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6.3《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的定义、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中位线与三角形内角的关系等。

同时,让学生能够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教材的编写上,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中位线,让学生发现中位线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几何证明,引导学生证明这些性质。

在学生掌握了中位线的性质之后,教材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讲授这一节内容时,我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于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几何证明方面的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对于一些复杂几何证明题还感到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几何证明的思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能够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证明,以及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中位线,让学生发现中位线的一些性质。

2.新课讲解: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的定义、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中位线与三角形内角的关系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计算、边的计算等知识后,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角的计算,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性质的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的理解和性质的掌握。

2.运用中位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中位线性质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4.激励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和应用。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具体的三角形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它们有什么作用?”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意义,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2.理解并能说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及应用.【教学难点】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1.操作:(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2)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接DE;(3)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BC绕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2.思考: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吗?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DE与BC有什么位置和数量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典例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连接DE,BE,F,G,H分别为BE,DE,BC的中点.(1)求证:FG=FH;(2)若∠A=90°,求证:FG⊥FH;(3)若∠A=80°,求∠GFH的度数.[解析] (1)∵AB =AC ,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BD =EC.∵F ,G ,H 分别为BE ,DE ,BC 的中点,∴FG ∥BD ,且FG =12BD ,FH ∥EC ,且FH =12EC ,∴FG =FH. (2)由(1)知FG ∥BD.又∵∠A =90°,∴FG ⊥AC.∵FH ∥EC ,∴FG ⊥FH.(3)延长FG 交AC 于点K.∵FG ∥BD ,∠A =80°,∴∠FKC =∠A =80°.∵FH ∥EC ,∴∠GFH =180°-∠FKC =100°.【技巧点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平行关系可以证明两线平行,进而可以解决角度问题,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线段的大小关系,或求线段的长、三角形的周长等.我们把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依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到中点四边形EFGH.(1)这个中点四边形EFGH 的形状是 ;(2)请证明你的结论.[解析] (1)平行四边形.(2)连接AC.∵E 是AB 的中点,F 是BC 的中点,∴EF ∥AC ,且EF =12AC.同理HG ∥AC ,且HG =12AC ,∴EF ∥HG ,且EF =HG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三、板书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意义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探究过程中,学生先是通过观察、猜想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然后师生利用动态演示功能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再引导学生尝试构造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通过知识的形成,使学生体会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定理的探究与证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

但学生对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及性质的认识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并能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演示法: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图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有某些特殊的性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并能运用中位线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相交线的相关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述和逻辑推理能力也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运用中位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4.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2.运用中位线解决几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2.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中位线的特点;3.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4.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几何画板软件和实物模型;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练习题;3.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2.提问:你们认为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线段?它们有什么性质?呈现(10分钟)1.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三角形的中位线;2.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中位线的性质;3.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中位线的性质。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分组讨论;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中位线的性质。

巩固(10分钟)1.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讲解;3.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2.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含有三角形中位线的图片,如桥梁、房屋结构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中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在几何学中有什么应用?”
3.提出问题:接着,向学生提问:“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何利用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定义讲解:向学生介绍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指出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一个角的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并强调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它们互相平行且等于对边的一半。
a.三边长分别为4cm、6cm、8cm的三角形;
b.两边长分别为5cm、12cm,且夹角为90°的直角三角形。
2.提高拓展题:
(1)在三角形ABC中,D、E、F分别是BC、AC、AB的中点,证明:三角形DEF是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
(2)已知三角形的中位线长度为5cm,求原三角形的周长。
3.实践应用题:
1.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实际操作、动态演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几何图形表象。
2.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发现并推导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新课导入: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3.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中位线定理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铺垫,对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中位线的性质。

2.能够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性质。

3.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等工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发现中位线的性质。

3.采用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具。

2.准备相关的PPT课件。

3.准备一些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课件和实物模型,呈现三角形的中位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中位线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用尺子和圆规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并测量中位线的长度,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中位线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1)判断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一定平行于第三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教学案例以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感受到中位线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位线定理,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导向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中位线的性质和应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引导学生总结中位线定理的关键点和应用方法,并强调中位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加深对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并能够明确如何运用中位线来解题。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作业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他们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中位线定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难以理解中位线定理,对中位线与三角形两边的关系感到困惑,导致无法熟练运用中位线解决几何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掌握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在三角形中的作用。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每个小组都可以使用模型、画图工具等资源,通过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例如,我会问学生:“你们认为自己在中位线的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你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何评价?”等。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021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2021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2021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等于底边的一半,平行于底边,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几何直观能力。

