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流动——以黄淮海区.

合集下载

食物链养分流动特征及其评价

食物链养分流动特征及其评价
马林,2009
食物链养分流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N and P flow in food chain is the key process for nutrient management
• N and P effects is greatly depended on Resource their flows and use efficiency in food chain • Food demand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ir flows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hina
Crop Production 8.3
Hou et al, 2013
Water 0.36
+ 0.37
Water 0.73
+1.25
Water 1.98
+0.85
Water 2.83
Unit: Million tonne (Mt)
养分环境流量及其相对贡献-P
Phosphorus losses
3
2.5 Amounts of P losses(Mt)
Crop Production 46.1
Hou et al, 2013
Water 3.3
+ 2.8
Water 6.1
+ 5.6
Water 11.7
+3.5
Water 15.2
Unit: Million tonne (Mt)
Nitrogen flow in the food chain of China
The change of N flux (Mt)
9 8 7 6 5 4 3 2 1 0 1980 1990 2000 2010 Cropland 100 90

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2024年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2024年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2024年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体内缺乏铁,血红蛋白不能合成导致的B.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Mg2+影响光合作用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CaCO3是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食盐加碘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其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B.变形虫的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C.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生命系统的各层次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3.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施用的氮素多于生物固定的氮素D.农田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4.据报道,近日美国人罗伯特·杨被判罚1.05亿美元,当庭承认其“酸碱体质理论”为骗局。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健康体质为碱性体质,摄入碱性食物可改善体质B.许多慢性病、癌症及亚健康状态都与酸性体质有关C.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进食不会导致内环境pH明显上升或下降D.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人体液pH都在7.35以下,属于酸性体质5.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动物都同时存在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B.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同时作用时间也长C.下丘脑的细胞能分泌激素,也能产生神经递质D.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清除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6.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A.努力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D.延长食物链,消耗能量环节增多,降低能量利用率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都能接受激素分子的信号B.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在内膜上合成ATPC.浆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参与抗体的加工、运输D.酵母菌和大肠杆菌都在线粒体内分解丙酮酸产生C028.(10分)T2噬菌体、大肠杆菌和肺炎双球菌都A.含有DNA和RNA B.有核糖体和生物膜C.含有蛋白质和核酸D.能独立完成DNA复制二、非选择题9.(10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25日“华华”诞生。

基于模型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流动——以黄淮海区为例

基于模型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流动——以黄淮海区为例

基于模型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流动——以黄淮海区为例马林;魏静;王方浩;高利伟;赵路;马文奇;张福锁【摘要】研究利用养分流动的方法建立区域氮素流动模型,试图分析氮素养分在区域间的流动状况.以黄淮海区为例,提出氮素调控策略.结果表明: 2005年,黄淮海区化肥、饲料、植物食物和动物食物氮素盈缺率分别为33%、-120%、38%和65%.养分势是区域食物链养分流动的原动力,此外,人口数、城镇化率、耕地面积、GDP、运输距离、运价、市场价格和政府调控等也是影响食物链氮素养分在区域间流动的重要因素.2005年,黄淮海区是化肥、食物氮素的源,而是饲料氮素的汇.北京地区无论化肥、饲料和食物氮素都为汇.北京地区单位耕地承载外地区调入的氮素养分负荷为872 kg/hm2.即使这些养分全部在本区域返还农田还存在很大的环境风险.因此,对环北京都市圈食物链氮素养分应该进行区域间协同管理.【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1【总页数】9页(P475-483)【关键词】黄淮海;驱动机理;养分循环;养分资源管理;模型【作者】马林;魏静;王方浩;高利伟;赵路;马文奇;张福锁【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保定,071001;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北京,100094;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保定,071001;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北京,100094;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保定,071001;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北京,10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Q148;Q988氮素作为蛋白质的重要组分,是植物、动物和人类都必需的营养元素,它在“农田-畜牧-食品-家庭”这一食物链养分流动体系中的适量供给是保证粮食增产和人类健康的基础;此外,由于区域氮素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导致大量养分在区域间频繁流动。

