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到契约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引言社会分层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而形成的层次结构。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层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阶级划分,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过程。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1 天命观念下的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建立在天命观念的基础上的。

人们相信皇帝是上天所授予的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根据天命观念,社会被划分为君主、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等不同等级。

贵族地位高于士人,而士人又高于农民和工匠。

2.2 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与社会流动的缺乏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社会分层结构相对稳定,社会流动性很低。

贵族地位世袭,士人地位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而农民和工匠则只能继承其父辈的身份。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社会流动的机会很少。

三、近代社会的阶级划分3.1 封建社会的动摇与社会变革的兴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动荡。

西方文化的引进、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内外压力的加大,逐渐削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2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与城市阶级的形成近代中国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这使得社会分层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新的阶级开始出现。

城市商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新兴阶级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3.3 农民工阶级的出现与城乡差距的拉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工作。

由于农民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工作条件较差,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农民工阶级。

农民工阶级通常被认为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最底层,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

四、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4.1 新兴阶级的崛起与中产阶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批新兴阶级开始崛起。

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_从身份走向契约

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_从身份走向契约

学术界 (双月刊)总第117期,2006.2ACADE M I CS I N CH I NANo.2M ar.2006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伍俊斌(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摘!要#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典型身份社会。

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身份是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个体具有高度的依附性。

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和泛行政等级制度,将社会建构成一个超大型的科层结构,社会呈现准身份特性。

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契约社会。

市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自主、平等、法治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当代中国呼唤契约文化、契约理论和契约实践,以推动体制变革与制度创新。

∀关键词#市民社会;身份;准身份;契约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长期形成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一体化模式正趋于解体,国家与社会二元性分化的历史性变迁开始进行,一个现代意义的中国市民社会正在发育、成长和崛起。

其建构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

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轴的高度理性化的社会。

就文化特质而论,中国传统社会以身份为根本特征,现代社会以契约为根本特征。

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是从身份走向契约的历史进程。

一、传统社会的身份特性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身份社会。

身份是一种先赋的、常驻不变的人格状态,是判定人们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基准。

它源于父权制家族的隶属关系,人们一旦获得了某种身份,就意味着他获得了与此相应的种种权利。

人们间的权作者简介:伍俊斌(1978-),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研究。

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利义务关系及整个社会的秩序都是依据身份关系来调节和整合的。

在此社会格局之中,群体而不是个人,才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任何个体都不能凭自己的意志和后天的努力挣脱家庭和群体的既定网络,而为自己创设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

在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变化与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职业、地区等方面来探讨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封建到现代化的转型期。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差距极为明显。

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引入,商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逐渐崛起,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职业群体,如商人、企业家等,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在社会分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中国,读书人成为社会上的精英阶层。

受过教育的人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而无教育背景的人则往往身处于社会底层。

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层出不穷,他们以知识为载体,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然而,教育体制也造成了社会分层的一定程度的固化。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社会上出现了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者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了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加剧了社会分层的问题。

三、职业与社会分层职业是社会分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近代中国,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与壮大,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了。

自耕农、工匠、商人、文化工作者等不同的职业阶层相继诞生,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然而,职业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并非完全对应。

有些职业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如医生、教师等,而有些职业则被边缘化或者贬低。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让一部分人陷入了社会边缘。

四、地区与社会分层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分层还与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广阔的国家,东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巨大。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社会分层相对较为平均。

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

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

到 “ 份 、 单 位 ” “ 系 ”, 熟 人 社 会 到 陌 生 身 “ 和 关 从 人社 会 , 而 从 身份 分 层 到 财产 分层 再 到 契约 分 进 层 只 有 通 过 广 泛 的 妥 协 和 合 作 , 立 合 理 的 、 建 稳 定 的 、 放 的和 有 活 力 的 社会 分 层结 构 , 理 配 开 合 置 有 效 的资 源 , 能使 人 们 得 以 自由迁徙 , 经 考 在 济 社 会 进 步 和 法 律 发 展 过 程 中 实 现 “ 赢 ” 共 。
点 所 动 用 的 圈 子 是 不 一 定 相 同 的 ” 种 / 这 -  ̄会 关
知 识 分 子 阶 层 ) 社 会 结 构 发生 丁显著 的分 化 , 的

