊂这道奏文保持了织染局绣匠整体人数的稳定,也说明了这批民绣匠自顺治康熙时期起便世代当差㊁家族传承的属性,其手艺水平应该是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㊂3㊀织染局所用物料与生产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六月二十一日,委署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奏报织染局自乾隆十七年四月迁移至耕织图以来的织造及领用物件数目,将十年以来织染局库贮原存㊁库贮新收㊁织造用过㊁库贮实存㊁织造物件㊁交于部门等物件名称和数目全部盘查列明,并奏定织染局库务与广储司六库一体每五年盘查一次,以为定例,从中可以梳理出该时期织染局所用物料与生产工艺的大致情况㊂3.1㊀所用物料为将织染局十年内所用物料进行明晰盘查,和尔经额将物料具体名称和数量分为四项进行罗列,即库贮原存㊁库贮新收㊁织造用过和库贮实存,以明确盈亏情况,结论为 至领用丝觔颜料内,除苏木㊁槐子㊁矾㊁堿(手抄原文如此,同 碱 )等项亦属相符,惟盈余丝二百一觔九两,靛青三百二十觔,红黄圆扁金线六十八觔九两 ,因此将盈余物品仍贮本库㊁归项应用入册核销㊂此外,将一些虫蛀圆扁金线拣选之后熔金,错织㊁渍沾等物交崇文门估变,以达到循环利用㊁不致浪费的目的㊂从奏文中可知,织染局所用物料主要有丝和颜料两大项,其中丝有 南丝 和 耕织图养蚕处丝 的区别㊂南丝指的是来自江南三织造的丝,十年间库贮新收南丝七千五百觔,说明这是织染局用丝的主要来源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道,乾隆 十七年奏准,嗣后行文各织造处,挑选上好丝经送局 ;乾隆 十八年奏准,织造绸缎应用八丝经㊁五丝经斤数若干,行广储司转饬江宁㊁苏州㊁杭州各织造处办进 ㊂总管内务府大臣徵瑞在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月初三日的奏折中也写道 织染局年例应收浙江省觧交纬丝一千觔,三处织造觧交经丝一百余觔 ,可见南丝的来历㊂ 耕织图养蚕处丝 是指耕织图自产的蚕丝,这部分丝的产量较低,十年间库贮新收共五十五觔十二两㊂耕织图自产蚕丝除了数量少,质量也不如南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道,乾隆 十八年奏准,耕织图养蚕处所,得丝斤稍为粗脆,除本局挑选备织官用屯绢外,余交营造司为幔帐带条之用 ㊂所以,织染局所用丝线的来源主要为江南三织造,而耕织图养蚕处更多的是作为织造工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象征而存在㊂奏文中所称颜料即为现在所称染料,是用来进行纤维染色的材料,主要有靛青㊁红花㊁大黄㊁橡椀子㊁黄栢木㊁苏木㊁黄栌木㊁槐子㊁五棓子和栀子这十种,涵盖了具有红㊁黄㊁蓝三种原色色素的染料,利用这些染料进行单独或套叠染色,可以获取丰富的渐变色环[2]㊂其中靛青的使用数量是最多的,这与满族崇尚青色的崇尚心理有关,也是织染局专门设置靛户进行管理和征收靛青的原因[9]㊂织染局所用媒染剂主要为明礬和黑礬,这是传统天然染色常用的媒染剂,两者分别用于浅淡鲜明色系和深沉灰暗色系的发色和固色,可以获取明暗分明的色阶变化[10]㊂其他物料主要作为助剂和燃料使用㊂将关于颜(染)料㊁媒染剂或助剂㊁燃料的数目部分进行对照后发现,库贮原存加以库贮新收,再减去织造用过,基本可与库贮实存数目对应,可见此次盘查之细致彻底㊂关于以上物料的来源,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也有所记载: 染丝所用颜料,及茜草㊁红花㊁乌梅㊁槐子㊁黄蜡㊁白蜡等项,咨户部领用㊂木柴咨工部领用㊂乾隆九年奏准,红花改向广储司领用㊂ [8]15如果有需要买办的物料,织染局还可以呈明后向户部领银,按时价办买㊂3.2㊀生产品类据总管内务府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六月十七日的奏文可知,早年间织染局的产量和品类没有定额,直至 康熙四十七年裁定每年额交广储司缎库缎纱三十八疋,青屯绢二百疋,额交皮库大红长毛氆氇四十疋,其余杂项丝带等物俱系随传随办 ,除了固定的缎纱㊁屯绢㊁氆氇外,织染局的生产411第61卷㊀第5期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㊂雍正七年海望管理织染局伊始, 改织暗花屯绢㊁宁紬㊁宫紬㊁八丝缎袍褂料等件,于每年万寿㊁端阳㊁年节,按三节进呈㊂每节进袍褂料十八套,其从前额交缎纱俱行停止 ,这时织染局的生产规模和品类才逐渐步入正轨,每年按照定额进呈㊂但是乾隆皇帝对此时织染局进呈之物件不甚满意,‘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乾隆十六年议准,按节进呈之袍褂料,并无新样,著停止毋庸织造㊂十七年奏准,嗣后行文各织造处,挑选上好丝经送局,令匠役等于传办差务之暇,另造精巧新样绸缎,随时织办进呈㊂ [8]13因此,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后织染局在迁址耕织图,重新进行规划布局㊁人员分工和技艺优化之后,生产品类和技艺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㊂依据和尔经额奏文,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752 1760年)织染局所生产的物件品类愈加丰富,依据其功能可分为袍褂类服饰品㊁陈设用料(品)和织带等三大类,其中以袍褂类为主,主要丝质品种为缎㊁绸和绢,有素色和花色的变化;陈设用料(品)以室内陈设及马具装饰为主,主要丝质品种为纱㊁缎㊁绢㊁锦;织带及屯绢㊁绣纰的色彩和用途较多,偏重生活实用㊂3.3㊀生产物件去向织染局生产主要供上用及内用服饰品(图4)[11]㊁陈设品及生活用品(图5)[12]㊂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752 1760年)生产的所有物件,由内务府按节次呈览留中的有 袍褂二百四十六件,搭连裙四十块,高丽花带四条,套裤一副 ,此外四次赏用过 袍褂八十一件,搭连裙二块 ㊂除了皇上留用和赏用的物品外,织染局生产的其它物品分别交至广储司衣库㊁茶库和缎库,以及造办处㊁武备院和工程处㊂由此可见,织染局生产物件主要按照用途分类,供给不同职能部门调配使用㊂图4㊀清乾隆时期蓝色暗花纱便袍Fig.4㊀Blue hidden flower silk jacket in the Qianlongperiod of the QingDynasty图5㊀清乾隆时期黄色缎绣勾莲蝠纹迎手Fig.5㊀A yellow silk Yingshou pad embroidered with lotus andbat patterns in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4㊀结㊀语织染局作为清代唯一一处位于京内的官营织造机构,其用丝主要来自江南三织造的供应,在匠役的来源上也与江南地区有着密切联系,其丝织原料质量㊁匠役技艺水平㊁生产规模和品类均不能与三织造相比㊂但是作为随传随办的织造机构,织染局能够灵活应变,满足上用和内用的临时需求,因此在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中具有特殊地位㊂而且,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织染局迁入万寿山演化为耕织图后,不仅通过精简人员和技艺优化来扩大生产品类和提高产品质量,更与皇帝倡导农桑的政策紧密结合,逐渐形成兼具实际生产意义和政策示范性的场所㊂同时,也满足了皇帝对江南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承载官营生产织造和皇帝人文思想的理想机构㊂‘丝绸“官网下载㊀中国知网下载参考文献:[1]严勇.