农作学_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农作学_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农作学_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黄淮海地区气候温和,光能较充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宜于一年()熟。

答案:二2.连作会导致营养物质的偏耗。

答案:正确3.发展农业生产只需关心能否高产,环境保护可暂不考虑。

答案:错误4.《农作学》这一学科要以()观点安排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兼顾多个农业生产环节。

答案:全局性和整体性5.水蚀也称水土流失,是由水力作用造成的土壤侵蚀。

答案:正确6.防治风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答案:正确7.过量施肥不属于农田污染。

答案:错误8.地貌不会影响到光、热、水、土、肥等条件的重新分配,从而也不会影响作物的分布。

答案:错误9.轮作可以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答案:正确10.复种通过延长光合时间、扩大光合面积来提高年光能利用率,实现作物高产。

答案:正确11.熟制是国际上对耕地利用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答案:错误12.粮食作物结构是指粮食作物内部各种作物面积、产量与产值的比重。

答案:正确13.生物培肥是地力培肥的强化途径。

答案:错误14.一般认为单位面积总经济效益最大时的施肥量就是经济最佳施肥量。

答案:正确15.少耕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答案:正确16.污水灌溉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可以大力推广不加监控。

答案:错误17.盐渍土是盐土、碱土和各种盐化土、碱化土的统称。

答案:正确1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能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这也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

答案:正确19.农业城镇化意义重大。

答案:正确20.种植大户是未来农业的主人。

答案:错误21.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

答案:正确22.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正确23.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

答案:正确24.撂荒制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可持续性的能值评估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可持续性的能值评估

第24卷第6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4 No.6102 2008年6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Jun. 2008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可持续性的能值评估张洁瑕1,2,郝晋珉1※,段瑞娟3,严茂超4(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3.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银川 750021;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摘 要:该文利用能值模型对黄淮海平原17 a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随着外界输入系统能值的增加,渔业子系统和家畜子系统能值产出趋向增加,但总能值产出呈下降趋势,各类能值效率也是如此。

系统能值指标讨论表明系统的发展正趋向于依靠石化能源和经济资源的投入,系统能值投资率不断提高;能值产出率有所下降,但均大于1,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0.27),其中2000年总能值产出高达1.856×1024sej,相当于3.640×1011EM$,高于区域农业产值6.410×1010地;环境负荷率趋向增加,2000年(3.79)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可持续性指数趋于下降。

最后建议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提倡动植物多样性培育,以优化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可持续性;能值评估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8)-6-0102-07张洁瑕,郝晋珉,段瑞娟,等.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可持续性的能值评估[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6):102-108.Zhang Jiexia, Hao Jinmin, Duan Ruijuan, et al. Emergy assessment on success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o-ecosystem in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6):102-10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日益受到关注,怎样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黄淮海平原区不同农作措施下耕层土壤有机质矿化与CO_2排放估算

黄淮海平原区不同农作措施下耕层土壤有机质矿化与CO_2排放估算

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10):2035-2042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黄淮海平原区不同农作措施下耕层土壤有机质 矿化与CO 2排放估算 雷宏军1,2,李保国1,白由路3,黄元仿1,李科江4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45008;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4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衡水 053000)摘要:黄淮海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小麦-玉米1年2作是其主要种植制度。

集约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与管理对粮食可持续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应用修正的碳固持CQESTR模型,对黄淮海平原7个独立肥料长期定位点76个处理的10~20年土壤有机碳动态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受有机物料还田水平的影响,黄淮海平原区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SOM)年矿化速率差异较大,不同试验点多年平均最低值为2.16%,最高值为5.95%,各试验点平均而言,最低值仅占最高值的54.2%;这一数值随化肥用量和有机肥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SOM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耕层土壤CO2排放通量最低值为337.1 gCO2·m-2·a-1,最高值为2 144.3 gCO2·m-2·a-1;各试验点多年平均而言,最低值仅占最高值的31.9%。