些新 的 社 会 阶 层 逐 渐 形 成 , 阶 层 之 间 的 社 各
会 、 济 、 活 方 式 及 利 益 认 同 的 差 异 日益 明 晰 经 生 化 , 职 业 为基 础 的新 的社会 阶层 分化 机 制 逐渐 以 取 代 过 去 的 以政 治 身 份 、 口 身 份 和 行 政 身 份 为 户 依 据 的 分 化 机 制 … 。 代 中 国 社 会 分 层 结 构 变 迁 当
它 还 有 着 更 为 深 刻 的 社 会 内涵 。 差 序 格 局 ” 际 “ 实 上 是 一 种 对 社 会 中 的 稀 缺 资 源 进 行 配 置 的 模 式 或 格 局 。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中 , 缘 的 关 系 和 地 缘 在 血 的 关 系 之 所 以 能 占有 这 样 一 个 重 要 的 地 位 , 本 根 的 原 因 是 在 于 , 会 中 的 那 些 最 为 重 要 的 资 源 正 社
以 地 缘 为 基 础 实 现 的 正 是 在 这 种 基 础 上 形 成 了 血 缘 关 系 和 地 缘 关 系 的 权 威 性 , 成 了 个 人 对 血 形 缘 关 系 和 地 缘 关 系 的 依 赣 与 效 忠 而 1 4 年 之 99 后 , 缺 资 源 配 置 制 度 发 生 的 根 本 性 变 化 就 是 用 稀 社 会 主 义 的再 分 配经 济 体 制取 代 了 过 去 以血缘 和 地 缘 为 基 础 的 配 置 制 度 。 社 会 主 义 的 再 分 配 在

从身份到契约

从身份到契约

从身份到契约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长河中,有一些堪称“一言而为天下法”的不朽名言,它们宛如这条长河中的璀灿明珠,长久地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

它们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跨世纪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思想的精华,认识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说是认识了整个人类思想。

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论述过〔1〕,后来英国著名法学家亨利。

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所明确提出的“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

”〔2〕。

一、“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梅因所指出的“从身分到契约”,准确地抓住了最能概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根本特征的两个东西-“身分”与“契约”,并把它们作为区别不同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准,即据此把社会区分为“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

于此我们可以洞悉“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

第一,在“身分社会”,身分(出身)是人们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

“人的肉体能使人成为某种特定社会职能的承担者。

他的肉体成了他的社会权利。

”〔3〕在“身分社会”,身分成为确定人们地位高低、权利大小、义务多少的根本标准。

身分的本质就是讲究差别、亲疏、尊卑、贵贱,因而身分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人与人之间一切差别的总根源。

在“身分社会”,身分也是配置权力的根本标准,权力来自身分,权力因身分不同而有别,身分越高,权力越大,没有身分,就没有权力。

身分不同从而使权力更加不平等化、更加特权化,在一个“身分社会”,身分与权力、权威等同,促使人们崇拜权力、崇拜偶象、崇拜身分,唯上是尊、唯命是从,因此“身分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

而在“契约社会”,契约是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常规手段,契约的本质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因此用契约作为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手段,其实是当事人自己为自己设定权利义务,它不象“身分社会”那样依靠出身继承而不作任何努力却获得种种特权,它主要依靠的是每个当事人自身的努力,通过自由竞争,自己设定权利、自行履行义务、自己承担责任,契约因而成为创设人们权利义务的种种手段中最合理的手段,它能激发和维持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身份到契约(2)

从身份到契约(2)

