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学教学第2章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生物地理学第2章生物群落

生物地理学第2章生物群落

6. 重要值
重要值是指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 种的相对重要性. 重要值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数值, 在我国的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中常被采用
四. 群落的种间关系
在一个特定的群落中, 有的物种经常生长在一起, 如寄生生物和寄主, 有的物种则相互排斥, 而趋向分隔现象. 如果两个物种一起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 它们就是正关联. 正关联可能是因一个物种依赖于另一物种而存在, 或两者受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影响而生长在一起 .
一方面是由于雪积压在林冠上, 因重量大而易散落在地面;
另一方面是由于降雪时气温低, 林冠上的积雪不易蒸发, 而易滑落到地面. 但通常截留量与雪的性质有关. 群落对雪的截留, 森林群落最显著.
四. 群落内的空气状况
群落内形成了很特殊的空气环境. 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抑制了风速
群落可抑制风速没甚至使风完全停止.
生物群落都由一定的生物种类所组成. 群落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结构愈复杂, 群落中的种数愈多, 群落的多样性愈强; 群落环境条件愈单一, 群落结构愈简单, 群落中的种数愈少,群落的多样性愈少, 而个性愈明显, 即少数或个别种的数量多.
怎样了解某一群落的种类组成?
植物: 采用逐步扩大样地法.
具体方法: 在群落中选植物生长比较均匀, 有代表性的地段, 用测绳或事先做好的框架, 圈定一定面积. 形状可以是放形称为样方, 也可以是圆形称为样圆. 对不同类型的群落, 起始面积的大小不同, 草本群落一般采用10cm × 10cm的面积, 森林群落一般采用 5m× 5m的面积, 登记这一面积中所有的植物种类, 然后, 按着一定面积成倍扩大样地边长, 每扩大一次, 登记新增加的种类.
密度的数值受分布格局的影响, 而株距又反映了密度和分布格局. 动物数量统计的面积单位, 通常为 1 ㎡.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学案:第2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学案:第2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生活链接] 2019年6月10日,黑龙江省湿地日暨扎龙自然保护区建区40周年主题活动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举行。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最多的繁殖栖息地,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多年来,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和人为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了过度开发湿地资源的破坏行为,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了解: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

知道:湿地的概念,分布特点及其重要的生态价值。

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应用:掌握分析人地协调观:调整人类活动,保护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综合思维:总结湿地的环境效应和地球之肾功能;分析湿地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区域认知:理解某区域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途径,并探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不同区域湿地价值的差异,湿地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调查家乡有无破坏湿地的现象,分析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错误!地表或为错误!浅水覆盖的土地。

3.特点(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错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我国湿地的分布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错误!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自我探究] 海洋是湿地吗?[答案] 海洋、森林和湿地是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有水但水较浅,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是湿地,海洋不是湿地,而是和湿地并列的生态系统之一.二、“地球之肾"1.湿地的价值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三、湿地资源问题1.原因、表现及危害(1)原因: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错误!过度开发利用。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陆地和海洋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海陆比是71:29 ,概括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地球上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很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3、北极地区是海洋(北冰洋),南极地区是陆地(南极大陆)4、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5、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6、即使从水路半球看,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把地球划分任意面积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7、面积较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8、世界共有六块大陆,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9、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11、大陆和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12、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13、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边缘靠近大陆部分是海,远离大陆部分是洋14、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为海峡大洲和大洋1、七大洲面积按照由大到小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3、被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有非洲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5、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6、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7、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8、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欧洲、北美洲9、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极洲10、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11、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12、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3、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14、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15、完全在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16、轮廓呈S型的大洋是大西洋17、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海陆变迁1、“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中指的是海陆变迁2、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①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产生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②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产生的原因是海平面的升降③荷兰的围海造陆,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产生的原因是人类活动3、大陆漂移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4大陆漂移的观点:①两亿年前,地球各大洲的分布状况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②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开始分裂、漂移③现今,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大陆轮廓的吻合性②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③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古老生物具有相似性④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证明南极大陆是后来漂移到现在的高纬度地区的。

第2章第4节 课时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第2章第4节 课时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地理
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回答 1~2 题。
地理
1.田纳西河流域的农业带主要为( )。 A.乳畜带、玉米带 B.小麦带、玉米带 C.小麦带、棉花带 D.混合农业带、棉花带
地理
2.美国西南部成为全国水果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地处亚热带,热量较充足 ②濒临海洋,全年降水丰富 ③光 照充足,尤其是夏季,高温干燥,多晴天 ④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地理
【解析】 第 1 题,读图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 2 题,美国西 南部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带”为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带,热量条 件好,而且夏季干燥,多晴天,光照条件十分优越。
【答案】 1.D 2.A
地理
读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 3~4 题。
3.该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10时26分27秒上午10时26分10:26:2721.9.3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地理
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气候:美国本土地处北纬①
续表
水源
密西西比河流 经密西西比平 原
为美国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灌溉 水源及便利的内河航运条件
地理
2.阅读教材,探究美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成
下表。
社会经济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经济效益(首要)
交通
政策与法规
地理
【答案】 社会经济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经济效益(首要)