统计分析表明,作物年产量增加1 t·ha-1时,耕层SOM矿化排放通量提高96.5 gCO2·m-2·a-1,耕层SOM矿化速率提高0.22个百分点;土壤年表观呼吸通量不仅反映土壤生物和植物代谢活动强度,还直观反映出耕层SOM的年矿化速率。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有机物投入;模拟;CQESTR模型Estim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in the Plough Layerand CO2 Emission Under Different Farming Practices in China’sHuang-Huai-Hai PlainLEI Hong-jun1, 2, LI Bao-guo1, BAI You-lu3, HUANG Yuan-fang1, LI Ke-jiang4(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2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08; 3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4Dryland Farming Institute of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Forestry Sciences, Hebei 053000 )Abstract: Huang-Huai-Hai plain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 for grain production with winter wheat-summer corn rotation inone year as its dominating cropping system in China.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dynamics and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soils is significant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10-20-years data of 7 independent long-term soil fertility andfertilizer efficiency experiments total in 76 treatments, SOM dynamics in the plough layer were simulated by the modified CQESTRmodel. The results shows: the SOM mineralization rate (MR) in the plough layer increases with the magnitudes of annual organicinputs, indicating improvement in SOM quality, the inter-annual mean value of which ranges from 2.16% to 5.95% in the 76 treatments; at the respective sites the inter-annual mean MR of minimum is 54.2% that of maximum.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ofSOM will rise upon the increment of inorganic manure and/or organic manure applied. The inter-annual mean carbon dioxide flux(F CO2) mineralized from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plough layer ranges from 337.1 g CO2·m-2·a-1 of minimum to 2 144.3.7 gCO2·m-2·a-1 of maximum, on the average the mean F CO2 of minimum is 31.9% that of maximum at the respective sites. Statisticalanalysis shows that MR enhances 0.22 percent point and F CO2 enhances 96.5 g CO2·m-2·a-1 when annual crop yield increases 1 t·ha-1;收稿日期:2005-04-2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20A14C02)和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IRT0412)作者简介:雷宏军(1975-),男,湖北大冶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食物网的初步研究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食物网的初步研究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食物网的初步研究欧志吉;姜启吴;左平【摘要】运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来源,示踪了食物网的主要碳流途径,提出了估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的新模型并进行了相应计算,最终构建了江苏滨海湿地简化食物网模型.主要结论:(1)主要初级生产者的δ13C介于-28.856×10-3与-10.952×10-3之间,δ15N介于1.219×10-3与6.496×10-3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消费者个体的δ13 C介于-27.564×10-3与-11.641×10-3之间,δ15N介于4.462×10-3至10.339×10-3之间;(2)研究区生态系统可以划分成潮间带和潮上带两个亚生态系统,其中潮上带的主要食物源为芦苇,潮间带的主要食物源为互花米草及微体藻类,盐蒿对两个亚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食物贡献率,但均不高.(3)研究区的大型底栖生物及草食性哺乳类大部分占据第二营养级;(4)研究区动物可以划分为8个主要功能类群,即植食性哺乳类、植食性昆虫、鸟类、淡水游泳类、成水鱼类、底内动物、底上动物以及浮游动物.总之,潮间带动物比潮上带动物的食物组成多样性略高,与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基本吻合.另外,潮间带生物的食物竞争十分激烈,光滩上分布有一定重叠的优势种并存在一定的食物生态位分化.%It was analyzed that δ13 C and δ15 N of plants, animals and faeces, then built up a simplified salt marsh food web model in Yancheng coastal salt marshes, Jiangsu Province. The main results showed: (1) Theδ13C value of primary producers are between-28. 856 × 103 and- 10. 952× 10-3, and the δ15 N are between 1. 219 × 10-3 and 6. 496 ×10-3 ,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δ13 C value of consumers are between- 27. 564 × 10-3 and -11.641× 10-3, and the δ15 are between 4. 462× 10-3 and 10. 339×10-3; (2) The ecosystem of Yancheng coastal marshes can be dividedinto intertidal sub-ecosystem and supratidal sub-ecosystem, and the main food source of supratidal belt is Phragmites australis, while in the intertidal belt are Spartina alterniflora and micro-algae, Saudea salva contributes to both the two sub-ecosystems but with low contribution; (3) Most of the large herbivorous mammals and benthic organisms in Yancheng coastal marshes occupy the second trophic level; (4) The animals living in Yancheng coastal marshes can be divided into 8 major ecological groups as herbivorous mammals, herbivorous insects, birds, fresh-water swimming animals, salt-water fishes, endofauna, epifauna and zooplank-ton. Therefore, the diversity of animal food composition of the intertidal belt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pratidal belt. The food competition between intertidal animals was very intense,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which overlapped on the bare belt have a slightadj food niche differentiation.【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3(035)001【总页数】9页(P149-157)【关键词】碳同位素;氮同位素;江苏盐城滨海湿地;食物网【作者】欧志吉;姜启吴;左平【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231 引言生物有机体在长期代谢过程中,稳定同位素会以一定规律发生分馏,生物的食性以及营养级等众多信息被保留在稳定同位素中[1-2]。

