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水调歌头赏析-范文模板 (10页)
《水调歌头》赏析(15篇)
《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赏析(15篇)《水调歌头》赏析1编修公易镇武昌,安阳岳浦作歌头一片,奉祖行色。
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
山川表里营垒。
屯列拱神都。
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
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
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
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此词作者为岳飞之孙岳甫。
据《全宋词》其名下简介推知,岳甫主要活动在孝宗、光宗年间,南宋覆亡前宋金对峙之际。
胡尘未已,烽烟时烈。
送人移镇武昌,从国难时艰的大局需要着眼,语多劝勉和激励,弹拨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主调。
词中所谓“神都”,即京都临安。
封建官员向来看重在京城供职,接近权力中心,享受优渥;而不愿外放,尤其视任所偏远者为畏途。
行者身份是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纂者,也可能在国防机关枢密院掌文字,均清要之职,而武昌则西距杭城千里。
现在编修楼某要易地任职,驻镇武昌了,看来他显出了一些不痛快。
词上片歇拍处说得颇明白──“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莫诵”是清楚的劝止、勉慰。
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造作歌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现在词人对行人说,不要讲“不食武昌鱼”,而是应该到武昌去。
劝止之语放在上片结末处,很有份量,因为前面七句分两层,说的是武昌形势重要、武昌人物美好。
这两点说得很充分,出一“莫诵”便自然而有力。
“鲁口天下壮”,发语雄断,振领全篇。
第二句直接点“壮”之原因,第四句“拱”字,又对“壮”字作了作用上的补充,四句神完气足,笔势浑成。
鲁口当即指武昌一带。
武昌形势险要,雄踞京华上游,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元侵略者南犯,或由下游取扬州、润州,或由武昌犯潭州再西上东下,均证明了武昌居战略之要冲。
“襟楚带三吴”,襟、带均名词作意动用:以楚地为襟,以三吴为带。
意为,譬如人的衣着,楚地是武昌的襟领,三吴(宋时约指常州、苏州、湖州一带)则是它长长的飘带;它昂首荆楚,顾视湖杭,举措拂拭间,牵动全身。
水调歌头赏析作文
水调歌头赏析作文导读:本文水调歌头赏析作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调歌头赏析作文(一)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作者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
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
因此,九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中秋月圆人不圆,这对于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朋友离别、骨肉分散,可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唐宋以来,出现了许多写离情别绪的诗词。
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这种至真至深的情的呢?虽然此词用了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但是却摈弃了线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
开头几句为一个层次,接连问月问年,好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崛,情思高远。
又逢佳节,皎月当空,面对皎洁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诗人神思飞扬,情怀激荡,不禁对月发问,明月您何时开始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这问月问年,好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达了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
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宫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诗人也设想自己是月中人,像“谪仙”李白一样,想“乘风归去”。
但又怕月宫金殿,虚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温暖亲切。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篇一原文: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赏析:这是一首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词。
作者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金代著名文人,处世颇有太白遗风,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于是,赵秉文写了这首游仙词予以作答,表现了词作者本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
古文云:“诗本性情。
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见。
”(明·江盈科《雪涛诗评》)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引发开来。
“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贺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号四明狂客。
“谪仙人”指唐李白,传说贺知章初见李白文章,惊为天人所作,故称之为“谪仙人”。
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来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谪仙人”来自比,语句双带,一举两得。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意为因“俗缘未尽”,所以仙人谪落凡世,与首句相联。
“我欲骑鲸归去”三句,典故颇多。
“骑鲸人”仍指李白,传说李白死后骑鲸归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称“海上骑鲸客”。
“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
”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嫌我醉时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谪去仙籍,反倒自在。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是以“谪仙”身份,对还是仙人的人们谈大彻大悟的感慨。
上片围绕“谪仙”层层展开,从古到仙,浑然一体。
下片承上片,进一步发挥词人的丰富想象,“倚长松,聊拂石,生看云”区区九字,一幅地仙游乐图跃然约上,这种优美闲适的生活多么让人羡慕!然“忽然”二字,急转笔锋,由静至动,以紫毫之笔,蘸天上的里霓作墨,醉酒当书,这时的词人是多么狂放咨意!“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闲闲居士”乃词人自号,意思是用沧浪之水洗净尘世间的肮脏与不平,还一个清白人间,抒了作者的高远理想。
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欢迎来参考!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2、达旦:早晨;白天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但:只。
