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试讲教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班级2008级3班姓名冯小丽学号2008020307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
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教学过程】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二、导入新课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问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大家初中时学过的语文课文《木兰诗》,很多同学都会背,谁来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生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师:花木兰生活于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北魏,代父从军抗击北方柔然部落。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案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2. 如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朝代的改革,比较和分析其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背景?学生是否掌握了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十、教学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工具:幻灯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孝文帝的形象和北魏的图片,提问:北魏是哪个时期的国家?北魏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迁都洛阳: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的迁都图”,提问: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洛阳城图”,提问:迁都洛阳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均田制: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图片,提问:均田制的内容是什么?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均田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三长制:教师用课件展示“三长制”的图片,提问:三长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三长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三长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租调制: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图片,提问:租调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租调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教师用课件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提问:民族融合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教师用课件展示“制度创新”的图片,提问:制度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教师用课件展示“文化认同”的图片,提问:文化认同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海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魏孝文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北魏孝文帝,进而导入本课。
2. 教学新课: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
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如官制、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
让学生理解改革的内容。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如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让学生认识改革的意义。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改革。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各个方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措施及影响。
3. 运用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提高分析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了解。
2. 针对改革的具体措施,如均田制、户调制等,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明白改革的具体操作和目的。
3. 通过历史文献或图片,展示改革期间的社会变迁,如土地分配、人口迁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改革的影响。
八、互动环节: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改革的理解,鼓励课堂上的思想交流。
3.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及其臣子,讨论改革的决策过程和实施困难。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官制、法制、经济建设等;(3)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认识其历史意义;(3)运用史料实证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辩证思考的品质;(3)激发学生对北魏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2)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引发学生思考: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改革对北魏有何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价值。
5. 总结提升:(1)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成果;(2)引导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2. 进行历史人物评价,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与不足;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课标要求】(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均田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改革案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2)提问:同学们知道北魏孝文帝吗?请大家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4. 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
(2)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的了解,以及对改革意义的感悟。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改革的影响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二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1 政治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的政治动荡各族群矛盾尖锐2.2 经济背景农业生产力低下商业发展受阻2.3 文化背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1 政治改革推行均田制设立三公九卿制度3.2 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发展农业生产3.3 文化改革提倡儒学教育推行汉化政策第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4.1 政治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4.2 经济意义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商业发展4.3 文化意义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的意义及影响5.2 思考与启示学生探讨改革的成功与不足联系现实,思考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六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政治措施6.1 改革官制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6.2 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第七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策7.1 改革税制实行租庸调制,公平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7.2 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量设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八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教育政策8.1 提倡儒学教育建立太学,培养士人推崇儒家经典,提高文化素养8.2 推行汉化政策鼓励汉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采用汉字,传承中华文明第九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9.1 政治影响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治稳定性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9.2 经济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实力第十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启示10.1 评价肯定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客观分析改革的不足和遗留问题10.2 启示改革应顺应时代发展,关注民生福祉坚持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借鉴历史经验,推动现代社会改革与发展第十一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变革11.1 民族融合的加速改革中的民族政策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分析民族融合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1.2 社会阶层的变动改革对士族、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等社会阶层的影响探讨改革如何改变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力量对比第十二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交融12.1 