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题1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题1

遵义医学院中医药学概论复习题一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的医家是A、张子和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2、哪位医家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A、孙思邈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3、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4、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圣”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5、被后世医家称为“药圣”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6、被世后医家称为“药王”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王焘D、李时珍7、下列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四大家”A、张元素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8、倡“火热论”,擅长用寒凉药物治病的医家是A、张从正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9、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新修本草》C、《千金要方》D、《神农本草经》10、我国第一部药典是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千金要方》11、《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A、葛洪B、钱乙C、巢元方D、陈自明12、《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A、葛洪B、王焘C、巢元方D、陈自明13、被后世称为“养阴派”的医家是A、李东垣B、朱丹溪C、刘完素D、张从正14、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成书于A、春秋B、战国C、宋代D、唐代15、周代对医学分科不包括A、食医B、疾医C、疡医D、骨医E、兽医16、整体观念的内容不包括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C、因人制宜D、人与社会的统一性E、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意识思维相互协调17、证的内容不包括A、病因B、病位C、病性D、病情E、邪正关系18、温病学四大家不包括A、叶天士B、吴鞠通C、吴又可D、薛生白E、王孟英19、金元四大家不包括A、刘完素B、李东垣C、张仲景D、朱丹溪E、张子和20、四大经典著作不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本草纲目》2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辨病论治B、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C、四诊八纲D、对症治疗E、辨证与辨病结合二、简答题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情志病诊治课件

中医情志病诊治课件
• 肝主疏泄;“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劲;喜条达;但必须水以 涵之;土以墙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张秉成《成方便读》;发挥调 畅情志;疏泻气机的作用&常用的有柴胡、郁金、香附等&
案1
• 周某;女;32岁;丽水市莲都区人;家庭妇女& • 初诊:产后9月余;心烦;时自哭泣;少寐;多梦;口苦;胃纳欠
调剂生活
1.调养 心神
1.清净养神 调养心神首在静养 老庄道家养生;无为 静养 恬淡虚无 天玄子:“养生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 心定……” 《素问 生气通天论》:“清净者肉奏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 之能害” 现代生理学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的中枢—大脑又回复 到人的儿童时代的慢波状态;气功入静后;脑电波活动与常人 不同&
五、常用中药治疗
4.活血药物
气机不畅易导致血痛;情志疾病的治疗常使用活血化癖药物;通利血脉、 祛痪止痛;主要用于血行不畅、痪血内结等病证&常用活血祛痪药物有川 芍、红花、桃仁、赤芍、丹参等&由于疲血引起的出血者治疗时;需在活 血祛痪的同时加用止血药物;如仙鹤草、艾叶、侧柏叶、茜草、棕搁皮 等&
五、常用中药治疗
二、情志病的生理病理特点
喜、怒、忧、 思、悲、恐、惊
七情
五志
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肾在志为恐
• 七情和五志都是对作为致 病性情绪情感活动的概括 &
• 五神是情志产生的神志基
五神
魂、神、意、魄、志
情志与气血的关系
• 情志与气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
力提高;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2007. 01 •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

中医情志致病特点分析

中医情志致病特点分析

中医情志致病特点分析李迎霞;关东升【摘要】情志致病是中医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病因学思想.探讨了情志作为中医学病因的理论依据,致病的形式、特点,以及传变与预后,以期对现代研究中防治和治疗与情志一心理应激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有所裨益.【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3(026)006【总页数】2页(P13-14)【关键词】中医学;情志致病;特点;传变;分析;预后【作者】李迎霞;关东升【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情志致病是中医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病因学思想,也是中医学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证据之一。

中医学的情志指七情五志,赅以喜、怒、忧、思、悲、恐、惊,可以兼括现代心理学的情感、情绪、心境,以及部分认知活动等几个方面。

情志在先秦两汉时期都已有涉及,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谈情性、少涉志的状况。

《黄帝内经》则明确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并将其与五脏进行关联,作为致病因素来看待,形成了《内经》内因致病因素之一,直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情志内因说,这样一条演变脉络。

本文从探讨情志成为中医学病因的理论依据,作为病因致病的形式特点,以及其传变与预后,以期对现代研究中防治与治疗情志—心理应激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有所裨益。

1 情志的病因学理论《内经》从医学角度系统观察了情志作为病理性因素,在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到的作用,其中情志病因学的地位尤为突出。

《内经》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若内伤于忧怒,……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探析_于艳红

