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 辨析题13至15年汇总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 辨析题13至15年汇总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 辨析题13至15年汇总

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错。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例如,在原子论提出之后,很多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虽然还原论者看到了事物不同层次间的联系,想从低级水平入手探索高级水平的规律,这种努力是可贵的。但是,低级水平与高级水平之间毕竟有质的区别,如果不考虑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简单地用低级运动形式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规律,那就要犯机械论的错误,机械的还原论将事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情的整体认识,这样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大自然,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因此还原论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在自然科学中作为一种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5、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属于直接生产力

对。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6、科学的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地革命而飞跃地发展的。

错。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

2013

1、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非加和性关系主要是因为系统的“组分”所造成的。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组分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力,会造成部分中旧制的消失和新质的增加,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质的消失和量的不守恒,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非加和性。当组分以合理的结构组合在一起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当组分以不当的结构组合在一起时,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2、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其真理性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也是没有历史局限的。

错。

科学在本质上是“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真正的知识”,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所以它的真理性不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3、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

错。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4、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因此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

错。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归纳问题只有单纯运用归纳时才会出现,只要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就不会使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

2014

1、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由于力的作用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人和自然界是分立的。

特征:

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

2、组分决定功能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

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强调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组成: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

系统的结构: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

(1)组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组分是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基本规定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从而决定着系统的结构。同时,结构对于组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一旦形成还会控制、约束、支配组分。

(2)组分和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组分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同素异构因而同素异性的现象也说明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特点。

(3)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4)环境与功能的关系:功能是系统对环境产生某种作用的能力,环境只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边界的性质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但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3、演绎法的结论必然正确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特点:1)演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2)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制约;3)创造性较小,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这要取决与前提是否真实和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演绎推理一般模式是“三段论”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4、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惟一动力

1. 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2. 科技的发展还来源于技术系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3.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4.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也会促进科技的发展

2015 01

3.理论不能被观察所渗透错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1、纯观察说

2、中性观察说

3、观察渗透理论

4、观察依赖于理论汉森的“理论负荷说”认为,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消极反应,而是受到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的。

(1) 理论负荷的观察: 观察不仅是拥有视觉经验,而且也是拥有视觉经验的方式.人们能够获得关于同一物理状态的相同视觉映像,但是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知识的人们对这一视觉图象可以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或理解

(2) 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a,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b,特定观察者的背景理论知识特定时期的科学发展.

c,理论渗透在观察陈述的表达之中。观察陈述是用语言表述的,而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3) 理论影响观察:

1,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定向作用。观察过程为科学理论所渗透, 观察过程中背景理论的可靠性影响观察可靠性, 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有助于科学事实的发现。

2,理论在观察中发挥加工改造作用。观察者的背景经验、信念也会影响观察的过程,观察者的经验——所受到的训练,观察者的预期——先行于观察的信念。3,但是:被观察对象始终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不会因为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同而改变,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观察也不存在。

2015 07

1、系统的功能是由“环境”决定的。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

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强调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

组分和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组分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

载体,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结构是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与功能的关系:环境只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

2、不同观察对象对同一观察对象的观察陈述是相同的。

根据汉森的观察负荷理论,观察受观察者的生活经验和理论背景所支配,不同的观察者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知识的人们对这一视觉图象可以有着不同的组织方式或理解。

观察受理论影响,即观察渗透理论,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所以陈述是不同的。

3、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经济与技术的发展。

人类正在面临着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海洋污染、

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

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使得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口膨胀,庞大的人口造成有限的土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和有效环境承载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消掉这些垃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技术本身不是万恶之源,根源在于人类使用技术的思想。

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树立生态主义自然观,以自然为中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应该和谐共处。

《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试卷(A)