从身份到契约(2)而"契约社会",是一个平等社会,正是因为是一个平等社会,因而又是一个交往的社会,"契约社会"作为一个平等交往的社会具有比封闭的"身分社会"无比的优越性:在"身分社会"中,名分已定,恒常不变,这种社会阻塞了人们自动升降的社会变迁机制,人们要改变不合理的身分地位,没有正常的社会变迁机制,只能通过最极端的解决办法--战争,中国历史上每次农民起义为什么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均贫富、等贵贱",根本原因之一就在这里。

"契约社会"为社会提供理顺了社会交往、变迁机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取代了论资排辈、先天注定,在"身分社会",定名分,守本分,结果没有职业自由、没有迁徙自由。

在"契约社会",要求实现和保障职业自由、迁徙自由,职业自由和迁徙自由实质上就是允许、鼓励和保护每一个人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去寻找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

在"契约社会",人们地位平等,人们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往往有大致一样的思想、感情和认识,契约是人们心灵的通约、契约是社会联结的纽带。

契约具有社会亲和力,因而"契约社会"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契约是人们在分工基础上基本的交往方式,因而"契约社会"又是一个互相协作的社会;契约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剂",因而"契约社会"还是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

"契约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社会关系契约化是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1)契约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一种合理关系,主体社会地位的平等、权利义务的对等是契约存在的必要的社会基础,反过来契约化其实也就是人的社会地位的平等化,人的身分色彩的消失,契约化就是人人平等化,只有在契约面前人人平等才有可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浅谈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浅谈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浅谈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单个人不足有足够的能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获取生活资料料。

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则需要越来越多的食物的支持,集体劳动应运而生。

因此,依据血缘关系走向的联合不可避免的产生。

由此产生了所谓的“身份”。

氏族是其主要的表达形式。

原始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为基础自然形成的联盟,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进行民主管理的自治组织。

有全体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议事会是最高的议事机关,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他决定。

内部成员一律平等,共同参与氏族事物的管理。

而氏族首领则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

如公元前10世纪前后,罗马已成为拉丁姆地区许多氏族公社中主要的一个。

传说它分为三个部落,每个部落有十个胞族,每个胞族又由十个氏族组成,他们均依靠自然的血缘关系巩固和发展。

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则靠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以及氏族习惯来维持。

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如在罗马公元前7世纪以后,氏族内部出现了财产不平等和阶级分化现象,出现了“保护人”和“被保护人”(依附贵族的贫困破产之家族)。

后者从前者取得分地并为之服役,遇战争则须作亲兵出征。

原始的氏族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

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得集体劳动的必要性降低,人们开始有能力依靠独立生产、自由劳作,对氏族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同时劳动能力的提升使得人们对自身的自信大大加强,在满足简单的食物需求之后,在政治生活中对于权力的追求逐渐增多。

人们渴望得到更多的权力、荣誉和利益。

同时如在罗马,平民阶层的产生及壮大以及一些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不能享有与罗马人平等的权利知识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现了塞尔维乌斯·土利乌斯改革。

这次改革废除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居住地区把罗马城分为四个部落,居民就所在部落登记户口和财产,确定权利与义务。

