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当前涉农财政政策的实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财政税收管理创新措施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财政税收管理创新措施探究摘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逐步向高质量增长的过渡期,但“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业经济增长的重大难题。
为解决“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阻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在2050年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问题的发展短板,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总方向。
虽然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性胜利,全面小康社会已基本建成,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三农”问题仍然在农业供给端、农村环境以及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等方面显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财政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基于此,课题组从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阻碍与现实基础,探索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财政税收;管理创新;措施引言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增强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和增加农民额外收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的特色资源,利用乡村优势条件加快乡村富民建设的进程。
为了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农业转型升级政策,落实农业财政税收的相关政策。
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抓住乡村环境舒适、绿色环保的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若要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就要从财政税收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业转型升级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并针对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加快国家财政税收体系的完善。
1国家农村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村镇机构是国家最基础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乡村与城市关系发展建设的纽带。
农村财政税收管理应以村镇、企业为依托,有效、科学地应用村镇资源建立企业经济体系。
就财政支出改革浅析我国三农问题
就财政支出改革浅析我国三农问题一、前言(一)研究目的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人民政府都在认真地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和农村呈现了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粮食的产量有大幅增加,农业结构得到了一些合理的调整,农民的收入相比往年有所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些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相对的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和文化素质的差距都还比较大。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面貌农村的任务很繁重、很困难、很艰巨。
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仅仅依靠农村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建设新农村是不大现实的,我们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对“三农”的支持。
(二)研究意义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因此,重视和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其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最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二、2007—2010年我国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情况(一)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4318亿元2007年中国财政支出继续向“三农”倾斜,财政支出大幅增加了支农补贴规模。
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实施鼓励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政策支持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政策支持研究农村经济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低效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不高、农村人口流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政策支持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需求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由于技术落后,农民的生产效率较低,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因此,农村经济亟需政策支持,援助农民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出和品质。
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服务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大部分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足,缺乏贷款和投资机会,农村金融市场尚未充分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引导和监管,提供贷款、信用保证和金融知识培训等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交通、通讯、电力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农村地区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困难重重。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路网、通信设施和电力供应的质量和覆盖率,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需求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是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没有得到有效的加工和销售,导致许多资源的浪费。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的建设和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
五、农村人才培养需求农村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有限,很多有能力的人才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
政府应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农村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平衡需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应加大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
浅析财政支出投入“三农”的必要性及作用点财政支出投入“三农”是指政府将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状况为目标。
以下将会从必要性和作用点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必要性1.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农村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农业产业链和农村支撑点,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大量投入资金,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
2.带动困难地区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贫困和困难现象,这些地方需要更多的财政支出进行支持和扶持。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投入资金,改善农民生活,扶持特色产业和新型农村经济,带动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追赶。
3.实现国家战略布局“三农”工作是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战略支撑点。
实现国家战略布局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三农”投入,为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作出贡献。
二、作用点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民生产生活保障。
政府可以建设生产型基础设施,如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合作社等,也可以建设生活型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等,还可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和保护。
2.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一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通过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扩大农民的收入和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3.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村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经济的投入,扶持符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和乡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政策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
本文将从总体概述、政策理论、政策实践、效果评估等十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
一、总体概述乡村振兴政策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体系。
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根植于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旨在推动农村变革、发展农业现代化。
二、政策理论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理论。
农村优先发展理论强调农村发展的基本地位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为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则指出了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短板和转变的方向。
城乡一体化理论则强调了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三、政策实践乡村振兴政策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政府着重解决了土地问题、农技推广、农民收入增长等关键问题。
在土地问题上,政府加大了土地承包政策的改革力度,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在农技推广方面,政府增加了农技专家培训力度,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快速普及。