《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试卷(A) 一.辨析题(每一小题5分,共20分) 1.科学问题是因人而宜的,只要我自己认为是需要研究而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就可以构成科学问题,因此,自然界处处存在科学问题。 2.理想实验是一种有效的获取感性材料的实验方法。要使理想实验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关键在于必须使用先进的仪器。 3.神话是过去的科学,科学是今天的神话。 4.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当一个科学理论被某个实验证实时,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二.问答题(每一小题10分,共40分) 1. 请简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2.请简述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3.请简述工程创新的含义与特点。 4.请简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三.名著阅读理解(共20分) 1.选自[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物理学》,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 2.6 .1。 第二章第一节 凡存在的事物有的是由于自然而存在,有的则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由于自然”而存在的有动物及其各部分、植物,还有简单的物体(土、火、气、水),因为这些事物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我们说它们的存在是由于自然的。所有上述事物都明显地在自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有的是量的增减方面的,有的是性质变化方面的)的根源。反之,床、衣服或其他诸如此类的事物,在它们各自的名称规定范围内,亦即在它们是技术制品范围内说,都没有这样一个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的。 但是如果它们碰巧是由石头或土或两者的混合构成的,那么在它们构成时它们就从原来这引起材料中偶然地得到了这种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1,因此,“自然”是它原属的事物因本性(不是因偶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根源或原因。我之所以说“不是因偶性”,因为(譬如说)一个医生的人可能是他自己恢复健康的原因。但他毕竟不是在自己有病的时候才有医术的,医生和病人是同一个人这是偶然的。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这两者经常是分离的。所有其它的人工产物情况也是这样。没有一个人工产物本身包含有制作它自己的根源。虽然人工产物(例如房屋和其他一切手工产物)的根源存在于该事物以外的别的事物内,但有一些人工产物自身内有这种根源,不过那不是因本性而如此的,只是由于偶性才成为该事物的原因的。2 “自然”的意思就如上述。凡在自身内有上述这种根源的事物就“具有自然”。所有这样的事物都是实体,因为它是一个主体,而自然总是依存于一个主体之中的。 其次,“按照自然”这一用语对于自然物,对于它们因本性而有的各种表现都是可用的。例如火向上运动,这不是“自然”,也不是“具有自然”,而是“由于自然”或“按照自然”。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什么是“按照自然”,都已经说过了。要想证明自然这东西的存在是幼稚可笑的。因为明摆着有许多这类的事物实际存在着,反而想用不明白的东西来证明已明白的,表明这种人不能辨别自明的东西和不自明的东西。(这种精神状态显然是可能的,一个生而盲目的人会去向人解释各种颜色。这种人在说出这些名词的时候,想必是没有任何相应的思想的。) 1例如一张由土或石构成的床,就有静止或向地上倒毁的冲动力。 2例如一个病人因自己是医生而在自身内有了一个恢复健康的原因。

政治理论课试卷A卷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5年春学期课程考试 《政治理论课》专升本试卷(A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三大题,满分100分 2.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所以答案必须写在试卷上,做在草稿纸上无效; 诚信应考,考试作弊将带来严重后果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 母填在答题纸对应的方格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C.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任务 D.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2.“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 3.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 A.悠久的中华文化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4. 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A.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 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C.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 D.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 5.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 A.经销代销 B.加工订货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6. 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 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见之于 A.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 B.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著作《全世界和谐》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A.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在面授时,我给大家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及研究对象,尤其对为什么要上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作了一定的阐发。那么,对于“自然辩证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以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范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2)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3)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3、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揭示的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现象,科学研究是对存在的普遍现象的解释,所以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 2)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对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科研人员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 共理论课,必须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 4、对于“自然辩证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其中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关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辨证法-辨析题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辨证辨析题 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首先要看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依靠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2科学与技术都是无禁区的。或者科学(技术)都是无禁区的 错!对科学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纯粹的基础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及规律,即基础科学; *广义的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狭义的科学,即进入应用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无明显价值负荷,与应用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才会有较明显的价值负荷,但大多数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基础科学,一开始就又与应用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根据不同的划分有: 第一、康德意义上的禁区:科学技术与道德信仰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中。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道德、信仰问题,科学有禁区。 第二、价值目的指向性意义上的禁区:虽然科学本身并无道德之分,但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与社会的价值观相关。这个禁区实质性规定是只能为善不能为恶。若科学研究成果会使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大于得益、或是挑战了现存道德规范,则应属于科学禁区。如克隆人的研究在现有的道德规范下还是属于科学的禁区。 第三、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纯粹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禁区是指在纯粹的科学范围内,由于科学本身的不成熟性、局限性而直接规定的科学禁区,它只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挑战禁区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得到解决。 3.8.14题讲的是一个事情:全球性问题的产生的实质。 3、工业化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 错!1.具体阐述:人类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是实质上却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大题