生态学公式

生态学公式

生态学公式1-40(总7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目录涡度协方差技术测定CO2通量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逻辑斯缔方程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的计算公式中华鲟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计算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测量不确定度菹草生长动力学模型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增强植被指数计算公式土壤敏感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基于进化博弈的理论模型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的构建区域氮素流动模型遗传神经网络模型蚧虫群落与天敌功能团的时空动态计算公式生态压力指数评价模型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分析尖角突变模型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算公式生态学理论中指标计算公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持水量计算公式点格局分析中边缘校正的一种新算法土壤质量退化指数热值与碳含量计算方法种群增长参数计算公式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计算公式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体系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N2O累积排放量与温度拟合方程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预测模型证据权重模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的回归方程生态经济效益能值分析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计算公式均方根差和D-index系数计算公式NDVI时序数据平滑处理方法丹顶鹤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计算公式涡度协方差技术CO 2通量1背景森林林冠下层的CO 2通量和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森林不同高度的CO 2通量进行观测有助于解析冠层CO 2通量的来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量化并预测森林植被对大气组分及气候的影响。

利用箱式法观测技术,可以确定低矮植被及土壤与大气间CO 2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异特征。

然而,箱式法通量观测会受到植被高度的限制,并且受箱内气温、湿度、压力以及箱内空气混合程度的影响,这一观测技术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1]。

近年来,涡度协方差技术(eddy covariance ,EC)被逐渐应用于观测具有明显分层结构(well-defined understory)的森林生态系统冠层及林冠下层的CO 2通量[2]。

第三章 物质流分析与能流分析

第三章 物质流分析与能流分析

产业生态学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2013年02月主要内容课程介绍——导论产业生态学基础—概念、理论产业生态学技术与方法——LCA技术与方法—物质流分析、为环境而设计产业生态学实践—绿色化学产业生态学实践—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园产业生态学管理与政策第三章物质流分析与能流分析1.物质流分析及其理论基础2.基于通量的物质流分析(MFA)3.基于单一物质的物质流分析(SFA)4.能流分析1、概述: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活动中物质流动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物质流分析主要研究物质的流动规律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有很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产业代谢的可持续性。

自然生态系统能量物质经济系统分析类型Ⅰ-基于通量的Ⅱ-基于单一物质的(元素)基本策略毒性降低和污染减少物质减量化和生态重组主要研究对象在一定企业、部门或在某一个国家内,与单位物质或原料流动相关的特定环境问题(物质如Cd 、Cl 、CO 2、CFCs 等,原料如木材、煤、生物质等)与物质或原料流动的数量和结构相关的环境不可持续性问题基于环境可持续性的物质流分析类型MFASFASFA:主要研究物质向环境排放的主要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过程,研究产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存储、流动以及这些物质在环境中的最终浓度等。

1研究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流动——可能导致重大环境问题(如食物链累积)3研究碳的流动——它与全球变暖有关2研究营养物质的流动——它们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4研究能源物质、塑料、木材、生物质以及金属等流动——它们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重金属营养物质碳其它MFA:主要研究特定经济部门或区域的物质流数量和结构是否可持续。

