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辨证法-辨析题
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
答:错。
虽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自然规律,但前者研究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后者研究的却是特殊的某一领域的自然规律,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答:错。
虽然它们都是自然,但是天然自然是指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刻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
3、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答:错。
科学事实是构建科学体系的原材料,但单纯的事实并不等于科学体系,必须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科学理论。
这样才能构建起科学体系。
4、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
答:错。
(1)自组织理论是自然界演化的主要形式;(2)自组织理论不是谁超越谁、谁否定谁,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善自组织理论的体系结构。
如耗散结构理论建立了体系框架,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确立了建立理论体系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从空间和时间分析了自组织的演化过程。
5、E.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答:正确。
这一观点正确反映了科研选题应遵循“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善于调整、转向进攻、变副为主”的技巧和要求。
二、简述题:(回答问题要点,并对要点稍加阐述。
30分)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答案要点:从科学研究的程序来看,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
因为(1)只有在发现和找出问题后,才能解决问题,才产生科学。
正如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伟大。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出现以大漂移实验的零结果、黑体辐射两朵乌云(两大问题)导致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产生。
(2)科学就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基础科学解决新现象、规律的探索问题,应用科学解决如何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的问题的,工程科学是为了解决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辨析题
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首先要看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依靠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
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2科学与技术都是无禁区的。
错!对科学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纯粹的基础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及规律,即基础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狭义的科学,即进入应用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无明显价值负荷,与应用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才会有较明显的价值负荷,但大多数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基础科学,一开始就又与应用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根据不同的划分有:第一、康德意义上的禁区:科学技术与道德信仰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中。
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道德、信仰问题,科学有禁区。
第二、价值目的指向性意义上的禁区:虽然科学本身并无道德之分,但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与社会的价值观相关。
这个禁区实质性规定是只能为善不能为恶。
若科学研究成果会使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大于得益、或是挑战了现存道德规范,则应属于科学禁区。
如克隆人的研究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还是属于科学的禁区。
第三、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
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是指在纯粹的科学范围内,由于科学本身的不成熟性、局限性而直接规定的科学禁区,它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挑战禁区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得到解决。
3.8.14题讲的是一个事情:全球性问题的产生的实质。
3、工业化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
错!1.具体阐述:人类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是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
这种观点,在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05-06(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 (硕士研究生)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
21分,每小题7分)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
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二、简述题:(简述问题要点,并对要点进行阐释。
30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答: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其方法论意义在于:(1)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试卷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试卷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
30分) 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
答:错。
虽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自然规律,但前者研究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后者研究的却是特殊的某一领域的自然规律,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答:错。
虽然它们都是自然,但是天然自然是指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刻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
3、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答:错。
科学事实是构建科学体系的原材料,但单纯的事实并不等于科学体系,必须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科学理论。
这样才能构建起科学体系。
4、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
答:错。
(1) 自组织理论是自然界演化的主要形式;(2) 自组织理论不是谁超越谁、谁否定谁,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善自组织理论的体系结构。
如耗散结构理论建立了体系框架,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确立了建立理论体系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从空间和时间分析了自组织的演化过程。
5、E(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答:正确。
这一观点正确反映了科研选题应遵循“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善于调整、转向进攻、变副为主”的技巧和要求。
二、简述题:(回答问题要点,并对要点稍加阐述。
30分) 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答案要点:从科学研究的程序来看,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
因为(1)只有在发现和找出问题后,才能解决问题,才产生科学。
正如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伟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P2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P2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P2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P3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
P3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P3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9、E.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
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12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P4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
P4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
P6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
P6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
P6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
