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9《赤壁赋》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本文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宇宙观以及文中所传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文本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解读文本(一)听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分点评述*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第二段:①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常象征: )兮天一方。”②客有吹洞箫者(句式: ),倚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成语的意思: )。③舞(活用: )幽壑之潜蛟,泣(活用: )孤舟之嫠妇( )。
第三段:①苏子愀然( ),正( )襟危(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句式: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
2、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作诗赋,讽刺王安石新法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乌台诗案”)。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或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本文)、《后赤壁赋》。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学案人教版必修2.doc
第9课赤壁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备受忧患,却能从容淡定并深得其乐。
因其卓绝的品行,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
他就是苏轼。
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有幸,因了苏轼,那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渺江水,传唱了千年。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书画上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党争等政治斗争中,曾被诬陷入狱,屡遭贬谪,直至远贬海南。
最后遇大赦北还,但病死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
作品诗代表作有《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词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卜算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苏轼内心愤慨不平,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苏轼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赤壁)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泛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3.相关知识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数千乌鸦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领袖,任由其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
第9课《赤壁赋》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内容】【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二十一岁中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人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
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2.文体知识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是由先秦的诗歌派生出来的。
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它侧重于写景,借景生情。
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骚赋”,到了汉代便正式确立了赋的体制,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赋体转入律体,谓之“律赋”。
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文题背景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9课 赤壁赋(含答案)
赤壁赋预习提示这是一篇散体文赋。
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时,曾多次到赤壁游览。
一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082年8月12日;一次是同年十月十五日,阳历11月7日。
游览地点并不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三国周瑜赤壁在湖北嘉鱼东北;而苏东坡所游的赤壁,实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县城外。
作者一时兴会所至,借历史上的胜地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写了两篇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还有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
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
唐宋时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即是。
苏轼的《赤壁赋》是宋代文赋杰出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
开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以极为优美的笔调展现出一幅人间仙境的图画,表现一种超然物外的欢乐。
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
以“客”的口吻慨叹英雄人物的兴亡幻灭,抒发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哀;以“主”的口吻阐发恒久与短暂、无穷与有限皆是相对的道理,提出消除外慕、冥于自然的解脱之道。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优美的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使之成为古代散文名篇。
这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哲理也比较深奥,建议你采用下面的学习方法:1.深入了解苏轼其人,这是学习本文的关键。
本文从表面看是一篇游记散文,实际上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寄寓了苏轼在人生坎坷之途上的深沉感慨。
不了解苏轼的人生,不了解苏轼的处世哲学,就不可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2.抓住本文特点,披文以入情。
本文有两个突出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的】1.了解写作背景;研读文章第1段,把握其中的重要的文言知识和作者情怀;2.背诵第1段。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诽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何谓“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
御史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
苏轼——《赤壁赋》1w
《赤壁赋》学案1主备人:王璐1、走进作者,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2、掌握文中1-2段重要文言现象。
3、鉴赏前两段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前知识预习预习案使用说明:1、根据所提供的作家作品知识,预习课文。
2、疏通全文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二、写作背景1080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这是一次著名的文字狱。
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但他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还写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王安石等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
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寻找罪证,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因而被捕入狱,后被贬到黄州,生活十分艰苦。
在此期间,他经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年七月十六、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本文是《前赤壁赋》,苏轼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艰苦环境中自得其乐,享受着“造物者之无尽藏”。
三、文体文化知识1、赋: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
主要有三个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协谐;③、文辞上讲究辞藻和用典。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2、干支纪年法:天干:简称“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简称“支”,即:子、丑、寅、卯、己、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就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组合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赋”的知识,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品味课文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难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熟读全文,根据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
(在书上作记号)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勾画疑难点。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赋: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有韵的文体,其形式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饰,辞藻华美,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并以讽颂为其目的。
它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
2、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3、写作此文的背景和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9课《赤壁赋》学案设计(含答案)
《赤壁赋》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苏轼生平、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过程和方法:学会一些文言文翻译方法:连译法、意译法、互文译法、对子句译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通过文章中句子赏析体悟作者情感。
3.情感与态度: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导读1、了解作者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2、解题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
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
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
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本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相比,有较大区别。
传统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
2019-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9课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赤壁赋赤壁之下,有多少英雄往事随流水,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驻足于此,抒发感慨。
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更显意境悠远,令人神醉。
《赤壁赋》中对江山美景的赞颂,对历史英雄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只是,那夜的清风与明月,已随岁月而消散。
苏子留给我们的是那豁然开朗,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合卷闭目,静心坐思,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希望必然就会有失望,高处不胜寒,我们只有秉着一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才能在世事的沉浮之间寻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祐二年他中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后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潮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生活。
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病逝于常州。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皆位列唐宋八大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上的“苏辛”豪放词派。
在书画上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诗文中摘出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书李端叔诗后》)这是其被贬生活的真实写照。
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附近有赤鼻矶,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赤壁。
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体悟情感和哲理。
2、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知识链接】
1、课内名言名句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③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苏轼其他名句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②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⑤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合作探究】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为什么?
2、客人的箫声因何而悲?
3、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是否产生了共鸣?苏子是怎样从眼前的水月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去
开导客人的?他又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了何方?
【小结延伸】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
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2.掌握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赤壁赋》中的运用;3.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语言,对《赤壁赋》进行分析和解读。
能力目标1.通过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阅读方法;3.提高分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和虚构情节;2.掌握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3.能够识别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赤壁赋》中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和时代特色;2.理解文言文中抽象理念的表达方式;3.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赤壁赋》的评析和赏析。
3. 教学过程预习(10分钟)先让学生阅读《赤壁赋》,了解故事背景。
导入(10分钟)1.用简短的语言引入《赤壁赋》;2.告诉学生《赤壁赋》写的是哪场战役;3.介绍写作背景,笔者的境遇和心情;4.引领学生感知《赤壁赋》的艺术审美和批评精神。
传授(20分钟)1.分析《赤壁赋》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解释笔者抒发的民族保卫情感;2.解读《赤壁赋》中诗意的构造与形象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学批评,培养学生在文学领域的综合素质。
练习(30分钟)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赤壁赋》的诗意、文学批评和学术价值方面进行深入探讨;2.挑选代表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分享;3.老师在旁引导,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评析,加深对《赤壁赋》的理解。
总结(10分钟)1.收集整理学生的讨论,梳理思路;2.对《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简短总结。
3.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启示,激发学习兴趣。
4. 总结与反思本课程着重对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赤壁赋》进行了详细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化、艺术背景,提升了学生在文学领域的批判性分析、综合性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学案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备受忧患,却能从容淡定并深得其乐。
因其卓绝的品行,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
他就是苏轼。
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有幸,因了苏轼,那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淼江水,传唱了千年。
学习本文,一要了解“赋”的特征,学习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二要体悟苏轼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作《湖州谢上表》,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罪证是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幸亏亲友的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
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本文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
有《东坡乐府》。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明初朱右最初将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位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1.注字音
2.识通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______”,乘)
3.解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