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融分析改革期间汉文化在北方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探讨北方民族文化在改革中的保护和发扬12.2 宗教与改革北魏孝文帝时期宗教政策的变化研究宗教与改革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十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遗产与传承13.1 改革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隋唐政治制度的启示分析改革对后世政治制度演变的深远影响13.2 改革对后世经济制度的影响研究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的影响探讨改革对后世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第十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教训与反思14.1 改革的局限性与挑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探讨改革在历史条件限制下的局限性14.2 改革中的政治智慧与策略研究北魏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手腕分析孝文帝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推动改革成功第十五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与现代启示15.1 历史学者对改革的评价综述历代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改革认识的变迁15.2 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借鉴意义分析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社会阶层变动、文化交融的影响;改革对后世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及遗产与传承;改革中的政治智慧与策略。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了方便历史教师讲解好这一课,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欢迎各位前来阅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2.教师引入:在南朝统治南方时,南方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而此时北方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
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一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1 讲述北魏建立的过程和鲜卑族的兴起1.2 介绍北魏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1.3 阐述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原因第二章: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1 讲述孝文帝改革的政治措施,如整顿官僚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2.2 介绍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措施,如均田制、废除井田制等2.3 阐述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措施,如推广汉文化、提倡儒学等第三章:孝文帝改革的效果3.1 分析孝文帝改革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如减少官僚腐败、提高政府效率等3.2 讲述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增加国家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等3.3 介绍孝文帝改革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儒学复兴、文化繁荣等第四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1 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后期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为北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2 讲述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与汉族融合的促进作用,如民族融合、统一中国等4.3 介绍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如何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改革家等第五章: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5.1 分析孝文帝改革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5.2 讲述孝文帝改革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如对保守势力的妥协等5.3 阐述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如何为后世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等第六章:孝文帝改革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深化6.1 介绍孝文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改革,如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地方郡县制等。
6.2 分析这些政治制度改革对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的作用。
6.3 探讨孝文帝政治制度改革对北魏以及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孝文帝改革中的法制建设7.1 阐述孝文帝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举措,如颁布《魏律》、推行法治等。
7.2 分析孝文帝法制建设对当时社会秩序、法律体系的影响。
7.3 讨论孝文帝法制建设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启示和影响。
第八章:孝文帝改革对文化教育的推动8.1 介绍孝文帝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如设立太学、推崇儒学、选拔贤能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共分为十个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背景、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影响。
一、北魏孝文帝的背景1. 时间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孝文帝的个人背景:生平、性格、才能等。
二、改革的原因1. 政治原因:解决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加强中央集权。
2. 经济原因: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商业发展。
3. 文化原因: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1. 政治改革:实行“三长制”、设立州县制、选拔官员的改革。
2. 经济改革: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
3. 文化改革:推广汉文化、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实行儒家教育。
四、改革的效果1. 政治效果:提高了朝廷的统治力度、减少了权力斗争。
2. 经济效果: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业发展迅速。
3. 文化效果:促进了汉族和鲜卑族的融合、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五、改革的评价1. 积极方面:改变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2. 消极方面:改革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造成一定冲击。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改革的具体措施1. 政治改革措施:设立州县制,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长制”,设立三长(州长、县长、乡长),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2. 经济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使农民有稳定的土地耕种;减轻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实行农田水利政策,提高农业生产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珪)的改革被认为是北魏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面对国家内外的困境,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以稳定国家统治,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教育方面,孝文帝在他的统治下,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
他重视教育,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并对教育内容进行了规定和改革。
孝文帝下令设立国子学,为官员的教育提供了制度化的培养途径。
他注重选拔人才,提拔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倡导士人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
此举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孝文帝还注重对教育内容的规范和改革。
他下令修订《孝经》、《论语》等经典著作,并推行了“宋魏襄阳”之学派,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崇尚德行和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支持佛教的发展,并修建了一系列的佛寺和佛塔。
此外,孝文帝还鼓励广大民众自愿参与教育活动。
他提倡民间的私学、夜学等教育形式,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学习和进取的机会。
孝文帝的教育改革为北魏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为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
文帝的教育改革是北魏王朝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和分析。
2.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章:北魏孝文帝的背景1.1 介绍北魏孝文帝的生平背景。
1.2 讲解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的政治形势。
1.3 分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
第二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1 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
