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在土木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其含水量变化极大,容易引起地基沉陷和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对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工法来保证基础的稳定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水量高、胀缩性大。
在干燥季节,土壤含水量减少,黄土会收缩并产生裂缝;而在雨季或水源补给时,土壤含水量增加,会引起土壤膨胀,导致地表下沉。
这种自然变化会给基础工程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工法进行处理。
一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改良法。
通过改良黄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使其具备较好的变形特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改良方法包括土体固结、加固、填充和加筋等。
例如,可以采用碎石加筋的方法,将碎石填充到黄土中,形成稳定的土体结构,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渗性能。
此外,还可以采用水泥加固法,通过向土体中注入水泥浆,形成水泥黄土,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另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方法是预压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面积的基础处理,如大型工厂、仓库等建筑物。
预压法的原理是通过施加预压荷载来压实和固结土体,使黄土变得更加坚实和稳定。
预压法的施工步骤包括挖土、垫层、铺设压实材料和施加压力等。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设备和施工工艺,因此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除了改良法和预压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例如,可以采用地基保护层的方法,通过在黄土表面铺设保护层材料,保护土体免受水分侵入和泥沙冲刷。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下水处理工法来控制地下水位,减少黄土的含水量波动,从而减小地基的沉陷和变形。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问题的重要方式。
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改良法、预压法、地基保护层或地下水处理工法来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
这些工法的目的是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基础的安全和稳定。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处理工法,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2.1素土垫层法。
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在西北、华北地区常会遇到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通常包括低湿度湿陷性黄土以消除或减小湿陷变形危害为主要目的,同时需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问题,以及高湿度软弱黄土(尤其是饱和黄土,多由湿陷性黄土饱水转化而成,饱和度Sr﹥80%)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有害压缩变形为目的的地基处理问题。
由于后者的工程特性多与一般粘性土类似,主要应考虑地基的压缩变形,可按软弱粘性土对待,而前者则主要应考虑地基受水浸湿后的湿陷变形。
一、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垫层的设计主要包括垫层的厚度、宽度、夯实后的压实系数和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等方面。
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
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二、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法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同的结构物,地基处理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勘察阶段,经过现场取样,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1,以及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等级、类别后,通过经济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工艺环境、工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经过优化设计后,确保满足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条件的要求。
所采用的有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振冲碎石桩法等。
本文根据近几年在公路建设中所见所闻,浅述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与同行共同讨论。
3.1灰土和素土垫层法3.1.1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着,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可达到300KPa(素土垫层可达200KPa)且有良好的均匀性。
3.1.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地基土的含水量,对于含水量较大,或曾局部基坑进水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凉晒等),严格控制灰土(或素土)的最佳含水量,对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宁小勿大,偏大时土体强度则显着下降,变形明显增大。
(2)垫层处理的宽度要达到规范要求,使碾压设备能充分碾压到位,还使形成的垫层压实度产生差异。
(3)严把质量关,施工中碾压分层的厚度不宜大于30cm,并逐层检测压实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3.2强夯法3.2.1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着。
