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环境创设的教学设计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教学环境创设的教学设计策略

作者:潘卫卫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8年第08期

摘要:以“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为例,从“学科知识环境铺垫”“教师教学环境创设”“师生学习环境营造”“学生学习成效体验”4个方面阐述了教学环境中“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作用,为实现高效教学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策略;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30-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可见,环境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能给学生营造好的心理感知,使其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集中,并能以最佳的状态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兴趣。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结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重点阐述教學环境创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作用。

1 布置光网,引入新课

1.1 创设体验(表1)

1.2 设计策略

有效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思维游离状态迅速转变为上课状态。“光的反射”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新课引入方式,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问题:(1)实验演示现象不明显,效果不震撼,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2)新课引入问题设置难度大,思维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3)实验器材复杂,实验操作困难,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防止上述问题对教学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积极教学环境,选择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能有效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新课引入时,利用激光发生器(532 nm绿光粗光)发出一束强激光,通过固定在教室墙壁上的三块平面镜反射,形成绿色光网,营造了震撼的反射场景,刺激学生的感官,光的反射现象深入学生脑海中,激发了学习需求,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提供了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同时,“光网”的呈现为本节课结尾“光网防盗”作了铺垫,凸显了教学主线,搭建了知识框架,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 创新实验,立体探究

2.1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两线分居”

2.1.1 创设体验(表2)

2.1.2 设计策略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确定与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教材中反射光线是从“面—体—线”三个方面来确定并描述的。本文是以反射光线从“体—面—线”三个维度来逐步确定并描述,如图7,入射光线AO射向入射点,先“两线分居”确定“体”,即反射光线在右半球空间;再“三线共面”确定“面”,即反射光线在平面NSE中;最后“两角相等”确定“线”,即反射光线在OB位置。

“两线分居”作为第一层次的探究活动,有着其必然性和科学性,相比较其他两条规律,“两线分居”实验操作简单,现象直观,与上课伊始教学环境最接近,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最契合。如此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同时,这一规律的探究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强化了学生对反射现象的认识,为后续探究活动作了铺垫。

2.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三线共面”

2.2.1 创设体验(表3)

2.2.2 设计策略

清晰的光路呈现使得反射定律的探究更为简单直接。开放的实验装置、灵活的实验操作、立体的实验呈现,让学生在“玩中学”“思中学”“乐中学”。三根PVC管制成了“光的反射模型”把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合二为一,为突破“三线共面”这一教学难点扫清思维障碍。

2.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两角相等”

2.3.1 创设体验(表4)

2.3.2 设计策略

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和谐的小组合作氛围、积极的学习心境营造、充分的课堂互动体验都在为教学内容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3 光网防盗,学以致用

3.1 创设体验(表5)

3.2 设计策略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动力源泉。通过防盗光网的设计,凸显了教学设计主线,升华了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活动的设计也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学习的价值。

教学环境创设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要素,其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本文教学设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实现教学环境的创设:(1)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遵循学科知识层次间的逻辑关系;(2)借助课堂教学环境布置,积极创新实验器材;(3)营造“分工合作、小组探究”的学习环境;(4)通过“设计应用、成果体验”实现学科价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层面改善学科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高效落实课堂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栏目编辑邓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