浅议从身份到契约的观念变迁

浅议从身份到契约的观念变迁

二 、 约社 会 的和 谐 底蕴 契
础 之一 。
( ) 一 契约观念的演进 。 契约观念早在
( ) 二 等级观念和 身份制度在 当今 民 古罗马时期就 已经产生, 罗马法最 早概 括
主社会依 然潜存 。 现代 民主社会的发展应 和 全 面 反映 了契 约 自由 的原 则 。 自然 经 与
4 参与物流竞赛。 、 通过参加物流大赛
目前, 《 对 仓储与配送管理》 教学 改革
3 D系 统 , 此 之 外 , 在 积 极 筹 建 自动 化 将 学生 的理 论与实 践知识有效地 结合起 的研 究 9 %是针 对 高 职 院校 进 行 的 , 本 除 还 8 且
立体库 。在开展实训项 目时, 要求学生必 来 ,既调动 了学生学 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门课程 的相关 教材 9%是 也是针对高职 5 须 掌握各系 统的操作 , 并实施 考核, 要求 又锻炼 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 我校学生 层次的 。 要想提高本科层次学生本 门课程 每个学生都要过关。 分 别参加 了“ 现代 中欧杯 ” 江西省第 二届 的学习效果 , 在教材建设 、 理论 实践课 时
当 是坚 持 以人 为 本 的发 展 , 建立 在 社 会 济基础上产生的身份制度相对应。 应 近代 契 成 员 的基 本 权 利 得 到 保 证 的 基 础 上 , 切 约关系 的产 生则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商 品 即
实保证社会 成员 的基 本权利和每 个社会 经济阶段 的产物。 只有在 1一 8世纪以后 7l
2 校外 实训基 地参观 学习。 、 带领学生 大 学生 物流 设 计与 沙盘 模拟经 营大 赛 、 比例分配等方面有待继续研究。
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 以增加学生 “ 可 佳吉杯 ”江 西省第三届大学生物流设计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演进和变化的一部分,从古代的爵位制度到现代的社会结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以爵位制度为主,有着明显的王朝等级制度,由皇室、大臣、士绅等构成,而且等级之间有着严格的划分,并拥有不同的权利和责任。

随着历史的变化,社会分层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清朝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农民阶层的出现,这一阶层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主
要是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变化,社会分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如资本家、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等。

其次,政治体制的变化,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更多的权力结构,如官僚体制、垄断体制、党派体制,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结构。

此外,中国社会的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改革,也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仍然存在,但它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多元化,体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发展特征。

社会分层结
构的变化,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与变迁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逐渐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当我们深入分析现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组成和特征时,我们会发现,虽然社会阶层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却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经济方面。

一、社会阶层形成的主要导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阶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经济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势头迅猛的趋势。

城镇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等经济因素,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形成和流动性。

特别是国民经济如今已经进入新常态,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加速了不同阶层的转移。

2.教育因素教育是指人类通过学习、教诲和培训,以获得知识、技术和文化的过程。

在中国,过去一些年,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机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科研成果的输出来不同阶层的划分,尤以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等群体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

3.文化因素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经济和教育因素不同,文化因素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尤其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社群更具有影响。

例如,受到西方思维、维特街文化等文化理念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

二、中国现代社会阶层的现状1.富裕阶层中国近年经济增长缓慢,然而这并未能够阻挡中国富人数量的持续上升,据悉现如今“亿万富翁”已经随处可见。

他们会通过财富与资本交换、继承权、创业、股权投资等方式,将自己的财富投资进更高的赚钱事业,并开始纵向拓展不同产业,形成自身的等级阶层。

2.中产阶层中国中产阶层涵盖社会中具备相对较高收入和优秀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群体,多半是拥有高学历,具备资本分配能力的高端人才,以及某些占据一定行业地位的职业人士。

这些中产阶级的人不仅拥有相对不错的收入和财产,更具备赚钱能力和稳定生活的欲望,他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往往更加开放、先进、人性化。

3.底层阶层中国底层阶层非常庞大,他们往往生活在边缘、生活质量较差、工作非常艰辛。

从身份到契约分析

从身份到契约分析

一、“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梅因所指出的“从身分到契约”,准确地抓住了最能概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根本特征的两个东西-“身分”与“契约”,并把它们作为区别不同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准,即据此把社会区分为“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

于此我们可以洞悉“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

第一,在“身分社会”,身分(出身)是人们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

“人的肉体能使人成为某种特定社会职能的承担者。

他的肉体成了他的社会权利。

”〔3〕在“身分社会”,身分成为确定人们地位高低、权利大小、义务多少的根本标准。

身分的本质就是讲究差别、亲疏、尊卑、贵贱,因而身分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人与人之间一切差别的总根源。