但对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能够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法等。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发现和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动态过程。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三角形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中位线。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呈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底边的一半,平行于底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找出中位线。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2.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能够应用这个定理解决有关的问题.3.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位线的定义以及中位线定理.难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复习旧知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导入新课活动1 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教师点评)【问题1】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连接每两边的中点,看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结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探究新知【探究点一】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①如果D,E分别为AB,AC的中点,连接DE,那么DE为△ABC的中位线.②如果DE为△ABC的中位线,那么D,E分别为AB,AC的中点.活动2【问题2】除此之外△ABC还有其它中位线吗?你会画吗?(展示图形)【注意】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说明】若连接AF ,则AF 是△ABC 的中线.【问题3】(师生互动,教师点评)请你说出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的区别.学生:中位线是两个中点的连线,而中线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探究点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活动3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问题4】你能通过剪拼的方式,将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小明的做法:将△ADE 绕点E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CFE 的位置(如图),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与△ABC 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DBCF .【问题5】如图,DE 是△ABC 的中位线,你能猜出DE 与B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能证明你的猜想吗?猜想:DE ∥BC ,DE =BC.【总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如图,在△ABC 中,DE 是△ABC 的中位线.那么DE ∥BC ,DE =12BC.【探究点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问题6】(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已知:在△ABC 中,DE 是△ABC 的中位线.求证:DE ∥BC ,DE =12BC.证明:如图,延长DE 至F ,使EF =DE ,连接CF .∵AE =CE , ∠AED =∠CEF ,DE =FE ,∴△ADE ≌△CFE (SAS) .∴AD =CF ,∠A =∠ECF .∴CF ∥AB .∵AD =BD ,∴BD =CF .∴四边形DBCF 是平行四边形.∴DF ∥BC ,DF =BC .∴DE ∥BC ,DE =BC .【例1】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AF 平分∠CAB ,交DE 于点F .若DF =3,则AC 的长为( )A.32B.3C.6D.9解析:∵D ,E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DE ∥AB ,∴∠2=∠3.又∵AF 平分∠CAB ,∴∠1=∠3,∴∠1=∠2,∴AD =DF =3,∴AC =2AD =6.故选C.答案:C【即学即练】(小组交流)如图,C ,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E =30°,∠1=110°,则∠2的度数为( )A.80°B.90°C.100°D.110°解析:∵C ,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CD 是三角形EAB 的中位线,∴CD ∥AB ,∴∠2=∠ECD .