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探析_于艳红

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探析于艳红,指导:乔明琦,张惠云(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针对目前情志致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文献资料及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情志致病具有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多情交织共同致病易伤潜病之脏、特定情志单一致病易扰乱心神、情志易扰乱气机影响病情转化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情志病机,表现为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经络受阻、形质亏损、痰凝血瘀、化火伤阴,对临证制定确实有效的辨治方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志;疾病;致病特点;致病机制;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1)11-2188-03收稿日期:2011-03-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1CB505102)作者简介:于艳红(1975-),女,河南商丘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藏象生理病理及情志致病机理。

通讯作者:乔明琦(195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肝藏象生理病理及情志致病机理;情志病证临床诊疗规范。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复杂反应,以内脏气血为物质基础。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竞争加剧、心理压力增大,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1-4]。

因此,探明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对临证制定确实有效的辨治方药具有重要意义。

1致病特点情志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内经》认为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其后,张景岳提出了“五志首先影响心神,后伤相应之脏”的观点。

迨至清代“七情之病必由肝起”为医家魏之绣所体悟,同代医家王士雄所阐发。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指出:“七情损伤脏腑,以心、脾、肝三脏多见”。

由上看出,中医学对情志致病方式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自《内经》五志伤五脏论提出两千余年的时间里,又发展提出了五志伤心、七情伤肝、七情易伤脏腑等理论。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副主任医师张玲何大娘平日里身体不错,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

可前些天,由于天天观看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节目,心情总是郁郁寡欢,动情之处还会随着主持人流泪,就是晚上关了电视眼前总有那些撼人心扉的场面,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起初尚无大碍,可几天下来感到头晕目眩,难以支撑,家人赶紧送往医院。

大夫了解了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后,告诉家人说,是因为心理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的躯体症状,治疗得从心理调整入手。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情志致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但七情太过,就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七情致病的机理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

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

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流通,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反之不良的情志活动如过喜、大怒、过度悲伤则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变成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加重或诱发疾病。

七情过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导致机体气机紊乱则是其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发病机理为:情志太过,内伤五脏之气,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血行不畅,脉络淤阻,百病丛生。

中医护理学简答题

中医护理学简答题
(3)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4)协调水液代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5)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
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十.肾
(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内滞留。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 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
2.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治溢出脉外的功能。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练习题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练习题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A11、下列各项中不属劳伤虚损的是A、过度劳力B、食伤C、过度劳神D、妇女生育过多E、房事过度2、外科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是A、风、湿B、热、火C、寒、湿D、暑、火E、风、热3、风邪的致病特点A、痛无定处,走注甚速B、痛有定处,得暖则减C、多夹湿,热甚则痛D、易侵下位,重浊黏腻E、发病迅速,来势凶猛4、下列各项中不属外来伤害致病的是A、跌仆损伤B、沸水烫伤C、食物不节D、火焰伤E、金刃创伤5、下列各项中不属病因特殊之毒的是A、虫毒B、蛇毒C、冻伤D、疯犬毒E、疫毒6、下列各项中不属外科疾病发病机理的是A、邪正盛衰B、气血凝滞C、经络阻塞D、痰饮瘀血E、脏腑失和7、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部位是A、上部B、下部C、中部D、上肢E、背部8、由特殊之毒而致病的特点是A、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B、多侵犯人体上部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D、好发于身体下部E、易伤人体阴液9、情志内伤所致外科疾病的特点是A、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B、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C、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D、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E、以上都不正确10、饮食不节可导致A、经络阻塞,气血凝滞B、脾胃功能失调,胸腹饱胀C、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D、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E、阴液受损,咽喉干燥11、有关痰饮瘀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仅是病理产物B、既是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为病因C、任何情况下都是病因D、常常痰饮单独为病E、常常瘀血单独为病。

情志护理原则和方法

情志护理原则和方法

课件三:2011.8.16情志护理原则和方法秭归县中医医院护理部周琼芳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

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

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

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

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情志护理(1)

情志护理(1)



(四)情志相胜法(又称情志制约法)