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品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然后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篇1原文: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诗词赏析:“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现已淤连南岸),西东相对,十分雄伟。
宋孝宗游金山寺曾题诗道:“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
”“铁瓮”、“金焦”为镇江古来形势最突出之处,写得概括、有力。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江流东注,风卷涛惊,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天连水,水连天,“孤云”、“孤帆”更衬出了江天的浩渺,而“来去”、“上下”又见出了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神思的飞越。
此句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是从李白诗句变化而来。
“远岫忽明晦”,“忽”写出了朝光明灭给人刹那间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兴奋,真是“好景画难描”啊。
下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层次分明。
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了。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此由近到远写镇江的攻守征战。
隋灭陈时,隋大将贺若弼最先在这里突破陈的江防,继克金陵。
南朝宋曾凭借长江天堑在这里抗击北魏军队,“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从而保全了半壁河山。
孙权曾以京口(吴时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城)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门户,对抗曹魏。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doc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1这一天,苏轼到朝廷做了官,家里只有母亲和弟弟相依为伴。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中秋节到了,大街小巷很热闹。
亲人们相聚在一起吃着月饼,喝着美酒,一起来度过愉快的中秋节。
苏轼身在异地逢节思亲便出去走了走,大街上吆喝声不断,这不,旁边卖月饼的商人吆喝道:“卖月饼了,各种馅儿都有,瞧一瞧,看一看哦!”苏轼走了过去,习惯性地用手中的扇子一指:“老板,这月饼怎么卖呀?”“哦,官爷,一两五斤。
”“那就来一斤吧!”苏轼摸了摸自己的胡须点着头说。
“好!俺给你一斤的月饼!”商人看到有人来买月饼,高兴极了。
他用筷子夹了几块月饼,用秤称了称,嘴里还小声地算着,顺手拿了一张纸,把月饼包了起来,用绳子一系,递给苏轼说:“官爷,您慢走,欢迎下次光临。
”苏轼拿了月饼,付了饼钱,便走了回家。
到了晚上,一轮圆月挂在了深远的天空中,仿佛一叶帆在大海深处。
那美丽的月亮似乎宫阙一样近在眼前。
随着夜深人静,明月安静地照着无眠的人,常抱想象力思诗想词的苏轼回到他的文学天地——书房后,苏轼躺在椅子上,孤独的一个人在吃着月饼,畅饮着美酒。
望着天空中的月亮,想了想他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在这地方当官,他出仕之途也充满艰辛。
借着迷离飘渺的想象,看着朦胧月亮的清舞,这种似真似幻的环境。
似乎让苏轼过着天上神仙的生活,而孤独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
“唉,我以前常在母亲的怀抱里过着美好而又愉快的中秋节,早年与弟弟苏辙曾夜雨对床、功成身退,而现在我却一个人过着。
”苏轼叹着长气自言自语地说。
抬头望着那月亮,他不禁想起母亲及故乡那雕刻着花纹的门窗,苏轼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低头埋怨自己贪念仕途的过错,不能像月亮那样和家人团聚。
“嗵嗵……”,一声声烟花炮竹展现在深远天空,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为月亮又增添了让人如痴如醉充满神奇的面纱。
苏轼想:“人也有悲伤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也有合家团聚的时候,也有骨肉分散的时候。
月也不是一样吗?有阴天,有晴天,有时圆,有时缺。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1原文: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清代:纳兰性德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译文: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空山梵呗,水月洞天,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
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
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真是快活无比。
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往日误入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要归隐山林,但是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能实现呢?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注释:空山梵(fàn)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ān)里,老衲(nà)正孤吟。
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
犹记二句:谓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
界疏林,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云中锡,溪头钓,涧(jiàn)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jī),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zān)。
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锡:即锡飞,僧人行走。
几两屐:几双鞋子(指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
卧游,观赏山水画以代游览。
准拟,打算、希望。
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故事。
事见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布袜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装束,此处借指弃官隐居,语出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青鞋布袜从此始。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篇1:水调歌头赏析文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他政治失意,处境孤寂。
词中苏轼的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自然流露。
但苏轼又是洒脱旷达的,他可以自己拯救自己,使得自己超然,而不是沉溺于此种情绪之中。
这首词,明晰鲜明地呈现出了他心灵觉悟和超越以及回归的轨迹和历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孤独、焦虑、烦闷的苏轼举杯望月而发问,开篇便把自己置身于茫茫青天之中,一边是寥廓无边,一边是孤独可怜。
如此之问,使得自己从苦痛孤独之中挣扎出来,他要去追求自身的价值。