∵∠1=110°,∠E =30°,∴∠ECD =80°,∴∠2=80°,故选A.答案:A【例2】如图,在△ABC 中,AB =5,AC =3,点N 为BC 的中点,AM 平分∠BAC ,CM ⊥AM ,垂足为点M ,延长CM 交AB 于点D ,求MN 的长.【探索思路】(引发学生思考)要证MN 为△BCD 的中位线,应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到DM =MC ,即可解决问题.解:∵AM 平分∠BAC ,CM ⊥AM ,∴AD =AC =3,DM =CM .∵BN =CN ,∴MN 为△BCD 的中位线,∴MN =12(5-3)=1.【方法总结】当已知三角形的一边的中点时,要注意分析问题中是否有隐含的中点.如已知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又是这边所对的角平分线时,根据“三线合一”可知,这实际上是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中点.【即学即练】 (学生独学)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 E,F,G,H 分别为各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讲解规范证明过程)证明:如图,连接AC .∵E,F,G,H 分别为各边的中点,∴EF ∥AC ,EF =12AC .HG ∥AC ,HG =12AC.∴EF ∥HG, EF =HG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在△ABC 中,点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若EF 的长为2,则BC 的长为()A.1B.2C.4D.82.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AB =8,∠C =90°,∠A =30°,DE 是△ABC 的中位线,则DE 的长为()A.4B.3C.23D.23.如图所示,在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是BC的中点.若OE=3 cm,则AB的长为()A.3 cmB.6 cmC.9 cmD.12 cm4.如图所示,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AC=12,F是DE上一点,连接AF,CF,DF=1.若∠AFC=90°,则BC的长度为()A.12B.13C.14D.155.直角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是6和8,则连接两条直角边中点的线段长是()A.3B.5C.4或5D.5或36.如图所示,在△ABC中,BC>AC,点D在BC上,且DC=AC,∠ACB的平分线CF 交AD于点F,点E是AB的中点,连接EF.求证:EF∥BC.7.如图,E为平行四边形ABCD中DC边的延长线上一点,且CE=DC,连接AE,分别交BC、BD于点F、G,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OF,判断AB与OF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1.C 解析:∵点E,F分别为AB,AC的中点,∴EF是△ABC的中位线,∴BC=2EF=2×2=4.故选C.AB=4.2.D 解析:∵∠C=90°,∠A=30°,AB=8,∴BC=12又∵DE是△ABC的中位线,BC=2.故选D.∴DE=123.B 解析:∵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OA =OC .又∵点E 是BC 的中点,∴OE 是△ABC 的中位线.∵OE =3 cm ,∴AB =2OE =2×3=6(cm).故选B.4.C 解析:∵∠AFC =90°,AE =CE ,AC =12,∴EF =12AC =6,∴DE =DF +EF =1+6=7.∵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DE 为△ABC 的中位线,∴BC =2DE =2×7=14.故选C.5.C 解析:分两种情况:①当8是直角边长时,如图(1)所示,在Rt △ABC 中,∠C =90°,AC =6,BC =8,根据勾股定理知,AB =AC 2+BC 2=62+82=10.∵点E ,F 分别是直角边AC ,BC 的中点,∴EF 是Rt △ABC 的中位线,∴EF =12AB =12×10=5.图(1)②当8是斜边长时,如图(2)所示,在Rt △ABC 中,∠C =90°,AB =8.又∵点E ,F 分别是直角边AC ,BC 的中点,∴EF 是Rt △ABC 的中位线,∴EF =12AB =4.综上可知,连接两条直角边中点的线段长是5或4.故选C.图(2)6.证明:∵CF 平分∠ACB ,DC =AC ,∴CF 是△ACD 的中线,∴点F 是AD 的中点.∵点E 是AB 的中点,∴EF ∥BD ,即EF ∥BC .7.解:AB ∥OF ,AB =2OF .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CD ,AB =CD ,OA =OC .∴∠BAF =∠CEF ,∠ABF =∠ECF .∵CE =DC , CD =AB ,∴AB =CE .在△ABF和△ECF中,∴△ABF≌△ECF(ASA),∴BF=CF.∵OA=OC,∴OF是△ABC的中位线,∴AB∥OF,AB=2OF.课堂小结1.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的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习题6.6.板书设计3 三角形的中位线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为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的发现和证明。

