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鹤壁市山城区第七小学张俊瑞吴尚摘要: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关键词: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矫正正文:一、题目本课题名称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预防、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行为习惯。

二、课题的提出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或“信号”,但又未达到违法犯罪地步。

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

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征兆,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

小学阶段不仅是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是一些不良品德滋生和蔓延的高峰期,也是最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经济状况日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在日常教育中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

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缺乏礼貌、不守纪律、冲动、懒惰、欺凌、撒谎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对班级和校园氛围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矫治策略。

一、了解根源和监测信号了解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源对于采取目标导向和针对性的矫治策略至关重要。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来源于多方面,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

个别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家庭矛盾等问题,从而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日常表现,并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监测。

监测信号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学习成绩的下降、冲突和争吵的频繁发生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信号,教育者才能及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并采取相应的矫治策略。

二、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建立正面激励机制是矫治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策略之一。

小学生天性活泼,通常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

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赞美、鼓励和奖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展示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面激励机制可以包括日常的口头表扬和奖励,如班级上的好学生奖、优秀作业奖等。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和比赛,以鼓励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和表现。

通过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孩子们会获得积极的回报和认可,从而更加乐意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三、加强教育沟通教育沟通对于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长应该与学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惑。

通过有效的沟通,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

在教育沟通中,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尽可能在日常教育中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导读:本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智泉(浙江省瑞安市湖岭镇鹿木学校)摘要:根据长期从事学校德育工作及兼任学校“心之桥”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人员的实践经验,从分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分类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则及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成因;分类;辅导原则;辅导策略不良品德行为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国内外的大量调查表明:13至15岁是初犯不良品德行为或初犯劣迹行为的高峰年龄。

大致上可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去考察。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1.家庭因素破碎家庭的影响:单亲家庭或父母感情不和睦等,易使子女产生焦虑、恐惧、沮丧、怨恨的心理,从而产生反抗、犯过的行为。

2.学校因素课业太重或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造成学生身心的过度疲劳或者自暴自弃。

3.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奢侈浮华、追逐金钱游戏、投机取巧等风气,诱导学生竞逐物欲,误入歧途。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分类根据徐澄清教授多年的经验,将不良品德行为分为六类:(1)外向性行为问题:如逃学、伤害等。

(2)内向性行为问题:畏缩、自杀行为等。

(3)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理想,低成就等。

(4)偏畸习癖:吸吮拇指、酒瘾等。

(5)焦虑症候群:紧张、歇斯底里等。

(6)精神病症候: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三、不良品德行为的辅导策略1.对不同对象的辅导措施(1)对学生实施个别辅导。

(2)对家长实施辅导:充实或改善家长的辅导,以协助预防或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3)改善或安排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减少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实施不同的辅导(1)对外向性的攻击、冲动反应型,可应用明显的规范去要求或限制学生的行为。

(2)对内向性的退缩反应型,可用和蔼、亲善、关怀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作善意的接受及反应。

(3)对恐惧、焦虑反应型,可安排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并得到鼓励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

《学生不良道德倾向与心理行为矫正策略研究》阶段总结

《学生不良道德倾向与心理行为矫正策略研究》阶段总结

《学生不良道德倾向与心理行为矫正策略研究》阶段总结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无原则的表扬,过多、过分的表扬不利于孩子成长。

要让孩子有是非观,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能在虚伪中生活“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严爱结合,刚柔相济”,“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习惯,应加强言语上的说服教育,突出语言的情感性、科学性。

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唠叨叨;要有情感性,切忌空话、大话;做到“事先备课”,切忌盲目性;切忌脱离实际,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在以身立教上,应以行导行、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美求美、以情动情、以性养性等。

而柳南中学小学部养成教育现状究其原因如下:一、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现在的家庭结构大多是“四二一”结构,即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小孩构成的家庭关系,6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必然使小孩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隔代溺爱,使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也难以进行,更重要的是农村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谈不上具有科学育人的观念,即使是年轻的父母,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更新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

二、父母外出打工普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目前农村中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有的父母尚且能早出晚归,对孩子还能起到一点督促的作用,而更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对孩子的管理是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习惯表现和学习状况,而越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越是不说实话,明明是考试不及格,他也说成良好甚至优秀,一骗而过,对家中老人是一哄二蒙,长此以往,在习惯和成绩两方面都成了问题。