P6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
P6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P6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
P6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第一章第一节二、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与其相互关系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其原则第二章第二节一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第三节一、二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与动力第三章第一节二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第四节一(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的客观性问题第四章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新兴科学的哺育;(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大全
一,辨析题(4*10分)自己整理的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错。
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自然辩证法考题
自然辩证法考题一、辨析题(8选6)1、科学探索与哲学探索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证性。
科学探索与哲学探索的差异性1、科学探索的实证性特点------哲学探索的思辩性特点2、科学探索与哲学探索同根同源3、历史上的伟大科学家在探索外部世界时总是同时使用着科学探索和哲学探索这两种方式4、在对当代科学最前沿领域的诸多问题的科学探索中,离不开对问题的哲学思索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科学研究已无任何意义。
1、决定论思想排除偶然性,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把自然界简单化,与现实世界不符。
2、还原论思想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推进到深层原因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自然事物或现象,但抹杀了不同层次事物和现象之间质的差别,从而阻碍人们从整体上去认识高级的或高层次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
3、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是指,用科学的语言来对观察、实验对象的内在规律、现象、过程的描述和概括2、客观事实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客观事件、现象、过程,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两者之间的区别:科学事实包含人的认识因素,有可错性客观事实不含主观因素,无所谓对错两者之间的联系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的转化结果。
4、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经验事实。
经验事实是指人们借助日常语言对生产、生活、学习中的客观现象、过程的描述或记录5、科研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应该像脱下外套换上工作服那样,摆脱原有的认识进行科学研究。
6、从历史上看,科学和技术始终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17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相对独立发展17—18世纪,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有限17—19世纪,科学与技术联姻19世纪,科学与技术有了相当的发展后,二者的相互作用才真正开始19世纪后期,科学与技术开始出现相互补充的一体化趋势现在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科学为技术提供越来越多的理论储备,技术也越来越多的为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解释。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全集
一,辨析题(4*10分)自己整理的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错。
还原论是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第一章P50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第二章P96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第三章P114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四章P131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第五章P150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第六章P180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第七章P202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第八章P230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第九章P2553. 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景分析?5. 常规技术设计中哪些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6. 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第十章P2801.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2. 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你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6. 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为什么?第十一章P204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2.简述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题库答案
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部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着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其一,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即系统自然观;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的,即演进自然观;其三,人、自然与社会可以而且应当协调发展,即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
系统科学: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
系统工程: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技术。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
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
(完整)自然辩证法--分析题
分析题整体性拿破仑骑兵,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1.在欧洲战场上,拿破仑骑兵曾经与马木留克骑兵交战,马木留克兵个个强悍凶猛、骑术高超,如果一对一较量,拿破仑的军队必败无疑。
这是一场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马木留克骑兵之间的战斗。
但交战的结果却是人数少骑术逊色的法国骑兵战胜了对手。
为什么呢?拿破仑评论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体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一定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
”请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答题模版:第一步:整体突现性原理: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
同时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系统中的部分的性质不同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会使得系统整体产生除它的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消失或屏蔽,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第二步: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所以,当很多骑术不精但是有纪律的法国骑兵组成一个整体时,会显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从而打败马木留克骑兵,正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
(整体性)瞎子摸象,一只手从身体上割下来10。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对手了。
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他,……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13页。
1.分析上述材料所阐述的系统思想。
答题模版: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
但不能片面的认为研究了孤立的部分就足以完全理解整体。
最新0707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回忆
2016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A卷(真题回忆+答案)一辨析题(4X10)1、数学自然观认为万物都存在数量上的关系对。
数学自然观注意世界上形式和关系的事实,发现量度、秩序、比例和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认为数是万物的基础,是真实的实在,其他东西是数的表现;把数看作是位于现象背后的基本要素和基础;2、若一个理论与一个相关的经验事实不同,则该理论一定是错的错。
经验事实:人们用科学语言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做的描述和记录,也可以说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统中的表征。
经验事实有可错性。