2.三角形的中位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的发现和证明过程。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三角板、直尺、画图工具。

3.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中位线。

提问:你们观察到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中位线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的发现和证明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直尺、画图工具,自己动手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并验证中位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中位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中位线在桥梁设计中有何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条线段平分的情况?”(例如:如何将一条线段均匀地分成两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和定理,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三角形中位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在证明中位线DE平行于BC时,学生需要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2)实际应用中位线定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三角形中位线,或者不知道如何运用中位线定理简化问题。这是学生容易遇到的另一个难点。
举例: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6cm,AC=8cm,BC=10cm,求三角形的中位线DE的长度。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和测量,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中位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2.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如求三角形的面积、线段长度等。
3.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几何图形的分割与拼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含有三角形中位线的实例,如桥梁、梯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和作用。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主要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掌握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以及中位线对三角形性质的影响。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学习中位线定理和三角形不等式定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四边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推理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定理的证明过程感到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掌握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能够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推理、证明等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引出中位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导学生观察和推理定理的证明过程。

3.实例讲解:通过几何模型和实际例子,解释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让学生加深理解。

4.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提出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2.“FAST”中国天眼口径是多少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预设回答1:500米,通过查资料,看电视新闻等学生预设回答2:不知道(给出答案)3.你有什么方法去测量中国天眼口径?学生预设回答1:直接测量(展示PPT4)学生预设回答2:通过测量圆的周长学生预设回答3:不知道(引入课题)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内容: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强调它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提出问题: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跟第三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预设回答1: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学生预设回答2: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学生预设回答3:不知道(观看微课1)问:你从微课1里发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跟第三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生答:发现了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师补充:这是发现的数量关系。

问:除了具有数量关系,中位线与第三边还具有位置关系吗? (观看微课2)问:你从微课2里发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跟第三边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生答:发现中位线与第三边存在平行关系第三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内容:已知:如图6-20(1),DE 是△ABC 的中位线.求证:DE ∥BC,DE=21BC证明:如图6-20(2),延长DE 到F,使DE=EF,连接CF. (略)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第四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1、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它的建立,让中国在天文观测这个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这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这句话的说法是否正确?2、在△ABC中,D,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点,若BC=8cm,则DE=_______.3、已知三角形ABC各边长分别为3cm,4cm,5cm,则连接各边中点的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4、如图,吴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ABC,已知点E、F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量得EF=5米,他想把四边形BCFE 用篱笆围成一圈放养小鸡,则需用篱笆的长是________.5、如图在△ABC中,M是BC中点,AP是∠A平分线,BP⊥AP 于P,AB=12,AC=22,则MP长为________.第五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具体内容: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

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6.3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6.3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意识。
5.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形中位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中位线的实际意义。
2.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三角形中位线有哪些性质和作用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际为例,创设三角形中位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景,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动态变化,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3.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意识。
5.通过作业小结,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6.3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本节课以三角形中位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6.3《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6.3《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案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3. 三角形的中位线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三角形中位线是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后的第四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证明直线的平行和线段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也是后续研究梯形中位线的基础。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点】: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录活应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第三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第四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第五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第六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第七环节: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3三角形的中位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3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几何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揭示了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线段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对进一步学习非常有用,尤其是在证明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要用到.由于在本章最后要探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探索的完整性我将本节中探索一般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调整到探索特殊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一起完成。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

在此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同时重点渗透转化、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与评价目标: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友好相处的感情。

体会数学学科的价值,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证明及应用难点: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来推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了解证明线段倍分关系问题的基本要领.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六、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这四个三角形能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2.教师给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3.引入课题:为什么作三角形的中位线就能画出这样美丽的图案?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本节课探索AD ECB1 / 42 / 4——三角形的中位线(板书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操作:作△ABC ,并作△ABC 的中位线问题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2.探究活动: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1)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注意从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想,开拓思维)(2)交流猜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方法)①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②你是怎样猜想出这一结论的?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①拖动点A ,随着△ABC 形状的改变,DE 还是△ABC 的中位线吗?线段BC 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DE 和BC 的关系还成立吗?②拖动点B ,随着△ABC 形状的改变,DE 还是△ABC 的中位线吗?线段BC 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DE 和BC 的关系还成立吗?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案