三、独生子女的客观现象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现在的小学生乃至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对环境的过度依赖,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没有独立性的实验机会,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去获得每一项新的经验,依赖父母的保护去抵御危险,靠父母的暗示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独生子女最终失去了“自我”,而实际上,过多的保护束缚了少年儿童的活动自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行为不规范,难以承受严格的训练,听不进家长有益的劝告,也不听老师的教导,其依赖性、反抗性、利己性、孤独性和任性便显现出来。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过失行为。

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

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品德不良是违法犯罪的前兆,违法犯罪常常是不良品德发展的结果。

因而,对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心理、行为表征由于社会影响,家庭背景以及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影响,小学生的品德不良现象则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沉默压抑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一般情况下,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平时循规蹈矩,沉默寡言。

但在学习交流或其他活动中,采取逃避,保守的方式,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即便偶尔参加也表现消极,对自己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自暴自弃。

上课时,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很少向同学问问题,老师问到他时,表现慌张,回答吞吞吐吐,对学习好的同学既羡慕又嫉妒。

其气质类型多为弱型,性格内向,怯弱,抑郁者居多,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较强,这种类型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思维保守。

2冲动侵犯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采用攻击,侵犯的方式对特定的对象,即他认为使他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物或事,做出对抗,报复,迁怒等行为,一般具有公开、爆发的特点。

对待一般同学和和睦睦,无话不谈,而对老师则封闭心扉,守口如瓶,受到批评或被老师误会,则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向老师解释,不愿同老师和解,甚至对老师怀恨在心。

其气质类型多为强型,性格外向,倔强,急躁者居多,缺乏道德思维的果断性和综合分析能力。

对自我评价往往过高,很自负。

这类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缺乏坚韧性和忍受性。

3散漫自由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缺乏责任心,参与意识不强,不愿受纪律约束。

如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打骂人、恶作剧等。

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

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

四川文理学院自考本科毕业论文(113次毕业生)论文题目: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专业名称:小学教育班级:2010级4班所在院系:四川文理学院初等教育系****:***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提交日期: 2012年4月目录一、研究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意义 (3)(一)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3)(二)是提升中小学德育的内在要求 (3)(三)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4)二、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4)(一)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4)1.攻击行为 (4)2.欺骗行为 (4)3.破坏行为 (4)4.懒惰行为 (4)5.不良嗜好行为 (4)(二)分析出现的原因 (4)1.主观原因 (5)2.客观原因 (6)三、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和途径 (8)(一)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8)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孩子 (9)2.提高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 (9)3.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 (9)4.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9)(二)学校中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9)1.开设心理咨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10)2.开设各种家校联系活动 (11)3.重视教师的作用 (11)4.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三)社会中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12)1.提高是非辨别能力 (12)2.让小学生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12)3.运用法律手段来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 (13)(四)强化家长、学校、社会的榜样示范作用 (13)四、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吴样(四川文理学院初等教育系四川达州 635000)【摘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突出,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所以,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研究是必要的。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品德行为对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不良品德的表现往往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长期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一、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第一步是要了解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可能源自多种复杂的因素,可能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与学生沟通,了解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和背后的动机,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策略。

二、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对于小学生来说,激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矫正不良品德的策略。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动力,让他们自觉地改正行为。

可以采用奖励制度,比如在学校可以设置“优秀学生”、“品德之星”等荣誉称号,家长也可以通过物质奖励或者其他方式来激励孩子改正错误。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好的品德行为将会得到认可和奖励,从而促使他们改变不良品德行为。

三、正确引导和教育在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时,引导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正确引导他们意识到不良行为的错处,并且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的行为。

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道德讲述、故事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好的品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

四、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也是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老师和家长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纠正,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不良行为。