如对建筑业的物质或原料流动的研究;对城市、区域甚至国家层次经济系统中部分物质流以及物质需求总量等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得到一些环境压力指标,并以此来描述区域代谢的结构特征图:城市区域总体物质流分析和平衡无数水流和其它物质流或者以循环的方式被利用,或者离开城市,亦即被排放掉海水资源流动模型理论基础物质流分析与能流分析|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基础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来源于对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分析质量平衡定律:物质输入量=物质输出量+物质储存量:消费——“效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基于LCA的物质流分析主要适用于对生物质或非生物质原材料以及初加工产品的研究。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

其中,能量的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能量的流动以及相关的模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并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

能量最初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和转化为化学能。

这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

植物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生物质,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作为热能。

其他生物(如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将其生物质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和物质。

这一过程构成了食物链的基本模型,能量从一级消费者(植物)转移到二级、三级消费者(其他生物)。

基于这一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

在食物链中,一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仅仅是二级消费者能量的一部分,而二级消费者又仅仅将其中一部分能量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释放其余的能量。

这个过程将会导致能量的逐级损失,能量的流动呈现金字塔状分布。

能量流动的模型不仅包括食物链的垂直方向,还可以考虑水平方向上的能量转移。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能量可以通过多种路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这样的复杂交错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即使某个环节受到一定破坏,能量依然可以通过其他路径流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除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还存在能量的非生物转移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以及能量的释放等等。

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建模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并不仅仅限于量化能量的转移和损失。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还与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例如,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和转移过程。

因此,能量的流动还需要与物质的循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高中生物——食物链

高中生物——食物链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来维持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 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 统一整体。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范围 能量流动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往复循环、全球性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思考:
1、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 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 响?
破坏碳循 环的平衡 大气中CO 2 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加快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 威胁。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 慢上升的现象。全球地表气温的最新分析表明,在过去的100多 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0.6 ℃。
旧课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 • •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总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来源:同化上一营养级。 去路:(以热能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 自身呼吸消耗 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同化; 分解者所利用; 未被利用。 • 渠道:以食物链为渠道,沿着各个营养级 依次流动。 • 终点: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
蛋白质