3、技术主要是研究“事情是什么“错。
4、技术发展会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对。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它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还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还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引起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结构到社会形态的变化。
二论述题(2X30)1、例子x射线。
请从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谈一谈你的看法2、例子uber绿色出行。
(1)请从绿色科技的角度谈一谈生态自然观;(2)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挖掘生态文明的潜力。
生态危机: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
可再生、不可再生资源③④环境污染。
污染对象(气水土)、污染机制(物化生)生态问题的根源:①人口根源。
②经济、技术根源。
③观念根源。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①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②人是系统中的一员;③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④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生态文明的内容:①文化价值理念上,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认识;②生产方式上,运用生态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③生活方式,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④决策和政策上,生态观念渗透在决策的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一、填空题1、(实证性)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征。
4页2、(非加和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56页3、科学探索的起点是提出(科学问题)。
92页4、与其它逻辑方法相比较,类比方法(创造性)最强,但是可靠性最差。
143页5、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6、(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192页7、(企业)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09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8、科学抽象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的创造上。
124页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除了具有能动性外,还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受动性)。
76页10、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和直接来源(科学实验)。
186页第一段二、辨析题1、科学继承越多创新就越多。
可以从两方面回答:继承越多,创新的条件越充分;继承越多,创新的难度越大。
对立统一。
(1)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
牛顿说过, 如果我所见到的比笛卡儿要远一些, 那是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 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 科学才能发展, 不断完善, 继续前进。
(2)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质变, 是整个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大改革。
继承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但它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 引起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3)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在创新指导下的继承。
继承和创新的反复交替, 无限发展,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
科技史表明, 前人留下来的东西越丰富, 力量越雄厚, 后人创新的条件越充分,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
继承表明了科技发展中前后相继的关系。
创新则表明了科技依次更替的关系。
两者既互相区别, 又相互联系, 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突变性的对立统一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
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部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其一,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即系统自然观;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的,即演进自然观;其三,人、自然与社会可以而且应当协调发展,即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
系统科学: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
系统工程: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技术。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
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
2023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全级统考试卷真题
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一、辨析题(4题,每题10分)1、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由于力的作用(1)重要观点:(书本答案)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尔性和随机性;人和自然界是分立的。
(课件答案)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并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所有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互相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互相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营。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发明者(3)特性:(书本答案)第一,机械性:认可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认可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虽然认可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上帝发明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
2、组分决定功能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边环境互相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辨析题00
三、材料分析题问题:(1)能否因为看到许多只白天鹅,就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答:不能。
从逻辑的观点看,从个别的陈述中,不管它有多少,推论出一般陈述来,是显然不合理的。
因为用这个方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可以成为错误的。
所以,不管我们看到多少只白天鹅,也不可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2)由于归纳结论是可错的,是否在科学研究中不能使用归纳法?答:否。
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
虽然归纳结论不是必然性结论,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可供参考的意见,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
因此,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在科学研究中,应将归纳法与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克服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
问题:(1)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吗?答:不是。
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探索的目的是由问题引起的。
科学研究中的观察虽然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但观察的目的,却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所确定,因此,科学研究的起点是问题而不是观察。
(2)“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否违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答:没有。
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前者完全符合后者的精神。
因为作为研究起点的科学问题,是在以往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是以往实践的终点,又是进一步实践的新的出发点。
所以,强调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并没有否定实践在科学认识的作用,反而是在具体的科学研究的程序上,把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具体化了。
问题:(1)对于应用科研课题,考察其市场需求是否尤其必要?答:是。
因为应用性课题一般是根据现实需要提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应用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动力。
只有抓住市场热点,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使科学研究真正体现需要性原则。
