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和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第十章 边际效用学派

第十章 边际效用学派

第十章 边际效用学派
3、边际学派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学派进入发展时期。可以说, 边际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欧美理论经济学界。 在三位边际革命奠基人的祖国或学术活动基地,涌现出影响 巨大的奥地利学派和瑞士洛桑学派。——两个大支派。 以门格尔为祖师爷的奥地利学派拥有一批以维塞尔和庞巴维 克为突出代表的门徒;以瓦尔拉斯为主的洛桑学派也有帕累 托这样渊博和深邃的思想家。 杰文斯虽然没有创建出一个学派,但他的学说在英国同样找 到了大批热心的追随者。 特别是边际主义学说在大洋彼岸美国不仅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而且在克拉克等人手中还得到了极为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 终于使边际革命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得以完成。
第十章 边际效用学派
三、边际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出现了许多新的 经济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 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连续爆发了四次世界性的 经济危机。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基本确 立并开始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蓬 勃展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公开和激化。 在西方经济学界,反对封建势力、宣扬经济自由的古典经济 学早已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并在20年代就走向了解体。当 时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地位的是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 理论体系,但他既不能在理论上“修补”古典学派的缺陷, 又不能在实践上解决新的经济任务,其正统地位摇摇欲坠, 已不再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有效工具,资产阶级需要新 的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加以说明。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W estern Marxism)

学分数2周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人文类基础课程。

基本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文类基础课程,共40个学时,每周2学时。该课程主要介绍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由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发展。全部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是概论;二是流派与代表人物。概论部分主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的演变、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征等角度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介绍;流派与代表人物部分是本课程的重心,主要根据从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代表作的线索来讲授。这部分的具体内容都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著作展开。

基本要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大思潮有总体性的了解,能够贯通以前所接受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深入体会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在现代哲学中的意义;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各大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能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方式:概论式地介绍和依托原著对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具体讲解相结合,结合课堂讨论、期中论文和期末考试。

参考教材:

俞吾金、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徐崇温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俞吾金、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Perry Anderson,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6)

《西方美学史》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西方美学史》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拟人化”
其次,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反映在卢卡奇那里又指“拟人化”反映。所谓审 美也就在这“拟人化”上。卢卡奇在其《审美特性》里区分了日常、科学 和审美三种反映类型。 他说:“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大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科学 和艺术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科学反映是“对各 种对象及其关系的描述尽量按其本来面目而不依意识为转移 ”的非拟人化 反映;审美反映则相反,是“由人的世界出发并且目标就是人的世界 ”的 “拟人化”反映。这其实是在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主观性特点。
物化与总体性思想的要义就是不囿于表象和个别,而应抓住事物的本质。 基于此,卢卡奇在美学和艺术问题上便将通达世界本质放在首位。因此, 对于20世纪如火如荼兴起的现代主义,卢卡奇采取了否定态度。在他看来, 现代主义文学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没有抓住本质,唯有现实主义才真正 切入到了事物的总体性特点,才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尤其是从巴尔扎克到 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品所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艺术中 的细节,个别如何与现实一致,如何符合现实。
扬弃异化要从意识形态开始,从 意识入手,然后再从个别到整个 社会。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为 一种社会历史考察方法,就是看 重总体,将个体的,有差异的现 象放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性中去 看。无论就历史发展的横向和纵 向来看,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个 别,而是整体,不是现象间的差 异,而是其间的共性和一致。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二、肃清资产阶级错误思潮对工人的影响,为科学 共产主义理论创立作思想准备
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全面论述唯物史观 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和空想共产主义 批判蒲鲁东主义《哲学的贫困》
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青年黑格尔分子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迫切需要认识自身的力量和作用时,诬蔑 无产阶级是“没有教养”、“目光短浅” 的乌合之众,什么也没有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以 鲍威尔兄弟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 唯心主义,痛斥了这般狂妄自大的知识分 子,指出,工人才创造了一切。
LOGO
小结:
马克思 恩格斯
政治—哲学的批判
社会—经济的批判
几乎同时完成了各自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
LOGO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 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主讲:杜跃
一、马克思、恩格斯结为革命战友
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两个转变后 ,1844年8月底,两人在巴黎会见了,从此, 两人结成了亲密无间的革命友谊,开始了 为共同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体系,积极 参加并领导工人运动斗争。
LOGO
第二专题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LBaidu NhomakorabeaGO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
1.思想初步形成(1835年以前)
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原因,马克思受到自 由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思想的教育和熏 陶,最初形成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2.唯物主义反映论 2.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认为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于认识论的必然理论结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于认识论的必然理论结论,它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一,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区 别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之点 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 区别于不可知论的根本之点
认识主体包括个体主体、 认识主体包括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等三种基本形式 个体主体也就是从事认识活动的个人, 个体主体也就是从事认识活动的个人,它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 胞,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进行的 集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利益、 集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利益、规范等组织起来的 社会共同体,如民族、阶级、政党、科学家集团等等。 社会共同体,如民族、阶级、政党、科学家集团等等。集体主体 是由个体主体构成的,但并不是个体主体的机械拼凑。 是由个体主体构成的,但并不是个体主体的机械拼凑。由于其内 部有组织的联系和活动方式的变化, 部有组织的联系和活动方式的变化,集体主体创造了一种新的认 识能力, 识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远远大于个体主体能力的简单叠加 类主体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 类主体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它是无数世代的个体主体和集 体主体的总和,就其本性和可能来说, 体主体的总和,就其本性和可能来说,类主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 的

