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设计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一句出自《论语·颜渊篇》的名言,这句话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对人们的培养教育提出的要求。
下面是对这句名言的解读,并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兴于诗,是指培养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
诗是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诗歌,人们可以欣赏到其中的美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诗歌可以唤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他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对于儿童来说,通过对儿童诗歌的朗读和理解,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观,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的兴趣。
立于礼,是指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礼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
通过学习、理解和传承传统的礼仪文化,人们可以培养品行端正、尊重他人、互助友爱的道德品质。
在现代社会,礼仪规范的遵守和实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规范,有助于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成于乐,是指通过音乐、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能够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通过欣赏音乐、学习音乐表演和创作,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美感、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除了音乐,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也都能够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和启发。
培养乐感和艺术修养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并激发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注重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通过音乐、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二课时)教案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袁芬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书、五经、六艺等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本文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理解本文论述的观点,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情感与价值观1明确认识“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发展的影响。
2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追求正确的做人之道。
【教学重难点】明确认识“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教具选择】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你会读吗?你能翻译成中文吗?能古诗句翻译吗?)参考译文:你如果不离开我,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四级水平)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六级水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八级水平)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专家水平)——可见学好古诗词,学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兴于诗”)(同学们根据表现来评出“翻译行家”两名,给他们贴上小标签。
)活动二:争当“国学达人”(预习展示,知识抢答)(北面三排叫做知书队,南面三排叫做识礼队,抢答对一题得1分,抢答错一题扣1分,每队各派一名同学记分,得分高者获胜。
)1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B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D大学、孝经、论语、孟子2.“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这里说的“六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后面四句是什么?(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 )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5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者爱人”或“仁”)6.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B )A阴阳五行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 D顺其自然7.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含义和背景。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解读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律自省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礼仪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诗歌《兴于诗》的背景介绍和诗句解析,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礼仪的定义和内涵,分析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2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礼仪案例,分析其正确与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礼仪观念。
提供经典的诗歌案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开场白,引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题。
提问学生对诗歌和礼仪的理解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课文解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3.3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礼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形成正确的礼仪观念。
提供经典的诗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诗歌和礼仪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情况,包括诗歌解析和礼仪案例分析的准确性。
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礼仪素养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展示学生的诗歌创作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2 礼仪实践:组织礼仪实践活动,如模拟面试、社交场合的礼仪等,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沟通能力。
苏教版《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本课时主要学习内容为《论语·学而篇》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想的内涵和起源;•通过分析和解释文本,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念,包括“礼”、“乐”等;•能够运用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遵循这些价值观念。
2. 教学重点•内涵理解: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想的内涵和起源;•价值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文本,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念,包括“礼”、“乐”等。
3. 教学难点•思辨能力:能够运用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遵循这些价值观念。
4. 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翻阅《论语·学而篇》,尽可能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想的认识。
(3)讲授1.讲解“兴于诗”的内涵: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精神,让人们有所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2.讲解“立于礼”的内涵:礼仪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举止,让人们在社交场合更加得体和有分寸感。
3.讲解“成于乐”的内涵:乐器和音乐可以让人们情绪愉悦、精神舒畅,从而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4)演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情况,针对性地分析文本中的价值观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总结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等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和礼仪。
5. 课后作业•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写一篇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礼仪和文化差异。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论语·学而篇》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和礼仪。
本次教学的亮点在于通过学生的分享和教师的指引,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到实践中,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整理积累有关文言实词、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彬彬”等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彬彬”等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1.通假字(1)与其易也(“易”同“益”,太过,过分)(2)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同“叛”)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6)蔽:概括的意思。
(7) 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8)素以为绚兮:绚,有文采。
(9)绘事后素:绘,画。
素,白底。
文本研习1.第11、14章中,孔子对《诗经》的内容的总评价是什么?这从他对《关雎》这首诗的评价中得到怎样的验证?【答案】“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的内容的总评价。
在孔子看来,《诗》三百篇的内容是纯正的、没有邪恶的。