6.3 三角形的中位线1.掌握中位线的定义以及中位线定理;(重点)2.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吴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ABC ,已知点E ,F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量得EF =5米,他想把四边形BCFE 用篱笆围成一圈放养小鸡,你能求出需要篱笆的长度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类型一】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线段的长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AF 平分∠CAB ,交DE 于点F .若DF =3,则AC 的长为( )A.32B .3C .6D .9 解析:∵D 、E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DE ∥AB ,∴∠2=∠3,又∵AF 平分∠CAB ,∠1=∠3,∴∠1=∠2,∴AD =DF =3,∴AC =2AD =6.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性质并熟练应用.【类型二】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角如图,C 、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E =30°,∠1=110°,则∠2的度数为( )A .80°B .90°C .100°D .110°解析:∵C 、D 分别为EA 、EB 的中点,∴CD 是三角形EAB 的中位线,∴CD ∥AB ,∴∠2=∠ECD .∵∠1=110°,∠E =30°,∴∠ECD =80°,故选A.方法总结:中位线定理牵扯到平行线,所以利用中位线定理中的平行关系可以解决一些角度的计算问题.【类型三】 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进行证明如图,在△ABC 中,AB =5,AC =3,点N 为BC 的中点,AM 平分∠BAC ,CM⊥AM ,垂足为点M ,延长CM 交AB 于点D ,求MN 的长.解析:为证MN 为△BCD 的中位线,应根据三线合一,得到DM =MC ,即可解决问题. 解:∵AM 平分∠BAC ,CM ⊥AM ,∴AD =AC =3,DM =CM .∵BN =CN ,∴MN 为△BCD的中位线,∴MN =12(5-3)=1. 方法总结:当已知三角形的一边的中点时,要注意分析问题中是否有隐含的中点.如已知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又是这边所对的角平分线时,根据“三线合一”可知,这实际上是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中点.【类型四】 中位线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E 为平行四边形ABCD 中DC 边的延长线上一点,且CE =DC ,连接AE ,分别交BC 、BD 于点F 、G ,连接AC 交BD 于O ,连接OF ,判断AB 与OF 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本题可先证明△ABF ≌△ECF ,从而得出BF =CF ,这样就得出了OF 是△ABC 的中位线,从而利用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线段OF 与线段AB 的关系.解:AB =2OF .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CD ,OA =OC .∴∠BAF =∠CEF ,∠ABF =∠ECF .∵CE =DC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CD =AB ,∴AB =CE .∴在△ABF 和△ECF 中,⎩⎪⎨⎪⎧∠BAF =∠CEF ,AB =CE ,∠ABF =∠BCE ,∴△ABF ≌△ECF (ASA),∴BF =CF .∵OA =OC ,∴OF 是△ABC的中位线,∴AB=2OF,AB∥OF.方法总结:本题综合的知识点比较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OF是△ABC的中位线.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的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又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机.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3. 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三角形中位线是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后的第四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证明直线的平行和线段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也是后续研究梯形中位线的基础。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
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录活应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第三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第四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第五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第六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第七环节:课后反思。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操作:(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2)分别取AB,AC 中点D,E ,连接DE
(3) 沿DE 将△ABC 剪成两部分,并将△ABC 绕点E 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
2、思考: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吗?
3、探索新结论: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那么DE与BC有什么位置和数量关系呢?
目的:通过一个有趣的动手操作问题入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设
置一连串的递进问题,启发学生逆向类比猜想:DE∥BC,DE=2
1BC.
由此引出课题.。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
内容: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1.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强调它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目的:通过学生前期的猜测,测量,初步感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和性质。

第三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
内容:已知:如图6-20(1),DE是△ABC的中位线.
求证:DE∥BC,DE=1/2BC
证明:如图6-20(2),延长DE到F,使
DE=EF,连接CF.
在△ADE和△CFE中
∵AE=CE,∠1=∠2,DE=FE
∴△ADE≌△CFE
∴∠A=∠ECF,AD=CF
∴CF∥AB
∵BD=AD
∴BD=CF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
∴DF∥BC,DF=BC
∴DE∥BC,DE=1/2BC
目的:通过严密的几何证明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证明,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经历定理的探究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四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
内容:如图,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容易发现: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如图4-94.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
(1)已知四条线段的中点,可设法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找到四边形EFGH的
边之间的关系.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所以添加辅助线,连结AC或BD,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基本图形.
练一练:
1.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小明通过下面的
方法估测出了A,B间的距离: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 = 20m,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多少?为什么?
2.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6cm,8cm, 10cm,则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cm,面积为cm2,为原三角形面积的。

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CD、
AC、BD的中点。

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吗?
请证明你的结论。

目的: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时也兼顾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熟练运用. 第五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
1.教师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具体内容:
(2)用什么思维方法提出猜想的?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第六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
C组习题6.6 1, 2, 3题 B组习题6.6问题解决第4题
第七环节: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证明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探究过程中,学生先是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测量、猜想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然后师生利用几何画板的测量和动态演示功能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再引导学生尝试构造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

通过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定理的探究与证明,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

同时,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是兴趣的激发点。

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

本课采用问题驱动,从概念的产生,到概念的辨析、再到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设计了一个个问题,层层递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