五行学说中的生克理论告诉我们,木、火、十、金、水五行之问存在着一种 相互制约的相克关系,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 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所以五行中的这种相克关系 又可以描述为“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所谓情志相胜法,就是指祖国医学在五行学说理论的指导下,将五行之中的 这种相胜关系引入到五志(即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正常情志),使用一 种情志纠正另一种情志所导致疾病的一种治疗和护理方法。此法是中医护理 学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这种相胜关系,具体表现为怒胜思、 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或忧)、悲胜怒。 《成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法治愈疾病的基本 原理,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元代张可兵在此基础上在《类经》中系统地论及了五志 与五脏、五行之间的相胜制约关系,即“喜为心火之志,能胜肺金之忧; 《成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法治愈疾病的基本原理, 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 肾,思胜恐。”元代张可兵在此基础上在《类经》中系统地论及了五志与五 脏、五行之间的相胜制约关系,即“喜为心火之志,能胜肺金之忧;怒为肝木 之志,能胜脾土之思;忧为肺金之志,能胜肝木之怒;思为脾土之志,能胜肾水 之恐;恐为肾水之志,能胜心火之喜”。
(五)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就是护理人员运用语言、行 为举行和情绪(必要时也可以利用药物、针 灸)等,暗示患者的疾病不严重或可以治愈, 使患者消除精神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念的一种护理方法。此方法在护理和治疗 少数女性青春期的痣病时,运用十分普遍。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理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示为精力状况平常的疾病,比方大部分的精力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寄义,则指与情志身分相干的病证,个中许多病没有显著的精力状况方面的症状表示,要留意个中与精力身分有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解释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心理基本的.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不雅事物刺激的反响.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更有着亲密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接洽.这五种情志分离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讲到,五脏经由过程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流信息的目标,五脏依据外界信息的变更随时调剂自身的功效状况以达到和外界相顺应的目标,情志变更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力意识活动.这种精力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成果,是以,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更成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毁伤.我们往往会有如许的领会,在发怒或情感不高兴时会认为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形下会消失饮食不喷鼻.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毁伤所致.依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邑导致响应脏腑的毁伤.具体来说,过喜则悲伤,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反过来讲,因为喜.怒.忧.思.恐分离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更.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缺少则会哀痛易哭.心神不宁.焦炙掉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浮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缺少,则会情志抑郁.心境不舒.肺中精气缺少则会消失多愁善感.忧闷难解,甚则哀痛不止.脾中精气缺少,则易于多虑多疑.肾中精气缺少,则多恐易惊. 情志变更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表现了情志活动对五脏的影响,也给我们供给了治疗情志疾病的新思绪,那就是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某些精力性疾病.将人的情志变更和五脏功效.体内精气慎密联合在一路,使人的情志活动不再以一种单独的精力意识活动而消失,这是中医对情志的奇特的熟习.经由过程这种熟习,中医创造了多样而有用的情志类疾病的治疗办法.对外界信息能产生情志反响是人差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不合的外界信息会使人产生不合的情志变更.如碰到高兴的事会笑,碰到悲伤的事会哭,碰到恐怖的事会畏惧.重要等,个中比较罕有的情志变更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类似,恐与惊性质类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归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更,称之为“五志”.