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导入新课】: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在中华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经济发展千差万别、很不平衡,呈现区域特色。

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形成一个经济重心,所谓的经济重心,也即与其他地区相比,人烟稠密,经济发达,是国家和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区。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特重心。

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宛如江河东流。

我国历史上新的经济重心最终在长江流域结聚成,并在两宋之际取代了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地位。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

区域经济的各自特色如何?南移过程如何?原因何在?有何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和思考这些问题。

【知识之窗】:
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山东、山西地理概念不同。

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称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

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

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

山西在战国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江南风情图片。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答案
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
(2)唐朝时期的人口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答案 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 长很快。 (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人口的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 (4)简要分析人口南迁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答案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江南地区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济最发达和最
重要的粮食产地
人口 稀少; 是传统畜牧区 是经济重心之一 生产技术 或半农半牧区 落后 经济实力 差距较大 经济实力十分 有限
地位 3.分布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
特点。
答案
重点精讲
黄河流域为什么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时间:两宋之际。
(2)原因: 靖康之变 。
(3)影响: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 南北文化 的融合。
答案
历史比较
我国古代北方人口三次南迁的共同点
(1)三次南迁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
乱之时。
(2)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 的南移。 (3)南迁的原因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 恶化。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学案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3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时间:两晋之际 唐安史之乱后 两宋之际
中原人口的
大量南迁
Hale Waihona Puke 共同原因:战乱古代经济重 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区域经济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 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 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 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 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农 耕经济重心
和技术;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2)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9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原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 郡忘饥。──《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三:教材P12第一段小字。
民族矛盾
2.促进了民族融合
8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结合小字了解具体表现):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0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能得到发展。
12
知识线索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3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龙门碣 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 半牧区,经济 实力有限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早,人烟稠 密。
地势复杂,气候炎 热潮湿,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 贫瘠。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4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5
忆江南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
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
不采取措施心的南移
2.原因: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2021年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2021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和影响。

2.难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教材整理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的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地区项目山东、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分布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主要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特点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地位是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教材整理2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天灾人祸不断。

2.表现[深度点拨]我国古今人口迁移的不同原因(1)古代: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北方人口南迁。

(2)现在: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国土开发和东南地区相对发达的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需要迁移大量人口。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提示 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 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2)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 )
提示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并非农业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23456
解析 从表中可明确看出,明朝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数大大多于北方人数。从经济
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分析,题干表格信息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
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南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应用1 画像砖的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显示 了这一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开发缓慢的经济特征。
史料二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 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 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知识结构
返回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应用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图中A 是 山西 、B是山东 、C是龙门碣石以北 、 D是江南 。其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区的是 A(山西) 和 B(山东) 。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判断正误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基、中唐以后开始、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的发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难点)【预习思考】1.四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及我国经济的整体特点2.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3.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区别?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有哪些?过程如何?影响怎样?5.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对今天有何历史启示?【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知识归纳”各小组用心熟记,能够脱稿)知识归纳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划定的四大经济区是、、、;其依据是2、特点:①山东、山西属于传统的,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②江南地势,气候,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

③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土地,属于传统的,以为界,分为两部分,在此,和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互补互利,成一整体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时间)2、第二次(时间)3、第三次(时间)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①②③2、过程:①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的作物体系,南方的和大幅度增加,江南经济的到了初步开发。

②以后,江南经济逐步超过北方。

③,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的过程完成。

3、影响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_____________的南移。

②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日益突出,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高一年部必修二第一章 2课时
课题: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官营手工业的衰败与私营手工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2、引导学生梳理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记忆与理解
知识体系梳理
夯实基础
系统整理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经营形态?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

基础学习交流
思辨提升
1、古代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
2、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的原因有哪些?
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走出误区
1、棉布一直是我国古代民众的主要衣料吗?
2、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中,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吗?
技能应用与拓展
重点难点探究
1、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互动探究】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善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二据《考工记》载,齐国的官营手工业包括木作、冶铸等行业共30个专门的生产部门。

材料三(官府工匠)相语以示,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1)官营手工业开始采取了怎样的经营方式?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早期官营手工业有哪些典型特点?你怎样评价官营手工业?。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1.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1.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重点掌握四大经济区域的基本内容难点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知识梳理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司马迁根据,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四大经济区(1)山东、山西地区:特点: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

原因:地处黄河流域,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

(2江南地区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原因:江南物产丰富,但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地理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的广大地区。

