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西出去”还是“西出来”?》——听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的思考_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简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
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但又字字、句句含情。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二、教学目标n 知识与能力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
小学语文_《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友情的诗。
结合课前自主学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谁想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读一读题目是古诗的眼睛。
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抓住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感受韵律1.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一读古诗了。
谁来?(1)指名读(哪些字最容易读错?)朝舍(2)带着大家的提醒自己读一读(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熟练,还要读出节奏。
老师把节奏标画出来了,赶紧试着读一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4)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被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这首诗的韵脚是尘、新、人。
让我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出诗的韵律美。
小结:听大家诵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把诗读得正确熟练,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诗意如果想要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课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诗句。
2.交流汇报你们小组通过看注释、查资料、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词义,分析字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情感,很棒!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我们一起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在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尤其在六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中文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古诗词的诵读、理解及欣赏。
本次教学中,我们选用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以此来启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把握其词句和节奏;3.能够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和意义,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赏析;三、教学过程1. 初识《送元二使安西》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请读一读,这是一首诗吗?(学生回答)其实,这是一首词。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词与诗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二者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整首词,看看能否发现和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 探究《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王之涣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有名的送别词。
它是为历史上的一位唐代使者写的,他的任务是前往古老的西域地区(现今新疆的一个地区)开展外交、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需要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呢?你们对西域地区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在唐代,西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
它位于中国的西北边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丝绸之路交通线的一部分,还是肆虐于中亚地区的环节地带。
因此,唐代的政府和商业家都非常关注西域地区,希望通过派遣使者和开展贸易、文化交流来统治和扩大影响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整首词,并思考:这首词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呢?3. 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节奏和韵律在学习一首古诗词时,除了要了解其背景和历史意义外,还需要注意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这些是古诗词的基本要素,也是它们能够产生美感和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请同学们分别读一下以下两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
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四上《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四上《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人身处险境的关切。
全诗以送行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充满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意境,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词和景象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字词,体会诗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送别之意。
4.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朗读。
2.诗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人的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送别的深情。
3.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正确掌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营造教学情境。
2.准备诗的译文和注释,方便学生理解。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一个送别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指导生字词的朗读。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教师抽取学生朗读,并给予评价。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篇一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
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
教学水到渠成。
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
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
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
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
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诵。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通用5篇)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
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
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
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
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
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
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
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
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
局部学困生不认识)。
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
(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一、引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
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
(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
想不想听王老师读?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
谁来试试?三、悟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
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5、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6、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元二:姓元,排行老二。
安西:在今。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
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
三、抓【关键词】:^p 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
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
“客舍”指旅舍、旅馆。
老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
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
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风光。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
更:再,又一次。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甘肃西部。
意思:我劝你(元二)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作者抓住什么写送别?生:喝酒送行。
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
三、背涌、练习说意思。
l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
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忆《赠汪伦》,踏歌送行。
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劳劳亭》年代:唐作者: 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 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生:?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8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8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送元⼆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名⾟苦耕耘的教育⼯作者,常常要写⼀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作更加有效地进⾏。
⼀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送元⼆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家分享。
《送元⼆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 《送元⼆使安西》是⼩学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中的第⼆⾸古诗。
本单元的⽂章以⼈与⼈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去关⼼帮助他⼈。
《送元⼆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画家和⾳乐家王维所著的⼀⾸脍炙⼈⼝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将远赴西北边疆,诗⼈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其深厚的情谊,不⾔可知。
这⾸诗既不刻画酒筵场⾯,也不直抒离别情绪,⽽是别巨匠⼼地借别筵将尽、分⼿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诗洗尽雕饰、明朗⾃然的语⾔,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帜。
教学⽬标 1.知识能⼒⽬标:会写2个⽣字,明确多⾳字“舍”的两个读⾳,明⽩“使”、“浥”、“更尽”⼏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法⽬标:通过⾃学和⼩组合作的⽅法理解整⾸诗的意思,采⽤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体会诗⼈对友⼈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的名诗名句。
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3.王维和元⼆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A、元⼆要去安西了,他⼼⾥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朋友要去安西建功⽴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境,导⼊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说说你和知⼼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朋友在⼀起的感觉。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3篇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篇4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
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
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
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情浓酒香,别话依依.西出阳关。
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生(4):王维的诗、生平.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画家。
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生(5):西安在哪?生(6):唐朝安西都户府,今新疆库车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第1篇】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
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
“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
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
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
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
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在第三和第四步。
第三步:教师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放手让学生说看到的画面。
这样,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
即:给了学生打乱顺序理解诗句的自由。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
第四步: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
最后的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
学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读出了离别的伤感和心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第3篇】《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
(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二、整体感知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
指名读。
2、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2)客舍(旅店)。
板书:客舍(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板书:柳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1、自学古诗诗意(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3、介绍古诗背景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
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西出去”还是“西出来”?》——听教学《送
元二使安西》的思考
本文是关于《是“西出去”还是“西出来”?》——听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的思考,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这学期,听我校一名青年教师上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一课时,当一名学生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时,引起了一阵哄笑。
这名学生是这样说的:“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当你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时,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我了。
”在这儿我不想说当时教师是怎样处理这不同的声音的。
因为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此诗这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请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课后,不知为什么我一直放不下这件事——学生理解错了吗?我想这首诗如果是诗人王维晚期作品,学生这样理解就没有错,而且很对。
然而,我翻遍了家中的所有资料(包括网上)弄得我分不清谁是谁非,云里雾里的,众说纷纭:有说是王维早期之作的,如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也有说是王维晚年之作的,如“论语说文/唐诗鉴赏”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赏析:《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然而,笔者认为:
如果此诗作于诗人风华正盛,才情焕发的青年时代,也就是说是王维的早期之作。
那时的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国势方张,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疆域辽阔,气象宏大。
西边远达西亚,长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往来道途的人很多。
边郡有重兵把守,安西都护府设在远离中原的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那时,从军或出使西域,在人们心目中是建功立业的壮举。
虽有艰难险阻或生命
危险,但是,亦充满着献身国家、名垂青史或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的令人惬意的希望。
我们再纵观盛唐别诗,无不情浓意殷,真挚感人,但绝少凄惋悲哀的情调,多为开朗豁达之作。
《送元二使安西》,虽然婉转缠绵,却又清新酣畅,惆怅而不哀伤,诚挚却又达观。
欢天喜地的别离不近世情,凄凄惨惨的别离又令人难于承受。
因此,诗人王维不可能说出“你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我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友人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所以说,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此诗后两句均作出这样的解释:“朋友,请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
但如果此诗是诗人王维晚年之作,那么这“西出阳关”就不能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而是“一语三关”:第一“关”是指友人元二在征途中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行出了阳关”,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第二“关”是指友人元二在经历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从西边的阳关出来”,不难看出此意才是诗人的本意。
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第三“关”是指诗人王维恐怕自己因年老多病等不到友人元二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的日子而不在人世,有人说诗人在送走友人元二后不满六年(甚至有人说是第二年,于761年,我们无法知道是真是假)便真的与世长辞了!那么这名学生的理解:“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当你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时,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我了”就没有错。
重新认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强烈感受到: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
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我的想法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