情志的变更往往是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产生变更的成果,是以,情志是物资的,它是物资活动变更的产品,而影响情志变更的就是五脏精气.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经由过程五官和外界进行亲密的接洽和接触,外界的信息经由过程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依据外界的信息不竭调剂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况,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顺应.在五脏的自身调剂进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竭地产生活动和变更,这种精气的活动变更表示在内就是脏腑功效的转变,表示在外就是各类精力情志的反响.比方说,我们受到忽然的惊吓,在消失心跳加速.肌肉压缩.汗腺排泄增长等脏腑变更的同时,也会产生惊骇的情志变更.所以,对情志的变更,我们可以看作是五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与外界相顺应的变更和活动. 中医在“整体—均衡”的研讨思绪指点下,在长期的临床不雅察和实践中发明,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如许的:喜和心相干,怒和肝相干,忧和肺相干,思和脾相干,恐和肾相干.也就是说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如许,人的情志变更就和人体五脏精气有了直接接洽关系,情志变更不再是一种单独消失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内涵物资在精力意识上的外在表达.这也让情志活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力意识范畴的变更,可以经由过程体内五脏精气这个具体物资来具象化和物资化.我们既可以经由过程情志的变更来推想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况,也可以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实现对情志的转变,而这无疑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卓著看法和发明. 既然五脏精气的活动变更产生了喜.怒.忧.思.恐等情志变更,那么情志变更也就必定要消费五脏的精气.在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对五脏精气的消费,机体可以经由过程自身的调节和补养加以恢复,所以对人体不会造成特此外损害.但假如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过于持久,对五脏精气的消费就超出了人体自身调节的才能和规模,这就会导致五脏功效的掉调而产生各类各样的疾病.依据上面五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我们很轻易就可以知道,过喜就会损耗心脏精气,导致心脏功效掉调;过怒就会损耗肝脏精气,导致肝脏功效掉调;过思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效掉调;过忧(悲)就会损耗肺脏精气,导致肺脏功效掉调;过恐就会损耗肾脏精气,导致肾脏功效掉调.因为过激或过久的情志活动所毁伤的是五脏的精气,所以在导致五脏功效掉调的同时,也会导致体内精气的活动状况受到影响和损坏,消失各类病理现象.具体来讲,情志对五脏精气活动状况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形:怒则气上.我们都邑有如许的阅历,在大怒或极端朝气时,人会有头晕脑胀.头重脚轻的感到,甚至有许多因发怒导致脑溢血而逝世亡的实例,这就是怒则气上的寄义. 喜则气缓(涣).正常情形下,喜是对身材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也可以称其为“良性格志”,它能起到缓解精力重要.舒服情感的感化.但是喜乐过度或是暴喜则会导致心气散漫.神不守舍.精力不分散.掉神狂乱,甚至神气灭亡而逝世亡.在《说岳全传》中,牛皋因活捉了金兀朮而过度高兴,最后大笑而亡,恰是暴喜过度导致心气耗竭的喜剧. 悲则气消.哀思可以使人的精气耗散,所以在哀思情感事后,人往往会认为脆弱乏力.精力疲惫. 思则气结.思为脾中精气的活动变更所生,过度思虑会毁伤脾中精气.而脾中精气最重要的功效则是对饮食的运化,所以过思常会导致人体的消化接收功效的降低,消失胃脘胀闷.纳食不喷鼻.嗳腐吞酸等胃肠动力迟滞的症状,中医称这种迟滞为“气结”.惊则气乱.在受到惊吓时,我们会消失心悸心慌.犹豫不决.惊慌掉措等反响,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杂乱的成果. 恐则气下.在片子或电视中,我们常会面到一小我因极端恐怖而消失大小便掉禁的场景,这就是因为恐导致气机下陷.这些情志变更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活动状况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过度的情志刺激导致的疾病,我们最熟习的生怕就是“范进中举”了.当屡试不中的范进得知本身中了举人的新闻后,神志开端平常,旁人怎么也不克不及使他安静下来.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刻,有人请来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是个杀猪的,范进平昔最怕的就是这位丈人.他丈人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眼睛一瞪,顺手给了范进一个耳光,受到惊吓,范进的神志也就恢复正常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合的情志之间也有着必定的接洽关系,一种情志会对别的一种情志产生抑制和制约感化,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情志之间消失着这种“相胜”关系还得从情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谈起.前面我们讲到的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那就是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所谓克,也就是抑制和制约的意思,五脏相克,也是指五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五脏的相克使五脏成为一个互相制约的整体.