04 辨析题 1 只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一定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错。因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有3个。(1)提高认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2)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3)加强全球合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保障。 2 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所以需要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不是非逻辑思维 3 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 不对。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做出的真实描述。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因此,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即经验事实,它体现的是客观事件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 记述和判断 4 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以被看做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差别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区别:a、目的任务不同b、表现形式不同c、活动过程不同d、管理方式不同(2)联系:a、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b、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c、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04材料题 1 圆珠笔滚珠磨小而漏油,怎么解决 2 机遇型方法 3 人睡觉时眼珠转,是在做梦,简单枚举法 4 人造丝的发明,通过桑叶与蚕丝元素构成的类比 04 论述题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理解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00 辨析 1 协调人与自认关系的唯一途径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发展空间具有全球性(2)所包含的时间具有持久性(3)所包含的内容是指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4)所包含的一个全新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5)可持续发展迫使当代人类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仅要遵循人类已经发现的经济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自然演化规律,重建人类与自然之间循环制衡生态经济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2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这句话如何理解?―――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只有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政治理论课作业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1)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同样强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 ②不同国家必然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①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②同时又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避免照搬西方模式即走“西化”的道路,而是要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 (5)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6)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3.如何理解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1)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属于哲学的分支;(2)具有中介学科特点:处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之间;(3)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纽带和桥梁;(4)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是开放的体系。 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意识。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自然观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古代朴素自然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缺乏科学的根据作为基础,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3)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被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是科学的黑暗时代。(4)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以数学和实验为手段的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起来。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的看待世界。(关联 3题)(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时,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发表为诞生标志,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断地接受着检验和发展;其核心是联系、发展;其主要观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③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关联 4、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1)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 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力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去认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2)坚持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3)自然界的组成是不可分割的微粒:还原论(4)机器的隐喻代替机体的隐喻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1、物理学:19 世纪40 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2、化学:1828 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 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3、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 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关于自然界的发展演化:1、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2、地质学:英国地质学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3、生物学: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59)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4、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18 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重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法。这就使得一方面有可能在这种接连而来的发现的纷乱状态中建立起联系,从而使他们条理化,另一方面,自然科学除了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已经没有别的出路。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过程中,也是为了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创立了自然辩证法。总而言之,正式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打破了孤立静止地观察世界的方法,推翻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2.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上证实了时间与空间、时空与物质的本质联系,以及时空与运动不可分割; 2、普朗克的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理时间中不同于宏观物理的新概念,阐明了事物与场的辩证 统一;3、分子生物学把对生命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解开了生命活动和遗传现象的秘密,大大深化了辩证生命观;4、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然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果网络,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关系。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 2、主要内容: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自然界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 3.评价:是对旧的自然观的扬弃,它的许多思想在20世纪仍具有启迪性和有效性。其关于自然图景的一些猜测也为20世纪的自然科学所证实。以现代眼光看,有些表述和观点陈旧;形式也有许多需要更新之处 9.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2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3实践是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原因: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造自然。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 协调发展原因: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后果,特别是其远期和间接的后果,却往往达不到人类的初始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就自然界而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时刻都在努力的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在人类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致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间尖锐的程度。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 六.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答:【定义】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特点】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作用】科学假说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 辨析题13至15年汇总

1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错。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例如,在原子论提出之后,很多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虽然还原论者看到了事物不同层次间的联系,想从低级水平入手探索高级水平的规律,这种努力是可贵的。但是,低级水平与高级水平之间毕竟有质的区别,如果不考虑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简单地用低级运动形式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规律,那就要犯机械论的错误,机械的还原论将事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情的整体认识,这样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大自然,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因此还原论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在自然科学中作为一种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5、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属于直接生产力 对。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6、科学的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地革命而飞跃地发展的。 错。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正规版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目录: 1.“蝴蝶效应”的方法论启示 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哲学意义 5.分析模型方法的认识论意义 27.阐述古希腊三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基本思想 39.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40.为什么自然辩证发的创立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51.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53.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54.分析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 60.海森堡“微观粒子服从测不准关系” 57.人造单细胞生物 59.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科学家并没有学习唯物辩证法却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61.波普尔证伪主义与库恩历史主义模式的异同 62.如何理解汉森提出的“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的观点? 6.“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19.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 33.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65.四元素说与五行说的区别 7.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谈谈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1.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29.阐述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 15.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3.天人和谐生态自然观历史依据及现实意义 9.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30.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基本原则与特性 47.“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三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50.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两型社会” 55.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18.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43.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44.谈谈对灵感的认识 48.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49.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