(2)经济价值是科研选题的原则吗?答:不是单独一项原则,但应予以考虑。
因为科研选题除了考虑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之外,还要考虑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华工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知识点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辨析题:4*10(对错+理由);材料分析题:2*30✓1、(古代)原子论自然观的概念和内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古希腊原子论者:(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2)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型者”(3)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4)恩培多克勒——第一个主张多元论,主张自然的构成元素为“水、土、火、气”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数量极多的原子构成。
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
原子不可毁灭,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缺陷:受到原始宗教和深化的影响,希腊人对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威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受到当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再细节方面科学的、具体的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可用系统论加以克服。
维特根斯坦对原子论自然观的批判:低级水平与高级水平之间毕竟有质的区别,如果不考虑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简单地用低级运动形式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规律,那就要犯机械论的错误,机械的还原论将事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情的整体认识,这样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固有的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大自然,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因此还原论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在自然科学中作为一种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2、(古代)数学自然观的概念、内容和实例: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把数看作是现象背后的基本要素和基础。
典型案例:开普勒、元素周期表、遗传规律。
华工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五、论述题(20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暴雨内涝事件频发,试用产汇流理论来分析造成城市暴雨内涝的原因,并简述城市产汇流国内外研究进展(要求:至少5000字,具有较好的逻辑性)。
1 城市内涝及其影响1.1城市内涝定义及现状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陛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城市交通、网络、通信、水、电、气、暖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瘫痪,社会经济活动中断,其灾害损失已远远大于因建筑物和物资破坏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
近几年,我国各地城市内涝现象频繁发生,使这一城市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频繁发生,而发生的地点都相对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 年对国内部分城市进行了内涝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从2008年一2010年,在全国351个设市城市中,有213个城市发生过内涝;内涝次数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数目约占39%;内涝发生时,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 cm的城市占74.6%,部分城市最大积水深度超过1.5 m;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 h。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近两年影响比较大的内涝包括2011年“6.23”和2012年“7.21”。
“6.23”降雨造成北京市29处立交桥区和重点道路出现积滞水,造成交通中断的有22处;“7.21”暴雨更是造成全市主要积水道路63处,路面塌方31处,5条运行地铁线路的12个站口因漏雨或进水临时封闭,甚至人员伤亡等等。
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处于建设发展时期,城市面积的增加、不透水地面比例的扩大、城市社会财富的累加、城市运转效率的加快等等,都使得内涝损失出现加重化、加大化的趋势,城市受淹的损失占历次洪灾造成的总损失的比例越来越大,一般达到50%一80%。
由此看来,城市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加重了水灾损失。
1.2城市内涝的特点发生的区域来看,由于过去城市数量和规模较小、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大,故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因此,以前城市内涝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势比较低地区的城市;而现在由于城市用地的紧张、可选择的用地少,城市内涝也在内陆地区城市频繁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辨证辨析题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首先要看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依靠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
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2科学与技术都是无禁区的。
或者科学(技术)都是无禁区的错!对科学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纯粹的基础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及规律,即基础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狭义的科学,即进入应用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无明显价值负荷,与应用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才会有较明显的价值负荷,但大多数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基础科学,一开始就又与应用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根据不同的划分有:第一、康德意义上的禁区:科学技术与道德信仰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中。
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道德、信仰问题,科学有禁区。
第二、价值目的指向性意义上的禁区:虽然科学本身并无道德之分,但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与社会的价值观相关。
这个禁区实质性规定是只能为善不能为恶。
若科学研究成果会使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大于得益、或是挑战了现存道德规范,则应属于科学禁区。
如克隆人的研究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还是属于科学的禁区。
第三、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
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是指在纯粹的科学范围内,由于科学本身的不成熟性、局限性而直接规定的科学禁区,它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挑战禁区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得到解决。
3.8.14题讲的是一个事情:全球性问题的产生的实质。
3、工业化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
错!1.具体阐述:人类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是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
这种观点,在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取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8、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人口剧增造成的。
14、人口剧增造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错!模版:1.具体阐述:人口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在客观上受到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反过来又给这些因素以一定的影响。
如果人口增长不能同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就会造成社会关系的失调和不良的生态后果。
2.共同模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日益卷入工业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破坏。
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表现为复杂、总和的全球过程,由于人类有增无减的施加作用于自然界,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
产生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在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这种价值观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4、发展即GDP的增长。
错!这种观点导致不计自然成本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等作为代价,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是社会进步的综合评价。