而情志活动作为五脏精气活动的成果,天然也受到五脏互相制约关系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情志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依据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喜胜忧(悲).忧(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范进中举”故事中所用的办法恰是“情志相胜”中的“恐胜喜”,应用他对丈人的恐怖心理来治疗他因过喜而造成的神志掉常,从而使神志恢复正常. “情志相胜”理论的提出,给情志疾病的治疗供给了更多的办法.在中国金元时代,就有一位善于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大夫,他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创始人.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涯在1156~1228年.临床治病中,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器具有独到看法,并积聚了丰硕的经验,对中医学的“祛邪学说”的成长作出了不成磨灭的进献.此外,他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也多有施展,善于应用以情治情的治疗办法,奇妙地治愈情志身分导致的疾病.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他有着更深刻的阐述和施展,他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痛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逝世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凌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谲诈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听耳目,易人视听.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有关他治病的小故事,从中也可以得到许多对情志疾病治疗的启示. 当时的息城司侯据说父亲逝世于强盗之手,过度哀痛,大哭了一场之后就认为心下痛苦悲伤,痛苦悲伤一天比一天轻微,并逐渐形成结块.一个月后,结块有一个杯子般大小,外形就像倒放在桌子上的杯子,痛苦悲伤难忍,多方用药,都没什么后果,最后请张从正来诊治.张从正问清了起病的原因之后,想了个治疗的办法.他从巫师那边借来道具,扮起巫师来,一手持桃木剑,一手拿着朱砂画的符纸,并且在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速速如律令……”患者看到他这个架势,不由得舒怀大笑,过了两天,心下的硬结就逐渐散开,疾病治愈.后来,患者问他,为什么没吃药病就好了.张从正告知患者,这就是《内经》上说的“喜胜悲”这种情志治疗办法.因为喜是心脏精气的变更活动,心在五行中属火,而悲是肺脏精气变更活动的成果,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悦情感能抑制悲忧的情感,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标. 第二个故事是讲的是一个过度思虑导致掉眠的患者.这是一个巨室的妇人,日常平凡就多思,两年来都无法入睡,吃了许多的安神药都没有疗效.她丈夫听人说张从正治疗这类疾病很善于,于是就请张从正前来给老婆诊治.张从正问了起病的原因,并把了脉,静静对患者的丈夫说,要治好你老婆的病,还须要你的合营.丈夫问,要我如何合营呢?张从正说,我要想办法使你老婆发怒,你只要照我说的办就行了.说完,他大声对妇人说,要五十两银子做诊金,还要好酒佳肴接待我吃上三天,我才干给你治病.说完向患者丈夫使了个眼色,丈夫连声说好.在接下来几天里,张从正尽管喝酒吃菜.谈天取乐,涓滴不谈论妇人疾病的治疗,妇人的丈夫也和张从正一路喝酒谈天,似乎也忘了还有他老婆在等着治疗.如斯吃喝了三天后,张从正也没给妇人看病,拿了五十两的诊金就不辞而别了.那妇人看张从正吃喝了三天,不单没给本身治病,还拿走了五十两银子,本身的丈夫似乎还一点事都没有,基本不再提治病的事,禁不住发上指冠,大骂起张从正和本身的丈夫来.骂了一通后她认为疲惫了,竟然沉沉睡去.这一睡就是睡了七八天.妇人的丈夫还有些放心,但张从正给患者检讨事后说,你宁神,没事,病人脉象懈弛,让她天然醒来病就好了.患者醒来后,困扰她两年之久的掉眠症就好了.这时丈夫才告知他老婆,是张从刚要有意让她朝气,经由过程“怒胜思”这种办法来治疗她因过思而导致的掉眠症.妇人这才急速向张从正申谢,张从正也笑着说,今后还要留意不要过度思虑,不然病情还会重复,说完就奉还了先前拿的五十两银子,又吩咐了一些日常留意事项就离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则解释张从正在应用“情志相胜”法治疗情志疾病的同时,他还标新立异,创造出奇特而有用的以情治情的办法.一个妇人,在旅途中碰到有强盗来客栈掳掠,并且还火烧客栈,妇人是以受到很大的惊吓.回到家后,她只要听到声响,就会畏惧到掉去知觉为止.因为妇人的疾病,家里的佣人们走路时都得当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到这个女主人.家里为她请了当地的许多名医,大夫都认为是心神不宁所致,于是用定志丸.珍宝.人参.朱砂等药物治疗,但治疗了一年多都没有奏效.这时,病家邀请张从正前来治病.张从正懂得了患者的发病进程后说,这个病是因为惊骇而引起,要治疗,必须要先去掉落患者惊骇的病因,这不是药物能取效的,而是要让患者逐渐对外界的响动和声音习认为常,习认为常了,见责不怪,病就好了.若何让病人对外界的声音习认为常而不认为惊怕呢?张从正让患妇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让两个侍女各抓住患妇的一只手,在妇人所坐的高椅前面正中放一个矮的木茶几,并叫谁人妇人看着这个木茶几.这时,张从正拿起一个木锤猛地击打这个木几.妇人听到声音后又大惊掉色,张从正于是对妇人说,你已经看到了,是我用木锤敲打茶几发出声音,这有什么好怕的呢?妇人闻听,认为有理,恐怖心理稍稍减退.这时,张从正又说,我如今要用木杖来敲打门,你看这可不成怕.说着,便用木杖在门上击打了数下,妇人见状对声音的恐怖感又削减了几分.张从正见她对声音的恐怖感已经大大减轻,又叫人暗自击打妇人面前的窗户.