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创业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四、效果评估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首先,在农村经济方面,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其次,在农村社会建设方面,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加强。
最后,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五、挑战与困难乡村振兴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吸引人才回乡发展仍面临一定困难。
其次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平衡问题,一些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较慢,与他地差距较大。
六、政策应对为了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通过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有志于发展农村的人才回乡投资和创业。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收入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城乡差距扩大,财政支农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问题一:资金投入过度集中目前,我国在财政支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过度集中。
由于资源有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流向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基层农村地区则面临缺乏资金支持的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应出台政策,合理分配财政支农资金。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资金分配比例,增加对基层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入。
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财务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和透明。
问题二:财政支农政策缺乏差异化目前,财政支农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缺乏差异化。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类型和不同农民群体的差异,同一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效果往往不一样。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财政支农政策。
例如,对于粮食生产重要的农业地区,可以加大粮食生产补贴的力度;对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可以采取更多的扶贫政策。
问题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虽然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大量,但是不同程度上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农村地区存在资金浪费和滥用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可以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管理水平,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问题四:缺乏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
由于财政预算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的频繁变动,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财政支农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篇
财政支农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篇财政支农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第1篇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市委、市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农业综合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如何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安全、规范运行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财政涉农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因而,我市支农工作调研是财政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
一、工作成效我市支农工作开展以来,支农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从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省、州财政支农政策及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
近几年来,财政对支农专项资金66794.36万元。
完成了那棱格勒河二级站、格尔木乃吉里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格尔木温泉水闸除险加固、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江源生态保建设等项目。
二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财政部门审核原始单据后加盖审核专用章、主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双方联管杜绝不合理支出,对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
三是联合部门对资金实行"全程"管理。
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监督管理,并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一)惠农补贴因素性问题较多,现实价值认同度不高我市惠农补贴包括耕地地力补助、农机具购置补贴、草原生态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公益林补助等方面。
近几年累计下达XXXX万元。
国家惠农补贴范围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加,力度也不断增强。
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制度设计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惠农补贴的作用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群众对此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财税政策研究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财税政策研究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逐步向高质量增长的过渡期,但“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业经济增长的重大难题。
为解决“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阻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在2050年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问题的发展短板,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总方向。
基于此,对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财税政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支出;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引言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各方利益的交汇点,财税政策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促进发展“做大蛋糕”和促进公平“分好蛋糕”,落实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着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建立现代化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建立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必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农业方面来看,政府不断推行现代化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丰收效果显著。
据统计,202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176亿hm2,粮食产量达6.828亿t,创下历史新高。
从农村方面来看,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效果显著。
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在不断提升,对农村基础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这些已取得的成绩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解决城乡矛盾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农业农村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全面性胜利,但由于乡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乡村仍然是当前最大的工作任务和最棘手的挑战之一。
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财政补贴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把好的政策用好却是一个难题。
我国当前的财政农业补贴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补贴总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补贴标准混乱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目标,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政补贴,农业补贴,黄箱补贴,绿箱补贴一、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演变财政对农业给予有效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政策。
所谓财政补贴支农,就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方式支持“三农”发展。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方面。
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国家财力和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补贴支农政策大体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94年)是现行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1994年~20XX年),财政补贴支农政策发展时期。
财政补贴支农逐步增加,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
第三阶段(20XX年至今)是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创新时期。
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补贴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改革农业税制。
从20XX年起,国家财政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并不断加大对部分地区种粮农民的良种和购置农机补贴力度。
财政部统计显示,20XX年全国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42亿元,比20XX年增加约10亿元,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亿元,均占本省(区)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