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最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完整)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处理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程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可能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程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当地的施工经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处理,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到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1)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结构措施的作用是使建筑物适应或减少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国内外使用较多的地基处理方法:重锤表层夯实、强夯、垫层、挤密桩复合地基、垫处理、预浸水、爆扩桩、化学加固和桩基础等。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本住宅区各楼号均进行了施工中的沉降观测,实际观测数据很小,其结果基本说明了登合垫 层处理该地基是成功的。
强夯法
河南安阳至林州高速公路某段落为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厚3.0m,湿陷系数0.015~ 0. 039, 总湿陷量为4. 0~ 7.2cm,湿陷等级为轻微;地基土的其他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为:含水24. 01%,孔 隙比0. 86,饱和度76.9%。本设计的单击夯击能取用1000kN·m,夯点布设采用正方形插挡法,夯 点最大间距5m,夯击遍数3遍。采用的夯锤重为12t (即120kN ),根据单击夯击能1000kN·m,可 求得夯锤距为8. 5m(国内通常采用的落距为8~ 20m )。本次施工采用的夯锤直径为2. 1m,锤高1. 30m。另外,夯锤上有6个上下竖直贯通的气孔,直径为20cm,这种构造既可减少在夯坑中起锤时 的吸力,又可减少夯锤着地时瞬时气势的上托力,从而减少能量失。经过试夯, 每点平均夯击5次 时, 能够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且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的要求。在强夯全部 结束后, 测量场地夯后高程, 并与夯前场地高程进行对比, 可得出场地的夯沉量, 本场地的平均夯沉 量为23cm。强夯法的缺点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震动, 所以无法在离居民区等建筑物较近的路 段施工。
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2.1素土垫层法。
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是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特别关键的。
黄土区域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地基湿陷、水库边坡、路堑和黄土源边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性地质活动,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经常导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合理的处理办法解决黄土的失陷性对项目具备关键的意义。
标签:湿陷性黄土;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1.1灰土挤密法1.1.1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是运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办法,在土中成桩孔,之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域灰土拼夯实而成。
在成孔与夯实经过中,原处于桩孔位置的土所有挤入四周土层中,让距桩周必然间距内的天然土获得挤密,这样来根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升承载力。
在加固深度以下,将大大减少附加应力,灰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结果,不但和桩距相关,还和所解决的厚度与宽度相关。
当解决宽度小时,也许让基础形成相对大的下沉,更甚是让稳定性丧失,依据《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标准))(GBJ25-90)需求,当为部分解决时,黄土在非自重湿陷性的场地,解决宽度两端要超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要小于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如果需要完全根除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则要超过两边各0.75倍基础宽度的解决宽度,而且不小于1米。
1.1.2局限性存在必然局限性的灰土挤密法,在小于等于65%的饱和度,而且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状况下,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这种地基在5米到7米之间的厚度需求。
这种办法对含水量需求非常高,假如含水量非常高或者含水量非常低,经过实践证明都达不到设计的需求。
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需求相对高,通常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量,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挤密效果。
由于湿陷性黄土具备吸水性强与容易达到饱和状态的特点,这样导致施工经过中很难控制含水量的问题,假如对表层黄土实施洒水时,由于土质干燥,易饱和的上层土质,下层土质由于接受小到水处于干燥状态。
所以,在含水量相对低的土质中,不能使用这办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湿润条件下,黄土地基会出现显著的变形和稳定性差的情况。
这种地基的处理方法可以从调查评估、加固改造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入手。
首先,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工作。
这包括地基勘测、岩土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
通过对地基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确定地基的湿陷性程度和稳定性指标。
同时,还需要结合工程背景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其次,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可以采取加固改造措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一般可以采用土石方加高、灌浆注浆、加筋等方法。