第一次敲时,妇人照样有些害怕,身子猛地一抖,但过了一会,看到本身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便慢慢镇静下来.当第二次敲窗户的声音传来,妇人已经不畏惧了,第三次再敲,那妇人竟笑出声来,对张从正说,是谁这么无聊,在我面前敲窗户玩.张从正这时也笑着说,恭喜夫人,你的病已经好了.患者家眷还不宁神,怕她只是临时的好转,于是夜里派家丁在妇人房外击打门窗,从晚上一向到第二天凌晨,妇人都没有被惊醒.病家问张从正,这是什么治法?张从正说,《内经》有句话叫“惊者平之”,“平”的意思有两种,一是使之平息,二是使之平凡化.因为一小我对习认为常的器械是不会认为惊怕的,我的治疗就是让患者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逐渐习惯,从而解除她的畏惧情感.我把矮木几放在她面前,让她往下看的目标,是因为惊怕是神志上越的表示,而往下注目,则可以使神志内收,以平息她的惊怕情感,是以能治愈患者对声音平常惊怕的疾病. 经由过程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活动来治疗另一种情志引起的疾病,这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创造创造.此外,将情志活动和人的五脏精气有机联合起来,也为情志活动的药物治疗供给了新的思绪.依据五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各类情志疾病和五脏精气有余或缺少直接挂钩,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各类情志疾病. 如喜笑不休是心中精气有余的成果,可以经由过程泻心火来治疗;哀痛不已是肺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补肺气的办法来治疗;浮躁易怒是肝中精气过旺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泻怒气的办法来治疗;思虑难解是脾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健运脾土的办法来治疗;易吃惊怕是肾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填精益肾的办法来治疗.我们再来看几个前人经由过程药物治疗情志疾病的例子. 张从正途过亳州时,碰到一个妇人,喜笑不止半年余,当地大夫都一筹莫展.张从正将盐块烧红,放冷后研细,再用河水一大碗,同煎四五沸,等水温适合时,让病人饮下,并用钗探咽喉,使病人吐逆,吐出热痰五升,再用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患者服用数日后,喜笑逐渐停滞,恢复正常.喜笑不止为心中精气有余,盐息争毒汤都是泻心火之药,经由过程一吐一泻而使心火得平.喜笑得止. 也有许多关于和张从正同为金元时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治疗情志疾病的记录.如朱丹溪治疗一个妇人,年十九岁,平昔多怒,性质浮躁,有一天忽然大叫一声而昏厥曩昔.家人匆忙请朱丹溪来治疗,他认为,平昔多怒而浮躁,则标明肝气有余,今发生发火是因怒则气上,气血上冲头子而导致神昏不醒.于是用喷鼻附.川芎.甘草.童便.姜汁煎药,兼并服用青黛.人中白.喷鼻附研粉做成的药丸.一剂服下患者就逐渐清醒,再用导痰汤加黄连.喷鼻附.生姜煎服,吞当归龙荟丸而治愈.怒而发厥是肝气有余.气火上冲所致,所以朱丹溪用喷鼻附.川芎.青黛.童便.当归龙荟丸等清怒气之药使患者怒止神复,而疾病得以治愈. 宋代时一个妇人无故哀号不止,家里人认为是鬼魅附身,请了许多的道士做法事,可是基本没什么后果,后来在他人的推举下请名医许叔微前来诊治.许叔微说,这不是鬼魅所致,是肺气虚的缘故,治疗当以补益肺气的办法,肺气充足而悲戚自会停滞.于是给处方用甘麦大枣汤(甘草.淮小麦.大枣),连服14帖而愈.有人问他,既然是肺气虚,为什么要用补脾药呢?许叔微答,这就是虚则补其母的道理呀.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所以补脾就能使肺气逐渐充足(可以参阅第三章中有关内容),从而治愈患者的哀号不止的疾病. 从以上几则古代医家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经由过程对五脏精气的补泻治疗了许多的情志疾病,并且疗效不错,中医这种将五脏精气和神志变更慎密接洽起来的研讨思绪和办法,无疑是准确而科学的.并且从上面的医案也不难看出,情志疾病多为妇女所好发,这和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往往轻易产生愁闷.多愁善感等情感有必定的关系,再加上妇人自身月经的周期性变更,也轻易对情感造成必定的影响,这也是妇女情志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须眉的原因之一. 上面讲到的喜.怒.忧.思.恐五志除了会影响到五脏的精气和功效,当这五种情志变更到了必定程度时,还会消失质的变更,从而成为一种“内火”,对人的全身的均衡造成影响和损坏,导致五脏机能掉调,从而产生各类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五志过极皆化火”的理论.所谓内火,现实上是指各类身分导致的人体内涵脏腑机能亢进而消失的病理状况,个中情志身分与“内火”的产生有侧重要的关系.“内火”在临床上罕有的症状有:面红目赤.心烦掉眠.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当“五志化火”的情形消失,我们的治疗也应当以泻火为重要的原则. 经由过程上面的介绍,我们懂得到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之间的精气消失着亲密的关系,不合的情志活动,不单受到五脏精气的盈亏程度及其活动状况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五脏精气的盈亏及其活动状况.并且,因为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成果,所以不合的情志之间也消失着互相抑制和制约的感化.将情志与五脏精气这个物资基本慎密接洽在一路,使情志活动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力活动,而是一种可以断定.可以掌控的物资的活动,这就使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调节和补泻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相胜”这种奇特的治疗办法,也丰硕了我们治疗情志疾病的办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中医的情志护理