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财政支持政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支持政策,并分析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一、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财政支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农业产业链不完善等。
财政支持政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首先,财政支持政策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无论是道路、水利、电力还是信息化建设,都是实现农村振兴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
财政支持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发展。
三、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其次,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例如,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普遍不足,使得农民的生活条件难以满足需求。
财政支持政策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补贴,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此外,财政支持政策还可以用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投资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企业化等手段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财政支持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减轻税费负担等帮助,推动农业产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财政支持政策还应关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薄弱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财政支持可以通过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等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性,支持农民的经济活动。
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另外,财政支持政策还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如水污染、土壤荒漠化等。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一个共识已经非常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自身寻找出路,也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推动。
从现实情况看,目前的外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其中在政府推动力量中,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2004年,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体现在财政上,不仅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绝对量最多,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也是近年来最高。
更重要的是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支持“三农”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改变了国家与农民之间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一种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意义。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初步分析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是逐步演变而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革、创新的过程。
目前包括支出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税收等政策手段对农业农村发展给予支持。
在支出方面。
目前中央财政直接支持“三农”支出有15大类,按照这个口径,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9650亿元[1]。
重点用于包括大江大河治理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建设、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其他改革、农业行政事业管理、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和救济等。
在税收方面。
主要有农业税轻税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抵扣和出口退税政策。
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分析近年来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转变和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由于体制和财力状况,1998年以前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规模比较小,1997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700亿元左右,全国各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大约在1500亿元左右。
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目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
然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政策执行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资金使用不明确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资金的使用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资金使用方向的明确规定,导致了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乡村振兴资金的合理使用。
二、政策落地难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一些政策往往很难真正落地。
这主要是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存在差异。
应当充分考虑到地方差异性,制定相应的差异化政策,并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
三、农民参与度低乡村振兴的成功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农民缺乏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意识,这导致了政策执行的困难。
为了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度,同时鼓励农民组织参与制定决策和管理。
四、土地流转难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之一。
但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流转存在一些问题,如流转难、流转价格不合理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提供土地流转咨询和交易服务,鼓励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
五、农产品销售困难农产品销售困难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多、品种杂,面临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仍有待加强。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加强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宣传。
六、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却迟迟未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乡村产业的发展。
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振兴的成功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研究内容
02
CHAPTER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01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措施,使得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
02
中国政府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使得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品质。
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
中国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保险政策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业保险政策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从而保障粮食市场的供应稳定。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有助于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05
CHAPTER
中国财政保障政策的改进建议
01
将更多的农业品种和地区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02
开发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作物的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民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04
CHAPTER
中国财政保障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农业补贴
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这些补贴包括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持政策分析与研究
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持政策分析与研究农业现代化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而财政支持政策是农业现代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持政策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农业现代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
农业现代化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财政支持政策的必要性农业现代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农民和农业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财政支持政策是农业现代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保障。
财政支持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持政策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支持政策,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首先是财政资金补贴政策。
我国财政部门定期向农业主体发放农业补贴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是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对农业和农村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退还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减负支持。
再次是贷款贴息政策。