硝酸盐

大气中的N2 ③


思考:
尿素

1、从生物类型来看,完成过程①②③的分别是 __________菌、________菌、__________菌
蛋白质


硝酸盐
⑥ ②
大气中的N2 ③

尿素

生态学公式1-40

生态学公式1-40

《生态学报》公式目录序号年度期刊号标题公式内容1 2009 (1) 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下层CO2通量对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涡度协方差技术测定CO2通量2 2009 (1) 逻辑斯缔方程在研究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及生命起源问题中的应用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逻辑斯缔方程3 2009 (1)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的计算公式4 2009 (1) 中华鲟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计算与分析中华鲟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计算5 2009 (1)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浙江毛竹胸径分布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测量不确定度6 2009 (1) 透明度胁迫对菹草(Potamogetoncrispus)生长的定量影响及其生长动力学模型菹草生长动力学模型7 2009 (1)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探讨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8 2009 (1) 滇南地区植被景观时空异质性及其成因增强植被指数计算公式9 2009 (1) 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土壤敏感性指数的计算公式10 2009 (1) 公平规范与自然资源保护—基于进化博弈的理论模型基于进化博弈的理论模型11 2009 (1) 基空间相邻的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的构建及应用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的构建12 2009 (1) 基于模型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流动—以黄淮海区为例区域氮素流动模型13 2009 (1)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成都市人均生态足迹预测遗传神经网络模型14 2009 (1) 间作牧草枣林蚧虫群落及其天敌功能团的组成与时空动态蚧虫群落与天敌功能团的时空动态计算公式15 2009 (1) 近40年来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压力动态分析生态压力指数评价模型16 2009 (1)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分析17 2009 (1) 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尖角突变模型18 2009 (1)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其减排潜力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算公式19 2009 (1) 水土保持型牧草苇状羊茅(Festucaarundinacea Schreb)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生态学理论中指标计算公式20 2009 (1)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能价值评估方法21 2009 (2) 川西亚高山林区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征持水量计算公式22 2009 (2) 点格局分析中边缘校正的一种新算法及其应用点格局分析中边缘校正的一种新算法23 2009 (2) 应用土壤质量退化指数计算松嫩盐碱草地土壤营养位土壤质量退化指数24 2009 (2) 小兴安岭主要树种热值与碳含量热值与碳含量计算方法25 2009 (2) 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 Daday)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种群增长参数计算公式26 2009 (2) 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27 2009 (2)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计算公式28 2009 (2)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体系29 2009 (2)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30 2009 (3)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31 2009 (3) 黄绵土N2O排放的温度效应及其动力学特征N2O累积排放量与温度拟合方程32 2009 (3) 基于光温的温室多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预测模型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预测模型33 2009 (3) 基于证据权重法的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证据权重模型34 2009 (3) 瓯江口春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的回归方程35 2009 (3)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经济效益能值分析生态经济效益能值分析36 2009 (3) 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计算公式37 2009 (4) 站点CERES-Rice模型区域应用效果和误差来源均方根差和D-index系数计算公式38 2009 (4) 过去20年中国耕地生长季起始期的时空变化NDVI时序数据平滑处理方法39 2009 (4) 点格局分析函数的边缘校正及其在昆虫种群格局分析中的应用点格局分析函数的边缘校正40 2009 (4)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Grus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丹顶鹤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计算公式目录涡度协方差技术测定CO2通量原始生物大分子动态的逻辑斯缔方程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的计算公式中华鲟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计算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测量不确定度菹草生长动力学模型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增强植被指数计算公式土壤敏感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基于进化博弈的理论模型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的构建区域氮素流动模型遗传神经网络模型蚧虫群落与天敌功能团的时空动态计算公式生态压力指数评价模型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分析尖角突变模型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算公式生态学理论中指标计算公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持水量计算公式点格局分析中边缘校正的一种新算法土壤质量退化指数热值与碳含量计算方法种群增长参数计算公式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计算公式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体系基于结构洞理论的产业生态群落关联度赋值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N2O累积排放量与温度拟合方程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预测模型证据权重模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的回归方程生态经济效益能值分析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计算公式均方根差和D-index系数计算公式NDVI时序数据平滑处理方法丹顶鹤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计算公式涡度协方差技术CO 2通量1背景森林林冠下层的CO 2通量和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二) 生态工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二)  生态工程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二)生态工程一、基础题点练1.下列实例与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匹配最恰当的是()A.中国传统农业——物种多样性原理B.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包孕吴越的太湖中水葫芦泛滥——协调与平衡原理D.水乡的桑基鱼塘——整体性原理解析:选C中国传统农业主要应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养分稀少的深海有物种丰富的珊瑚礁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包孕吴越的太湖中水葫芦泛滥主要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桑基鱼塘主要应用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2.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中,错误的是()解析:选D D项所述内容是在追求生态效益时必须考虑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是整体性原理。

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理解,错误的是()A.我国“三北防护林”运用物种多样性原理,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B.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应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工程学原理等C.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可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恢复其生态功能D.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布局时,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解析:选A我国“三北防护林”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没有完全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办事,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例如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没有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单一种植了大片的樟子松林,导致松毛虫肆虐,很多地方的樟子松因此奄奄一息。

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解析:选C用蛆蛹粪便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能量是不能循环再利用的。

5.“生态农业”是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下面为一个“生态农业”的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农业”涉及的原理有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等B.在池塘生态系统中,鱼苗的放养最好控制在K/2左右C.蚕、鸡等生物属于消费者D.沼气池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模型构建

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模型构建

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模型构建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关系,并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科学家们借助模型构建的方法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物质循环过程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这些循环过程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和物理过程相互作用,保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1. 水循环:水循环是海洋物质循环的基础。