土石方加高是指在原有地基表面上加铺一层厚度较大的不良黄土或者砂石填料,通过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灌浆注浆是利用压力将建筑混凝土或水泥浆料注入黄土中,形成固结块体,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加筋是在地基中设置钢筋网或者钢筋梁,通过钢筋与土体的共同作用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最后,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控制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要根据地基的特点,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确保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含水量和压实度,避免土体过湿或过干造成的变形和沉降。
同时,还要注意施工设备和施工荷载的合理选择,避免过大的施工荷载对地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要进行施工的全过程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特点、工程的需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采取合适的加固改造措施和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总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开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因此,在黄土地区修筑桥涵等结构物时,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判定方法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这个过程称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土包括湿陷性黄土及具有湿陷性的碎石土、砂土和其他土。
湿陷性土的特点是当其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
但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
湿陷性土主要由湿陷性黄土组成。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素土桩挤密法、浸水处理等。
可根据地基湿陷类型、等级、结构物要求等条件选用。
灰土或素土垫层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到预计的深度,然后用灰土(三分石灰七分土)或素土(就地挖出的黏性土)分层夯实回填,垫层厚度及尺寸计算方法同砂砾垫层,压力扩散角φ对灰土采用30°,对素土采用22°。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土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应力产生的湿陷,如将地基持力层内σh+γh≥Phs的部分挖除,采用垫层,可以使地基的非自重湿陷消除。
它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湿陷性处理或部分处理的方法。
施工时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对回填的灰土、素土层,应控制其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重锤夯实及强夯法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如用15~40kN的重锤,落高2.5~4.5m,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
强夯法根据国内使用记录,在锤重100~200kN,自由下落高度10~20m,锤击两遍,可消除4~6m范围内土层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湿陷性黄土的土质特点湿陷性黄土天然孔隙比大,压缩率高,遇水后承载力迅速降低,沉降量大,失水则形成干缩裂缝。
由于其承载力较低,直接在湿陷性黄土上修筑路基,会造成路基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故需进行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桩基处理、化学固结、强夯处理等。
2.强夯法施工具有机具简单,所需人工少,施工技术易于掌握,施工速度相对较慢、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三、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施工是把一定吨位的夯锤提高到相应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它是基于动力压密理论,通过夯锤对土体的冲击作用,使土中的空气溢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减小土体的孔隙比,降低土体的压缩性,消除其湿陷性,增大土体的干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四、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
2.测量放样,夯点布设。
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
3.试夯。
根据设计夯击能和夯锤重计算提升高度。
4.主夯。
普遍的控制方法为夯击次数,夯锤提升高度。
施工时,若同一点连续发生跳锤,表现为夯沉量很小,则可以止夯。
5.副夯。
为加固主夯点之间相对松散的部分。
当地下水位低,孔隙水压力很小,土体为非饱和土时,主副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缩短为3天。
6.满夯。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主夯和副夯旨在加固深层地基(1m以下),而满夯虽然能量较低,但满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地表形成一坚硬的板结层,强度很高,厚度在50-100cm之间,而且夯后一段时间内,其强度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7.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有湿陷性系数、地基承载力,另外可辅以沉降观测。
8.场地整平,下道工序施工。
五、施工组织1.每一作业段长度定在160米左右。
在一般情况下,每作业段配备两台夯机比较合理,一台进行主夯,另一台进行副夯,主夯夯机最后进行满夯,而第二台夯机又可进行第二作业段的主夯,如此交替进行。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地基,副夯与主夯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减小孔隙水压力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具体间隔时间要根据实际含水量来确定,一般为一周。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水分作用下发生明显变形的黄土地基。
其原理是在水分作用下,地基土颗粒与水分子发生吸附作用,土壤的吸水膨胀引起地基的塌陷变形。
一般来说,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以下特点:容重低、吸水性强、剪切强度低。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改良和加固两个方面。
下面就分别进行详细介绍。
改良方法:1. 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位可以减轻地基土壤的吸水膨胀,从而减缓地基湿陷的发生。
具体的方法包括进行排水工程,或者通过修建排水渠道等方式将地下水引流出去。
