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沉积型循环
基础生态学--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分类
(2)沉积型:矿物元素贮存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开采 冶炼,从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吸收,并沿食物链转移,经微 生物的分解再返回环境。一部分在土壤中,一部分随水汇入海 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 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
这类循环缓慢易受干扰。沉积循环通常无全球性影响。
1)生物圈: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岸湿地,陆地生物区变化。 2)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减产;病虫害加重;影响牲畜食。 ●森林生态系统:导致干旱、增加森林大火风险。森林害虫增加,影响森林对物质的吸收。 ●水生生态系统:使海洋静水层和沉淀层的微生物活动加快,水中含氧量减少,影响许多海洋动物的
生存;导致藻类繁殖速度加快,使鱼类产量减少。
3、磷循环 (2)磷循环的环境问题。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在农 业生态系统中取走收获物,使土壤供磷能力下降,人工施用的 磷肥补充了有效磷,但可溶性磷酸极易与金属离子结合使不 溶性降低所以磷肥的利用与土壤酸度关系很大。另外,水土 流失也使肥料流失,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效地控制生物固 氮的速度。
4、水循环 从总体上说,水可以分为五部分,即大气中的水、地表水、地 下水、土壤中的水和动植物的蒸发水。地球上的水时刻都在 运动。水从一个系统输出,必然会为另一个系统输入。海洋 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的变化,不 停地进行着交换,这种交换称为水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两个概念 来加以概括,库是由存在于生态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 洋相联系,循环迅速,具有明显的全球性。
如 CO2、N2、O2 和水等。气相循环与全球性三个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
生态学复习资料
⽣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指⽰⽣物:反映特定环境特征的⽣物。
(2)初级⽣产:是指绿⾊植物的⽣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产过程。
(3)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称⽣态交错区或⽣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有⾃⼰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些种的密度有增⼤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4)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5)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被称为建群种。
(6)湿地: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域地带,带有或静⽌或流动,或淡⽔、半咸⽔或咸⽔⽔体者,当低潮时⽔深不超过6m的⽔域。
(7)限制因⼦:⽣物的⽣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态因⼦的综合作⽤,但是其中必有⼀种和少数⼏种因⼦是限制⽣物⽣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
(8)⽣态⼊侵:⼈类有意识或⽆意识地把某种⽣物带⼊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及分布区快速扩⼤,对其他⽣物种的⽣存构成威胁,这种过程称为⽣态⼊侵。
(9)⽣态因⼦:指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逻辑斯谛增长: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简单的增长形式。
在现实有限环境中,种群不可能始终保持指数上升,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直⾄停⽌增长,这种增长形式称为逻辑斯谛增长。
(11)营养级:是指处于⾷物链某⼀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12)⾼斯竞争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资源和空间的利⽤越相似,其⽣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排除原理:在⼀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有相同资源利⽤⽅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简答题、部分填空和选择:⼀、演替的分类(1)⽣物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因⽽存在各种各样的演替名称。
(2)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3)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可分为:原⽣演替、次⽣演替(4)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演替、旱⽣演替(5)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可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6)按照群落代谢演替特征划分,可分为:⾃养性演替、异样性演替(7)(⽼师补充)按照演替⽅向分为:进展演替、逆⾏演替⼆、影响陆地⽣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对于陆地⽣态系统来说,⼀般情况下植物有充分的可利⽤的光辐射,但并不是说光不会成为限制因素,例如,冠层下的叶⼦接受光辐射可能不⾜,⽩天中有时光辐射低于最适光合强度,对C4植物可能达不到光辐射的饱和强度。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 – 磷循环图解
磷循环
在自然界中,磷由岩石圈移到水圈,它不是以可溶物移动,磷不存在任何气体 形式的化合物。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 植物利用磷的方式:磷酸根。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是 水的循环途径,淡水资 源量,全球水循环是平 衡的,但局部地区水分 分布不均匀。生态系统 中的水循环包括截取、 渗透、蒸发、蒸腾和地 表径流。
气体型循环 – 碳循环图解
碳与碳循环
碳存在于生命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中。它最主要的储存库是岩石圈占总量的 99.9%,2.7×10^16吨。多以碳酸盐形式存在,很少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碳水 化合物形式存在。 海洋中含有0.1%的CO2,空气中含有0.0126%的CO2 。
→碳循环 →氮循环 3、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
1、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这使营 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地球上的水循环又把陆地和水 域联系在一起使局部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联系在一起;大量的水防止地球上 温度剧变。 2、水是很好溶剂。水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利用的作用。
沉积型循环 – 硫循环图解
硫循环
硫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它的主要蓄库是岩石圈,但它在大气圈中能自由移动, 因此,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在沉积相,硫被 束缚在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 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环境工程生态学简答题
环境生态学简答题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
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
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
(每点2分)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
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
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
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
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
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4分)(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
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为主。
生态系统生态学 ppt课件
、
生
• 2、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态
系
•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统
生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态
学
• 5、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Department of Enviropnpmt课e件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5.1.1 生态系统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 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
—Department of Enviropnpmt课e件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2)生态锥体
• 是表示生态系统中能流量、生物量和生物个体数量在 各营养级分布比例的图形。以方框长度代表各级能流 量、生物量或个体数量的大小,并按营养级顺序由下 而上叠置在一起。 也称为生态金字塔。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3)食物链的特征
