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余秋雨
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赏析 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
他们常与 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 灵气。
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 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 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
《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它仿佛是 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你看它开头几笔, 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阀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 后从上到下, 又从下到上, 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 那耸峙两岸的群峰, 拔地而起的叠嶂, 便连绵疾走, 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 遮蔽了云日。
它们的涌现, 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
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 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
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 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
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 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
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 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
而 阻塞水道, 漫过高陵的迅猛, 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 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
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 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 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 奔御风,不以(如)疾也”。
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 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 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 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 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
难怪后世李白 ,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 发白帝城》)的名句。
余秋雨---三峡分析
自主探究第三部分:
1.作者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 昭君,屈原等名人?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 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请以第 一部分为例加以说明。
1.作者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 王昭君,屈原等名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为了增加三峡的历史异彩。 如果单写三峡景色,就显的过 于单调,就是为写景而写三峡 了。增加了历史名人,也为三 峡增添了神韵。
借代。 “李白们”指充满诗情的豪 迈的诗人们;“刘备们” 指发动战 争,争逐山河主宰权的统治者.
3. “一个民族的饥渴”中 的“饥渴”是指什么?
指的是精神文明的食粮
•
4. “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 一句中的“最湍急的诗”应当怎 样理解?
指最有震慑力的激情 澎湃的精神食粮
合作探究:
文章开篇就说:“顺三江而下,三峡的起 点是白帝城。”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头开 得真漂亮”?
“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的巫山神女
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一夜情故事令 风流才子宋玉垂涎三尺-----冲动之 下,写下两名赋: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力度和美色”,重 心落在关于神女峰的解读上面。写三峡 的“力度和美色”,作者抓住“汇聚”、 “浓缩”这一特点,赞颂了自然力的杰 作,称三峡是自然力“让生命重重实实 地受一次惊吓”。作为长约200公里的 “惊吓”过程中的“一点安慰”,神女 峰被人们倾注了无数“最瑰丽”的想象, 也成为作者议论的重点,作者借助神女 峰表达了对于“健全的个体生命”的呼 唤。对于神崇拜的剖析,对于文化崇拜的思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余秋雨笔下的三峡风光不完 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在本文中,作 者选择了白帝城、神女峰、王昭君和屈原的故里等几个 在三峡中最具人文气息的景点,来展开联想,驰骋想象, 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味。他以文学的历史情怀描绘 了三峡的雄壮瑰丽,更表达出对个体生命的观照,和对 中国文化生命的观照,因此,本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峡(余秋雨)阅读答案
三峡(余秋雨)阅读答案三峡(节选)余秋雨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
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
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
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
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
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
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
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
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赏析《三峡》,是中国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收录于《文化苦旅》一书之中。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余秋雨《三峡》赏析,欢迎查看!《三峡》一文与其说与景有关,不如说是作者心中内敛却激越的丰富情感的外在体现。
文章脉络清晰,由引子和三部分正文组成。
引子开门见山,点明了三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专用,却被传记千年。
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
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阙《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
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
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莫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作者在此处不吝笔墨地摘录了舒婷的《神女峰》,于是,一个虽残破却仍留在整个民族心中的神话就这样被描述。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直接,简单,却有无究的色彩,与千百年前的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异曲同工。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
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
三峡(节选)
同 学们 ,
你 去 过 三
峡吗? 在你眼 中 ,
三 峡 是 一 番 怎 样 的 景 色 ?