要配合适当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从而自觉避免再次犯错。

惩罚要适度,不宜过重,过重的惩罚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使孩子产生厌学、抵触等情绪。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研究
类型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可以根据表现形式分为显性不良品德行为和隐性不良品德行为 。显性不良品德行为包括打架斗殴、盗窃、破坏公物等明显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 ;而隐性不良品德行为则包括自卑、抑郁、厌学等不易被察觉的问题。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表现及影响
表现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经常迟到早退, 不完成作业,对同学冷漠,缺乏合作精神等。此外,一些学 生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欺凌同学、打架斗殴等。
评估结果与反馈
结果呈现
将评估结果以量表、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 ,以便清晰地展示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矫 正效果。
VS
反馈与建议
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反馈,鼓励他 们的进步,同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指导 ,帮助他们更好地改正不良品德行为。
05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的展望与建议
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进一步探究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的根源和影响机制,深化对品德行 为矫正理论的理解和研究。
学校教育方法的矫正
加强德育教育
01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实施严格的纪律管理
02
学校应该实施严格的纪律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不良品
德行为。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03
学校应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预防
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社会教育方法的矫正
加强社会监督和管理
社会应该加强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学生受到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提供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应该提供公益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 奉献精神。
发挥媒体的作用
媒体应该发挥其宣传和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 知能力。

小学品德课题 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

小学品德课题 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

小课题矫正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实验教师专题研究计划阶段实验目标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实验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研究方法及措施1、首先让学生明白道理,让学生不但知道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然后积极去做。

2、严格训练,从明理到变成习惯,还需一个内化过程。

注意层次性。

对不同人训练的重点和强度有所不区别。

一种习惯的培养训练,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矛盾斗争才能成为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地在自己身上发现矛盾、解决矛盾。

3、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坚持不懈。

预计成果及时完成作业;学会预习、听课,复习巩固,养成阅读习惯。

实验工作日程安排1、准备宣传发动,提高认识;(9月25日前)2、实验研究——观察、学习、改正;(每学期一个阶段)①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良好的行为习惯。

3、总结。

(学年末)专题观摩、交流、研讨活动记录活动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讲人参加人员记录人活动主题及内容记录:1、活动前准备:有关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手抄报、儿歌、学生作业、所用课体等大搜集,配上讲解。

2、作品展览,学生热情洋溢的讲解,透出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心和自豪。

①学生习惯儿歌诵读。

充满童真,富有节奏。

②晨读展示,感受古人豪放词风诗韵,教风严谨、扎实又轻松愉悦,既展示习惯培养又体现学习过程。

③有经验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实践经验交流。

A师生展示习惯培养以来孩子的巨大变化及欣喜感受;B问题探讨交流C目前做法的思考与展示。

(相关教师)D目前取得的成效和随之而来的新问题。

活动主题及内容记录:④学生代表表态A先强调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然后谈做法。

B具体内容办法:首先是专心听讲的习惯。

主要任务是学习,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认真听老师点拨引导,抓住新知识的生长,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

认真听他人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我们不但要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还要养成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品德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孩子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出现不良品德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们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进行矫正。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一、家庭方面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成为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力量。

1.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做孩子的良好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品德修养。

2.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

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听歌曲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品德教育。

3. 约束和引导家长对孩子的约束和引导也非常重要,适当的制定家规家训,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哪些是值得鼓励的,同时要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如何做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二、学校方面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培养品德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可以对孩子的不良品德进行有效的矫正。

1. 严格管理学校应该建立明确的纪律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

这样可以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良品德,学校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找出他们不良品德的根源,帮助他们改正。

3. 示范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品德教育活动,提出正面典范,增强学生们的品德修养。

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友爱、助人为乐等。

三、社会方面社会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社会力量对于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也是非常重要的。

1. 社会各界协助社会各界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品德教育资源,例如开办品德教育课程、举办品德教育讲座等。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原因分析及矫正首先,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会环境,父母的品德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果父母缺乏道德教育的意识,或者自身就存在不良品德,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不良品德。

此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品德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不给予适当的约束和教育,孩子容易产生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的不良品德。

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学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反之,如果学校忽视品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良品德。

再次,社会化也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社会中存在各种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良品德的影响。

此外,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也会引诱学生走向不良的品德道路。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

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品德培养,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社会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榜样和引导。

总的来说,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等方面。

矫正不良品德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2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2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在学生中经常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较差,自控能力弱,劳动观念不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等特点。

提起这些学生,大多数老师都感到头疼。

这些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的人数虽然较少,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正确教育引导他们,这些学生很容易走向极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情不通,则理不达”。