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

特点:这一地区是传统的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十分有限。

原因: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思考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划分了哪些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有何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中国古代,由于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2.三次大规模南迁的高潮:(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①时间:之际②由于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沦为主要战场。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①以后。

②原因: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③表现:大批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及其以南地区。

④影响: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①时间:之际。

②原因:之乱③影响: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3.影响: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文化重心的南移.思考2.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人口的南迁。

历史必修2: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历史必修2: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上述五个原因中,促使南方经济得以持续发 展并超过北方的最重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2、南移的经过
(1)孙吴、东晋、南朝时期的初步开发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出现了建康(今南京)这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2、南移的经过 (1)孙吴、东晋、南朝时期的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的全面开发
本课探究
Ben ke tan jiu
探究一:经济区域怎么划分的?都是有哪些?它 们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古代农业经济有什么特 点?
探究二:古代出现过几次大的人口迁移?原因是 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探究三:古代中国经济重心是如何移到江南的? 有哪些原因促使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区域怎么划分的?都是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 反映了古代农业经济有什么特点?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 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致了北方频频战乱,严重破坏 了农业生产,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安定,而且土地辽 阔。
3、南移的影响
(1)、城市的繁荣 扬杭一州益、二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繁。楚
国的商业贸易收入为主要财政来源。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
(2)、文化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气候干旱,土
地贫瘠,人烟 汉代稀少。畜牧业
的 四 大
最发达的经济区。 原因:气候温和, 土壤肥沃,地势平 坦;开发较早,人 口稠密。
经 济
特点:多样性、经

济发图 潮湿,容易得病。
水田为主,比较落
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 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 特点。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塞外
塞外草原上的羊群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塞外
塞外草原上的马群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山西
成都平原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羯 后赵、 氐 成汉、前秦、后凉、 羌 后秦、 汉 前凉、西凉、北燕
从公元316到439年的120多年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 汉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原因:西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 争杀,使北方长期战乱。
鲜卑
鲜卑
匈奴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西晋以来北方向江南移民路线示意图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原因:唐朝中期发生“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地图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两宋时期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节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参考教案2岳麓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节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参考教案2岳麓必修2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

内容包孕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飞腾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二、教学方针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式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彼此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式: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力,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飞腾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四、教学方式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板书设计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三次南迁飞腾2、主要原因3、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2、过程3、文化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过程师: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历史过程。

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逐渐超过北方
正式成为古代 经济重心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 南移。
(2)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 的主要承担者。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后来,由于过度开发,也出现生态环境恶 化的现象。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私有制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5)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 (6)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安定。 (2)经济因素: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劳 动力 (3)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好,适宜农业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龙门、碣石以北 塞外草原上的马群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请阅读并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关中,膏壤越野千里 天府之国 冀鲁豫古代农业区
风吹草低见牛羊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水耨。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江南 丘陵地带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课标要求: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 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概念阐释
区域经济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 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 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 最重要的是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 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 达。——农耕经济重心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件

腴上地,亩值一金……
——《宋书》
根据材料三,分析南方具备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
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四: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总体
呈自西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政
权南移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代…
;元末明初…
——《中国古代史》
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七: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 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 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 车相继,所在山积”。
——2017年新课标Ⅱ卷26
真题演练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 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晋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自中原乱,士人率渡江。 ——《全唐文》 思考:人口南迁给南方提供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
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
忘饥。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
学以致用
根据本课所学,请你为家乡的经济发展 献计献策。
北方
社会动荡; 人口南迁,劳动 力不足。
南方
相对稳定,政治重心 南移;补充了劳动力,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 术;自然条件优越; 人民辛勤劳动;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时期
阶段
孙 吴 、 东 晋 、 江南初步开发
南朝时期 中唐以后
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开 始南移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下图汉代四大经济区中,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的是( )解析:选A。

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注意对课本历史地图的掌握。

2.“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应为( )A.两晋之际B.秦汉时期C.中唐以后D.两宋之际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因此,这一特色的形成应开始于第一次人口迁移时期,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两晋之际。

3.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

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经济重心完全南移B.江淮经济发达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解析:选B。

罗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指出唐代的“根本”实际上在江淮地区,杜牧也说江淮地区上交的赋税,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这些信息反映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在唐朝十分发达。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六朝时期——趋向平衡;中唐以后——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移;明清时期——重心巩固,故A项错误。

C.D两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联系。

4.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B.市民殷富C.商业繁荣D.租佃关系出现解析:选D。