在“身分社会”,身分也是配置权力的根本标准,权力来自身分,权力因身分不同而有别,身分越高,权力越大,没有身分,就没有权力。

身分不同从而使权力更加不平等化、更加特权化,在一个“身分社会”,身分与权力、权威等同,促使人们崇拜权力、崇拜偶象、崇拜身分,唯上是尊、唯命是从,因此“身分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

而在“契约社会”,契约是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常规手段,契约的本质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因此用契约作为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手段,其实是当事人自己为自己设定权利义务,它不象“身分社会”那样依靠出身继承而不作任何努力却获得种种特权,它主要依靠的是每个当事人自身的努力,通过自由竞争,自己设定权利、自行履行义务、自己承担责任,契约因而成为创设人们权利义务的种种手段中最合理的手段,它能激发和维持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契约的基础是主体平等、权义对等、等价有偿,契约就是法律赋予人们的争取实现权利义务平等的最主要的手段。

为了争取、实现权利义务平等,当事人可以在契约中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力求衡平。

契约社会是一个平等社会,它反对特权,反对专制。

契约的根本内容是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在契约中,每个人都可以依法自由主张自己的意志、捍卫自己的自由意志,言论的份量不是由发言人的身分来衡量而是由言论本身的内容来决定,契约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包括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有了言论自由才能有契约自由,因为“契约是指双方思想的会晤”,“双方思想没有见面,也就没有契约。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阶层分化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阶层分化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阶层分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阶层分化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阶层分化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社会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始于改革开放以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分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级。

然而,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创业或投资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

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一个新的阶层,拥有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教育背景。

这部分人群通常居住在城市,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其次,农民工阶层的形成。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这部分人群通常在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

他们与城市中的其他阶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人因失去土地或其他原因迁居到城市,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他们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和合适的住房。

这部分人群通常生活在城市的底层,面临着贫困和社会排斥。

二、阶层分化的原因阶层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阶层分化。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也是阶层分化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名校,而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那些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很难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

此外,户籍制度也是阶层分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农村户籍的人在城市享受的福利和机会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农民工和城市贫困人口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和贫困化。

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阶层

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阶层

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阶层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社会阶层的演变是一种复杂而又持续进行的过程。

这一历程涉及到诸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源于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政治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末年,中国遭受到列强侵略,社会结构逐渐崩溃。

辛亥革命后,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共和政治体制,这一政治转型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政治权力从封建皇帝转移到了民主政府,社会中出现了新的政治阶层。

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从而催生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逐渐拉大,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原有的封建地主阶层逐渐衰落,而新的资本家和商人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受限制的文人士大夫身份逐渐转变为自由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在近代社会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既是政治的参与者,也是社会的引领者。

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使得中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程度大幅提高,而且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认可。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为严格的等级,权力、财富和地位几乎完全由出身所决定。

而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则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和机遇。

社会阶层逐渐分化为上层、中层和下层阶层,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也丧失了传统的固定性。

然而,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动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结构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

一方面,由于机会不均和资源分配不公,社会阶层的差距不断拉大,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动也激发出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社会阶层的演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及其历史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及其历史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及其历史意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阶层分化基于出身和地位,而现在基于财富和职业。

首先,中国的财富差距正在扩大。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地区之间,个人之间都存在大量贫富差距。

中国仍有大量农民仍穷困潦倒,而有些富人比国际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富豪还富。

这种财富差距加剧了社会不稳定,也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其次,中国的职业阶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与过去将职业划分为农民和非农民不同,现在可以发现更多的白领和蓝领工人,这表示中国正在加强经济多元化。

总之,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在经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这显示出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同时,这种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全面分析,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的研究一、引言社会阶层结构是除法律制度外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之一。

社会阶层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处于的不同地位,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崛起了一支新兴中产阶级。