清代的官营丝织业[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6):82-89.YAN Y.The official silk weaving industry in the Qing Dynasty [J ].Palace Museum Journal ,2003(6):82-89.[2]王业宏,刘剑,童永纪.清代织染局染色方法及色彩[J ].历史档案,2011(2):125-127.WANG Y H ,LIU J ,TONG Y J.Dyeing methods and colors of the Qing Dynasty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J ].Historical Archives ,511Vol.61㊀No.5Viewing various issues regarding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from the Han language memorandum archives of the Qing palace s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2011(2):125-127.[3]金鉴梅,赵丰,刘剑.清代京内官营染色作坊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5):105-114.JIN J M,ZHAO F,LIU J.The Qing government-run dye-works in Beijing[J].Palace Museum Journal,2023(5):105-114. [4]祁美琴.清代内务府[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QI M Q.The Internal Affairs Office of the Qing Dynasty[M].Shenyang:Liaoning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09.[5]王潮生. 耕织图 碑访考记[J].古今农业,1994(4):34-35.WANG C S.A study on the stele of Farming and Weaving [J].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1994(4):34-35.[6]于敏中.清代地理文选类㊃钦定日下旧闻考㊃卷八十四[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YU M Z.Selected Geography Literature of the Qing Dynasty:An Examination of Old News in the Imperial Era:Vol.84[M].Beijing:Beiji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1981. [7]王潮生.清代耕织图探考[J].清史研究,1998(1):107-112.WANG C S.A study on the farming and weaving map of the Qing Dynasty[J].The Qing History Journal,1998(1):107-112. [8]天一阁博物馆.御制耕织全图[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Tianyi Pavilion plete Map of Imperial Farming and Weaving[M].Ningbo:Ningbo Publishing House,2008. [9]王业宏,刘剑,童永纪. 清 出于蓝:清代满族服饰的蓝色情结及染蓝方法[J].清史研究.2011(4):110-114.WANG Y H,LIU J,TONG Y J. Blue originates from indigo:The blue complex and dyeing methods of Manchu clothing in the Qing Dynasty[J].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2011(4):110-114.[10]杨建军,崔岩.天然染料的染色技术与媒染方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11):37-43.YANG J J,CUI Y.Dyeing techniques and mordant dyeing methods of natural dyes[J].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2014, 35(11):37-43.[11]故宫博物院.天朝衣冠:典藏版[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The Palace Museum.The Splendors of Imperial Costume[M].Beijing:The Forbidden City Publishing House,2017. [12]赵丰,王业宏.中国历代丝绸艺术㊃宫廷刺绣[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ZHAO F,WANG Y H.The Art of Chinese Silk:Court Embroidery [M].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21.611第61卷㊀第5期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Viewing various issues regarding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from the Han language memorandum archives of the Qing palace s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CUI YanDunhuang Costume Culture Research&Creative Design Center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 In the First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seven Chinese memorandum archives related to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can be retrieved which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Weaving and DyeingBureau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in terms of time span and content.This provides new first-hand materials for furthersorting and studying the evolution history staff composition and division of work materials used weaving categories andapplication whereabouts of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It helps to clarify and highlight the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as the only official weaving institution in Beijing.