这种“思无邪”的见解,可以从他对《关雎》这首诗的评价中得到印证。
第14章中,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欢乐热烈和苦恼哀伤都不过分,表现了孔子追求中和之美的倾向。
再进一步深究,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这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
像这样一种内容纯正、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诗歌自然对人的情感具有很大的引导、激发和教化的功能。
2.在第22~24章中,孔子充分肯定了诗歌有什么样的社会作用?【答案】这几章都突出了读诗的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者:魏杨慧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7期摘要:了解音乐教育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音乐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音乐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音乐教学能力的结构因素,提高音乐教学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学;音乐兴趣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发展人的重要途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国民。
同时,全世界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也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开展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十分有利。
古代圣贤对音乐就持有很高的评价。
《论语》中曾有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春秋之时,音乐已然繁荣兴盛,出现了音乐审美。
不仅如此,孔子还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见,他认为乐也同诗、礼一样,对修身养德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将之列为六艺之一。
孔子始终强调礼乐相辅相成,是树立国家规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运用礼乐,教育引导人民,从善如流,是孔子的美好构想。
中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基地,是学生塑造美育的重要途径,做好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音乐审美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及合理的音乐教学方法。
对此我从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音乐教育教学。
一、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音乐课程教育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音乐课程教学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既要有严格的节奏规范和发声、旋律、情感表达等技能训练,也要有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
要想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克服单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的简单传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219524992_略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大学素养教育中的哲学蕴含
略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大学素养教育中的哲学蕴含①鹿钦兰(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聊城252059)一、引言本文所说的“大学素养教育”,指大学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包括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之前所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的素养教育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整个过程中最后的,也最为关键的一步。
《论语》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儒家教育哲学的高度浓缩。
说它是哲学,即是说此为儒家关于读书修身(即现代所谓教育)之道,而且是起点明确、路径清晰、次第分明的自身修养之道。
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教育哲学,对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实现大学阶段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作为儒家教育哲学之浓缩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兴于诗“兴于诗”,简单地讲,就是“起自诵诗”。
作为教育哲学的“兴于诗”,意味着人的教化可以从诗教开始,这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
按这种理解,“兴于诗”的“兴”字,当不限于“兴起”“开始”之意,而应当直指人心。
清朝钱曾之《读书敏求记》有言:“昔吾友冯定元以诗世其家学,得乎《三百篇》者深。
尝语予曰:‘六义中,兴为意兴之兴。
而宋儒作兴起之兴,岂不可笑。
’因抵掌极论之。
”之所以“兴”必须指向人心,是因为儒家关注心。
忽略这一点,则谬以千里。
罗钦顺之《困知记》有言曰:“人心,‘感而遂通’者也,至变之用不可测,故危。
”又曰:“道心,性也;人心,情也。
心一也,而两言之者,动静之分,体用之别也。
凡静以制动则吉,动而迷复则凶。
”关注“意兴”,其核心就直接落在了心境气质、精神境界的起发、提升上。
儒家既然关注人心之教化,则“兴于诗”之所“兴”,当是起其“意”兴于尘浊似可无疑矣。
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这里所谓“诵经”,当然包括诗。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6人与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案(含解析)苏教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画面描述】 一位酒后驾驶者,因肇事被送往医院救护,头裹绷带,神志不清,当医护为他诊疗时,还醉眼蒙眬,“意犹未尽”地要求医护:“小姐,给——给俺上瓶高度的。
”让医护张口结舌。
【寓意点评】 讽刺酒驾者丑态百出,告诫人们:酗酒不开车,开车不酗酒。
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与其易也(“易”同“益”,太过,过分)(2)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同“叛”)第2步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1)蔽⎩⎪⎨⎪⎧ 一言以蔽之动词,概括常以身翼蔽沛公动词,遮挡蔽林间窥之动词,隐藏韩、魏,赵之南蔽也名词,屏障王之蔽甚矣动词,蒙蔽 (2)易⎩⎪⎨⎪⎧ 丧,与其易也,宁戚动词,太过、过分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动词,换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动词,改变、更改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动词,轻视(3)质⎩⎪⎨⎪⎧ 质胜文则野形容词,朴实虽衣具尽而质田器动词,典当、抵押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名词,盟约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形容词,真实及临质,孙子曰动词,赌博、比赛其质非不美也名词,本质、实体援疑质理动词,询问(4)文⎩⎪⎨⎪⎧ 质胜文则野名词,修饰、文采蝮蛇多文名词,纹理舍其文轩名词,彩饰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逮及商周,文胜其质名词,文华、辞采恭敬而温文形容词,文雅(5)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动词,起、启发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动词,兴起、产生平颁其兴积动词,征集、征敛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动词,兴办、举办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动词,兴盛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谨而信.(名词作动词,讲信用) (2)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名词作动词,面对着) (3)泛爱众,而亲仁.(形容词作名词,仁善的人)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尝独立..古义:一个人站在那里。
今义:不依靠他人。
(2)则以学文..古义:学习文化知识。
今义:学习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3)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学生们。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句话,出自《论语》。
儒家认为,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
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三种载体与手段,必须恰当利用。
因此,“兴於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进一步,则可以归结为审美教育思想。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
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
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改进德行”。
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全面提高的整合性教育。
而今的素质教育,更让音乐这一门特殊的艺术科目,展现着它特有的职能,焕发出它特型的光芒。
音乐学科将其极富哲理性和引导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为教育里程铭刻着重要的丰碑。
音乐作为教育学科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科目,不但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艺术与各学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育人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
在音乐教学中没有空泛的言谈,没有抽象呆板的说教,更没有生搬硬套的约束,这正是音乐的魅力之所在,也是音乐在综合性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特有的育人方式。
现行的学科教育存在单一性和教条性等诸多自身难以调整的缺点,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音乐的这种特殊功能,合理开展学校综合性教育。
我想这就是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也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
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思考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
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感官快乐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
音乐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
从而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