这些人们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包括高级职业人士、资本家、高科技人才、文化艺术界人士等。

他们不仅拥有对象较为开阔的人脉网络,而且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拉近与上层社会的距离,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阶层结构。

2.城乡差距的拉大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代中国,城乡差距的拉大也成为了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主要现象之一。

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和高端阶层越来越多,而广大农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地位逐渐下降。

3.职业结构的调整当代中国的职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

传统的产业逐渐式微,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教育程度的提升使大量高端人才涌现,不断地被吸纳到社会中高端的职业圈子中。

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职业结构是不断演进的关键因素。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1.社会的不平等性加剧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使得社会的不平等性加剧。

资本家、高科技人才、文化艺术界人士等新兴阶层的崛起,使得社会财富和职位平等化的理想变得更加遥远,进而加剧了社会中的阶级鸿沟。

2.社会的稳定性下降当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时,削弱了原有的阶层关系,这种变化也会对社会稳定性产生影响。

有些人会变成弱势群体,感到自己没有社会地位,经济处境和社会权力被剥夺。

这会引起社会不满和恐慌情绪的升温,从而削弱社会的稳定性。

3.政治环境的变化阶层结构的变化既会加强政治权力的集中,也会腐蚀社会公正。

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作者:吴钩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01期一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大变迁:门阀世家瓦解了,平民社会取而代之;奴婢制瓦解了,雇佣制取而代之;计口授田的均田制瓦解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自由市场取而代之;庄园经济瓦解了,租佃制取而代之。

这样一种结构性的社会经济变革,其核心就是从“人身依附”向“契约关系”转型。

这也符合英国历史学家梅因的观察:“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在宋代之前,庄园制下的农民具有农奴性质,是依附于门阀世族的部曲,没有独立户籍,世世代代都为主家的奴仆,替主家耕种。

唐律便一再强调“部曲谓私家所有”、“部曲奴婢身系于主”。

主家可以自由买卖部曲,就像买卖牛马一样。

在法律上,部曲也属于“贱口”,不具备自由民的地位,部曲若跟良民斗殴,则部曲罪加一等。

法律甚至规定良民之女不得嫁与部曲,若嫁之,则本是良民的妻子随丈夫沦为贱口。

入宋以后,随着门阀制度与庄园经济的解体,从前的部曲均被放免为自由民,一部分部曲可能获得了土地,一部分则成为地主的佃户。

自由经济的租佃制开始全面代替了庄园经济的部曲制。

在租佃制下,佃户毫无疑问已不同于部曲。

首先,佃户属于自由民,具有跟其他“编户齐民”平等的法律地位,不再是隋唐时代的所谓贱口——宋代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贱口了。

其次,佃户与地主之间,也只是构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而不存在人身上的的依附关系。

租佃关系基于双方的自愿结合,宋朝的法律禁止地主在人身上束缚佃客,宋仁宗天圣年间的一条诏令说,“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意思是说,佃户在每年收割完毕之后,均可自由退佃,不须经过田主同意,如果田主阻挠退佃,佃户可以申请法律救济。

为避免地主与佃户双方发生利益纠纷,宋政府要求租佃关系的确立需要订立契约:“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作者:鲁君来源:《理论导刊》 2016年第11期鲁君(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4)摘要: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将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进步概括为“从身份到契约”,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契约关系打破“身份制”的藩篱是这一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从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实质上也使农民摆脱了身份的束缚,进入契约的整合,并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巨大进步。

以史为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正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可为当下社会结构整合实现效率与公平上的兼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身份制;契约;社会结构调整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1-0021-04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域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4A01);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学习型’网络交互教学模式研究” (12YB001)。

作者简介:鲁君(1979-),女,陕西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围绕“现代国家构建”而展开的,也就是要推动国家与社会层面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努力打破依然存在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社会分化与管理体制,建立以法治为基础、以职业为依据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治理机制,即完成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所提出的“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进步,建立合理、稳定、开放和有活力的社会分层结构与治理体系,通过社会结构整合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梁治平:“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