2. 增加土壤稳定性: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黏土、石灰等改善土壤的柔性和稳定性,减弱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塌陷变形。
添加粘性土可以提高土壤的黏聚力和剪切强度,而添加石灰则可减少土壤的水分敏感性。
3. 渗透加固:通过地基自重和孔隙水的压力传递,将适量的沙、砾石等材料灌入到地基中,填充土壤孔隙,增加土体的密实度,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加固方法:1.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中打入深层桩,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桩基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桩,如灌注桩、夹层桩等。
2. 地基加固:通过对黄土地基进行夯实处理,提高其密实度和抗压性能,以减少地基湿陷和沉陷。
具体方法包括填筑砂土、粉土等材料,或者进行碾压、振动等加固作业。
3. 地基改造:可采用深层加固、土体固化或土工合成材料等方法,对黄土地基进行整体改造,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减少地下水位、增加土壤稳定性、渗透加固、桩基加固、地基加固和地基改造等措施。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达到提高地基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的一般概念黄土分布地区,一般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500mm之间.黄土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地附加下沉,以至在其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这种现象称之为湿陷.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根据基底下各上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规定见表1.2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设计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因此,管道对地基强度、稳定性及不均匀沉降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给水排水管道时,最可靠的措施是彻底处理地基,全部消除湿陷量[1],使给水排水管道座落在可靠的人工地基上,免除湿陷,确保正常使用.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等原因,往往不能彻底处理地基,只能部分处理地基,很多情况是采取防水措施避免和减少给水排水管道的湿陷.2.1 管道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管道基础处理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砂或砂垫层、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和预浸法等[2].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由于管线长,工程地质条件千变万化,而且,机具、材料等条件也会因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因此,对每一具体线段都要进行细致分析,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工程费用、材料、机具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2.2 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加强其刚度,以适应给水排水管道漏水对其造成不均匀沉降的影响.2.3 管道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在工程实践中,对只能部分处理地基的地段,还必须采取防水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给排水管道的湿陷程度.但是,防水措施经常维护管理较为困难.即使短暂时间疏忽,也可能造成地基浸水,因此,给排水管道布置尤为重要.∙添加评论(0)摘要:本文收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并以CFG桩施工技术为例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其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等。
希望可为从事路基设计、施工、维护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点施工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填筑;技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在湿陷性黄土区大量兴建。
笔者有机会参与了西北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了解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后沉降及变形对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非常必要。
针对一些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如冲击碾压法,强夯法都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笔者在甘肃的平定高速公路上采用的一种新的处理法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非常理想。
1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力学性质1.1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结构性比较强,常处于欠压实状态,弹性变形极小,主要为压密变形。
而压密变形又分为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而且湿陷变形在浸水后发展较快,对工程有较大的危害。
对此,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认识到设计黄土地基时,必须首先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判定黄土的湿陷性质、类型和等级。
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突变性,非连续性和不可逆性。
黄土的湿陷变形曲线按单轴浸水压缩试验可分为三个阶段。
如图1所示,ab为原状结构的压缩变形阶段;bc为湿陷变形阶段,正是由于浸水使土的物理状态和强度软化引起的变形;cd为饱和湿陷性黄土固结变形,属粘弹塑性变形。
这三种变形各具特点。
第一阶段为压实变形,一般属线性变化;第二阶段为湿陷变形,属浸水后的结构软化塑性变形;第三阶段为饱和黄土的固结变形,当外荷连续增加时属排水粘塑性固结变形。
图1p-e曲线1.2强度指标黄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结构性的欠压密性。
二者密切相关,正是由于结构性才导致欠压密性。
欠压密状态的存在,使黄土的应力关系和强度包线表现出特殊的规律。