山 川 在 这 儿 避
船外 ,
王 昭 君的 家 乡 过去 了
也
许 是 这 里 的 激 流把 这 位 女 子 的 心 扉 冲
开了 ,
顾盼 生风 ,
绝世艳 丽 ,
却 放 着
宫女 不 做 ,
甘心 远嫁草原 匈 奴 ,
终 逝
他 乡 。 她 的 惊 人 行 动 使 中 国 历 史 也 ,
得 造 物 主 在 作 过 于 冗 长 的 文 章 。 这
里 所 汇 聚 的 力 度 和 美 色 铺 排 开 去 ,
兮 倦 2 〇 〇 〇
里 也不 会让 人厌
,
。
q u
l i n g
瞿塘峡 、 巫峡 、 西 陵 峡 ,
每 一 个
峡 谷 都 浓 缩 得 密 密 层 层 再缓 慢 的 行 ,
一再要狂 呼 的 嗓 子 哑 着 。 什 么 也 甭 想 ,
什 么 也 甭说 ,
命 让 生 重 重 实 实 地 受 一
次 惊 吓 。 千 万 别 从 惊 吓 中 醒 过 神 来 , 清 醒 的 人 都 消 受 不 住 三 峡 。
退 ,
历 史在 这儿 终结 , we i
诗人 在 这 儿 萎 谢
,
,
也 搅起 了 三 峡 的 波 涛 。
看来 ,
从三峡 出发的人 ,
无 论是
男 是女 ,
都是 怪异 。
都 会 卷 起 一 点 旋
涡 ,
发起 一 些 冲 撞。
他 们 都 有 点 叛 逆
性 ,
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赏析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
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
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
《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
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
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
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
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
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
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
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
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
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余秋雨---三峡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余秋雨笔下的三峡风光不完 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在本文中,作 者选择了白帝城、神女峰、王昭君和屈原的故里等几个 在三峡中最具人文气息的景点,来展开联想,驰骋想象, 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味。他以文学的历史情怀描绘 了三峡的雄壮瑰丽,更表达出对个体生命的观照,和对 中国文化生命的观照,因此,本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的巫山神女
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一夜情故事令
风流才子宋玉垂涎三尺-----冲动之
下,写下两名赋: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二部分写三峡的“力度和美色”,重 心落在关于神女峰的解读上面。写三峡 的“力度和美色”,作者抓住“汇聚”、 “浓缩”这一特点,赞颂了自然力的杰 作,称三峡是自然力“让生命重重实实 地受一次惊吓”。作为长约200公里的 “惊吓”过程中的“一点安慰”,神女 峰被人们倾注了无数“最瑰丽”的想象, 也成为作者议论的重点,作者借助神女 峰表达了对于“健全的个体生命”的呼 唤。对于神崇拜的剖析,对于文化崇拜的思
余 把诗的想象和散文的智慧, 把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 秋 水乳交融地结合成艺术的形 雨 象。让情感和智慧交融其间。 散 给自然景观赋予人文性的内 文 涵。 的 特 点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 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 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 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 他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 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
2.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 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 的马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李白们” , “刘备们”分别指什么呢?
三峡余秋雨教案
三峡余秋雨教案教案:三峡•余秋雨一、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的生平及其作品《三峡》。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余秋雨的生平及其作品《三峡》的背景和特点。
2.小说《三峡》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
3.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并进行文学赏析。
三、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小说《三峡》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余秋雨的生平及著作介绍资料3.小说《三峡》的文本六、教学过程:导入:用多媒体设备介绍余秋雨的生平及其著作《三峡》的背景和特点。
第一部分:余秋雨的生平及其著作《三峡》的背景和特点1.余秋雨简介:a.介绍余秋雨的出生地、出生年份及主要成就。
b.介绍余秋雨的主要作品及风格。
2.《三峡》的背景和特点:a.介绍《三峡》的创作背景:描述长江三峡的巨大工程。
第二部分:小说《三峡》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1.主题:a.讲述《三峡》的故事背景:对朝鲜战争期间,为了报国而去参军的男人们的生活进行切身的描述。
b.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命运的抗争。
2.情节:b.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转折点。
3.人物形象:a.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主人公、家人、战友等。
b.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和遭遇来反映上述主题。
第三部分: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并进行文学赏析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2.指导学生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3.学生可以选择写读后感或给出自己对小说的解读观点。
七、教学拓展:1.介绍余秋雨其他作品,如《丰乳肥臀》、《茉莉花开》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展览,展示对余秋雨作品的理解和创作。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作家余秋雨的生平及其作品《三峡》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
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1《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
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
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
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
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比较阅读文章:余秋雨《三峡》
三峡余秋雨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一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十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
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
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
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
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
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崇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
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呤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
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
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
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
余秋雨的三峡读后感
余秋雨的三峡读后感余秋雨的《三峡》是一部以三峡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展现了中国长江流域的独特魅力。
小说以三峡大坝的修建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恋人在三峡大坝工地上的故事,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三峡的雄奇壮美和悠久历史,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小说中对三峡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其壮美的自然风光。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峡谷、江水和奇峰,使我仿佛置身于画中。
在小说中,三峡的景色时而雄伟壮观,时而柔美婉转,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尤其是在大坝修建的过程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三峡的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交融。
其次,小说中对三峡的历史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讲述三峡的传说、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作者将三峡的历史文化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
我了解到三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且在长江流域的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三峡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最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大坝工地上相遇、相知、相爱,他们的爱情故事与三峡的壮美风景相互交织,给人以深刻的感动。
同时,作者还通过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为故事情节增添了更多的魅力,让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人物形象和情节让我对三峡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也使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三峡》是一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的作品,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三峡的壮美风景和悠久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三峡的魅力,也能够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余秋雨《三峡》读后感
余秋雨《三峡》读后感余秋雨《三峡》读后感导语: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