1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特 征
1.创造性
2.科学性
3.实践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主张是什么?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私有制、竞争 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他们在不同程度 上主张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对社会财 富进行公正的或比较平均的分配。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为何能成为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 基人
参加革命实践 勤奋工作 伟大的转变
理想远大
马克思终生研究学习
55岁研究原始社会土地占有制历史
56岁研究土地所有制 57岁著《哥达纲领 批判》研究农业化 学、物理化学 58岁研究生物学、税务文献 59岁《反杜林论》第十章《资本论》 第二卷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基本思想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结 构
一个核心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两块基石
三个阶段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革命斗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争 得民主 (2)通过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 剥夺剥夺者,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 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过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和政治、文化的巨大进步,以 求最终消灭阶级差别,使人类社会进入各 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

一幅精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演进的历史图景

一幅精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演进的历史图景

一幅精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演进的历史图景

由程恩富教授主编、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于2006年7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研究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五卷本,即“经典作家卷”、“中国卷”、“欧美卷”、“苏联俄罗斯卷”和“日本卷”,是一幅在时空上阡陌交错、路标清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演变和发展的思维路引图。该五卷本打破了国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多年来的沉寂,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最具影响的地区集中在中国、前苏联和俄罗斯、北美和西欧以及日本。这套五卷本的一大特色是,按照地域划分进行整体编排;具体到每一卷结构的安排上,均以时间为纵轴,对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发展状况、各流派的形成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按研究主题的同一性和相关性进行横向的归纳和排列。

譬如在“欧美卷”,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传播与第一次复兴,“暂时的沉寂”,再度复兴,新动向。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在每一阶段,作者根据当时研究或争论的中心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合,加强了理论间的联系性。如在“再度复兴”阶段,作者把欧美国家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归结为五个:价值与剩余价值、关于转形问题的争论、关于滞胀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不发达政治经济学、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主题下都收纳了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及他们的观点。这样能使读者对某一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某一研究领域的状况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掌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程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

第一章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

一、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

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

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

三、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四、社会历史观的多方面阐述

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

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

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二、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

三、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四、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第六章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一、十月革命胜利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

二、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四、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第七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阐述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五、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及其影响

第八章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读书笔记模板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读书笔记模板

一、《大同学》的原初语境 二、从进化论到社会主义
精彩摘录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很多新的内容和阐述,可以作为朱立元那本《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补充来看。 时代从不缺乏精英,他们的思考让生活更清晰,让历史更睿智!为浩瀚,悠久的文化慨叹!。 《易经》里说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黑格尔说哲学是“熟知而非真知”的东西。
目录分析
第二编从第二国际 到列宁主义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 斯的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研究
马克思主 义
文化
文化
思想
马克思主义
研究
文化
进化论
同学
中国
发展史
理论
波德利亚
马克思主 义
塔利
社会
阿多诺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的结项成 果。全书约56万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西方一个半 世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勾勒与审视,显示马克思主义文化从通释文明、教化启蒙、意识形态批判,再到生活 方式和生产关系及消费社会解剖等诸多层面的辩证关系。作者不同历史时期凸显的理论重点,也同一重点在其他 时期中的发展。全书分为七个板块展开叙述,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第二国际和列宁的文化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思想、文化研究的轨迹、后工业时代的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最初传播。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的著作非常稀见,本书可谓是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