结构强度常被定义为能保持土原始基本单元结构形式不被破坏的能力,一旦固化联结键破坏,如浸水、扰动等,土的力学性质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如承载力降低、湿陷性和强度弱化等现象。
1.3压缩性压缩性是土的一项重要工程性质,反映了地基土在外荷变形下产生压缩变形的大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压缩变形是指地基土在天然含水条件下受外荷作用所产生的变形,它不包括地基受水浸湿后的湿陷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压缩性质指标采用压缩系数a、压缩模量E,和变形模量E0来表示。
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2.1加固机理CFG桩复合地基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ementFly-ashGravelPile)的简称,桩体由碎石、粉煤灰、水泥加水而成,其强度与素混凝土相当,通过在基础与加固区之间设置由散体材料构成的褥垫层来分配桩土荷载,保证桩土协同工作,形成复合地基。
CFG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主要表现在:1、桩体作用由于桩体材料高于软土地层,在荷载作用下,CFG桩的压缩性明显比桩间土小,因此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应力,随着地层变形逐渐集中到桩体上,大部分荷载由桩体承受,桩间土应力明显减小,于是复合地基承载力高于天然地基。
2、垫层作用CFG桩和桩间土一起,通过褥垫层形成CFG桩复合地基。
褥垫层为桩向上刺入提供了条件,并通过垫层材料的流动补给,使桩间土与基础始终保持接触。
在桩土共同作用下,地基土的强度得到一定发挥,相应地减少了对桩的承载力要求。
3、加速排水固结作用CFG桩在饱和粉土和砂土中施工时,由于成桩和振动作用,会使土体产生超孔隙水压力。
刚施工完的CFG桩为一个良好和排水通道,孔隙水沿桩体向上排出,直到CFG桩体变硬为止。
4、振动挤密作用CFG桩采用振动沉管法施工时,由于振动和挤密作用使桩间土得到挤密,特别在砂土层这一作用更明显。
砂土在高频振动下,可以改善土的物理性能,抗液化能力有所提高。
5、加筋作用复合地基除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外,还可以用来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因此可提高土坡的抗滑能力。
国外将砂桩和碎石桩用于高速公路的路基或路堤加固,以提高地基土体的稳定性。
2.2CFG桩施工准备首先核查地质资料,结合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
然后进行满足桩体设计强度的配合比试验,确定各种材料的施工用配比;平整场地,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打桩场地边线并标识;施工前清除地表耕植土,进行成桩工艺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参数。
2.3CFG桩施工顺序与施工工艺CFG桩施工一般优先采用间隔跳打法,也可采用连打法。
具体的施工方法由现场试验来确定。
跳打时应及时清除成桩时排出的弃土,否则会影响施工进度。
连打法易造成邻桩被挤碎或缩颈,在粘性土中易造成地面隆起;跳打法不易发生上述现象,但土层较硬时,在已打桩中间补打新桩,可能造成已打桩被振裂或振断。
采用隔桩跳打时,施工新桩与已打桩时间间隔不少于7d;全长布桩时,应遵循由“由一边向另一边”的原则。
本标段主要采用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
1、CFG桩钻机就位CFG桩钻机就位后,应用钻机塔身的前后和左右的垂直标杆检查塔身导杆,校正位置,使钻杆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确保CFG桩垂直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
2、混合料搅拌混合料搅拌要求按配合比进行配料,计量要求准确,拌合时间不得少于1min。
混合料加水量和坍落度(设计要求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法施工时,坍落度控制在16~20cm)根据采用的施工方法按工艺试验确定。
3、钻进成孔钻孔开始时,关闭钻头阀门,向下移动钻杆至钻头触及地面时,开始钻进。
一般应先慢后快,这样既能减少钻杆摇晃,又容易检查钻孔的偏差,以便及时纠正。
在成孔过程中,如发现钻杆摇晃或难钻时,应放慢进尺,否则较易导致桩孔偏斜、位移,甚至使钻杆、钻具损坏。
当钻头到达设计桩长预定标高时,在动力头底面停留位置相应的钻机塔身处作醒目标记,作为施工时控制孔深的依据。
当动力头底面达到标记处桩长即满足设计要求。
施工时还需考虑施工工作面的标高差异,作相应增减。
4、灌注及拔管CFG桩成孔到设计标高后,停止钻进,开始泵送混合料,当钻杆心充满混合料后开始拔管,严禁先提管后泵料。
成桩的提拔速度宜控制在2~3m/min,成桩过程宜连续进行,应避免因后台供料慢而导致停机待料。
灌注成桩完成后,桩顶采用湿黏土封顶,进行保护。
施工中每根桩的投料量不得少于设计灌注量。
5、移机当上一根桩施工完毕后,钻机移位,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施工时由于CFG 桩的土较多,经常将临近的桩位覆盖,有时还会因钻机支撑时支撑脚压在桩位旁使原标定的桩位发生移动。
因此,下一根桩施工时,还应根据轴线或周围桩的位置对需施工的桩位进行复核,保证桩位准确。
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工艺流程为:原地面处理→测量放线→钻机就位→钻进至设计深度→停钻→泵送混合料→均匀拔钻至桩顶→钻机移位2.4质量控制及检验1、质量控制(1)为检验CFG桩施工工艺、机械性能及质量控制,核对地质资料,在工程桩施工前,应先做不少于2根试验桩,并在竖向全长钻取芯样,检查桩身混凝土密实度、强度和桩身垂直度,根据发现的问题修订施工工艺。
(2)CFG桩的数量、布置形式及间距、桩长、桩顶标高及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3)为保证施工中混合料的顺利输送,施工中采取强制式搅拌机。
桩身每方混合料掺加粉煤灰量及坍落度控制根据设计和采用的施工方法按工艺试验确定。
通常桩顶混凝土密实度差,强度低,对此采取桩顶以下2.5m内进行振动捣固的措施。
冬期施工时混合料入孔温度不得低于5℃,对桩头和桩间土应采取保温措施。
(4)整个施工过程中,安排质检人员旁站监督,并作好施工原始记录,记录孔深、单孔混合料灌入量、堵管及处理措施等。
CFG桩施工属隐蔽工程,应做好报检和监理签认工作。
CFG桩施工中,每台班均须制作检查试件,进行28d强度检验,成桩28d后应及时进行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其承载力、变形模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
2、检验(1)所用的水泥和粗细骨料品种、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按照同一产地、品种、规格、批号的水泥,每200t为一批,检验水泥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同一产地、品种、规格且连续进场的粗、细骨料,分别每400m3为一批,检验粗细骨料含泥量、筛分试验颗粒级配。
数量不足时也上述数量做一批计。
各种原材料每批抽样检验1组。
(2)CFG桩混合料坍落度应按工艺性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是师批准的参数进行控制:台班抽样检验3次,现场做坍落度试验。
(3)桩体强度检测方法、数量及标准见《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4.14.7:每台班制作混合料试块,进行28d 标准养护试件抗压强度检测。
要求达到设计强度10MPa~15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