我国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农业现代化项目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支持,降低农业投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支持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一定的不透明性和不合理性,导致财政支持政策的落实效果不佳。
其次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部分地方财政资金管理不到位,导致农业现代化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影响了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再次是政策衔接不畅。
由于不同政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持政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公文写作:深入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发展
公文写作:深入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发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逐渐发展,一个富有活力的农村体系成为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经济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的中心。
为了推动农村现代化,政府不仅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还通过土地政策和扶持政策,引导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以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开放市场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土地集约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农民权益强农惠农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权益。
为了遏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加强了农产品质量监管,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农民权益保护,保障农民在农业市场和社会经济制度中的公平地位,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农民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政府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强农惠农政策还包括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有效地消除了农村地区交通条件薄弱的问题,使农民更加容易出行,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保障。
四、政府加大农村金融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以增强农民的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通过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加大微型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的投资和消费能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质量。
五、政府鼓励多元化农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了推动农村现代化,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和资源禀赋调整,探索和实施农村产业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深化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建设和产业化升级。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因此,科学有效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概念、特点、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农村经济财务管理是指对农村经济资源和资金的合理运用和管理,以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有:1、强调效益导向: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农村经济财务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财务管理,以确保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3、结合农村实际: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计划和政策。
4、涉及面广:农村经济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对农业生产的财务管理,还包括对农民收入、支出、储蓄、投资等方面的管理。
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生产资金的运用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3、促进投资:通过积极的财务管理,吸引社会资本和外来投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4、加强财务监管: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财务监管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资金的监管和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确保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3、拓宽资金渠道:通过与银行、金融机构等合作,拓宽资金来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4、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财务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1、资金匮乏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来源匮乏,导致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缺乏有效支持。
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
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财政政策实践是指通过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过程。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又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更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和措施。
一、重视财政政策的实践效果在进行财政政策实践时,必须重视实践效果。
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国情和经济形势,合理选择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措施,确保政策实施的效果,提高财政政策实践的成功率。
同时,政策制定者还应对政策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做好全面准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缓解风险。
政策实践的效果不仅要看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和实质性的执行,还应考虑其影响是否可持续和合理。
二、明确政策制定者的责任财政政策实践是政府的责任,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应当考虑社会公平、国家利益、经济增长和稳定等诸多因素,制定出符合要求的财政政策。
政策实践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使市场参与者和社会公众充分理解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保证政策实践的顺利推进。
三、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机制是财政政策实践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实践中市场机制对于政策实施的重要性,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财政政策,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市场竞争,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政策制定者应该以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为基础,制定和调整财政政策和措施,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据手段,加强政策实践中的数据分析和监测,及时发现政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和措施。
同时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政策制定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关于如何进行财政政策实践的一些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变化
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变化、实践及效果1997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新的变化,外贸出口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银行资产状况面临加速恶化的趋势。
为推动经济增长,国家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现在回过头来看,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从两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直接的方面,在经济不景气、银行普遍“惜贷”的局面下,通过补充银行资本金和对银行定向发债吸纳资金,防止了银行信贷资产大量向不良资产转化的可能,防止了银行存差持续增大对经营状况的影响,直接达到了化解银行风险的目标;二是间接的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从而通过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
财政直接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包括补充资本金和对原来过高的储蓄沉淀进行吸纳,将信贷资金转换为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公共投资的即期启动。
这样的操作是在考虑银行实力、信贷风险、财政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后,分步骤完成的:(1)1998年5月18日,财政部首先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发行了年利率6.8%的450亿元7年期专项国债,用以补充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2)1998年8月18日,财政部又定向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所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上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充足率,帮助银行规避风险,扩大其贷款的承受力。
(3)1998年8月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决定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分两年纳入国家预算、打入财政赤字,同时由银行配套1000亿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投资的拉动作用。
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方面,1998年财政吸纳的信贷资金有计划地从农村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和通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电网改造、国家直属粮库建设、经济适用住宅建设六个方面流向要素市场,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一部分则转化为消费基金,带动即期消费增加。
农业经济中的农业税收政策研究