生物初中教材第二章遗传与进化

生物初中教材第二章遗传与进化

生物初中教材第二章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生物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而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生物初中教材第二章的遗传与进化展开,从单个细胞的遗传到物种的进化,探讨生物多样性背后的奥秘。

一、遗传与变异1. DNA与基因遗传与进化的基础离不开DNA,DNA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而基因则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2. 遗传物质的转移遗传物质的转移是一种重要的遗传方式。

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个体能够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给后代。

3. 变异与突变变异是指生物体内的基因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正面地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

而突变则是指基因发生了突然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的突变特征。

二、遗传的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分离与组合规律。

2. 显性与隐性基因基因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分。

显性基因在表现型中能够直接显示出来,而隐性基因则隐藏在后代的表现中,并不会表现在外。

3. 遗传的交叉与重组遗传的交叉与重组是指配子中的基因进行互换和重组。

通过交叉与重组,基因可以重新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三、进化的过程1. 进化的概念进化是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步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进化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是由于环境适应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2. 适应与生存进化过程中,生物体会通过适应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适应是物种进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3. 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之一,它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或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机会,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或种群则会被淘汰。

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核心理念。

4. 物种的分化与形成进化过程中,物种会因为环境和适应的差异而发生分化,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四、进化的证据1. 古生物学证据古生物学通过研究化石和岩石记录了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历史,提供了进化的直接证据。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1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1课时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1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1课时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河流阶地的形成
方法技巧 (1)河流堆积地貌及颗粒物分选性的分析 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
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 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2)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 用地;侵蚀岸河水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此可判别侵蚀岸和 堆积岸。
(3)冲积平原:在河流中下游由河流带来的大量冲积物 12 __沉__积____而 成。坡度较缓,地势较为平坦。
(4)河口三角洲:由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 13 __河__口____沉积形成,形 状各种各样。
三、海岸地貌 1.分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 14 __1_0_~__2_0_米,宽度在数千米 至数十千米范围内。
(4) 动 手 操 作 。 可 借 助 视 频 材 料 、 网 络 查 找 相 关 素 材 进 行 辅 助 学 习,可以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如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加强学习,也可以 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热力环流形成的实验等加深学习。
(5)实地考察。如观察校园内的树木,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其特征; 如对于土壤学习可以到野外或者在校园内开挖一个土壤剖面,认识土壤 的颜色、质地及剖面构造。
材料二 玉门——冲积扇催生的城市。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祁连 山的北侧,玉门市坐落在一个如银杏叶般的冲积扇东北边缘。所谓冲积 扇,说的是如图中这种扇形的沉积地貌。
(1)虎跳峡是如何形成的?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答案】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2)玉门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祁连山发育的各条河流汇入干流,干流由山区进入平原, 因地形变得平缓开阔,流速降低,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在开阔地带堆积下 来,形成冲积扇。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一、沧海桑田。

1. 海陆变迁的实例。

-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板块运动),抬升成为高山。

-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表明该海域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2. 海陆变迁的原因。

- 地壳的变动: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壳发生上升或下降运动,导致海陆变迁。

如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

- 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冷时,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气候变暖时,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 人类活动:人类填海造陆等活动也能使海陆分布发生变化,如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1. 提出者。

-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 证据。

- 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 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

- 大西洋两岸的生物有亲缘关系,如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在大西洋两岸都有分布。

三、板块的运动。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影响。

- 板块张裂: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形成的;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 板块碰撞挤压:-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而亚欧板块受挤上拱,形成日本群岛等岛弧和台湾山脉等海岸山脉。

- 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讲解: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讲解: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讲解: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一、知识讲解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A、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震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B、板块的运动方式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挤压碰撞)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二、跟踪训练1.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漫画反映的是()A.地心说 B.日心说 C.大陆漂移说 D.盖天说2.“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含义是()A.填海造陆种田 B.世事的变迁C.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3.下列原因不属于海陆变迁主要原因的是()A.人类活动 B.刮风下雨C.地壳运动 D.海平面的升降4.下列现象是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是()A.唐山大地震 B.在地下放入炸药把山地炸平C.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D.华北平原的形成5.下列是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A.台湾海峡的形成 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C.青藏高原的形成 D.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形成6.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A.① B.② C.③ D.④7.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陆变迁的证据是()A.喜马拉雅山上又众多的湖泊B.有森林遗迹C.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D.有海洋生物化石8.地壳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①断裂陷落②地表隆起③形成高大山脉④形成新的海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东部和西南部处于板块交界处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C.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D.人们在改造自然时造成的结果10.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1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A.亚欧板块与非洲碰撞挤压的结果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1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选择性必修2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选择性必修2