中医的情志护理

中医的情志护理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

情志过度或不足,不仅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干扰人体的生理平衡,影响病情的康复。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情志护理,认为通过有效的情志护理,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健康。

情志护理的目标是帮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志的平衡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情志护理需要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喜怒无常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手段,帮助他们平复情绪;对于忧思过度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

情志护理还强调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在中医看来,医生和患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

因此,在情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真诚地关心患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向患者传递积极的信息,增强他们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情志护理还注重环境的影响。

中医认为,环境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情志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

例如,可以通过布置病房、添加绿植等方式,让患者感到心情愉悦。

医护人员还需要注意室内的光线、温度等物理因素,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的情志护理是一种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它不仅患者的生理状况,还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

通过情志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促进康复。

医护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情志护理的相关知识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他们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健康与安宁。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

中医情志护理作为一种独特的护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情志护理的历史沿革、现状、理论基础与内涵,以及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人群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上海中医药大学-19级中医学专业-中医外科学试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19级中医学专业-中医外科学试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19级中医学专业-中医外科学试题(闭卷时间120分钟)考试科目:中医学专业姓名:学号:考试时间:2018年5月19日任课教师:1.情志内伤所致外科疾病的特点是() [单选题] *A.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B.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正确答案)C.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D.导致脏腑气血受损E.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答案解析:情志致病,多夹郁夹痰,多发生于肝胆经部位,患处肿胀,或软如馒,或硬如石,常皮色不变,疼痛剧烈,或伴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喉间梗塞等症。

2.由毒而致病的特点是() [单选题] *A.—般发病迅速,有的可具有传染性(正确答案)B.多侵犯人体上部C.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D.好发于身体下部E.易伤人体阴液答案解析: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由毒而致病,一般发病迅速,有的可有传染性,患部焮红灼热、疼痛、瘙痒、麻木、伴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

3.下列各项中不属外来伤害致病的是() [单选题] *A.跌仆损伤B.沸水烫伤C.食物毒(正确答案)D.火焰伤E.金刃创伤答案解析: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可直接伤寒人体,发生水火烫伤、冻伤等外伤性疾病。

或因外伤而再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部疔疮等。

或因损伤后,致脉络瘀阻,气血运行失常,筋脉失养而发生脱疽等。

4.痰肿的临床特点是() [单选题] *A.肿势高突,根盘收束B.坚硬如石,皮色不变C.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正确答案)D.皮紧内软,喜怒有变E.皮肤漫肿,其色青紫答案解析: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割腕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见于气瘿、乳癖等。

5.提出“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说法的医学著作是() [单选题] *A.《外科理例》(正确答案)B.《外台秘要》C.《疡医大全》D.《外科精义》E.《外科正宗》答案解析:《外科理例》是中医著名的外科著作,作者为明代著名医家汪机。

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
甘令人中满)气血壅滞(痔疮痈痒)
• 《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三)劳逸失度
• 过劳过逸皆可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 过劳分三个方面:
1. 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气少力衰,四肢困
倦,神疲。
2. 劳心过度:思虑太过—阴血暗耗,心神失
养—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3. 房劳过度:性生活不节—耗伤肾精—腰膝
• 饮食不节 • 饮食不洁 • 饮食偏嗜
1.饮食不节
• 过饥—摄食不足,气血化源不足,正气虚弱,
抵抗力下降。
• 过饱— 饮食过量,超过机体的消化能力—
损伤脾胃。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脘腹胀满痛拒按、恶闻食气、嗳腐吞酸,
泻下臭秽 (2)小儿疳积: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
2、饮食不洁
• 胃肠疾病——吐泻、腹痛、(胃肠炎)
核气; 13.饮溢肌肤——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 痰饮由水湿积聚而成,同样具有湿邪重浊粘
滞的特性。所致病症,大多具有沉重、秽浊 或粘滞不爽的症状;都具有秽浊粘腻、病程 较长的特征。
• 临床上常见由痰饮所致的咳嗽、哮病、眩晕、
胸痹心痛、癫痫、中风、痰核、瘰疬、瘿瘤 等,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二)瘀血
瘀血的形成
1. 寒(外寒、内寒),其性凝滞——血脉缩
蜷拘急,血液滞涩不畅而瘀结 。
2. 热——热入营血,蒸耗津液——血液粘滞,
运行不畅——瘀血。
3. 血热互结,灼伤络脉——血溢脉外而为 离
经之血。(热迫血妄行)
4. 各种外伤——局部损害,血管破裂,血溢
组织皮肤之间。
瘀血的致病特点—⑴刺痛固定不移
(3)易扰乱神明
痰邪易上扰神明,影响心藏神的功能,如 痰蒙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 发为癫狂;痰蒙清窍,则可见头昏头重、精神 不振。