阳光的照射使得海水蒸发为水蒸气,随后形成云层并下降为降水,最终进入海洋,完成一个循环。

2. 碳循环:海洋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储库之一。

海洋表面的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碳。

当这些海洋生物死亡或被捕食后,它们的有机碳会沉积到海底,逐渐形成碳酸盐岩。

3. 氮循环:氮循环主要由氮固定、氮沉降和氮释放三个过程构成。

海洋中的一些微生物可以固定氮气并将其转化为有机氮,进而进入食物链中。

当这些有机氮被分解后,氮会以氨或硝酸盐的形式回归海洋。

4. 磷循环:磷是生命必需的元素,它在海洋中的循环过程与氮循环类似。

磷酸盐进入海洋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再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

当这些生物死亡或排泄时,磷酸盐会富集到海洋底部。

二、生态平衡模型构建为了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关系,科学家们借助数学模型构建的方法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1. 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是最常见的海洋生态系统模型之一。

它基于一系列微分方程描述物质循环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通过模拟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 输入-输出模型输入-输出模型使用数值方法和观测数据来估计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输入和输出。

通过测量和监测不同环境中物质的浓度和通量,可以推断物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过程。

3. 食物网模型食物网模型描述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生命的之网了解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与能量流动方式

生命的之网了解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与能量流动方式

02 生物间的食物链 关系
食物链的定义与组成
食物链定义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它描述了生物之间捕食与 被捕食的关系。
食物链组成
食物链通常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生物组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如植物,它 们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消费者是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动物 ,它们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残
能量流动平衡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遵循一定的规 律,即能量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 递时逐渐减少,保持能量流动的平衡 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人类活动对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影响
破坏生态平衡
人类过度捕猎、捕捞、砍伐等行为会破坏食物链的完整性,导致 生态系统失衡。
污染环境
工业污染、农药使用等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 物生存和繁衍,进而影响食物链和能量流动。
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研究涉及生 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 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加强多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食 物链和能量流动研究的深入发 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引入外来物种
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引入,这些物种可能会成为优势种 ,破坏原有食物链的平衡。
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生态意义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食物链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稳定与平 衡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生物多样性
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种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生物 网络,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03 能量流动方式
太阳能的输入与转化
光合作用
01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

《食物链》 学习任务单

《食物链》 学习任务单

《食物链》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2、掌握食物链的类型和特点。

3、认识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分析食物链中断或破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1、食物链的定义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它反映了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食物链的组成成分(1)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如绿色植物、某些细菌等。

(2)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可分为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等。

(3)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如细菌、真菌等。

3、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如草→兔→狐。

(2)腐食食物链:以死亡的动植物遗体或排泄物为起点,如枯枝落叶→蚯蚓→鸟。

(3)寄生食物链:以寄生生物与寄主之间的关系形成,如跳蚤→猫。

4、食物链的特点(1)单向性:食物链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不可逆转。

(2)营养级递减:沿着食物链,能量和物质逐渐减少,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和能量含量越低。

(3)富集作用:某些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浓度增加。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途径,使能量从生产者传递到各级消费者。

(2)物质循环的载体:生物体内的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3)维持生态平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保持物种数量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6、食物链中断或破坏的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某些物种可能因食物来源缺乏而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2)生态系统失衡:破坏食物链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如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下降等。

三、学习资源1、教材:《生态学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章节。

2、网络资源:科普网站、生态纪录片等。

基于心智模型进阶的高中生物学建模教学实践——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学时)”为例

基于心智模型进阶的高中生物学建模教学实践——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学时)”为例

基于心智模型进阶的高中生物学建模教学实践——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学时)”为例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21)黄小斌[摘要]学生解答高考生物学试题时,会因画不对能量流动示意图而不得分,这一情况暴露出以下问题: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性弱,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的焦点内容;缺乏真实情境的承载,学生难以吸纳自身已有的经验,无法有效建构模型;学生死记硬背静态模型,学习思维层次低。

在进行建模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引发情感共鸣、搭建分析支架、提供循证机会、设计拓展活动,突破朴素模型的隐蔽性、实现建模教学的生成性、关注混合模型的变化性、凸显科学模型的实用性,让学生获得“真素养”。

[关键词]心智模型;建模教学;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3)17-0077-04一、问题提出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生物学试题第31题第(2)问要求学生画出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考后官方质量分析数据显示,全广西考生该题的平均分为4.67分,得分率仅为5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就有,教师在课堂上也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但学生还是画不对、不得分。