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第2节教学设计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原因探究二: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四、学习效果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

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二、必备知识(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

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①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1世纪初,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生态交错区。

(√)(2)生态脆弱区的自然资源缺乏。

(×)(3)荒漠化就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4)土壤盐碱化属于土地退化。

(√)[特别提醒]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4. 我国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涉及哪些省级行政区?提示:涉及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9个省级行政区。

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各大洲的生物地理特点
南美洲
物种多样性
非洲
野生动物丰富
欧洲
历生物地理学在自然保护中的应 用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物种分布、生态系统状况等进行分析,可 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 护。保护区的建立、物种保护等都离不开生物地 理学的支持和指导。
生物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01 气候变化研究
影响生物分布和适应能力
02 人类活动影响
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风险
03 跨学科研究
结合地理、生态学、气候学等
感谢观看
THANKS
探讨生物在地理演化中的 历史和机制
● 02
第2章 生物地理学的影响因 素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01 温度的影响
温度变化影响生物体代谢速率和生长繁殖
02 降水的影响
降水量影响植物生长季节和分布范围
03 季节变化的影响
季节变化导致动物迁徙和生态环境变化
地形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山脉
山脉地形影响气候格局 山脉分隔不同地区生物群 落
河流
河流提供水资源和食物链 河流连接不同生态系统
海洋
海洋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群 落 海洋流影响大气环流
湖泊
湖泊湿地为鸟类栖息地 湖泊水体支撑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理的影响
01 开发活动
城市化、森林砍伐对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02 环境污染
工业排放、农药使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03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影响生物 地理格局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方法
地理分布调查、 标本采集、数据
分析
现代方法
遥感、GIS、分 子生物学技术

生物地理学教学大纲

生物地理学教学大纲

生物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多样性和生态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地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及生物地理学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二、课程目标1、理解生物地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2、掌握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3、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原理和方法;4、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生物地理学概述1、1生物地理学的定义和起源2、2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3、3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生物地理学基本原理2、1物种的分布和多样性21、2生境和生态系统211、3生态位和竞争排斥原理2111、4物种的迁移和扩展第三章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3、1野外调查和采样技术31、2标本鉴定和分类技术311、3遥感技术和GIS应用3111、4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修复4、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和策略41、2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和管理411、3生态修复的原理和方法4111、4生物入侵的预防和控制第五章实践案例分析5、1某地区植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51、2某地区动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511、3某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和总结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生物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实践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对生物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阅读文献、实验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旨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实验实践部分将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

高一必修地理第2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地理第2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地理第2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第2章主要涉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幔紧邻地核,是由固态上地幔和部分融融态上地幔构成。

地壳位于地幔之上,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指地球表面的变动和变化。

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两种类型。

1. 构造运动:指地球表面岩石和岩石层的变动和改变,主要有地壳隆起和地壳沉降两种形式。

地壳隆起是指地壳在局部区域上向上升起,形成山地和高原;地壳沉降是指地壳在局部区域上向下降低,形成盆地和海洋。

2. 地貌运动:指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动和变化,主要有风蚀、水蚀、冰蚀和重力作用等形式。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水蚀是指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冰蚀是指冰雪对地表的损蚀和侵蚀作用;重力作用是指重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垂直运动和坡面的塌陷。

三、造山运动造山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类型,指地壳的抬升、折叠和断裂,形成山脉和山地的过程。

1. 内力造山运动:由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引起,形成的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2. 外力造山运动:由地壳外部的构造应力引起,形成的山脉主要有阿尔卑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

造山运动对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地球表面地壳结构演化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加深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认真对待,深入思考,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2节气候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2节气候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本课内容是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二个框题的内容,承接上一框题气温,也为后面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作铺垫。

教材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先呈现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接着讲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类型,呈现干湿地区分布图和相应的景观图,让学生有理性感知。

最后利用一个活动,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可以看出教材旨在让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我国的降水特征,并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到降水差异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现生活中的地理学。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但对地理现象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归纳描述地理规律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一些地理数据和地理专业词汇不甚了解,因此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其次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很有兴趣,多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干湿地区的分布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传统民居图片,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大,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合作探究:(1)在图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大致降水量。

(3)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提示:(1)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西北内陆地区。

(2)学生找到后相互交流。

(3)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档将介绍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地理课程。