2.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2.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施3.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3.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如何克服困难,推动改革的实施。
第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1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4.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王朝的长远影响。
第五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5.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5.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并能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六章:政治体制改革6.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6.2 分析政治体制改革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6.3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第七章:军事制度改革7.1 讲解北魏孝文帝军事制度改革的内容。
7.2 分析军事制度改革对北魏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电子备课格式课题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备周艳梅主核李翠萍使用者周艳梅课型新授课使用日期11、27 【学习目标】1、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使用补充【引入新课】一、默写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1、在江南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一带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2、230年,吴国的、率舰船到达过(今台湾)。
3、诸葛亮治理蜀国时,使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4、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二、导入:读一读《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板书课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朗读【导学菜单】自学指导(一)阅读教材P93-94完成以下问题:(每题1分,2分钟。
)1、从东汉末年起,等少数民纷纷内迁(简称“五胡内迁”)。
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439年,统一北方,标志北朝的开始。
3、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贵族用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北魏政权面临着。
结合地图五胡内迁,了解民族融合。
结合图片,了解鲜卑族拓跋部的历史。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3、老师投影相关史料与图片,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P94-96,回答以下问题:(每题1分,时间5分钟。
)北魏孝文帝改革:1、人物:2、原因(背景):3、目的:4、内容(三点):5、作用: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3、老师投影相关史料与图片,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合作探究一观察以下图片及史料,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汉化政策的哪一个方面?合作探究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堂清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人物:2、原因(背景):3、目的:4、内容(三点):5、作用:【当堂检测】穿越时空看北魏假如你来到北朝时的北魏,会见到族的正在进行汉化改革。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单元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结构】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
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张俊红
(1)、在改革前,北魏实行怎样的吏治?(2)、这种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
(3)、为解决这一问题孝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措施?
(4)、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
(1)【解析】问题的核心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举出恰当的例子。
如商鞅变法是处在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由此得出奴隶主和新兴地主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民族融合的加强,由此得出中原先进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矛盾。
【答案】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
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解析】问题的核心是形式不同而作用相同。
如商鞅变法是废旧立新创设新制度,孝文帝改革是学习先进文化。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都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的发展,都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答案】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作用:都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六.板书设计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节
一.改革的背景二•改革的内容三•特点及成功原因
社会矛盾尖锐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整顿吏治
鲜卑族落后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七•作业及课后反思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史上曾经有三个民族统一过中原:北魏、蒙古族、满族,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他们先后进行了汉化措施。
其中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二、知识讲解考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东晋建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考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粮食产量增加D.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得知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例题2】【题干】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B、鲜卑族逐渐灭亡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孝文帝改革是促进鲜卑族汉化但是本民族没有灭亡。
四、课堂运用【基础】1、实行均田制的时期包括()A.东汉和西汉B.东汉至唐朝C.北魏至唐朝D.宋朝和明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一篇: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新知:1、改革背景(先出示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再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和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有什么事发生?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应如何应对?)(教师小结)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
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2、改革措施投影:鲜卑与汉族对比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些差异孝文帝进行了那些方面的改革(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注释,知道实施的新制度有: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理解实施新制度的目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教师讲述)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
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管理。
孝文帝实施的这一系列新制度,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2)迁都洛阳(指导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迁都示意图,了解迁都位置;后阅读教材和小字叙述,了解迁都的曲折斗争;再观看由学生表演的历史短剧——迁都洛阳: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小结)北魏都城从黄河以北的平城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和原因。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分析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改革成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7. 课堂小结:强调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故事或知识点。
2.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改革内容。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北魏孝文帝及其臣子,模拟改革过程中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观看视频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3. 考试测验:在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题目,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拓展:1. 相关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书籍,深入了解改革背景和内容。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信息。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遗址,直观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氛围。