仔细阅读材料由“参差十万人家”“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列珠玑”可以推断出人口众多、市民殷富、商业繁荣,但不能看出出现了租佃关系,故选项D符合题意。

5.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C.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D.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解析:选D。

南宋时期苏州、湖州有“天下粮仓”的美称,这一现象,揭示了南方已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分析和整理表格中数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提示] 信息:明清时期的农学家绝大多数集中在江苏、浙江
两省。说明:江南成为经济文化的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 担者。 (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3)交通贸易: 经济重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 输的发展。 (4)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 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5)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 和统一性的发展。 (6)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1.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 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2.从魏晋至两宋之际,北方人口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推动了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3.两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 移过程完成。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一]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宋书· 孔秀恭等传论》 (1)据材料一,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影响 (1)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 (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3)促进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3.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 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 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司马迁依据 汉代 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 分为四大经济区。 2.构成 (1) 山东 经济区、山西经济区: ①特征: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②地位: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 经济重心 的地位。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3)南宋以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宋朝南迁后,更致力 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 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 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注意:政治中心和重心仍在北方 杭州北关夜市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关中、中原地区
江南
阶段进程 阶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段
宋朝
南移情况 奠定基 础
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
A.A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扬州地理位置优越 C.扬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5、江南地区成为“财赋之地,人文渊薮”,
这一局面出现于( )
A .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D
您好,谢谢观看!
图一 第三次南迁高潮
图二杭州北关夜市
观靖察康图之一乱、后图,二北,方概人括口这大两量幅图南能迁够;反南映宋的朝历廷 史偏信息安。江南。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经济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特点,将全国分成哪四 大经济区?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农业区(当时不易开发)
那么,这四大比济区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
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及成因
区域


原因
山东 山西
传统农业区、经济 实力强,长期居全 国经济重心地位
自然条件优越、开 发较早、人烟稠密
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
业均逐渐超越北方。 注意:超越北方不等于取代北方,全国的经济中心仍 在北方。
唐 代 扬 州 城 遗 址
唐代,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 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天下之盛,扬 为首”之说。
位于运河枢纽 的扬州,成为全国 的经济中心。南北 水路商货在此云集, 海上商船也从此启 航和停泊。市区内 商贾众多、邸店林 立,最繁华的街道 “十里长街市井 连”,到了晚上, 也使千灯照碧云, 一派繁华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材整理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的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教材整理2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天灾人祸不断。

2.表现
[深度点拨]我国古今人口迁移的不同原因
(1)古代: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北方人口南迁。

(2)现在: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国土开发和东南地区相对发达的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需要迁移大量人口。

教材整理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主观因素: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自然条件: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过
(1)江南经济初步开发
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

②表现: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南京)这样的大城市。

(2)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3.影响
(1)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2)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3[课中思考题],思考: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提示】这个思考题和教材内容是直接相关的。

《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

[深度点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实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和因素造成的。

经济重心转移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一直存在。

探究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1)根据史料一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提示】南方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史料二中的信息说明了什么?
【提示】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3)根据史料三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提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南移,自宋代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史论拓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和影响
(1)特征
①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表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

④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

⑤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2)影响
①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②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③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④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⑤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有利于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⑥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题模板】
1.中国古代经济由于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什么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
A .从战国到东汉
B .从东汉到隋唐
C .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
D .从唐代到明清
【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答案】 A
2.“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基时期应为( )
A.两晋之际B.秦汉时期
C.中唐以后D.两宋之际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因此,这一特色的形成应开始于第一次人口迁移时期。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两晋之际。

【答案】 A
3.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动,其主要趋势是( )
【导学号:72040012】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
【解析】我国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有: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北方人民南迁、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华人外流、外族内迁等五种方式,但主要趋势应该综合考虑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主要史实进行分析。

【答案】 C
4.“天下之盛,扬为首”,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这表明( )
A.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扬州地理位置优越
C.扬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解析】唐初,长安、洛阳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到了唐朝后期,扬州经济地位超过长安与洛阳,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答案】 A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013】材料一关中之民,好稼穑……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汉书》漕转关东粟以维中都官。

(注释:西汉中央政府每年要从山东运大量粮食到京师,支付官吏的俸禄和供应官奴的口粮。

)
——《史记》材料二
图一第三次南迁高潮图二南宋杭州北关夜市
(1)材料一反映了黄河流域经济处于什么地位?此地位在何时失去?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了什么信息?
【解析】第(1)问,考查经济重心的转移。

第(2)问,考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1)处于经济重心地位。

南宋。

(2)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
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