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
“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
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
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开场白:简要介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背景和意义。
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语文?语文学习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性?3.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享,评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兴趣。
第二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内容:1. 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欣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情感。
教学步骤:1. 介绍所选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解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欣赏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感受,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礼仪教育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尊重。
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礼仪。
教学内容:1. 介绍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教学步骤:1. 介绍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如问候、礼貌用语、排队等。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实践礼仪场景,如相遇问候、餐厅用餐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礼仪实践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评估他们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章:音乐欣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和表达。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诗、礼、乐的观点,以及它们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诗、礼、乐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2. 掌握诗、礼、乐在个人修养中的具体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孔子关于诗、礼、乐的内在联系。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诗、礼、乐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孔子关于诗、礼、乐的观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分析诗、礼、乐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分析诗、礼、乐的实际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礼、乐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6. 总结发言:让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礼、乐在个人修养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诗、礼、乐在个人修养中作用的掌握程度,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诗、礼、乐的作用的思考,通过课后作业、总结发言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诗、礼、乐的相关论文、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自主学习课文,理解孔子观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文章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内涵。
(2)如何将文章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以及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自主学习法:用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合作探讨法:用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背景。
(2)阐述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章基本内容和主旨:(1)逐段讲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深入探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内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启发。
(1)梳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堂所学,简要概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主旨。
2. 举例说明文章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诗、礼、乐的教育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学会如何将诗、礼、乐的教育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孔子提出的诗、礼、乐的教育观念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关于诗、礼、乐的教育观念。
(2)如何将文章中的教育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篇文章的背景。
(2)阐述文章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孔子提出的诗、礼、乐的教育观念。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孔子关于诗、礼、乐的教育观念。
(2)分析文章中的实例,阐述教育观念的实际意义。
5. 实践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将诗、礼、乐的教育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生分享实践心得,互相借鉴学习。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礼、乐的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将教育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应用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礼仪、音乐艺术和文学诗歌。
这三者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诗、礼、乐这三个词语分别代表了诗歌创作、社会礼仪以及音乐艺术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展开,分别探讨和阐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句格言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来谈谈“兴于诗”。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通过用词的艺术和语言的韵律,以及深邃的意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古代,诗歌是文人雅士以及各个社会层面的人们最为喜爱和倾心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的诗体形式,这些诗作以其简洁、含蓄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友情等各种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简练而含蓄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来临,给大地带来生机和喜悦的欢喜之情。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更是传递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来谈谈“成于乐”。
音乐艺术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乐器是社会活动和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它们被用来表达社会团体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古代中国音乐被认为能够疏导人们的情绪,引导情感的表达。
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意境,使人们逃离俗世的烦恼和压力,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古代中国音乐的流传至今,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后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格言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它提醒人们尊重文学、礼仪和音乐的重要性,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文化的关注和认同,强调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诗歌的表达、礼仪的尊重和音乐的愉悦,人们可以更好地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满足,从而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句格言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摘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强调通过诗歌、礼仪和乐曲来培养人们的情感、道德和审美等方面。
兴于诗指的是诗歌、文学艺术对人们情感的启迪和陶冶,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激情和情感。
立于礼则是强调社会文明规范的遵守和尊重,乐则是指人们在音乐、艺术中感受到的快乐和美好。
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传统价值观念,注重对人们情感、道德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含义、重要性、意义、实践意义、影响、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含义是指通过诗歌的启迪和激发来培养情感、品德和修养,通过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来塑造个人品格和社会秩序,通过音乐的陶冶和享受来提升人们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这一理念强调了诗歌、礼仪和音乐在个体修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立于礼则是指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文明交往。
礼仪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秩序和规范,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是一种全面的人文教育理念,强调了诗歌、礼仪和音乐在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情感、品德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久发展。