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various problems of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by sorting out important matter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ureau and the changes in personnel finance and materials under itsjurisdiction during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s.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as the onlyofficial weaving institution located in Beiji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mainly relied on the silk supply from the ThreeWeaving Bureaus in the Jiangnan region.The craftsmen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Jiangnan region were mostlydescendants of aristocratic families who were selected from Suzhou and Hangzhou to come to Beijing during the Shunzhiperiod or directly selected from Jiangning Suzhou and Hangzhou to come to Beijing as supplementary forces for the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Due to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production scale limitations the quality productionscale and product category of silk weaving raw materials produced by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could not be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Three Weaving Bureaus.However as a weaving institution that operated on call the Weavingand Dyeing Bureau was able to flexibly adapt to meeting the temporary demands of upper and inner use thus holding aspecial position in the official weaving institu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Moreover after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moved to Wanshou Mountain in the17th year of the Qianlong period Plowing and Weaving Pictures were drawn.Not onlydid the bureau expand production categories and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through streamlining personnel and optimizingskills but also it wa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emperor s policy of advocating agriculture and sericulture graduallybecoming a place that combined practical production significance and policy demonstration.At the same time it alsosatisfied the emperor s longing for idyllic life in Jiangnan becoming an ideal institution to carry official production andweaving and the emperor s humanistic thoughts.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Han language memorandum archives related to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of the First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It reveals and sorts out data on the composition and quantity of staff in the Weaving andDyeing Bureau the level of silver-and-rice salary and staff quantity in each level the number of stored and usedpigments the number of woven objects and the whereabouts of woven objects at a specific time.It analyzes in detailvarious issues related to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providing a more realistic andobjective perspective to clarify the special quality and mission of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as one of the officialweaving institu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Key words the Qing Dynasty palace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Han language memorandum archives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plowing and weaving scenery area artisan dyes production category711。