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6个营养级,最常见的 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断流 失;
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少。 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其能量损 耗也就越大;
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直接相关;
1 大型浮游植物
2 大型浮 游植物
大型浮 游动物
鯷鱼 以浮游生物为食
鲸 以浮游生物为食
微型浮游植物 ( 小鞭毛藻 )
小型浮游动物 (植食性原生动物)
中型浮游动物 (肉食性甲壳动物)
生态学复习资料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
简单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态过度带: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A、生物因素B、干扰对种群结构的影响C、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D、岛屿与群落结构E、平衡说与非平衡说第七章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演替的类型(1)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速演替长期演替地质演替(2)按照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的演替类型: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3)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的演替类型:水生基质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4)按群落代谢特征来划分有: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波动的类型: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环境不断变化植物繁殖体的散布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两种不同的演替观:经典的演替观和个体论演替观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着群落演替后来的优势种。
促进模型:相当于经典演替观,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和具方向性。
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因为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哪些植物种首先到达那里。
生态学重点(6-8章)
第6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一节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的能源按照其来源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型:1)太阳辐射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2)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他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
辅助能可分为:-自然辅助能:如潮汐作用、风力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
-人工辅助能:如施肥、灌溉等。
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生态系统是一个热力学系统。
其能量的传递、转换遵循热力学的两条定律:1)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可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既不能消灭,又不能凭空产生。
第一定律:A = B + C2)第二定律:即熵律。
任何形式的能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能的自发转换中,不可能100%被利用,总有一些能量以热的形式被耗散出去,使系统的熵值和无序性增加。
第二定律:C < A生态系统中能流特点:1)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2)生态系统的能流是单向的和不可逆的;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逐渐提高。
第二节能量流动的渠道1.食物链概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
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由植物开始,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以活的有机体为营养源的食物链。
如:草原上:青草-野兔-狐狸-狼;湖泊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2)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
以死亡的有机体(植物或动物)及其排泄物为营养源,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质还原成无机物质。
如: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营养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以较大动物开始再到较小生物,个体数量也有由少到多的趋势。
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混合食物链:构成食物链的各链节中,既有活食性生物成员,又有腐食性生物成员。
如:稻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鸡-鸡粪养猪-猪粪养鱼。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非生物界的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气相型循环:贮存库为大气圈和水圈,循环速度快,抗干扰性强,是完全循环沉积型循环:贮存库为岩石圈和土壤圈,循环速度慢,看干扰性弱,是不完全循环。
氮循环养分循环的特点:1养分循环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2养分循环的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养分循环的养分库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5.充分利用区域性富集养分生物放大作用:各种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后,便立即参与物质循环,那些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有毒物质在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也叫做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浓集作用。
生态学中的景观: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域单元。
广义的景观是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
它强调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并突出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单元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非线性的空间区域斑块类型: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廊道: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的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结构。
基底: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
物种数量与生境面积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S=cAz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dS/dt=I-E一般来说,灭绝率随面积的增加而减小,迁入率随隔离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
环境生态学资料期末复习
⑴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学科,及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⑵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及生物应捕食而形成的链状序列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⑶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呈相互交叉而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及食物网)⑷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及无机营养性生物所进行的有机物的生产。
(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
这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又称为初级生产量霍第一生产行生产量)⑸熵:是指一个表征系统无序状态的物理量。
(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学科中也有引申出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总要的参量。
)⑹指示生物: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⑺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序的演变过程被称为群落演替。
⑻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⑼耗散结构: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的和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⑽生态系统服务:又称生态系统公益,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料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⑾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概念应包括生态修复,重建和改建,其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建,即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生态学--沉积型循环