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0.4.2 艺术的否定性本质
阿多诺的全部文艺和美学思想,就是牢牢地建立 在上述否定的辩证法的基石之上的。否定性成为艺术 (主要指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 首先,阿多诺把艺术看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非 实存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象” 认为现代艺术所追 求 的是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是对现实中尚未存在之物 的先期把握。
10.3 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10.3.1 古典艺术的终结与现代艺术的费解
本雅明分析了现代社会与艺术的转型。他认为, 在工业革命前的“手工劳动关系”中,人际传播方式 主 要是取决于时间性的叙说,所以“叙事性艺术就驻足 在 这种关系中”;而现代资产阶级工业社会则进入了信 息 时代,信息的特点是“瞬间性”,这造成“一切取决
10.5 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
10.5.1 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
马尔库塞的文艺思想,是以其人本主义的社会批 判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这种社会批判哲学立足于人的 普遍人性结构,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与病 态,全在于它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造成了人性的 异化。
首先,他批判资本主义的“消费控制”把 人 变为“单维人”。 其次,他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爱欲”本 性的 压抑。 再次,他批判资本主义滋长了“攻击性” 罪恶。 最后,他对资本主义生态、自然危机也从 人性异化角度进行了批判。
其次,他批评前苏联美学界贬低人的主体性的机 械论倾向,强调“革命的主要前提,即对于根本变革 的 需求必须扎根在个人的主体性中,扎根在他们的智力 和热情中,他们的倾向和目标中”,认为在文化艺术 中,主体性“已变成一种政治力量,用以抗衡侵略性 和 剥削性的社会化”。 再次,他认为艺术可以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 “虚构世界”来疏离、超越既定现实,而艺术一旦 “超越 直接的现实,就打破了既成社会关系的物化的客观 性,展开了经验的一个新方面:反抗的主体性的再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第十章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第十章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十章

1 第十章的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实际论:近年的激进运动源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思想

十、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政治倾向互惠。(这是另一篇文章说的观点)

2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不符合实际论的感想: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过去了吗?任何一种思想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的时代终将会过去。但在现在资本主义肆虐横行的社会状况下,对资本主义批判最彻底最严厉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消亡,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近年却逐渐失势了呢?作者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说明了原因,随着西方制度改革,传统的工业被小规模的缺乏等级结构的企业代替,工人阶级运动受到猛烈攻击;另一方面,新的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加工业被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为了生存苦苦挣扎,不得不接受压迫。就这样,资本主义体制越发得到扩大,而工人阶级运动越发被压制,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普遍无力。但我觉得,现代社会日益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差异,不平等和贫困等资本主义带来的世界问题却更能让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谈论阶级过时了吗?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马克思指的阶级是人在某种特定的生产方式下所处的位置。从书中我觉得,认为阶级消失的原因有以下三个:阶级构成的改变,高级资本主义带来的幻觉,服务、信息、通讯业的巨大发展。生产活动的多样化引入了不同的职业和社会身份,比如质检员、项目经理、自由职业者,但他们大都被资本家的工资束缚着。高级资本主义让办公室里的职员可以穿着随意,资本家们也似乎更加平易近人,但他们所处的位置并未改变。服务行业似乎减少了劳动工人,但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还有涉及到的制造业工人不都是新的劳动工人吗。由此可知,阶级特别是工人阶级并未消失。马克思之所以关注阶级,是希望通过阶级来消灭阶级,而他把重点放在工人阶级上,正是看到了这个阶级的力量——它是“资本主义为了自身利益而培养起来,却终将取代资产阶级的一股社会力量”①,而在工人阶级仍广泛存在的现在,谈论阶级一点不过时。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之梦吗?马克思并没有对未来的生活做出任何的描述也根本不关心未来是怎样,而是着眼于现实矛盾。在他看来,未来不是现在的单纯延续,也不是与现在的决裂,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也就不能预想那是个乌托邦。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人认为马克思忽视了人性的险恶,但如果说人性中的贪婪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别,那如果这些阻碍了人基本需求的实现,人性的自私好斗对又不会对此进行反抗吗?这是否又是人性中的矛盾呢?近40年来的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思想吗?反资本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一致的,不能说这两者毫无关系。在反殖民运动中,马克思支持过殖民主义,希望将现代化带入其他地区,但看到资本主义对其他国家的野蛮统治后,他收回了他的看法,我看到这常常觉得马克思初期的做法是错的,既然他深知资本主义的黑暗,必然能知道殖民主义会给其他国家地区带来的痛苦,为何还要支持?难道只有经历殖民的痛苦,才能让那些被殖民地尽快走出蒙昧的状态?或者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

《20世纪西方文论》 目录

《20世纪西方文论》 目录

三、女性神话批评 第三节 凯特·米利特 一、社会性别研究与性政治 二、性的政治与女性形象 第四节 走向性别批评 一、双性同体诗学的理论建构 二、性别批评的确立与发展
三、女性阅读与女性写作体系的创构 四、女性文学史的理论建构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与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源 二、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伊哈布·哈桑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初探 二、后现代转折 三、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否定的辩证法 二、艺术的双重性 三、文化工业批判 第五节 阿尔都塞 一、科学、意识形态与艺术 二、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三、症候阅读
第六节 伊格尔顿 一、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与文本科学 三、文学文本与社会现实 四、文学批评与政治
第九章 女性主义
第一节 女性主义批评的确立与发展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历程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 三、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西蒙娜·德·波伏娃 一、第二性理论 二、女人形成论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注意的社会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西方马克思注意的社会背景与理论特征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卢卡奇 一、美学与伦理的纠葛 二、总体性文学观 三、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争
四、审美特性 第三节 本雅明 一、艺术生产 二、机械复制艺术 三、艺术政治学 第四节 阿多诺 一、否定的辩证法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社会:

社会,即是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可以说流派纷呈,五花八门。王玉莉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介绍的十二种思潮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包括新自由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市场社会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条道路”等。

目录:

第一章新自由主义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复兴

第二节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与主要流派

第三节新自由主义评析

第二章女权社会主义

第一节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女权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第三节女权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第三章存在主义

第一节存在主义概况

第二节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第三节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第四节存在主义评析

第四章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及基本主张第三节后现代主义评析

第五章未来主义

第一节未来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社会历史学派的趋同论思想

第三节生态学派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节未来主义评析

第六章生态社会主义

第一节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生态社会主义评析

第七章后殖民主义

第一节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后殖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后殖民主义评析

第八章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概况

第二节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三节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四节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五节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第九章市场社会主义

第一节市场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第十章 社会冲突理论

第十章 社会冲突理论

1、社会冲突的根源
达伦道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别的,这种特定 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 但是这种阶段结构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的,而是根据统治与服 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 他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 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另一方面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 这两个阶级存在于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中,所以,社会组织不是一个产生 于共同愿望的系统,而是一个强制协作的联合体(Imperatively Coordinated Association),是具有一定权威结构的群体。 在ICA中,作为资源的权力与权威,其分配不可能是平等的,于是就形成 了支配与服从两种角色地位,因而也就形成了支配与服从两个阶级的不同 成员:发号施令者是统治阶级的成员,服从命令者则是被统治阶级的成员。
一、社会冲突论的思想渊源
1、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
2、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 3、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 4、米尔斯—播撒现代冲突论的“催化剂”
1、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
马克思的冲突思想被认为是社会冲突理论最重要的学术 渊源,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人们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中的地位 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 (2)私有制出现后,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他人, 社会出现了两个主要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阶级斗争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经济 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但通过暴力革命武装夺取 政权的政治斗争是首要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十章

《乌托邦》的主要内容
• 一是严厉批判英国的专制君主制度及其对 外侵略政策,揭露英国新兴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采用圈地运动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两次引述《乌托 邦》一书揭露英国资本家在圈地运动中造 成“羊吃人”的描述。
《乌托邦》的主要内容
• 二是描述乌托邦新岛54个城市的社会经济 制度和政治制度. • 没有私有制 • 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组 织生产和消费; • 按需分配,不需要商品和货币; • 男女平等; • 最高领导为终身制,保留奴隶。
• 托马斯· 莫尔(1478——1535) 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乌托邦》 (Utopia)
• 《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 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 “乌托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字拼成的, • “乌”是“没有”的意思, • “托邦”是“处所的意思。 • “乌托邦”就是“没有的地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之下建立和发展的。
•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描 绘了未来社会总的趋势,他们指出,未来 共产主义社会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需要 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 期间大致经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 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 段即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
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是人们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源于19世纪中期的德国,并在20世纪异军突起,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

局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

作和创作,同时也需要考察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论的贡献和扩展。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探讨其不同阶段的

发展。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1848年以前)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

于1848年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概述了无

产阶级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及

无产阶级革命的呼吁,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1848年-1894年)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挑战和质疑。社

会民主主义的兴起,以及列宁的贡献,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无产阶

级政治运动的指导理论。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和思想

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1894年-1924年)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地位。列宁

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同时,列宁对于经济学和政治

哲学的贡献,如《帝国主义论》和《国家与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体系。

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1924年-今)

列宁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斯大林的

兴起和苏联的崛起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政治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全球传播也伴随着对其理论合法性和实践效果的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来源于卢森堡。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强调思维和 存在同一性的黑格尔辩证法和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意识能 动性的现代人本主义哲学。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与资产阶级改变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有直接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和发展历程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 级革命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遭到失败的产物, 是这种失败情绪在理论上的表现。正是这些欧洲资本 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才给马克思主义者 提出了重新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探索无产阶 级革命道路的任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不断成长发展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队伍不断扩大,使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非正统马克 思主义观点,逐步扩展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种与 列宁主义相对立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集合体, 成为一种世界性思潮,在西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初到 30年代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阶段。 这一阶段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是国际共运内部的一种 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 思潮。卢卡奇发表《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发表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他们两人在寻找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 形成了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变化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更加多 样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进人“新的产业革命阶段”等新情况,反映 在理论上就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从人本主义哲学转向为 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社会批判。研究主题从哲学、文化 问题转向政治、经济等现实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 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 思主义发生分化,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 义等新的派别应时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