要想转化,先要感化。

靠什么?靠“情”字。

老师要亲近他们,关心他们,用爱去融化他们。

对待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品德不良的学生,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别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偏心,厌弃自己。

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

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使他们听得进、记的住,改得快。

常言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要想转化后进生,就要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采用惩罚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此时的他对你既畏惧,又疏远,根本不会把你当作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更不会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你。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就会使他们亲师、信师。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人,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

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品德不良学生一般纪律差,学习成绩差,受批评得多,往往自卑心理较严重。

作为教师一方面对他们的错误要严肃指正,绝不能故息迁就;另一方面,给予人格上的尊重,生活上的关心,态度上的热诚。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三)赌博和迷恋游戏机、电脑网吧行为
1.赌博行为 学生赌博有下列表现:
第一,参加赌博的人数多。
第二,赌博场所和赌博手段多种多样。 第三,学生赌博往往和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
影响学生赌博行为的主要因:①社会上赌博风气
的盛行,是影响学生参加赌博活动的重要原因。②从 认识方面来看,学生赌博常有糊涂认识,往往认为下 注小,是玩玩的,不算违法,对赌博的危害认识不足。 ③从动机方面看,主要有好奇心、寻求刺激、逃避和 消遣的需要、争强好胜。④从意志方面看,学生一旦 染上赌博,就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容易反复。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很重要的。在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需要建立 新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越巩固,不 良行为习惯就越容易被克服。
3. 树立自信,获取成功体验
首先,要尝试着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值得 称道的地方;其次,要制造和把握机会展现自 己的专长和才干,领略成功的快乐;最后,要 经常说些自我激励和赞扬的话语。
4. 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 的行为习惯
有的学生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固然有其内 部错误的心理结构,但也与外部不良诱因有关。 学生要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考验,以锻炼与不良 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2.迷恋游戏机和网吧的行为
学生迷恋游戏机和网吧主要危害有:
①影响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
②影响学生学习。
③许多黄色淫秽和暴力内容,容易使学生走上 邪路,导致犯罪。
④还可能诱发赌博、吸烟、偷窃等不良行为。 学生上电脑网吧真正目的是浏览信息、增加见 识的并不多,而聊天、观看黄色淫秽和暴力影 片内容较为多见。
在情感和意志方面,学生容易在高兴或烦 恼时吸烟。
在动机方面,主要有:①好奇心理;②模 仿心理;③从众心理;④表现心理;⑤交往心 理;⑥解烦心理。

小学生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对策研究43

小学生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对策研究43

小学生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对策研究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再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预防与纠正。

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预防矫正的。

二、通过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不良品德的预防和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及矫正措施一、引言学生品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而,近年来,不良品德的学生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矫正措施。

二、原因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有多方面,以下将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教育对其品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家庭并没有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或者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孩子的品德出现不良变化。

比如,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放任他们作恶,缺乏正确的约束和教育;另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引导,导致孩子自由发展、道德观念淡薄;还有一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家庭纠纷等问题,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环境,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一些学校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相关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师本身对品德教育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评价机制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品德修养。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导致学生品德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给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困惑,容易产生品德观念淡薄等问题。

此外,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示范和不负责任的媒体内容,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自身因素学生个体的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有些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对道德规范缺乏敬畏之心,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影响;另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缺乏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追求,容易走上邪路。

三、矫正措施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1.家庭矫正家庭教育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家长要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及其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研究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及其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研究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及其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研究Ξ陈文辉1,陈传锋2,贺豪振3,邹 勇4(1.宁波市江北区政府,宁波315020;2.宁波大学 学报编辑部,宁波315020;3.宁波大学 教育学院,宁波315020;4.江北区绿梅小学,宁波315020)摘 要:运用测量法和问卷法,以某市357名小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及其心理问题与行为适应性问题,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

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品行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适应问题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并受学习成绩的显著影响:成绩差的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最严重;且品行不良和学习问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小学生的品德不良水平与许多心理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五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在品德不良行为和许多心理问题中都是高峰,随后开始下降。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问题;行为适应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6)02-0070-041 引言青少年儿童不仅是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是一些不良品德滋生和蔓延的高峰期,也是最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经济状况日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升学率逐年提高;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

例如,青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观念存在模糊倾向,呈现多元性;“自我中心主义”比较突出,价值观念趋向功利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知行发展显现矛盾性等等。