2. 正文2.1 兴于诗的重要性兴于诗,是指通过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思维和灵感,提升个体的审美水平和修养。
诗歌作为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能够传达情感、启发思考,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兴于诗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深刻,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力。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礼仪和音乐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 讲解诗歌、礼仪和音乐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开场白:教师简要介绍课程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诗歌、礼仪和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礼仪和音乐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诗歌的力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诗歌的魅力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
2. 诗歌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诗歌在个人成长中的实例。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魅力和作用。
3.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三章:礼仪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遵守礼仪的习惯。
【教学内容】1. 礼仪的定义和内涵。
2. 礼仪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礼仪的正反面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礼仪情景模拟,培养遵守礼仪的习惯。
3.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礼仪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第四章:音乐的魅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2. 音乐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音乐欣赏:教师播放一些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2. 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和欣赏。
3. 音乐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的魅力。
第五章:综合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音乐表演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音乐表演王君赵雨蒙《论语》中的话语与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不仅在历史久远的过去,同时在当下的中国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本文将《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别与个人音乐表演中的想法联系到一起,从儒家学派的角度分析钢琴表演。
《论语》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书籍,它的教化意义和作用对于后世的人们是有深刻影响的。
《论语》的存在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有对于久远历史的承载,这本名著中饱含对于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深刻思考,更包含着对于各个领域的引导与教育意义。
本文以《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例,来谈论儒家思想背景下所解读的音乐表演。
一、“兴于《诗》”“兴于《诗》”的原本含义为:诗书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书籍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使人从中参悟得人生的意义。
这句古文的原含义则是告诫我们要从诗书中汲取知识,多多阅读书籍,可以从中收获人生的大道理。
[1]但是我们结合音乐表演的方向来分析这句话,则是转换了角度来告诉我们,演奏者在演奏的基础上,更要多听多看与乐曲有关的音乐书籍、录音等等。
一个好的演奏者面对一个乐谱,不仅仅是要将其中的音符正确地弹奏出来,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中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与音乐的内涵。
乐曲作为作曲家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的存在并不只是音符的拼凑。
乐曲中的音符、乐句与乐段可以说是一本书籍中字符、句子与段落的形象化,它们的存在都是拥有具体内涵的。
笔者是钢琴专业,所以会将音乐更多的关注在钢琴方面。
曾经通过推荐阅读过一篇文章,名为《古典时期钢琴作品演奏中的力度——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14/2)为例》。
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是对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曲的力度层次方面做出分析。
作者从多方面解析力度问题,其中看到的第一章内容便是基于乐谱之上的表演研究概述。
作者认为在演奏乐曲时要阅读有关乐谱版本以及演奏关系方面的书籍,以现在的学识和了解无法对乐曲做出最贴近时代和作者思想作出正确的解剖,因此我们需要从阅读相关时代的书籍建立乐曲与演奏者之间的联系。
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基本思路]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
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
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课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一、《第六(悲怆)交响曲》二、《长江之歌》[教学目标]: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整理积累有关文言实词、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彬彬”等的含义。
【教学准备】诵读法,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前3分钟:《锦瑟》(李商隐)二、阅读与鉴赏:《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周国平)三、新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0—25章)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并列)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就)以学文(8)。
”[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本章谈孝悌的问题。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意思是内心无邪念。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1)也,宁戚(2)。
”[注释](1)易:同“益”,太过,过分。
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
一说谦和、平易。
(2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
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
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
倩,笑得好看。
兮,语助词,相当于“啊”。
盼: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
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
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过分,放荡),哀而不伤(损伤)。
”[注释](1)《关睢》:《诗经》的第一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评析]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
《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拓展:诗人往往于香草美人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苏轼之“望美人兮天一方”辛弃疾之“众里寻他千百度”柳永“为伊消得人憔悴”等。
子谓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尽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矣,又尽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也;”谓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评析]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
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
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子曰:“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胜文(文采,经过修饰的)则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文胜质则史(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文质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然后君子。
”(03全国卷18题默写1)[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子在齐闻《韶》(舜时古乐曲名),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主谓之间)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
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这也正是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想的体现。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开始。
”棘子成(卫国大夫。
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
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犹犬羊之鞟。
”[注释](1)棘子成:。
(2)驷不及舌:(3)鞟:。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
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
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评析]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这是君子之所为。
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不亲近,不偏爱)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兴:激发感情的意思。
一说是诗的比兴),可以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可以群(合群),可以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迩(音ěr,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