他心中有了希望,可是现实对他的羁绊太甚,心灵的负荷又太重,当他即将飞越之际,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他怀着超越的希望,却拖拉着沉重的步子在彷徨,此时,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害怕天上的理想境界会比人间的现实更加冷酷无情。
转念一想,在人间对月起舞,不是一样欢快自由吗?心开场觉悟。
既然心灵不再飞向遥远的天空,就只能望月兴叹。
看着月亮缓缓而行,让孤独的人又无法安眠。
月圆思亲,可是月亮总是在人别时更加盈圆。
这是多么让人觉得无奈。
无可奈何之际,只有求助于心灵的自我抚慰,人生的悲欢离合,不正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么?一样的自古难全。
与其愁闷,倒不如彼此对望明月,互相祝福,同寓思念啊!孤独苦闷之心终得以解脱,跳出了自我情感的桎梏,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
整首词从孤独苦闷到自我觉悟,再到彷徨犹豫,最终走向心灵的安宁与回归,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照,现实生活与人生际遇,需要我们自己开导自己,先有自我的觉悟,途径矛盾与挣扎,最终走向心灵的回归。
篇2:水调歌头赏析文这首词表现了非常强烈、非常深入的孤独感。
从小序中可以知道,那个丙辰中秋夜,苏轼是“欢饮达旦”,但此欢饮是几个人饮?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得知,那是苏轼一个人在饮酒。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4篇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4篇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4篇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1[宋]苏轼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2】东武:指密州。
【3】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
【4】彭门:指徐州。
【5】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6】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
【7】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8】“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
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9】“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10】“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
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11】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
轩冕(xuān 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
借指做官。
【12】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13】岁云暮:即岁暮。
云,语助词。
【14】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15】迟留:逗留,停留。
【16】“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17】“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
刘玄德,刘备。
辛弃疾《水调歌头》诗歌鉴赏
⾟弃疾《⽔调歌头》诗歌鉴赏⾟弃疾《⽔调歌头》诗歌鉴赏 引⾔:⾟弃疾诗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却⼜不拘⼀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有之。
《⽔调歌头》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下⾯就是⼩编整理的⾟弃疾《⽔调歌头》作品鉴赏,欢迎⼤家阅读! ⾟弃疾——《⽔调歌头》 壬⼦三⼭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
何⼈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可以濯吾缨。
⼀杯酒,问何似,⾝后名? ⼈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
悲莫悲⽣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古今情。
富贵⾮吾事,归与⽩鸥盟。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
⾟弃疾的这⾸《⽔调歌头》,就是⼀⾸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这年底(1193年2⽉),他由三⼭(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遂慨然⽽作此词。
此词上⽚分两层,前两韵是第⼀层,直接抒写诗⼈的“长恨”和“有恨⽆⼈省”的感慨。
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其深刻的感情背景。
由于北⽅⾦朝的⼊侵,战乱不息,被占区⼈民处在⾦⼈统治之下,⽽偏安⼀隅的南宋⼩朝廷却⾮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北伐的⼈⼠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这对于⼀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所以词⼈只能⽤⾼度浓缩的语⾔,把它“裁作短歌⾏”。
“短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作饮宴席上的歌辞。
词⼈信⼿拈来,融⼊句中,⾃然⽽巧妙地点明了题⾯。
“长恨”⽽“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出那种恨不得尽⾔⽽⼜不能不⾔的情致。
“何⼈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句,合⽤了两个典故。
据《史记。
留侯世家》载,汉⾼祖刘邦“欲废太⼦,⽴戚夫⼈⼦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此事只好作罢,戚夫⼈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一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二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
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
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
月亮有阴有阳,有盈有亏。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
我们希望彼此长寿,以分享这优美的月光的美丽,即使我们相隔万里。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自然风光中,月亮是非常浪漫的,它能激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会使人想起初生的萌芽;满月会让人想起美好完整的人生;明月会让人想起光明磊落的人格。
人类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都集中在月球上。
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引言:《水调歌头》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词,是苏轼代表作之一,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水调歌头》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