硫的循环
特点: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 短的气体阶段
●
硫循环与磷循环有类似之处,但硫循环要经过气体型阶段
硫循环
硫循环的主要过程为:
①硫的释放 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将硫释放到大气中; ·火山喷发可以带出大量的硫化氢气体 ·硫化细菌(thiobacillus)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形成硫化 物,释放化合物的种类因硫化细菌的种类而有不同 ·海水飞沫形成的气溶胶 ·岩体风化,该途径产生的硫酸盐将进入水中,这一过 程释放的硫占释放总量的50%左右 大部分硫将进入水体。火山喷发等途径形成的气态含硫 化合物将随降雨进入土壤和水体,但大部分的硫直接进 入海洋,并在海里永远沉积无法连续循环。只有少部分 在生物群落循环。
磷循环
磷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 磷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 因此是比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磷循环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 磷的主要贮存库是沉积岩,磷的循环主 要以固态进行,因而速度缓慢。 ② 与其他主要元素循环的一个显著不同是 几乎没有气体成分参与循环。 ③ 由于磷元素的匮乏和农业生产的需要, 磷的循环愈加受人类的关注。从长远看, 磷元素有可能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磷循环过程
磷和其它沉积型循环物质一样,这种类型的循环物质实 , 际上都有两种存在相:岩石相和溶盐相。这类物质的循 环都是起自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岩石风化后, 溶解在水中的盐便随着水流经土壤进入溪、河、湖、海 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些长期留在海里,另一些可形成 新的地壳,风化后又再次进入循环圈。动植物从溶盐中 或其他生物中获得这些物质,死后又通过分解和腐败过 程而使这些物质重新回到水中和土壤中
②岩石圈、水圈→生物群落 和氮循环类似,植物根系吸收硫酸盐,硫 元素就开始在生物群落循环,最后由尸体 和排泄物脱离,大部分此类物质被分解者 分解,少部分形成化石燃料。 ③重新沉积 分解者将含硫有机物分解为硫酸盐和硫化 物后,这些硫化物将按①过程重新开始循 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两者总是肩并肩的相伴发生。
与能量流动不同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会随物质的传递而减少,生命元素可以被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员反复多次地利用。
对生命元素循环的研究通常从全球和局域两个尺度进行,下面,我们将从全球循环的角度来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全球循环,即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三大类型。
◤水循环◢了解水循环是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海洋是水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使得水蒸气蒸发并进入大气,风推动大气中水蒸气的移动和分布,并以降水形式落到海洋和大陆。
大陆上的水可能暂时地贮存于土壤、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或以液态经流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
全球水循环全球水循环(GIF)水循环的改变直接影响人类生活。
人类的种种活动如森林砍伐、湿地开发、河流改道、以及凡是影响局部蒸发、蒸腾和降水的活动都会改变水循环。
目前在中国南方地区肆虐的洪水就是水循环在区域发生变化造成的。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对水循环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认识,提高预报能力,我国计划2020年前发射全球首个水循环观测卫星,对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观测。
◤气体型循环◢氧、碳、氮等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气体型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机体中的有机碳,世界上最大的碳库是海洋。
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有:①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③碳酸盐的沉积作用。
全球碳循环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有变化的,整体呈上升趋势,还显示有规律的季节变化。
2011-2016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在碳循环中,我们把释放二氧化碳的库成为“源”,吸收二氧化碳的库成为“汇”,根据Schlesinger(1997)提供的全球碳循环收支统计,显示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这就是著名的失汇现象,它已经成为当今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之一。
基础生态学: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H2CO3
H++CO3 2-
CaCO3
水体中生物
海底沉积物
Carbon accumulation
• CO2 has increased from its pre-industrial level • data: recent records plus older data such as ice cores • mostly fossil fuel burning
降雨
蒸腾
截留
穿透雨
地表 径流
地表蒸发
渗透
地下径流
三. 气体型循环
(一)、碳循环 •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 • 库主要是大气和海洋。
The Carbon Cycle
CO2 in atmosphere (reservoir)
Burning of COi2ndoiRcseseaosnlpvietfdaotsisoilnfuFelisre
(reservoir)
Consume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海洋和大气CO2调节
CO2
CO2溶 于海水
• 对于生产者的 输出库的周转 率=(16+4)/100 =0.20;
• 对于生产者的 周转时间为 5.00天。
5.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1)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 而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 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系统(System)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产者(Producer)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消费者( Consumer) 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分解者(Decomposer) 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一样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农业生态系统( Agroecosystem) 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分结构(Components Structure) 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 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农业生物也因适应环境的垂直变化而形成各类层带立体结构。
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
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 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群落community: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它们之间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发生有强大控制作用的种,其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的个体数量多(或生物量大),而且通常是指对某一个营养级而言。
(在一个群落中,优势种可能是那些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预先占有最大空间和对能流和物质循环贡献最大的物种,或者是那些借助于其他方法对群落中其余物种能够加以控制和施加影响的物种)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如果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对于群落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个物种通常就被称为关键种。
(因为它们的活动决定着群落的结构,如果把关键种从群落中移走,其作用就显而易见了,这也是识别关键种的最简便方法)优势度dominance:一个群落中优势集中于一个或几个种类的程度,常用群落优势度指数表示,群落优势度指数=两个多度最大的物种对群落总多度贡献的百分数=[(y1+y2)/y]×100,其中y1=多度最大的物种的多度,Y2=多度较次的物种的多度,y=群落中全部物种的总多度。
多度abundance:表示一个种群在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或丰富程度的估测指标,采用Drude的七级多度:极多、很多、多、尚多、少、稀少、个别。
相对多度:在一个群落中,有些物种的个体数量很少,而有些物种的个体数量却很多,所谓群落中物种的相对多度(或相对重要值)是指物种对群落总多度(或总重要值)贡献的大小,即把所测物种的个体数量同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相比较。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
第一种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指物种数目的多寡,另一涵义是种的均匀度,指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封闭群落closed community:属于同一群落的所有物种彼此是密切相关的,每个物种分布的生态局限性同整个群落分布的生态局限性是一致的,这种类型的群落组织通常称为封闭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