我们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5. 一个国家能否作出具有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
错!适宜的社会环境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1,充分的资金投入,2,高素质的人才队伍3,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4,优良的学术传统5,激励创新的机制,是构成良好的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能否做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级的工作,取决于上述因素。
6科学研究始于观察。
错!科学研究的起点是问题而不是观察。
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探索的目的是由问题引起的。
科学研究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而观察的目的,又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所确定的。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是科学研究程序的第一环节。
提出新问题、新理论,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故上述观点错。
7夸克以非系统方式存在。
或者:电子也是一个系统。
错!在特定的阶段,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今天的科学还不能指出电子、夸克等是否有他的组成元素和结构,是什么样的系统。
或者说,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夸克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他们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与系统之中,因而要对它们有确切的理解,也不能完全抛开系统方式。
没有一个现实的事物完全不可被看作系统。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以系统方式存在。
故上述观点错。
9、观察渗透理论。
正确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的、被动消极的接受客体发出信息的刺激,观察会收到观察主体理论结构的影响。
但被观察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是由客体的性质决定的。
中性的观察不存在,完全依赖理论的观察也是没有的。
因为观察是一种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感知活动,所以观察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背景)及他的经验会影响观察陈述,即观察渗透理论。
11、对同一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观察陈述。
对!对同一观察对象,观察者由于各自背景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做出不同的观察陈述的情况是常有的。
因为观察是一种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感知活动,所以观察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背景)及他的经验会影响观察陈述,即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是受理论影响的,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自己过去熟悉的材料。
因而形成各人对同一对象的反映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
10、技术创新即技术上的改进或发明。
或者: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错!“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是一个新想法或新的技术方案在商业上的实现,它涉及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过程,要求实现市场价值,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行为。
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的前身大多是发明。
(1)不等同于“技术的创新”(2)是一个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概念(3)它不仅仅是指技术本身的革新,它还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把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过程。
12、“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对!机遇由一些偶然事件产生的,但机遇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
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偶然性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
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做出重大发现。
有准备的头脑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有充分认识,并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识别能力。
所以,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13、通过部分可以认识整体。
错!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加和性关系。
但不能片面的认为研究了孤立的部分就足以完全理解整体。
系统科学把整体性作为首要原则,要求人们无论研究自然系统,还是设计人工系统,必须自始至终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
根据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若干要素经相干关系组成系统后,系统有新质突现,出现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的性质、新的规律。
这些性质和规律是系统整体所特有的,是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原来没有的。
因此我们考虑对象时,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把握它的整体特性。
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不但要看到由部分通过相干、协同产生了整体的性质,还要看到整体中的部分与它原来单独存在时是不同的,不能离开整体去考虑部分。
15、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由系统的组成要素决定的。
错!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
在决定系统功能的三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有更为直接的根本的意义。
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整体所具有的,它是其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单从组成元素本身无法说明系统为什么会有这一功能。
系统整体的性质,只能是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就是结构,可见,元素的性质、种类和数量是通过结构决定和支配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的。
故上诉观点错。
16、经济效益是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错!以下原则是对科研选题最重要的:需要性原则,是评价和选题的首要原则创新性原则,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性原则,要求选题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可行性原则,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条件确定课题17.如果一个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实践结果)一致,则该假说被证实了。
错。
①实践结果与假说的检验蕴涵一致,不能说该假说被证实了,因为:肯定后件的推理无效;归纳推理结论是或然的;有替代性假说存在。
一个(组)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同时支持几个不同的假说。
②实践结果与假说的检验蕴涵一致,只能说假说被确证了。
19,开放系统必定进化。
错。
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但是,开放知识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系统进化的条件还有: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是系统想有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变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岔效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
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20,系统的进化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过程。
或者:系统的进化是预先确定的。
混沌现象是“确定性系统”的一种“内在的随机性”,它是有别于可能有系统外部引入的不确定的随机影响而产生的外部随机性。
“确定性”是因为它有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外来的噪声或干扰所产生:而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
随机涨落在系统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这就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原理。
21.证伪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正确:证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当检验蕴涵与观察试验结果不相符时,不能唯一的得出假说被证伪的结论,辅助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和被审查的。
观察实验的结果与蕴涵不一致,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假说已经被反驳了。
22.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错:社会需求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