耕织图 农耕经济的诗情画意

耕织图 农耕经济的诗情画意
FORUM 水博 讲堂 粉彩耕织图双螭耳尊,清乾隆年间制 。国家博物馆 2006年展 。
FORUM 水博讲堂
1.拔秧,《雍正耕织图册》,清代宫廷画 师绘 。 清富涎画师绘/FOTOE 2.攀花,《御制耕织图》,清康熙三十五 年 (1696年)焦秉贞绘,康熙题诗。
焦 秉 贞 /FOTOE
小=【!IJ…观 … 人 惜曾 儿度 晕绘 、川" 焦 录 贞 《耕
消 代绘 制 耕纵 达到 帅 盛 消 熙 ‘
【冬】≥.j ·It教 J乱}}l 卡蚪 l1冬1》li i 弛{特 <】钉l}
I}J巡 j-!J 耕 ,感 慨 J:织 女 之 寒 、伙 人之 拼 织 罔 址 熙 例 IJ【1 1二爷胤 滇 ( Il 帝 ) 继
t 【叫农 业 ff1版 ff1版 r《使 民 『冬1螺 》,_J、J仃 制 .颁 惕I 公
拼 『冬I> f r 3l{ ,皆 为熙 线 条 ,』川 t 『=『冬I
焦 秉 所绘 耕 》问 世以 』 , 印彩 绘
l5 , _殳1 16 l {Jf1 。 楼 高原 小卡f1川
册 址
熙 帝 为 之 赞 咏 瞅 46 , 允 满 激 情 丁 想象  ̄iJf4-,旨 体现 满汉 合一 、文化 I 中¨融 相
地 题 :…r 人 仃 , . m 思 织 女 之 寒 .食 浆 通 的 政 治 『J的 。n 、,体现 胤 碘 作 为 勤 夼 、
、【j念 农夫 之
桑 织 的秧场 面园,彳但 都軎只是口零 敞 的 “耕 ”或 “织 ” ,
二 卜一幅 和 《织 罔 》二 十 四幅 。南 宋例 期 ,政 …难 、需 大 力发 展农 业 楼 瑶 初 为 县 令 同情 农
疾* 、重视发展农业 ,所绘 《耕织罔 》tq的 l‘ 分 叫确 :响应 皇 室 旨意 ,加 强农 业 宣 传 ;Il 唤 礼 会 重视 、支 持农 、 规 劝社 会 各 阶 层 体谅 农 R 、

《御制耕织图》.清.焦秉贞绘.清康熙三十五年彩绘本

《御制耕织图》.清.焦秉贞绘.清康熙三十五年彩绘本

《御制耕织图》之耕种图《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原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此为《御制耕织图》,含23幅耕种图,每幅图都配有一首诗,这些诗是由康熙皇帝所作。

清宫廷画家焦秉贞创作的这些画很大部分是根据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来创作的,创作时做了调整。

耕种图依次表现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拨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籭、簸扬、砻、入仓、祭神等二十三个不同阶段的活动。

不但体现了清宫皇室的审美意趣,也记录了传统农耕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三代皇帝题诗《耕织图》

三代皇帝题诗《耕织图》

三代皇帝题诗《耕织图》
《耕织图》最早为南宋画家楼俦所作,被多次临摹流传。

清康熙帝见楼俦作品后,命画师焦秉贞在此基础上重绘,为每幅亲题七言诗;雍正帝在登基前命画工(佚名)摹绘焦本,为每幅亲题五言律诗;乾隆帝命画师陈枚再次摹绘,并为每幅亲题七言诗。

这里的三个版本,第一个文字页同时嵌入康熙、雍正、乾隆的题诗,后两个分别在每幅图上方嵌入雍正、乾隆题诗,其中第二个版本的诗句据说出自雍正手迹,与第一个版本所录有出入。

康熙耕织图焦秉贞绘
雍正耕织图佚名绘
乾隆耕织图陈枚绘
关注古董圈
认识一帮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