梁治平:“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

梁治平:“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研究古代社会可能遇到种种的烦难不便,史料的稀少即是其一。

在少而又少的材料中鉴别、评定,找出真正有价值的史料,则属另一种困难。

十九世纪英国法律史大师梅因提出了三种原始材料让我们注意。

第一种是观察者对同时代较落后文明的记事,如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

这类材料的可信程度较高,可惜数量极少。

第二种是古人保存下来的关于他们自己早期历史的记录。

这类材料数量固然可观,其可信程度却未必能成正比。

关于这一点,只要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历史就够了。

第三种材料颇为特别,那就是古代的法律(见《古代法》第69—70页)。

法律,尤其是古代法,并不象一般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非常专门化的制度。

它实是一面能够全面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镜子。

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材料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整地留传下来,但多半是真实地保存下来了。

因此,从这类特殊材料中,我们不难窥见各种古代文明的面貌,那些文明的创始者们,他们的思虑、生活、信仰、偏见……。

如果我们所注意的不仅是古代法,同时还是法律由古及今的运动,那我们就有可能描画出一幅人类社会的进化图景了。

古代文明形态各异,但有一个近乎相同的起点:“人们不是被视为一个个人而是始终被视为一个特定团体的成员”。

(《古代法》第105页)换句话说,社会的单位是“家族”而非“个人”。

由此产生了一些法律上的重要特征。

首先,“个人并不为其自己设定任何权利,也不为其自己设定任何义务。

他所应遵守的规则,首先来自他所出生的场所,其次来自他作为其中成员的户主所给他的强行命令”。

(同上书第176页)进一步说,权利、义务的分配决定于人们在家族等“特定团体”中具有的身份(贵族或平民、父或子、夫或妻等)。

其次,财产权利与亲族团体的权利纠缠在一起,难以分离。

在古代罗马,很长一段时间里,遗嘱不是分配死者财产的方式,“而是把家族代表权移转给一个新族长的许多方式中的一种”。

(同上书第111页)在当时,继承本身主要是一种使死者的法律人格(身份)得以延续的手段(所谓“概括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身份到契约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身份”、“单位”和“关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 到契约分层。只有通过广泛的妥协和合作,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开放的和有活力的社会分层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资源,才能使人们得以自由迁徙,在经济社会进步和法律 发展过程中实现“共赢”。
【关 键 词】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分层/身份/契约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注: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第7-8页,第43-61页。)。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身份”、“单位”和“关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只有通过广泛的妥协和合作,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开放的和有活力的社会分层结构,合理配置有效的资源,才能使人们得以自由迁徙,在经济社会进步和法律发展过程中实现“共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 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种社会关系模式,被费孝通老先生称为“差序格局”(注: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格局,或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模式,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中的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模式或格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的关系和地缘的关系之所以能占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根本的原因是在于,社会中的那些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按照这两个基础,特别是血缘的基础来进行分配的。财产是依照血缘关系来继承的,生产和消费是以家庭来进行的,合作的形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和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交换基本上是以地缘为基础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权威性,形成了个人对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依赖与效忠。而1949年之后,稀缺资源配置制度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就是用社会主义的再分配经济体制取代了过去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配置制度。在社会主义的再分配体制中,国家垄断了社会中几乎所有重要的稀缺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而且也包括就业和得到权力、威望的机会)。国家机构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和再分配, 直接造成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能够支持传统的“差序格局”的资源被剥夺了。当家庭的财产仅仅剩下最低限度的生活用品的时候,家长的权威就削弱了;当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再能够向人们提供利益的时候,特别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主要不是来自这里的时候,其重要性无疑就会迅速下降。可以说,所拥有的资源的被剥夺,对于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来说,起到了一种釜底抽薪的作用,这种作用比起口诛笔伐的意识形态 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