青少年儿童品德不良,主要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一种不良行为模式[1,2],如偷盗、考试作弊、赌博等,它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或“信号”,但又未达到违法犯罪地步。

它属于道德范畴内的某种过失现象,同已触犯刑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某种程度上说,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征兆,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欺骗、偷窃、打架、欺负同学、逃学、敷衍了事等。

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非常多样,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和个体原因。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和帮助。

首先,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一个孩子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当家庭缺乏温暖的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或者家庭成员间存在冲突和矛盾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家庭需要重视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学生在学校中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很大。

如果学校管理不善,缺乏规范和纪律,存在暴力和欺凌现象,容易让学生形成不良品德行为。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学校需要加强管理和教育,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后,个体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特征都不相同,个体差异会导致学生在行为上有一定的倾向性,有些学生容易表现出不良品德行为。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需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引导和帮助,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扰,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针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为学生提供健康的道德教育,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展开道德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提供适当的规范和纪律。

学校和家庭都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纪律,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处罚措施。

学生品德不良心理矫正探讨

学生品德不良心理矫正探讨

学生品德不良心理矫正探讨概要:矫正品德不良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深入分析,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方法、手段,做到有的放矢,使他们的思想品德朝着好的方面转化,收到较好的矫正效果。

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但归纳分析起来,不外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主要是缺乏正确的社会导向能力和动机抉择能力,心理上屈服于外部诱惑或内部冲动。

一个人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使自己分析情况,确定自我的道德取向,指导自己的行为。

而品德不良的学生,大多数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或是非观念不清、缺少正确的社会导向能力造成的。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面前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诸如学习、生活、前途、同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使他们感到困惑,并且在他们的内心中经常表现出矛盾的心理,在这时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诸多诱因面前做出不正确的抉择,就会产生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即表现为道德不良。

2.客观原因(1)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由于受社会上坏人的指使,教唆或拉拢,街头那些描写性爱、凶杀、迷信的音像制品和读物,这些格调低下的视听产品的出现,在不具有成熟心理的学生身上,缺少辨别是非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使他们受到毒害。

(2)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些家庭对子女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管教宽严失度,方法不当,从而造成娇生惯养,从而使这些青少年形成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

特别是有些人为捞钱而不管孩子的教育,或干脆丢下孩子,到经济发达地区找工赚钱,造成孩子无人管束。

(3)学校教育缺陷的影响。

一是学校管理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当;二是有些教师的素质不高,方法生硬,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心理障碍;三是教育的时机抓得不及时,教师对初有品德不良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教育,致使这失去教育的最佳时机。

当然,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这三方面的影响不是独立的,它们的诸多方面是互相牵连的,如何探索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途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1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1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1【摘要】首先介绍了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背景和问题意识。

在讨论了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积极引导和激励、改变不良品德的根源、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等有效策略。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有效地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矫正、行为准则、惩罚措施、引导、激励、不良品德、根源、道德观念、培养、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小学生不良品德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变得愈发重要。

面对日益增多的小学生不良品德现象,学校和社会都在寻找有效的策略来矫正这些问题,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未来社会栋梁。

不良品德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研究如何有效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分析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探讨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问题意识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品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不良品德现象在小学生中愈演愈烈,如懒惰、说谎、冷漠等问题时有发生,给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巨大困扰。

这些不良品德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矫正不良品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针对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现状,制定有效策略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积极阳光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问题意识,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小学生不良品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意识到不良品德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时也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鹤壁市山城区第七小学张俊瑞吴尚摘要: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关键词: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矫正正文:一、题目本课题名称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预防、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行为习惯。

二、课题的提出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奏”或“信号”,但又未达到违法犯罪地步。

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

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征兆,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

小学阶段不仅是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是一些不良品德滋生和蔓延的高峰期,也是最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经济状况日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心理倾向的矫正研究上,不言而喻,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不仅指向小学生存在哪些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上,而且要关注小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品德的心理倾向如何矫正的研究上。

三、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素质的基础、核心,是第一素质;心理素质可以制约也可以促进其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影响其它素质的发挥。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小学生而言,健康的心理倾向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内因,也是他们“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础。