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
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鉴赏摘要:一、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二、水调歌头原文解析三、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和意义四、水调歌头的赏析正文:一、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水调歌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文化评论家,其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
二、水调歌头原文解析原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和意义水调歌头以中秋明月为背景,表达了词人苏轼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把酒问青天”、“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词人以中秋明月为载体,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四、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受到了后世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水调歌头:“此词以中秋明月为背景,极写人生感慨,语意高妙,想象丰富,洵为词中杰作。
”当代著名诗人、词人、评论家陈洪深在《宋词鉴赏辞典》中也对水调歌头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以中秋明月为主题,通过对明月、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堪称中秋词的佳作。
《水调歌头》古词鉴赏
《水调歌头》古词鉴赏《水调歌头》古词鉴赏水调歌头赵秉文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赵秉文词作鉴赏这是一首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词。
作者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金代著名文人,处世颇有太白遗风,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于是,赵秉文写了这首游仙词予以作答,表现了词作者本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
古文云:“诗本性情。
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见。
”(明·江盈科《雪涛诗评》)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引发开来。
“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贺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号四明狂客。
“谪仙人”指唐李白,传说贺知章初见李白文章,惊为天人所作,故称之为“谪仙人”。
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来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谪仙人”来自比,语句双带,一举两得。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意为因“俗缘未尽”,所以仙人谪落凡世,与首句相联。
“我欲骑鲸归去”三句,典故颇多。
“骑鲸人”仍指李白,传说李白死后骑鲸归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称“海上骑鲸客”。
“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
”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嫌我醉时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谪去仙籍,反倒自在。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是以“谪仙”身份,对还是仙人的人们谈大彻大悟的感慨。
上片围绕“谪仙”层层展开,从古到仙,浑然一体。
下片承上片,进一步发挥词人的`丰富想象,“倚长松,聊拂石,生看云”区区九字,一幅地仙游乐图跃然约上,这种优美闲适的生活多么让人羡慕!然“忽然”二字,急转笔锋,由静至动,以紫毫之笔,蘸天上的里霓作墨,醉酒当书,这时的词人是多么狂放咨意!“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闲闲居士”乃词人自号,意思是用沧浪之水洗净尘世间的肮脏与不平,还一个清白人间,抒了作者的高远理想。
《水调歌头》宋词赏析
《水调歌头》宋词赏析《水调歌头》宋词赏析导语:《水调歌头》词的上片紧扣“出使”的题目,下片的议论站得更高,触及了整个时事。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水调歌头》宋词赏析,欢迎阅读!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翻译不见南方的军队去北伐已经很久,金人就胡说中原的人才已一扫而空。
当场伸出手来力挽狂澜,终究还要归还我的气压万夫的英雄。
自笑身为堂堂的大汉民族的使节,居然像河水一般,向东而流(比喻对金人的朝拜)。
暂且再向敌人的帐篷(穹庐)走一遭,敌人一定要被征服,将在藁街与他们相逢。
是唐尧建立的城都,是虞舜开辟的土壤,是夏禹对疆域的分封。
在这当中应有一个半个知耻的臣子站出来保卫国家。
万里河山充斥着金人游牧民族的腥膻之气,千古以来的爱国志士的英灵安在,浩大的抗金正气什么时候才能伸张畅通?金人的命运用不着多问,祖国将像光辉灿烂的太阳照耀在空中。
赏析词的上片紧扣“出使”的题目,下片的议论站得更高,触及了整个时事。
上片开头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词一开头,就把笔锋直指金人,警告他们别错误地认为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就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才。
“漫说北群空”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骏马为喻,说明此间大有人在。
从“当场只手”到上片结束,都是作者鼓励章德茂的话。
“当场”两句,转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脉则仍承上句以骏马喻杰士,言章森身当此任,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
“还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慑,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复堂堂汉使的形象。
无奈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岂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
《水调歌头》赏析_初一作文
《水调歌头》赏析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起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离合悲欢,
月有阴晴圆缺,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深深的写着他的思念,想着家人、皇帝的哀愁,统统映托在这首诗上,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更是显得凄凉啊!回顾着以前家人一起团聚的日子,现在在这里孤零零的一人,也只能在中秋,跟家人同时看着那颗又圆又皎洁的月亮。
但尽管同时看着月亮,却相隔两岸,未免感到惆怅。
中秋节,农历十五日。
中秋节就像过年一样,家人团结在一起,一起在那又圆又大的月亮下,一起烤肉、吃柚子,还一起观赏月亮。
而看到那皎洁得月亮,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月亮种种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玉兔捣药等传说,我们不妨停下脚步,仰望月亮,说不定可以看到吴刚努力的砍伐着树木,玉兔“咚咚咚”的捣着药呢!