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是一个具有不同气候带的行星。

2.掌握世界主要气候带的分布和特点。

3.能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气候带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气候带1.理解气候带的概念。

2.介绍地球的主要气候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

3.分析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大气循环。

4.探讨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和气候要素的区别。

第二节: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1.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不同气候带的农业特点和适宜作物。

2.探讨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气候对陆地和海洋交通的影响。

3.讨论气候对能源利用的影响:不同气候带的能源资源分布。

4.介绍气候对旅游业的影响:气候对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影响。

5.分析气候对人类居住的影响:气候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地理概念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实地观察与调查:组织学生外出实地观察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气候要素。

3.多媒体展示:利用地理教学软件或多媒体设备展示气候带的分布图、气候特点和影响等内容。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

教学评价1.听取学生的口头和书面回答。

2.组织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气候带和气候特点。

2.鼓励学生收集和整理本地区的气候数据,进行气候分析和预测练习。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教学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教学课件
原因及综合治理
问题探究
材料一 科尔沁沙地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该地年平均降水量300—500毫 米,降水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原来是科尔沁 草原的主体,几十年来不当的农牧工矿活动致使土地沙化,形成沙地。从 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 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 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 思路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使土壤表层盐分减少,蒸发使土壤中的盐分 在表层积聚。
对点训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00多万公顷耕地。目前中 国37%的土地仍在退化,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 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沙化尤为严重 B.自然原因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石漠化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 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根本原因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主要原因
要点笔记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 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风蚀、水蚀、 沙漠侵吞,最终使土地退化。
对点训练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 围图。据此完成1~3题。
(2)石漠化 ①定义:在我国的石质山地,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发生 水土流失,最终形成裸岩等难利用土地的现象。 ②成因:山地坡度大,土壤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 刷强烈;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植被破坏,地 表裸露。 ③分布: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1.结合源自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 外力作用。(地理实践力)
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 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
明 人 类 活 动 与 地 表 形 态 的 征。(综合思维)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探究点1 探究点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材料 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 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下面是常见的侵蚀 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问题 1 (综合思维)写出图 A、B、C、F 的地貌名称。 [提示] 图 A——冲积扇,图 B——三角洲,图 C——沙丘,图 F——风蚀蘑菇。
③冰川沉积作用 含义:当冰川融化后,所携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 堆积物过程的作用。 特点:冰川堆积物 结构疏松、大小悬殊。
把沉积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连接起来。
[微思考] 风力沉积、流水沉积和冰川沉积各有何特点? [提示] 风力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下来,颗粒小, 比重小的后沉积;流水沉积河流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 小;冰川沉积其堆积物结构疏松,大小悬殊。
世界人口 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海拔 200 米 分布 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我国大城市也大部分
位于 第三 级阶梯
平原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 原因 一 步 扩 大 发 展 , 还 可 以 减 少 建 设 成 本 ; 平 坦 的 土 地 利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 地势逐渐降低,堆
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貌类型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
河漫滩平

河流 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中下 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
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河谷的形态和河流地貌的景观图,判断河流地貌的具体类型。
项目
依据
具体类型
图甲
图乙
图丙 河道弯曲,地势较为平坦
图丁
河口三角洲
【答案】 高山
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
峡谷
扇形
降低
山前冲积扇

(2)结合河流地貌形态,判断其所在位置,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
地质作用。
岩石分解,改变岩石的状态
【学以致用】
[考向: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3年山东青岛模拟)上盖孜村位于东帕米尔高原的一个冰碛平台
上(下图甲),冰碛平台上散落着大块的花岗岩漂砾,漂砾上多边墙型风
化穴发育。风化穴的形成与岩性以及区域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条件
有关。图乙示意边墙型风化穴形成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据此完成第1~2
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
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
运作用。第2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2023年安徽多校联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
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蓝洞是海底突然下沉的巨大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适应的例子 3.2定义的适应性:适应个别生物体的表型适应 其环境。表型调整包括那些在形态、生理和 行为(Futuyma,1986)
1
3.1适应的例子 3.2定义的适应 3.3扩展的定义:适应意味着能够和无法…
2
3.1适应的例子 3.2定义的适应 3.3定义的延伸 3.4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吗?
11
-
-
-
定义:适应辐射是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不同生 态位的物种多样化来自共同的祖先。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一个物种可以坚持一 个多维空间。 生态位的分离促进适应辐射。
12
3
4
5Leabharlann 63.1适应的例子 3.2定义的适应 3.3定义的延伸 3.4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吗? 3.5环境变化和演变mental changes and evolution
7
Graylag goose (Anser anser)
8
9
10
3.1适应的例子 3.2定义的适应 3.3定义的延伸 3.4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吗? 3.5环境变化和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