实践意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居住范围广,生源较复杂,学生的生活环境非常复杂,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在对1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的品德心理测试中,有98%的学生都承认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品德不良行为的经历,如:不能自觉抵制网吧的诱惑;好朋友做了坏事,不能如实告诉老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不能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等,所有项目全部做到的只有2人,由此可见,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加以遏制,长期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危害,甚至影响学校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与其心理倾向问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校园中发生的一连串悲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小学生的许多品德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心理问题。

因此,对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分析研究,既可以对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可以使我们帮助小学生克服各种心理倾向,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综观国内外各个时期的教育科研的情况,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及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的经验文章、资料比较多。

但这些经验、文章、资料中涉及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如何矫正的极为罕见。

已有的研究发现,品德不良学生常见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障碍,如逃学、离家出走等;2)学习能力障碍,如厌学、考试作弊等;3)品行障碍,如说谎、盗窃等;4)情绪与性格障碍,如妒嫉、急躁等。

但是,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倾向问题与品德不良行为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干预研究,尚未见实际研究文献报道。

在本课题中,我们所研究的心理倾向是在小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品德不良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状态,并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防治、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性格培养打下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基本内容:1、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

2、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

3、小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预防与纠正。

我们觉得要改变学生品德不良心理倾向的关键在“外化”和“内化”的紧密结合,外化注重知和行的改变,内化注重情和意的转化,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

而能够有效地联结这两点的应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管人在于管心,管住了心就能管住人,管得了人不一定管得了心。

良好的心理倾向是规范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自卑的人,缺乏上进性;不信任他人的人,无法搞好团结;推卸责任的人,必是违反纪律的人;有嫉妒人格障碍的人,容易造成偷窃;有敌视人格障碍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等等。

为此,我们利用研究心理倾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质上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由其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努力使课题目标和操作切实可行,收到实效。

比如采用访谈和问卷法,及时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于课题实验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为形成良好品德提供依据。

二是调查研究一线教师开展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总结筛选有价值的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际操作,为课题理论提供经验原型。

三是调查研究实验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为实验分析提供事实依据。

2、实验研究法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实施“良好的心理倾向可以改变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反复验证,探索出在形成品德行为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经验总结研究法通过对日常学习实践中所提供出的事实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对以后或下阶段的研究工作提高符合本校本班学生发展的理论支持。

4、心理辅导研究法在对学生心理辅导前后,分别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进行测验,然后进行研究,分析心理辅导对学生品德行为发展的作用。

5、理论研究法为避免少走弯路,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资料和已有的成果和经验研究学习,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6、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要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及时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并在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题的应用价值,也提高教师的实验研究技能。

研究途径:针对目前学校的情况,采用如下研究途径:1、利用问卷、调查表、成绩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

2、根据目前学校的图书报刊资料,查阅相关资料。

3、通过上网及时更新教育资源,了解前沿信息。

4、与兄弟学校沟通、交流,共享资源。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二年(2010年4月--2012月5日),具体研究步骤为: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4-2010.12)(1)成立课题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制定课题实验计划,设计调查表。

(3)准备实验条件和检测工具,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准备课堂教学实验。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强化培训,加强理论指导。

课题研究怎么开展,一般有哪些步骤、具有哪些研究方法,应该积累哪些过程资料。

对于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很陌生。

因此,我们首先加强课题研究理论的学习。

学校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抄写在业务学习笔记上。

通过学习,为学校的课题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指导。

2.调查分析,摸清并掌握情况。

先通过调差问卷的方法对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接着随机抽了部分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得出结论,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我们开展研究的起点。

3.建立机制,成立了课题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整个研究策划、指导和督导管理工作;确立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制定明确的课题研究制度。

4.反复论证,申报立项。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研究方案,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1.1-2011.12)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

2、调查收集、积累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评估。

3、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

4、研究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倾向,制定预防与纠正办法。

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1)养成教育(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自信与成功等);(2)感恩教育(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3)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

通过这些班会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如感恩报告会,场面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

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2、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凡是品德不良的学生,都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甚至因曾经受过别人的斥责与嘲笑而“心虚”、“敏感”,对人“有戒心”、“有敌意”。

有时在某种情境中,他们还会认为教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

因此,他们会对教师采取沉默、躲避,甚至顶撞的态度,不接受教师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