一篇优美的文章可以引人入胜,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余秋雨的《三峡》审美独到,把大自然的浑然天成表达的淋漓尽致。
相信朋友们在看过余秋雨的《三峡》之后,都会有很多感悟。
下面为朋友们介绍余秋雨《三峡》精彩读后感,大家可以收藏本文。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但我发现读完后,不管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
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
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严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
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
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
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
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完毕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
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
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
余秋雨《三峡(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三峡(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三峡(节选)》原文】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
这位帝王着一身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
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
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
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
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
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
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
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课文三峡读书笔记
课文三峡读书笔记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书中的散文,几乎全是“为了突显出中国历史的悠久和古代名人的辉煌事迹”的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三峡》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三峡之秋》课后题: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三峡的秋天是美丽迷人的:早晨,露水闪耀,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山,奔腾奔腾的江水,三峡充满热烈的气息。
下午:三峡的黄昏是青色透明的,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
夜晚:光在江面上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飞降,三峡显得宁静而神秘。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的,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黄昏、夜晚的不同景色。
人教版初二语文课文的读书笔记阿长与山海经>好词好句摘录: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佳句点评: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故事梗概: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写法赏析:文章中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读后心得: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展开八年级上册《三峡》原文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赏析余秋雨《三峡》赏析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
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
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
《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
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
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
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
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
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
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
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
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
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语文课文三峡余秋雨句子赏析
语文课文三峡余秋雨句子赏析《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一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彩霞。
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
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
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三峡余秋雨赏析及原文
三峡余秋雨赏析及原文三峡余秋雨赏析及原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峡余秋雨赏析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秋雨《三峡》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
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
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
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
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
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
也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
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三峡》阅读附答案
《三峡》阅读附答案《三峡》阅读附答案1①到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襄:②虽:③奔:④湍:【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小题3】.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用文中一个词作答)?(3分)答:所写景物有:;其特点:。
【小题4】、翻译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小题1】①漫上②即使③快马④快⑤急流的水⑥确实【小题1】夏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小题1】山、水、树、草清荣峻茂【小题1】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三峡》阅读附答案2[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评价
王昭君: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屈原: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老得多的疯诗人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他还用最少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着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
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一个人口化众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绣口一吐就半个威唐
李白时代的诗人,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
——诗人的生命,文化的生命才是永恒的。
第二部分:
评价:郦道元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有效生成
教学主要手段
朗读;词语辨析
教学方法:
学习任务(背诵、比较异同)驱动法。
教学重难点:
两文写法及教学任务:
1、介绍余秋雨及其成就。
2、简介余秋雨《文化苦旅》散文的特点:
把诗的想象和散文的智慧,把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水乳交融地结合成艺术的形象。让情感和智慧交融其间。给自然景观赋予人文性的内涵。此外,余秋雨曾说:他把已经弄明白的思想,交给课堂;把可能弄清楚的思想教给学术论文。而把不十分清楚的思想,交给散文。
课题:余秋雨《文化苦旅·三峡》备课人:王明星
教学
目标
1、了解余秋雨的的成就;重点是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2、比较明确徐迟《黄山记》和余秋雨《三峡》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
3、明确余秋雨对于“三峡”这一自然景观及三峡其中的景观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及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索;
预习
作业
个体学习方案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背诵第一部分5~7段,第二部分第3段;点拨段落内部语句之间的关系,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巧妙记诵。
6)黄卷青灯——寒窗苦读
7)僵寂——沉闷、寂静、死寂
8)汲足——吸足、占有、具备
9)渊薮——集聚地、会所、群落
5、读第二部分第三段,概括段意,分析“寻找不得词汇的原因”,指出这是本文与《黄山记》又一不同。徐文:写景状物,极尽用词的能事,浓墨重彩描述;
余文:文化思索,不选择用描述的词汇为山川增色。
6、让学生找出本段中反复的关联词或词语:…本是……,只能……,让…阴风…,让…江流…,让…眼睛…,让…嗓子…。什么也……,什么也……,让生命……。千万……,……都消受……。
3、徐文:写景散文,描绘赞美祖国山水风光美景;
余文:文化散文,思索审视与自然景观相联系的历史文化。实际是文化寻根。
4、浏览课文,将以下词语画出,并根据上下文,写出近义、同义词。
1)虔诚——真诚、恭敬
2)朝觐——朝见、拜见、拜谒、谒见
3)庇佑——保佑、庇护、袒护保佑
4)驰骋——奔驰、奔跑、飞奔
5)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地久天长、永恒、永远
※对于三峡的总评价和思索
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在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拚着全力流注四方。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朗读以上主旨句
反思:
7、让学生抓住句式特点,当堂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任务:
逐部分画出自然景观以及作者对于相关历史文化的深邃思索。
第一部分:
三峡的起点→白帝城→熟悉的诗→《早发白帝城》→诗作者李白
在三峡的起点出发→白帝城段→听到京剧《白帝托孤》→剧情主人公刘备
评价: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此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