3.5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3.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讲授新课1.北魏的建立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鲜卑族最早生活于今天黑龙江嫩江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他们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在婚姻习俗上依然存在近亲结婚的现象。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439 年终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150年分裂割据、战乱频繁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原因统一后的北魏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例如,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而这一时期,由于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出现明显的民族交融趋势。
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与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2)改革的措施迁都洛阳:孝文帝亲政后,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洛阳,一则可以摆脱守旧势力的束缚,二则可以更好地控制北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洛阳便利了后续改革的推进。
整顿吏治:迁都成功后,孝文帝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针对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贪污受贿和霸占农民土地,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的问题,孝文帝下令按品级高低给百官颁行俸禄,严惩贪赃枉法。
按人口分配土地:规定受田的农户按户纳税,定额缴纳帛与粟。
这样,既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学习汉文化:自幼饱读儒家经典的孝文帝,对汉文化格外推崇。
他在位期间,非常重视汉族的文化,提倡儒家学说,广设学校传授儒学,还设立孔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讲教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班级2008级3班姓名冯小丽学号07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
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型和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方式与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教学过程】一、组织上课,集中学生注意力二、导入新课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问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是大家初中时学过的语文课文《木兰诗》,很多同学都会背,谁来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生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师:花木兰生活于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北魏,代父从军抗击北方柔然部落。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木兰姐姐所生活的国家的一次著名的改革。
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朝代顺序,默记在脑海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后面就是隋唐。
再看南北朝,南朝有宋(刘)齐(萧)梁陈,北朝有北魏(元)东魏西魏北齐(高)北周(宇文)。
师:同学们学习历史事件,不仅要知道具体的背景,还要知道大的背景,比如孝文帝改革,我们就需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投影: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隋投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师: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魏国,半个多世纪之后,于439年统一北方,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大家留意到我们专题开始的第一张图片了吗,这是~投影:北魏骑马武士陶俑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追南逐北的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
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能于“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统治区域扩大,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鲜卑文化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危机)。
投影:一、改革的背景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必要性⒊北魏统治者,特别是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投影:“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问: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投影: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师:社会矛盾严重影响政权的稳定,北魏统治者需要做出抉择:是墨守前规任由国家动乱,还是处理矛盾,促进发展。
正如我们国家七十年代末面临的情况,是继续封闭、维持低水平的国力和生活,还是打开国门,发展经济。
大家希望这个选择是什么~北魏统治者里也有和大家一样聪明的人,以冯太后和孝文帝为代表进行了改革。
投影: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投影: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
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
请阅读课文,思考:均田制的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作用怎么样?投影:二、改革的内容⒈均田制⑴背景:①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计口授田——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⑷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农户、地主、官僚)。
⑸作用:遏制土地兼并,流民定居农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后来均田制度遭到破坏,这是我们以后要讲的内容。
颁行均田制,人民的生活得到一些好转,这个时候,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吏的情况怎样?若官吏不法,搜刮民财,人民生活还是很糟糕对不对。
请阅读课文,思考:1.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2.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你有什么好建议吗?投影:二、改革的内容⒉整顿吏治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⑶影响: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师:490年,孝文帝亲政,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对汉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将改革继续推进。
以南征为名,迁都~请阅读课文,思考: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2.迁都的作用是什么?师: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迁都,用时两年,反映了当时的改革是有很大阻力的。
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一直存在。
在北方旧都~投影:二、改革的内容⒊迁都洛阳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⑴原因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⑵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⑶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投影:洛阳城~九朝古都师: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遭到了统治集团内部保守派的反对,太子也牵涉其中。
孝文帝打击保守势力,废黜并赐死太子,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让步措施,为改革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
投影:二、改革的内容⒋革除旧俗⑴措施:仿汉制、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通汉婚、重汉臣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师:投影:三、改革的历史作用⒈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⒉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⒊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投影: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⒌友好交往。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出评判。
答: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投影:四、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⒈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⒉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⒊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⒋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课堂小结】同学们看着黑板,跟着老师复习一遍。
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后来魏国还是逐渐势衰,这次改革也成为后来衰落的远因。
历史上产生的终将在历史上灭亡!【板书设计】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2,3民族融合:二、内容农户(桑田,露田)⒈均田制地主——原有不变官吏——公田⒉吏治:俸禄制;考绩制⒊迁都⒋革旧俗三、历史作用:1,2,3,4四:成功原因:1,2,3,4【练习与测验】课本第30页“学习思考答: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官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课本第33页“自我测评”答: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