如今中秋节又到来了,家家户户都快乐得买柚子、准备烤肉用具,又在那又圆又大的月亮下,一起吃烤肉、吃柚子,高快乐兴的团聚一起赏月;全家团聚,宛如过年除夕一起吃团圆饭一样,团聚一堂,大家有说有笑的,这样的日子其实不多,但只要好好珍惜,会得到很多高兴。
比起苏轼来,我们的中秋不是比他好多了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下面是关于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学赏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了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首词前的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他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空灰蒙蒙的,太阳正在燃烧着他最后一缕光辉,随即消逝在遥远的西方。
渐渐的,天空也逐渐暗了下来。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赶来了,她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缕一缕的云彩,向上升着,升着,就在这一刹那间,月亮的颜色变浅了,浅了,变白了!月亮出来了!她高傲的`升起来了!月亮像个硕大的圆盘,光滑平整;又像一件珍贵的玉器,珠圆玉润。
她披着云朵,踩着雾气,闪烁着一丝丝的光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我们寂寞时,月是我们忠实的伙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我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是我们对人类起源的遥遥揣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亮也开始工作了,她给大地穿上了银色的礼服,给疲劳的人们一个宁静的夜。
她催促鸟儿回到巢穴,催促孩子上床安眠。
亮亮的月、清朗的天,清澈的情感,演奏着一曲曲天上人间合而为一的和谐乐章。
我不禁感慨,沧桑的岁月年轮一圈又一圈,月亮上的嫦娥也该有一些寂寞了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为什么害怕登上月亮,难道只是害怕寒冷吗?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假如我能够随风飞上月亮,我不会畏惧寒冷。
我想见识一下月亮上的景物,去陪伴寂寞的嫦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皓月当空,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使大地上泛起了一层光晕。
就在这时,一层顽皮的云雾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只露出了半边脸儿,更显得月亮飘飘渺渺。
晚风轻拂,一缕缕的风将夜晚衬托的格外凉爽,蟋蟀和蛐蛐正在卖力的合奏着“自然交响曲”。
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
我仿佛看到了传说中月亮上美轮美奂的宫殿——广寒宫;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嫦娥仙子;仿佛看到了可爱的玉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水调歌头赏析
篇一: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练文雅:(宋)苏东坡《水调歌头》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望月时候创作的,表达了
对弟弟苏辙的怀念。
这首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氛围,让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
我领悟到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用月喻人生动形象。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
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
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上片写
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
全词构思奇幻,豪
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我很喜欢的句子,它表达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
在一起,而且这句词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认为《水调歌头》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
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很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
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
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篇二:《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③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④不胜:不堪承受。
⑤弄:赏玩。
⑥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⑦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⑧共:共赏。
⑨婵娟:美丽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
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
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
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
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各自珍重,平安康健,可远隔千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
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评析】
本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
观旷达情怀。
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
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
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
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
“归去”,作者将那
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
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
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
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
和月下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
写亲
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练习题】
1.这首词是借什么怀恋亲人的抒情之作?1;月亮 2朗读这首词,应把握的感
情基调是()C.舒缓深沉
A.激越雄壮
B.乐观豪迈
C.舒缓深沉
D.柔和亲切
3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
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篇三:水调歌头赏析
◆中考专项练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