5内伤七情辩证

5内伤七情辩证

内伤七情辨证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内伤七情”。

中医应用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

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

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

灵枢·本神紫罗兰

灵枢·本神紫罗兰

目的要求
1.理解及掌握“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1.理解及掌握“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理解及掌握 的 意义及养生保健的法则. 意义及养生保健的法则. 2.掌握“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含义. 2.掌握“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含义. 掌握 3.了解由心任物到处物的思维过程. 3.了解由心任物到处物的思维过程. 了解由心任物到处物的思维过程 4.掌握五脏与精气神的相应关系,了解五 4.掌握五脏与精气神的相应关系, 掌握五脏与精气神的相应关系 脏虚实的主证. 脏虚实的主证.
肝 脾 心 肺 肾
*
虚 恐 四肢不用, 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悲 鼻塞不利, 鼻塞不利,少气 厥
实 怒 腹胀, 腹胀,经(泾)溲不利 笑不休 喘喝胸盈仰息 胀,五脏不安*
脾虚和肾实均有“五脏不安”病候 脾虚和肾实均有“五脏不安”病候——强 均有 强 调脾(后天之本)和肾(先天之本) 调脾(后天之本)和肾(先天之本)的重要性及对他 脏的影响, 脏的影响,对后世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有启发意 义.
内容提要
1.“本于神” 1. 本于神”的诊治疾病和养生法则 本于神 2.精神思维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过程 2.精神思维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过程 3.情志过激引起的精神和脏腑气血病变( 3.情志过激引起的精神和脏腑气血病变(略) 情志过激引起的精神和脏腑气血病变 4.五脏与精气神的关系及其虚实病变 4.五脏与精气神的关系及其虚实病变
3.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含义 3.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的含义
生之来(先天之精) * 精:生之来(先天之精)——生命的来源和 生命的来源和 根本(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 根本(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 两精相搏(形成生命) 生命之活力. * 神:两精相搏(形成生命)——生命之活力. 生命之活力

七情致病及其常用中药

七情致病及其常用中药

2.行气散瘀止痛, 用治: 瘀阻肿痛
〔1〕瘀滞胸胁痛; 〔2〕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或 痛经、经闭; 〔3〕疝气痛。
现代单用本品制剂治疗冠心病,高血 压病,高脂血症,细菌性痢疾等,均有 较好疗效。
四、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大剂量30g。
生、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
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泻忌用。
沙参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1、养阴清肺—用于燥热伤肺所致干咳少痰,配麦冬、天花粉。 2、益胃生津—用于胃阴不足所致口燥咽干,配生地、麦冬。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反藜芦。北沙参长于滋阴润肺,治疗肺阴不足, 南沙参长于清肺化痰,治疗肺热咳嗽。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使用注意】炒用效果好,阴虚火旺慎用。
祛痰药
1.概念:化痰—指消除痰涎的方法。
2.特点与应用:①化痰药有温化寒痰与清化热痰之别。
②温化寒痰药性温燥,温肺祛痰,燥湿化饮
的作用,适于治寒痰、湿痰证。
燥,
③清化热痰药性寒凉,可清热化痰兼能润
适于治热痰、燥痰证。尚可治疗痰热痰火所
五、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 过多者均慎用。
鸡内金
一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沙囊内壁。
二、主要性能
❖甘,平。
三、成效与应用
❖ 1.消食健胃,用治:

饮食积滞,小儿疳积

本品消食化积作用较强,并可健运脾胃,
既直接促进食积消化,又健运脾胃以防食积,故
广泛用于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积证。
怒那么气上 〔肝气上逆〕
喜那么气缓 〔心气松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而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情感。

例如,喜爱和厌恶,高兴或悲伤,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

”人在高兴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感到称心如意,精神百倍;而在悲哀之时,会感到一切无望,心灰意乱,认为周围事物都死气沉沉,甚至伤心坠泪或绝望。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