农业经济中的农业税收政策研究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增长对国家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面临更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这要求政府通过合理的农业税收政策来调节和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理解农业税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税通常指对农业生产活动征收的税种,包括土地税、产品税等。
合理的农业税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过重的税负可能会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分析现行的农业税收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各国政府通常采取减税或补贴的方式来支持农业。
例如,一些国家实行农产品增值税返还政策,将农产品销售过程中收取的增值税部分或全部返还给农民,以降低其生产成本。
此外,还有直接的农业补贴政策,如耕地保护补贴、灾害补贴等,这些政策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然而,农业税收政策的设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政策的公平性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在保证税收政策有效性的同时,避免对小农户的不利影响,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外部市场对本国农业的影响日益增大,如何通过税收政策保护国内农业不受外来冲击,同时又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
展望未来,农业税收政策的发展应更加注重精准性和灵活性。
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应用,政府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农业资源和产出,制定更为合理的税收政策。
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税收政策也应倾向于支持可持续的农业实践,鼓励农民采用节水、减肥、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农业税收政策是影响农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深入分析和不断完善这一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和谐共进。
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将是持续关注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当前涉农财政政策的实践
作者:于庆
来源:《财税月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但从宏观上来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农业生产规模小且比较分散,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现代化程度落后。
为了保护我国相对弱势的产业,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与保护。
财政政策是政府对于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涉农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带动国民经济的均具有显著的意义。
关键词涉农财政政策;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
一、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实践的成果
1.扶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对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命脉,国家和政府始终要坚持转换农业的发展方式,坚持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财政部门连续多年专门设立专项资金,在关系到“三农”问题的产业建设、仪器设备和产品出口等环节均给予了大力扶持。
2.增强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
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对农村的发展十分重要,涉农财政政策是否完善与农村经济发展是否迅速呈正相关关系。
我国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越来越倾向于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天津市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的举措,譬如为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涉农区县经济发展,天津市出台政策,提供各种转型资金用以推动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的进程,还增强了农机补贴的规模,同时还通过政府投资、吸引资金和税收调整等有效手段,对许多能够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获利的农业项目给予了大力的资金支持。
我国财政部门近年来十分重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用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3.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公共卫生发展相对落后,但农村人口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支付医疗费用。
近年来,政策加大了卫生检疫、医疗服务和医疗补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把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医疗卫生支持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保证贫困人群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救助。
不仅如此,我国政府也着重投资了地方医院,地方医院接收的患者主要是农民群众,
而农民群众收入不高,因此政府还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减轻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
4.强化财政对农村教育投资的支出责任
教育是百年大计,而农村学生的教育却与城市学生的教育相差甚远,一方面是农民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即使是部分农民十分重视教育,但是却不能够给学生以大力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农民地区落后,学校的教师也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这大大限制了农村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义务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产品,接受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对象。
财政部门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二、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涉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
虽然我国的财政总支出在近些年来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涉农财政支出也在逐年增长,但是这不能完全说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因为涉农资金在支出资金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大幅提高,涉农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依然不足以支撑农业的快速发展,可见,我国对涉农问题的财政投入仍有局限,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
2.涉农财政支出方式和支出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补贴方属于暗补,通过各种流通渠道使农民间接获得补贴利益,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补贴资金却滞留在流通环节,无法到达农民手中。
财政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行、资金也在长期流动中浪费。
这不仅造成了补贴资金的窄覆盖率,也让许多农民降低了对政府的信任。
这一切都是由层层申报、逐步审查的财政支出方式所造成的。
此外,涉农财政支出资金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资金的地方会被落下,而有些资金的设置却存在交叉重复现象,资金分配很不科学,这使有限的资金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3.涉农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存在弊端
我国行政部门纷繁复杂,涉农的部门很多,涉农财政资金通常情况隶属于由多个部门,管理机制复杂造成一个项目经常会出现多个部门都有资金分配权,资金共同管理的情况。
另外,涉农财政资金范围广、环节多,情况复杂、手续繁琐,有的项目执行时间长,执行中难免出现各种情况,最后造成有些涉农专项资金的政策目标难以按期实现。
三、完善新时期涉农财政政策的思路与建议
1.重视涉农财政投入,构建多元投入体制
涉农财政支出的比例显示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但是我国涉农财政支出远远却低于其它发达国家涉农财政支出,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涉农财政政策的效果,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适度提高财政支农规模,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三农,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领域。
其次,我国还要调动各界的资金流入到农业领域,进行社会化投资,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保证涉农资金及时到位。
从各方面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使农业达到稳定协调发展。
2.调整财政补贴结构,加强对涉农财政资金的管理
国家财政部门十分重视“三农”的发展,逐年增加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扶持。
但这仍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需求。
我国涉农财政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可以适度增加农村的科学技术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社会保险和医疗卫生的投入以及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要加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投入,同时适度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等其他不重要的支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我国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地区只重争取,而轻管理。
因此要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管理和分配,重视对相关人员和相应部门的监督。
还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划清各级政府的职责,防止部门责任推诿,同时确定各部门在涉农财政政策中的具体职责。
保证财政政策的操作程序科学高效、公开透明,从而确保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公平公正。
3.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发放方式和程序
我国的涉农专项资金的分配,大多采取由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方式,从基层县级单位上报到政府通过再到涉农专项资金最终下达,需要经过长期时间,还涉及国家、省、市、县、乡财政部逐级审批,层层申报。
这种发放方式导致了资金链条长、时间跨度大、行政效率低等问题。
低效率的行政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补贴是国家为农民减轻负担一大举措,因此各相关部门要精工简政,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步骤,精简审核过程,尽量舍弃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审批流程,为农业资金开绿灯。
只有这样我国的涉农财政资金才能实现其原本的目的,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