高考评价理念已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转变。

这不得不引起反思:课堂上教师怎样教、怎样引导学生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素养”?二、原因剖析高考生物学试题要求学生画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就是在考查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时,是否习得建模技能,形成科学思维素养。

学生画不对能量流动示意图而不得分,暴露出以下问题。

其一,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性弱,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的焦点内容。

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被辅导书“牵着鼻子走”,辅导书中的习题考什么上课就讲什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练习中出现大量的能量计算题,因此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选用了很多繁杂的计算题,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计算过程进行讲解,弱化了对能量流动过程的梳理和归纳。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模拟分析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模拟分析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模拟分析高如泰;陈焕伟;李保国;黄元仿【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6(039)003【摘要】[目的]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域,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模拟模型对区域农田土壤水氮行为进行模拟和评价.[方法]建立和验证土壤水、热、氮和作物生长联合模型并与GIS相结合,在1999~2000年黄淮海平原的农村社会经济和土壤、气候等条件背景下,对冬小麦生长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和氮素损失量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区域模拟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氮素利用效率(NUE)及土壤氮素淋失情况的空间分布在各地貌区之间有明显差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1 m土体的氮素淋失量与灌水和降水量、施氮量、土壤饱和导水率(K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WUE与施氮量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降水和灌水量、Ks呈极显著的负相关;NUE与降水和灌水量、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施氮量、Ks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结论]黄淮海平原区域农田土壤水氮行为受自然条件和农田管理措施的显著影响,其空间分布规律可利用基于GIS的过程模型进行模拟和评价.【总页数】11页(P552-562)【作者】高如泰;陈焕伟;李保国;黄元仿【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保定,07100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相关文献】1.应用农业生产系统模型分析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农田水氮利用效率Ⅱ:模型的模拟验证与情景分析 [J], 韩琳琳;任理2.夏玉米生长期黄淮海平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模拟分析 [J], 高如泰;陈焕伟;李保国;黄元仿3.黄淮海平原土壤水分模拟与灌溉优化分析—以安阳地区为例 [J], 刘厚凤4.黄淮海平原播前土壤水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高阳;邱新强;巩文军;段爱旺;王景雷;孟兆江;孙景生5.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期旱情分析 [J], 赵昕奕;刘继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例子

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例子

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例子基于结构的能量流动理论是通过对能量的合理分配,控制和优化不同的生物物种之间的能量流动来优化食物网结构的。

能量流动是生物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通过这些方式,植物和动物在所有生态位中进行进化。

通过保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的平衡来调节系统中所需的能量。

这将影响生物多样性、食物网络、气候和物种,以及其他环境。

因此,生物食物链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不同类型的生物组成。

其能量是通过控制和优化其他生物来控制和优化能量流动(并最终转变为生物功能)。

通过这种控制方式,影响食物网结构和能量传输过程以实现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功能和环境(生态系统)功能相适应从而维持生物圈稳定。

生态系统能量管理系统一般被称为动态优化系统或多过程优化系统(DMP)。

本文将阐述动态过程中生物系统发生能量流动过程中食物网成分发生作用生成能量以及生物系统维持功能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

通过对各种不同情况下能量流动机制进行调节,实现食品网健康、持续和优化(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食物链中所有生物在生态模式下所发挥作用机理,以及能量流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案例。

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动态和非动态能量之间是否有内在关系?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小实验来验证讨论这些理论模型;并从一系列对生物学有影响的例子中阐述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帮助生物圈维持和优化食物网能量管理系统结构和功能行为。

本文将通过介绍各种与上述活动相关的微观能量流动过程分析为基础来解释生物网系统维持生物链健康所需能量流动特征。

一、非动态能量现象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控制技术主要包括:(1)能量转换技术(即能量和物质能量之间的转换过程);(2)能量的分配;(3)能量运输;(4)细胞物质合成;(5)细胞组织;(6)细胞能量储存;(7)细胞分裂过程;(8)生物过程;(9)细胞外电子传递和运输;(10)其他生物物质和生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以及非动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